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胡志玉 Hu, Chih-Yu |
---|---|
論文名稱: |
跨文化幼兒華語節慶教學之敘事探究-以美國南加州中文學校親子中文學前班為例 A Narrative Inquiry of Chinese Cross-Cultural Festival Teaching -A Case Study on Parent and Me Class in A Chinese School in Southern California U.S.A |
指導教授: |
蔡雅薰
Tsai, Ya-Hsun |
口試委員: |
蔡娉婷
Tsai, Ping-Ting 林振興 Lin, Zhen-Xing 蔡雅薰 Tsai, Ya-Hsun |
口試日期: | 2022/07/25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_Online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2 |
中文關鍵詞: | 敘事探究 、自我敘說 、幼兒華語 、多元文化 、美國中文學校 、跨文化 |
英文關鍵詞: | narrative inquiry, self-narrative, Chinese teaching for preschooler, multicultural, Chinese schools, Cross-Cultural |
研究方法: | 敘事分析 、 敘事探究 、 自我敘說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728 |
論文種類: | 代替論文:專業實務報告(專業實務類) |
相關次數: | 點閱:332 下載:4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敘事探究的方式,探討個人在美國南加州中文學校,親子中文學前班五年的教學歷程。由幼兒節慶教學課程設計,帶出跨文化與多元文化的議題。藉由分析幼兒跨文化教學歷程與僑校課室經營,探討反思所遇到的挑戰、困境與成效。最終,給予美國僑校、幼兒華語老師和未來研究者,實質建議。
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為:(1)經營跨文化華語課堂中,所面臨的文化衝擊與困境為何?(2)僑校課室經營的難點為何?(3)僑校華語教師如何學習美國教育?如何提高教學效能?(4)ACTFL全球公民素養標準帶入幼兒跨文化教學的歷程與成效為何?
本研究結果為:(1)海外華語教學所遇到的文化衝突包含性別議題、宗教議題、多元家庭議題,是一個跨文化的歷程。尊重並理解學生多元文化背景,透過敘事探究找到教學動力;(2)僑校租借學區教室諸多限制,專業師資長期缺乏;(3)重視僑校教師需求,補助支持教師專業華語進修;(4)透過ACTFL「全球公民素養標準」,設計合適的跨文化華語節慶教學。
本研究額外發現:(1)敘事探究用於教學,可深入探究與反思多元文化課堂;教師亦能透過跨文化課程設計,領悟教學前後的相關性。(2)僑校轉型開設親子中文學前班,成為進入沉浸式小學的跳板,與沉浸式小學共同成長。
This study uses a narrative inquiry to explore five-year teaching experience from Parent-and-Me class in a Chinese school in Southern California. Researhing Cross-Cultural and multicultural issues at the Chinese class for Preschooler. Through analyzing the Cross-Cultural teaching process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with preschoole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llenges, difficulties and achievements from reflection. Finally, there are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schools, preschooler Chinese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1) Overseas Chinese teaching is a process to bridge diverse culture. Cultural conflicts include gender issues, religious issues and alternative family issues. Understand and respect students’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find solutions through narrative inquiry. (2) Chinese schools often face complex regulations renting classrooms from local school districts and long-term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Chinese teachers. (3) Support and value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professional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4) Based on ACTFL World-Readiness Standards, design appropriate cross-cultural Chinese festival teaching. Additional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were: (1) Applying narrative inquiry in teaching, can deeply explore and reflect on multicultural subjects; Teachers can also connect the relevanc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eaching through cross-cultural curriculum design. (2) The transform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schools offering Parent-and-Me Chinese classes for preschoolers has become the springboard entering immersive primary schools and growing together with immersive primary schools.
