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秦秋玲
Chin, Chiu-Ling
論文名稱: 澎湖望安島創生路:以低碳活動的策略導向
A local revitalization path for Wangan islet, Penghu:a low-carbon approach based on local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指導教授: 蘇淑娟
Su, Shew-Jiuan
口試委員: 蘇淑娟
Su, Shew-Jiuan
陳英任
Chen, Yin-Jen
郭乃文
Kuo, Nae-Wen
口試日期: 2024/07/3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地理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Geography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澎湖望安島嶼創生氣候變遷低碳生態旅遊低碳旅遊創生在地資源碳有價
英文關鍵詞: Penghu Wangan, island regeneration, climate change, low-carbon ecotourism, low-carbon tourism, local resources, carbon price
研究方法: 文件分析法深度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68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望安島位於澎湖群島之南方,四面環海,因島嶼珊瑚礁有豐厚的海洋資源,當地島民對地方資源依存度相當高,舉凡日常生活的珊瑚、文石、石滬、魚灶、古厝、船長等息息相關。望安島因人口及產業的變遷,人口密度低、經濟活動低,其海洋環境可以是學習低碳的場所,尤其受氣候變遷之下,非常適宜推展低碳旅遊。本研究以低碳旅遊角度,以因地制宜符合地方資源特性為主軸,研究「低碳」導向的島嶼永續創生。
    研究目的有三:(一)整理並釐清望安島上有利低碳導向發展之在地資源,以利倡議地方創生;(二)論述如何善用望安之環境與人文資源,以利地方創生活動的生產;(三)擬議望安島的低碳創生活動策略,以增進認知在望安島推動低碳活動的生機意涵。
    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和深度訪談法,訪談對象為對島嶼、海洋生態熟捻者,有14位望安島民及後寮島民,4位專家、學者。訪談內容以對珊瑚地景與日常生活、珊瑚危機與培育、珊瑚生態與氣,以候及透過耆老、島民減碳智慧與企業共同倡議減碳創生,和珊瑚、海草、海洋碳匯等成為島嶼創生機會的看法,透過訪談分析提出望安島的低碳創生策略。
    本研究獲致具體策略建議,主要以望安島在地資源為內容的低碳旅遊,例如(1)古厝舒眠住宿活動,(2)石滬及搖櫓補魚體驗活動,(3)魚灶乾魚體驗活動,(4)船長領航潛水、潛浮活動,(5)文石及寶石珊瑚尋寶活動,以及(6)實驗室或海洋中珊瑚培育體驗活動,而這些活動均需要能善用島民傳統環境智慧與技能,以為低碳旅遊之本。

    Wangan Isle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Penghu Islands. Because of the islet's coral reefs and rich marine resources, local islanders are highly dependent on corals. The islet’s corals, aragonite, fishing weirs, fish stoves, and traditional houses, captain, etc are all closely related among themselves. The low population density and economic activity make its marine environment a place to learn about low carbon tourism which will be beneficial to fight cliamet change. This study takes the perspective of low-carbon tourism by inventorying and analyzing the local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to promote "low-carbon" island regenerq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o identify and inventory the islet’s local resources conducive to low-carbon-oriented tourism for promoting local regeneration; (2) to discuss how to make use of the islet’s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to facilitate local regenerational activity; and (3) to propose a strategy for low-carbon activities to enhance awareness among Wangan Islanders and non-islanders about the vitality of promoting low-carbon tourism on Wangan Islet.
    This study analyzes documents and conducts in-depth interviews. The interviewees were people familiar with islands and marine ecology, including 14 Wangan Islanders and Houliao Islanders, and 4 experts and scholars. The interviews focus on the coral landscape and its related daily life, coral crisis and cultivation, coral ecology and climate, and the joint initiative of carbon reduction and rural regeneration through carbon reduction, the wisdom of local elderlys and enterprises, and how corals, seagrass, ocean carbon sinks have become islands views on opportunities for regeneraqtion.
