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汪立琪 WANG, Li-Chi |
---|---|
論文名稱: |
大學教務處專職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Job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Full-Time Administrators in the University's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
指導教授: | 魯先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9 |
中文關鍵詞: | 專職行政人員 、工作壓力 、因應策略 |
英文關鍵詞: | Full-Time Administrators, Job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24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7 下載:3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學教務處專職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現況與關係,透過文獻分析將工作壓力來源分為工作負荷、上級壓力、人際關係及角色衝突四個層面,將壓力因應策略分為解決問題、尋求支持、自我調適及延宕逃避四個層面,自製問卷為調查研究工具,經過專家審查、預試、信效度分析後完成正式問卷,共發出565份,回收406份,回收率71.86%,採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研究結論如下:
一、大學教務處專職行政人員工作壓力程度屬於普通、尚堪負荷的,其中以來自上級壓力的感受程度最高,而人際關係則稱不上是工作壓力的來源。
二、大學教務處專職行政人員面對工作壓力時經常使用尋求支持以及解決問題策略,很少使用延宕逃避策略。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教務處專職行政人員整體工作壓力皆沒有顯著差異,只有在年齡在50歲(含)以上專職行政人員在「人際關係」層面之壓力感受顯著大於未滿30歲者;總服務年資5年(含)以上未滿10年之教務處專職行政人員在「角色衝突」層面之壓力感受顯著大於總服務年資未滿5年者;學校學生人數規模在2萬人以上之教務處專職行政人員在「人際關係」層面顯著大於學生人數規模5千人以上未滿1萬人之教務處專職行政人員。
四、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學校規模、婚姻狀態的大學教務處專職行政人員面對工作壓力的因應策略達到顯著差異。
五、大學教務處專職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間呈現低度相關,其中工作壓力與延宕逃避及解決問題策略達到顯著正相關。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full-time administrators in the University's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The source of job stress is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workload, superior pressu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role conflicts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The source of coping strategies is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solve the problem, seek support, self-adjustment and delay avoidance,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 is a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ool. After the expert review, pre-test, an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alysis,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is completed. A total of 565 were issued, and 406 were recovered. The recovery rate 71.86%,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degree of job stress of the full-time administrators of the University's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is ordinary and unbearable. Among them, the pressure from the superior is the highes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re not the source of job stress.
2. The full-time administrators of the University's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often use support see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strategies when facing job pressure, and rarely use delay avoidance strategies.
3.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verall job stress of the full-time administrators of the University's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Only the full-time administrators aged 50 years (inclusive) or above have a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 stress than those under 30. ; The full-time administrators of the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with a total service experience of 5 years or more and less than 10 years at the "role conflict" level feels significantly more pressure than the total service experience of less than 5 years; the number of school students is above 20,000 The full-time administrators of the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at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level i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e full-time administrators of the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at schools with more than 5,000 students and less than 10,000 students.
4. The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full-time administrators in the University's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with different genders, ages, education levels, school sizes, and marital statuses have reach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5. There is a low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job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full-time administrators of the University's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Among them, job stress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delay avoidance and problem solving strategies.
中文部分
任廷芬(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市。
伍世雄(2011)。國立高中職校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朱敬先(1995)。健康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江麗美(譯)(2001)。G. Hargreaves著。有效壓力管理(Stress management)。臺北市:智庫。
吳宗立(1996)。國中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教學報,8,99-131。
吳清山(2014)。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林天祐(2010)。教育名詞:全國教育會議。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3,217-218。
吳清基(2001)。學校行政新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楦晴(2006)。大學校院課外活動組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吳增聰(2006)。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吳錦惠(2014)。當前學校行政組織運作的困境與改進。台灣教育評論月刊,3(4),4-5。
呂玫慧(2010)。臺北縣市政府教育行政人員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李世同(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兼任組長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李怡芬(2007)。國小教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M. Argyle著。工作社會心理學(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work)。臺北市:巨流。
李瑞文(2002)。國立大學校院人事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杜昌霖(2004)。行政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主任暨組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官湘玲(2005)。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學校行政組碩士班,臺南市。
林克泓(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兼任行政工作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林純文(1995)。國民小學組織氣候、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林嘉兒(2016)。高教產業化下大學行政人員的「忙」與「茫」。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7),39-44。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施春明(2006)。國民小學兼任行政工作教師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洪文章(2005)。國民小學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中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調適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紀翠玲(2002)。國小兼任行政教師制握信念、工作特性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國教所,臺南市。
孫台育(2008)。國民中學教務處標準作業流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花蓮縣。
徐淑玲(2007)。臺北市高職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徐禮知(2011)。慈輝班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秦夢群(2007)。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
