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嘉文 Tsai, Chia-Wen |
---|---|
論文名稱: |
廖修平「門」系列作品中的民俗題材 The Folklore Subjects in Liao, Shiou-Ping's "Gate" Series |
指導教授: | 曾曬淑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畢業學年度: | 8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廖修平 、民俗 、戰後台灣美術 、門神 、冥紙 、春聯 、民間彩繪 、紋樣 |
英文關鍵詞: | Liao, Shiou-Ping, Folklore, Art in Taiwan(Post-War Period), Local Color, Atelier 17, S.W.Hayter, Folk Ar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1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因引進歐美版畫技術、提倡版畫不遺餘力而有「台灣版畫之父」之稱的廖修平(1936-),不僅在版畫推廣上卓有貢獻,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其獨樹一幟的繪畫風格,亦值得加以深入研究與探討。本文即以廖氏首次奠定個人獨特風格的「門」系列作品(1966-72)為研究對象,企圖解讀其中大量採用的民俗圖像之意涵,以及其採用民俗題材的背後意義。
欲明瞭廖修平「門」系列作品的創作緣由以及民俗題材在「門」系列中所具有的時代意義,先要對廖氏畫業初始階段之時代背景有所瞭解,因此在第一章中,本文先將戰後五、六○年代台灣藝壇以及六○年代前半日本畫壇的狀況加以交代;「門」系列作品在廖氏留法期間(1965-68)的產生經過則在第二章有詳盡的敘述。至於作為「門」系列內容重心,並且是「門」系列幾何造型來源的民俗題材,則在三、四章中有深入的探討。「門」系列的民俗題材,包含門神、冥紙、民間工藝的裝飾紋樣、春聯以及民間彩繪的色彩等。第三章首先論述這些民俗題材之來源、意涵、傳統造型及使用場合,藉以分析比較廖氏在「門」系列中對這些題材的使用保留了哪些特質,造型方面有何轉變,在意涵上又有何種衍生與呼應。在第四章則從作品中一一指出民間美術造型與「門」系列幾何抽象風格的密切關係,並進一步說明「門」系列的幾何抽象與西方六○年代的後繪畫性抽象(Post-Painterly Abstraction)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
第五章的結論部分,試圖從「門」系列創作的時空背景,來探討「門」系列中民俗題材之出現,與日治時期的「地方色彩」(Local Color)觀念之間的傳承關係,以及六○年代台灣美術現代化思潮對「門」系列中採用民俗題材的關鍵性影響;並總結「門」系列的表現以及其重要性。
Being the introducer of modern-day printmaking techniques to Taiwan, Shiou-Ping Liao (1936-) has been praised as "Father of Prints in Taiwan". However, besides his highly commended contribution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printmaking in Taiwan, Liao's special painting style is also worth further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is thesis will focus on the "Gate" series (1966-72) on which Liao first established his unique personal artistic style. The author also tried to decipher the meanings of those folk icons used in this series and the implied meanings of using those folk subjects.
To understand how Liao created the "Gate" series and what folk subjects mean to the "Gate" series and the time, we should first understand the time when Liao started his painting career. Chapter 1 will first introduce the situation of the post-war Taiwanese artistic circles during the 1950's and 60's, and also the first half of the 60's of Japanese art circles. How the "Gate" series was created by Liao when he stayed in Paris (1965-68) is explained in Chapter 2. As for the folk art subjects, which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series and the sources of its geometric styles, were investigated in Chapter 3 and 4. The folk subjects in the series include: door god, paper money, Chinese decorative patterns, new year couplets and the colors used i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paintings in Taiwan. Chapter 3 will first discuss where did these folk subjects come from, what did they mean, what are their traditional shapes, and when were they used. Then we analyze which characteristics were used in the series and what were derived or respond to their traditional meanings. Chapter 4 points out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folk art styles and the abstract geometric style of the "Gate" series. Besides, it makes further explanation about the distinc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ate" series' geometric abstraction and the 1960's Post Painterly Abstraction in America.
The conclusive Chapter 5 investigat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Gate" series to understand the inheritance of the Taiwan folk subjects in this series from the "Local Color" idea in the Japan ruling times. Furthermore, the trend of modernization of Taiwan fine arts in 60's also influences the using of folk subjects in "Gate" series. The performance and importance of the "Gate" series is thus concluded.