壹、中文文獻
一、中文書籍
余光雄(譯)(2002)。第二語言教學最高指導原則(原作者:Brown, H. Douglas.)。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0)
李宏鎰(譯)(2017)。認知心理學(原作者:Robert J. Sternberg、Karin Sternberg)。臺北市:雙葉書廊。
林文韵、林景蘇、陳仁富、陳雅鈴、蔡雅薰、劉瑩(2014)。兒童華語教學導論。新北市:正中。
張曉佩、卓秀足(譯)(2018)。理解敘說探究:以故事的雕琢與分析作為研究(原作者:Kim, Jeong-Hee)。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5)
莊明貞(2010)。敘事探究:課程與教學的應用。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廖世德(譯)(2018)。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原作者:White, M. & Epston )。臺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0)。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作者:Clandinin,D.J.,&Connelly,F.M)。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0)
學思達團隊(2021)。薩提爾縱深對話:李崇建與學思達夥伴的提問與實踐。臺北市:親子天下。
二、期刊與雜誌
方麗娜(2010)。對外華語文化教材的設計與編寫研究-全球教育的視角。中原華語文學報,6期,P101-123。
方麗娜(2013)。北美地區中文學校教學現況的調查與分析。高雄師大學報,35期,P35-36。
吳德偉(2016)。海外僑校的需求與未來導向。華文世界,117期,P93-95。
吳臻幸,莊明貞(2011)。敘事探究之旅:《敘事探究-課程與教學的應用》導讀。課程研究,6卷2期,P85-93。
呂佩珊(2020)。幼兒華教新趨勢:專業跨域、人文並重。華文世界,125期,P101- 07。
林朝鳳(1986)。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意義。師大學報,31期,P75-105。
邱鳳珠(2022)。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意義華德福教育之美感元素於聖誕節活動的應用:以融入式英語教學為例。兒童語文教學,3卷3期,P 5-17。
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敘說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56期,P19-53。
翁開誠(1997).同理心開展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26期,P261-274。
張怡婷、洪瑞斌(2018)。自我敘說作為專業反思與發展之方法:一位設計師的奇幻探險旅程。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6卷12期,P117-150。
張蔚磊(2019)。美國語言政策研究:《語言學習的世界標準》的內涵與啟示。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02期,P25-31。
陳雪妮(2015)。海外中文班之專業華語教學志工師資需求。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 ,5期,P85-102。
楊忠斌(2015)。 Piaget「基模」理論的哲學基礎-從Kant到Hegel。教育科學期刊,14卷1期,P1-17。
蔡雅薰(2017)。從IB國際文憑教育探究全球視角的國際華語文教學新變。華文世界,120期,P101-109。
蕭惠貞(2014)。華裔兒童文化教材主題選取之探討-以美加東地區中文學校教師之需求為例。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59卷2期,P1-34。
蘇鈺楠(2016)。R. Stener的教育階段論對華德福課程之蘊義及省思。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40期,P1-17。
三、研究報告或學位論文
吳美玲(2002)。兒歌在幼兒音樂課中的觀察與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定勇(2010)。美國加州地區中文學校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琳(2022)。多模式文本融入華語文教學的敘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華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憶如(2015)。兒童華語之班級經營策略與活動設計研究:以美國地區中文學校教師提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新竹市。
陳秀瑜(2015)。一名華語實習教師的實習歷程與反思敍事探究。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雅琴(2015)。華語兒歌教學的設計與實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靜宜(2006)。如履薄冰或大步邁進:一位國小教務主任課程領導的自我敘說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煒揚(2013)。一位教師於菲律賓中學華語教學專業成長歷程之研究。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黃思涵(2017)。語言經驗取向應用於新住民女性創作認同文本之敘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華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婷安(2017)。美國幼兒華語沉浸學校現況與困境之個案研究。屏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溫亭羽(2021)。一位語文跨界教師專業成長的敘事探究。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敏瑛(2008)。華語文教師跨文化課室經營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宜庭(2019)。以多元智能融入幼兒華語教學之課程設計與實施-以印尼慈濟幼兒園4~5歲幼兒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葉敏芬(2020)。美國南加州中文學校華語文教師教學效能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錢芝萱(2020)。IB新手教師實踐PYP概念驅動課程之敘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華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戴廷如(2019)。從「痛」中學認同:一位臺灣在美華語教師的自我敘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明珠(2021)。蒙特梭利實際生活教學法導入漢字書寫教學—以西雅圖明遠中文學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海外華語師資數位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四、線上文獻
李瑞瑾(2017)。全球瘋華語 兩岸師資比一比。小世界周報。取自
全球瘋華語 兩岸師資比一比 - Newsweek (shu.edu.tw)
張輝誠(2018)。學思達加薩提爾自我事件冰山圖。ShareClass。取自
https://www.shareclass.org/course/e0fba235ac014466a8bb1bb707dadf8c/material/6dd89290958c4163acb5035445e766e7/
貳、英文文獻
一、英文書籍
Alessi, S. M., & Trollip, S. R. (2001). Multimedia for learning: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3rd ed.). Massachusetts: A 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
Liddicoat, A.J. (2011).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om 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 Hinkel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837-855). Milton Park, UK: Routledge.
Piaget, J. (1964).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Piaget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Jour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 P176-186.
二、期刊與雜誌
Risager, K.(2011).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 Teaching, 44(4), 485-499.
Sarbin, T. R. (1986). The narrative as a root metaphor for psychology. In Sarbin,T. R. (Eds.), Narrative Psychology: The Storied Nature of Human Conduct (pp. 3-21). NY: Praeger.
三、線上文獻
ACTFL (2022). World-Readiness Standards for Learning Languag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ctfl.org/resources/world-readiness-standards-learning-languages
Atkinson,R. C&Shiffrin,R. M.(1968).Atkinson-Shiffrin model.
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Atkinson-Shiffrin_memory_model
LAUSD (2022). DUAL LANGUAGE EDUCATION WORLD LANGUAGES AND CULTURES 2021-22 DIRECTORY
Retrieved from https://achieve.lausd.net/cms/lib/CA01000043/Centricity/domain/22/announcements/2021-22%20DLE_WLC%20Directory.pdf
Wikipedia(2022)Los Angeles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Retrieved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s_Angeles_Unified_School_District#cite_note-: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