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瑞鴻
論文名稱: 美術救國:梁中銘反共漫畫研究(1949-1966)
指導教授: 蔡淵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3
中文關鍵詞: 反共漫畫梁中銘反共漫畫反共抗俄美術救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4下載:1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民黨政權在1949年年底遷臺後,即確立了反共抗俄的基本國策,在風雨飄搖的年代,國民政府為了儘速穩定統治基礎及建構國家體制,宣傳反共意識型態與鼓吹戰時體制就成為重要的手段。為進行總動員,反共復國國策乃深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層面,1953年蔣介石發表〈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正式確立了官方的反共文藝政策,1955年蔣再提出「戰鬥文藝」號召,其塑造反共文藝的戰鬥意涵更為明顯。在黨國一體的威權體制下,反共復國成為社會各界一致遵循的方向。

    在反共宣傳項目中,漫畫是相當特殊的媒介,以圖像為主軸的特性確實能夠在當時民眾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環境下,發揮較大的宣傳效果。臺灣漫畫的發展源自日治時期,臺灣本土漫畫家受到日本漫畫文化影響,展現多元的創作風格。另一方面大陸來臺的中國漫畫家也將中國政治漫畫、抗戰漫畫的傳統移入臺灣,使得臺灣在五○年代漫畫發展出政治漫畫與兒童漫畫兩大主流。政治漫畫方面,以大陸來臺漫畫家為創作的主要群體,「反共抗俄」則是漫畫的目標,並以報刊為作品發表的園地。

    梁中銘的單幅反共漫畫是當時政治漫畫的主要創作者,他的創作風格以諷刺為特質,圖像手法上則運用簡化、誇張與變形、比喻與象徵、對比等方式作表現,敘事的方式則結合諷刺及時事報導為主,使得漫畫作品產生更強烈的諷刺性、諧趣性與靈活性。在漫畫的圖像及文字上,以「醜化」共黨人物來塑造敵人形象,並稱共黨領導人為「魔」、「匪」;相對之下,作為領導反共復國的領袖,則多以尊崇、擁戴之語加以形容。二元對立的形象設計即是為了建構「異己」與「我群」的差異性。

    在漫畫主題與內容上,筆者分為「國際時事」、「俄匪統治」、「自由中國」三類加以分析。國際時事的漫畫內容以表達民主自由國家應團結合作反共的重要性,俄匪統治以描繪蘇聯及中共的殘暴統治,並呈現人民的抗暴行動為主,共黨奴役、迫害、屠殺人民的圖像是為了傳達「萬惡共匪」的負面形象,使臺灣人民產生「恐共」、「恨共」的情結,以增強反共行動的說服力。自由中國則明顯傳達「反共必勝、建國必成」的未來願景,以作為國府鞏固統治基礎的精神力量來源。

    反共漫畫的發行與回應方面,當時報刊的發行量雖然不大,但發行量並不等於閱讀率,故漫畫的影響層面仍有待深入研究。而漫畫評論者與當時報刊的讀者回應,則對梁中銘的漫畫,有高度評價及一定程度的支持。反共漫畫作為圖像「再現」的型式,共黨即成漫畫家再現的「他者」,而他者的再現是從差異性的辨識開始,透過對他者的諷刺與撻伐,異己的形象便逐漸確立。國府透過此種機制,除了作為敵人知識的生產來源,同時也建構了政權本身的正統地位。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名詞界定 10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3 第二章 反共漫畫的創作背景 15 第一節 遷臺後國民黨的文藝政策與反共宣傳 15 第二節 戰後臺灣漫畫的發展 27 第三節 梁中銘生平與反共漫畫的創作 35 第三章 反共漫畫的圖像呈現方式 46 第一節 作品的體裁與風格 46 第二節 創作技巧與敘事手法 55 第四章 反共漫畫的主題與內容 87 第一節 國際時事中的反共抗俄(一):韓戰 87 第二節 國際時事中的反共抗俄(二):其他 116 第三節 俄匪統治下的反共抗俄 141 第四節 自由中國內的反共抗俄 161 第五章 反共漫畫的發行與回應 181 第一節 作品發行數量 181 第二節 專家評論與讀者回應 183 第六章 結論 186 附錄一:梁中銘生平大事年表 189 附錄二:梁中銘創作出版年表 192 徵引書目 193

    一、專書
    1.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年。
    2.中央通訊社總社編譯部編譯,《韓境停戰談判始末》,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4年7月。
    3.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中共建政五十年》,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4.中國文藝協會編,《文協60年實錄(1950-2010)》,臺北:普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5月。
    5.中國文藝協會編輯,《文協十年》,臺北:中國文藝協會,1960年5月。
    6.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九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5月。
    7.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十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
    8.中國時報編輯部,《臺灣:戰後50年:土地‧人民‧歲月》,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9.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編,《本黨改造案‧本黨現階段政治主張》,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1950年。
    10.中華民國漫畫學會編印,《中華民國漫畫家年鑑》,臺北:群流出版社,1988年。
    11.尹雪曼,《中華民國文藝史》,臺北:正中書局,1977年11月。
    12.反共義士奮鬥史編纂委員會主編,《反共義士奮鬥史》,臺北:反共義士就業輔導處,1955年1月。
    13.手塚治虫,《漫畫入門》,臺北:武陵出版社,1982年。
    14.方成,《報刊漫畫學》,臺北:亞太出版社,1993年。
    15.方連慶、王炳元、劉金質主編,《國際關係史(戰後卷上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16.王丰,《反攻大陸VS.解放台灣》,臺北:希代書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17.王正華編,《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中國代表權》,臺北:國史館,2001年。
    18.王秀雄,《美術心理學》,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1年。
    19.王良卿,《改造的誕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0年4月。
    20.王振寰,《誰統治臺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
