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慧蘭
論文名稱: 解放的追尋:中國共產革命中的女性經驗(1921-1949)
指導教授: 陳惠芬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33
中文關鍵詞: 向警予蔡暢鄧穎超丁玲康克清楊之華賀子珍楊開慧江青張琴秋劉英曾志李伯釗楊沫朱旦華卓琳婦女解放共產革命女性經驗身體政治新女性婦女運動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2下載:6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從女性主體的觀點出發,運用大量的傳記與外國記者親見親歷的報導等資料,探討中共女性黨員在1921~1949年之間,參與共產革命中的「女性經驗」,以及其在婦女解放的過程中所代表的意義。
    首先,本文關注的是女性「為何」及「如何」走上共產革命的道路。就家庭背景而言,在本文所分析的131名女黨員中,出身中上階層者為數頗多;出身下階層者則以農家居多,不少為童養媳。由此可見中共並非由無產階級所主導的政黨,不少出身名門的女性亦受其主張所吸引。就教育背景而言,以中學以上(包括大學以上)學歷的知識份子群體佔大多數,且不少為師範體系出身。整體而言,這些女黨員在思想或行為上呈現頗多相似的反抗傳統的「新女性」特質。她們投身共產革命的動機,除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吸引外,亦有為數不少者因認同中共積極抗日主張而加入;在個人動機上,則大多是為了擺脫包辦婚姻或童養媳的遭遇。而她們走上革命的「引路人」,以學校的老師、同學最多,其次是家人或長輩,有的則是直接受到中共黨員的動員影響。但她們在入黨前,還必須通過中共所設定的「革命門檻」。
    其次,就女性黨員參與共產革命的過程來看。她們必須在任務分派上對黨絕對的服從,她們的身體也在無形中「烙印」了共產黨所建構的政治符號。另一方面,女性黨員在黨內從事的工作類型相當多元,在政治思想宣傳、婦女動員(包括女工運動)、地下情報聯繫以及文書、軍事、醫護等方面,都能展現女性特殊的才能;然而在工作過程中,仍不免遭遇到政治利益優先於女性主體考量的困境。
    再次,基於黨的安全、志同道合以及日久生情等因素,女性黨員在選擇戀愛與婚姻對象時,通常呈現封閉性與排外性,而與黨內同志結為伴侶。然而,女性黨員在戀情與婚姻上卻相當不穩定,一來是受了五四新婚姻觀追求個人解放的影響,二來是中共的婚姻法在結婚與離婚的規定上過於寬鬆,加上現實中動盪不安的革命情勢所致。此外,中共黨組織也常以考量革命利益為由介入女性黨員的私領域。
    最後,女性黨員在投入革命事業的過程中,與扮演母親的角色產生極大的衝突。她們或選擇不生育、或因革命導致早產、流產或不孕,甚至被迫送子、棄子,即便將小孩留下,也必須都面臨革命工作與育子的兩難困境。
    綜觀本文研究的中共女性黨員群體,可知其多能摒棄賢妻良母的人生觀,冀望將一己之力奉獻於改造中國,積極投身公領域的革命運動;在戀愛與婚姻方面也多能擺脫父母的包辦婚姻,在情感上擁有相當的自主權。可惜因時代的限制,她們仍然被束縛於政治力下,甚至是男性的權威下。然而,藉由參與共產革命,她們在生命歷程所作的自我實現,已是中國婦女解放史上的一種突破。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13 第四節 撰寫大綱說明……………………………………16 第二章 奔赴革命之路…………………………………………18 第一節 女性黨員的出身…………………………………19 一、家庭背景…………………………………………19 二、教育背景…………………………………………36 三、反抗傳統的「新女性」特質……………………41 第二節 政治覺醒與加入共產黨…………………………62 一、革命的「引路人」………………………………62 二、從覺醒到入黨……………………………………71 三、革命的門檻………………………………………88 第三章 女性黨員的共產革命…………………………………98 第一節 天大地大黨最大…………………………………98 一、服從黨的支配……………………………………99 二、女性身體與政治符號……………………………107 第二節 複雜多變的工作類型……………………………113 一、政治思想宣傳……………………………………113 二、婦女動員…………………………………………126 三、情報聯繫…………………………………………135 四、資料蒐集與文書處理……………………………153 五、軍事活動的參與…………………………………154 六、醫療、救護與保育………………………………174 七、其他………………………………………………178 第四章 女性黨員的戀情與婚姻………………………………189 第一節 從同志到愛侶………………………………… 190 一、「革命加戀愛」…………………………………191 二、 封閉性及排外性……………………………… 201 第二節 漂泊的戀情與婚姻…………………………… 205 一、「一杯水主義」?………………………………208 二、革命動盪下的兩性關係…………………………237 第三節 「不自由」戀愛與「不自主」婚姻………… 245 一、黨的家長地位……………………………………246 二、戀愛糾紛及婚姻問題……………………………271 三、政治要求下劃清界線……………………………277 第五章 母親VS.共產黨員的兩難…………………………… 281 第一節 懷孕與生育:榮耀?抑是阻礙?………………282 一、因革命不生育子女………………………………282 二、因革命早產、流產或不孕………………………286 三、行軍期間的危險與艱辛…………………………288 第二節 革命與子女養育…………………………………291 一、托付家中長輩……………………………………291 二、送子與棄子………………………………………294 三、從事地下工作時的育子…………………………297 四、長征中的母親與孩子……………………………299 五、獄中的母親與子女………………………………301 六、托兒所或保育院…………………………………303 第六章 結論……………………………………………………310 附錄一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1931.12.1頒布)… 318 附錄二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1934.4.30頒布)…… 320 附錄三 陝甘寧邊區婚姻條例(1939.4.4頒布)……………322 附錄四 修正陝甘寧邊區婚姻條例(1944.3.20頒布)…… 324 徵引書目…………………………………………………………326

