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元亨
論文名稱: 李敏勇現代詩研究
指導教授: 許俊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39
中文關鍵詞: 李敏勇新即物主義笠詩社現代詩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9下載:9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新文學歷經兩個殖民統治體制,跨越語言一代的前輩作家及戰後世代作家,堅持創作深具臺灣精神與本土意識的文學作品。李敏勇是戰後世代重要的詩人之一,藉由本論文研究,肯定其在戰後現代詩創作的努力與貢獻。
    本文以李敏勇的詩作及詩解說為研究核心,其相關詩、文學評論及相關著作為輔助研究之資料,佐以前人研究成果做為參考並提出個人論述。以研讀、分析李敏勇的詩作及相關著作、評論,對於李敏勇有較細微的觀察與研究,標出其文學成就。
    在國家文藝政策干涉文學創作的年代,李敏勇堅守貫徹成為真正的詩人的理念,釐清詩人的角色與責任。他的詩具備凝視現實的精神;喚醒族群的記憶
    、重視人權的關懷、批判社會的現實、熱愛土地的情懷、思索歷史的軌跡、追尋國家的認同。他的詩質充滿愛與希望,擔負起教訓與教養的功能,讓詩成為時代、社會與歷史的證言。
    李敏勇依循表現主義與新即物主義的藝術手法,以樸實明朗的語言風格,規律的詩作形式,表現豐富精彩的詩作意象。他是《笠》詩社戰後世代優秀的詩人之一,詩作的題材豐富,關心的層面廣泛,不僅讀詩、寫詩、解詩、譯詩、評詩,更以詩介入社會現實,追求歷史與社會的重建。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3 一、 從抒情面貌到關注現實………………………………………5 二、 反抗意識與現實批判…………………………………………6 三、 反戰精神與歷史思索…………………………………………7 四、 語言的存在與實踐……………………………………………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0 一、 研究範圍……………………………………………………..10 二、 研究方法..................................................................................11 第四節 論文架構……………………………………………………..12 第二章 李敏勇的生平與文學經歷………………………………………..15 第一節 生平…………………………………………………………..15 一、 成長與求學過程……………………………………………..15 二、 就業與婚姻…………………………………………………..19 第二節 文學經歷……………………………………………………..21 一、文學啟蒙………………………………………………………21 二、文學青年………………………………………………………22 三、詩風轉變……………………………………………………..25 四、引爆詩社論戰………..………………………………………27 五、參與《笠》詩刊編務………………………………………..29 六、參與文學活動與公共事務…………………………………..30 七、詩集與專著………………………………………………….33 第三章 李敏勇的詩觀……………………………………………………..37 第一節 詩人的角色與責任……………………...………..………….40 一、 詩人的角色..............................................................................41 二、 詩人的責任…………………………………………………..44 第二節 詩的精神……………………………………………………..48 一、 臺灣主體意識…………………..……………………………50 二、 主觀思想………………………..……………………………53 第三節 詩的本質……………………………………………..…..…..58 一、 愛與希望………………………………………………….….58 二、 抵抗…………………………………………………………..60 三、 批評…………………………………………………………..64 四、 抒情與知性…………………………………………………..69 第四節 詩的功能……………………………………………………..72 一、 教訓與教養…………………………………………………..73 二、 歷史的證言…………………………………………………..75 三、 社會的反映…………………………………………………..76 第五節 詩的主張……………………………………………………..78 一、 詩的語言……………………………………………………..79 二、 詩的形式與內容……………………………………………..86 第六節 詩的題材……………………………………………………..90 一、 關注現實……………………………………………………..90 二、 超越現實……………………………………………………..91 第四章 李敏勇詩的內容思想……………………………………………..93 第一節 情愛的探索…………………………………………………..93 一、 自我眷戀……………………………………………………..95 二、 戀情追憶……………………………………………………..97 三、 女體憧憬……………………………………………………..98 四、 含蓄性愛……………………………………………………100 第二節 生與死的體悟………………………………………………102 一、 生的體認……………………………………………………103 二、 死的體悟……………………………………………………115 第三節 反戰精神……………………………………………………121 一、 反戰思想……………………………………………………123 二、 戰爭體驗……………………………………………………138 第四節 認同追尋……………………………………………………152 一、 族群意識的凝聚……………………………………………153 二、 國家認同的形塑……………………………………………163 三、 新國家的憧憬………………………………………………174 第五節 現實批判……………………………………………………181 一、 威權的反抗…………………………………………………182 二、 戒嚴統治的陰影……………………………………………189 三、 中國政權的迷思……………………………………………215 四、 社會現象的省思……………………………………………228 第五章 李敏勇詩的藝術特色…………………………………………… 249 第一節 藝術手法……………………………………………………249 一、 表現主義……………………………………………………251 二、 新即物主義…………………………………………………254 第二節 語言的特色…………………………………………………273 一、 清新優美……………………………………………………274 二、 明朗樸實……………………………………………………276 三、 尖銳直接……………………………………………………282 第三節 意象的塑造…………………………………………………284 一、 創新鮮麗……………………………………………………285 二、 清晰簡潔……………………………………………………287 三、 多重歧異……………………………………………………288 四、 感覺轉移……………………………………………………290 第四節 形式結構的經營……………………………………………293 一、 規律…………………………………………………………294 二、 並列…………………………………………………………297 三、 對照…………………………………………………………300 第六章 結論……………………………………………………………… 303 參考文獻……………………………………………………………………305 附錄 附錄一:李敏勇作品評論目錄……………………………………………315 附錄二:李敏勇著述年表…………………………………………………323

