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郁斯
論文名稱: 生態工作假期參與者環境識覺之研究-以荒野自然谷為例
The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s of Working Holiday Participants:
指導教授: 郭乃文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1
中文關鍵詞: 生態工作假期環境識覺荒野自然谷環境信託
英文關鍵詞: eco-working holiday,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Nature Valley, environmental trus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8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隨著經濟與生活品質的提升,對於旅遊型態的選擇與目的也越加多元化,其中能滿足志願服務、個人成長與休閒並重的「工作假期」因此產生。以國內而言,較有組織的工作假期的種類偏向「生態工作假期」為主,許多環境保育組織透過生態工作假期招募民眾一起來實際參與環境保育的工作,接近自然,並藉由實際勞動過程中,為環境保育盡一份心力。
    工作假期在國內屬於初步發展階段,且本個案-「荒野自然谷」為國內第一個環境信託地點,相當需要這些參與者來協助園區的運作與推廣,並凝聚這些參與者的向心力,因此這些參與者的環境識覺回饋是非常重要。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了解自然谷環境形塑的過程、生態工作假期參與者的環境識覺,並探討不同屬性的參與者環境識覺差異。結果如下:
    1.自然谷的環境面向為低海拔森林體系,擁有豐富的與多樣的動植物,配合著環境信託計畫,逐步的營造出屬於自然谷環境信託教育基地的特色,辦理相關的活動同時招募生態工作假期參與者一起來協助園區的整理與體驗;在運作管理上自然谷透過環境信託將土地交與荒野保護協會經營管理,然因初期委託人與受託人執行角色的混淆,後期改由荒野新竹分會執行整體活動的辦理。
    2.參與者大多因為喜歡自然而來參加工作假期的活動,對自然谷最主要的看法是自然谷本身是環境信託重要的地點以及扮演環境教育重要的角色,對環境的態度認為環境保護相當的重要,並且認為可以透過環境信託來達成,最後落實於生活上面會採取友善的生活方式以及保護自然谷的生態等自我行動來實現。
    3.不同屬性的生態工作假期參與者對於自然谷的環境識覺是有顯著差異的, 主要表現於兩方面:「參與自然谷生態工作假期次數」、「環境信託認知」。參與次數較高者,環境信託認知方面層次越深,對環境的認知、態度和行為分數相對都會越高,也就是對環境的表現越加友善,越能認同自然谷的生態工作假期。

    Working holiday is a new leisure activity that combines work with leisure. In Taiwan, many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s have tried to increase human resource through working holiday and initiate various kinds of eco-working holiday programs. Since eco-working holiday in Taiwan is still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development,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e awareness,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mong working holiday participants.
    Hence,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understand the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s of working holiday participants. "Nature Valley" in Hsinchu Country, the first environmental trust place in Taiwan, was selected as the case study in this research. Various kinds of research approaches such as questionnaire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depth interviews were used to collect primary dat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stablishing process of "Nature Valley", and eco- working holiday participants’ perceptions.
    Finally,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found:
    1. Natural Valley is in a low elevation forest system with rich and diverse flora and fauna, and then is regarded a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enter. This non-profit center needs a lot of volunteers in its operation, and the volunteers from eco-working holiday program initiated by the Society of Wilderness have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Natural Valley.
