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立筠
論文名稱: 明初釉裡紅瓷器之研究——以洪武、永樂、宣德三朝為範圍
The Study of the Early Ming Underglaze-red Porcelain: Based on the three periods of Hong-wu, Yong-Le and Xuan-De
指導教授: 曾肅良
Tseng, Su-Liang
曾永寬
Tseng, Yung-K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3
中文關鍵詞: 釉裡紅明初銅紅釉景德鎮帝王品味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0下載:4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釉裡紅瓷器因使用對窯溫極為敏感的銅元素發色,尤其鮮紅釉色可為最難燒的釉色。明初為釉裡紅瓷器發展的關鍵期間,從洪武朝出現大量釉裡紅瓷器,永樂朝嘗試實驗的過渡階段,直到宣德朝臻至成熟,雖然宣德朝之後,釉裡紅瓷器走向衰落,但在當時所燒製出如寶石般晶瑩的釉色,鮮艷的紋樣,受到世人稱頌,後朝難以仿效。
    本文藉由古文獻、考古資料與存世釉裡紅瓷器樣本相對照印證,探究釉裡紅瓷器的起源與景德鎮窯發展的關係,並釐清釉裡紅定義和相關名詞內涵,整理當時審美喜好,說明明初釉裡紅瓷器走向高峰的過程,再進一步分析器形、紋飾、製作工藝,歸納洪武朝、永樂朝、宣德朝的風格演變,作為定年根據,並討論其中表現的內涵,從而總結明初釉裡紅瓷器所展現出從官窯過度到御窯,功利性取向走向帝王品味表現,紋飾圖案性到繪畫性的文化脈絡。希望藉由本文的資料整理,提供明初釉裡紅瓷器較清楚的面目,期能對日後相關研究有所幫助。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限制 5 第四節 文獻探討 7 第二章 明初釉裡紅瓷器起源與發展 12 第一節 釉裡紅瓷器起源 12 第二節 明初景德鎮窯發展 26 第三節 釉裡紅瓷器的相關名詞探討 35 第三章 明初釉裡紅瓷器的風格分析 47 第一節 明初釉裡紅瓷器器形分析 47 第二節 明初釉裡紅瓷器紋飾分析 72 第三節 明初釉裡紅瓷器製作工藝分析 99 第四章 明初釉裡紅瓷器的角色與意涵 107 第一節 角色性質 107 第二節 意涵 115 第五章 結論 123 參考書目 127 附錄一 141 附錄二 142 附錄三 147 附錄四 151

    一、古文獻
    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輯校(1964-1966),明實錄,台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
    民國˙許之衡原著,葉喆民譯註(2005),飲流齋説瓷,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宋˙周煇(1976),清波雜志,四部叢刊續編子部27,台北:台灣商務。
    明˙文震亨(1963),長物志,收錄於黃賓虹、鄧實,美術叢書第三集第九輯,台北:廣文書局。
    明˙王世性(2006),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
    明˙王世懋(1966),窺天外乘,紀錄彙編20,台北:藝文。
    明˙王宗沐纂修、陸万垓增纂(2003),江西省大志,南京圖書館孤本善本叢刊,第一輯,北京:綫裝書局。
    明˙申時行等奉敕重修(1963),大明會典(一)-(五),台北:東南書報社。
    明˙宋濂、王禕等奉敕撰(1983),元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92-295,台北:臺灣商務。
    明˙高濂(1988),遵生八牋,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61,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明˙張應文撰,清閟藏,學海類編33,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211,台北:藝文。
    明˙張謙德(1963),瓶花譜,收錄於黃賓虹、鄧實,美術叢書第二集第十輯,台北:廣文書局。
    明˙曹昭,新增格古要論(1967),收錄於惜陰軒叢書10-11,台北:藝文出版社。
    明˙焦竑(1995),玉堂叢語,續修四庫全書1172,上海:上海古籍。
    明˙劉辰(1967),國初事蹟,收錄於借月山房彙鈔6,台北:藝文。
    明˙劉侗、于奕正撰(2003),帝京景物略,中國風土志叢刊15,揚州:廣陵書社。
    清˙朱琰(1963),陶說,收錄於黃賓虹、鄧實,美術叢書第二集第七輯,台北:廣文書局。
    清˙佚名(1963),南窯筆記,收錄於黃賓虹、鄧實,美術叢書第四集第一輯,台北:廣文書局。
    清˙汪汲(1989),事物原會,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清˙谷應泰(1968),博物要覽,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596,台北:藝文。
    清˙唐英著、張發穎編(2008),唐英全集(四),北京:學苑。
    清˙徐沁(1963),明畫錄,收錄於黃賓虹、鄧實,美術叢書第三集第七輯,台北:廣文書局。
    清˙張廷玉等奉敕撰(1983),明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97-302,台北:臺灣商務。
    清˙清高宗(2003),清高宗御製詠詩錄,收錄於中國古代陶瓷文獻輯錄,中國古代陶瓷文獻輯錄第三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
