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舜彬
論文名稱: 韓愈詩美學研究
指導教授: 柯慶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4
中文關鍵詞: 韓愈詩美學以文為詩以賦為詩以醜為美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0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韓愈為唐宋古文運動之健將,在當世也已是一代文宗,然其詩歌創創作頗豐,在當代卻並未受到重視。本論文前承研究成果,企圖用美學的相關理論為切入點,去分析韓愈之詩文本;進而建構出屬於韓愈的「詩美學」。是以採取傳統詩學審美理論並借助於西方的文學理論,如:結構主義、符號學與俄國形式主義等文學理論,來詮釋、明晰化韓愈「詩美學」。本論文共分七章,每章章目概述如下:第一章為緒論。接下來是第一篇,旨在探討韓愈之文學創作理論與審美取向。共分兩章,在第二章中從韓愈「物不平則鳴」的理論出發,說明韓愈認為創作乃因內心受到外在的刺激與振盪而興起的一種無可抑止的衝動力。當這種創作衝動力一發動時,只可聽任其一貫傾洩而出。這種不平之氣往往以發抒內心的悲鬱之氣居多,韓愈自己也每每藉詩文發抒自我不遇與貶謫之哀鳴。韓愈也強調「窮苦之言易好,歡樂之言難工。」之所以會如此,其一乃是因為不遇之人因投閒置散,故而可以投注更多心力於文寫書寫之上;其二,不遇與貶謫之人文學可以將悲哀美學化,因此具備了諸多動人之質素,另外這樣的文學之作可以引起共鳴消解悲情。「物不平則鳴」強調的是文學的情緒性,但文學寫作不能只有衝絕了制約的理性、無動之節。也要一種古典的制約。因此第三章說明了文章書寫之道。韓愈掌握了兩漢三代、諸子百家之文學風格建立文道之譜系,以法古而變古的方法來改革六朝綺靡詩風進而建立新的文學權威。首先他強調「陳言務去」、認為詩歌語言要「能自樹立不因循」,即使他人大怪之對他而言就是文學語言改革的成功。這樣的高度自信來自於「氣盛言宜」一種書寫的自由。這樣的書寫字由來自於聖人之志與兩漢三代之文作為道德人格與文學審美判斷,因此有著強大的人格自信的氣勢能任意自由的書寫,也造成了陽剛的文學審美風格。
    第二篇共兩章,探討詩歌的創作論。第四章探討韓愈「以文為詩」的創作美學。首先探討自宋代以來學者對於「以文為詩」的論戰,說明了宋人以來對這種現象的高度關注正是由於對詩之所以為詩的質素的探討。往下便運用結構主義的方法,建構中國古典詩學的理論架構,再用此模式說明韓詩對傳統詩學的出脫與悖離。重點是從書寫態度上、詩歌的內在情志上與外在形式上的悖離,進而說明韓愈是在面對以李、杜為代表的詩國顛峰下如何走出自我風格,取得「能自樹立不因循」的自我語言。第五章探討韓愈「以文為詩」的創作美學。文中提出「以文為詩」與「以賦為詩」是之為一體兩面。文中從沈德潛、夏敬觀之論點出發,認為「以文為詩」的書寫就是一種如漢代辭賦家俱細靡遺的鋪陳與敘寫。而韓愈也學習辭賦家對文學創作的態度,如視作詩為一種競技遊戲,取得一種別人無以復加、贏得遊戲的快意。然而他學習漢代辭賦家理性的、全面的、客觀呈現鋪寫,卻對「以少總多,而情貌無遺」詩學傳統有所違背。
    第三篇計一章,探討詩歌的風格。第六章探討韓愈「以醜為美」的風格美學。文中首先強調「以文為詩」、「以賦為詩」造成剛硬折拗的風格,是對詩歌體裁的一種醜化。而韓愈極力書寫諸醜的意象,刻意放大、凸顯醜,且學習漢代辭賦家運用諸子六經中才會出現古字奧語,都是刻意呈現「以醜為美」的風格。其目的是在對於讀者的感受的更新,建立一種新鮮的語言審美感受。第七章是之為結論總結全文。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篇.韓愈之文學創作理論與審美取向 第二章.「氣」:韓愈文學創作理論之樞紐 第一節.前言………………………………………………………………5 第二節.「物不平則鳴」:「氣」是創作無可抑遏的衝動力………………8 第三節.「物不平則鳴」探析…………………………………………….11 一、 乍然而起的「不平之氣」……………………..........11 二、 「不平之氣」乃因外界刺激而生…………………………12 三、 要為「不平之氣」找出口………………………………..14 第四節.「不挫於氣」:聽任「氣」的發動、一貫而出…………………16 第五節.「不平之氣」:側重於「悲鬱」情志的發抒…………………..…22 一、 前言……………………………………………………….22 二、 仕途不順乃「悲」之主因………………………………..24 三、韓愈對仕途的積極取向…………………………………..30 第六節.韓愈「不平之氣」之一:悲物質生活的困窮………………..35 第七節.韓愈「不平之氣」之二:悲「失路」--不遇與貶謫………..40 一、 特立獨行的性………………………………………....41 二、 不如意的宦海浮沉………………………………..…..49 (一)、官途之不順……………………………………….49 (二)、萬死投荒的貶謫………………………………….53 第八節.「窮苦之言易好」………………………………………………57 一、「不平則鳴」:以文學來宣洩失路之悲………………….57 二、引起共鳴消解悲情……………………………………….62 三、 「窮苦之言易好」……………………………………….64 (一)、不遇而致力於文學……………………………..66 (二)、將「悲哀」美學化……………………………..67 第九節.結論…………………………………………………………….71 第三章.「道」:韓愈文學創作之指導與新變 第一節.前言…………………………………………………………..72 第二節.á原道ñ:韓愈實踐孔孟儒學的政治論……………………….73 一、前言………………………………….……………………73 二、á原道ñ:韓愈展現儒家知識份子的政治行動力……….74 第三節.「文」「道」合一:明道而重文………………………………..79 一、前人之誤解………………………………………………79 二、文道合一…………………………………………………81 第四節.探究「文道」:建立「文道」譜系……………………………86 一、具備文學藝術能力…………………………………….86 二、「約六經之旨以成文」:取法兩漢三代文學經典……..87 三、「六藝之文、百家之篇」建立文道譜系……………….89 第五節.「師其意,不師其辭」、「能自樹立」:學古而變古…………..96 一、「師其意,不師其辭」…………………………………….96 二、「能自樹立,不因循者」…………………………………96 第六節.「大稱意則大怪之」:建立新的、自我的審美典範…………..102 一、刻意建立與當代價值相衝突的「新」審美體系……….102 二、英雄式的文學革命……………………………………….105 第七節.