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泰億
Tai-yi Wu
論文名稱: 高雄市國民中小學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與需求調查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daptive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Kaohsiung City
指導教授: 闕月清
Keh, Nyit-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9
中文關鍵詞: 適應體育支援服務身心障礙學生
英文關鍵詞: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supportive servic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28下載:6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雄市國民中小學對身心障礙學生實施適應體育教學的現況、適應體育實施的困難與需求,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在適應體育支援服務、實施適應體育的困難與需求之差異情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有效問卷共152份。問卷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根據本研究結果可以歸納以下結論:(一)身心障礙學生的體育課安置是以融合式安置為主,國小與國中都面臨師資缺乏的問題,而現職的教師有半數都缺乏適應體育專業知能。(二)只有三成的學校有另外安排適應體育課程,課程規劃、教學計劃和教材編訂,多數是教師自行擬定的。適應體育的教材內容以基本動作訓練、體能活動和運動技能為主。(三)高雄市的國小與國中,在人力方面的支援服務是不足的。而場地設施雖然足夠,卻有無障礙設施不足的情況。提供的教具與普通班級一樣,但是缺乏適用的適應體育教具和輔助器材的支援。此外,教師也很少尋求相關人力與物力的支援服務。(四)高雄市實施適應體育主要的困難,是教師專業能力的不足,以及缺乏適應體育的教材。(五)目前高雄市各國小與國中的教師,最需要的是提升在職教師的專業知能、廣設在職進修的管道、編訂適應體育的教材與健全相關支援系統。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difficulties and needs of implementing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PE) on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Kaohsiung city. It aimed to examine how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would influence the supportive service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s of APE. The questionnaire was adopted as the major instrument in methodology of this study. Totally, 152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The data collected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and ANOV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 the inclusion model was considered the most appropriate placement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Both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ere lack of teachers. Most of the teachers were not professionally trained in APE. Second, only one-third of the schools provide extra APE courses, in which the teach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urriculum design were prepared by the teachers themselves. The contents of the APE cours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trainings of fundamental movements, physical fitness activities, and sport skills. Third, most of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Kaohsiung city did not provide sufficient human resources for supportive service. Although the general equipment was sufficient, the special equipment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was not sufficient. The teaching instruments were almost the same as those in regular class. The teachers did not have or seek supports from APE resource and facilities. Fourth, the major obstacle of APE lied in lack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insufficiency of APE teaching materials. Last but not least, it was urgent to offer on-job trainings for teacher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provide thorough AP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supportive system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五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適應體育概論……………………………………………7 第二節 適應體育的發展…………………………………………14 第三節 融合式適應體育…………………………………………26 第四節 適應體育實施的現況調查研究…………………………35 第五節 高雄市特殊教育之支援服務發展現況…………………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46 第二節 研究對象…………………………………………………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47 第四節 研究程序…………………………………………………51 第五節 資料分析…………………………………………………5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54 第二節 高雄市國民中小學實施適應體育現況…………………57 第三節 實施適應體育教學的困難與需求………………………68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適應體育實施現況之差異分析………71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實施適應體育現況的困難與需求 之差異分析………………………………………………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11 第二節 建議………………………………………………………113 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分…………………………………………………………115 二、英文部分…………………………………………………………120 附錄 附錄一之一 加強特殊體育師資培育辦理活動統計表……………124 附錄一之二 適應體育教學中程發展計畫辦理 活動情形統計表………………………………………125 附錄二之一 國內各級學校需要接受特殊體育課 學生的分佈狀況表……………………………………127 附錄二之二 各級學校身心障礙學生體育課安置現況表…………128 附錄二之三 國內各級學校特殊體育教學現況調查統計表………129 附錄二之四 國內各級學校特殊體育師資調查統計表……………129 附錄三 專家效度名單…………………………………………130 附錄四 高雄市國民中小學適應體育實施現況 與需求調查問卷………………………………………131 附錄五之一 基本資料分析表………………………………………136 附錄五之二 實施適應體育的困難分析表…………………………137 附錄五之三 實施適應體育的需求分析表…………………………138 附錄六之一 不同學校層級在實施適應體育教材現況分析表……139 附錄六之二 不同教學經驗在實施適應體育教材現況分析表……140 附錄七之一 不同學校層級在適應體育支援服務現況分析表……141 附錄七之二 不同教學經驗在適應體育支援服務現況分析表……143 附錄八 不同教育背景在教師專業知能之 各項變異數分析表……………………………………145 附錄九之一 不同教育背景在實施適應體育困難各分項之 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摘要表…………………………146 附錄九之二 不同學歷在實施適應體育的困難各分項之 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摘要表…………………………146 附錄九之三 不同專業知能在實施適應體育困難各分項之 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摘要表…………………………147 附錄十之一 不同職務在實施適應體育需求各分項之 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摘要表…………………………148 附錄十之二 不同教育背景在實施適應體育需求各分項之 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摘要表…………………………148 附錄十之三 不同學歷在實施適應體育需求各分項之 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摘要表…………………………149 附錄十之四 不同專業知能在實施適應體育需求各分項之 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摘要表…………………………149

