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巧婷
Lin, Chiao-Ting
論文名稱: 大專排球代表隊選手目標取向與參與動機之關聯性研究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oal Orientation and Sport Motivation of College Volleyball Players
指導教授: 施致平
Shih, Chin-P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9
中文關鍵詞: 排球目標取向參與動機運動訓練
英文關鍵詞: Volleyball, Goal orientation, Sport motivation, Sport train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97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運動選手因為擁有不同的目標取向與參與動機,而產生小至態度、動機氣候,大至運動表現等不同影響,因此,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專排球選手在目標取向和參與動機之相關情形,分析影響選手的因素為何,並提出改進方法。本研究使用運動目標取向量表與運動動機量表,以100學年度大專排球選手為研究對象,共取得447份有效樣本,並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典型相關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大專排球選手男女比例相當,近半數選手為一般級選手。
    二、大專排球選手以自我取向作為成功的依準,並以內在動機為主要參與動機。
    三、性別、球齡、位置、組別、運動成績優良學生、每周練習時間在目標取向及參與動機各有差異,唯年級無顯著差異。
    四、大專排球選手之工作取向與內在動機呈正相關、與無動機與外在調節呈負相關;自我取向與無動機、內射調節、外在調節與認同調節呈正相關。
    基於上述結果,建議大專排球代表隊可形成良好訓練情境,培養適當球隊氣氛、大專排球委員會應訂定良好賽制,定期檢討但避免大幅更改,而在大專院校中則應提升校園排球運動風氣,使排球有跳脫運動場上的發展,進而強化大專排球選手之參與動機,提升其運動表現。

      Goal orientation and sport motivation had a great effect upon attitude, motivational climate and sport performance of college volleyball players. Thus,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al orientation and sport motivation of college volleyball players. The study provided useful information for coach and players in terms of preparing training programs, promoting mental ability and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Sport Motivation Scale” and “Task and Ego Orientation in Sport Questionnaire” were be used. The valid subjects were 447 college volleyball players who studied in the 2012 academic year.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t-test, one-way ANOVA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ere used for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demographics of players were mostly 4th level and the gender was each half.
    2. Players tended to focus on “ego orientation” than “task orientation” and were concentrated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3. Regarding the goal orientation and sport motivation, except year grad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gender, the year of practice, team position, level and the frequency of practice.
    4. Task orientation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intrinsic motivation. Ego orientation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extrinsic motivation and Amotivation.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college volleyball teams should practice in a cordial atmosphere. The rules of games should not be changed easily. The players should do more things besides practicing. Therefore, college volleyball players can improve their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successfully.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v 謝 誌..........................iii 目 次..........................iv 表 次..........................vi 圖 次..........................v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重要性.................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6  第七節 名詞釋義...................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運動目標取向之探討............ 8  第二節 運動參與動機之探討............  16  第三節 運動目標取向與運動參與動機之關聯性分析....26  第四節 本章總結................... 31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3  第三節 研究架構................... 36  第四節 研究流程................... 37  第五節 研究工具之編製.............. 39  第六節 實施程序................... 56  第七節 資料處理................... 57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58  第一節 大專排球選手樣本結構分析...... 58  第二節 大專排球選手運動現況分析......    63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大專排球選手在運動目標取向之差異情形分析.. 67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大專排球選手在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情形分析.. 76  第五節 大專排球選手目標取向與參與動機之關係分析...........  9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00  第一節 結論...................... 100  第二節 建議...................... 102 參考文獻...........................    105 附 錄............................ 111 附錄一 預試問卷...................... 111 附錄二 正式問卷....................... 115 附錄三 個人簡歷...................... 119