「陳言務去」、「詞必己出」:文學語言的破與立…………….108 一、「陳言之務去」:去除「文學語言」衰退之因素……….108 二、「詞必己出」、「文從字順」:書寫自我的語言…………….110 三、以「兩漢三代之文」改革「齊梁陳隋之風」: 建立新的文學權……………………………………...112 第八節.「氣盛言宜」……………………………………………………116 一、書寫的自由……………………………………………….116 二、「言宜」:文學審美的規範、制約……………………….118 三、以「聖人之志」、「兩漢三代之文」作為道德人格標準與文學的審美裁判……………………………………………119 四、高度的自信與創作自由度……………………………….122 五、陽剛的文學風格………………………………………….125 第九節.結論:韓愈文學的審美取向……………………………….…126 一、根柢經傳………………………………………………….126 二、詭怪雄奇…………………………………………………127 三、「氣」與「道」的折衝辨證:兼作本篇結論…………..128 第二篇.韓愈詩美學之一:創作論 第四章.「以文為詩」的創作美學 第一節.前言:詩人的焦慮與求變………………………………………129 第二節.由宋人開對韓愈「以文為詩」的論戰:極端的愛與憎…………133 一、「要非本色」、「於詩無所解」:對韓詩貶抑性的批評……135 二、「詩當如此」:開新………………………………………..138 三、小結……………………………………………………….140 第三節.「以文為詩」並非從韓愈始…………………………………….141 第四節.中國古典詩的審美特質………………………………………..143 一、文類的意義…………………………………………………143 二、中國古典詩:中國文學中之抒情傳統…………….………146 三、中國古典詩歌的美感特質..........................149 (一)、「外在形式」 的美感…………………………….150 1、格律…………………………………………..150 2、句式…………………………………………..151 (二)、「內在情志」的美感:詩的語言與意象…………151 第五節.「言有盡而意無窮」…………………………………………….154 一、「意象」而來的言外之意的美感…………………………154 二、言外之意與「興」……………………………………….156 第六節.韓愈確立自我詩學:奇險、將詩歌醜化………………….…160 第七節.韓愈於古體詩進行「以文為詩」之書寫…………………….165 第八節.韓愈詩的敘述性……………………………………………….167 第九節.韓詩之議論性……………………………………………….. 176 第十節.韓愈「以文為詩」的現象歸納…..…………….. ……..…179 一、一種詩語言的創新………………………………………..179 二、多敘事、多議論、少抒情: 不透過意象、多直陳而少興寄……………………………182 三、書寫主客對立、力求真實、不情景交融………………..185 第十一節.對詩歌語言的悖離………………………………………….188 一、對詩歌抒情性語言的悖離:只敘事弱化抒情性………..188 二、對句頓嚴重破壞…………………………………………..192 (一)、造成散文句式…………………………………….192 (二)、虛字……………………………………………….196 (三)、小結……………………………………………….198 三、打破偶數句為一聯的成規:由雜言詩探………………..200 第十二節.結論:詩語言的「陌生化」……………………………………207 第五章.「以賦為詩」的創作美學 第一節.前言:「以文為詩」就是「以賦為詩」………………………211 第二節.韓愈對辭賦家的認同……………………………………….…212 第三節.「以詩為戲」的創作態度……………………………………..213 一、為博得掌聲的表演………………………………………213 二、以遊戲的態度測試文類的極限與創新…………………214 第四節.「以詩為戲」的各項表現…………………………………….220 一、在用韻上…………………………………………………221 二、聯句詩……………………………………………………223 三、題材的開新……………………………………………..223 四、嘲弄詼諧…………………………………………………226 第五節.「賦」文類的考察…………………………………………….227 一、極力的鋪陳描繪………………………………………..227 二、賦筆與賦體……………………………………………..228 三、「賦」文類的寫作技法……………………………….….230 四、「巧構形似」之詩與漢代體物賦……………………..…234 第六節.韓愈「以賦為詩」的現象考察………………………………236 第七節.韓愈「以賦為詩」的檢討………………………………………………………..254. 第三篇.韓愈詩美學之二:風格論 第六章.「以醜為美」的風格美學 第一節.前言:「以文為詩」是對詩歌體裁的醜化……………………259 第二節.「橫空盤硬語,妥貼力排奡」、「文從字順」 與「蹶張」、「恢張」…………………………….……………….262 第三節.韓詩意象之醜………………………………………………….266 一、自我身體意象之醜………………………………………268 二、景物之醜:á山石ñ……………………………………….276 三、各種意象之醜怪與恐怖…………………………………278 (一)、人物……………………………………………..278 (二)、動物……………………………………………..280 (三)、事物……………………………………………..281 第四節.「詭怪雄奇」與「以醜為美」………………………………..291 第五節.醜怪字句……………………………………………………..294 第六節.以復古來「陌生化」來革新…………………………………300 第七節.「醜」風格成因的探討………………………………………..302 一、好奇、激越的性格………………………………………302 二、好奇、激越的性格來自不安與貧窮……………………307 三、求官………………………………………………………309 第八節.建立「以醜為美」的審美風格………………………………310 一、有意的選取……………………………………………..310 二、刻意選取「醜」意象、凸顯「醜」……………………313 三、選用的素材與所造成的效果…………………………..315 第九節.結語……………………………………………………………320 第七章.結論……………………………………………………………………….322

