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欣薇 |
---|---|
論文名稱: |
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入口網站廣告之態度調查研究─以台北市國民小學為例 |
指導教授: |
楊美雪
Yang, Mei-Hsue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4 |
中文關鍵詞: | 入口網站 、網路廣告 、國小高年級學童 、廣告態度 、網路使用行為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97 下載: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瞭解入口網站中廣告的呈現方式以及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於入口網站廣告態度,本研究分別以「內容分析」與「問卷調查」二種研究方式進行研究。
經由「內容分析法」發現國內八家的入口網站的廣告目的以促銷商品或服務最常使用,另外,研究中發現國內的入口網站普遍使用工具框的廣告樣式,以濃縮的形式將所有的廣告訊息一次告知消費者,也較喜愛採用靜態文字的呈現方式。
另外,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於入口網站廣告的態度以及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網路使用行為現況。研究發現,四成國小高年級學童每週上網的天數為在2 至3 天內,近四成的學生在平日使用時間不超過30 分鐘,但到了週末假日,就有超過7 成的學童使用網路時間超過1 小時以上。另一方面,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入口網站廣告的認知、情感與行為構面皆有顯著差異。但不同性別與年級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面對入口網站廣告態度上只有在認知構面上呈現顯著差異。此外,在研究中採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國小高年級學童不同的網路使用行為對於入口網站廣告態度的差異性是否有達到顯著差異。發現除了不同的網路使用年資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入口網站廣告態度無顯著差異外,其他包括「每週不同上網天數」、「週一至週四不同上網時數」、「週五至週日不同上網時數」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於入口網站廣告的態度皆呈現有顯著差異。
具體而言,國內的入口網站廣告應多採用互動性與多設置不同型態的廣告以吸引較低年齡層的網路使用者點閱,也可在媒體識讀教育中增加兒童對網路廣告的認知與課程,讓這群潛在的消費者正確的瞭解廣告的實質內容與內在,進而能夠成為聰明的消費者,確實地瞭解並運用網路廣告中的資訊。
一、中文文獻
王石番(1994),電視廣告之研究。新聞學研究,24,161-208。
王志剛、謝文雀(1995),消費者行為。台北:華泰文化。
王舜偉(2002),台灣入口網站之營運策略與產品差異化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2。
王貳瑞(2003),學術論文寫作。台北:東華書局。
王永銘(2004),國小學童金錢態度、消費行為與電視廣告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曉修譯(2007),研究方法概論。台北:五南書局。
古永嘉譯(1996),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
交通部(2003),臺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台北:交通部統計處。
交通部(2004),2003 年我國網際網路使用狀況分析。台北:交通部統計處。
呂能鴻(2006),消費者行為。台北: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汪仲 譯(2002),兒童行銷。台北:商周出版。
沈珮鈴(2004),廣告訴求、品牌信任與購買意願因果關聯性之研究-以行動電話產業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姿蒨(2005),網路遊戲式廣告對廣告態度與廣告溝通效果之影響。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官振華(1985),WWW使用者運用電子購物意願之研究-以人格特質,購買涉入與網路 使用行為探討。國立中央大學資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家榮(2006),台灣網路使用者對電子保單的認知與購買意願。逢甲大學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璇(2000),入口網站會員特性模式之分析與行銷策略之制訂—以國內某入口網站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傑斌(2002), SPSS11.0與統計模式建構。台北:文魁資訊。
林岳民(2003),不同產品涉入下廣告比較策略與廣告訴求方式對購買意願的影響之研究。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瓊菱(2006),網路廣告點選因素之市場行銷美學研究。圖文傳播學報,6,02-17。
林君倩(2006),大台北高中生對公車內Bee TV之廣告態度與收視行為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家鳳(2006),卡通代言人對消費者購買意願之影響。逢甲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心恬(1997),媒體特性對說服效果之影響--WWW媒體之實驗室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萬益,周福興,蘇良育(1997),廣告內容、情感激起度及廣告說服力之關係---以平面廣告為例。管理學報,14 (2),197-225,1997
吳南輝(1999),網站廣告內容分析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萬益、林清河(2000),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
吳翠珍(2002),廣告,賣的不只是商品。人本教育札記,159,42-43。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書局。
吳姿嫺(2005),懷舊廣告的訊息編排策略對消費者廣告態度影響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永年,丁惠民 譯(2000)。Net Profit:網路金字塔的獲利模式與企業定位。台北:ARC 遠擎管理顧問公司。
李昊瞳、廖茹香、顏秀玲(2003),行動廣告對消費者購買行為之影響。育達商管學報,1,163-183。
李國祿(1980),家庭生活型態、傳播行為、同儕團體與兒童消費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仁芳(1981),兒童資訊處理與消費行為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明潔(2000),上網人口特質、上網行為、網站內容偏好以及影響每日網站瀏覽之研究-以台灣入口網站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建偉(2001),不同Banner廣告呈現方式之表現效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書局。
洪惠娟(1987),臺北市高中(職)學生消費行為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蘭沁(2002),由零用錢之運用探討中小學生消費行為之社會化。台南師院學報,35,227-266。
耿慶瑞(1999),WWW互動廣告效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徐華瑛 譯(2000),問卷調查應用入門。台北:小知堂文化。
徐淑敏(2002),兒童零用金消費行為與觀念之研究 :以台北市國小學生問卷調查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 235-250。
徐淑敏(2001),兒童金錢管理的教育觀。國教新知,48(1),26-33。
許安琪(2001),整合行銷傳播引論─全球化與在地化行銷大趨勢。台北:學富文化。