    參考文獻

    一、李敏勇作品集

    【詩集】
    《雲的語言》,臺北市:林白出版社,1969年出版。
    《暗房》,臺北市:笠詩社,1986年2月出版。
    《鎮魂歌》,臺北市:笠詩社,1990年3月出版。
    《野生思考》,臺北市:笠詩社,1990年3月出版。
    《戒嚴風景》,臺北市:笠詩社,1990年3月出版。
    《傾斜的島》,臺北縣:圓神出版社,1993年6月初版。
    《一個台灣詩人的心聲告白》CD,臺北市:上揚唱片公司出版,1995年出版。
    《心的奏鳴曲》,臺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4月初版一刷。
    《如果你問起》,臺北市: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11月初版。
    《思慕與哀愁》,臺北市: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11月初版。
    《青春腐蝕畫》,臺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4月初版一刷。(涵蓋該書出版前的《雲的語言》(詩、散文合集)、《暗房》、《野生思考》、《鎮魂歌》、《戒嚴風景》、《如果你問起》、《思慕與哀愁》等詩集裡所有
    的詩作。)

    【詩解說、評論集】
    《詩情與詩想》,臺北市:業強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綻放語言的玫瑰―─二十位台灣詩人的政治情境》,臺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
     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月初版一刷。
    《亮在紙頁的光―─三十九位世界詩人的心境與風景》,臺北市:玉山社出版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月初版一刷。
    《啊,福爾摩沙!》,臺北市: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月初版一刷。
    《台灣詩閱讀―─探觸五十位台灣詩人的心》,臺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2004年7月初版一刷。
    《詩人的憂鬱―─寫給台灣的情書》,臺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7月初版一刷。

    【文學評論集】
    《做為一個台灣作家》,臺北市: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89年3月初版。
    《戰後臺灣文學反思》,臺北市: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4年6月初版一刷。

    【編選詩集】
    《旅途》,臺北市: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3月出版。
    《情念》,臺北市: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3月出版。
    《憧憬》,臺北市: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3月出版。
    《傷口的花》,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7年2月出版。
    《複眼的思想──戰後世代八人詩選》,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5年12月出
    版。
    《花與果實》青少年台灣文庫新詩讀本2,臺北市:五南出版社,2006年1月出
    版。

    【散文隨筆集】
    《人生風景》,臺北市: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12月初版。
    《文化風景》,臺北市: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12月初版。
    《彷彿看見藍色的海和帆》,臺北市: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7月初版。
    《漫步油桐花開的山林間》,臺北市: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7月初版。
    《台灣之美》,臺北市: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6年4月初版。

    【譯詩集】
    《亂髮》(與謝野晶子短歌集),臺北市:圓神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星星與蒲公英》(金子美鈴童謠集),臺北市:方智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溫柔些,再溫柔些―─四十位世界詩人編織的聲音情境》,臺北市:聯合文學
     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2月初版。

    【政治社會評論集】
    《崩壞國家》,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悲情島嶼》,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迷亂時代》,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腐敗國家、腐爛社會》,臺北市:不二出版社,1996年月出版。
    《台灣進行曲》,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小說集】
    《情事》,臺北市: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3月出版。

    【其他專著】
    《美術風景》,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心的風景50選》,臺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初版
    一刷。