    說明:本參考書目共分:壹、韓愈詩文文本及相關論著;貳、古代典籍;參、
    當代本國學者論著;肆、外國學者中譯論著;伍、期刊論文:陸、學位論文,每
    部份再分小類目。其先後順序排列係依書籍、文章之出版、發表時間由最早到晚
    近排列。

    壹、韓愈詩文文本及相關論著
    錢基博:《韓愈志》,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6月
    羅聯添:《韓愈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11月增訂再版
    《韓愈資料彙編》,臺北:學海書局,1984年4月
    閻崎:《韓詩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韓愈研究論文集》,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
    葉百豐:《韓昌黎文彙評》,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2月
    鄧潭洲:《韓愈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
    胡楚生:《韓柳文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6月
    王更生:《韓愈散文研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1月
    王師基倫:《韓柳古文新論》,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6月
    孫昌武:《韓愈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陳克明:《韓愈年譜及詩文繫年》,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8月
    【唐】韓愈著、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歌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
    【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
    方師介:《韓柳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3月
    周啟成等注譯:《新譯韓昌黎先生文集》(下),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4月
    陳邇冬選注:《韓愈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4月2刷
    王師基倫:《大唐詩豪—韓愈詩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年8月
    王師基倫:《唐宋古文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10月
    《韓愈研究—第三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年3月

