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佩樺 Wu, Pei-Hua |
---|---|
論文名稱: |
旗觀:多元視角下的旗人形象 |
指導教授: | 葉高樹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0 |
中文關鍵詞: | 旗人 、形象 、滿洲根本 、敬天法祖 、滿漢畛域 、滿洲國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41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5 下載:1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形象」起源於自我與他者的相互觀看,人們各有所思,呈現一個想像與真實融匯的場域。旗人與民人相對,形象因群體間刻意形塑的對立而強化,從用詞到故事情節,皆與身分認同息息相關。終清一代,做為政權核心的八旗群體,既維繫皇帝極力倡導的祖宗典範,其形象同時也褒貶起伏,幾經流變。旗人自我期許、自我認知的形象以及他人眼中的形象,在不同論述中發展,寄託各種思想與願望,影響後世旗人的心態觀感。自我形象往往富有傳奇色彩,潛在政治內涵與話語權的關聯模式,是形象流傳的重要因素。在「變」與「不變」之間,形象經過詮釋與再現,即使清祚已覆,仍保留著獨特的歷史記憶。從盛京到北京,甚至延續到新京,旗人形象涵蓋清朝初興、盛世與衰亡的歷史進程,為其發展趨勢,增添多元視角的佐證。
一、檔案資料
1.廣祿、李學智譯註,《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
2.滿文老檔研究會譯註,《滿文老檔》,東京:東洋文庫,1963。
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譯註,《滿文老檔》,北京:中華書局,1990。
4.羅振玉編,《天聰朝臣工奏議》,瀋陽:遼寧大學歷史系,1980。
5.允祿奉敕編,《世宗憲皇帝上諭八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8。
7.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輯校,《清蒙古車王府藏子弟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
8.張次谿編,《清代燕京梨園史料》,上海:上海書店,1996。
9.上海申報館編,《申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
10.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日日新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1995。
11.《國民報彙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輯委員會,1968。
12.盛京時報影印組輯,《盛京時報》,瀋陽:盛京時報影印組,1985。
13.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14.揚州師範學院歷史系編,《辛亥革命江蘇地區史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61。
15.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16.石麗珍、王志民編,《偽滿洲國史料》,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2。
17.偽滿皇宮博物院主編,《從皇帝到公民──愛新覺羅.溥儀的一生展覽圖片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18.Time, Vol. XXIII Number 10, 1934.
二、官書典籍
1.韓非,《韓非子》,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2.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5。
3.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收入阮元校,《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
4.洪皓,《松漠紀聞》,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5.朱熹、呂祖謙編,《近思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6.脫脫,《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7.《明實錄.明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8.《明實錄.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
9.《清實錄.滿洲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10.《清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11.《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12.《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13.《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14.《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15.《清實錄.仁宗睿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16.《清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17.《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7。
18.《李朝實錄.世宗實錄》,東京:學習院東洋文化研究所,1956。
19.《李朝實錄.仁祖實錄》,東京:學習院東洋文化研究所,1962。
20.《大清太祖高皇帝聖訓》,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9。
21.阿桂等奉敕撰,《滿洲源流考》,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88。
22.阿桂等奉敕撰,《皇清開國方略》,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23.清高宗,《清高宗御製詩》,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4.清高宗,《樂善堂全集定本》,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
25.清高宗,《御製文二集》,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
26.清仁宗,《清仁宗御製文》,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7.任洛,《遼東志》,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9。
28.于燕芳,《剿奴議撮》,收入潘喆、李鴻彬、孫方明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1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
29.楊開祜,《籌遼朔畫》,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
30.傅國,《遼廣實錄》,收入趙詒琛等輯,《丁丑叢編.匯編類》,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31.苕上愚公,《東夷考略》,臺北:廣文書局,1977。
32.陳繼儒,〈建州考〉,收入潘喆、李鴻彬、孫方明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1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
33.〈後金檄明萬曆皇帝文〉,收入潘喆、李鴻彬、孫方明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1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
34.李民寏,《建州聞見錄》,收入弘華文主編,《燕行錄全編》,第1輯,第8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35.陳仁錫,《無夢園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36.夏完淳,《續幸存錄》,上海:神州國光社,1947。
37.彭孫貽,《流寇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38.史可法,《史忠正公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39.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
