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何純惠 |
---|---|
論文名稱: |
閩西中片客家話與混合方言音韻研究 The Phonology of Hakka and Mixed Dialects in the Central Western Min Area |
指導教授: |
姚榮松
Yao, Rong-Song 江敏華 Chiang, Min-Hua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88 |
中文關鍵詞: | 閩西客家話 、閩西中片 、混合方言 、閩南方言 、歷史音韻 |
英文關鍵詞: | Western Fujian Hakka, Middle sub-cluster in Western Fujian, Mixed dialect, Southern-Min,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98 下載:5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福建西部在漢語方言的分片上屬於客語汀州片,由北而南可以分為北片的寧化、清流,中片的長汀、連城,南邊的武平、上杭、永定。汀州片內除了客家話之外,還有一些混合方言集中分布在連城縣境內以及連城縣的周邊地區。閩西中片的混合方言具有客、閩語的音韻特點,但使用這些方言的人與閩、客族群都不能夠順利溝通。
我們以閩西中片的客家話與混合方言為研究對象,討論閩西中片方言的音韻演變。文中用以比較研究的材料,除了前人的調查成果外,還包含了我們調查的五個方言點:長汀縣的涂坊鎮紅坊村、羊牯鄉官坑村以及連城縣的蓮峰鎮、宣和鄉培田村、賴源鄉下村村。其中下村話為混合方言,其餘四者為客家話。這五個方言點,有些是前人沒有調查過的或是語料提供較不充足的,有些是與前人的調查成果有所出入的。
本文從歷史音韻的分合關係切入,檢視方言之間語音對應的系統性表現,建立閩西中片方言歷史音韻的對應關係,歸納歷史音韻現象的系統特色。
全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並回顧相關文獻。第二章說明閩西客家話與混合方言的地理分布與音韻特點。第三章介紹主要研究材料的音系與音韻特點。第四章討論聲母問題,第五章討論韻母的演變與牽動的鍊動變化,第六章討論聲調歸派以及相關問題。第七章交待本文研究成果以及未來研究的開展方向。
Dialects in western Fujian are classified as a Hakka Tingzhou dialect cluster. These can further be divided into three sub-clusters. The first is Ninghua and Qingliu as the northern sub-cluster. The second is Changting and Liancheng as the middle sub-cluster. The last is Wuping, Shanghang and Yongding as the southern sub-cluster. Besides Hakka, Tingzhou dialect contains some mixed dialects which are concentrated in Liancheng County and its adjacent areas.
Despite its phonological features of Hakka and Ming dialects, the mixed dialects of the middle sub-cluster in Western Fujian do not allow its speakers to communicate with Southern-Min or Hakka speakers.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ed phonological changes of the middle sub-cluster in Western Fujian including Hakka and mixed dialects. We adopted comparative research materials which contained previous findings and five dialect spots in question. These were Hong-Fang Village, Tu-Fang Township and Guan-Keng Village, Yang-Gu Township in Cheng-Ding County along with Lian-Feng Township; Pei-Tian Village, Xuan-He Township; and Xia-Cun Village, Lai-Yuan Township in Lian-Cheng County. Xia-Cun dialect is a mixed dialect spoken in Xia-Cun Village, and Hakka is spoken in the other four areas. Some absences, insufficiencies and discrepancies in the materials are found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in previous studies.
From the relationship of separation and combination in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 this study reviewed the corresponding systematic performance among dialects, established the corresponding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of the middle sub-cluster in Western Fujian, and generalized the syst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phonology.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is article. Chapter 1 introduces the motivation, goal, background, methodology, and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2 presents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phonological features of Western Fujian Hakka and Western Fujian mixed dialects. Chapter 3 introduces the phonological systems and features of the main research materials. Chapter 4 discusses the issues of initials. Chapter 5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of finals and its impact on the chain shift. Chapter 6 covers tone classification and its related issues. Chapter 7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future implications.
