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正芝 Zheng, Zhi-Hsu |
---|---|
論文名稱: |
我國科技大學辦理衍生企業之條件及其面臨挑戰之研究 The Conditions and Challenges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 Spin-off Companies |
指導教授: |
胡茹萍
Hu, Ru-P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2 |
中文關鍵詞: | 高等教育 、技術與職業教育 、科技大學 、衍生企業 |
英文關鍵詞: | Higher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spin-off companies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07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3 下載: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我國高等教育面臨少子化困境,全球產業競爭及滿足社會產業需求等嚴峻挑戰,而我國技術與職業教育又長期為次等教育之選擇,面臨困難更不可言喻。是以,為轉化大學財務及經營的困難,創新知識應用,並提升科技大學與產業的聯結,彰顯技術與職業教育務實致用之核心價值,我國教育部以高教創新轉型之經營理念,促進學校辦學特色,鼓勵大學辦理衍生企業。本研究主要以我國科技大學辦理衍生企業為基礎,探討辦理衍生企業之科技大學該具備何基礎條件,而衍生企業又將為科技大學帶來哪些影響與挑戰。首先瞭解我國大學衍生企業概念之源流;進而探討美國、中國大陸辦理衍生企業的運作模式及影響;再者分析國內大學欲創新創業之環境與相關法源規範;最後透過研究資料與相關文獻之分析,歸納我國科技大學欲辦理衍生企業之條件內涵,及其面臨之挑戰與影響。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以訪談方法及文件分析方法,訪談6位熟捻我國科技大學辦理衍生企業議題之專家學者,探討本研究之目的。根據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ㄧ、我國科技大學欲辦理衍生企業之條件,校園內還需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建立學校內部組織管理系統,瞭解學校自身資源與發展能量,並尋求外部產業支持,提供學校辦理衍生企業友善的創業環境。
二、辦理衍生企業則為我國科技大學,首先帶來教育定位的衝突及學校經營整合之困境,並影響學校師生的發展與學校資源分配的困難,另而造成學校外部環境的群集效應。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供主管機關及未來後續研究之參考。
Nowadays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is facing the following three severe challenges: (1) The impact of low birth rate; (2) Global industrial competition; (3) The responsibility to satisfy the need of all industries. For years, technolog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second choice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challenge is beyond word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idea of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aiwan Ministry of Education encourages universities to create school-wide unique features and establish spin-off companies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inances and management, creatively apply knowledge to the workplace, increas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and emphasize the core value application tha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ld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general condition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have while, establishing spin-off companies as well as its impacts and challenges. First of all, this study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aiwan university spin-off companies. Secondly, it reviews the operation and influence of USA and China spin-off companies. Third, it analyzes the entrepreneur environment and relevant law. Last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ata and relevant research, it summarizes the conditions, challenges, and impacts of spin-off companies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qualitative study conducts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During the one-on-one interviews, six experts were invited to discuss the conditions and challenges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 spin-off companies. Through thorough analysis, this study generates two conclusions:
1. To support spin-off compani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eds to create innovative atmosphere, to establish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chool internal organization, to examine internal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and to find external industrial support to help provide itself with friendly entrepreneur environment.
2.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aces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challenges. The former are the conflict of different values, the difficulty of management, the impacts on professors and students, and the issue of resource distribution. The latter is the possibility of cluster effect around the school itself.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that mentioned above, this study provid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ers with relevant suggestions.
