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佩雯
CHANG,PEI-WUN
論文名稱: 國中學生正向管教素養與態度之研究~以臺南縣市為例
The Research on the Literacy and Attitude of Positive Discipline
指導教授: 林安邦
LIN,AN-B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8
中文關鍵詞: 正向管教正向管教素養正向管教態度
英文關鍵詞: Positive Discipline, Literacy of positive discipline, Attitude of positive disciplin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要教好學生,必先了解學生,本研究因而以學生為受試對象,研究目的旨在瞭解臺南縣市國中學生就正向管教素養與態度的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對正向管教教育價值、政策與方法及其態度的差異情形,並探討正向管教素養與態度兩者之間的關係,進而提出建議。
    本研究採用的研究方法為調查法,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以「正向管教素養量表」、「正向管教態度量表」為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為九十八學年度臺南縣市公立國民中學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本研究抽取12所學校,共計發出1260份問卷,回收1163份,其中無效問卷74份,有效問卷1089份,有效回收率93.6%。所得資料以 SPSS for Windows 12.0 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項目分析、信度分析、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
    綜合研究發現,歸納結論如下:
    一、 臺南縣市國中學生正向管教素養良好,在「正向管教教育價值」層面程度最高。
    二、 臺南縣市國中學生正向管教態度良好。
    三、 不同背景國中學生正向管教素養之差異性分析,不同「性別」、「年級」、「幹部經驗」、「父母教養方式」、「學校區域」、「學校規模」變項在正向管教素養整體或向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四、 不同背景國中學生正向管教態度之差異性分析,不同「性別」、「年級」、「父母教養方式」、「家長社經地位」、「學校區域」、「學校規模」變項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五、 國中學生正向管教素養與正向管教態度之間呈現高度正相關,表示正向管教素養得分愈高,其正向管教態度愈佳。
    六、 根據迴歸分析得知國中學生正向管教素養對正向管教態度具有足夠的解釋力,檢定結果達顯著水準,國中學生正向管教素養整體可解釋正向管教態度總變異量的 55.2%,「正向管教教育價值」、「正向管教方法」具解釋力。
    建議:
    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供教育機關、教育人員、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參考,及對後續研究者提出相關的具體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literacy and their attitude toward positive discipline around the Tainan county, Tainan city.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value of education, policy as well as method and their attitude toward positive discipline . Some suggestions were also presen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utilized in this study. “Literacy in Positive Discipline Scale” and “Attitude in Positive Discipline Scale ” are employed as the research tools. Study subject samples are 1260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ected from 12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nan County and Tainan City in 2010. There were 1163 questionnaires retrieved, which made the response rate 93.6 % containing 74 invalid copies and 1089 valid ones. All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 12.0 for Windows version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item analysis, reliability analysi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teracy toward positive discipline in Tainan County and City is above medium level with the highest level in “value 0f education toward positive discipline .”
    2.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positive discipline in Tainan County and City is above medium level.
    3. The variance analysis of students’ literacy toward positive discipline shows that variables such as “gender” ,“grade” , “class cadre of student” , “parenting style” , “ location of school, “the size and scale of school”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tudents’ literacy toward positive discipline.
    4. The variance analysis of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positive discipline shows that variables such as“gender”, “grade”, “parenting style”, “parental socioeconomic status” , “ location of school, “the size and scale of school”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positive discipline .
    5.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 literacy and attitude toward positive discipline, which means the better the students’ literacy toward positive discipline is, the better the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positive discipline is, and vice versa.