參考書目
資料分類原則為:
1. 依中文、日文、英文、其他外文順序排列;
2. 依作者姓名筆劃、字母、出版日期、刊載版面、頁碼順序排列;
3. 資料依書籍及節選文章、報章雜誌、論文及其他文章、畫冊順序排列。
一、中文參考書目
(一)書籍類
a. 中文書籍
《中國民間美術全集9裝飾篇o年畫卷》,台北:華一書局,1994。
《中國民間藝術(上)(下)》,台北:藝術家,1991。
王充 撰,陸費逵 總勘,《論衡》,台北:台灣中華,1965。
王素峰 編,《一九四五~一九九五台灣現代美術生態》,台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5。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高雄:三信,1975。
王秀雄,《台灣美術發展史論》,台北:史博館,1995。
王慶豐、陳素、戚相成 編著,《中國吉祥圖說》,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
白居易 撰,陸費逵 總勘,《白香山詩集》冊一,卷12,台北:台灣中華,1965。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輯,《全省美展四十年回顧展專輯》,南投:台灣省政府,1985。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編輯,《台灣光復五十年專輯〈索引篇〉》,台中市:省新聞處,1995。
台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全省美展五十年回顧展專輯》,台中:省美館,1995。
台陽美術協會編(1982):《台陽美術1982(第45屆台陽美展紀念特刊)》,台北:台陽美術協會。
光復書局,《臺灣傳統建築之美》,台北:光復書局,31994。
左漢中,《中國民間美術造型》,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2。
朱元壽,《中國的裱褙藝術》,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21986。
朱伯雄 主編,《世界美術史 第十卷(下) 》,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1。
何培夫,《台南市寺廟門神彩繪圖集》,台南:台南市政府,1996。
光復書局,《台灣傳統建築之美》,台北:光復書局,31994。
李石樵繪、王德育著,《台灣美術全集8-李石樵》,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3。
李祖定 主編,《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41992。
李乾朗,《台灣建築史》,台北:雄獅,51986。
李乾朗,《台灣傳統建築》,台北:東華,1996。
李乾朗,《艋舺龍山寺》,台北:雄獅,1989。
李欽賢,《台灣美術歷程》,台北:自立晚報,1992。
李欽賢,《日本美術的近代光譜》,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李欽賢,《台灣美術閱覽》,台北:玉山社,1996。
李奕興,《台灣傳統彩繪》,台北:藝術家,1995。
李蒼彥 編,《中國吉祥圖案》,台北:南天書局,1988。
李學英、舒彤 編著,《中國傳統圖案賞析》,河北省:河北美術出版社,1992。
呂宗力、欒保群 編,《中國民間諸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
阮榮春、胡光華,《中國近代美術史(1911-1949)》,台北:台灣商務,1997。
宋懍 撰,陸費逵 總勘,《荊楚歲時記》,台北:台灣中華,1965。
宋龍飛,《民俗藝術探源(下)》,台北:藝術家,1982。
季鐵男 編,《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1992。
林美容,《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91。
林美容,《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增訂本》,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96。
林會承,《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台北:藝術家,21990。
林惺嶽,《台灣美術風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直江廣治 著、林懷卿 譯,《中國民俗學》,台南:莊家,1980。
封演,《封氏見聞記》,上海:商務,1936。
建築史與理論研究室;主持人:孫全文,研究員:王銘鴻,《中國建築空間與形式之符號意義》,台北:明文書局,21989。
