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立捷
Cheng, Li-Chieh
論文名稱: 培養蘭花溫室排風系統的電能回收裝置之研究
The Study on Electric Energy Recycle Equipment of Exhaust System in Orchid Greenhouse
指導教授: 郭金國
Kuo, Chin-Gu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溫室排風系統電能回收裝置電能回收功率
英文關鍵詞: Greenhouse ventilation system, Electric energy recovery, Electric energy recovery power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23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3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培養蘭花溫室為蘭花產業最普遍之環控系統,透過溫室的架設與各項設備,達到各種環境條件的控制。其中溫室排風系統的運作為溫室降溫的主要裝置,由於需要長期運轉,所以消耗可觀的電能。
本研究試圖探討培養蘭花溫室排風系統的運作所產生的風能,是否有回收再利用的價值。研究中設計實驗,以風力發電的方式擷取排風扇製造之風能,作為電能回收裝置。經過各種參數條件之實驗與比較,得到的電能回收裝置之最佳參數,電能回收功率最高可達2.9631W。希望所提出之培養蘭花溫室排風系統的電能回收裝置,能提供溫室業者降低成本的參考價值。

Orchid greenhouse cultivation is the most popular of the orchid industry, 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 through the conservatory and erection of the equipment, to control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herein the operating means greenhouse main exhaust system for cooling greenhouses, since the need for long-term operation, it can consume valuable power.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operation of the wind energy culture orchid greenhouse exhaust system generated whether valuable recycling. Experimental studies designed to capture the way wind power exhaust fan manufacture of wind as energy recovery.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comparison of various parameters of the conditions of optimum parameters of energy recovery obtained, energy recovery power up 2.9631W. We hope orchid greenhouse cultivation energy recovery ventilation system proposed to provide the industry reduce greenhous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ost.