    一、中文文獻
    王克先(1989)。學習心理學。臺北縣:桂冠。
    王俊明、陳其昌(2006)。大專院校教練效能及領導行為對運動員運動動機及運動態度的影響。台灣運動心理學報,9,1-18。
    王澤惠(1997)。臺灣大學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目標取向與運動動機之研究。臺大體育學報,1,121-140。
    呂青山、林宗賢(2009)。大專第一級男子籃球選手運動目標取向與自信心來源之相關性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8,1-16。
    李京展、林耀豐(2010)。不同背景變項的桌球選手運動熱情及運動動機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6,93-115。
    李烱煌、季力康(2006)。目標取向和能力知覺對運動動機之預測。大專體育學刊,8(3),63-76。
    李烱煌、季力康、江衍宏(2005)。2×2成就目標和能力對運動動機之預測。臺灣運動心理學報,6,31-53。
    吳明隆(2009)。SPSS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季力康(1994)。運動目標取向量表的建構效度─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應用。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8,299-310。
    季力康(1997)。探討目標取向理論的發展觀點。中華體育季刊,10(4),87-93。
    季力康、賴素玲、陳美燕(1995)。大專網球選手運動目標取向與運動動機之相關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0,1-12。
    卓國雄(1999)。探討教練、選手運動目標取向、選手所知覺得運動動機氣候與團隊 凝聚力之相關研究。中華體育季刊,13(3),13-20。
    邱宗志、蔣憶德、陳淑滿(2005)。輪椅籃球選手運動目標取向與自覺能力對競賽壓 力因應策略之影響。體育學報,38(1),89-102。
    邱皓政(2009)。量化分析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何正峰、陳建利、陳光紫、王潔玲(2008)。桌球選手目標取向與知覺動機氣候對內在動機之影響。北體學報,16,49-57。
    何全進(2000)。籃球選手目標取向,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何全進(2001)。教練領導行為、運動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2),99-117。
    何建德(2004)。女子籃球選手目標取向、運動員訓練能力與運動自信心來源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109-120。
    吳玉真(2011)。國中運動代表對選手心理需求、自我決定動機與自我設限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季燕、季力康(2003)。運動動機量表之編製─信度與效度分析。台灣運動心理學報,2,15-32。
    林昌國(2008)。大專橄欖球選手參與橄欖球運動動機之研究。中華人文社會學報, 9,104-117。
    林孟逸、林連池(2001)。從運動動機談─運動樂趣概念之探討。大專體育,54,107-112。
    邱政鋒(2011)。曲棍球選手運動目標取向與運動自信心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0,13-26。
    胡宗光(2010)。自主需求與資優生情意教育。資優教育學刊,115,32-39。
    韋磊(2009)。大專學生運動社團參與慢速壘球運動動機因素之研究─以國立勤益科技大學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4(2),108-121。
    張春興(1986)。現代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出版。
    張霖家、林文忠、王中興(2010)。高中籃球代表隊員運動目標取向、教練領導行為及成績表現之研究。育達科大學報,24,87-111。
    夏淑蓉、盧俊宏(2002)。大專網球選手運動動機與運動員身心倦怠之相關研究。大 專體育學刊,4(1),145-156。
    郭紘嘉、張弓弘(2006)。目標取向、知覺動機氣候與大專籃球運動員自信心來源、 賽前狀態焦慮、內在動機及心理技能之因果關係研究。淡江體育學報,9,84-94。
    莊進德、黃俊發、周育伶、李文娟(2008)。不同運動目標取向適配性對內在動機之 影響─以羽球運動項目為例。北體學報,16,12-25。
    許瓊云、黃崇儒、林惠美(2003)。大專游泳選手運動動機、目標取向與運動自信心 來源之間的關係。北體學報,11,253-267。
    許吉越、王明月(2004)。柔道選手目標取向與運動動機之相關研究。朝陽學報,9, 409-436。
    許秀貞(1997)。運動動機氣候對運動參與者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10(4), 117-122。
    陳志榮、張碧峰(2008)。運動員對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動機、滿足感及退出意 圖之研究。興大體育學刊,9,55-66。
    陳永祥、黃啟明、陳志豪(2011)。排球選手運動目標取向對團隊凝聚力影響之研究 ─以九十八學年度男子組公開三級選手為例。遠東學報,28(1),29-40。
    陳其昌(2000)。大專女子排球選手的運動技能水準與運動目標取向之相關研究。中華體育季刊,13(4),76-84。
    陳其昌(2008)。大專院教女子排球選手的運動自主性與競爭水準對運動動機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0(3),73-86。
    陳其昌、王俊明(2008)大專院校女子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和運動目標取向 對運動動機的影響。排球教練科學,27-39。
    陳其昌(2009)。大學運動員的運動價值觀、運動目標取向與運動團隊規範對運動道 德判斷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陳信宏、黃英哲(2003)。運動員參與動機與運動心理堅韌性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北 教育大學體育學術研討會,19-23。
    陳淑滿、蔣憶德、溫富雄(2004)。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棒球選手運動目標取向、運動 動機與知覺成功信念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3),81-91。
    陳瓊茶(2005)。大專運動員完美主義、目標取向及特質性焦慮對競技倦怠之相關與預測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1),101-113。