唐臨,《冥報記》,見《筆記小說大觀十五編》第一冊,台北:新興,1977。
倪再沁,《前九○年代台灣當代美術初探》,台北:皇冠,1993。
高誘 撰,陸費逵 總勘,《呂氏春秋》,台北:台灣中華,1965。
高橋正人 著,王秀雄 譯,《視覺造形之基礎-構成》,台北:大陸,1970。
高橋正人 著,張文宗 譯,《新版 基礎設計》,台北:東門,1988。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卷298,冊5,台北:文史哲,1978。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卷643,冊10,台北:文史哲,1978。
席德進,《席德進書簡-致莊佳村》,台北:聯經,21987。
席德進,《台灣民間藝術》,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91989。
陶穀,《清異錄》,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婁子匡,《臺灣民俗源流》,台北: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1970。
陸費逵 總勘,《周禮鄭注》冊一,卷十八〈大宗伯〉,台北:台灣中華,1965。
陳尚古,《簪雲樓雜說》,《叢書集成續編》第96冊子部,上海:上海書店,1994。
陳迪華 編著,《館藏宗教版畫》,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1996。
陳其茂,《版畫研究研究報告展覽專輯彙編》,台中市:省美術館,1994。
陳錦芳,《巴黎畫誌》,台北:大江,21969。
陳錦芳,《畫遊十年》,台北:雄獅,1974。
莊世和,《畫人漫談》,高雄:三信,1972。
莊世和,《樂與藝縱橫談》,屏東:南潮,1978。
莊世和,《行腳僧隨筆集》,屏東:屏縣文化中心,1996。
莊伯和,《民間美術巡禮》,台北:雄獅,21982。
郭繼生 主編,《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台北:雄獅,1991。
許常惠,《民族音樂家》,台北:幼獅,21972。
許常惠,《民族音樂學導論》,台北:樂韻,21993。
梁鼎英 主編,《【海外畫叢】廖修平》,廣州:嶺南美術社,1988。
野崎誠近 著、古亭書屋 編譯,《中國吉祥圖案》,台北:眾文,1981。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慶祝三十週年校慶:美術學系專輯》,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76。
富察敦崇 編,《燕京歲時記》,台北:廣文,1969。
張懿仁,《金銀紙藝術》,苗栗:苗栗縣政府,1996。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
鄒郎 編著,《世界文學史(下)》,台北:五南,1985。
楊家駱主編「正史全文標校讀本」,《宋史》,卷479,台北:鼎文,1979。
翟灝,《通俗編》,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廖修平,《版畫藝術》,台北:雄獅,111995。
廖修平、董振平,《版畫技法1‧2‧3》,台北:雄獅,21990。
潘元石,《民俗版畫大觀》,台北:文建會,1991。
潘魯生 編著,《中國漢字圖案》,香港:萬里書店,1990。
劉文三,《台灣宗教藝術》,台北:雄獅,71990。
鄭惠美,《山水o獨行o席德進》,台北:雄獅,1996。
歐陽飛 編,《諸神傳奇》,台北:新潮社,21993。
燕仁,《中國民間俗神》,台北:漢欣文化,1993。
謝理法,《我的畫家朋友們》,台北:自立晚報,1988。
謝理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31992。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台灣之發展(1945-1970)》,台北:東大,1991。
蕭瓊瑞,《台灣美術史研究論集》,台中:伯亞,1991。
蕭瓊瑞 編,《李仲生文集》,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4。
《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o附搜神記 》,據清宣統元年長沙葉德輝麗廔叢書本影印,台北:聯經,1980。
Arnheim, Rudolf著、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21982。
Lucie-Smith, Edward著、李長俊譯,《二次大戰後的視覺藝術》,台北:大陸書店,1973。
Worringer, Wilhelm著、魏雅婷 譯,《抽象與移情-藝術風格的心理學研究》,台北:亞太,1992。
b. 收錄於書中之文章
江文瑜,〈口述史法〉,胡幼慧 主編,《質性研究:理論及本土女性研究案例》,台北:。