    21.王凌霄,《中國國民黨新聞政策之研究(1928-1945)》,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6年。
    22.王新中、冀開運著,《中東國家通史∕伊朗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23.外交部編,《處理反共義士歸國之經過》,臺北:外交部,1954年10月。
    24.甘險峰,《中國漫畫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5月。
    25.朱松柏,《南北韓的關係與統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2月。
    26.朱建民,《國際組織新論》,臺北:正中書局,1985年。
    27.江海東,《一萬四千個證人》,臺北:軍友報,1955年9月。
    28.吳少秋、陳方遠執行主編,《20世紀中國全紀錄》,山西:北嶽文藝出版社,1994年9月。
    29.吳昆財,《一九五○年代的臺灣》,臺北:博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1月。
    30.李元平等著,《台海大戰(下編):台灣觀點》,臺北: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31.李雲漢主編,林養志、宋正儀編輯,《中國國民黨一百週年大事年表(第一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年。
    32.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下)》,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33.李筱峰,《台灣近現代史論集》,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0月。
    34.李邁先,《俄國史(下卷)》,臺北:國立編譯館,1969年。
    35.李闡,《中國漫畫史》,臺北:世系出版社,1978年。
    36.李闡,《漫畫美學》,臺北:群流出版社,1998年。
    37.李鐵城主編,《聯合國的歷程》,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年。
    38.沈以正總編輯,《中國美術專題研究》,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4年6月。
    39.沈志華,《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40.沈志華,《朝鮮戰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41.肖月、朱立群主編,《簡明國際關係史(1945-2002)》,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月。
    42.周力行編著,《匈牙利史:一個來自亞洲的民族》,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43.周明,《韓戰:抗美援朝》,臺北:知兵堂出版社,2007年。
    44.周琇環編,《戰後外交史料彙編:韓戰與反共義士篇(一)》,臺北:國史館,2005年5月。
    45.周琇環編,《戰後外交史料彙編:韓戰與反共義士篇(二)》,臺北:國史館,2005年5月。
    46.周煦編著,《敘利亞史:以阿和平的關鍵國》,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
    47.周蘭平編著,《動漫的歷史》,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年4月。
    48.明驥編著,《蘇聯外交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
    49.林吉峰主編,《中華民國美術思潮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2月。
    50.臥白雲,《漫畫的藝術》,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74年。
    51.阿英原著,王稼句整理,《中國連環圖畫史話》,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8月。
    52.洪茂雄,《波蘭史:譜寫悲壯樂章的民族》,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53.洪德麟,《台灣漫畫40年初探》,臺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
    54.洪德麟,《台灣漫畫歷史漫步》,臺北:甲府文化,2006年。
    55.洪德麟,《風城台灣漫畫五十年》,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8月。
    56.洪德麟,《傑出漫畫家‧亞洲篇》,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4月。
    57.洪德麟,《臺灣漫畫閱覽》,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3月。
    58.唐健風主編,《梁又銘教授畫集》,臺北:梁又銘藝術基金會,2004年。
    59.唐德剛,《毛澤東專政始末(1949-1976)》,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60.夏誠華,《民國以來的僑務與僑教研究(一九一二~二○○四)》,新竹: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2005年3月。
    61.夏誠華主編,《新世紀的海外華人變貌》,新竹: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2009年5月。
    62.孫炳輝、鄭寅達編著,《德國史綱》,臺北:昭明出版社,2001年3月。
    63.徐焰,《台海大戰(上編):中共觀點》,臺北: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64.柴成文、趙勇田,《板門店談判》,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8月。
    65.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三演講,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10月。
    66.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二書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10月。
    67.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言論思想總集》卷三十八談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10月。