    一、 中文部分
    (一) 史料

    丁玲著,張翅翔編,《丁玲文集》,長沙市:人民出版社,1983。
    中共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關於目前婦女運動的方針和任務〉(1939年3月3日),《婦女文獻》,第一冊,1939年3月,頁10-15。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編,《蔡暢鄧穎超康克清婦女解放問題文選》,北京:新華出版社,1988。
    王光美,《我與少奇》,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王安娜著,李良健、李希賢譯,《嫁給革命的中國》,北京:三聯書店,2009。
    王增如、李燕平編,《丁玲自敘》,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
    王增如、李向東編著,《丁玲年譜長編》上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尼姆.威爾斯(Nym Wales)著,陶宜、徐復譯,《續西行漫記》,北京:三聯書店,1991。
    哈里森.福爾曼著,陶岱譯,《北行漫記》,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
    茅盾,《我走過的道路》上冊,香港:三聯書店,1984,。
    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著,《西行漫記:紅星照耀中國》,臺北市:一橋出版社,2002。
    梁啟超,《變法通議》《北京市:華夏,2002》。
    康克清,《康克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
    楊沫,《自白──我的日記》,廣州市:花城出版社,1985。
    新華社解放軍分社、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編著,《我的長征:親歷者實錄口述實錄》,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董竹君,《我的一個世紀》,北京市:左聯出版社,1997。
    魯迅,〈娜拉走後怎樣──1923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文藝會講〉,收入《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頁158-165。
    蔡孝乾,《臺灣人的長征紀錄——江西蘇區•紅軍西竄回憶》,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
    鄭超麟,〈為愛情而鬥爭〉,《開放雜誌》第2期,1991年2月,頁81-85;第3期,1991年3月),頁82-87。
    韓素英著,殷書訓譯,《韓素英自傳:凋謝的花朵(1928-1938)》,北京:三聯書店,1982。
    韓素英著,陳曉光、黃育馥、張靜爾譯,《韓素英自傳:無鳥的夏天(1938-1948)》,北京:三聯書店,1984。
    蘇小環編,《50位中國女性的人生自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二) 專書