許怡安(2001),兒童網路使用與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明遠(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小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士賢(2004),品牌形象、廣告訴求對消費者購買意願之影響-以韓系手機為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碧純(2006),探討角色認同、角色移情與消費者對產品置入廣告態度及購買意願之關係-以美國電影「玩命手機」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昭銘(2006)。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網站內容分析。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高子傑(2006),電視廣告代言人及優惠券使用行為對購買意願之影響-以麥當勞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育卿(2005),廣告訴求、品牌形象與品牌認知對消費者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
陳名璋(1998),網站廣告呈現方式對廣告效果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鴻基(2001),網路廣告之省思。商業現代化,48,44-45。
陳炳男(2002),國小學生網路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訓平、王年燦 (2003),網路廣告的呈現方式與消費者態度之關係。2003應用媒體暨動畫藝術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20-30。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陳訓平(2004),視覺與聽覺網路廣告型態對消費者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佩琪(2004),互動式網路廣告設計屬性對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婉如(2004),網路廣告設計呈現方式對廣告價值,廣告效果的影響-以產品涉入與廣告涉入為干擾效果之探討。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孟蘭(2002),消費者對行動廣告態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帆(2003),豐富式媒體型態網路廣告設計屬性之效益分析─產品創新性之干擾效果。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益瑞(2001),網路媒體廣告呈現方式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宗文、盧銘法(2002),國小學生全球資訊網學習成效之研究。教育研究,10,199-208。
張愛琪(2004),廣告破口、涉入程度、廣告位置對綜藝節目廣告態度效果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岳(2006),電子商務服務品質與消費者購買意願之研究-以汽車產業為例。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詩怡(2005),廣告用詞對消費者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秉正(2005),廣告訴求對希望及消費者購買意願、使用行為與滿意度之影響-以第三代行動電話服務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電信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慶勳(2005),論文寫作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祖安(2006),產品知識、品牌偏好度對於消費者在產品置入之態度與購買意願關係之干擾效應探討 -以美國電影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于玲(2001),新聞網站網路廣告訊息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碩士論文。
黃貝玲(1998),網路廣告的現況及未來發展趨勢。eBusiness Executive Report,2月號
黃貝玲(1998),網際網路行銷面面觀。Internet Pioneer,2月號,台北。
黃振家譯(2003),大眾媒體研究。台北:學富文化。
黃麗娟(2000),以內容分析法探討網路廣告訊息內容與呈現方式。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蒼松(1988),國內市場玩具購買行為研究--以台北市國小學童家庭為對象。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慧玲(1996),民眾對電視廣告之態度。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楊淑鈞(2000),電子商務服務品質與消費者購買意願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偉(2005),廣告訊息對年輕消費者在保健食品評價認知及購買意願之分析。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中芳(1994),廣告的心理原理,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萬承岳(2006),價格折扣與品牌形象對消費者知覺品質、知覺價值及購買意願的影響--以筆記型電腦為例。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雲志文(2000),對網路廣告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榮泰生(1999),消費者行為,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8-9。
樓永堅、蔡東峻、潘志偉、別蓮蒂(2003),消費者行為。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蔡佩君(2005),網路廣告態度與不同媒體廣告態度之比較-以國內大學生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明宏、陳志瑋譯(2001)。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
蕭裕元(1999),入口網站何去何從-個網路發燒現象的探討。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其勛、楊靜芳、許世彥(2000),台灣自行車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之分析。中華管理評論,3(3),53-67。
賴世培、丁庭宇、莫季雍(2000),民意調查。台北:空中大學。
蕭凱聰(2003),大陸圖書消費者購買行為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管理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湘文(2005),廣告傳播。台北:威仕曼文化。
劉會梁譯(2000),兒童消費者。台北:亞太圖書。
劉弘文(2005),廣告代言人類型、產品創新屬性對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以高科技產品為例。輔仁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慧燕(2001),電子郵件廣告訊息之內容分析研究。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伯壎編譯(1994),消費者心理學。台北: 大洋出版社。
鄭怡菁(2000),就是要你非點不可-有效的網路廣告及特殊廣告形式。廣告雜誌,11月號,140-145。
鄭詔文(2003),入口網站經營模式轉型之研究-以台灣與大陸為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軒廷、馬 恆、張紹勳(2004),衡量網路廣告態度之指標建構,台灣管理學刊,4(1),59-84。
鍾宜君(1992),台中地區報紙讀者閱讀行為及廣告態度之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龐文真(2007),台灣網友最愛100大熱門網站。數位時代雙周刊,145,56-66。
簡貞玉譯(1996),消費者行為學。台北:五南圖書。
簡秀娟(2003),使用者對於網路廣告之態度反應。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蕃薯藤(2000),台灣網路使用調查。廣告雜誌,2000年12月號,台北。
樊志育編(1984),廣告效果研究。台北:三民書局。
龔嫊媜(2004),大學生選民對台灣2004年總統大選政黨競選廣告的態度與表現研究- 一個實驗性的探討。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文獻
Assael, H.(1992). Consumer Behavior and Marketing Action.4th ed, PWS-KENT
Publishing Company.
