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怡萱
Li, Yi-Hsuan
論文名稱: 以五段教學法導入國中視覺藝術教學設計-以「美的形式原理」單元為例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ve Formal Steps in Visual Art Teaching Design in Junior High Schools: Using the Unit “The Form of Aesthetic Principles”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劉立行
Liu, Li-Hs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五段教學法視覺藝術教案設計美的形式原理
英文關鍵詞: five formal steps, visual art, lesson plan, form of aesthetic principle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GAC.012.2018.F0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4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美學教育日受重視,一直為經久不習且受人關注的教育議題。美的形式原理為美學教育中舉足輕重且根深蒂固的課程,不僅僅存在於視覺藝術,其他藝術範疇舉凡音樂、文學、表演、建築等也都能發現。而經前人努力歸納整理,將美抽象的概念量化成十大原則,終於提供人們一個可以參考的學習原則。然而,美的形式原理之概念學習,大多數的學生較難以透過邏輯化的方式進行理解與學習,故此值得相關研究進行探討。
    本研究透過五段教學法與多媒體技術進行融合,針對國中視覺藝術之「美的形式原理」單元,提出研究者自編教案設計,並以臺北市立某國中一年級學生進行兩週四節課的教學研究,經由統計學之數值分析,探討其教案內容對授課學生的學習成效影響;於自編教案設計中,具備完整的編序教學流程,引導學生從預備、提示、聯合、總括、應用等概念進行授課,提升學生於學習單元之邏輯認識與學習動機,各程序再輔以多樣化的媒體教學素材,探討不同的原理與適切性理解。研究結果中發現,受試者在接受研究者自編教案之設計中,於學習動機、認知能力、技能能力皆具有顯著的變化,其成果可提供相關藝術教育領域進行參考。

    Aesthetic edu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t has always been n highly concerned issu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in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form of aesthetic principles” is an essential and deep-rooted course. Besides visual art, these theories can also be applied in other art related areas such as music, literature, performance, and architecture. Through the predecessors’ hard work in collecting and organizing information, the abstract concepts of aesthetics were summarized into ten major principles, as rules for learners’ reference. However, regarding learning the concepts of the form of aesthetic principles, most students find it difficult to comprehend and learn these concepts through a logical way. Therefore, this is an issue worth studying and exploring.
    This study integrated the five formal steps with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proposed a lesson plan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for the unit “the Form of Aesthetic Principl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visual art education. Moreover, this study performed teaching experiments with the first-graders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for four sessions in two weeks.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numerical analysis method from statistic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s of the lesson plan on the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s. This lesson plan was designed with a complete programmed instruction process, to teach courses based on the concepts including Preparation, Presentation, Abstraction, Generaliz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guide students throughout the course, in order to help them learn this unit in a more logical way and increase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All the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with various materials for media teaching, for the purpose of exploring different principles and the related feasibility.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 results, after being taught with the lesson plan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the subjects’ learning motivation, cognitive ability, and techniqu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se findings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s for art education related fields.