    6. Simultaneous multiple regression indicates that students’ literacy toward positive discipline has ample explanation to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positive discipline. All the aspects of students’ literacy toward positive discipline account entirely for 55.2 % of variance, and among them, “value 0f education toward positive discipline ”, “policy toward positive discipline ”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Suggestion:
    Finally, the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were offered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reference of concerning educators, schools, teachers, parents and students. The related specific suggestions to follow-up research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p.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p.05 第三節 待答問題 p.0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p.0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p.0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管教的意義與目的 p.16 第二節 管教之相關概念 p.21 第三節 正向管教的理論基礎與意涵 p.33 第四節 正向管教之相關研究 p.4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p.60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p.63 第三節 研究假設 p.67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工具 p.68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操作 p.8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p.8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中學生背景變項資料分析 p.90 第二節 國中學生正向管教素養與態度現況分析 p.93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學生對正向管教素養比較分析 p.97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學生正向管教態度結果分析 p.111 第五節 國中學生正向管教素養與態度關係之分析 p.1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p.121 第二節 建議 p.127 參考文獻 p.132 附錄 p.140 附錄一:專家效度問卷 p.140 附錄二:預試問卷 p.150 附錄三:正式問卷 p.154 附錄四 :協助正式問卷施測各校教師名單 P.158 表 次 1-5-1 家長職業分類表-------------------------------------p.11 1-5-2 父母教育等級分類表 ---------------------------------p.12 1-5-3 家長社經地位等級分類表------------------------------p.12 2-1-1 管教的定義 ----------------------------------------p.17 2-3-1 正向管教的定義 ------------------------------------p.41 2-4-1 不同類型父母教養方式之教養特徵 ----------------------p.52 2-4-2 正向管教相關研究 -----------------------------------p.57 3-4-1 專家學者名冊---------------------------------------p.69 3-4-2 臺南縣市國中學生正向管教素養與態度調查問卷之專家內容審查 意見表------------------------------------------------- p.70 3-4-3 正向管教態度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p.75 3-4-4 正向管教素養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p.77 3-5-1 臺南縣、市九十八學年度國民中學班級數、人數統計表--------p.82 3-5-2 臺南縣、市九十八學年度公立國民中學學校資料分析統計表----p.84 3-5-3 臺南縣、市國民中學各分層抽樣分配表--------------------p.86 3-6-1 正式問卷施測與可用率一覽表---------------------------p.87 4-1-1 臺南縣市國中學生個人基本資料之描述分析----------------p.90 4-2-1 受試學生正向管教素養的平均數和標準差及排序摘要表--------p.94 4-2-2 正向管教素養間Pearson相關係數摘要表------------------p.94 4-2-3 受試學生正向管教態度的平均數和標準差摘要表-------------p.95 4-3-1 不同性別之學生對正向管教素養的T檢定分析摘要表--------- p.98 4-3-2不同年級之學生在正向管教素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p.99 4-3-3 幹部經驗不同之學生在正向管教素養的T檢定分析摘要表------p.100 4-3-4父母教養方式不同之學生在正向管教素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p.102 4-3-5 家長社經地位不同之學生在正向管教素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p.103 4-3-6 不同學校區域之學生在正向管教素養的T檢定分析摘要表------p.104 4-3-7 不同學校規模之學生在正向管教素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p.106 4-3-8 不同背景變項在「正向管教素養」上差異性分析綜合摘要表-- p.110 4-4-1 不同性別之學生在正向管教態度的T 檢定分析摘要表--------p.111 4-4-2 不同年級之學生在正向管教態度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p.112 4-4-3 不同幹部經驗之學生在正向管教態度的T檢定分析摘要表------p.112 4-4-4 父母教養方式不同之學生在正向管教態度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p.113 4-4-5 家長社經地位不同之學生在正向管教態度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p.114 4-4-6 不同學校區域之學生在正向管教態度的T檢定分析摘要表------p.114 4-4-7 不同學校規模之學生在正向管教態度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p.115 4-4-8 不同背景變項在「正向管教態度」上差異性分析綜合摘要表---p.115 4-5-1 正向管教素養與正向管教態度之相關摘要表---------------p.117 4-5-2 正向管教素養各向度對正向管教態度之迴歸結果分析摘要表---p.119 圖 次 2-4-1父母教養方式的類型-----------------------------------p.51 3-1-1研究架構概念圖--------------------------------------p.61 3-2-1研究流程圖------------------------------------------p.63 3-4-1正向管教素養預試量表因素陡坡圖------------------------p.77 4-5-1樣本殘差值的常態機率分配圖 -------------------------p.118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2007)。