    曾慶裕主編(2011)。100學年度大專校院排球運動聯賽秩序冊。臺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黃英哲、季力康(1994)。運動動機氣候與自覺能力隊賽前狀態焦慮和滿足感的相關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8,321-332。
    黃崇儒、林榮輝、林啟川、邵于玲(2007)。女子棒球選手性別適合度知覺、壘球參 與經驗、自覺能力對自我效能、運動動機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9(4),73-83
    黃崇儒、黃英哲、陳浚良、陳錦偉(2006)。運動動機氣候量表二版中文化後的信效 度分析。體育學報,39(3),71-89。
    黃俊發(2008)。小學桌球訓練經驗對於自我效能、運動動機與運動行為之影響。運 動教練科學,11,1-11。
    傅莉、李明(2007)。我國部分高校優秀皮筏艇運動員運動動機的調查研究。湖北體育科技,26(3),320-321。
    楊紋貞(2006)。臺中縣國小跆拳道校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溫富雄(2011)。高中籃球選手目標取向、道德氣氛、自我決定動機與道德功能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溫富雄、彭郁芬、季力康(2011)。運動目標取向和團隊道德氣氛對高中女子籃球運動員道德功能的影響。運動教練科學,21,15-28。
    鄭嘉勝(2004)。教練領導風格與運動員參與動機之關係研究:自主性、關係感及勝 任感之中介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員,臺北市。
    盧素娥(1994)。不同目標取向與運動樂趣的相關研究。中華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8, 311-320。
    盧素娥、蔣明雄、季力康(2007)。舉重選手之運動目標取向、自我效能與成敗歸因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8(4),97-114。
    盧俊宏(1998)。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盧俊宏、莊尚榮(2005)。利用Vallerand內外在動機階層模式促進運動動機。中華體育季刊,22(4),79-86。
    鄧正忠(2004)。高爾夫球友的運動目標取向與自覺能力、運動動機對運動表現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3),93-104。
    鍾保明、陳文銓、徐欽賢(2004)。運動動機氣候對於大專女生有氧運動課程目標取 向之影響。教練科學,3,55-68。
    簡瑞宇、蔡文程(2009)。動機理論與運動動機相關研究之探討。福爾摩沙體育學刊, 3,30-40。
    羅玉枝(2009)。排球選手知覺教練權力類型、團隊凝聚力對運動表現的影響。北體學報,18,90-98。
    二、外文文獻
    Daw, J. L. (1999). Goal involvements, goal orientation, and perceptions of parent- and coach-initiated motivational climates among youth sport participa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Y: Plenum Press.
    Deci, E. L., & Ryan, R. M. (1991). 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 Intergration in personality. In R. Dienstier (Ed.),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Perspectives on motivation (Vol. 38, pp. 237-288).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Duha, J. L. (1992). Motivation in sport settings: A goal perspective analysis. In G. Roberts (Ed.), Motivation in sport and esercise (pp. 31-56). Champaign, IL: Human Kinerics.
    Dweck, C. S. (1986). Motiva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41, 1040-1048.
    Dweck, C. S., & Leggett, E. L. (1988). 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Review, 85, 256-273.
    Maslow, A. H. (1954).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1), 32-39.
    Nicholls, J. G. (1984).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ceptions of ability, subjective experience, task choic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91, 328-346.
    Nicholls, J. G. (1989). The competitive ethos and democratic education. Cambridge, MA:Harver University Press.
    Ntoumanis, N. (2001). A self-determination approach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motiv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 225-242.
    Pelletier, L. G., Fortier, M. S., Vallerand, R. J., Tuson, K. M., Briere, N. M., & Blais, M. R. (1995). Toward a new measure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extrinsic motivation, and amotivation in sports: The Sport Motivation Scale (SMS).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7. 35-53.
    Standage, M., Duha, J. L., & Ntoumanis, N. (2005). A test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75, 411-433.
    Steer, R. N., & Porter, L. M. (1991). Motivation and Work Behavior. New York: McGraw Hill.
    Swain, A. B. J., & Harwood, C. G. (1996). Antecedents of state goal in age-group swimmers: An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14, 111-124.
    White, S. A., & Duha, J. L. (1993). Dimensions of goals and beliefs among athlete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0, 125-13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