    摘要 2 ABSTRACT 3 目次 4 表次 9 圖次 11 第一章 緒論 14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4 一、美的形式原理教學重要性 14 二、五段教學法的適用性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9 一、研究目的 19 二、研究問題 20 第三節 名詞釋義 21 一、美的形式原理 21 二、五段教學法 21 三、認知領域 21 四、技能領域 2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3 一、研究範圍 23 二、教學方法 23 三、研究對象 24 四、研究限制 26 第五節 研究流程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8 第一節 美的形式原理 28 一、單純 30 二、反覆 32 三、漸變 33 四、律動 35 五、對稱 36 六、均衡 36 七、對比 37 八、調和 37 九、統一 38 十、比例 38 第二節 美的形式原理課程內容現況 40 一、教學目標 45 二、教學活動設計 52 三、教學資源 52 第三節 教學方法 53 一、啟發式教學法 53 二、Herbart四段教學法 55 三、五段教學法 58 第四節 文獻探討小結 6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6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4 第二節 研究方法 65 一、自變項設定 65 二、依變項設定 66 三、外在條件控制 66 第三節 研究脈絡概述 67 一、研究場域 67 二、研究對象 67 三、研究者 68 四、協同教師與評鑑 6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9 一、自編教案設計 69 二、問卷量表:李克特量表 72 三、數值分析:兩獨立母體檢定T Test 72 第五節 研究實施 73 一、便利抽樣 73 二、教學方法 73 三、量化方法 73 四、假設檢定 73 第六節 研究實施流程 74 第七節 資料處理方法 7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79 第一節 試卷測驗實施與討論 82 一、總分差異檢定 83 二、自編教學程序下之性別檢定 89 第二節 實作評量實施與討論 92 一、總分差異檢定 93 二、各構面差異比較 96 三、自編教學程序下之性別檢定 98 第三節 學習滿意度實施與討論 101 一、總分差異檢定 101 二、各構面差異比較 105 三、自編教學程序下之性別檢定 107 第四節 整體結果綜合說明 11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建議 118 一、增加受測族群與樣本 118 二、多年期的滾動分析 119 三、多元化的目標課程導入 119 參考文獻 120 中文文獻 120 英文文獻 123 附錄一「美的形式原理」自編教案設計 126 附錄二「美的形式原理」教材講義 134 附錄三「美的形式原理」試卷測驗 135 附錄四「美的形式原理」實作評量 136 附錄五「美的形式原理」學習滿意度問卷 137 附錄六「美的形式原理」傳統教學教案設計 139

    中文文獻
    [1] 王嬿琪(2014)。運用經典畫作之圖畫書融入視覺藝術教學研究─以國小高年級為例。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4821451521846013334
    [2] 王義成(2012)。兒童美術「美術表現」之體驗學習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 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4] 王文科(2004)。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5] 王秀玲(1997)。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6] 方炳林(1992)。教學原理。台北:祥新。
    [7] 司琦(1989)。課程導論。台北:五南。
    [8] 任慶儀(2013)。教案設計-教學法之應用。台北市:鼎茂。
    [9] 朱敬先(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10] 江淑卿、郭生玉(1997)。不同學習過程的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促進知識結構專家化與理解能力之效果研究。師大學報,42,1-16。
    [11] 邱梨玲(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視覺藝術鑑賞美感形式分析能力之研究。取自http://hdl.handle.net/11296/fshpkx
    [12] 沈孟祥(2005) 。應用布魯姆教育目標認知分類理論設計發問工具之研究。取自:http://hdl.handle.net/11296/k87nv6
    [13] 李淑華(2015)。幽默設計概念運用於國小中年級兒童美術教學之行動研究。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98921848089899753472
    [14] 李銘龍(2006)。基本設計I。台北:台科大。
    [15] 李堅萍、洪瑾琪(2003)。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網頁式鑑賞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8,665-701。
    [16] 李萬吉(2001)。國中美術教師手冊。台北:康軒。
    [17] 李咏吟(2000)。五段教學法。五段教學法。國立編譯館,教育大辭書(一)898-899。台北市:文景書局。
    [18] 李宗薇(1991)。教學媒體與教育工學。台北:師大書苑。
    [19]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美育,106,29-38。
    [20] 吳裕益(1996)。教學理論。高雄:復文。
    [21] 汪靖斌(2010)普普藝術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台北縣某國小高年級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22] 林雅玲(2012)。國中小創意教師教學策略與成效之研究。取自http://hdl.handle.net/11296/uvxdqj
    [23] 林美慧(2010)。國小藝術教育美感經驗統整課程。取自http://hdl.handle.net/11296/cfu6r4
    [24] 林青津(2004)。國小視覺藝術美感教育之教學研究。取自http://hdl.handle.net/11296/ndltd/47298287111649226850
    [25] 林睿琳、鄭友超(2007)。應用美的形式原理融入成語之視覺意象的創作。朝陽人文社會學刊,5(2),95-118。
    [26] 林崇宏(2006)。基礎設計。台北:弘揚。
    [27] 林進材(2006)。教學論。台北:五南。
    [28] 林進財(2000)。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29] 林政財(2005)。課程與教學精要。台北:考用。
    [30] 林品章(2009)。造形原理-藝術.設計的基礎。台北:全華。
    [31] 胡怡謙(2001)。教學原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32]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高雄:麗文。
    [33] 洪鼎、陳叡等編(2004)視覺傳達設計。鼎茂。
    [34] 陳佩怡(2016)。國小學童對捷運公共藝術認知探討與教案研究。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論文。
    [35] 陳炳亨(2015)。藝術與人文。台北:翰林。
    [36] 陳雨柔(2014)。多元智慧理論運用於國民小學二年級繪畫教學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7] 陳江松(1999)。多元評量。台北:聯經。
    [38] 徐照麗(2000)。教學媒體:系統化的設計、製作與運用。台北:五南。
    [39] 徐南號(1996)。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40] 高偉恩(2014)。網路視覺藝術創造思考多媒體教材之設計本位研究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41] 高廣孚(1995)。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42] 郭禎祥、陳碧珠等譯(2008)。教育想像力─學校課程、教學的設計與評鑑。台北:洪葉。
    [43] 張世忠(2015)。教學原理:統整、應用與設計。台北:五南。
    [44] 張永隆(2010)。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創意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以彰化縣 T 國民小學為例。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29043128308390414646