丁克華(2014)。探討我國學校衍生企業之方向。收於楊國賜、胡茹萍主編,前瞻技職教育(1-33頁)。臺北市: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
丁克華(2015)。學校辦理衍生企業之風險評估與管理。載於楊國賜、胡茹萍(主編),大學衍生企業(119-160頁)。臺北市: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
大學法(民104 年 12 月 30 日)。
中國大陸國務院(2012)。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規範校辦企業管理體制試點問題的通知。北京市:作者。取自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2-12/14/content_5832.htm
中國大陸國務院(2015)。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草案)。北京市:作者。取自http://www.npc.gov.cn/npc/lfzt/rlys/node_26814.htm
中國大陸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2012a)。關於規範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意見。北京市:作者。取自http://www.cutech.edu.cn/cn/xbcyfz/tjsj/webinfo/2012/08/1331846200556935.htm
中國大陸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2012b)。教育部關於積極發展規範管理高校科技產業的指導意見。北京市:作者。取自http://www.cutech.edu.cn/cn/xbcyfz/zcwj/webinfo/2012/08/1331846173385210.htm
中國教育部(2013)。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高校人才引進工作的若干意見。北京市:作者。取自http://www.gov.cn/gzdt/2013-12/30/content_2557244.htm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2015)。華醫生技介紹。取自http://www.chinadoctor. http://www.chinadoctor.com.tw/ com.tw/
方正集團(2015)。方正集團概述。取自http://www.founder.com/templates/T_Second/index.aspx?nodeid=3
王宗坤(2008)。大學創業精神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明妤(2012)。基於專利資料檢視我國國家創新系統的成果。科技管理學刊,17(2),49-78。
北大科技園(2015)。北大科技園介紹。http://www.pkusp.com.cn/
成永裕(2015)。美國大學辦理衍生企業之法制規範概述-兼論我國相關法制建制方向。載於楊國賜、胡茹萍(主編),大學衍生企業(15-32頁)。臺北市: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
成群豪(2006)。知識產業化對大學治理之啟示與探究。張泰嶺(主持人),高等教育質量、辦學模式及其發展戰略。第二屆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論壇,華南理工大學。
朱元祥(2015)。衍生企業經營初探:以中國大陸校辦企業為鏡。載於楊國賜、胡茹萍(主編),大學衍生企業(251-271頁)。臺北市: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
江雪嬌(2005)。從大學知識產業化之觀點探討基礎科學與產業科技之連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94年度自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 NSC joychiang 940414),未出版。
江雪嬌(2009)。從國家創新系統探討大學技術移轉之發展─美國、日本與台灣技轉中心之比較。中山管理評論,17(4),971-1000。
行政院(2014)。技術及職業教育法草案總說明。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8)。英國及捷克延攬科技人才及產學合作機制訪問計畫。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中華民國2012年至2060年人口推計。臺北市:行政院。
吳丙毅(2011)。中國大陸大學科技園簡介。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94,1-5。
吳松澤(2015年6月26日)。北京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創新的發展觀察:從校辦企業到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科技政策觀點。取自http://portal.stpi.narl.org.tw/index/article/10100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吳青穗(2007)。我國創新育成中心推行產學合作之運作現況與困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吳清山、簡惠閔(2014)。臺灣高等技職教育改革分析:1996~2007年。載於吳清山等人(主編),高等教育改革(1-34頁)。高等教育:臺北市。
吳嘉恬(2011)。國立大學技術移轉良善法制環境之建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呂佩憶(譯)(2010)。創業前先想清楚這5件事(原作者: 費南多.德里亞斯迪貝斯)。臺北市:遠流。
宋宇文(2008)。淺談高校校辦企業改制過程中相關法律問題。江蘇高教,3,155。
李玉菁(2011)。少子化時代下臺中市國民小學班級經營現況、教師因應策略與實施滿意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4487751580259283071
李秋緯(2003)。我國產學合作的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美華(2002)。我國高等技職教育市場定位分析之研究-以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2007)。中國大陸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基本狀況。取自http://www.ktli.org.tw/menu7.php
李嗣涔(2011)。21世紀大學的新挑戰。台大校友,74,2-3。
林天柱(2009)。蛻變,先從制度完備做起 --淺談大專院校產學合作。成大產學合作季刊,2,1-2。
林君頻(2006)。中國大陸的產學合作之研究-以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海清(2012)。大學校務定位與發展的觀察省思。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2/03/01/5559.aspx
林騰蛟(2005)。中國大陸高校產學合作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姜德勝(2005)。知識經濟時代對高等教育之衝擊與因應之道。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4,27-56。
姜麗娟(2002)。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學角色與功能兼對國內「研究型大學」迷思之反省。中正教育研究,1(2),63-82。
屏東科技大學(2015)。屏大生技起源。取自http://www.pdvivo.com/intro.htm