倪再沁,〈在政治漩渦中的台灣美術〉,《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台北:雄獅,1995,頁188-225。
陸家冀,〈門神像的時代觀〉,《年趣》,台北:台灣商務,1996,頁91-105。
郭立誠,〈關於中國民俗版畫資料〉,《中國藝文與民俗》,台北:漢光,1984,頁210-215。
莊伯和,〈除舊佈新話春聯〉,《民間美術巡禮》,台北:雄獅,21982,頁29-32。
張紫晨,〈談「民俗學」在民間傳承中做學問〉,王秋桂 主編,《民族與民俗》,台北縣:稻鄉,1994,頁3-5。
賴瑛瑛,〈美學信仰的生活實踐-訪王鍊登談國內現代設計大躍進的六○年代〉,《複合藝術》附錄五,台北:國泰文化,1996,頁321-328。
謝理法,〈從飄舞中的落葉談起--廖修平〉,《我的畫家朋友們》,台北:自立晚報,1988,頁71-78。
謝理法,〈白色年代的尖兵與逃兵-尋回「現代人」的足跡〉,《台灣新藝術測侯部隊點名錄》,台北:藝術家,1995,頁8-22。
謝理法,〈論二二八事件在台灣美術史上的地位〉,《探索台灣美術的歷史視野》,台北:北美館,1997,頁107-124。
謝理法,〈巴黎,我們在那裡共同起步〉,《探索台灣美術的歷史視野》,台北:北美館,1997,頁166-176。
蕭瓊瑞,〈美麗島上的新美術運動〉,《島嶼色彩-台灣美術史論》,台北:東大,1997,頁18-39。
蕭瓊瑞,〈「臺灣人形象」的自我形塑〉,《島嶼色彩-台灣美術史論》,台北:東大,1997,頁92-99。
蕭瓊瑞,〈回首六○年代 重審現代繪畫〉,《島嶼色彩-台灣美術史論》,台北:東大,1997,頁191-195。
蕭瓊瑞,〈九○年代的臺灣美術史研究〉,《島嶼色彩-台灣美術史論》,台北:東大,1997,頁248-262。
蕭瓊瑞,〈無悔的歡愉--做為一個生活藝術家的吳昊〉,《島嶼色彩-台灣美術史論》,台北:東大,1997,頁436-453。
(二)報紙、雜誌、期刊類
〈今日美展海雲閣畫廊展出〉,《聯合報》(六)「新藝」,1962.7.22。
〈今日美展〉,《攝影新聞》,1960.1.25。
〈今日畫展〉,《攝影新聞》,1961.3.28。
王白淵,〈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文物》3卷4期,1955.3.5,頁16-64。
王白淵,〈「今日畫展」觀後感〉,出處未詳,1960。
王宇清,〈廖修平版畫個展序〉,《雄獅》17期,1972.7,頁32-33。
王哲雄,〈論廖修平繪畫藝術的象徵性語言〉,《現代美術》23期,1989.3,頁22-25。
白擔夫,〈新年中展出的三個畫展〉,《筆匯》1卷9期,1960.1.20,頁24。
〈本系歷屆畢業同學名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系刊》67學年度,1979,頁120-133。
曲培淳,〈不斷超越的藝術家-廖修平〉,《雄獅美術》218期,1989.4,頁94-101。
〈自由中國美術展覽會出品作家芳名錄〉,《新藝術》2卷1期,1952.12,頁6。
李仲生,〈西洋繪畫近代後期的開端〉,《新藝術》2卷5、6期,1954.1-2,頁101-102。
李焜培,〈遊美散記涯-紐約版畫中心與洛杉磯版畫工作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系刊》,1977,頁97-98。
李欽賢,〈四十年來日本現代美術概說〉,《台北市立美術館館刊》11期,1986.7,頁4-8。
李欽賢,〈戰後日本前衛美術的回顧〉,《台北市立美術館館刊》11期,1986.7,頁15-17。
何凡,〈「響馬」畫展〉,《聯合報》(六)「新藝」,1957.11.6。
何政廣,〈「今日美展」評介〉,《中央日報》,1963.8.27。
何懷碩,〈納百川而為海-什麼是「現代中國畫」〉,《台北市立美術館館刊》1期,1984.1,頁41-43。
何鐵華,〈藝術生活自述〉,《雄獅美術》50期,1975.4,頁23-28。
何鐵華,〈論中國繪畫的創造-現代水墨畫商榷〉,《雄獅美術》50期,1975.4,頁32-45。
余光中,〈五月畫展〉,《文星》44期,1961.6,頁224-225。
余光中,〈樸素的五月--「現代繪畫赴美展覽預展」觀後〉,《文星》56期,1962.6,頁70-72。
余光中,〈無鞍騎士頌--五月美展短評〉,《聯合報》六版「藝文天地」,1963.5.26。
余光中,〈從靈視主義出發〉,《文星》80期,1964.6,頁48-52。
余光中,〈偉大的前夕--記第八屆五月畫展(上)(下)〉,《聯合報》八版「新藝」,1964.6.17-18。
阮義忠,〈廖修平訪問記-與海外畫家筆談錄之三〉,《幼獅文藝》37卷3期,1973.3,頁105-124。
松鴟,〈門-寫在廖修平畫展之前〉,《雄獅美術》64期,1976.6,頁102-107。
柳悅孝,〈台展作品中的本土畫風〉,《藝術家》202期,1992.3,頁232-235。
林昌德,〈跨越人生與自然的東方彩虹-廖修平的藝術與貢獻〉,《藝術家》205期,1992.6,頁363-364。