一、地方志、工具書
李如龍、張雙慶主編 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 1999《福建縣市方言志12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李如龍等著 1999《粵西客家方言調查報告》,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上杭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1993《上杭縣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永定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1994《永定縣志》,福州: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清流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1994《清流縣志》,北京:中華書局。
福建省長汀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1993《長汀縣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1998《福建省志》,方志出版社。
龍巖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1992《龍巖地區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武平縣志》,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2《寧化縣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連城縣志》,北京:群眾出版社。
清‧曾日瑛等修1967《福建省汀州府志》,台北市:成文。
北大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編、王福堂修訂2008《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北大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編、王福堂修訂2004《漢語方言詞彙》(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
(美)史皓圓、顧黔、石汝杰編2006《漢語方言詞彙調查手冊》,北京:中華書局。
羅美珍、林立芳、饒長溶主編2004《客家話通用詞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張維耿編著2012《客方言標準音詞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劉綸鑫1999《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錢曾怡主編2010《漢語官話方言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輯1988《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社會科學院合編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
曹志耘主編2008《漢語方言地圖集‧語音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宋‧陳彭年等;林尹校訂1998《新校正切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二、今人論著
瑞典高本漢著、趙元任等1940《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秋谷裕幸著,項夢冰譯,曹陽校2002〈連城(文亨)方言的歸屬〉,《客家方言研究:第四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437-455。
日橋本萬太郎著,余志鴻譯2008《語言地理類型學》,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日大島廣美2002〈福建省長汀縣紅山客家話的連續變調〉,《客家方言調查研究:第四屆客家方言言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11-127。
日羅伯特‧迪克森;朱曉農譯2010《語言興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日羅杰瑞著,項夢冰2003〈何謂客家話〉,《語言學論叢》28:341-365。(北京:商務印書館)
瑞典高本漢著,聶鴻飛譯2010《漢語的本質和歷史》,北京:商務印書館。(此書根據1949年紐約英譯本轉譯,英譯本原題為The Chinese Language:An Essay on Its Nature and History)
丁邦新1982〈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清華學報》14.1/2:257-273。
丁邦新1997〈論官話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9-245。(原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4:809-841,1987年。)
丁邦新1998〈漢語聲調源於韻尾說之檢討〉,《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83-105。(北京:商務印書館) (原載《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文字組:267-283,1981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社會科學院合編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
王洪君1987〈山西聞喜方言的白讀層與宋西北方音〉,《中國語文》1:24-33。
王洪君1992〈文白異讀和疊置式音變〉,《語言學論叢》17:122-154。(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洪君1999〈從開口一等重韻的現代反映形式看漢語方言的歷史關係〉,《語言研究》1:61-75。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台北:南天。
王福堂1999《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語文出版社。
王箕裘、鍾隆林200《耒陽方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北大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編、王福堂修訂2008《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甘甲才2003《中山客家話研究》,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朱炳玉2010《五華客家話研究》,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朱曉農2006〈漢語元音的高頂出位〉,《音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頁98-121。
朱曉農2012〈證早期上聲帶假聲〉,《音法演化─發聲活動》:426-444。(北京:商務印書館) (原載《中國語文》2,2007年)