40.趙慶男,《亂中續雜錄》,收入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編纂出版委員會編,《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2輯,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41.成海應,《研經齋全集》,收入杜宏剛主編,《韓國文集中的清代史料》,第12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42.成海應,《研經齋全集外集》,漢城:旿晟社,1982。
43.宣若海,《瀋陽日記》,臺北:廣文書局,1968。
44.李㴭,《燕途紀行》,收入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大東文化研究院合編,《韓國漢文燕行文獻選編》,第8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45.國田兵右衛門、宇野與三郎著,劉星昌、徐恆晉譯,《韃靼漂流記》,收入遼寧大學歷史系編,《清初史料叢刊第八、九種》,瀋陽:遼寧大學歷史系,1978。
46.帕萊福(Juan de Palafox y Mendoza)著,何高濟、吳翊楣譯,《韃靼征服中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47.朱子素,《嘉定屠城紀略》,上海:神州國光社,1947。
48.趙曦明,《江南聞見錄》,收入中國野史集成編委會、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正編》,第33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
49.吳偉業,《鹿樵紀聞》,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
50.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
51.顧炎武,《聖安紀略》,收入顧炎武,《明季三朝野史》,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
52.顧炎武,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3.錢肅潤,《南忠紀》,北京:中華書局,1959。
54.陳確,《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55.溫睿臨,《南疆繹史》,北京:中華書局,1959。
56.楊賓,《柳邊紀略》,北京:中華書局,1985。
57.全祖望,朱鑄禹校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8.曹雪芹,《紅樓夢》,合肥:黃山書社,1989。
59.李天根,《爝火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60.趙翼,《簷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1.和邦額,《夜譚隨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2.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著,劉半農譯,《乾隆英使覲見記》,珠海:珠海出版社,1995。
63.昭槤,《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
64.錢儀吉纂,《碑傳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
65.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3。
66.徐鼒,《小腆紀年附考》,北京:中華書局,1957。
67.羅惇曧,《賓退隨筆》,臺北:文海書局,1987。
68.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69.魏源,《聖武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
70.文康,《兒女英雄傳》,臺北:三民書局,1976。
71.佚名,《乾隆下江南》,臺北:小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72.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
73.何剛德,《春明夢錄》,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74.何剛德,《客座偶談》,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75.震鈞,《天咫偶聞》,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76.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77.歐陽巨源,《負曝閒談》,收入《中國近代小說全集》,第1輯,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7。
78.文格德(A. W. S. Wingate)著,陳君儀譯,《一個騎兵在中國:從北京古城到雲南邊境五千里壯遊》,臺北:城邦文化事業公司,2000。
79.吳永口述,劉治襄記,《庚子西狩叢談》,1943年鉛印本。
80.鄒容,《革命軍》,北京:中華書局,1971。
81.陳天華,《猛回頭》,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82.章太炎著,章太炎著作編注組編,《章太炎詩文選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83.漢兒,〈為民族流血史可法傳〉,原載《江蘇》第6期,收入羅家倫編,《中華民國史料叢編》,第1集,第3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輯委員會,1968。
84.張鳳臺編,《長白彙徵錄》,臺北:華文書局,1968。
85.吳子修,《辛亥殉難記》,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86.余漢英編,《志願決死團始末記》,武昌:武昌大漢報館,1914。
87.惲毓鼎,《清光緒帝外傳》(原名《崇陵傳信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
88.德齡著,秦瘦鷗譯,《御香縹緲錄》,珠海:珠海出版社,1994。
89.燕北老人,《清代十三朝宮闈秘史》,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90.劉禺生,《世載堂雜憶》,臺北:長歌出版社,1976。
91.孫楷第,《滄州後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92.況周頤,《蕙風詞話》,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93.穆儒丐,《北京》,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3。
94.徐世昌編,《晚晴簃詩匯》,北京:中華書局,1990。
95.陸丹林,《革命史話》,上海:大東書局,1947。
96.王彬、崔國政編,《燕京風土錄》,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
97.魯迅,《偽自由書》,收入魯迅,《魯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98.儒丐,《福昭創業記》,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99.秦翰才,《滿宮殘照記》,長沙:嶽麓書社,1986。
100.溥傑等,《溥儀離開紫禁城之後》,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1。
101.老舍,《四世同堂》,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1。
102.老舍,《茶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103.老舍,《正紅旗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104.愛新覺羅.溥儀,《末代皇帝》(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8。
105.莊士敦(Reginald F. Johnston)著,陳時偉等譯,《紫禁城的黃昏》,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
三、專書著作
1.山室信一著,林琪禎等譯,《満洲國の實相與幻象》,新北:八旗文化出版社,2016。
2.中田整一著,喜入影雪譯,《溥儀的另一種真相:秘藏日本的偽滿皇宮最高機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原出版社編,《末代皇帝秘史》,香港:中原出版社,1986。
4.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編,《世界日報興衰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82。
5.王德威,《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9。
6.王鍾翰主編,《中國民族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7.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8.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9.孟森,《清初三大疑案考實》,成都:巴蜀書社,2002。
10.定宜莊,《八旗駐防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9。