    2. Most participants take part in such activities because they like nature, and the primary perception is that this place is the important place of environmental trust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 Different eco-working holiday participants of Nature Valley have variou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ttitudes and behavior intentions.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3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架構.................................5 第四節 研究區概述...............................6 第二章 文獻回顧....................................10 第一節 工作假期................................10 第二節 環境信託................................23 第三節 志工參與................................26 第四節 環境識覺................................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40 第一節 問卷設計與調查方法............................40 第二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5 第三節 深度訪談....................................47 第四節 實地調查與參與...............................48 第四章 自然谷環境形塑...............................49 第一節 自然谷環境信託歷程........................43 第二節 自然谷環境信託計畫........................55 第三節 自然谷的活動辦理..........................61 第四節 自然谷生態工作假期.........................67 第五章 生態工作假期參與者環境識覺分析..................75 第一節 生態工作假期參與者屬性分析.................64 第二節 參與者的參與動機及其差異分析...............88 第三節 參與者對園區的認知及其差異分析..............93 第四節 參與者對園區的態度及其差異分析..............99 第五節 參與者對園區的行為及其差異分析.............104 第六節 參與者對園區生態工作假期整體評估與建議......111 第七節 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之關係分析............11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14 第一節 結論...................................114 第二節 建議...................................119 參考文獻 ........................................121 附錄一 荒野自然谷生態工作假期參與者環境識覺問卷調查....126 附錄二 訪談大綱..................................130 附錄三 荒野自然谷景觀.............................131

    中文部分
    王洪文(1991),地理思想,台北:明文書局。
    王保進(2007),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方祥明(1995),不同性質機構志願服務人員影響離職意願因素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秉明(2004),假期,靈魂解放,大地地理雜誌,199,52-55。
    宋慧君(2011),澎湖地區高中職學生對生態旅遊的環境認知、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之因果關係研究,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洪成(2010),SPSS19統計分析入門講座,台北:松崗資訊。
    李櫻珊(2009),工作假期參與經驗及其對職涯發展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碩士論文。
    呂朝賢(2005),民眾參與志願服務及其投入時間的影響因素,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13期,頁121~161。
    何淑媛(1998)雪霸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參與解說服務之探討,國立台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信翰(2005),水土保持義工參與動機與環境行為之研究─以舞鶴水土保持義工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忠宏(2001),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服務品質之研究-以遊客滿意度為例,國家公園學報,第11卷,第2期,頁117-135。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佩蓉(2009),森林生態旅遊地遊客環境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內洞森林遊樂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與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鈺(2000) 太魯閣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子翔 (2008),玉山國家公園環境識覺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宜芬(2009),台中市民對國內工作假期認知、參與動機與內涵偏好之研究,逢甲大學 土地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郁欽(2005),台北都會區加油站設置對生活環境影響之環境識覺,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正陸(2004),運用國民信託從事鄉村自然環境之保存與管理-以福寶生態園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穎(1999)義工參與動機、工作特性、工作滿意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表演藝術團體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達瑤(2007),國家森林解說志工參與解說服務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新竹林區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林業暨自然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萬億、林振春(1993),現行公務機關義工人力運用情形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倪進誠(2000),澎湖群島遊客之空間行為與環境識覺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第27期,21-40頁。
    洪秀如(2011),高雄市市民對石化產業設於海埔地之相關議題、國民信託認知與環境行動之研究,康寧大學資產管理與城市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玲玉(2008),大學生之人格特質、工作假期認知與投入意願相關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徐郁萍(2011),我國環境信託制度之探討,中原大學會計研究學碩士論文。
    徐婉婷(2009),以財務模式建構國民環境信託之可行性,南華大學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長義(1996),雲嘉南海岸地區土地利用、災害識覺及環境調適之研究-口湖鄉個案(四),行政院國家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86-54號。
    張純瑛(2003),台中市民眾對「購物限用塑膠袋」政策之環境態度與行為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印行。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瑋琦,張高傑(2006),勞動假期、綠色休閒農村主題性的休閒資源創造。第三屆「休閒、文化與綠色資源論壇」─思想、理論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pp. G1~1-G1~15)。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許獻彰(2002),信託制度作為土地保育工具之研究,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淑姿,劉建麟,郭宇罕,張雅媜,魏良育(2006),農業與休閒體驗的另類思考:以WWOOF為例,第三屆「休閒、文化與綠色資源論壇」─思想、理論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pp. A3~1-A3~11),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莊興惠(2004),芎林鄉志,新竹縣:芎林鄉公所。
    孫秀如(2011),環境劣化海岸地區之環境信託可行性分析 : 以嘉義東石地區為例,臺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喻曉月(2008)勞動假期角色模糊與角色衝突問題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殷秀菁(2009),不同類型步道之遊客環境識覺與行為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思利、葉國樑(2002)。環境行為與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屏東縣國中生為例,環境教育學刊創刊號,13-30。
    陳思穎(2011)以方法目的鏈探討工作假期體驗之價值內涵,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泰元(2003),國人參與志願服務之決定因素,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廷(2010),志工參與工作假期的體驗與滿意度對組織認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彰儀(1995) 組織心理學,台北:心理。
    黃安邦(1986):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黃素娟(1999),古蹟保存之經營管理-國民信託的應用,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崇森(2007),英國國民信託之發展與各國之影響,法令月刊,58卷8期。
    楊冠政(2006),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鄒東明(2002),中山大學學生環境行為之研究-以生科系和企管系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人豪(2007),生態工作假期的建構、展演、與實踐-以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為例,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宏域(2011)坪林金瓜寮溪生態旅遊環境識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虹沂(2010),自行車騎乘者的休閒認知與環境識覺-台中市環市休閒自行車道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賴鵬智 (2007, February 2),工作假期另類玩法,行遍天下,14。
    劉敏慧(2009),自然公園志工環境識覺之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與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月珠(1988),戶外遊憩研究統計方法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1(2):3-23。
    顏吟純(2008),國家公園設置環境信託基金財源籌措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淑琪(2004),原住民部落生態旅遊遊客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尚澄(2008),台灣之澳洲工作假期參與者之動機、歷程與利益,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龍治,廖學誠,陳宛君,劉瓊蓮,陳美惠(2005),羅東林區民眾對林業經營管理的認知與態度,地理研究,第43期,頁1-17。
    簡志文(1994)國家公園志願解說員制度建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啟源(1995),台灣地區高齡志工及協助高齡者工作模式之研究,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蔡漢賢(1982),志願服務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謝秉育(2001),玉山國家公園解說志工參與動機、制控信念與工作滿足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文君(2006),勞動假期主客衝突之研究-以2006年南華生態工作假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外文部分
    Ando, M. (2002). Interchange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Japan, Unpublished manuscript.