林耀堂,〈畫家們的老師-李石樵門人口中的李老師及習畫情形〉,《自立晚報》(十九)【本土文化人物】,1992.7.15。
〈美術運動座談會記錄〉,《台北文物》3卷4期,1955.3.5,頁2-15。
施翠峰,〈茁壯中的藝術新人〉,《聯合報》(六)「藝文天地」,1957.5.12。
施翠峰,〈評第三屆今日美展〉,《自由青年》28卷3期,1962.8.1,頁12-13。
施驊,〈閒話民間藝術〉,《新藝術》1卷6期,1951。
倪再沁,〈西方美術‧台灣製造〉,《雄獅美術》242期,1991.4,頁114-133。
倪再沁,〈戰後台灣美術編年史初稿(一)〉,《藝術貴族》46期,1993.10,頁73-76。
倪再沁,〈戰後台灣美術編年史初稿(二)〉,《藝術貴族》47期,1993.11,頁58-71。
倪再沁,〈戰後台灣美術編年史初稿(三)〉,《藝術貴族》48期,1993.12,頁74-77。
席德進,〈我的藝術與臺灣〉,《雄獅美術》2期,1971.4,頁16-18。
席德進,〈廖修平--中國新一代的先鋒〉,《雄獅美術》12期,1972.2,頁2-7。
徐海玲,〈廖修平早期廟飾作品〉,《雄獅美術》245期,1991.7,頁204-205。
梅丁衍,〈黃榮燦疑雲--台灣美術運動的禁區(上)〉,《現代美術》67期,1996.9,頁40-63。
梅丁衍,〈黃榮燦疑雲--台灣美術運動的禁區(中)〉,《現代美術》68期,1996.10,頁38-53
梅丁衍,〈黃榮燦疑雲--台灣美術運動的禁區(下)〉,《現代美術》69期,1996.11,頁40-63。
郭東榮,〈五○年代以來日本現代美術發展的概況〉,《現代美術》30期,1990.6,頁72-75。
陳抱一,〈洋畫在中國的流傳過程〉,《藝術家》35期,1978.4,頁19-41。
莊世和,〈現代繪畫的認識〉,《民聲日報》(五) 「民聲副刊」,1961.1.22-26,29-30。
莊世和,〈珂拉琪美術〉,《民聲日報》(五)「民聲副刊」,1961.2.27。
莊世和,〈現代美術思潮的前衛與現代主義〉,《民聲日報》(五)「民聲副刊」,1961.5.30-31。
莊世和,〈怎樣欣賞現代畫〉,《國語日報》(三)「國民教育」,1960.6.27。
莊世和,〈漫談繪畫精神〉,《民聲日報》「文藝雙週刊」,1963.3.25。
莊世和,〈何鐵華的繪畫世界〉,《雄獅美術》50期,1975.4,頁29-31。
尉天聰,〈五○年代台灣文學藝術的現代主義--兼論劉國松的畫〉,《現代美術》29期,1990.5,頁2-3。
黃于玲主編、蘇新田主筆,〈二二八與畫會時代專輯〉,《台灣畫》15期,1995, 2-3月。
黃海鳴,〈重構失憶家園--簡介侯錦郎在北美館的個展〉,《藝術家》280期,1998.9,頁508-510。
黃朝湖,〈劉生容作畫的道路〉,《聯合報》(六)「新藝」,1963.3.20。
黃朝湖,〈超越「門神」跨向國際殿堂的廖修平〉,《美術雜誌》18期,1972.4,頁17。
黃朝湖,〈中國現代繪畫運動的回顧與展望〉,《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10期,1986.4,頁26-29。
道林,〈師大藝術系師生畫展〉,《聯合報》(六)「新藝」,1959.1.14。
道林,〈春節展出的「今日畫展」〉,《聯合報》(八)「新藝」,1960.1.27。
楚戈,〈知性與感性的融合-五月畫展評介〉,《美術雜誌》11期,1971.9,頁13-16。
楊聰榮,〈從民族國家的模式看戰後台灣的中國化〉,《台灣文藝》138期,1993.8,頁 77-113。
廖修平,〈威廉o海特和版畫十七室〉,《美術雜誌》10期,1971.8,頁17-20。
廖修平,〈布拉特版畫中心〉,《美術雜誌》13期,1971.11,頁11-13。
廖修平,〈1972年美國當代畫展〉,《雄獅》16期,1972.6,頁62-69。
廖修平,〈線與人生〉,《雄獅》48期,1975.2,頁93-99。
廖修平,〈香港雕刻家張義〉,《雄獅》63期,1976.5,頁108-111。
廖修平,〈談美國版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系刊》,1976,頁 101-102。
廖修平口述,陳小凌整理,〈我走過的藝術之路〉,《藝術家》281期,1998.10,頁478-489。
〈廖修平獲第二屆國家文藝獎〉,《藝術家》280期,1998.9,頁353。
劉其偉,〈何鐵華與二十世紀社〉,《雄獅美術》50期,1975.4,頁18-21。
劉國松,〈談全省美展--敬致劉真廳長〉,《筆匯》1卷6期,1959.10,頁。
賴瑛瑛,〈飛躍的成長-戰後日本美術發展的軌跡〉,《台北市立美術館館刊》11期,1986.7,頁18-21。
賴瑛瑛,〈燃燒生命的能量-劉生容(一九二八~一九八五)〉,《藝術家》247期,1995.12,頁334-342。
賴傳鑑,〈不堪回首話省展〉,《雄獅美術》83期,1978.1,頁100-101。
謝理法,〈從沙龍、畫會、畫廊、美術館-試評五十年來台灣西洋繪畫發展的四個過程〉,《雄獅美術》140期,1982.10,頁36-49。
謝理法,〈中國左翼美術在台灣(1945-1949)〉,《台灣文藝》101期,1986.7.8,頁141-148。