施品菁(2010)。美國產學合作管理機制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段存廣、張俊生(2007)。基於大學功能演進的大學衍生企業研究。科學學研究,25(2),320-325。取自http://wenku.baidu.com/view/96cf8fd428ea81c758f57849
科技部(2015)。創新創業激勵計畫。取自http://fiti.stpi.narl.org.tw/about.jsp
紀家雄 (2004)。教育部技專校院產學合作運作機制現況與改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胡南南(2010)。高校校辦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高校企業財務管理,12,87-89。
胡茹萍(2014)。技職教育立法芻議。載於楊國賜、胡茹萍(主編),前瞻技職教育(201-228頁)。臺北市: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
胡茹萍、許正芝(2015)。中國大陸高校校辦企業制度規範初探。載於楊國賜、胡茹萍(主編),大學衍生企業(91-118頁)。臺北市: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
孫治本(2008)。中國大陸學術機構興辦企業之成因與改制政策-以科學院和清華為探討核心。東吳社會學報,23,41-70。
孫智麗(2000)。國家創新系統:知識經濟體系下創新政策的新思維。亞太經濟合作評論,6,113-123。
容繼業(2015)。衍生企業對技職教育發展之機會與挑戰。載於楊國賜、胡茹萍(主編),大學衍生企業(221-253頁)。臺北市: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
耿筠、陳娟娟(2005)。美國大學產學合作合約條款之研究。政大智慧財產評論,3(2),63-90。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院。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2015)。高級中等學校專業群科教育發展目標與定位以符應學生升等及產業人力需求之評估。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作者。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2015)。創新創業首部曲。高雄市:作者。
國家發展委員會(2000)。知識經濟發展方案。臺北市:作者。
專利法(民105 年 06 月 17 日)。
張芬芬(2002)。質性研究評鑑規準:各派觀點與發展趨勢。初等教育學刊,12,301-351。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4,87-120。
張國保、袁宇熙(2014)。我國技職教育再造與前瞻願景。載於楊國賜、胡茹萍(主編),前瞻技職教育(147-168頁)。臺北市: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
張媛甯(2006)。企業型大學之發展趨勢、待解決問題與對高等教育經營管理的啟示。教育政策論壇,9(4),77-102。
張榮發(2009)。知識經濟時代下知識管理與知識創造理論初探。公共行政學報,5,145-178。
張睿纖(2015)。2015企業最愛大學調查。1111通訊社。取自http://www.1111.com.tw/news/surveyns_con.asp?ano=79859
教育部(2011)。建國百年技職教育專刊。教育部:作者。
教育部(2013a)。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3b)。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3c)。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4)。大學推動衍生企業策略簡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5a)。高教創新轉型論壇-衍生企業模式探討-大學推動衍生企業策略。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5b)。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條例草案分區說明會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5c)。專科以上學校辦理衍生企業法規研訂計畫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d)。大專校院統計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5e)。產學合作中心資訊網。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34261
教育部(2015f)。中華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簡介。教育部:作者。
教育部(2015g)。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方案。教育部:作者。
教育部技術與職業教育司(2014)。103年度技專校院優質研發成果專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15)。大專畢業生創業服務計畫。臺北市:作者。
郭生玉(2012)。心裡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郭逢耀、鄭瓊芬(2008)。「英國及捷克延攬科技人才及產學合作機制」訪問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出國報告(編號: C09701930),未出版。
陳心怡(2013)。高職建教合作問題分析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94906455244521902069
陳至中(2013年9月16日)。臺教部:闢財源助實習擬開放校辦企業。大紀元電子報。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3/9/17/n3965830.htm%E5%8F%B0%E6%95%99%E9%83%A8-%E9%97%A2%E8%B2%A1%E6%BA%90%E5%8A%A9%E5%AF%A6%E7%BF%92--%E6%93%AC%E9%96%8B%E6%94%BE%E6%A0%A1%E8%BE%A6%E4%BC%81%E6%A5%AD.html
陳定國(2004)。現代企業管理。臺北市:三民。
陳信宏、李仁芳(2001)。第六次全國科技會議預備會議提案二-產業技術創新研發機制, 2008 年月 1 日,擷取自:http://www.nsc.gov.tw/pla/tc/6th/6thNSC/forum/Title3/text.
陳南鳴(2007)。產學合作、技術移轉與創新育成。技術及職業教育,78,8-12。
陳振遠、李國維(2015)。大學辦理衍生企業之機會與挑戰。載於楊國賜、胡茹萍(主編),大學衍生企業(161-188頁)。臺北市: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
陳振遠等人(2015)。創新創業首部曲。教育部:臺北市。
陳啟榮(2009)。高等教育市場化之解析。東海教育評論,2,115-133。
陳愛娥(2015)。德國大學辦理衍生企業之法制規範概述。載於楊國賜、胡茹萍(主編),大學衍生企業(1-14頁)。臺北市: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
陳維昭(2005)。當前我國大學教育的困境及其因應。收於黃俊傑主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頁11-18。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曾大有、董正玫(2012)。美國矽谷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觀察、省思與建議。成大產學合作季刊,9,1-10。
曾瑞鈴(2009)。學院資本主義下的美國生技醫藥產業:兼論台灣現況,社會科學論叢,3(2),119-154。