    清˙陳淯等修、鄧熝等纂(1989),浮梁縣志,清康熙二十一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
    清˙寂園叟(1974),匋雅,收錄於楊家駱,陶瓷譜錄(下),台北:世界書局。
    清˙程哲(1963),窯器說,收錄於黃賓虹、鄧實,美術叢書初集第三輯,台北:廣文書局。
    清˙劉廷璣撰(1995),南村隨筆,續修四庫全書1137,上海:上海古籍。
    清˙藍浦著、鄭廷桂補輯(1969),景德鎮陶錄,台北:文海出版社。
    傳項元汴著(2003)歷代名磁圖譜,收錄於中國古代陶瓷文獻輯錄,中國古代陶瓷文獻輯錄第一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

    二、專書
    中國國家博物館編(2007),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文物研究叢書˙ 瓷器卷,上海:上海古籍。
    Giulio Carlo Argan,Maurizio Fagiolo著,曾堉、葉劉天增譯(1992),藝術史學的基礎上篇,台北:東大出版。
    中國硅酸鹽學會編(2004,1882第1版),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89),中國美術全集˙陶瓷篇,台北:錦鏽出版社。
    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編(2000),中國陶瓷全集11、12、13,上海市 :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方李莉(2002),景德鎮民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編著(2009),景德鎮出土明代御窯瓷器,北京:文物出版社。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硏究所、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硏究所編著(2009),景德镇出土明代御窑瓷器,北京:文物出版社。
    北京市文物局(2003),托普卡比宮的中國瑰寶:中國專家對土耳其藏元青花的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成耆仁(1997),中國紋飾及其象徵意義,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朱裕平(2000),元代青花瓷,上海:文匯出版社。
    江兆申(1993),故宮藏畫大系(八),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江西省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2),江西元明青花瓷,南昌:江西省博物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西藏博物館編(2001), 西藏博物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佘城(1986),明代青花瓷器發展與藝術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余佩瑾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1999),故宮藏瓷大系鈞窯之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吳玉璋編(1960),故宮陶瓷錄中編一,台北:編者。
    吳玉璋編(1960),故宮陶瓷錄中編圖版 ,台北:編者。
    呂成龍(2010),故宮陶瓷圖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李建毛(2009),湖湘陶瓷二˙長沙卷,長沙:湖南美術。
    李家治(1998),中國科學技術史˙陶瓷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李家治、陳顯求(1992),古陶瓷科學技術國際討論會論文集,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汪慶正(1987),靑花釉裏紅,香港:兩木出版社。
    汪慶正(2008),中國陶瓷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沙巴治、李安娜、徐湖平、邵燕樑、李若翰(1996),南京博物院藝術珍品展,澳門:澳門文化司署。
    那志良著,中國古物通鑑 (1980),台北:雯雯出版社。
    炎黃藝術館(1999),景德鎮出土元明官窯瓷器,北京:文物出版社。
    長沙窯課題組編(1996),長沙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南京博物院編(1984),中國博物館叢書4˙南京博物院,北京:文物出版社。
    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硏究中心编(2007),故宮博物院八十华诞古陶瓷囯际学朮硏讨会论文集,北京:紫禁城。
    故宮博物院編(2009),明代宮廷書畫珍賞,北京:紫禁城。
    洪文慶 (2007),中國美術備忘錄增訂版,台北:石頭出版公司。
    首都博物館编(2007),景德鎮珠山出土永樂官窯瓷器,北京:文物出版社。
    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硏究所聯合主辦(1992),景德鎮出土陶瓷,香港: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