謝理法,〈阿笠的年代-謝理法回台觀感〉,《雄獅美術》215期,1989.1,頁79-83。
謝理法,〈版畫十年自述〉,《雄獅美術》252期,1992.2,頁212-218。
〈藝術沙龍〉,《世界畫刊》36期,1961,頁4。
簡丹,〈第一個畫抽象畫的台灣人莊世和-因為愛自由所以選擇抽象繪畫〉,《藝術貴族》44期,1993.8,頁50-51。
簡丹,〈五○年代末期、六○年代出現的美術團體一覽表〉,《藝術貴族》44期,1993.8,頁52。
顧獻樑,〈劉生容第四次畫展序〉,《聯合報》(六)「新藝」,1963.3.17。
顧獻樑,〈廖修平:畫o人o畫〉,《美術雜誌》20期,1972.6,頁3-4。
顧獻樑,〈廖修平繪畫至上〉,《美術雜誌》8期,1971.6,頁9-10。
瀛濤,〈花樣新奇的日本美展〉,《聯合報》(六)「藝文天地」,1957.1.24。
龔智明,〈廖修平與現代版畫-寫於市立美術館「廖修平藝術展」〉,《雄獅》220期,1989.6,頁156-157。
Hahm, Konrad著、施翠峰 譯,〈民間藝術的本質〉,《新藝術》1卷1期,1950.12,頁6-7。
(三)研究報告、論文及其他
《民俗及有關文物保存維護論述專輯》,台北:內政部,1996。
《第二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專輯》,台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1998。
《第二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紀錄片-美術類:廖修平》(錄影帶),台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1998。
李亦園,〈和諧與均衡:民間信仰中的宇宙詮釋與心靈慰藉模型〉,林治平 主編,《現代人心靈的真空及其補償-馬禮遜入華宣教180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之一》,台北:宇宙光,1988,頁5-44。
李鑄晉,〈民初繪畫的幾種改革〉,《中國o現代o美術--兼論日韓現代美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北美館,1991,頁21-22。
林淇瀁,〈戰後台灣文學的傳播困境初論〉,《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12,頁347-361。
梅丁衍,〈探討六○年代以前版畫與現代美術之發展關係〉,《1996全國版畫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北縣:國立台灣藝術學院版畫中心,1996,頁158-176。
(四)畫冊
a. 廖修平個展畫冊
1972-《廖修平版畫展》,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6-《廖修平浮雕畫‧版畫展》,台北市:台灣省立博物館。
1982-《廖修平版畫集》,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1989-《廖修平的藝術(1962-1989)》,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0-《廖修平作品展》,台南市: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1992-《廖修平的藝術(1959-1992)》,台中市: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廖修平個展-門的系列》,高雄市:積禪藝術空間。
b. 其他畫冊
《方圓之間--劉生容紀念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7。
《六○年代台灣現代版畫展》,台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3。
矢口國夫 編,《日本版畫展覽目錄》,東京:國際交流基金會,1982。
《日本現代美術展》,台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6。
《台灣傳統版畫源流特展》,台北:文建會,1985。
《全省美展50年回顧展》,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1995。
《亞太編織藝術節中日編織工藝交流展--台灣館》,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8。
《莊世和畫集》,屏東:屏縣文化中心,1994。
c. 畫冊文章
王秀雄,〈入世然後出世-評析廖修平的藝術歷程〉。載於臺北市立美術館編:《廖修平的藝術(1962-1989)》,1989,頁17-22。
王秀雄,〈巴黎、東京、台灣的美術關係-台灣西洋畫的移植與發展研究(1916-1945)〉,《黃金印象-奧塞美術館名作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頁59-98。