    二、相關專書與論著

    白萩策劃、張信吉記錄,《詩與台灣現實》,臺北市:笠詩刊社,1991年1月出版。
    古繼堂,《臺灣新詩發展史》,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7月初版。
    李魁賢,《詩的反抗》,臺北縣: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6月初版一刷。
    李漢偉,《台灣新詩的三種關懷》,臺北市:駱駝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2月初版。
    余光中、洛夫、商禽等編著,《如果遠方有戰爭》,臺北:小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6月初版。
    宋田水,《宋田水文學評論集》,彰化縣: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9月出版。
    金尚浩,《戰後台灣現代詩研究論集》,臺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3月初版。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5月二版一刷。
    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1月初版一刷。
    陳千武,《詩文學散論》,臺中市:臺中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5月出版。
    陳千武,《現代詩淺說》,臺中:學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9年12月初版。
    陳明台,《臺灣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4月初版。
    莫渝,《彩筆傳華彩―─台灣譯詩二十家》,臺北縣:河童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一刷。
    曹長青、謝文利《詩的技巧》,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7月初版一刷。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87年2月初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一刷。
    趙天儀,《台灣現代詩鑑賞》,臺中市:臺中市文化中心,1998年5月出版。
    趙天儀、李魁賢、李敏勇、陳明台、鄭炯明等編選,《混聲合唱―─笠詩選》,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7月初版一刷。
    鄭烱明編,《台灣精神的崛起――「笠」詩論選集》,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89年12月初版。
    蕭蕭,《現代詩學》,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4月初版。
    陳明台,《抒情的變貌:文學評論集》,臺中市:臺中市文化中心,2000年12月。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初版一刷。
    解昆樺《台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與推移:以創世紀與笠詩社為觀察核心》,臺北:鷹漢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7月初版一刷。

    三、期刊及論文

    林亨泰<古剎的竹掃>,《笠》創刊號,1964年6月15日,頁3~4。
    李敏勇<招魂祭>,《笠》詩刊43期,1971年6月15日,頁55~58。
    鄭烱明<創造詩的歷史>,《笠》詩刊100期,1980年12月15日,頁1。
    鄭烱明、陳明台<現實經驗、問題意識--即物、表現、象徵>,《笠》詩刊107期,1982年2月15日,頁51~53。
    鄭烱明<戰爭.愛與死的交響曲─―論李敏勇詩集「野生思考」>,《笠》詩刊108期,1982年4月 15日,頁46~50。
    李魁賢<論李敏勇的詩>,《詩人坊》第4集,1983年4月15日,頁51~58。
    喬林、德亮、李川端、陳明台、郭成義<李敏勇作品印象小記>,《詩人坊》第4集,1983年4月15日,頁59~61。
    陳千武<台灣光復前後新詩的演變>,《笠》詩刊130期,1985年12月,頁21~22。
    陳千武<談「笠」的創刊>《台灣文藝》102期,1986年9月,頁12。
    林燿德<鐵窗之花―─讀李敏勇詩集《暗房》>,《文藝月刊》207期,1986年9月號,頁47~58。
    黃恒秋〈俘虜的詠嘆--論李敏勇詩集《暗房》〉,《文訊月刊》26期,1986
    年10月號,頁54~58。
    李敏勇<李敏勇寫作簡歷>,《文學界》21期,1987年2月,頁26~28。
    陳千武<從混沌的意識清醒:欣賞李敏勇的「鬱金香」>,《文學界》21集,1987年2月,頁6~7。
    <暗房的世界--李敏勇作品論>李敏勇作品討論會座談紀錄,原發表於《文學界》21集,1987年2月號,後收錄於《青春腐蝕畫》,,臺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4月初版一刷,頁206-236。
    李敏勇<寧愛台灣草笠,不戴中國皇冠>,《笠》詩刊139期,1987年6月,頁1。
    李魁賢<解讀李敏勇>,《文學台灣》36期,1990年10月出刊,頁36~40。
    彭瑞金<輸送明亮給世界的詩人李敏勇>,原刊於《文訊》60期,1990年10月號,後收錄於《青春腐蝕畫》,,臺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4月初版一刷,頁237-244。
    吳潛誠<政治陰影籠罩下的詩之景色--評介李敏勇詩集《傾斜的島》>,原發表於《文學台灣》,後收錄於《傾斜的島》,臺北縣:圓神出版社,1993年6月初版,頁137~156。
    劉湘吟<揉合理性與感性的臺灣詩人─―李敏勇:堅持美與意義的追尋>,《新觀念》116期,1998年6月,頁18~25。
    宋澤萊<從隱喻到明示──試介鄭烱明、李敏勇、李魁賢的多種階段、面貌>,《台灣新文學》11期,1998年12月,頁271~303。
    李魁賢<笠的歷程(增補)>,《笠》詩刊215期,2000年2月,頁121~128。
    陳明台<巧妙的語言裝置─―初讀李敏勇的詩集《心的奏鳴曲》>,《抒情的變貌:文學評論集》,2000年12月,頁36~38。
    李豐楙<嘲諷與浪漫―─「笠」戰後世代詩人的兩種精神面向>,《笠》詩刊224期,2001年8月,頁42~73。
    <李敏勇作品討論會>座談紀錄,《笠》詩刊239期,2004年2月,頁12~37。
    笠詩刊四十週年座談<詩的歷史.詩的見證>,2004年6月,《笠》詩刊241期,頁84~114。
    陳俊榮<李敏勇詩的語言與形式>,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誌》第10期,2005年6月,頁81~104。
    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人物篇之台灣文學家訪談錄,主題:點燃生命之光—專訪詩人李敏勇,時間:2005年3月9日午後2:30~5:30,地點:台北市新生南路「李敏勇文學工房」,採訪記錄:莊紫蓉。《台灣文學評論》第六卷第一期,2006年1月15日,頁73~105。
    阮美慧<魂兮歸來―─論七十年代《笠》「招魂祭」事件的意義與影響>,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2006 UCSB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TAIWAN STUDIES),臺灣文學與歷史研討會發表之論文,2006年10月20~21日。