    68.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九談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10月。
    69.袁明主編,《國際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70.袁建滔,《新漫畫語言》,臺北:尖端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12月。
    71.高信,《中華民國之華僑與僑務》,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6月。
    72.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一九五○~一九七二)》,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4月。
    73.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鼎藝千秋—梁鼎銘、梁又銘、梁中銘紀念畫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0年12月。
    74.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臺灣漫畫史特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6月。
    75.國島水馬畫,戴寶村解說,《漫畫台灣年史》,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1月。
    76.張有為,《漫畫藝術》,臺北:全民出版社,1954年。
    77.張其昀主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二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4月。
    78.張其昀主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三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4月。
    79.張芳明編著,《漫畫入門》,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年4月。
    80.張建華,《俄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81.張英超,《漫畫技法講義》,臺北:臺灣新生報社,1956年。
    82.張道藩,《張道藩先生文集》,臺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
    83.張鐵偉編著,《伊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10月。
    84.張讚合,《兩岸關係變遷史》,臺北:周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85.教育部教育資料研究室,《總統三年來關於教育文化的訓示》,臺北:教育部,1953年4月。
    86.梁中銘,《中銘漫畫集(1950-1954)》,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54年。
    87.畢克官,《中國漫畫史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1月。
    88.畢克官、黃遠林編著,《中國漫畫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1月。
    89.莊永明,《臺灣第一》,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
    90.莊克仁,《視覺傳播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8月。
    91.許介鱗,《戰後台灣史記(卷二)》,臺北:文英堂出版社,2005年。
    92.陳仲偉,《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
    93.陳仲偉,《台灣漫畫史:從文化史的角度看台灣漫畫的興衰》,臺北:杜葳廣告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5月。
    94.陳仲偉,《台灣漫畫年鑑:對漫畫文化發展的另一種思考》,臺北:杜葳廣告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4月。
    95.陳紀瀅,《文藝運動二十五年》,臺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77年3月。
    96.陳凌,《說服傳播:過程和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
    97.陳陽,《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98.彭樹智主編,《二十世紀中東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99.彭樹智主編,《阿拉伯國家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100.森哲郎編著,于欽德、鮑文雄譯,《中國抗日漫畫史:中國漫畫家十五年的抗日鬥爭歷程》,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1999年9月。
    101.黃茅,《漫畫藝術講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102.黃鴻釗主編,《中東簡史》,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103.萬書元,《幽默與諷刺藝術》,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
    104.趙友培,《文壇先進張道藩》,臺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75年。
    105.遠流臺灣館編著,《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106.劉志攻,《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大會的參與:外交政策、國際環境及參與行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107.劉金質,《冷戰史(上)》,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月。
    108.蔣介石,《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9年3月。
    109.蔣介石,《先總統蔣公言論選集-反共復國的理論與實踐》,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年3月。