    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志文(2002)。體育與特教教師之教學行為比較—以啟智班適應體育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天苗(1997)。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評估報告。台北市:立法院立法諮詢中心。
    內政部統計處(2003)。九十二年第三十五週內政部統計通報。台北市:內
    政部。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何國華(1987)。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李慶良(1995)。美國保障身心障礙學生教育權利的法律基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集刊,3,161-179頁。
    李偉清(1997)。國中教師對特殊體育的態度與適性教學實施方式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美玲(1998)。適應體育之教學評量介紹。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適應體育導論(頁53-94)。台北市:教育部。
    周宏室(1994)。Mosston(摩斯登)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周文祥(1994)。體育教學目標的設定與學生學習成果的評量。國民體育季刊,23(2),19-25。
    吳淑美(1996a)。國小特教完全包含班及教學活動實錄。新竹師範院校特殊教育中心。
    吳淑美(1996b)探討「竹師實小特教實驗班第二年實施中重度殘障學生完全包含課程模式成效」之實驗研究。新竹師範院校特教系。
    吳淑美(1997)。融合式班級設立之要件。特教新知通訊,4(8),1-2。
    吳淑美(1998)。融合班之班級經營。國教世紀,180,13-16。
    吳昇光(2000)。適應體育運動學的研究發展與方向。國民體育季刊,29(2),105-132。
    邱明發(1982)。談特殊體育。特殊教育的發展。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邱上真(1999)。融合教育問與答。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迎千禧談特教(頁191-207)。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林國棟(1997)。特殊體育之發展。八十五學年度特殊體育教學實驗教師研習會報告書,9-14。
    林玲君、林曼蕙(2001)。台灣適應體育運動與健康學會成立緣由與經過。台灣適應體育運動與健康學會成立大會手冊,7-9。
    林曼蕙、張翠萍(2001)。我國適應體育現況簡介—身心障礙者篇。台灣適應體育運動與健康學會成立大會手冊,21-22。。
    洪儷瑜(1993)美國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統合的趨勢-兼談「以普通教育為首」。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施大力(1997)。國中特殊體育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高雄市教育局(2003)。92年教育現況統計資訊。高雄市:作者。網址:http://wwwedu.kh.edu.tw/index2.html。
    教育部(1977)。國民中學體育特別班實施計畫。中華民國六十六年元月十四日教育部台(66)體字號第一二五三號公布。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79)。國民教育法。中華民國六十八年五月二十三日(68)台統(一)義字第二五二三號公布。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83)。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84)。體育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1986)。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中華民國七十五年二月三日教育部台(75)參字號第0四五九七號訂定發佈。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2)。發展與改進特殊教育五年計畫綱要。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5a)。改進特殊體育教學實施計畫。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社會司(1995)。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充分就學、適性發展。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社教司 (1996)。國民教育階段啟智學校(班)課程綱要修訂草案。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7)。特殊教育法。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五月十四日華總(一)義字第八六00一一二八二0號令公布。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9a)。發展與改進特殊教育計畫—加強身心障礙學生教育。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9b)。教育基本法。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0)。國小階段實施融合教育可行模式之研究。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1)。2001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2003年9月20日,取自教育部,教育部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
    E0001/EDUION001/menu03/sub02/03020101.htm
    教育部(2003a)。增進適應體育發展方案。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b)。九十二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台北市:作者。
    教育廳(1988)。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體育教育篇(下)。台灣省:作者。
    教育廳(1984)。特教科八十三學年度教材教法研習資料。台北:連禾。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1995a)。八十三學年度國民小學啟智類特殊體育研習會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1995b)。1995年特殊體育教師專題研習會。台北市:教育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1996a)。1996年國際特殊體育研討會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1996b)。推廣特殊體育行政人員座談會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1996c)。特殊體育教師研習會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1996d)。我國各級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動作能力、教學現況及教學設施調查。台北市: 教育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1997a)。國內各級學校身心障礙學生普查暨體育課安置狀況調查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1997b)。國內各級學校特殊體育教學現況調查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1998a)。適應體育導論。台北市:教育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1998b)。教育部改進特殊體育教學計畫第一階段執行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1993)。特殊體育運動教學指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陳在頤(1977)。從體育觀點談特殊體育。國民體育季刊,6(4),10-16。
    陳在頤(1978)。學校體育特別班復健體育活動的選擇與指導。台北:霧峰。
    陳在頤(1982)。特殊體育。台北:健行文化。
    陳在頤(1986)。運動科學在特殊體育方面的應用。國民體育季刊,15(2),15-22。
    陳弘烈(1996)。活動分析在特殊體育上的應用。國民體育季刊,25(2),8-13。
    陳素勤、尚憶薇、蔡育佑(譯)(2001)。適應體育。台北市:麥格羅希爾。(Claudine Sherrill,1997)
    陳理哲(2001)。國民小學實施適應體育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
    陳福順(2001)。國小特殊體育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許銘松(2000)。國小啟智班體育教學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台北。
    黃月嬋(1997)。智能障礙學生之體育教學策略。身心障礙教育的革新與展望。台北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375-389。