    The study results in a few specific strategies which are low-carbon tourism based on the islet’s local resources. They include accommodation activities in traditional stone houses (Shumian), fishing in stone weirs with trantional boating activity, drying and cooking fish harvest with fish stoves, diving and snorkeling activities let by local fishing captains, treasure hunts for aragonite and gemstone coral, and coral cultivation acticity in the laboratory or the ocean. These are all activites that will promote the local wisdom and utilizes the islanders’ skills and expertise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區域概述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討論 16 第一節 低碳生態旅遊對島嶼意義 16 第二節 在地人力參與低碳 17 第三節 在地資源 17 第四節 碳有價 18 第三章 澎湖望安島的資源分析 20 第一節 自然環境資源:珊瑚、文石 22 第二節 傳統產業資源:石滬 52 第三節 傳統建築資源:魚灶、古厝 62 第四節 傳統文化資源:船長 77 第五節 望安島的資源彙整 82 第四章 望安島的低碳創生策略 85 第一節 訪談對象與內容 85 第二節 深度訪談分析 87 第三節 望安島的低碳創生策略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結論 109 第二節 建議 110 參考文獻 112

    中文
    三能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1999),《南海遊憩系統(望安、虎井、桶盤)據點細部規劃》,澎湖: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方建能 (2012),〈臺灣地質瑰寶-文石〉,《地質》,31(1),74-81。
    王國禧 (2009),澎湖西嶼石滬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 (2001):《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臺北:群學。原文:A.G. Johnson (1998)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 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 California: UNLA press。
    朱佑霖 (2020),〈明清珊瑚枝插瓶的三種意涵─ 佛教七寶、博古清供、抱瓶美人〉,《 故宮文物月刊》,450。
    朱景英、翟灝 (1996),《海東札記 臺陽筆記》,南投:臺灣省政府文獻委員會。
    江佩蓉 (2007),〈花宅戀,300年〉,《天下雜誌》,106。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 (2013),《繽紛綺麗的澎湖海洋世界》,基隆: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
    吳旭峰 (2002),〈澎湖海岸地帶舊產業建築礎調查與空間分析〉,《澎湖研究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
    吳振維 (2022),評估地方創生的可行性-地方資源吸引力量表之建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呂華苑 (2017),〈如何珍惜寶石珊瑚與珍珠資源〉,《臺灣鑛業》,69(1),1-7。
    杉山靖憲 (1985),《臺灣省澎湖を古今に涉りて》,臺北:成文。
    李明儒 (2009),《漁滬文化的源起與分佈:一個跨國際觀點的探索》。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李明儒、李宗霖 (2007),〈澎湖石滬2006年滬口普查之研究〉,《硓咕石》,46。
    周成、馮學鋼、唐睿 (2016),〈 區域經濟—生態環境—旅遊產業耦合協調發展分析與預測〉,《經濟地理》,36(3),13-42,186-193。
    周婉窈 (2007),〈山在瑤波碧浪中-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臺大歷史學報》, 40,93-148。
    周朝、曾文田 (1981),〈澎湖之寶—文石〉,《鄉間小路》,17,35-36。
    周舜瑾 (2016),〈海上鱗族異者─章魚史話與書寫〉《止善》,21,85-112。
    林文隆 (1999),〈八罩島之民居建築〉,《西瀛風物》,7,64-74。
    林會承、胥直強、徐思潔 (1982),〈望安中社(下)〉,《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26-35。
    林會承 (2014),《望安鄉志(下) 》,澎湖:澎湖縣望安鄉公所。
    林豪 (2006),《澎湖廳志(上)》,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
    施添福 (2002),《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洪國雄 (1998),〈南海夕陽產業—望安、將軍、七美魚灶淺說〉,《硓古石》,13。
    洪國雄 (1999),《澎湖的石滬》,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洪國雄 (2011),《我來澎湖扮漁夫》,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洪瑞全 (2002),〈澎湖特有產業~文石業簡介〉,《硓咕石》,27,60-64。