    桑行之等編(1993),說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耿寶昌(1993),中國文物精華大全˙陶瓷卷,台北:台灣商務書局。
    耿寶昌(1993),明清瓷器鑒定,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耿寶昌(2000),靑花釉裏紅(上)、(中)、(下),香港:商務印書館。
    耿寶昌(2003),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上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耿寶昌(2003),孫瀛洲的陶瓷世界,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馬自樹主編;香港藝術館編製(1997),國寶:中國歷史文物精華展,香港 : 香港臨時市政局。
    馬希桂(1999),中國青花瓷,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馬祝愷(2008),北京文物精品,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
    高延清(2008),內蒙古珍寶:内蒙古自治區精品文物圖鑑,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共同理事會(1963),故宮藏瓷明單色釉瓷一,香港: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共同理事會(1963),故宮藏瓷明單色釉瓷二,香港: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共同理事會(1963),故宮藏瓷明釉裡紅瓷,香港: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2001),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1980),明宣德瓷器特展目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1982),明代初年瓷器特展目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1983),瓷器上的龍紋特展目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1986-1992),海外遺珍:陶瓷 續,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1986-1992),海外遺珍:陶瓷,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1998),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纂(1973),故宮瓷器選萃 續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歷史博物館硏究組編輯(1996),館藏瓷器:長沙窰,台北:歷史博物館。
    張甫生(1995),青花瓷器鑑定,北京:書目文化出版社。
    張福康(2000),中國古陶瓷的科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梁白泉、張浦生撰文(1996),朱明遺萃:南京明故宮出土陶瓷,南京:南京博物院;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郭景坤(1997),古陶瓷科學技術3國際討論會論文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
    郭繼生編(1982),美感與造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陳永志(2004),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遗址出土瓷器,北京:文物出版社。
    陳昌蔚(1986),中國陶瓷4˙明代陶瓷,台北:光復書局。
    陳萬里(1990),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北京:紫禁城、兩木出版社。
    陸明華(2007),明代官窯瓷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景德鎮陶瓷館(1983),景德鎮古陶瓷紋樣,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曾肅良(2002),古文物探索,台北市:三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曾肅良(2003),明代官窯鑑定,台北:三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童依華(1984),中國歷代陶瓷款識彙集,台北:大業公司。
    童書業(2008),童書業瓷器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馮先銘(2000),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逖責任編輯(1979),上海博物館藏瓷選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
    楊伯達主編(1994),故宮文物大典 三,北京:紫禁城。
    楊靜榮(1999),顔色釉,香港:商務印書館。
    楊靜榮(2004),顏色釉瓷的鑑定與鑑賞,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