    鈕文英、邱上真、任懷鳴(2000)。國小階段實施融合教育可行模式之研究。2003年5月24日,取自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Web/SPECIAL/index.htm。
    蔡貞雄(1994)。體育教學的意義和本質。國民體育季刊,23(3),22-27。
    蔡育佑、陳素勤(2001)。適應體育的主要內涵:PAP-TE-CA模式介紹。特殊教育,79,26-30。
    廖榮啟(2001)。國小適應體育之基本認識與教學實施。國教天地,146,31-37。
    黎慧欣(1996)。國民教育階段教師與學生家長「融合教育」的認知與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潘裕豐(1997)。殘障者適應體育運動的演進及發展趨勢。特殊教育,62,
    1-5。
    鄭麗月(1999)。從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談學校行政的配合。特教新知通訊,6(1),1-4。
    賴復寰(1997)。殘障體育運動項目。教育部改進特殊體育計畫南區肢障類特殊體育教師研習會研習手冊。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闕月清(1996)。特殊體育專業師資培育與在職進修。國民體育季刊,25(2),38-49。
    闕月清、游添燈(1998)。適應體育的理論與基礎。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適應體育導論(頁3-51)。台北市:教育部。
    闕月清(2000)。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台灣省學校體育,10(5),2-4。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1)。台灣地區身心障礙者運動參與之研究。台北市:作者。
    劉子鍵(1999)。透視學習。台北:桂冠。
    劉博允(2000)。台灣與美國融合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蕭惠伶(2000)。融合教育下身心障礙幼兒社交技能與社會地位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饒敏(1996)。台北市國民中學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回歸主流的態度極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蘇燕華(2000)。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ndrews,A.,& Clementson,J.J.(1997).Active Learning`s effect upon Preservice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inclus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410 217).