    胡興華 (2006),〈臺灣漁業的歷史與文化〉,《海洋文化學刊》,2,25-48。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學研究中心 (2018),《 107年度「澎湖縣馬公市舢舨漁業文化口述歷史」調查研究案結案成果報告書》,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張水鍇、楊雅清 (2012),〈保育北太平洋寶石珊瑚應透過貿易管制 還是漁業管理?〉,《漁業推廣》,315。
    張朝勝、曾文明、許玉河、李光中 (2023),〈殘遺文化景觀:以澎湖西吉嶼為例〉,《國家公園學報》,33(1)。
    張詠捷 (2010),《船家寶:澎湖耆老海洋口述歷史》,澎湖:澎湖縣政府。
    張默予 (1972),《澎湖縣誌,卷5,物產志》,澎湖:澎湖縣文獻委員會。
    張耀宗 (2019),〈新舊時代的過渡:杜威( John Dewey)與蔣夢麟的個人主義和個體性觀點〉,《華醫學報》,50,1-15。
    莊凱証 (2003),〈澎湖魚灶生態初探〉,《西瀛風物》,10,18-25。
    莊凱証 (2015),〈澎湖人的時空記憶與生活場域之重建〉,《文史台灣學報》, 9,43-92。
    許雪姬 (2005a),《續修澎湖縣志:卷1 大事記》,澎湖:澎湖縣政府。
    許雪姬 (2005b),《續修澎湖縣志:卷5 物產志》,澎湖:澎湖縣政府。
    陳春暉、陳坤上、陳再發 (1992),〈速成鰮魚醬油之製造〉,《潮訊》,45,6。
    陳培源、張郇生 (1995),《澎湖群島之地質與地史》,澎湖:澎湖縣政府。
    陳憲明 (1992),〈一個珊瑚礁漁村的生態:澎湖島嶼的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8,117-127。
    陳憲明、林文鎮 (2003),《澎湖的農漁產業文化:西嶼鄉與白沙鄉離島篇》,澎湖:澎湖縣文化局。
    曾保忠、湯銘文、蘇中鈺 (2011),《寶石:閃玉、文石、玉髓、薔薇輝石中》,中華民國鑛業協進會創會百年慶紀念特刊。
    游博婷、沈珍珍 (2018),〈我國寶石珊瑚漁業管理措施〉,34-40。
    黃淑沛 (2013),澎湖魚乾產業文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應貴 (2021),《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臺北:三民書局。
    漢文日日新報 (1906a),〈本島水產一斑三〉,《漢文日日新報》。
    漢文日日新報 (1906b),《澎湖紀略(四)》,《漢文日日新報》。
    臺灣總督府報 (1932),〈漁業免許:將軍澳漁業組合從事漁業之相關事項公告. 臺灣總督府報〉。
    臺灣總督府報 (1933),〈漁業免許:許可水按漁業組合從事漁業之相關事項公告〉。
    趙善如、王仕圖、張麗珠、陳婕誼、湯于萱、龔家琳 (2013),《在稀少中看見豐富-澎湖縣望安鄉社區資產之探究〉,《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3(2)。
    劉繼源 (1988),《澎湖水產加工業現況調查研究》,澎湖:臺灣省水產試驗所澎湖分所。
    澎湖縣文獻委員會編刊 (1981),《西瀛詩叢》,澎湖:澎湖縣文獻委員會。
    澎湖縣政府 (1946),《民國35年澎湖縣統計概要》,澎湖:澎湖縣政府。
    澎湖縣政府 (1985),《臺灣光復四十週年澎湖專輯》,澎湖:澎湖縣政府。
    蔡丁財 (1992),《文石之美》,澎湖:交通部觀光局澎湖風景特定區管理籌備處。
    蔡萬生 (2002),〈 21世紀澎湖漁業發展芻議~回顧與前瞻〉,《澎湖研究》,102-115。
    蔡萬生 (2023),《拓漁澎湖》,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蔣毓英 (1958),《臺灣府志》。
    鄭明修、戴昌鳳 (2020),〈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海域長期生態監測與保育策略〉,《國家公園學報》,30(1)。
    蕭秀芳 (2018),《花宅》,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戴昌鳳、鄭有容 (2020),《台灣珊瑚全圖鑑(上):石珊瑚》,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謝恆毅、陳高松、曾振德、冼宜樂、蔡萬生 (2008),〈澎湖養殖漁業因應寒害渡冬海域的選擇〉,《水試專訊》,40。
    鍾志昇 (2018),澎湖珊瑚漁業發展變遷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關麗文 (1987),〈澎湖傳統聚落發展之研究〉,《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3,57-85。

    網路資料
    etcmis (2007),〈澎湖六天險 - 「一磽、二吼、三西流、四鵝鼻頭、五潭門、六東吉」〉,澎湖‧妳的家,https://etcmis.blogspot.com/2007/02/blog-post_7812.html (瀏覽日期:2024/04/17)。
    TVBS新聞網(2024),〈澎湖西嶼現絕美「紅潮」「媽祖生」前夕珊瑚產卵!噴發畫面曝光,https://news.tvbs.com.tw/life/2466533 (瀏覽日期:2024/05/01)。
    大紀元 (2008),〈古厝保存不易 澎湖花宅聚落走過漫漫長路〉,https://www.epochtimes.com/b5/8/12/23/n2372681.htm (瀏覽日期:2024/05/21)。
    大雲時堂 (2023),〈盛治仁低谷站起 布局人生新面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GmopoDMVpU (瀏覽日期:2023/07/16)。
    子牙釣魚 (2017),〈超實用!釣魚時間表〉,https://kknews.cc/zh-tw/news/pqomk9e.html (瀏覽日期:2024/05/04)。
    中國台灣網 (2008),〈數十年來最大規模 澎湖逾3000噸魚群遭凍亡〉, http://big5.taiwan.cn/xwzx/bwkx/200802/t20080218_588257.htm (瀏覽日期:20424/04/17)。
