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同貴
Tung Kuei Liu
論文名稱: 歌仔戲導演創作歷程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director's creative process of Taiwanese (folk) opera
指導教授: 陳昭儀
Chen, Chao-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7
中文關鍵詞: 歌仔戲歌仔戲導演創作歷程
英文關鍵詞: Taiwanese opera, Taiwanese opera director, creative proces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了解歌仔戲導演之創作為何獨具「創意」,其引發個人創意的系統是有多重原因的,如歌仔戲導演其個人特質、成長歷程、進行創作之歷程及所處之環境與文化影響之觀點。
    本研究主要參與者為八位歌仔戲導演,都是具有豐富創作經驗具知名度的導演,以及他們的親友、學生與同業。研究者與八位導演均共同創作過歌仔戲曲,常一齊討論如何使歌仔戲再精進,平日也熱衷於戲曲教育與他們有共同的嗜好,對於他們的創作來源有高度興趣研究,以此研究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運用個別訪談、電話訪問方式蒐集資料,佐以期刊、報章、媒體相關報導與文件,以質性研究法分析、歸納研究結果如下:

    一、歌仔戲導演的成長背景與人格特質
    歌仔戲導演成長背景的困乏,惡劣的環境使他們更加奮鬥、努力學習,更加專注並常自我反省,態度誠懇、和善、關心他人,但性格矛盾常常孤獨思考出路;本身環境不佳使之刻苦耐勞,卻又時時關心社會,總不忘在創作中的社教功能;它們努力追求創作之新穎,記憶力佳、思考敏捷能多方向思考,兼具感性與理性。不斷學習、隨時集材;具獨特洞悉力且立身行事獨特;有理想、有遠景,對提攜後進、傳承文化與鼓勵進修不遺餘力。
    二、歌仔戲導演的創造歷程
    平日創作源的累積充實了不同創作歷程,對其他類藝術的觀摩與平日閱讀更加強創作靈感;題材的考量方向、構想主題激發新的連結;對人形肢體的感受與各種元素的融合,使教化人心的創造內容出現;構思確立架構、剔除多餘素材;累積長期構思、發展創作;具體呈現舞台畫面、修正創作、呈現作品;觀眾支持、外界肯定。

    三、歌仔戲導演面臨的危機與社會鼓勵
    今日社會,父母均給足子女的需求,環境影響,教育子女引發導演們創作的隱憂與承襲父業的辛勞;社會競爭的激烈,對傳承所賦予的希望;他們總是以身作則,對人生、對戲去導正錯誤,勇於面對的精神受到社會鼓勵。最後藉由名家的忠言,向歌仔戲相關同業呼籲:勇於創作、生機無限。

    統整歸納八位歌仔戲導演的創造歷程,對其產生具創意的作品,艱辛的環境養成堅持的人格特質佔了很大的成分。日後又從創作中得到回甘與歡笑,但時代洪流與社會衝擊造成經濟衰退,導演又面對另一次困境的挑戰。最後,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省思,以及對後輩、學校、家長在藝術教育與培養興趣和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understand why the creations of the directors of Taiwanese opera are uniquely “creative.” There are multiple causes for the personal creativity system, for example th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rector, their growth process, the environment and experiences during creation, and the cultural influences on their perspective.
    There are eight major Taiwanese opera directors participating in this study as well as their relatives, friends, students, and peers. They are all well known directors with rich experiences in creativity. The researcher and the eight directors have co-created opera music; they often discussed how to allow Taiwanese opera to be more sophisticated, are normally zealous about opera education, and have similar interests. The researcher is highly interested in researching the source of the director’s creativity, in this research; structured interviews, individual interviews, and telephone interviews are us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accompanied by periodicals, newspapers, media reports, and documents.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analysis, the summarized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I. The growth environment and personality traits of the Taiwanese opera director
    The deprived background and bad environment allow the directors to work harder and strive to learn; to be more focused and often self-examine; to have sincere attitudes, be more amiable, and have consideration for others; but have personality conflicts, and often think in isolation. The bad environment allows them to build endurance, and often care about the community; to not forget the function of social education in their works; they try to strive for novelty in their creations; they have good memory, agile thinking, and can think in multiple directions; they are both emotional and rational. They are constantly learning, always collecting materials; have unique observations and independent actions; they have goals, visions, and put a lot of effort into carrying on the culture and guiding newcomers.