Abernethy, A.M. & Franke, G.R. (1996)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advertising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Summer, pp.1-17.
Abhilasha, M. (2000). Advertising Attitudes and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Vol. 40 (3), pp.67-72
Belch, G.. E. & Belch, M. A. (1998). Advertising and promotion : an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perspective. Boston: McGraw-Hill.
Blackwell, R. D., Miniard, P. W., & Engel J. F. (2001) ,Consumer Behavior, 9th ed., Mason, Ohio : South-Western
Bulmer, S. & Buchanan-Oliver M. (2006). Advertising across cultures: Interpretations of Visually Complex Advertising. Journal of Current Issues and Research in Advertising, Vol.28 (1),pp.57-72.
Charlotte, D.& Wylie W.(1998). Portal sites becoming key to e-commerce success, Computer Reseller News, Jun, pp1-8.
Caroline, O., Mark, B., Barrie, G. & Jacquie, D.(2003).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elevision advertising: a qualita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Making Communications,9,pp.59-71.
Cooper, D. R. &Emory, C. W. (1995),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Chicago: Irwin .
Ducoffe, R. H. (1995) How consumers assess the value of advertising. Journal of Current Issues and Research in Advertising. 17: Spring, pp.1-18.
Elliott, M.T. & Speck, P.S., (1998)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Advertising Clutter and Its Impact across Various Media,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Jan-Feb, pp.29-41
Fishbein, M. & Ajzen, I. (1981). Acceptance Yielding and Impact:CognitiveProcesses in Persuasion, Hillsdale, NJ:Lawrence Er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Forests Based on Purchase Intent: Which Intenders Actually Bu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9, pp.391-405.
Ha, L. & James, E.L. (1998). Interactivity reexamined: A baseline analysis of early
business web site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Vol.42(4),pp.457-474.
Kassarjian, H.H., (1977) .Content Analysis in Consumer Research.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 4(1),pp.8-18.
Kimelfeld, Y. M & Watt, J. H. (2001). The pragmatic value of on-line transactional advertising: a predictor of purchase inten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Vol. 7(3),pp.137-157.
Kotler, P. & Armstrong, G. (1991)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pp. 426-427.
Lutz, R. J. (1985).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antecedents of attitude toward the a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New York: Erlbaum.
Mitchelle, A. A. & Olson, J. C. (1981). Are product attribute beliefs the only mediator of advertising effects in brand attitud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8, pp. 318-332.
Morwitz, V. G. & Schmittlein, D. (1992), Using Segmentation to Improve Sales Forecasts Based on Purchase Intent: Which “Intenders” Actually Bu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29(4), pp.391-405.
Pascal, V. J., Sprott, D. E., & Muehling. D. D. (2002). The influence of evoked nostalgia on consumers’ responses to advertising: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Current Issues and Research in Advertising, Vol. 24 (1),pp.39-49.
Raman, N. V. (1996).Determinants of Desired Exposure to interactive advertis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 Austin, Texas.
Rao, S. S.(2001). Portal proliferation: an Indian scenario. New Library World, Vol.102(9), pp.325-331.
Riel, A. C.R., Liljander, V. & Jurriens, P.(2001). Exploring consumer evaluations of e-services: a portal si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Vol.12(4), pp.359-377.
Schramm, W.L. (1971) The scienc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new directions and new finding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chlosser, A.E., Shavitt, S.& Kanfer, A.(1999). Survey of Internet User’s Attitudes Toward Internet Advertising,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Vol.13,pp.34-54.