    中國時報 (2019),〈浮生繪影-朱秀吉半世紀行船人生〉, https://tw.news.yahoo.com/%E6%B5%AE%E7%94%9F%E7%B9%AA%E5%BD%B1-%E6%9C%B1%E7%A7%80%E5%90%89%E5%8D%8A%E4%B8%96%E7%B4%80%E8%A1%8C%E8%88%B9%E4%BA%BA%E7%94%9F-215009434.html (瀏覽日期:20124/04/18)。
    今周刊 (2024),〈生意難做?消費者難懂?品牌專家黃麗燕3招教戰〉,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1812260067/ (瀏覽日期:2024/02/21)。
    公共電視 (2005),〈我們的島【老屋保存】古厝風華(上)|澎湖篇-保存花宅聚落古厝 (我們的島 第299集 2005-04-0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yGNkHbdUlY (瀏覽日期:2024/05/0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3),〈望安花宅聚落〉,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groupsOfBuildings/20100414000001 (瀏覽日期:2023/07/03)。
    水利署 (2017),〈口述歷史-張義興前副局長談「西安水庫」(三)〉,https://epaper.wra.gov.tw/Article_Detail.aspx?s=3638&n=0 (瀏覽日期:2024/04/16)。
    王國裕 (2019),〈澎湖文石〉,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698 (瀏覽日期:2022/11/18)。
    王詠葎、陳欣妍 (2022),〈消費世代與品牌的轉向:時尚奢侈品產業邁向品牌永續的5項原則〉,CSRone,https://csrone.com/topics/7222 (瀏覽日期:2024/02/14)。
    永豐基金會 (2023),〈一塊土地之所以美,都是因為人〉,https://www.sinopacfoundation.org.tw/community/34 (瀏覽日期:2024/01/11)。
    交通部觀光署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2023),〈擁抱最美澎湖石滬,領略具生命的世界遺產〉,https://www.penghu-nsa.gov.tw/ActivitiesDetailC001210.aspx?Cond=1f0f659c-b352-4a9d-9694-67870aa77c12 (瀏覽日期;2024/05/09)。
    吳柏軒 (2023),〈寶石珊瑚漁區擬調整遭漁民反對 中研院學者鄭明修籲輪耕才能永續〉,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343562 (瀏覽日期:2024/05/05)。
    李淑華 (1987),〈望安〉,光華雜誌,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tw/Articles/Details?Guid=84e85bed-a9e2-4bff-97bb-70f20bc88397 (瀏覽日期:2024/02/25)。
    宋國正 (2009),〈將軍百年老店 見證貝殼珊瑚文石三寶興衰史〉,澎湖時報,https://xiyu.url.tw/1/06/06-187.htm (瀏覽日期:2024/04/28)。
    宋國正 (2020),〈漁村「搖櫓舢舨」見證先民博浪艱辛〉,澎湖時報,https://www.penghutimes.com/Article/Detail/16902 (瀏覽日期:2024/01/11)。
    阮珮慈 (2022),〈特有種光環變「致命」商機,澎湖章魚一斤喊價上千元、陷瀕危困境〉,https://www.twreporter.org/a/penghu-endemic-octopus (瀏覽日期:2024/05/23)。
    卓越雜誌 (2011),〈揭開百年珊瑚王國神秘面紗〉,https://news.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po/excellencemonthly/5415/131359680002369202001.htm (瀏覽日期:2024/06/04)。
    林會承、李淑華 (1987 ),〈這裏是澎湖第一〉,光華雜誌,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75c4c108-d469-4cf7-af5f-c4062cd61ba9&CatId=10&postname=%E9%80%99%E8%A3%8F%E6%98%AF%E6%BE%8E%E6%B9%96%E7%AC%AC%E4%B8%80 (瀏覽日期:2024/02/25)。
    林燕如 (2021),〈珊瑚有難|史上首次全國大規模珊瑚白化〉,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7392,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瀏覽日期:2024/05/05)。
    林寶安 (2016) ,〈講述採撈深海寶石珊瑚的老漁民郭劣〉,http://phm.phlib.nat.gov.tw/Page/WorkDetail/3018?type=%E4%BA%BA%E7%89%A9%E6%AD%B7%E5%8F%B2 (瀏覽日期:2024/04/10)。
    洪怡惠、游美成、林孟忠 (2001),〈颱風重創望安 婦孺亟待救援〉,華視新聞 https://news.cts.com.tw/cts/general/200106/200106280064160.html (瀏覽日期:2024/04/26)。
    洪國堯 (2009),〈漁船兼營珊瑚漁業管理辦法簡介〉,農政與農情, https://www.moa.gov.tw/ws.php?id=19234 (瀏覽日期:2024/04/18)。