    丁言昭,《在男人的世界裡:丁玲傳》,臺北市:業強出版社,1998。
    丁曉平,《毛澤東的親情世界》,臺北市:台灣書房出版公司,2011。
    文夫、張乃勝,《毛澤東與賀子珍》,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
    王行娟,《李敏、賀子珍與毛澤東》,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3。
    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臺北縣:漢京文化出版社,民77。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4。
    王鐵峰、趙春毅編著,《曾志的故事》,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長征:英雄的史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史景遷著,林宗憲譯,《毛澤東—永不休止的顛覆與冒險》,臺北:左岸文化出版公司,2001。
    朱林,《紅軍長征的民間記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朱鴻召,《延安日常生活中的歷史(1937-1947)》,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老鬼,《母親楊沫》武漢市: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
    李小江主編,《性別與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94。
    李輝,《在歷史現場: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臺北市:知書房出版社,2004。
    何友良,《中國蘇維埃區域社會變動史》,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
    宋昭,《媽媽的一生:王苹傳》,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
    余瑋、吳志菲,《紅色之戀》,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金鳳,《鄧穎超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武市紅,《鄧小平與卓琳》,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
    胡幼慧,《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出版社,2008。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香港中文出版社,2000。
    馬社香,《一個女革命者的歷史見證》,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3)。
    馬庚存,《中國近代婦女史》,青島市:青島,1995。
    姜延玉主編,《多視角下的長征》,北京市: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
    師永剛、劉瓊雄編著,《紅軍》,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07)。
    《華夏婦女名人詞典》編委會編,《華夏婦女名人詞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
    陳永發,《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冊,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2006,二版。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臺一版。
    陳三井主編,鮑家麟等著,《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市:近代中國,2000。
    陳福康、丁言模,《楊之華評傳》,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5。
    陳雙璧,《帥孟奇的故事》,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
    張小虹主編,《性/別研究讀本》(初版,臺北市:麥田,1998)。
    張戎原著,張樸譯,《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93。
    張戎、喬.哈利戴(Jon Halliday)著,張戎譯,《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香港:開放出版社,2006。
    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合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臺北縣:稻香出版社,1997。
    張明勝主編,《延安博苑》第二輯,西安市: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
    梅劍主編,《延安秘事》,北京市:紅旗出版社,1996。
    曾志主編,《長征女戰士》,北京: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86。
    楊力,《鄭小瑛傳》,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楊保申、張慧英編著,《陳琮英的故事》,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
    楊開慧編寫組,《楊開慧》,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楊聞宇、馬蕭蕭,《紅色婚姻檔案》,北京:昆侖出版社,2004。
    楊雪燕、楊聞宇編著,《紅色戀人》,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
    游鑑明、羅梅君、史明主編,《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臺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出版公司,2007。
    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下冊,臺北市: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潘宏、馬宏偉,《愛在長征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瞭望編輯部編,《紅軍女英雄傳》,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初版,臺北縣:稻鄉,1991)。
    戴悅、孟錦華編,《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
    戴緒恭,《向警予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羅克珊‧維特克著,范思譯,《紅都女皇──江青同志》,香港:星克爾出版社,2006。
    蘇平,《蔡暢傳》,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0。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市:女書出版社,1996。