    貳、古代典籍
    一、經部
    十三經註疏本《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刷
    十三經註疏本《詩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刷
    十三經注疏本《論語註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刷
    十三經注疏本《禮記註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刷
    十三經注疏本《周禮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刷
    十三經注疏本《禮記註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刷
    屈萬里:《尚書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5年7月

    二、史部
    《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10月
    《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10月
    《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5月
    《新校本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元月
    《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
    《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1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85年9月

    三、子部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4刷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3月
    【清】焦循著:《孟子正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8月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0月
    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
    【漢】揚雄著、汪榮寶疏:《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陳榮傑(Wing-tsit Chan)著:《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12月
    傅亞庶:《劉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9月3版

    四、集部(以著編成年代排列先後)
    (一)、唐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12月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月3刷

    (二)、宋
    【宋】朱熹:《朱熹全集》,高雄:新聲出版社,1959年10月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10月臺4版

    (三)、清、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7月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箋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8月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1985年9月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1月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3月初5刷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8月4刷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5刷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上),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1月5刷

    (四)、民國
    【唐】李白著、瞿蛻園等注:《李白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3月
    李曰剛:《文心雕龍斠詮》,臺北:國立編譯館,1982年5月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3年5月
    【清】劉熙載著、王國安點校:《藝概》,臺北:漢京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9月
    【晉】陸機著、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臺北:漢京文化,1987年2月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4月
    【梁】鍾嶸撰、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金開誠等校注:《屈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8月
    王更生:《文心雕龍讀本(下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0月
    【元】元好問著、郭紹虞箋:《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小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漢】司馬相如著、李孝中校注:《司馬相如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12月
    王國維著、縢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校注》(修訂本),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1月5刷

    參、當代本國學者論著
    一、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國文學理論史與中國美學史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3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8月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8年12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7月
    王運熙、楊明著:《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隨唐五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羅宗強等主編:《隨唐五代文學史》(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黃葆真、成復旺等:《中國文學理論史—隋唐五代唐宋元時期》,臺北:洪葉出版社,1995年3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8年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北縣:國立空中大學出版社,1998年元月
    馬積高、黃均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隨唐五代卷》,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年8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2月
    胡適:《白話文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版社,2000年9月
    張法:《中國美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劉三富、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王運熙、顧易生著:《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12刷
    袁行霈、羅宗強等:《中國文學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4
    月12刷

    二、文學理論、美學理論與文藝學理論
    劉綱紀:《藝術哲學》,武昌: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
    柯師慶明:《文學美綜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10月
    葉維廉:《歷史、傳釋與美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3月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2月
    裴斐:《文學概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7月
    龔鵬程:《文學符號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8月
    邱明正:《審美心理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
    吳小林:《中國散文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93年5月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3年12月12版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原《文學概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1月
    宗白華:《藝術學》,收入《宗白華全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收入《朱光潛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收于《朱光潛全集》第一卷),版次同前
    童慶炳主編:《現代心理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2月2
    王岳川主編:《宗白華美學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12月
    錢谷融等:《文學心理學》,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9年1月
    王岳川:《二十世紀西方哲性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胡經之:《文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簡政珍:《詩心與詩學》,臺北:書林出版社,1999年12月
    朱立元主編:《美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葉朗主編:《現代美學體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3刷
    童慶炳:《維納斯的腰帶—創作美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10月
    章安祺編:《西方文藝理稐史精讀文獻》(修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龔鵬程:《文學散步》(增訂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9月
    趙毅衡編選:《符號學文學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5月