    葉佩蘭(1998),元代瓷器,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
    趙青雲、趙文斌(2000),鈞瓷鑒定與鑑賞,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
    劉良佑 (1988),古瓷研究,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劉偉(2003),歷代宮廷藏瓷,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劉新園(1989),景德鎮珠山出土永樂宣德官窯瓷器展覽,香港:香港市政府。
    劉新園(1995),明宣德官窯蟋蟀罐,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新園(1995),明宣德官窯蟋蟀罐,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新園(1998),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窯瓷器展,台北:高雄市立美術館。
    廣東省博物館编(1992),廣東省博物馆藏陶瓷選,北京:文物社。
    鄧炳權主編(1999),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北京:文物出版社。
    魯文生主編(2008),山東省博物館館藏精品,濟南:山東有誼出版社。
    鴻禧美術館編(1996),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窯瓷器,台北:鴻禧藝術基金會。
    鴻禧美術館編(1998),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窯瓷器,台北:鴻禧藝術基金會。
    蘇州博物館編著(2009),蘇州博物館藏瓷器,北京:文物出版社。
    鐵源(2007),江西藏瓷全集(上),北京:朝華出版社。

    三、外文書籍
    Hin-cheung Lovell(1984), Jingdezhen wares : the Yuan evolution, Hong Kong :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Hong Kong
    He Li(1996), Chinese ceramics : a new comprehensive survey from the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New York : Rizzoli
    John Alexander Pope(1956), Chinese Porcelain from the Ardebil Shrine, Washington : Freer Gallery of Art
    John Ayers(1980), Far Eastern ceramics in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London : Sotheby Parke Bernet,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 Totowa, N.J. : available from Biblio Distribution Centre
    Nigel Wood(1999),Chinese glazes : their origins, chemistry and re-creation, London : A & C Black ; Philadelphia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Suzanne Kotz(1989),Imperial taste: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San Francisco : Chronicle Books ; London: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Xavier Besse、Anne-Marie Amon(2004), La Chine des porcelains, 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編輯(1999),東洋陶磁の展開: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館藏品選集,大阪:大阪市美術振興協會。
    文化財廳、國立海洋遺物展示館(2006),新安船The Shinan WreckⅢ,木浦:國立海洋遺物展示館。
    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98),故宮博物院 第七卷 明の陶瓷,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
    日本放送出版協會編(1997),宋、元の陶磁,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
    日本放送出版協會編(1998),明の陶磁,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
    日本經濟新聞社制作(1978),東洋陶磁展:安宅コレクション,大阪:日本經濟新聞社。
    世界美術大全東洋編編輯委員會編(2002),世界美術大全˙東洋編 第八卷,東京:小學館。
    出光美術館編輯(2011),明.清陶瓷の名品:官窯の洗練、民窯の創造,東京:出光美術館。
    汪慶正、長谷部樂爾、弓場紀知、西田宏子(1991),中国˙美の名宝3,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上海:上海人民美術社。