    110.鄭明娳,《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111.蕭湘文,《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112.戴天昭著,李明峻譯,《台灣國際政治史》,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113.戴月芳、羅吉甫主編,《臺灣全記錄(15000B.C.~1996A.D.)》,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6月。
    114.戴月芳主編,《20世紀全記錄》,臺北:錦繡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2月。
    115.戴寶村,《臺灣政治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
    116.薛化元編著,《臺灣地位關係文書》,臺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8月。
    117.鍾嘉謀,《重返聯合國之路》,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118.簡江作,《韓國歷史與現代韓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
    119.龐松,《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56》,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120.蘭嵐,《美國在中東:艾森豪威爾主義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121.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
    122.Carth S. Jowett and Victoria O’Donnell著,陳彥希、林嘉玫、張庭譽譯,《宣傳與說服》,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月。
    123.David MacKenzie,Michael W. Curran著,蔡百銓譯,《俄羅斯‧蘇聯‧及其後的歷史(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
    124.David McCullough著,劉麗真、王凌霄譯,《杜魯門(下冊)》,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1月。
    125.Denny Roy著,何振盛、杜嘉芬譯,《台灣政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126.Geoffrey Perret著,許綬南譯,《老兵不死:麥克阿瑟新傳(下)》,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
    127.J.A.C.Brown著,周恃天譯,《說服技術》,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6月。
    128.Jane Stokes著,趙偉妏譯,《教您如何做文化暨媒介研究》,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月。
    129.John Fiske著,許靜譯,《傳播研究導論:過程與符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130.John Toland著,孟慶龍、杜繼東、俞金堯等譯,《韓戰:漫長的戰鬥(上冊)》,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1月。
    131.John W. Mason著,何宏儒譯,《冷戰》,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3月。
    132.Louis Althusser著,陳越編譯,《哲學與政治:阿爾都塞讀本》,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3.Maurice Isserman著,陳昱澍譯,《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
    134.Maurice Meisner著,杜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年。
    135.Max J. Friedländer著,梁春生譯,《藝術與鑑賞》,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年。
    136.Minton F. Goldman著,楊淑娟譯,《中、東歐的革命與變遷:政治、經濟與社會的挑戰》,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137.Paul Martin Lester著,田耐青等譯,《視覺傳播》,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3年7月。
    138.Peter Burke著,許綬南譯,《製作路易十四》,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39.Philip Smith著,林宗德譯,《文化理論面貌導論》,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月。
    140.Steve Edgell with Brad!Brooks and Tim Pilcher著,陳寬祐譯,《漫畫創作實務全覽》,臺北:視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1月。
    141.Dean Acheson,Present at the Creation-My Years in the State Department.N.Y.:W.W.Norton&Company,1969.
    142.editor-in-chief, Rüdiger Wolfrum;managing editor Christiane Philipp,United Nations:Law,Policies and Practice.Dordrecht:Martinus Nijhoff,1995.
    143.Edward A. Olsen,Korea,The Divided Nation,London:Praeger,2005.
    144.Nai-Teh Wu(吳乃德),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Ph. D Thesis, Dp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7.
    145.Peter Lowe,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N.Y.:Longman,1986.
    146.Spencer C. Tucker ed.,Encyclopedia of the Korean War:a political,social,and military history. Santa Barbara,California:ABC-CLIO,Inc.,2002.