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表次 viii 圖次 xi 名詞定義 xiv 第一章 前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3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 6 1.3.1 研究目的 6 1.3.2 研究問題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2.1 培養蘭花溫室 11 2.1.1 蘭花溫室的構造 11 2.1.2 蘭花溫室的耗電 20 2.2 電能回收裝置 21 2.2.1 電能回收方法 21 2.2.2 排風扇電能回收 22 2.2.3 排風扇介紹 24 2.3 風力發電機之架設 25 2.3.1 風力發電機種類 25 2.3.2 水平軸風力發電機 28 2.4 單一樣本T檢定 29 第三章 實驗方法 31 3.1 實驗設備及器材 31 3.1.1 實驗設備 31 3.1.2 實驗器材 31 3.2 實驗流程 32 3.3 相關名詞說明 33 3.4 排風扇風速與輸出功率測試 36 3.4.1 排風扇風速測試 36 3.4.2 排風扇輸出功率測試 37 3.5 排風扇與風力發電機的架設 37 3.6 電能回收功率之量測 38 3.7 排風扇前方與後方之比較 40 3.8 量測54吋、36吋、24吋發電機葉片之最佳距離 41 3.9 最佳距離套用風罩量測 41 3.9.1 加裝風罩 41 3.9.2 套用風罩於三個尺寸扇葉的最佳距離 42 3.10 量測數據的擷取方式 42 3.10.1實驗值的檢驗 42 3.10.2 量測數據的擷取步驟 43 第四章 實驗結果與討論 45 4.1 排風扇風速與輸出功率測試 45 4.1.1 排風扇風速測試 45 4.1.2 排風扇輸出功率測試 48 4.2 排風扇前方與後方之比較 49 4.2.1 排風扇後方安裝54吋發電機之發電量測 49 4.2.2 發電功率與風速之關係 52 4.2.3 排風扇前方安裝54吋發電機之發電量測 53 4.2.4 於排風扇前方與後方安裝54吋發電機之比較 56 4.3 排風扇後方安裝54吋發電機之最佳距離 58 4.4 排風扇後方安裝36吋發電機之發電量測 61 4.5 排風扇後方安裝36吋發電機之最佳距離 64 4.6 排風扇後方安裝24吋發電機進行發電量測 67 4.7 排風扇後方安裝24吋發電機之最佳距離 70 4.8 排風扇後方安裝54吋、36吋、24吋發電機之比較 73 4.9 加裝風罩於54吋、36吋、24吋發電機之最佳距離 74 4.9.1 排風扇後方安裝54吋發電機加裝風罩 74 4.9.2 排風扇後方安裝36吋發電機加裝風罩 78 4.9.3 排風扇後方安裝24吋發電機加裝風罩 82 4.9.4 加裝風罩於54吋、36吋、24吋發電機之比較 87 4.10 最佳參數之電能回收功率 88 第五章 結論 89 參考文獻 91 附錄 95 附錄一 排風扇風速測試 95 排風扇前方之風速WSo(m/s)測試: 95 排風扇後方之風速WSi(m/s)測試: 96 附錄二 排風扇正常運轉之輸出電流Im (A)測試 97 附錄三 排風扇後方安裝54吋發電機之發電量測 98 排風扇電流Iom (A)量測 98 發電機電壓Vog (V)量測 98 發電機電流Iog (A)量測 99 附錄四 排風扇前方安裝54吋發電機之發電量測 100 排風扇電流Iim (A)量測 100 發電機電壓Vig (V)量測 100 發電機電流Iig (A)量測 101 附錄五 排風扇前方54吋發電機最佳距離量測 102 排風扇電流Iom (A)量測 102 發電機電壓Vog (V)量測 102 發電機電流Iog (A)量測 102 附錄六 排風扇後方安裝36吋發電機之發電量測 103 排風扇電流Iom (A)量測 103 發電機電壓Vog (V)量測 103 發電機電流Iog (A)量測 104 附錄七 排風扇後方安裝36吋發電機之最佳距離量測 105 排風扇電流Iom (A)量測 105 發電機電壓Vog (V)量測 105 發電機電流Iog (A)量測 105 附錄八 排風扇後方安裝24吋發電機進行發電量測 106 排風扇電流Iom (A)量測 106 發電機電壓Vog (V)量測 106 發電機電流Iog (A)量測 107 附錄九 排風扇後方安裝24吋發電機之最佳距離量測 108 排風扇電流Iom (A)量測 108 發電機電壓Vog (V)量測 108 發電機電流Iog (A)量測 109 附錄十 排風扇後方安裝54吋發電機加裝風罩量測 110 排風扇電流Iom (A)量測 110 發電機電壓Vog (V)量測 110 發電機電流Iog (A)量測 111 附錄十一 排風扇後方安裝36吋發電機加裝風罩量測 112 排風扇電流Iom (A)量測 112 發電機電壓Vog (V)量測 112 發電機電流Iog (A)量測 113 附錄十二 排風扇後方安裝24吋發電機加裝風罩量測 114 排風扇電流Iom (A)量測 114 發電機電壓Vog (V)量測 114 發電機電流Iog (A)量測 115

[1] 王惠正、黃炳文、黃琮琪、林瑞松,“蝴蝶蘭產業發展關鍵因素與策略之研究”,台灣農學會報,第541-554頁,第9卷,第6期,2008
[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台灣蝴蝶蘭外銷競爭的致勝關鍵-品種生理檢測服務平台”,2016。取自http://www.tari.gov.tw/form/index-1.