    東京國立博物館(1970),東洋陶磁展目錄,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
    東京國立博物館、中日新聞社(1983),新安海底引揚の文物,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中日新聞社。
    松岡美術館編(1991),東洋陶磁名品図錄,東京:松岡美術館。
    林屋晴三編(1980),安宅コレクション東洋陶磁名品图録˙中國,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
    相賀徹夫(1975),世界陶磁全集13˙遼、金、元,東京:小學館。
    相賀徹夫(1975),世界陶磁全集14˙明,東京:小學館。
    徐湖平、鄭奇、西村康彥執筆(1998),中囯南京博物院所藏:甦る南遷文物,東京:TBS。
    藤岡了一撰(1960),元明初の染付,東京:平凡社。

    四、論文期刊
    具貞蘭(1986),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繪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施靜菲(1996),雲南青花瓷研究,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宇雯(2008),明代官窯的伊斯蘭裝飾要素,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肅良(1990),明代官窯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謝玉珍(2005),明初官方用器的人物紋,東吳大學,碩士論文。
    羅慧琪(1996),鈞窯的變遷:兼論傳世鈞窯器的時代問題,臺灣大學藝術史硏究所,碩士論文。

    石守謙(1993),明代繪畫中的帝王品味,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40期,頁225-291。
    尹武炳著、張仲淳譯(1989),新安打撈文物的特徵及其意義,海交史研究,第1期,頁89-93。
    王光堯(2001),明代御器廠的建立,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期,頁78-86。
    王光堯(2003),關于青花起源的思考,故宮博物院院刊,第5期,頁58-64。
    王安安(1998),明宣德官窯瓷器之特色,南方文物,第1期,頁69-74。
    王健華(1998),明初青花瓷發展的原因及特點,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期,頁75-82。
    王莉英(1980),紅釉瓷器考,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期,頁67-71。
    王耀庭(1988.9),庭園寫生的明清時代文飾-中國歷代文飾考 壬篇(下),故宮文物月刊,第6卷第6期,頁58-69。
    北京大學考古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劉家門鈞窯遺址發掘簡報,文物,第11期,頁26-52。
    成耆仁(1996.9),一件釉裡紅「龍紋」梅瓶的聯想與啟示,歷史文物,No.183,頁76-83。
    朱敏儀(2011),試論海禁政策對洪武年間對外貿易的影響,文教資料,第14期,頁111-112。
    江西省文物工作隊(1983),江西南城明益定王朱由木墓挖掘簡報,文物,第2期,頁56-64。
    江建新(2002),簡論明早期瓷器及相關問題,南方文物,第2期,頁50-61。
    江建新(2004),景德鎮宋、元、明瓷酒具考,中國古陶瓷研究,第10輯,頁19-35。
    江蘇省淮安縣博物館(1983),江蘇省淮安縣明代王鎮夫婦合葬墓清理簡報,文物,第3期,頁1-15。
    余佩瑾(1997.2),瓷器上的一把蓮紋飾,故宮文物月刊,第14卷第11期,頁4-21。
    余家棟、梅紹裘(1981),江西樂安發現元代瓷器窖藏,文物,第1期,頁75-78、17。
    余珮瑾(2000),鈞窯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從故宮收藏的鈞窯談起,故宮學術季刊,第17卷第3期,頁129-164。
    吳水存(1990),元代紀年青花瓷器的研究,江西文物,第2期,頁40-48。
    吳水存(1993),南京及其它地區明墓出土的青花、釉裡紅瓷器的研究,景德鎮陶瓷,第1、2期,頁64-67。
    李民舉(1997),陳設類鈞瓷器年代考辨──兼論鈞台窯的年代問題,考古學研究(三)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編,頁138-145。
    李科友、鄭仰東、劉曉燕(2004),元代瓷器的生產與技術,南方文物,第4期,頁58-63、92。
    李家治、陳士萍(1992),景德鎮永樂白瓷的研究,古陶瓷科學技術第一集1989年囯際討論會論文集,頁319-324。
    李輝柄(2001),青花瓷器的出現及其發展,故宮文物月刊,第1期,頁40-53
    沈岳明(2011.9),皇上請下訂單,典藏古美術,第228期,頁154-163。
    周尚云(2008),頤和園藏瓷精賞,紫禁城,第5期,頁82-107。
    林莉娜(1993),明宣宗其人其時及其藝術創作,故宮學術季刊,第10卷第2期,頁1-54。
    林莉娜(1994.8),明代永樂、宣德時期之宮廷繪畫,故宮文物月刊,第12卷第5期,頁56-87。
    河北省博物館(1965),保定市發現一批元代瓷器,文物,第2期,頁17-18、22。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1964),河南省鶴壁即瓷窯遺址發掘簡報,文物,第8期,頁1-14。