    洪瑞全 (1977),〈澎湖文石之分佈分類調查研究〉, https://www.ntsec.edu.tw/science/detail.aspx?a=21&cat=67&sid=7215&print=1 (瀏覽日期:2024/02/14)。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4),〈澎湖石滬群〉,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online_metadata&id=1938454&keyword=%E6%89%81%E7%AC%B1&limit=10&offset=0&sort=relevance&order=desc&isFuzzyMode=false&query=%7B%7D&recOffset=2 (瀏覽日期:2024/05/26)。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23),〈臺灣民俗文物辭典:魚灶(澎湖)〉, https://dict.th.gov.tw/detailPage.aspx?ID=800&Ca=103 (瀏覽日期:2023/04/21)。
    許玉河 (2023),〈記憶與真實:望安花宅「五十人暴」的故事〉,澎湖縣湖西鄉隘門國民小學,http://www.amps.phc.edu.tw/main/modules/tad_book3/page.php?tbsn=9&tbdsn=132 (瀏覽日期:2024/02/02)。
    曾依苓 (2022),〈魚灶、灰窯、棧間〉,文化部,https://memory.culture.tw/Story/Detail?Id=2824&IndexCode=member_story (瀏覽日期:2024/02/25)。
    潘倩君 (2009),〈澎湖文石雕刻〉,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7389 (瀏覽日期:2022/11/18)。
    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23) ,〈魚灶〉,https://penghu.info/OB5389868EEC419C5F92 (瀏覽日期:2022/11/18)。
    澎湖縣政府 (2024a),〈季風〉,https://www.penghu.gov.tw/ch/home.jsp?id=10013 (瀏覽日期:2024/04/18)。
    澎湖縣政府 (2024b),〈氣溫〉,http://phcsp.tmc.ksu.edu.tw/application/record/wanganqimei (瀏覽日期:2024/01/01)。
    澎湖縣望安鄉公所 (2022),〈望安鄉簡介〉, https://www.penghu.gov.tw/Twangan/ch/home.jsp?id=10 (瀏覽日期:2022/09/05)
    獨家報導 (2018),〈漁會工作資歷28年的她 揭澎湖漁業3大隱憂〉, http://www.scooptwnews.com/?p=8259 (瀏覽日期:2024/05/05)。
    興大通識中心 (2019),〈寶石紅珊瑚生態與文化的前世今生-鄭明修研究員主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G-6O5PE46k (瀏覽日期:2024/01/21)。
    戴昌鳳 (2016),〈造礁珊瑚與寶石珊瑚〉,https://www.facebook.com/notes/813697882791268/ (瀏覽日期:2024/05/05)。
    聯合報 (1955),〈澎特產紋石 將大量開採 望安鄉公所擬定計劃 李玉林縣長允予支持〉,https://udndata.com/ndapp/Story?no=1&page=1&udndbid=udndata&SearchString=JiMyNjM5NTsmIzIzNDMzOyuk6bTBPj0xOTU1MDkxMSuk6bTBPD0xOTU1MDkxMSuz%2BKdPPcFwpliz%2BA%3D%3D&sharepage=20&select=1&kind=2&article_date=1955-09-11&news_id=105888647 (瀏覽日期:2024/05/12)。
    離島出走工作室 (2020),〈澎湖石滬資訊平台〉,https://stoneweir.info/OBfb67 (瀏覽日期:2024/04/31)。
    英文
    Batson, C. D., Ahmad, N., & Tsang, J.-A. (2002). Four motives for community involvemen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8(3), 429-445.
    Fakfare, P., & Wattanacharoensil, W. (2022). Low-carbon tourism for island destinations: A crucialalternativ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31(1), 180-197.
    Heiskanen, E., Johnson, M., Robinson, S., Vadovics, E., & Saastamoinen, M. (2006). Low-carbon communities as a context for individual behavioural change. Energy Policy, 38 (12), 7586-7595.
    Parry, I. W. H., Black, S., & Zhunussova, K. (2022). Carbon taxes or Emission Trade System? Instrument Choice and Design. STAFF CLIMATE NOTES, 1-24.
    Takeuchi, I., & Yamashiro, H. (2023) Coral Reefs of Eastern Asia under anthropogenic Impacts. New York City:Springer Publishing
    GRAPHITI, E. (2021). Relationship between Emissions Levels and Temperature Ris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nvironmentalgraphiti.org/all-series/emissions-levels-determine-temperature-rise (瀏覽日期:2023/07/1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