游婉琪(2014年1月7日)。大學師生自行創業又捐股。聯合晚報。取自http://www.bic.ntust.edu.tw/327/%E8%AE%9A%EF%BC%81%E5%8F%B0%E7%A7%91%E5%A4%A7%E5%B8%AB%E7%94%9F%E5%89%B5%E6%A5%AD%E5%8F%88%E6%8D%90%E8%82%A1
湯 堯、王宗坤 (2007)。教育經營下的創業型大學要件分析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9,61-89。
黃月純(2015)。韓國大學辦理衍生企業之法制初探。載於楊國賜、胡茹萍(主編),大學衍生企業(61-90頁)。臺北市: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
黃政傑(2008)。大學治理理念與實踐。台北:冠學。
黃政傑、李隆盛(1996)。技職教育概論。師大書院:臺北市。
黃炳欽、張國保(2007)。教育部推動產學合作現況與發展方向。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1),1-19。
黃韋銓、王蓉宜(2015)。教部推高教轉型條例民團憂大學企業化。Newtalk新聞網。取自http://newtalk.tw/news/view/2015-07-15/62259
黃偉常、劉臻(2012)。利用高校校辦企業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當代教育科學,13,39-41。
黃琬婷(2009)。臺灣公私立大學經營為創業型大學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楊振昇(2014)。北京大學學術交流。學術交流出國報告(編號: C10302202),未出版。
楊振富(譯)(2004)。大學何價(原作者: Derek Bok)。臺北市:天下遠見。
楊智傑(2009)。反省美國拜杜法的理論與經驗。科技法學評論,6(1),207-240。
楊朝祥(2009)。臺灣高等教育的挑戰、超越與卓越。教育資料集刊,44,1-28。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1)。我國2001年中小企業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5)。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取自http://www.moeasmea.gov.tw/ct.asp?xItem=625&ctNode=613&mp=1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15)。專利業務統計報表。取自https://www.tipo.gov.tw/lp.asp?ctNode=7545&CtUnit=3669&BaseDSD=7&mp=1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詹美華(2011)。生物醫學產學合作中的利益衝突問題及其規範。RegMed,4,1-3。
賈遠方(2015)。高校校辦企業困境與出路。取自http://www.xuehuile.com/thesis/a91c4b6dde8146328095ab5ba1fd744a.html
廖柏森(2014)。翻譯教學理論、實務與研究。臺北市:文鶴。
廖珮君(2010)。Etzkowitz三螺旋模式對大學轉型經營之探討。高等教育,5(2),101-121。
熊毅晰、陳竫詒(2014)。四大人才特質讓老闆甘願加薪。2016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5146
劉素娟、鍾任琴、林英杰(2015)。臺灣推動大學衍生企業可行方案探討。載於楊國賜、胡茹萍(主編),大學衍生企業(189-220頁)。臺北市: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
劉常勇(2016)。創業管理的十二堂課。2016年6月17日,取自http://cm.nsysu.edu.tw/~cyliu/files/em42.htm 2016
劉曉芬、張筳裕(2010)。產學合作中的師生互動觀點-一個新制度經濟學觀點,教育研究發展期刊,6(2),181-206。
潘慧玲(2010)。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孟潔、蔡達智(2007)。大學技轉及育成中心的迷失與困境。政大智慧財產評論,5(2),1-18。
蔡英欣(2015)。日本大學辦理衍生企業之法制規範-以《大學技術移轉促進法》為中心。載於楊國賜、胡茹萍(主編),大學衍生企業(33-60頁)。臺北市: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
鄭春雷、張前德(2010)。高校校辦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其對策。南京醫科大學學報,3,226-228。
蕭乃菁(2009)。校園創新衍生議題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營業秘密法(民102年 01 月 30 日)。
薛又軒(2002)。研發成果商品化-大學技轉中心運作模式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韓樹全(2013)。中國高校產學合作模式的歷史考察。教育考試,3,68-71。
簡惠閔(2006)。我國技專校院推動產學合作有效策略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簡惠閔(2007)。美國大學產學合作研究發展之實施現況及其對我國之啟示。教育政策論壇,22,31-69。
羅皓恩(2006年4月12日)。廠學合作北科大將進駐內湖科技園區。大紀元。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6/4/13/n1285883.htm
關偉、李春霞(2012)。校辦產業發展趨勢深析。中國高校科技,6,61-62。
蘇耿賢(2002)。國家創新系統之動態分析與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藍帶國際學院(2015)。藍帶學院介紹。取自http://www.lecordonbleu.tw/about.php?id=4
顧遠、周賢(2015)。避開創業者常犯的錯誤,5分鐘帶你搞懂「使命」「願景」和「戰略」的差異。2016年6月24日,取自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1434/794/2833
Etzkowitz, H.(2005). Triple helix. Stockholm: SNS Press.
Hossein Sharifi, Weisheng Liu, Hossam S. Ismail(2014).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open’ knowledge transfer: a view from perception of senior managers at university knowledge transfer offices.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39(10),1860-1884.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6).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airs: OECD.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sti/sci-tech/1913021.pdf
Newberg, J. A., & Dunn, R. L.(2002). Keeping secrets in the campus lab: Law, values and rules of engagement for industry-university R&D partnerships. American Business Law Journal,39(2),187-240.Retrieved from https://www.law.upenn.edu/live/files/4353-newberg-j-dunn-rkeeping-secrets-in-the-campus-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