    三、中國詩學理論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1972 年7月
    繆鉞:《詩詞散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2年10月臺10版
    王力:《詩詞曲作法》,臺北:宏業書局,1983年3月
    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4月
    羅宗濤等著:《中國詩歌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年6月
    朱光潛著、秦賢次著:《詩論新編》,臺北:洪範書局,1984年8月2版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曾師永義:《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4月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3月
    程千帆著、張伯偉編:《程千帆論詩選集》,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
    張師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3月
    顧隨講、葉嘉瑩筆記、顧之京整理:《顧羨季先生詩詞講記》,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11月
    梁啟超:《中國韻文裏頭所表現的情感》,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2年12月5
    版2刷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3月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96年7月
    朱光潛:《詩論》(收於《朱光潛全集》第三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顧之京整理:《顧隨:詩文論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陳良運:《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2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歌講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2刷
    周振甫:《詩詞例話》,收入《周振甫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
    朱自清:《朱自清說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0月
    聞一多:《詩與批評》,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11月
    柯師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月
    郭紹虞:《郭紹虞說文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葉嘉瑩:《我的詩詞道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2刷
    王國維:《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3月
    葉嘉瑩:《古典詩詞演講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四、中國文論與藝術理論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4月
    朱榮智:《文氣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3月
    成復旺:《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4月
    張靜二:《文氣論詮》,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4年4月
    韓林德:《境生象外—華夏審美與藝術特徵考察》,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3月
    張少康:《古典文藝美學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2月
    錢鍾書:《談藝錄》(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8刷
    袁濟喜:《興:藝術生命的啟動》,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9月
    塗光杜:《原創在氣》,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12月

    五、賦學理論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確》,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12月
    簡宗梧:《漢賦史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5月

    六、中國文論編選集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中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8月
    郭紹虞:《中國歷代論文選》(上冊),版次同前
    陶秋英編選:《宋金元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1月
    舒蕪等編選:《近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1月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七、文學論文集
    錢鍾書:《七綴集》(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2月
    張師淑香:《李義山詩析論》,北縣:藝文印書館,1973年3月
    張師健:《宋金四家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5年5月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臺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6月增訂2版
    王進祥主編:《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4月
    郭沫若:《郭沫若論創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6月
    顏崑陽:《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3月2版
    韓經太:《心靈的現實與藝術心理》,北京:現代出版社,1990年2月
    錢鍾書著、舒展選編:《錢鍾書論學文選》(第三冊),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9月
    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化新論 文學篇(二) 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版事業公司,1993年6月二版
    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化新論 文學篇(一) 文學的形式》,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6月二版
    許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0月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
    柯師慶明:《境界的再生》,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10月
    梅師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12月
    《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文學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
    鄭倖朱:《蘇軾以賦爲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11月)
    王運熙:《當代學者自選文庫:王運熙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社,1998年12月
    吳小林:《唐宋八大家》,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3月
    葉舒憲主編:《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畢寶魁:《韓孟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余恕誠:《唐詩風貌》,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尚永亮:《科舉之路與宦海沈浮—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5月
    錢鍾書:《宋詩選註》,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1月
    錢鍾書:《管錐篇》,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1月
    王鍾陵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文精粹--詩詞曲卷》,石家莊:河北教
    育出版社,2001年1月

    柯師慶明等:《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2001年12月
    柯師慶明等:《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2001年12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2月5版3刷
    何師寄澎:《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年3月
    柯師慶明等:《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臺北:洪葉出版社,2004年7月

    八、其他
    章太炎:《國故論衡》,臺北:廣文書局,1966年7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魯迅:《魯迅書信集》,收入《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5刷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5月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9月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4月
    馮友蘭:《新理學》,收入《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馮友蘭卷(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8月修訂8刷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卷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龔鵬程:《唐代思潮》(下),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出版社,2001年6月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宜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5月