    Brookfield, H. C.(1969), On The Environment as Perceived. In C. Board et al., eds., Progress in geography, No. 1, pp. 51-80. Arnold, London.
    Barrows, H. E.(1923), Gorgaphy as Human Ecolog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Vol:13, No:1,pp.1-13.
    Chen, L. J. and Chen, J. S. (2011) The motivations and expectations of international volunteer tourists: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village traditions, Tourism Management.32,435–44
    Clarke, N. (2004). Detailing transnational lives of the middle: British working holiday makers in Australia.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31(2), 307-322.
    Cohen, E. (1973). Nomads from affluence: Notes on the phenomenon of drifter tour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 14(12), 89-103.
    Gold, J.R.(1980),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Geogra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ode,William J(1960):A Theory of Role Strai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5:483-486.
    Gould, P. and White, R.(1993), Mental Maps, 2 nd ed.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Heathcote, R. L. Edited (1980), Perception of Desertification, Japan : 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Holmes, K., Smith, K. A., Lockstone-Binney, L., Baum, T. (2010) "Developing the dimensions of tourism volunteering," Leisure Sciences, 32: 255-269.
    Huntington , E.(1945), Mainsprings of Civilization, New York: Cherles Scribner.
    Johnston R. J., Gregory D., Smith D.M., eds.,(2000),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4 nd ed, Malden, MA : Blackwell Publishers.
    Lo, A. S. and Lee, C. Y. S. (2010) Motivations and perceived value of volunteer tourists from Hong Kong, Tourism Management,32:326-334.
    Lowenthal, D.(1967) , Environment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Research Paper No. 109,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Chicago .
    M. W. Mikesell, eds., Perspectivos on environment, Assocn. Amer. Geogrs., Washington, D.C. pp. 252-289.
    Pape, R. H. (1965). Touristry: A type of occupational mobility. Social Problems, 11(4), 336-334.
    Saarinen, T.F.(1966), Perception of Drought Hazard of The Great Plai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Research Paper No.106, p.183.
    Saarinen, T. F.(1974),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In 1. R. Manners and Saarinen, T. F.(1979), Commentary: critique of Bunting-Guelke Paper,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Vol.69, pp.464-468.
    Triandis, H. C.(1971), Attitude and Attitude Chang, John Wiley and Sons, Inc.,New York.
    Uriely, N., & Reichel, A. (2000). Working tourists and their attitudes to host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2), 267-283.
    Uriely, N. (2001). ‘Travelling workers’ and ‘Working tourists’: Variations acros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ork and tourism.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3(1), 1-8.
    Weber, A. L.(1991), Interdution to Phycology, Harper Collins Colledge, New York.
    Wearing, S. (2001). Volunteer Tourism: Experiences that make a difference. New York: CAB International.
    Wood, L. J.(1970), “Perception Studies in Geography”, Transaction,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 Vol.50,p.131.
    網站資料
    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生態工作假期專欄 http://ecowh.blogspot.tw/
    自然谷全記錄 http://www.nature-valley.org/
    臺灣步道志工網 http://www.tmitrail.org.tw/trails-volunteer/
    WWWOF TAIWAN http://www.wwooftaiwan.com/tw/wwoof-taiwan-home.html
    臺灣國家公園入口網http://np.cpami.gov.tw/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