    147.William Stueck,Rethinking the Korean War.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2.

    二、期刊論文
    1.〈中國勞工半月刊七週年紀念徵求讀者意見統計報告〉,《中國勞工》,第169期,1957年11月16日。
    2.〈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三月來工作概況〉,《中華婦女》,創刊號,1950年7月15日。
    3.〈本刊最近兩年來發行數量〉、〈民間知識半月刊發行數量分佈地區〉、〈本刊讀者職業分類〉,《民間知識》,第100期,1956年9月25日。
    4.〈讀者對本刊之意見與批評〉,《民間知識》,第100期,1956年9月25日。
    5.中國一週編輯部,〈給讀者的信〉,《中國一週》,創刊號,1950年5月1日。
    6.冬淺,〈我對「中勞」的感想和建議〉,《中國勞工》,第146期,1956年12月1日。
    7.古采艷,〈What’s So Funny about The Comics-淺談漫畫媒體表現形式的圖像魅力(上)〉,《幼獅文藝》,第517期,1997年1月。
    8.皮以書,〈婦聯會四年〉,《中華婦女》,第4卷第8、9期合刊,1954年5月17日。
    9.任育德,〈中國國民黨宣傳決策核心與媒體的互動(1951-196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2期,2009年11月。
    10.任育德紀錄,〈韓戰五十年學術座談會記錄〉,《近代中國》,第137期,2000年6月。
    11.朱元鴻,〈實用封建主義:集體記憶的敘事分析—以一九四九年後中國大陸為參考〉,《中國社會學刊》,第16期,1992年12月。
    12.朱善傑、鐘世凱,〈動畫中漫畫表現形式研究-以漫畫造型與漫畫符號為中心〉,《藝術學報》,第75期,2004年12月。
    13.朱蕙,〈抗戰時期的漫畫家及漫畫創作〉,《文藝理論與批評》,2005年第4期。
    14.李奇茂,〈梁中銘其人其畫〉,《中國美術學報》,1979年3月。
    15.李明,〈韓戰期間的美國對華政策〉,《國際關係學報》,第23期,2007年1月。
    16.李金玉,〈第二次筆談會:對本刊的意見〉,《中國勞工》,第25期,1951年11月16日。
    17.李雲漢,〈中國國民黨遷台前後的改造與創新(1949-1952)〉,《近代中國》,第87期,1992年2月。
    18.李闡,〈早期台灣漫畫發展概況〉,《文訊》,革新第97期,1997年1月。
    19.沈孝雯,〈台灣的戰鬥文藝漫畫(1950~1980年代)〉,《台灣美術》,第79期,2010年1月。
    20.沈宗瑞,〈國家統合主義式的工會體制—1950至52年間國民黨改造內容之探討〉,《清華學報》,第30卷第2期,2000年6月。
    21.周俊宇,〈「一人有慶,兆民賴之」—蔣中正在臺時期的祝壽現象及其領袖形象塑造〉,《臺灣文獻》,第58卷第3期,2007年9月。
    22.周琇環,〈韓戰期間志願遣俘原則之議定(1950-1953)〉,《國史館館刊》,第24期,2010年6月。
    23.林文義,〈誰傳中國漫畫的下一把薪火?介紹十一位辛苦而卓越的中國漫畫家〉,《書評書目》,第75期,1979年7月。
    24.林正義,〈美國政府對韓戰的策略〉,《近代中國》,第137期,2000年6月。
    25.林果顯,〈日常生活中的反共知識建構-以《廣播雜誌》為中心(1952-1956)〉,《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4期,2007年。
    26.姚夢谷,〈六十年來漫画述要〉,《雄獅美術》,第52期,1975年6月。
    27.洪德麟,〈台灣歷史的漫畫寫真〉,《臺灣史料研究》,第7期,1996年。
    28.洪德麟,〈臺灣漫畫八十年〉,《新活水》,第23期,2009年4月。
    29.洪德麟,〈臺灣漫畫五十年經緯〉,《歷史月刊》,第129期,1998年10月。
    30.胡仁,〈大陸人民反共抗暴四十年〉,《中共研究》,第24卷第3期,1990年3月。
    31.張淑雅,〈一九五○年代美國對臺決策模式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0期,2003年6月。
    32.張淑雅,〈杜魯門與台灣〉,《歷史月刊》,第23期,1989年12月。
    33.陳沚孫,〈輝煌的成就—祝「中國勞工」創刊六週年紀念〉,《中國勞工》,第145期,1956年11月16日。
    34.陳芳明,〈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第199期,2001年5月。
    35.陳英芝,〈我愛「中勞」〉,《中國勞工》,第73期,1953年11月16日。
    36.陳龍廷,〈布袋戲與政治-五○年代的反共抗俄劇〉,《台灣史料研究》,第12號,1998年11月。
    37.楊奎松,〈蘇聯、中共因應韓戰之背景及利弊剖析〉,《近代中國》,第137期,2000年6月。
    38.管中祥,〈「國民黨國機器」操控媒介資訊形式的轉變(1924-1999)〉,《傳播文化》,第9期,2002年。
    39.劉維開,〈蔣中正對韓戰的認知與因應〉,《輔仁歷史學報》,第21期,2008年7月。
    40.劉維開,〈蔣中正總統對韓戰及相關問題的看法與政策—民國三十九年〉,《近代中國》,第137期,2000年6月。
    41.編者,〈名畫家梁中銘事略〉,《廣東文獻季刊》,第24卷第3期,1994年9月。