    肆、外國學者中譯論著
    【美】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1972年5月

    【美】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9月
    【美】喬治‧森塔亞納(George Santayana)著、王濟昌譯:《森塔亞納美學箋註》,臺北:二十一世紀雜誌社,1981年9月
    【美】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藝術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6月
    【美】哈洛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朱立元等譯:《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臺北:駱駝出版社,1985年6月
    【法】米蓋爾‧杜夫海納(Mikel Duffrenne)著、孫非譯:《美學與哲學》,臺北:五南出版社,1987年8月
    【美】葉維廉:《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6月
    【美】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著、張照進等譯:《鏡與燈—浪漫傳統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俄】列‧維‧維戈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著、周新譯:《藝術心理學》,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1985年6月
    【美】高友工、梅祖麟著、李世耀譯:《唐詩的魅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
    馬斯洛(A. H. Maslow)、弗洛姆(E. Fromm)等著、孫大川審譯:《人的潛能和價值》,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3月
    【美】蘇珊.郎格(Susanne K.Langer):《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10月
    【美】M.H. ‧艾布拉姆斯(M.H. Abrams)著、朱金鵬、朱荔譯:《文學批評術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1月
    【美】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著、盛寧譯:《結構主義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0月
    【波蘭】羅曼.英加登(Roman Ingarden)著、陳燕谷等譯:《對文學藝術作品的認識》,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12月
    【美】Frank Lentricchia、Thomas McLaughlin編:《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初版
    榮格(Jung)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5月1版2刷
    【美】羅勃‧赫魯伯(Robert C. 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北縣板橋:駱駝出版社,1994年6月
    【法】茨維坦‧托多羅夫(Tzvetan Todorov)編:《俄蘇形式主義文論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6月
    【美】葉維廉:《中國詩學》,北京:三聯書局,1996年3月
    【美】喬納森.卡勒(Johnathon Culler)著、張景智譯:《索緒爾》,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6年11月3刷
    【意】克羅齊(Benedetto Croce)著、朱光潛譯:《美學原理》,收入《朱光潛全集》第十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2刷
    【英】特倫斯‧霍克斯(Terence Hawkcs)著、瞿鐵鵬譯:《結構主義與符號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7月
    【英】瑞恰慈(I. A. Richards)著、楊自伍譯:《文學批評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年12月
    【英】T.‧S.‧艾略特(T.S. Eliot)著、李賦寧譯:《艾略特文學論文集》,南昌:百花州文藝出版社,1997年12月
    【俄】什克絡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著、劉宗次譯:《散文理論》,南昌: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12月
    【日】池上嘉彥著、林璋譯:《詩學與文化符號學—從語言學透視》,南京:譯林出版社,1998年2月
    【美】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著、李平譯:《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英】李斯托威爾著、蔣孔陽譯:《近代美學史評述》,收入《蔣孔陽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一個幻覺的未來》,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
    【希臘】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譯注:《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3月
    【希臘】柏拉圖(Paloto)著、朱光潛譯:《文藝對話集》,收入《朱光潛全集》第十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美】雷內‧韋勒克(Rene Wellek)著、張今言譯:《批評的概念》,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年12月
    【荷蘭】杜沃‧佛克馬(Douwe Fokkema)等編:《問題與觀點—20世紀文學理論綜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1月)
    【法】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理論文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月初版9刷
    【美】C.K.奧格登(C.K. Ogden)、【英】I.A.理察茲(I.A. Richards)著、白人立譯:《意義的意義》,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德】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著、范進等譯:《叔本華論說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4月
    【英】拉曼‧塞爾登(Raman Selden)編、劉象愚等譯:《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日】廚川白村著、魯迅譯:《苦悶的象徵》,臺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7月
    【加】諾斯羅普‧弗萊(Northrop Frye)著、陳慧等譯:《批評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9月
    【美】杜維明著、錢文忠等譯:《道、學、政—論儒家知識份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美】華倫(Warren)、韋勒克(Rene Wellek)著、王夢鷗譯:《文學論》,臺
    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11月再版
    【美】包弼德(Peter K. 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波蘭】Wladslaw Tatarkiewicz著、劉文潭譯:《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1月
    【法】熱拉爾‧熱奈特(Gerard Genette)著、史忠義譯:《熱奈特文學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1月
    【德】瓦爾特.赫斯(Walter Hess)著、宗白華譯:《歐洲現代畫派畫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英】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第二版),臺北:書林出版社,2002年4月
    【法】瓦萊里(Paul Valery)著、段映虹譯:《文藝雜談》,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5月
    朱立元、李鈞主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上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美】葉維廉:《道家美學與西方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德】威廉‧馮‧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著、姚小平譯:
    《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11月2刷
    【美】托馬斯‧庫恩(Thomas S. Kuhn)著、金吾倫、胡新和譯:《科學革命的結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英】I.A.瑞恰慈(I.A. Richards)著、徐葆耕編:《瑞恰慈:科學與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s)著、王柏華等譯:《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月
    【英】赫伯特.里德(Herburt Read)著、王柯平譯:《藝術的真諦》,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4月
    【比利時】J.M.布洛克曼著、李幼蒸譯:《結構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美】高友工著、柯師慶明編選:《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3月