孩子難管嗎?─老師更難。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2007年校園體罰狀況調查報告記者會新聞稿。2007年6月3日。
    牛津英漢百科大辭典(1985)。台北:百科文化。
    王以人 ( 2008 )。溝通觀念以有效推展校園正向管教。研習資訊,25(1),33-38。
    王煥琛、柯華葳 (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
    王沂釗 ( 2005 ) 。幽谷中的曙光~正向心理學發展與希望理論在輔導上的應用。
    教育研究月刊, 134 期, 106-117 頁。
    王鍾和等(1991)。適應與心理衛生。台北:大洋。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保進 (2006 )。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
    石明家(2001)。SPSS10.X統計資料分析實務應用。台北:碁峰資訊。
    史英 ( 200 7)。自由電子報。2008年3月26日取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apr/27/today-life9.htm
    刑泰釗 ( 2004 )。教師法律手冊(二版)。台北市:教育部。
    江雪齡 ( 2008 )。正向心理學―生活、工作和教學的實用。台北:心理。
    何長珠(1997)。心理團體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出版社。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8)。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9月。網址:http://law.moj.gov.tw/
    余伯泉、李茂興譯( 1999 )。社會心理學。臺北:弘智。
    吳武典 ( 1997 )。輔導原理。台北市:心理。
    吳芝儀(2007)。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中的輔導議題,教育研究月刊,164,5-15。
    吳其鴻 ( 2001 )。民主校園中教師管教的兩難。台灣教育,612,44-51。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第二版)。台北: 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第二版)。台北:五南。
    吳清山(1996)。從教師法談教師管教權限。輔導通訊,45,13-16。
    吳清山(1996)。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5,123-136。
    吳清山(2005,5月)。落實校園零體罰政策的積極策略。中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至聖先師電子報,5。2007年12月10日,取自 http://wwwsrv.cc.cycu.edu.tw/education/epaper/enews41/topic2.htm\
    吳英帛 ( 2002 )。國小高年級學生消費知識理解情形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美美〈1996〉。資訊時代人人需要資訊素養。社教雙月刊。73期,頁4。
    吳美美〈1996〉。「課程改革和資訊素養教育」。社教雙月刊。74期,頁32-38。
    李美華譯(200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製作。正面管教法-接納、友善學習的教室。台北:人本教育基金會。
    李宗誼(2003)。國中教師體罰學生成因及處置措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玲惠(2008)。善用正向管教創造教室裡的春天。臺灣教育,651,43-47。
    沈惠君(2005)。教獄?教育!-淺論教師不當管教。人權教育資訊電子報, 21。 2007 年12 月9 日取自http://www.hre.edu.tw/report/epaper/no21/topic2_5_1.htm
    沈碩彬(2008)。從正向心理學的理念談班級管理,研習資訊,25(1),45-50。
    金樹人 ( 1989)。教室裡的春天—談教室管理的科學與藝術。台北:張老師。
    牧語軒 ( 2006)。國中三年快樂教。台北:稻田。
    周淑華 (2009 )。 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正向管教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怡君(2008)。臺北市國民中學零體罰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志宏 ( 2003 )。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市:高等教育。
    邱皓政(200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基礎板)。台北:五南。
    邱心怡 ( 2006 )。國民中學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人權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啟榮 (2010)。輔導與管教的12項原則。師友月刊,515,47-50。
    林映蓮(2006)。台南市國民小學人權教育實施現況與困境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美伶(1999)。國中教師對管教權的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憲聰(2002)。教師懲戒行為與刑法。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弘杰 (2007)。宜蘭縣國民小學教師管教行為與友善校園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孟皇(1995)。論教師的教育權與管教行為的合理界限。師說,84, 9-23。
    林佳範 (2002)。校園人權與人權教育-淺論學生人權的觀念。師友月刊,420,13-16。
    林美紅(2008)。國小師生互動調適歷程之研究。國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慧貞(2008)。傳薪傳心。學生輔導:正向管教與班級經營。學生輔導:105。
    祈婉琳(1999)。花蓮地區國小兒童法律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光義(2007)。零體罰與管教權的問題。法治與友善校園研討會,台北市。