11.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
12.武斌等編,《清瀋陽故宮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6。
13.金啟孮,《金啟孮談北京的滿族》,北京:中華書局,2009。
14.姚念慈,《清初政治史探微》,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
15.胡適,《紅樓夢考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16.孫靜,《「滿洲」民族共同體形成歷程》,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
17.宮脇淳子著,郭婷玉譯,《這才是真實の滿洲史》,新北:八旗文化出版社,2016。
18.張佳生,《清代滿族詩詞十論》,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3。
19.張菊玲,《清代滿族作家文學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0。
20.梁啟超,《國史研究六篇》,北京:中華書局,1947。
21.郭曉婷,《子弟書與清代旗人社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2.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6。
23.陳永明,《清代前期的政治認同與歷史書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4.陳玲、王迦南、蔡小麗編,《明信片清末中國》,臺北:究竟出版社,2005。
25.黃一農,《二重奏:紅學與清史的對話》,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26.楊念群,《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北京:三聯書店,2010。
27.萬國鼎,《南京旗地問題》,南京:正中書局,1935。
28.路康樂(Edward J.M. Rhoads)著,王琴、劉潤堂譯,《滿與漢:清末民初的族群關係與政治權力(1861-192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9.劉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0.劉小萌,《滿族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1。
31.劉廣銘,《朝鮮朝語境中的滿洲族形象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32.歐立德(Mark C. Elliott)著,青石譯,《皇帝亦凡人:乾隆.世界史中的滿洲皇帝》,新北:八旗文化出版社,2015。
33.蔡元培,《石頭記索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34.滕紹箴,《清代八旗子弟》,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89。
35.鄧爾麟(Jerry Dennerline)著,宋華麗譯,《嘉定忠臣──十七世紀中國士大夫之統治與社會變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36.戰月昌主編,《漂泊沉浮多少事──解讀溥儀》,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
37.顏富山主編,《末代帝師朱益藩》,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38.Crossley, Pamela K. Orphan Warriors: Three Manchu Generations and the End of the Qing World. Elizabet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39.Elliot, Mark C. 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40.Kahn, Harold L. Monarchy in the Emperor’s eyes: Image and Reality in the Ch’ien-lung Reig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四、期刊論文
1.王成勉,〈沒有交集的對話──近年來學界對「滿族漢化」之爭議〉,收入汪榮祖、林冠群編,《胡人漢化與漢人胡化》,嘉義: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2006,頁57-81。
2.王記錄,〈帝王.史館.官方史學--從清代帝王對史館修史的干預看官方史學的特徵〉,《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5期(鄭州,2009.9),頁138-143。
3.王鍾翰,〈關於滿族形成中的幾個問題〉,收入王鍾翰,《清史新考》,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頁44-58。
4.朱浤源,〈孫中山對內民族主義的轉折與困惑〉,《滿族文化》,第15期(臺北,1991.6),頁4-10。
5.何柄棣著,張勉勵譯,〈捍衛漢化:駁伊芙琳‧羅斯基之〈再觀清代〉〉(上、下),《清史研究》,2002第1期、第3期(北京,2002.2、8),頁113-120、101-110。
6.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收入項維新、劉福增主編,《中國哲學思想論集.清代篇》,臺北:牧童出版社,1976,頁11-48。
7.杉山清彥著,陳仲丹譯,〈作為滿人王國的清帝國:八旗制的統治結構〉,收入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組編,《清史譯叢》,第8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頁1-24。
8.李思蘊,〈清代滿漢文化交融背景下的旗人小說創作〉,廣州:暨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9.孟森,〈八旗制度考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本第3分(南京,1936.7),頁343-412。
10.定宜莊,〈美國與臺灣學者近年來對滿族史與八旗制度史的研究簡述〉,收入支運亭主編,《八旗制度與滿族文化》,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2,頁51-56。
11.定宜莊,〈清末民初的「滿洲」「旗族」和「滿族」〉,《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北京,2016.3),頁91-198。
12.芙萍,〈旗族舊俗誌〉,原載《世界日報》,1929年4月至9月。
13.胡適,〈《兒女英雄傳》序〉,收入胡適,《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86。
14.張佳生,〈「八旗意識」論〉,《瀋陽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1輯(北京,2005.12),頁91-111。
15.張佳生,〈八旗制度與八旗社會之整合〉,《滿語研究》,2011年第2期(哈爾濱,2011.12),頁73-86。
16.黃克武,〈史可法與近代中國記憶與認同的變遷〉,收入李國祁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編輯小組編,《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新》,臺北:唐山出版社,2006,頁55-81。
17.黃昱翰,〈試論1934年滿洲國實施帝制的論述與時人認識〉,《暨南史學》,第17號(南投,2014.7),頁11-41。
18.葉高樹,〈「滿族漢化」研究上的幾個問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0期(臺北,2010.12),頁195-218。
19.達尼埃爾-亨利.巴柔(Daniel-Henri Pageaux)著,孟華譯,〈形象〉,收入孟華編,《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2001,頁153-184。
20.趙苕狂,〈《兒女英雄傳》考〉,收入文康,《俠女奇緣》(原名《兒女英雄傳》),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
21.歐立德(Mark C. Elliott)著,華立譯,〈清代滿洲人的民族主體意識與滿洲人的中國統治〉,《清史研究》,2002年第4期(北京,2002.11),頁86-93。
22.蔡名哲,〈滿洲人的淳樸從何談起:一個研究概念的探討〉,《成大歷史學報》,第49號(臺南,2015.12),頁213-256。
23.遲雲飛,〈清末最後十年的平滿漢畛域問題〉,《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北京,2001),頁21-44。
24.Ho, Ping-ti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6:2, Feb. 1967, pp.189-195.
25.Rawski, Evelyn S.“Presidential Addres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5:4, Nov. 1996 , pp.829-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