Shimp, T. A. (1981). Attitude toward the ad as a mediator of consumer brand choic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0, pp. 9-15
Spears, N. & Singh, S. N. (2004). Measuring Attitude Toward the Brand and Purchase Intentions. Journal of Current Issues & Research in Advertising, Vol. 26 (2),pp.53-66.
Steuer, J.(1992). Defining Virtual Reality:Dimensions Determining Telepresenc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 Vol.42(2),pp.73-93
Stewart, D.W. & Furse D.H. (1986). Effective television advertising: a study of 100 commercials. Lexington Books, Lexington, M.A.
Tarpley, T. (2001).Handbook of children and the media. New York: sage CH29 Children, The internet, and other new technologies.
Vaughn, T. (1993) Multimedia: making it work. New York: McGraw-Hill.
Ward, S. (1972). Children’s Reactions to Commerci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Vol. 12(2),pp.37-45.
Wimmer, R.D.,& Dominick,J.R.(2000).Mass Media Research : An Introduction(6th ed.). Belmont: Wadsworth pulishing Comparry.
Yuping, L. & Shrum, L. J. (2002). What Is Interactivity and Is It Always Such a Good Thing? Implications of Definition, Person, and Situation for the Influence of Interactivity on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Vol 31.
Zeithaml, V. A.(1988).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 Quality and Value:A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 Journal of Marketing ,
Vol.52 (July) , pp.2-22.
Zaire, S., Dobbing, B. & Hunter, M. G. (2002). Cross-cultural dimensions of internet portals. Internet Research, Vol.12(3), pp210-220.
Zeff, R. & Aronson, B.(1997). Advertising on the Internet, New York:Wiley.pp. 26-58.
Zeff, R.L. & Aronson ,B. (1999)Advertising on the internet, John Wiley & Sons, Inc.
三、網頁資料
創市際市場研究(2006)。台灣地區網路及媒體使用基礎調查。上網日期:2007/5/20。網址: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crossmedia_200611_2.html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06)。2006年11月台灣地區網路及媒體使用基礎調查。台北市: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上網日期:2006/12/14。網址: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crossmedia_200611_1.html
創市際市場研究(2003)。創市際「網路測量分類報告」出爐。上網日期:2007/9/12。網址: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11_11.html
林奕汝(2004)。網路議題下探討E世代父母對子女的親職教育。上網日期:2007/6/15。網址: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0/40-32.htm
李雅萍(2005),國中/小學生數位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調查。上網日期:2007/6/30。網址: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17729&ctNode=6015
蕃薯藤網路調查(2005),小朋友網路行為調查。上網日期:2007/6/15。網址:http://survey.yam.com/
孫鴻業(2007),美四大入口網站流量驚人 賺走近七成線上廣告營收。上網日期:2007/6/25。網址: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x?news_id=4741&SearchString=入口網站
林君玲(2006),網路廣告在全球正迅速成長中。上網日期:2007/6/13,網址: 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x?news_id=4510&SearchString=網路廣告
陳樺誼(2005),2005台灣網友網路廣告態度分析。上網日期:2007/8/05,網址:http://blog.yam.com/e21mm/article/5274439
羅紓筠譯(2002),兒童對廣告的認知處理。上網日期:2007/5/30。網址:http://www.mediaed.nccu.edu.tw/news/issue_06.htm
鄭旭棠、羅紓筠(2005),世界之窗:新科技對兒童的衝擊。上網日期:2007/9/10。網址:http://www.mediaed.nccu.edu.tw/epaper/epaper_004.htm#issue
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07)。九十六年度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上網日期:2007/8/27。網址: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資策會(2005)。看好網路廣告 2007年電視廣告將下滑。上網日期:2007/8/28,網址: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3670
資策會(2000)。2000年台灣網路廣告市場7成集中在入口網站。上網日期:2007/9/12。網址: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1207
資策會(2000)。台灣500 大網站調查結果出爐。上網日期:2007/9/12。網址: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1166
林龍生(2007)。網際網路上消逝的童年。上網日期:2007/8/30。網址:http://www.ecrc.nsysu.edu.tw/report/0002.htm
齊 湘、胡一峰(2007),兩岸三地主流網站營收模式之比較分析。上網日期:2007/9/4,網址:http://www.nhu.edu.tw/~media/_periodical/0201/020101.pdf
教育部統計處(2007),國民小學學生人數。上網日期:2007/10/3,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ebooks/edusta/primary.xls
DoubleClick Inc. (2006),DoubleClick Touchpoints IV: How digital media fit into consumer purchase decisions. Retrieved June 3, 2008, from http://www.doubleclick.com/insight/research/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