    Locke,E.A.,Shaw,K.N.,Sarri,L.M.,& Latham,G.P.(1981).Goal setting and task performance:(1969-1980).Psychological Bulletin,90,125-152.

    Downs,P., & Williams,T.(1994).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integrat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settings:A European comparison. Adapted Physcial Activity Quarterly,11,32-43.

    Dunn,J.M., & Fait,H. (1989).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adapted, individualized,developmenyal(6thed.).Iowa: Wm.C.Brown .

    Phillips,D.C.,& Soltis Jonas F. (1991).Perspective on learning.
    Teacher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

    Falvey, M. (1995). Inclusive and heterogeneous education: Assessment,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Heward, W. L.,& Orlansky, M. D.(1995). Exceptional children. New York: Merrill.

    Jansma,R., & French,R.(1994).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activity,sports,and recreation.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

    Kauffman, J. M, Gerber, M. M., & Semmell, M. I. (1988). Arguable assumptions underlying the regular education initiative.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1(1), 6-11.

    Lewis, T. J., Chard, D., & Scott, T. M.(1994). Full inclusion and education of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 disorders. Behavior Disorders,19,277-293.

    Nancy,C.(1989).The Therapist's Role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Office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ve Services(ED), Washington.(ERIC Document for Research Service No.ED318192).

    Mallory, B. L., & New, R.S.(1994). Social constructivist theory and principles of inclusion: Challenges for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8(3), 322-337.

    Mosston,M.(1992). Tug-O-War,No more:meeting teaching learning objectives using the spectrum of teaching styles.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Recrention & Dance,1,27-31.

    Mosston,M. & Ashworth,S.(1986).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umbus, OH: Merrill.

    Mosston,M. & Ashworth,S.(1994).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4th.ed). Columbus, OH: Merrill.

    Perpoint, J. (1989). Reflection on a 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 students. In W. Stainback, S. Stainback, & M. Forest (Eds.). Educating all students in the mainstream of regular education (pp.249-254). Baltimore, MD: Paul H.

    Sailor, W., Gee, K., & Karasoff, P. (1996). School restructuring and full inclusion. In M. Snell (Ed.), Systematic instruction of students with severe handicaps (4th ed., pp. 1-82). Columbus, OH: Charles Merrill.

    Schulz, J. B., & Carpenter, C. D. (1995). Mainstreaming exceptional student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Sherrill,C.(1994).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 sport . Dubuque, IA: McGraw Hill.

    Smith, T. E. C. (1997). Teach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settings(2nd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Smith, D. D., & Luckasson, R. (1995).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Teaching in an age of challenge. Boston, MA: Allyn & Bacon.

    Stainback, W., & Stainback, S.(1990). Support networks for inclusive schooling: Interdependent integrated education.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Stainabck, S., & Stainback, W. (1992). Schools as inclusive communities. In S. Stainback & W. Stainback (Eds.), Controversial issues confronting special education: Divergent perspectives (pp. 29-44).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Stainback, S., & Stainback, W. (Eds.). (1996). Inclusion: A guide for educators.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Staub, D., & Peck, C.A.(1995). What are the outcomes for nondisabled students? Educational Leadership,52(4),36-40.

    Thurman, S. K., & Widerstrom, A. H.(1990).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 developmental and ecological approach(2nd ed).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York, J., Vandercook, T., Macdonald, C., Heise-Neff, C., & Caughey, E.(1992). Feedback about integrating middle-school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in general education class. Exceptional Children, 58,244-258.

    UNESCO (1978).International charter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November 21,1978, from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Web site:http://portal.unesco.org

    Villa, R., & Thousand, J. (1995). Creating an inclusive school.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ill, M. (1986). Educating children with learning problems: A shared responsibility. Exceptional Children, 52, 422-41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