    II. The creation process of the Taiwanese opera director
    The accumulation of normal day creation sources has enriched different creative processes; observing other types of art and normal day reading strengthens creative inspirations; the considerations of the theme direction, and conceiving themes stimulate new connections; the feelings toward the human limb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elements, allow the manifestation of creative content that teaches the heart;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and getting rid of the extra material; accumulating long term thoughts and developing the creative work; showing a concrete stage image, correcting the piece, and showing the final piece; the audience support and confirmation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II. The crisis faced by Taiwanese opera director and the encouragement of the community
    In today's society, parents satisfy the needs of their children,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environment,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trigger the worries of creating and the hard work of inheriting the family business.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society, and the hope they have toward the inheritance; they always use themselves as examples, correcting the errors in life and in the opera; their brave spirits receive the encouragement of society. At last, through the famous words of a famous master, an appeal to the related industries of Taiwanese opera: “have the courage to create, there are boundless chances for life.”
    Categorization of the creative processes of the eight opera directors, in the creation of their works, a big portion is from the formation of their personality traits through persistence in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In the future, though they get satisfaction and joy through their creations, but the changing times and the impacts of society have caused economic recession; and the directors face another hard challenge. At the end, focusing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we have reflections from the findings; we also give suggestions to the later generations, schools, and parents about artistic education and developing interests; and also giv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名詞解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歌仔戲之相關研究……………………………………………9 第二節 戲劇導演之源起及發展………………………………………23 第三節 戲劇導演的創作歷程…………………………………………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59 第二節 研究者的角色…………………………………………………69 第三節 研究程序與步驟………………………………………………75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72 第五節 研究資料的信賴度……………………………………………81 第六節 研究倫理………………………………………………………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歌仔戲導演的成長背景與人格特質…………………………83 第二節 歌仔戲導演的創作歷程..……………………………………125 第三節 歌仔戲導演面臨的危機與轉機..