中島德博,〈關於現代版畫(第二次大戰后)〉,矢口國夫 編,《日本版畫》,東京:國際交流基金會,1982,頁66-67。
李鑄晉,〈從臺灣走向世界-記廖修平的藝術發展〉,《廖修平的藝術(1959-1992)》,台中:省美館,1992,頁10-13。
呂清夫,〈三十年一覺版畫夢〉,《六○年代台灣現代版畫展》,台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3,頁7-8。
昌彼得,〈談門神〉,《中國傳統年畫藝術特展專輯》,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1,頁21-26。
劉俐,〈美國現代版畫工作坊發展簡介〉,《版畫微觀-美國名版畫坊及巨匠作品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6,12-16。
二、日文參考書目
(一)書籍類
a. 日文書籍
高橋正人,《日本伝承資料集成-武家-》,東京:岩崎美朮社,1978。
高橋正人,《日本--伝承資料集成 [商家o諸職篇] 》,東京:岩崎美朮社,21986。
高橋正人,《技法》,東京:社,61989。
高橋正人,《技法》,東京:社,111989。
高階秀爾、中原佑介 編集,《現代美朮art now-別卷:現代美朮思想》,東京:講談社,21973。
針生一郎,《現代繪23:今日日本繪》,東京:平凡社,1977。
嘉門安雄主編,《日本現代美朮-繪II》,東京:形象社,1985。
嘉門安雄主編,《日本現代美朮-繪III》,東京:形象社,1985。
b.收錄於書中的文章
匠 秀夫,〈日本現代洋流-1960年以降〉,嘉門安雄主編,《日本現代美朮-繪III》,東京:形象社,1985,頁14-16。
匠 秀夫,〈日本現代洋流-1950年以降中心〉,嘉門安雄主編,《日本現代美朮-繪II》,東京:形象社,1985,頁13-16。
(二)廖修平個展畫冊
1997-《廖修平》,東京都:Galerie Vivant。
三、其他外文參考書目
(一)書籍類
a. 英文書籍
Arnason, H.H., A History of Modern Art, London:Thames and Hudson, 31988.
Black, Peter & Moorhead, Desiree, The Prints of Stanley William Hayter : a Complete Catalogue, London:Phaidon, 1992.
Munre, Alexandra, Japanese Art after 1945-Scream against the Sky, New York:Abrams, 1994.
Munsterberg, Hugo, The Art of Modern Japan-From the Meiji Restoration to the Meiji Centennial 1868-1968, New York:Hacker, 1978.
Terada, Toru (Trans.:Guerin, Thomas) , Japanese Art in World Perspective. New York:Weatherhill / Tokyo:Heibonsha, 1976.
b. 法文書籍
Ragon, Michel , Journal de l'Art Abstrait, Geneve:Editions d'Art Albert Skira S.A., 1992.
c. 收錄於書中的文章
Kainen, Jacob, Stanley William Hayter:An Introduction. In Black, Peter & Moorhead, Desiree(Eds.), The Prints of Stanley William Hayter : a Complete Catalogue, London:Phaidon, 1992, pp. 8-17.
Moorhead, Desiree, The Prints of Stanley William Hayter. In Black, Peter & Moorhead, Desiree(Eds.), The Prints of Stanley William Hayter : a Complete Catalogue, London:Phaidon, 1992, pp. 18-35.
(二)報紙、雜誌、期刊類
Cohen, David, S.W.Hayter,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v131, 1989, pp.2164-5.
Stanger, Karen, Pratt Institute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American Artist. v58, 1994.3, pp.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