    [45] 張霄亭等編(2009)。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上冊】。學富文化。
    [46] 張霄亭等編(2009)。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下冊】。學富文化。
    [47]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五南。
    [48] 常文心(2015)。向大師學畫: 從寫實派、印象派到立體派, 身歷大師作畫實境、學習精妙技法的14堂名畫臨摹課。 積木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49] 黃政傑(2014)。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50] 黃薔(2012)。運用美感形式法則於視覺素養之教材發展與評鑑。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51] 黃嘉雄(2010)。課程評鑑。台北:心理。
    [52] 黃政傑、張嘉育等編(2004)。課程與教學研究之發展與前瞻。台北:高等。
    [53] 黃政傑(2000)。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54] 黃政傑(1984)。論課程目標的建立。教育研究所集刊,26,61-113。
    [55] 黃光雄(1999)。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56] 黃光雄(1999)。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57] 黃光雄等譯(1982)。情意領域目標分類。高雄:復文。
    [58] 鄭明長(2002)。當問題不再是問題─從教室言談看課程改革的實踐。教育研究,93,68-75。
    [59] 劉佩雲議(2003)。問題解決的教與學。台北:高等。
    [60] 蔡淑如(2004)。赫爾巴特教學論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1] 賴慰慈(2018)。超現實風格圖畫書融入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62] 戴帥(2013)。主題式教育專業科目。台北:志光。
    [63] 鐘文淑(2014)。赫爾巴特四段式教學法應用於國小學童線條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台東縣均一中小學為例。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碩士論文。
    [64] 藺德(1999)。基本設計。台北:正元。
    [65] 嚴安安、李秀蘭等著(1999)。創意教學。台北:聯經。
    [66] 美的原理原則(2012)。取自 http://harvest.enable.hcc.edu.tw/ezcatfiles/harvest/img/.../311881158.ppt
    [67] 設計基礎課程-美的形式原理(2012)。取自 http://163.32.86.9/games/91rs/rs/rs155/public_html/page.htm
    [68] 藝術形式的十大基本原理(2012)。取自http://artcenter.nfu.edu.tw/~liaoduzu/xoops/uploads/$mydirname/a8.pdf
    [69] 藝文領域課程計畫表-視覺藝術(2011)。教育部全球資訊網。取自 http://www.edu.tw
    [70] 美的形式原理(2010)。方香兔。取自 http://www.cuberabbit.com/?p=75
    [71] 認識美的形式原理。雲科視訊網(2007)。取自 http://video.yuntech.edu.tw/index.php?Itemid=26&id=133&option=com_seyret&task=videodirectlink
    [72] 視覺素養學習網(1998)。取自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
    英文文獻
    [1] Ausubel, D.P.(1963). The psycholog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 New York:Grunc and Stratton.
    [2] Bruner, J.S. (1961). The act of discover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1, 21-32.
    [3] Bhagat,K.,Chang,C.,Chang,Y.(2015).The impact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on mathematics Concept Learning in high school.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19 (3), 134–142.
    [4] Beydogan,H.,Hayran,Z.(2015).The effect of Multimedia-based learning on the Concept Learning levels and attitudes of students. Eur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0, 261-280.
    [5] Chiu,TKF.,Churchill,D.(2016).Design of learning objects for concept learning: effects of multimedia learning principles and an instructional approach.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24(6),1355-1370.
    [6] David, W., & Robert, L (2015). Effects of variation and prior knowledge on abstract Concept Learning.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33(3), 226-256.
    [7] Gultepe,N.(2016).Reflections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graphing skills and their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drawing.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 PRACTICE,16(1),53-81.
    [8] Lowenfeld, V., & Brittain, L. (1982). Creative and mental.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ers.
    [9] Lowenfeld, V.(1978).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ers.
    [10] Piaget, J.(1964). The theory of stages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New York: McGraw-Hill.
    [11] Purewal, Sarah Jacobson, The world's worst PowerPoint presentations. PC World. Retrieved April 3, 2014, from http://www.pcworld.idg.com.au/slideshow/366369/ world_worst_powerpoint_presentations/?image=2
    [12] Sota, M. (2013). The stuff of problem solving: Discovering concepts and applying principles. Retrieved from http:// www.edutopia.org/blog/problem-solving-conceptsprinciples-melinda-sota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