    42.編者,〈卷頭語〉,《民間知識》半月刊,第1期,1950年12月25日。
    43.編者,〈從徵答中看本刊〉,《民間知識》,第97期,1956年8月10日。
    44.蔡盛琦,〈臺灣流行閱讀的上海連環圖畫(1945-1949)〉,《國家圖書館館刊》,98年第1期,2009年6月。
    45.蔡慧瑛,〈葉公超外交生涯的頓挫-從外蒙古進入聯合國談起〉,《傳記文學》,第83卷第4期,2003年10月。
    46.蕭道中,〈冷戰時期的聯合國政治-1955年「整批交易」入會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9期,2008年5月。
    47.蕭嘉猷,〈人物插畫造型的「誇張」與「變形」表現類型探討〉,《商業設計學報》,第3期,1999年7月。

    三、學位論文
    1.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2.古采艷,《臺灣漫畫工業產製之研究:一個政治經濟觀點》,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3.古蕙華,《日治後期臺灣皇民化運動中的圖像宣傳與戰時動員(1937-1945)—以漫畫和海報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4.朱善傑,《漫畫表現形式在動畫中的應用研究-以漫畫造型與漫畫符號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5.吳偉立,《中國大陸漫畫發展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6.呂亦成,《兩岸關係變遷(一九四九-一九九九)與反共真諦之探討》,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7.宋育泰,《初探漫畫中的圖像敘事:社會符號學的觀點》,臺北: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8.李衣雲,《斷裂與再生:對臺灣漫畫生產的初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9.李雅婷,《建構臺灣藝術主體性的困境:戰後國民黨的文藝政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0.沈孝雯,《鐵血告白:遷臺初期文藝政策下的美術創作(1949-1984)》,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11.沈幸儀,《一萬四千個證人:韓戰時期「反共義士」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2.周德望,《不在中國?日本漫畫中的起源意識與現代身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3.林佳叡,《製造英雄—以葉宏甲漫畫「諸葛四郎」系列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14.林果顯,《一九五○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部博士論文,2009年。
    15.邱夢偉,《幽默漫畫表現形式之創作研究─以幽默漫畫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6.侯明發,《《勝利之光》國軍政令宣導漫畫之「敵人」形象造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系碩士論文,2010年。
    17.封德屏,《國民黨文藝政策及其實踐(1928~1981)》,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18.柯瓊閔,《朱德庸漫畫之性別再現(1983-200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19.胡芳琪,《一九五○年代台灣反共文藝論述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20.徐佳馨,《漫步圖框世界:解讀日本漫畫的文化意涵》,臺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21.秦慧珠,《台灣反共小說研究(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九年)》,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22.袁公瑜,《國民黨文工會職能轉變之研究-1951年至2002年》,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23.張乃東,《劍戟沈沙朱猶殷-論戰爭與戰鬥題材美術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4.陳仲偉,《日本漫畫400年:大眾文化的興起與轉變》,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25.陳逢申,《戰爭與文宣:以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話劇、音樂及漫畫為例(1937-1945)》,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26.