翁靜柏(2002)。知識管理在國立大學教務處的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張育成(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莊淑灣(2005)。中部地區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莊惠鈴(2011)。新北市立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郭工賓(2013)。國民中學校長情緒智能對教師工作滿意度及工作倦怠感之影響:領導者-部屬交換關係之中介效果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郭盈吟(2017)。臺北市國中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慧與壓力因應之關係研究-以普教教師及特教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郭浚經(2008)。臺北縣市公立國民中學訓導主任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陳明宏(2015)。臺北市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陳宥均(2010)。臺北市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臺北市。
陳淑娟(2016)。幼兒園主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臺北市。
陳淑淳(2013)。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
陳蓮妃(2003)。國民中學訓導主任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單小琳(1987)。國中導師專業倦怠與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調適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珮書(譯)(2006)。W. Linden著。壓力調適與管理(Stress manadement)。臺北市:華騰文化。
黃素瑛(2019)。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兼任特殊教育行政教師之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國龍(2009)。高職綜合職能科特教組長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臺北市。
黃莉珊(2015)。台中市立國民小學教務處教學組業務分配原則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臺中市。
黃琬鈞(2015)。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葉龍源(1998)。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廖冠嘉(2019)。雲林縣國小兼任行政工作教師角色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屏東縣。
劉宇軒(2008)。高高屏地區國民小學體育組長工作壓力、因應策略及行政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屏東縣。
劉姿絹(2012)。高中職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蔡羽容(2012)。以KANO模式探討教務行政服務品質需求—以臺中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營建管理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蔡和希(2017)。臺南市國民小學初任教師與資深教師在兼任行政職務上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差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鄭彩鳳(1998)。學校行政-理論與實際。高雄市:麗文。
謝文全(2018)。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
鍾志明(2015)。校務研究與教務評比中心的整合應用──美國大學為例。評鑑雙月刊,57,23-27。
簡文魁(2012)。基北區國民中學教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育行政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臺北市。
鍾佳惠(2013)。桃園縣國民中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復原力及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臺北市:幼獅。
藍采風(2003)。全方位壓力管理。臺北市:幼獅。P80-86
蘇東平(1982)。生活壓力與疾病。臨床醫學,9(4),303-310。
蘇俊雄(2012)。國小教師兼任行政壓力與適應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嘉義縣。
蘇清守(2000)。高級中等學校社區化實施方案之規劃。臺北市:教育部。
西文部分
Billings, A. G., & Moss, R. H.(1984). Coping, stress, and social resources among adults with unipolar de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4), 877-891.
Caplan, R. D., Cobb, S., French, J. R., Van Harrison, R., & Pinneau, S. R. (1975). Job demands and worker health: Main effects and occupational differences. Washington, D.C.: U.S. Goverment Printing Office.
Endler, N.S., & Parker, J.D.A.(1990).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coping: A critical evalu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5), 44-854.
Folkman, S., & Lazarus, R. S.(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NY: Springer.
Folkman, S.(2008). The case for positive emotions in the stress process. Anxiety, stress, and Coping, 21(1), 3-14.
French, J. R. P., Rogers, W., & Cobb, S. (1974). Adjustment as person-environment fit. In G.V. Coelho., D.A. Hamburg, & J.E. Adams (Eds.). Coping and adaptation(pp.316-333).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French, J. R., & Kahn, R. L. (1962). A programmatic approach to studying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and mental fealth. Journal of Social Issue, 18, 1-47.
Friesen, D. & Williams, M. (1985). Organizational stress among teachers.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1), 13-34.
Gmelch, W. H., & Boyd, S. (1988). Management Team stressors and their impact on administrators healt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York, NY. (ERIC No.ED218761).
Ivancevich, J. M. & Matterson, M. T. (1980). Optimizing human resources: A case for preventive health and stres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5-25.
Jamal, M.(1984). Job stress and performance controversy: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Performance, 33(1), 1-21.
Jex, S. M. (1998). Stress and job performance: Theory,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managerial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ions.
Katz, D., &Kahn, R. L.(1978).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 2nd ed). New York, NY: John Wiley.
Kyriacou, C. (2001). Teacher stress: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Educational Review, 53, 27-35.
Lazarus & Folkman,S.(1988). Coping as a mediator of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466-476.
Lazarus, R. S.& Folkman, S.(1984).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NY: Springer.
Lazarus, R. S.(1976).Patterns of adjustment. New York, NY: McGeaw-Hill.
Lazarus, R.S. (1967). Cognitive and personality factors under lying threat and coping. In M. H. Appley and R. Trumbull(Eds.). Psychological stress: Issues in research. New York, NY: Appleton-Century-Crofts.
Lutton, T. A. (1988). A study of burnout,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among elementary principal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0(03A), 586.
Macneil, D. H. (1981). The relationship of occupational stress to burnout. Park Ridge, IL: Lodon House Management Press.
Moos, R.H., & Billings, A.G.(1982).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eing coping resoureces and processes. In L. Goldberger & S. Breznitz(Eds.), Handbook of stress: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pp.212-230). New York, NY: Free Press.
Moracco, J. C. & McFadden, H. (1982). The counselor’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0(9), 549-552.
Moss, R. H.(1992). Stress and coping theory and evaluation research. Evaluation Review, 16(5), 534-553.
Parker& DeCotiis (1983). Organizational determinants of job stres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32, 160-177.
Parker, J. D. A., & Endler, N. S. (1996). Coping and defense: A historical overview. In M. Zeidner; & N. S. Endler (Eds.), Handbook of coping: theory, research, applications (pp.3-23).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Pervin, F. T.(1983). Characteristics of staff burnout in mental health setting. Hospital & Community Psychiatry, 28, 233-237.
Selye, H.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NY: McGraw-Hill.
Selye, H. (1976). The stress of life (2nded.) New York, NY: Butterworths.
Steers, R. M.(1988). Work and Stress: Introduction to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York, NY: Scott, Fores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