    徐永誠(2002)。洛克管教觀的教育啟示。實踐學報,33,295-338。
    徐敏誠 (2005)。國中學生人權知識與人權態度之調查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秦夢群 (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份。台北:五南。
    孫碧蓮(2001)。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敏芝(1985)。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 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旻儀、王鍾和 ( 2007 ) 。國中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在校學習動機關係之探討。 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8,165-194。
    陳漢森 ( 1987 )。失控教室(第一版)。台北:稻田。
    張瀞文 ( 2009 )。老師,請重掌管教權。親子天下,6,190-196
    張春興、楊國樞(1992)。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等 ( 1981 )。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淑倩 (2004)。苗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秀敏 (2003)。學生行為管教的方法與策略。國教天地,152,8-19。
    張欣戊等(2001)。發展心理學。台北縣:空大。
    張一蕃 (1997)。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國家政策雙週刊。175期,頁9-10。
    連廷嘉 (2007)。學生管教輔導的議題與省思-正向心理學觀點。教育研究月刊, 164,16 -23。
    郭湘婷(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的成因與管教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耀隆(1998)。高雄市國小教師管教權力類型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常雅珍 (2005)。國小情意教育課程:正向心理學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
    常雅珍、毛國楠(2006)。以正向心理學建構情意教育之行動研究。臺灣師大學報,51(2),121-146。
    教育部 (1995)。教師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7)。 教師輔導管教學生辦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 人權教育推廣與深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7)。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08)。校園正向管教範例。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資源網 ( 2010 )。性別差異與性別角色。2010年6月02日取自http://www.gender.edu.tw/gender/paper/paper_13.htm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1995)。教師管教學生的權限與問題。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7a)。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2007年6月22日台訓(一)字第0960093909號函修正。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7b)。有關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政策發展沿革。2008年9月24日,取自http://140.111.34.180/develop.php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7c)。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政策形成過程。2009年10月06日取自http://140.111.34.180/policy.php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7d)。教育部推動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2009年10
    月06日,取自http://140.111.34.180/news_detail.php?code=05&sn=284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7e)。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說帖。2009年10月06日,取http://140.111.34.180/news_detail.php?code=05&sn=288
    黃明珠(2001)。國民小學教師人權教育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姬芬(2001)。國小教師管教信念與管教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馨儀(2001)。論我國中小學教師管教權之合理界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翊筠(2006)。台南市國小教師人權態度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建華〈2008〉。論學生人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瑩等( 2008 。打開創意處罰的寶庫。商業週刊,1084,116-123。
    黃維明、何琦瑜(2008)。零體罰時代,孩子怎麼教。天下雜誌,1 ,94-99。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477
    黃煜峰、雷靂(1995),國中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黃旭田(2008)。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取自人本教育基金會「2008正面管教教師研習營」《學員手冊》,p114-180。
    黃惠惠(1998)。團體輔導工作概論。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黃芳銘(1998)。社會階級在家庭教育中控制結構與資源分配差異的探究。中大社會文化學報,6,43-73。
    程桂英 (1991)。文化交流道第90期。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
    2009年10月30。
    :http://www.cec.pccu.edu.tw/sce/studybase/05edu/90-5-01.asp
    程桂英 (1991)。文化交流道第89期。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 2009年10月30日。
    網址:http://www.sce.pccu.edu.tw/sce/form/copyright.htm