    伍、期刊論文
    徐復觀:〈中國知識份子的歷史性格與命運〉,《青年中國雜誌》第1期2期
    方師介:〈談韓愈以文爲戲的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6期
    羅聯添:〈論韓愈古文的幾個問題〉,《漢學研究》第2期
    簡宗梧:〈論漢賦的遊戲性質〉,《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2000年12月
    柯萬成:〈從韓愈詩文見其生活情趣〉,《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學報》第2期。
    郭鵬:〈以文為詩辨—關於唐宋詩變中一個文學關念的探討〉,《北京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張高評:〈破體與宋詩特色之形成 ---以「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以賦為詩」為例〉,《成大中文學報》第2期
    陳友冰:〈傳統的背叛與創新—淺論中晚唐險怪詩風的流變及其美學價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0期
    方師介:〈棄俗尚而從於寂寞之道—談韓愈對揚雄的認同與超越〉,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11月26日:第285次學術討論會講稿
    李建崑:〈試論韓詩三種風格特徵〉,《文史哲學報》,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出版,第22期
    陳允吉:〈論唐代寺廟壁畫對韓愈詩歌的影響〉,《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1期。
    余恕誠:〈韓白詩風的差異與中唐進士階級思想作風的分野〉,《文學遺產》,1993年5期
    王國瓔:〈中國古典詩歌之多義現象—以王昌齡邊塞詩二首為例〉,《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柯萬成:〈韓愈「以文為詩」的問題〉,《孔孟月刊》第28卷5期
    吳細鈿:〈以文為詩的觀念嬗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
    蔡涵墨著、楊澤譯:〈韓愈與艾略特〉,《中外文學》8卷3期
    陳友冰:〈傳統的背叛和詩美的創新—淺論中晚唐險怪詩風的流變及其美學價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0期
    張蜀蕙:〈書寫自由的追尋---論韓愈古詩節奏〉,《中華學苑》第55期
    顏崑陽:〈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2期
    閻琦:〈論韓愈的以文為詩〉,《西北大學學報》1983年1期
    兵界勇:〈臺灣地區50年韓愈研究概況〉,《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1期
    柯萬成:〈韓愈「餘事作詩人」析論〉,《文理通識學術論壇》第5期
    陳德禮:〈氣論與中國美學的生命精神〉,《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6期。
    顏崑陽:〈從〈詩大序〉論儒系詩學的「體用觀」--建構「中國詩用學」三論〉,第四屆漢代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單行本),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2001年5月
    鄭師毓瑜:〈文學典律與文化論述—中古文論的兩種「原道觀」〉,《漢學研究》第18卷2期
    劉文剛:〈「文氣」說的本體論內涵及其美學意義〉,《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十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
    何師寄澎:〈論韓愈之「以詩為文」〉,《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潘師麗珠:〈論「詩莊詞媚曲俗」的義涵及審美旨趣〉,《宋元文學學術討論會》,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2001年12月
    張立偉:〈韓愈「氣盛言宜」新探—兼論「古文」的藝術特徵〉,《文學遺產》1988年4期
    劉周堂:〈論文士不遇〉,《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1期
    景凱旋:〈韓愈「物不平則鳴說」辨析〉,《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
    高光敏::〈〈進學解〉在韓愈散文中的意義〉,《思辨集(第五集)— 第八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編,2002年4月)

    陸、學位論文
    曹師淑娟:《論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8月
    呂正惠:《元和詩人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4月
    莊師耀郎:《原氣》,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5月
    高八美:《韓愈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1月
    蕭師麗華:《論杜詩沉鬱頓挫之風格》,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
    簡添興:《韓愈思想及其文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6月
    方師介:《韓柳比較研究:思想、文學主張與古文風格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6月
    王基倫:《韓歐古文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6月
    蔡師瑜:《宋代唐詩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6月
    李建崑:《韓愈詩探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11月
    兵界勇:《韓文「載道」與「去陳言」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王麗雅:《孟郊、韓愈奇險詩風比較研究》,北縣新莊: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6月
    張蜀蕙:《書寫與文類—以韓愈詮釋為中心探北宋書寫觀》,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7月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