    南京出土明初青花和釉裡紅瓷器,中國文物報,199年4月21日,第15期,總229期。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1962),南京市中華門外明墓清理簡報,考古,第9期,頁470-478。
    南京市博物館(1972),南京汪興祖墓清理簡報,考古,第4期,頁31-33。
    南京博物院(1976),南京明故宮出土洪武時期瓷器,文物,第8期,頁71-77。
    施靜菲 (1990) ,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在國內市場中的角色和性質,美術史研究集刊,第8期,頁137-185。
    孫天健、巢雪安(1996),青花釉裡紅的發展歷程及其文化內涵,景德鎮陶瓷,第4期,頁42-46。
    殷紅梅、廖汪洋(2007),獨喜芭蕉容我儉自舒晴葉待題詩--論古典文學中的芭蕉意象,科技經濟市場,第3期,頁215。
    秦大樹、王小軍(2002),記一組早期鈞器以相關問題探討,文物,第11期,頁80-92。
    張東(1996.9),論明代景德鎮官窯中的梵文和藏文瓷器,上海博物館集刊,第7期,頁144-157。
    張浦生、霍華(1997),1995年南京明故宮出土文物研究,東南文化,第1期,頁27-40。
    張福康、張浦生(1996),景德鎮歷代釉裏紅和填紅的研究,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第2期,頁1-7。
    莊申(1981.10),明代中國青花瓷上之飾紋,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藝術組,臺北:中央研究院,頁483-494。
    陳文華(1972),江西新建明朱權墓發掘,考古,第4期,頁202-205。
    陳克倫(1992),略論元代青花瓷器中的伊斯蘭文化因素,上海博物館集刊,第6期,頁293-305。
    陳克倫(1996.9),明洪武朝景德鎮瓷業初步研究,上海博物館集刊,第7期,頁111-124。
    陳克倫(2004),明清景德鎮官窯瓷器流傳西藏研究,中國古陶瓷研究,第10輯,頁78-87。
    陳克倫(2005),鈞臺窯北宋鈞窯產品時代的再探討,上海博物館集刊10,頁168-178。
    陳芳妹,藝術史學與考古學的交會--殷商青銅器考古藝術史研究方法的省思,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頁1-62。
    陳顯求、黃瑞福、陳士萍(1981),河南均(鈞)窯古瓷的結構特徵及其兩類物相分離的確證,硅酸鹽學報9,第3期,頁245-252。
    陸明華(2002.12),試述高溫銅紅釉彩的起源和發展--從長沙窯出土相關瓷器談起,上海博物館集刊,第9期,頁225-232。
    陸明華(2005.12),元代景德鎮官窯瓷燒造及相關問題研究,上海博物館集刊,第10期,頁197-208。
    彭明瀚(2007),江西紀年墓出土明代景德鎮民窯青花瓷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29期,頁27-56。
    彭恩仁 李興華(2011),從洪武釉里紅看明初審美功利化,美與時代(上),第1期,頁57-58。
    程建平(2004),元代釉裡紅基本特徵,景德鎮陶瓷,第3期,頁43-44。
    馮先銘(1959),十四世紀青花大盤和元代青花瓷器的特點,文物,第1期,頁52-55。
    馮先銘(1980),有關青花瓷器起源的幾個問題,文物,第4期,頁5-9。
    馮先銘(1985),南朝鮮新安沉船及瓷器問題探討,故宮博物院院刊,第3期,頁112-118、121。
    黃衛文、蔡毅(2011),清宮舊藏景德鎮官窯明洪武瓷研究,東南文化,第1期,頁105-112
    楊厚禮(1980),豐城縣發現元代紀年青花和釉裡紅瓷器,南方文物,第4期,頁56-59。
    楊靜榮(1999),高溫銅紅釉瓷器的鑑定,美術觀察,第3期,頁68-70。
    葉文程、丁炯淳,(1985),從新安海底沉船打撈的文物看元代我國陶瓷器的發展與外銷,海交史研究,第2期,頁37-42。
    葉作富(1989),四川銅梁明張淑珮夫婦墓,文物,第7期,頁43-47。
    廖寶秀(1998),宣德官窯瓷器豐富性之研究(上)、(下),故宮學術季刊,第16卷第1期、第2期,頁87-154、109-172。
    趙青雲(2005),鈞瓷的興起與鈞窯系的形成,中國古陶瓷研究,第11輯,頁173-178。
    劉新園(1982),元青花特異紋飾和將作院所屬浮梁磁局與畫局,景德鎮陶瓷學院學報,第3卷第1期,頁9-20。
    劉新園(2007),江西景德鎮明清御窯遺址發掘簡報,文物,第5期,頁5-47。
    劉裕黑、熊琳(1982),江西高安縣發現元青花、釉裡紅等瓷器窖藏,文物,第4期,頁58-69。
    劉靜(1998),宋代梅瓶、玉壺春名稱由來,東南文化,第1期,頁125-127。
    歐陽世彬、黃雲鵬(1981),介紹兩座明景泰墓出土的青花、釉裡紅瓷器,文物,第2期,頁46-50。
    鄭良謨著、程曉中譯,(1989),新安海底發現的陶瓷器的分類與有關問題,海交史研究,第1期,頁94-98。
    穆青(1994),元明青花瓷器邊飾研究,文物春秋,第4期,頁57-69。
    霍華(2011),南京地區明代功臣貴族墓出土洪武瓷芻論,東南文化,第1期,頁86-95。
    謝明良(1999),十五世紀的中國陶瓷及其有關問題,故宮學術季刊,第17卷第2期,頁123-146。
    鍾鳳文(2008),中國傳統高溫銅紅釉的發展與分類,東方博物,第2期,頁111-119。
    羅慧琪(1997),傳世均窯的時代問題,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4,頁1-20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