……………………………1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203 第二節 建議…………………………………………………………209 參考文獻 ……………………………………………………………………212 附 錄 ……………………………………………………………………222 圖 次 圖2-2-1導演扮演角色與任務........................................................38 圖2-3-1戲劇導演創作歷程............................................................58 圖3-2-1研究程序…………………………………………………77 圖3-3-1研究資料分析程序圖……………………………………73 圖4-2-1石文戶導演創作源的累積………………………………124 圖4-2-2林獻彰導演創作源的累積………………………………125 圖4-2-3孫榮吉導演創作源的累積………………………………126 圖4-2-4沈花梅導演創作源的累積………………………………127 圖4-2-5陳勝國導演創作源的累積………………………………128 圖4-2-6呂瓊珷導演創作源的累積………………………………129 圖4-2-7蔣建元導演創作源的累積………………………………130 圖4-2-8李靜芳導演創作源的累積………………………………131 圖4-2-9研究參與者創作思考模式………………………………132 圖4-2-10研究參與者的生命連結的創作關係..............................161 圖4-2-11歌仔戲導演創作歷程研究架構圖..................................184 表 次 表2-1-1 歌仔戲之歷史與變遷……………………………………14 表2-1-2歌仔戲之音樂……………………………………………16 表2-1-3歌仔戲之表演藝術………………………………………19 表2-1-4相關研究…………………………………………………22 表2-2-1湯顯祖與莎士比亞之比較………………………………31 表2-2-2導演扮演角色與任務……………………………………38 表2-2-3歌仔戲演出劇目及其導演………………………………42 表3-1-1受訪者林獻彰導演之經歷………………………………60 表3-1-2受訪者石文戶導演之經歷………………………………61 表3-1-3受訪者陳勝國導演之經歷………………………………62 表3-1-4受訪者呂瓊珷導演之經歷………………………………63 表3-1-5受訪者蔣建元導演之經歷………………………………64 表3-1-6受訪者沈花梅導演之經歷………………………………65 表3-1-7受訪者孫榮吉導演之經歷………………………………66 表3-1-8受訪者李靜芳導演之經歷………………………………67 表3-1-9八位歌仔戲導演簡歷總表………………………………68 表4-1-1分析歌仔戲導演成長背景異同點....................................87

    中國戲曲藝術國際學術討論會秘書處編印(1987)。論文匯編。未出版,北京:
    作者。
    公共電視(2007)。歌仔戲傳奇電子書「從戲先生到導演」。公共電視資訊部製作。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版權所有
    http://shopping.pts.org.tw/main.php?PAGE=HTM_DETAIL&BOX=&BAE
    牛古劇團,藝術與人文領域教育劇場教師研習營課程介紹。檢索日期:
    2006.05.31。取自World Wide Web:http://newcool.cyberstage.com.tw/etok/92tie.htm
    王元富(1970)。國劇藝術輯論。台北,黎明。
    王嵩山(1988)。扮仙與做戲。台北縣:稻香。
    民族藝術傳承研討會手冊(1995)。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宜蘭:
    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出版。
    呂冠儀(2002)。臺灣歌仔戲武場音樂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呂訴上(1961)。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市︰銀華。
    李珮君(1997)。現今舞台歌仔戲劇本之探究舉隅。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紫貴(1990)。李紫貴戲曲表導演藝術論集。北京市︰中國戲劇。
    杜定宇(1994)。英漢戲劇辭典。台北市:建宏。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質性研究入門:扎根理論研究方法。原著Anselm
    Strauss,juli Corbin。嘉義市:濤石文化
    林茂賢(2005)。內台歌仔戲的表演型態及其特色。台灣戲專學刊十一戲話
    粉墨:2005戲曲藝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林素香(1994)。宜蘭本地歌仔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林鋒雄、鄭英珠、藍素婧(2001)。老歌仔的腳步手路。宜蘭市:宜縣文化
    局。
    林鶴宜(1999)。台北地區野台歌仔戲之劇團經營與演出活動。論文發表於
    「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未出版,台北市。
    邱坤良(主編)(1998)。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導演手冊 (四)。
    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邱秋惠 (1998)。野台歌仔戲演員與觀眾的交流。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美慈(2004)。陳美雲演藝史及其演出本三種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
    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俞大綱(1969)。戲劇縱橫談。台北:傳記文學。
    施叔青(1976)。西方人看中國戲劇。台北:聯經。
    洪勝全(2003)。野台歌仔戲演員之生涯研究以認真休閒理論探討。國立東
    華大學觀光暨休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胡耀恆譯 (1974) 。世界戲曲藝術欣賞。原著者布羅凱特。李乙明、李淑貞 譯
    (2005), 台北市:志文。
    郁仁民 陸漢文 劉名偵著(1984)。劇團管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孫麗娟(2000)。歌仔戲陳三五娘音樂版比較。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子方,(2002.06)。明代戲曲特有的演出場所。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
    No.104。檢索日期:2006.05.25
    取自http://192.192.14.212/cgi-bin/gs/gsweb.cgi?o=dartjrn

    徐麗紗(1987)。台灣歌仔戲唱曲來源的分類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組委會編印(2004)。論文匯編。未出版。廈門:作者。
    高 宇(1985)。古典戲曲導演學論集。北京市:中國戲曲。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圖書館,中文紙本期刊。檢索日期:2006.05.31。
    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ntch.edu.tw/study/tq_opera/
    secl_history/history/next/next-1-16.htm