江俊龍2012〈語言接觸下的屏東潮州鎮客語〉,《語言時空變異微觀》(《語言暨語言學》專刊系列之四十九),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頁29-46。(鄭錦全編輯)
江敏華2003《客贛方言關係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江敏華2012〈客贛方言的魚虞有別〉,《贛方言研究》(第二輯):190-201。
何純惠、江敏華2012〈客家話顎化現象探討〉,《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2:49-90。
何純惠2013〈連城縣蓮峰鎮客家話-、-的新生與音韻演變〉,《臺灣客家語文研究輯刊》2:1-35。(桃園縣:臺灣客家語文學會出版)
吳中杰2004a〈畬話的介音問題初探〉,《聲韻論叢》13:271-290。
吳中杰2004b《畬族語言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瑞文2004〈覃談有別與現代方言〉,《聲韻論叢》13:147-185。
呂嵩雁1999《閩西客語音韻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呂嵩雁2008《臺灣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冬香、莊初升2009《韶關土話調查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李方桂2003《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又見於1971年《清華學報》新第九卷第1、2期合刊,頁1-61。)
李玉1986〈原始客家話的聲母系統〉,《語言研究》1(總10):114-128。
李玉2006〈四堡話語音研究〉,《玉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7.6:39-47
李如龍1986〈長汀縣內方言的同異〉,《龍巖師專學報》4.2:43-49。
李如龍1997《漢語方言》,福州:福建出版社。
李如龍1998〈閩西七縣客家方言語音的異同〉,《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99-117。
李梓超2012《新干方言語音研究》,江蘇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李榮1982〈語音演變規律的例外〉,《音韻存稿》:107-118。
李榮1989〈漢語方言的分區〉,《方言》4:241-259。
李榮2012﹝1996﹞〈我國東南各省方言梗攝字的母音〉,《方言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30-141。(原載《方言》1996年第1期,1-11。)
李泉祿2010《武平中山鎮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沈明2011〈晉語果攝字今讀鼻音韻的成因〉,《方言》4:314-323。
辛世彪2004《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邢向東、蔡文婷2010《合陽方言調查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侍建國2011《歷史語言學:方音比較與層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周法高1948〈切韻魚虞之音讀及其流變〉,《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13本:119-152。
孟慶惠2004《徽州方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林仁芳主編2000﹝2009﹞《客家研究─閩西近代客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林珍慧2010《中寮鄉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現象》,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倫倫2002〈廣東閩粵客方言古詞語考釋〉,《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丁邦新、張雙慶主編)
林清書2004《武平方言研究》,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林寶卿1991〈閩西客話區語音的共同點和內部差異〉,《語言研究》2:55-70。
林寶卿1993〈閩西客語區詞彙、語法的共同點和內部差異〉,《語言研究》2:98-113。
邱錫鳳2012《上杭客家話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侯精一、溫端政1993《山西方言調查報告》,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侯精一主編2002《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哈瑪宛1994《印度尼西亞爪哇客家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洪惟仁2006〈高屏地區的語言分佈〉,《語言暨語言學》7.2:365-416。
秋谷裕幸1992〈福建省連城縣文亨鄉崗尾村方言同音字表〉,收於岩田禮編,《漢語諸方言の總合的研究(1)》(研究代表者:岩田禮):141–154。
秋谷裕幸1996〈福建省連城縣文亨鄉崗尾村方言の系統上の位置〉,《中國語學》243號。
秋谷裕幸2008《閩北區三縣市方言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唐伶2010《永州南部土話語音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徐通鏘1996《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6月第1版)
徐通鏘、陳保亞1998〈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語言學〉,《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劉堅主編)
郤遠春2012《成都客家話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崔榮昌2010《四川境內的客方言》,成都:巴蜀書社。
張光宇1989〈從閩方言看切韻一二等韻的分合〉,《清華學報》(新)19.2:165-193。
張光宇1994〈吳語在歷史上的擴散運動〉,《中國語文》6:409-418。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南天書局。
張光宇1999〈東南方言關係綜論〉,《方言》1:33-44。
張光宇2001a〈客家與山哈〉,《中國語文研究》1(總12):68-81。
張光宇2001b〈論客家原義〉,《客家文化研究通訊》4:6-16。
張光宇2006〈漢語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階段性〉,《中國語文》4:346-358,384。
張光宇2009 〈漢語方言邊音的音韻行為〉,《漢藏語學報》:138-153
張振興1984〈福建省龍巖市境內閩南話與客家話的分界〉,《方言》3:165-178。
張維耿編著2012《客方言標準音詞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張燕芬2010〈現代方言中讀鼻音韻尾的陰聲韻〉,《方言》3:255-258。