asp?Parser=2,6,1116,1106,,,4098
[3] 呂國禎、程晏鈴,“日不落的蝴蝶蘭-沙漠也開花”,天下雜誌,第578期,2015
[4] 陳加忠,“台灣蝴蝶蘭生產工程技術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農機系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2008
[5] 聯合新聞網,“台灣蘭展台南登場仙履蘭打敗大白花”,2016。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7314/1558274
[6] 趙欣燕,“台灣蝴蝶蘭產業生產型態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9
[7] 楊清富、林聖泉,“應用SolidWorks Flow Simulation進行溫室內循環風扇流場分析之研究”,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第83-98頁,第63期,2014
[8] 翁一司、黃雅玲,“日本節能溫室栽培技術研習”,高雄區農情月刊,第4-4頁,第174期,2012
[9] 鍾瑞永、許涵鈞,“荷蘭節能溫室結構設計概念”,臺南區農業專訊,第18-21頁,第85期,2013
[10] 工業技術研究院量測技術發展中心, “園藝高效節能生產高峰論壇”,2011。取自http://www.toga.org.tw/data/article/1301277320836026803.pdf
[11] 陳福旗、溫佩容,“蘭花之健康管理”,花卉健康管理研討會,雲林、台灣,2009,第137-144頁
[12] 吳柏青、謝銘融、黃建維、林耀川,“蝴蝶蘭冷房催花設施作業用電成本分析”,農業機械學刊,第41-58頁,第13卷,第1期,2004
[13] 中央氣象局,“氣候資料年報”,第26頁,2014、2013、2012、2011、2010
[14] 林明仁、洪東奇,“訂定農業用溫室標準圖樣及其結構計算書簡介”,農政與農情,第188期,2008
[15] 林福源、吳有恒、蔡致榮,“溫室節能技術與系統簡介”,苗栗區農業專訊,第8-9頁,第57期,2012
[16] 陳加忠,“溫室高度與內部微氣候”,國立中興大學農機系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2010
[17] 方煒,“水牆設計與使用”,農業機械學刊,第60頁,第3卷,第4期,1994
[18] 林聖泉,“溫室結構設計”,設施栽培自動化專輯,第93-102頁,2001
[19] 方煒,“溫室建築的一般需求與台灣適用的溫室系統設計”,建構理想設施環境,第12-15、17-23頁,2000
[20] 陳加忠,“亞熱帶溫室之發展歷程”,興大農業,第35-40頁,第65期,2008
[21] 陳加忠,“二十一世紀的溫室”,台灣花卉園藝,第22-25頁,第142期,1999
[22] 羅竹平,“台灣蝴蝶蘭產業的冬天即將來臨”,台灣花卉園藝,第36-38頁,第282期,2011
[23] 張元聰、陳燿煌、韓錦絲,“蝴蝶蘭設施栽培”,設施栽培專輯,第28-33頁,第67期,2009
[24] 方煒,“溫室降溫方法” ,國立台灣大學網路非同步教學課程,2003。取自http://www.ecaa.ntu.edu.tw/weifang/Hort/chap05.htm
[25] 陳加忠,“熱泵與蝴蝶蘭溫室能源使用”,國立中興大學農機系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2011
[26] 曲建仲,“新興能源好乾淨—汽車的動力與能源”,科學月刊,第530期,2014
[27] 藍弋丰,“你不知道的能源浪費”,小英教育基金會-環境,第83-98頁,第530期,2014
[28] 王浩宇,“用於電梯電能回收之三相市電併網換流器之設計”, 虎尾科技大學車輛工程系,碩士論文,2014
[29] 范清欽、沈淑華,“軌道車輛推進煞車系統之再生電能回收”,台北捷運報導,第288期,2012
[30] 林聖梁、林瑜瑩、林東億,“回收廢風能之風力發電機”,中華民國專利資料庫,2013
[31] 程利,“一種利用電力排風扇的風力發電機”,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資料庫,2007
[32] 晉有通風工業有限公司,“排風扇之傳動方式與構造”,2013。取自http://www.jytofon.com.tw/PD.htm
[33] 新高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關於小型垂直軸風力發電機”,2012。取自http://www.hi-vawt.com.tw/tw/tw_why_vaswt.html
[34] 嚴以誠,“風力發電介紹”,綠能與環境,第77期,2010
[35] 陳芃,“舞風的秘密─淺談風力發電機”,經濟部能源局能源報導,第5頁,2002
[36] 林法正、鄧禮濤、余孟勳、林正文,“風力發電技術之發展概況”,國立中央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第3-4頁,2007。取自http://www.ee.ncu.edu.
tw/~linfj/PDF/07.pdf
[37] 蕭永嘉、徐力行、李靖海、石大明,“高效率小型垂直軸風力發電機組開發與控制”, 建國科大理工期刊,第17-30頁,第32卷,第1期,2012
[38] 台灣風力發電產業協會,“英國研究風力發電設備壽命僅宣稱的一半”,2013。取自http://www.twtia.org.tw/Industry_List_m.aspx?id=4063
[39] 郭博堯,“我國天然環境限制風力發電發展”,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3
[40] 楊循生,“從大氣邊界層內風速與風壓看隨高度之變化”, 冷凍與空調,第99-104頁,第31期,2005
[41] 自由時報,“考量能源替代 風力發電仍有必要”,2008。取自http://news.
ltn.com.tw/news/focus/paper/221689
[42] 楊世瑩,SPSS統計分析嚴選教材,碁峰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1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