    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2004)。2004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發表於
    2004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未出版。台北市:台大戲劇系。
    張炫文(1982)。台灣歌仔戲音樂。台北市:百科。
    張炫文(1985)。七字調的音樂研究。台北市:樂韻。
    張桂菁(2004)。台灣歌仔戲文場樂器的變遷與運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
    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慶勳(2005)。論文寫作手冊(三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曉晨(1993)。戲曲藝術—管理縱橫。北京市:中國婦女出版社。
    張曉華(2001)。教育劇場(TIE)在心靈重建上的應用:以九二一災後巡演為例。
    藝術教育研究,(2),37-66。
    張曉華(2003)。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增修版)。台北市:財團法人成長
    文教基金會。
    張燕瑾(1993)。中國戲劇史。台北市:文津。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89.9. 30
    台(89)國字第89122368號令公佈。
    畢恆達(2005)。教授為甚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台北市:學富。
    莊桂櫻(1992)。論歌仔戲唱腔即興方式之應用。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慧敏(2002)。明華園歌仔戲劇團《界牌關傳說》演出本之研究。私立玄
    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文泉(1987)。影視戲劇導演技術基礎。台北市:合記。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
    陳孟亮(2002)。明華園戲劇團濟公活佛音樂變遷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美
    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俊玉 (1998)。廖瓊枝歌仔戲舞台演出本之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
    論文,台北。未出版,台北市。
    陳昭儀、楊慧君(2001)。傑出理化學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歷程之探討。
    資優教育研究,1(1),111-128。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計畫成果報告(NSC-87-2511-S-003-059)。台北市。 
    陳昭儀、陳琦、張素華(Piirto,1992/1995),瞭解創意人。台北市:心理。
    陳昭儀(2003)。創意人物研究之回顧與探析,資優教育研究季刊,87,27-40。
    陳昭儀(2005a)。傑出作家創作歷程之探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295-312。
    陳昭儀(2005b)。傑出作家創作歷程之探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295-312。
    陳昭儀(2006)。傑出表演藝術家創作歷程之探析,師大學報教育類(創造力
    特刊),51,29-50。
    陳郁秀等(2001)。國民教育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計手冊。台北市: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 耕、曾學文、吳安輝。歌仔戲資料匯編。廈門:台灣藝術研究所
    陳銀桂(2000)。小咪(陳鳳桂)演藝生涯研究―從歌舞劇團到歌仔戲界。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慧玲(2004)。外台歌仔戲藝人表演風格形塑之探討-以蔡美珠演藝歷程
    為對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龍安(2004)。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心理。
    陳龍安、朱湘吉(1999):創造與生活。台北市:五南。
    陳瓊花(2003)。藝術概論。台北市:三民。
    章 泯譯(1937)。話劇導演基礎。Bosworth著。上海市:上海雜誌。
    傅 謹(1995)。戲曲美學。台北市:文津。
    曾永義(1993)。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市:聯經。
    鈕 驃(2004)。中國戲曲史教程。北京市:文化藝術。
    黃在敏(1999)。戲曲導演藝術論。台北市:文津。
    黃克保(1988)。戲曲表演研究。北京市:中國戲劇。
    黃奕光(2003)。Asian創造力:為什麼西方人比東方人有創造力(王蕆真譯)。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黃秀錦(1987)。歌仔戲劇團結構與經營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雅蓉(1995)。野台歌仔戲演出風格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慧琥(2000)。民權歌劇團外台仔戲的音樂應用。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權中(2000.7)。起承轉合層層推進--元雜劇〔竇娥冤〕結構賞析。
      當代戲劇,No.178,51-53。檢索日期:2006.5.25。
      取自http://192.192.14.212/cgi-bin/gs/gsweb.cgi?o=dartjrn
    逯興才(2004)。中國戲曲史教程。北京市:文化藝術。
    逯興才(2004)。戲曲導演教程。北京市:文化藝術。
    楊村彬(1990)。導演藝術民族化求索集。北京市:中國戲劇。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JACK R. FRAENKEL,NORMAN E. WALLEN
    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楊建文(2003)。戲劇概要。台北市:五南。
    楊馥菱(1997)。楊麗花及其歌仔戲藝術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