    (三) 論文

    成令方,〈女性主義歷史的挑戰:概念和理論──二十年來英美女性歷史學者關注的議題〉,中研院近史所主編,《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期,1993年6月,頁217-240。
    吳江雄編作,李若松提供,〈陳布雷及其家中的中共地下黨〉,《傳記文學》,第71卷第1期,1997年7月,頁87-98;第71卷第2期,1997年8月,頁41-96。
    李克強,〈《玲瓏》雜誌建構的摩登女性形象〉,《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60期,2000年8月,頁92-98。
    李健,〈強權下的「自傳」寫作—淺談中國現當代政治運動對自傳文體的影響〉,《傳記文學》,第86卷第5期,2005年5月,頁117-125。
    呂芳上,〈娜拉出走以後—五四到北伐青年婦女的活動〉,收入《中國現代青年運動之發展學術討論會專輯》,《近代中國》92期,1992年12月,頁103-128。
    ---,〈另一種「偽組織」:抗戰時期婚姻與家庭問題初探〉,中研院近史所主編,《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頁97-121。
    ---,〈法理與私情:五四時期羅素、勃拉克相偕來華引發婚姻問題的討論(1920-1921)〉,中研院近史所主編,《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9期,2001年8月,頁35-55。
    ---,〈192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有關情愛問題的抉擇與討論〉,收入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市︰中研院近代史,2003年,頁73-102。
    宋鳳英,〈丁玲一生中的四次情感經歷〉,《傳記文學》,第91卷第5期,2007年11月,頁56-66。
    孟文濤,〈從「新女性」一歌所學習到的〉,收入聶耳、洗星海學會編,《永生的海燕—聶耳、洗星海紀念文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頁180-184。
    林秀玲,〈中國革命和女性解放:茅盾小說中的兩大主題—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觀點兼論茅盾及其批評家〉,《中外文學》十八卷五期,1989年10月,頁117-151。
    孫琴安原作,〈毛澤東與丁玲〉,《傳記文學》,第71卷第2期,1997年8月,頁97-103。
    許文堂,〈向警予與中共早期婦女運動〉,中研院近史所主編,《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1994年6月,頁65-80。
    許慧琦,〈去性化的「娜拉」:五四新女性形象的論述策略〉,中研院近史所主編,《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2002年12月,頁63-101。
    梁惠錦,〈婚姻自由權的爭取及其問題(1920-1930)〉,收入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市︰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頁103-128。
    陶恆生,〈一面之緣的陳布雷和女兒陳璉〉,《傳記文學》,第78卷第1期,2001年1月,頁17-28。
    章微寒,〈陳布雷女兒共諜案與葉翔之及其他〉,《傳記文學》,第68卷第3期,1996年3月,頁75-76。
    張玉法,〈二十世紀前半期中國婦女參政權的演變〉,收入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市︰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頁39-71。
    張穎,〈江青與維特克〉,《傳記文學》,第67卷第2期,1995年8月,頁21-32。
    --,〈江青與維特克〉,《傳記文學》,第67卷第3期,1995年9月),頁70-79。
    --,〈江青與維特克〉,《傳記文學》,第67卷第4期,1995年10月
    ,頁101-112。
    --,〈江青與維特克〉,《傳記文學》,第67卷第5期,1995年11月,頁75-82。
    --,〈江青與維特克〉,《傳記文學》,第67卷第6期,1995年12月,頁94-104。
    --,〈江青與維特克〉,《傳記文學》,第68卷第1期,1996年1月,頁118-128。
    --,〈江青與維特克〉,《傳記文學》,第68卷第2期,1996年2月,頁118-123。
    黃嫣梨,〈張若名與五四時期的天津婦運〉,中研院近史所主編,《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期,1993年6月,頁19-34。
    彭小妍,〈五四的「新性道德」──女性情慾論述與建構民族國家〉,中研院近史所主編,《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頁77-96。
    彭康,〈論茅盾筆下的小資產階級女性〉,收入唐金海、孔海珠編,《茅盾專集》第二卷,上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頁254-260。
    散木,〈「高處不勝寒」──一位「高幹子弟」的回憶錄〉,《傳記文學》,第93卷第1期,2008年7月,頁111-115。
    游鑑明,〈中國國民黨改組後的婦女運動〉,收入《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8期,1990年6月,頁343-398。
    ---,〈千山我獨行?廿世紀前半期中國有關女性獨身的言論〉,中研院近史所主編,《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9期,2001年8月,頁121-187。
    經盛鴻,〈毛澤東、江青婚事的反對者及其遭遇〉,《傳記文學》,第77卷第4期,2000年10月,頁27-34;第80卷第2期,2002年2月,頁62-69。
    蔡登山,〈茅盾──相思欲訴又徬徨〉,《國文天地》13卷10期,1998年3月,頁82-90。
    叢小平,〈通向鄉村革命的橋樑:三十年代地方師範學校與中國共產主義的轉型〉,《二十一世紀》,第96期,2006年8月,頁38-51。
    顧德曼(Bryna Goodman)講,沈銳譯,〈向公眾呼籲:1920年代中國報紙對情感的展示和評判〉,中研院近史所主編,《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4期,2006年12月,頁179-204。

    (四)碩博士論文

    林公文,《中共的婦女運動》,政大東亞所碩士論文,1975。
    吳怡萍,《北伐前後婦女解放觀的轉變—以魯迅、茅盾、丁玲小說為中心的探討》,政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
    周芬娜,《丁玲與中共文學》,政大東亞所碩士論文,1979。
    柯惠鈴,《性別與政治:近代中國革命運動中的婦女(1900s-1920s)》,政大歷史所博士論文,2004。
    高秀鳳,《中共女兵之研究》,文化中山學術所碩士論文,2002。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1930s)》,政大歷史所碩士論文,2003。
    張錦堂,《動員婦女:國共兩黨在廣東省的婦女運動(1924-1927)》,師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93。
    潘愛珠,《中共的婦女運動》,政治作戰學校政治所碩士論文,1983。

    二、英文部分
    專書

    C. Gipoulon,“Integrating the Feminist and Worker’s Movement : The Case of Xiang Jingyu”, Republican China,10:1(December,1984).
    Christina K. Gilmartin, Mobilizing Women: The Early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1920-1927,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86.
    E. Hoing, Sisters and Strangers:Women in the Shanghai Cotton Mills, 1919-1949,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Gail Hershatter, The Workers of the Tianjin, 1900-1949,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Margery Wolf & Roxane Witke, Women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Wang Zheng(王政),Women in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Oral and Textual Histories,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Yingjin Zhang, The City iv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Film:Configurations of Space, Time, and Gender,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