曹志耘主編2008《漢語方言地圖集‧語音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梁心俞2007《印尼西加地區海陸客語接觸研究》,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梅祖麟2001〈現代吳語和“支脂魚虞,共為不韻”〉,《中國語文》1:3-15,94。
郭必之2005〈語言接觸與規律改變─論中古全濁母在粵北土話中的表現〉,《語言暨語言學》6.1:43-73。
R.M.W. Dixon著,郭必之譯2014《語言的興衰》,語言暨語言學專刊之五十二,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郭啟熹1996《龍巖方言研究》,綜橫出版社。
郭啟熹2008〈福建省客家話的分佈與特點〉,《龍巖學院學報》26.1:97-102。
陳立中2003《湖南客家方言的源流與演變》,長沙:嶽麓書社。
陳秀琪2006《閩南客家話音韻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陳忠敏2013《漢語方言語音史研究與歷史層次分析法》,北京:中華書局。
陳保亞1996《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漢越(侗台)語源關係的解釋》,北京:語文出版社。
陳保亞1999《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陳章太、李如龍1991《閩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陳筱琪2013《閩南西片方言音韻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曉錦1993《東莞方言說略》,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
陳曉錦2003《馬來西亞的三個漢語方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曉錦2010《泰國的三個漢語方言》,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彭心怡2010《江西客贛語的特殊音韻現象與結構變遷》,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曾德萬2007《福建省武平縣東留鄉所屬上四鄉(六個自然村)客家話調查研究》,福建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曾獻飛2006《汝城方言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游文良2002《畬族語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程俊源2008〈論客家的“新婦”-“規律”的“例外”、“例外”的“規律”〉,《漢學研究》26.4:281-310。
項夢冰1997《連城客家話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項夢冰2002〈連城(文亨鄉文保村)方言同音字匯〉,《中國語學研究『開篇』》21:75-90。
項夢冰2003〈客家話非組字的今讀〉,《語言學論叢》28(北京:商務印書館):215-263。
項夢冰2004《閩西方言調查研究》(第一輯),韓國漢城:新星出版社。
項夢冰2006〈客家話古日母字的今讀─兼論切韻日母的音值及北方方言日母的音變歷程〉,《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1:83-91。
項夢冰2006〈客家話的界定及客贛方言的分合〉,《語言暨語言學》第7卷第2期:297-338。
項夢冰2009〈連城(羅坊)方言詞匯記略〉,《中國語學研究『開篇』》28:75-90。
項夢冰、曹暉編著2013《漢語方言地理學──入門與實踐》,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黃雪貞1982〈永定(下洋)方言形容詞的子尾〉,《方言》3:190-195。
黃雪貞1984〈永定(下洋)方言自成音節的鼻音〉,《方言》1:47-50。
黃雪貞1987a〈客家話的分佈與內部異同〉,《方言》2:81-96。
黃雪貞1983a永定(下洋)方言詞彙(一),《方言》2:148-160。
黃雪貞1983b永定(下洋)方言詞彙(二),《方言》3:220-240。
黃雪貞1983c永定(下洋)方言詞彙(三),《方言》4:297-304。
黃雪貞1985〈福建永定(下洋)方言語音構造的特點〉,《方言》3:222-231。
黃惠珍2008《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菊芳、蔡素娟、鄭錦全2012〈台灣雲林崙背鄉客家話分佈微觀〉,《語言時空變異微觀》(《語言暨語言學》專刊系列之四十九),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頁95-123。(鄭錦全編輯)
楊秀芳1989〈論漢語方言中全濁聲母的清化〉,《漢學研究》第7卷第2期:41-73。
楊蔚2010《湘西鄉話語音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溫美姬2010〈從古詞語看客家方言與西南官話的關係〉,《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19-24。
董同龢1945《上古音韻表稿》,歷史語言所研究所集刊第18本。
董同2003《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詹伯慧1991﹝2001﹞《現代漢語方言》,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寧廷德2013《寧陽方言志》,濟南:齊魯書社。
趙元任等1972《湖北方言調查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十八。
趙彤2006〈中古舌根聲母字和雙脣聲母字在戰國楚系文獻中的交替現象及其解釋〉,《中國語文》3:249-225。
劉佐泉1991﹝2005﹞《客家歷史與傳統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劉綸鑫1999《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澤民2005《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甘肅民族出版社。
劉鎮發、許惠玲2002〈潮州話和廣州話、客家話的方言共同詞〉,《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173-180。(丁邦新、張雙慶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練春招2000〈從詞彙看客家方言與粵方言的關係〉,《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65-96。
練春招2001〈客家話與南方少數民族語言共同詞與考略〉,《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8.1:19-24。
練春招、侯小英、劉立恆2010《客家古邑方言》,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蔣軍鳳2007〈湘鄉翻江鎮方言奉母字今讀[k]聲母〉,《方言》3:213-215。
蔣軍鳳2010《湘鄉方言語音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鄭偉2011〈吳語音韻史中白讀音的保守與創新─以虞韻﹝*iu﹞、魚韻﹝*i﹞的兩項變化為例〉,《語言科學》10.1:21-32。
鄭曉峰1997《孔夫方言調查報告》,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曉峯2005〈客贛方言的古濁上字歸陰平〉,UST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1:1-16.