陳瑩華,《報社漫畫家個人特質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27.章淵博,《日本漫畫與御宅文化》,高雄: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28.曾薰慧,《台灣五○年代國族想像中「共匪∕匪諜」的建構》,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29.黃才郎,《文化政策影響下的藝術贊助-台灣一九五○年代文化政策、藝術贊助與畫壇的互動》,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30.黃怡菁,《《文藝創作》(1950-1956)與自由中國文藝體制的形構與實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31.黃雅芳,《台灣漫畫文化工業初探》,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32.黃靖嵐,《「帝國」的浮現與逸出:日本漫畫產業於台灣「全球在地化」實踐》,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33.劉平君,《解構流行文化的權力軌跡:試析臺灣漫畫文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34.歐陽瑜,《我國日報政治漫畫的內容分析─民國七十五年七月~七十八年六月》,臺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35.蔡孟航,《台灣藝術作品中的漫畫圖像表現》,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36.蔡淵洯,《抗戰前國民黨之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運動(1928-193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7月。
    37.鄭雅文,《梁鼎銘昆仲繪畫之研究》,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38.鄧淑英,《晚清通俗性報刊與現代知識啟蒙:以《圖畫日報》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39.蕭淑惠,《遷台後蔣介石的反共論述(1949-197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40.遲瑞君,《牛哥漫畫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41.蘇新益,《臺灣漫畫出版品文化意涵及產業發展議題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四、報紙與政府公報
    1.中央社,〈匪「洗腦」工作昨日開始,反共義士堅如鐵石〉,《中央日報》,1953年10月16日,第一版。
    2.王集叢,〈什麼是戰鬥文藝?〉,《聯合報》,1954年12月13日,第六版。
    3.李闡,〈萬象漫畫季序幕〉,《聯合報》,1979年12月3日,第十二版。
    4.胡有瑞,〈梁又銘梁中銘談漫畫是維護正義的利劍〉,《中央日報》,1966年7月17日,第三版。
    5.孫陵,〈文藝工作者底當前任務-展開戰鬥,反擊敵人!〉,《民族報》,1949年11月16日,第六版。
    6.馬星野,〈談漫畫〉,《中央日報》,1974年11月17日,第十版。
    7.臺北訊,〈漫畫解嚴—鼓勵代替審查,採取事後追懲〉,《聯合報》,1987年12月22日,第三版。
    8.總統府第一局編輯,〈總統元旦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總統府公報》,第380號,1953年1月6日。
    9.總統府第一局編輯,〈總統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總統府公報》,第563號,1955年1月4日。

    五、網站與電子資料庫
    1.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網址:http://cpc.people.com.cn/)
    2.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kmt.org.tw/)
    3.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網址: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
    4.台灣維基人(網址:http://wikipedia.tw/)
    5.國家圖書館全國報紙資訊系統(網址:http://readopac.ncl.edu.tw/cgi/ncl9/m_ncl9_news)
    6.聯合國大會歷屆大會決議文(網址:http://www.un.org/zh/ga/documents/gares.shtml)
    7.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歷年決議文(網址:http://www.un.org/chinese/documents/scres.ht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