    傅木龍(1999)。讓我們攜手落實「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之精神。學生輔導雙月刊,601,102-113。
    傅木龍 ( 2004 )。從輔導與管教談教師作為的迷思與突破。學生輔導,93,25-29。
    傅木龍(2008)。正向管教-班級經營大未來。學生輔導季刊,105,6-29。
    當代國語大辭典(1984)。台北:百科。
    曾文志 ( 2006)。活出生命的價值—正向心理學的認識。師友,464,1-7。
    曾柏嵐 (2009)。國中學生知覺導師管教方式與學生焦慮之相關研究~以基隆市國中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中華心理學刊,28卷1期,7-28頁。
    楊文環 (2010)。體罰事件發生時,校長應有的倫理決定。師友月刊,515,51-54。
    歐陽教 (1996)。體罰問題與學生管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編之「春風化雨,點石成金 ─ 面對學生管教問題」系列研討會論文集,87-109,台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薛春光等(2007)。班級經營潤滑劑。台北市:幼獅。
    潘志煌(1997)。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國小班級多重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崇趁(2008)。正向管教理念中的班級經營策略。學生輔導:正向管教與班級經營,105期,P30。
    鄭玉波 (1996)。民法債編總論。台北:三民。
    劉哲維(2008)。台灣晚近人本教育思維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淑娟(1998)。我國公共圖書館技術服務館員資訊素養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綺芬 (2007)。屏東縣高中職教師的學生人權認知與管教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東霖 (2007)。國小現職教師對管教行為之法律責任的相關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欣芹 (2008)。高雄市國小學生知覺教師正面管教策略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茂發(1997)。 教師管教學生範圍的界定。師說,105 期,頁16-17。
    謝瑞智 (1996)。教育法學。台北:文笙。
    謝傳崇(2008)。班級運用願景領導以進行正向管教減少中輟學生。學生輔導季刊,105,80-91。
    羅安琍(1999)。不同家庭生命週期與社經背景婦女之服裝消費行為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泰吉 (2008)。以正向的管教態度培養學生的生活素養。教師天地,157,51-57。
    蘇柏宇(2007)。階級、性別與家長管教方式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Colorsa, B.(1995). Kids are worth it! Giving your child the gift of inner discipline. New York: Avon Books.
    Charles, C.M.(1985). Building classroom discipline:From models to practice (2 nd ed.). New York:Longman.
    Eisenberg, N., Fabes, R. A., & Liew, J. (2005). Relations among positive parenting,
    children's effortful control,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A three-wave longitudin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76( 5), 1055-1071
    Hargreaves, D. H: (1972).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Education. (London;Boston: Routledge and Paul,).p.115.
    Jane Nelsen (2007) Positive Discipline in the calassroom. Research Oct.8,
    2009 from:http://www.positive discipline.com/
    Kounin,J.S.(1970). Discipline and group management in classrooms. NY:Robert Krieger.
    Lindgren, H. C., & Suter, W. N. (198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Longman.
    Maccoby, E. E., & Martin, J. A.(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4, N. Y.:John Wiley &Sons.
    Oklahoma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 (2007). Positive discipline. Research Oct.8,2009 from:
    http://www.health.state.ok.us/program/mchecd/posdisc.html.
    Pollard, A.(1980). Teacher interests and changing situations of survival threat in primary school classrooms. In P. Woods(ed.). Teacher strategies (pp.34-60).London: Croom Helm.
    Pollard, A.(1982). A model of classroom coping strategie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3(1), pp.19-37.
    Pollard, A.(1984). Goodies, jokers and gangs. In M. Hammserley & P. Woods(eds.). Life in school(pp.238-254).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Simpson, J. A., & Weiner, E. S. C.(1989).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ligman, M. E. P.(2002).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Prevention, and Positive Therapy. In I. I. Editor (ed.).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3-12). N.Y.:
    Oxford.
    Scheier, M. F., & Carver, C. S.(1985). Optimism, coping,and health: Assessment and implications ofgeneralized outcome expectancies. Health Psychology,4, 219-247.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