鄭曉峯2010〈客家話的語言地理學研究:海陸話「韶早」的來源〉,《清華學報》新40卷第4期,713∼733 。
鄭曉峰2013〈連城四堡方言類似閩語的特點〉,《第九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6-194。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 鄧盛有2000《台灣四海話的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
• 論文。
鄧盛有2007《客家話的古漢語和非漢語成分分析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
鄧曉華1988〈閩西客話韻母的音韻特點及其演變〉,《語言研究》1:75-97。
鄧曉華1998〈客家話與贛語及閩語的比較〉,《語文研究》3(總68):47-51。
鄧曉華1999〈客家話與苗瑤壯侗語的關係問題〉,《民族語文》3:42-49。
鄧曉華2006〈論客家話的來源─兼論客畬關係〉,《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4:143-146。
餘頌輝2006《上高(鎮渡)音系》,江西南昌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錢曾怡主編2010《漢語官話方言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戴黎剛2012《閩語的歷史層次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謝重光1999《客家源流新探》,台北:武陵。
謝重光2005《福建客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謝重光2008《客家文化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謝留文2003〈客家方言“魚虞”之別和“支”與“脂之”之別〉,《中國語文》6:512-521,575。
謝留文、黃雪貞2007〈客家方言的分區(稿)〉,《方言》3:238-249。
藍小玲1999《閩西客家方言》,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羅美珍、鄧曉華1995《客家方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羅香林1933〔1992〕《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南天。
羅常培1940《臨川音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十七。
羅肇錦2006〈客語源起南方的語言論證〉,《語言暨語言學》7.2:545-568。
嚴修鴻1997《連城方音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
嚴修鴻1998〈連城方言中古全濁聲母今讀的四種類型〉,《語言研究》2:117-123。
嚴修鴻2000〈連城方言古濁上字的調類分化─兼論福建內陸閩語“濁上歸入”的現象〉,《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39-51。
嚴修鴻2001〈客家方言與周邊方言的關係詞〉,《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7.4:99-106。
嚴修鴻2002〈連城方言韻母與閩語相同的層次特徵〉,《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187-212。(丁邦新、張雙慶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嚴修鴻2009〈新加坡客家話的語言現狀及語音概略〉,《首屆海外漢語方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69-96。
嚴修鴻2013〈客家話覃談有別的存古層次〉,《語言科學》12.3:277-290。
嚴學宭、李玉1986〈客家話的原始形式論述〉,《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4-39。
饒長溶1986〈福建長汀(客家)語音記略,《龍巖師專學報》4.2:30-42。
蘭玉英等2007《泰興客家方言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三、西文書目
Branner, David Prager 1995 A Gutyan Jongbao Dialect Notebook.[姑田中堡方言的記音簿]Yuen Ren Society Treasury of Chinese Dialect Data 1: 243-338.
Branner, David Prager 1996 A Gerchuan Juyu dialect notebook. [隔川朱餘方言的記音簿] Yuen Ren Society Treasury of Chinese Dialect Data 2: 289-349.
Branner, David Prager 2000 Problems in Comparative Chinese Dialectology: The Classification of Miin and Hakka. Berli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Crowely, Terry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3r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yle ,Campell 2004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Mass.:MIT Press.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98 by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OConnor,KevinA 1976 Proto-Hakka,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11: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