      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馥菱(2001)。台閩歌仔戲之比較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縣。
    葉家中(2004)。九0年代台灣地區現代劇場歌仔戲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
    文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論。未出版,台北市。
    虞君質(2000)。藝術概論。台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
    趙景深(1948)。西洋文學近代史。上海市:懷正。
    廖杏娥(1995)。中國戲曲導演之回顧與展望。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所
    碩士論文。
    齊如山編撰(1935)。齊如山全集(一) 。北平國劇學會。
    劉信成(1996)。台灣「歌仔戲導演」之探討。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
    所戲劇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南芳(1988)。由拱樂社看台灣歌仔戲之發展與轉型。私立東吳大學中文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彥君(2003)。圖說中國戲劇史。台北市:揚智
    劉美菁(1996)。由劇團看高雄市歌仔戲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新圓(2006)。你所不知道的傳統曲線美―客家表演藝術的新活力。
    新活水雙月刊,台北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蔡欣欣(2005)。台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台北:里仁。
    蔡振家(1996)。臺灣亂彈戲西路鑼鼓的戲劇運用。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淑慎(2001)。歌仔戲歌唱藝術研究。私立東吳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鄭宜峰 (1997)。 河洛劇團歌仔戲舞台演出劇本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藝術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森皓(2003)。研發計畫主持人創造性人格特質、認知類型與計畫類型適
    配對研發績效的相關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管理科
    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鄧綏寧(1969)。中國的戲劇。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鄧綏寧(1971)。中國戲劇史。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藝術叢書第一輯。
    盧 昂(2000)。導演的閳述。上海社會科學院。
    賴達逵(2003)。台灣歌仔戲胡琴音樂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謝水南等人翻譯(2005)。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
    社。
    譚霈生(1984)。論戲劇性(修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網界博覽會—緣起」。檢索日期:2006.05.31。取自World Wide
    Web:http://cyberfair.taiwanschoolnet.org/commencement.asp
    陳世雄(2003)。「三角對話:斯坦尼、布萊希特與中國戲劇」。廈門大學出
    版社。PChome個人新聞台-LULUSHARP哭倒長城之後?─評
    廈門市歌仔戲劇團《孟姜女哭長城》
    二、西文部份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Y: Springer-Verlag.
    Amabile T. M.(1993). Motivational synergy: toward new conceptualizations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in workplac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3:185-201.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 NY: Harper Collins.
    Guilford, J. P. (1950).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 5, 444-454.
    Sternberg, R. J.(1999). A propulsion model of types of creative contribution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3, 83-100.
    Neuman. W. L原著(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pproaches)。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台北市,學富。
    Csikszentmihalyi, M.(1999/2005)。以系統觀點談創造力研究。載於R.J.Sternberg
    (主編)。創造力(李乙明、李淑貞譯)(頁411-438)。台北市:五南。
    Todd I.Lubart(1991/1995)。跨文化的創造力。載於R.J.Sternberg(主編)。創
    造力(李乙明、李淑貞譯)(頁440-454)。台北市:五南。
    Albert. R. S & Runco. M. A(1975/1993)。一部創造力的研究史。載於R.J.Sternberg(主編)。創造力(李乙明、李淑貞譯)(頁21-42)。台北市:五南。
    Gablik S.(1998)著。藝術的魅力重生(The Reenchantment of Art)。(王雅各譯)(頁11)。台北市:遠流。
    Smiles S.(2000)。品格的力量(Character)。(劉曙光、宋景堂、劉志明譯)(頁9)。台北縣:立緒。
    Fukuyama F. (2004)。信任(Trust)。(李宛蓉譯)(頁273-286)。台北縣:立緒。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