    五、學位論文

    戴寶珠,《「笠詩社」詩作集團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豐楙教授指導,1996年2月出版。
    阮美慧,《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鴻森教授指導,1997年5月出版。

    六、網路

    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人物篇之台灣文學家訪談錄,主題:在語字的花園散步──談詩的寫作與閱讀,時間:1997年11月21日,地點:台北勞工教育電台(FM 91.3) ,採訪記錄:莊紫蓉。
    見http://www.twcenter.org.tw/b01/main_b01.htm網站(2007年2月28日)。

    七、報紙

    徐開塵,<詩人體悟、理性批判―─李敏勇描繪「文化風景」>,《民生報》34版,1986年12月26日。
    邱婷,<李敏勇用詩檢視社會>,《民生報》28版,1992年4月17日。
    林山田,<迷亂時代旳批評>,《自由時報》19版,1992年11月30日。
    鄭欽仁,<崩壞國家的思考>,《自由時報》19版,1992年11月30日。
    李永熾,<詩人的政治論述>《自由時報》19版,1992年11月30日。
    張娟芬,<李敏勇─―在本土文學界展現充沛活動力>,《中國時報》31版,1993年3月12日。
    王美琇,<政治關懷入詩、社會參與問世的李敏勇>,《自立早報》6版,1993年10月8日。
    鍾肇政,<文學抵抗的證言:讀李敏勇《戰後臺灣文學反思》>,《自由時報》29版1994年7月30日。
    鄭烱明,<文學心靈的覺醒―─《戰後臺灣文學反思》>,《自立晚報》19版1995年1月7日。
    吳潛誠,<聽覺的想像―─聆聽李敏勇的心聲告白>,《聯合報》37版1995年5月25日。
    陳順勝等,<這一工咱來聽台語詩──記「一個台灣詩人的心聲告白」李敏勇CD詩集>,《台灣時報》26版1995年7月30日。
    李敏勇,<追憶通學時代>,《自由時報》34版,1995年11月11日。
    沈怡,<李敏勇關注城市文化質地>,《聯合報》35版,1996年12月22日。
    董成瑜,<李敏勇―─詩人的心,為城市發憂>,《中國時報》38版1997年2月13日。
    莊紫蓉,<詩閱讀、新閱讀、心閱讀―─談李敏勇詩解說新書>,《台灣時報》27版1997年3月31日~4月2日。
    莫渝,<世世代代落居的島《國語日報》5版>,1998年2月26日。
    李淑華,<李敏勇譯詩追思二二八>,《自立晚報》3版,1998年3月1日。
    林耀堂,<商場中的詩人─―李敏勇安步當車好自在>,《中國時報》33版,1999年1月8日。
    李敏勇,<以詩袒露我的心─―我的詩集《心的奏鳴曲》>,《自立晚報》23版,1999年5月20日。
    李敏勇,<芒草。薊花。曠野。吶喊>,《自由時報》39版,2000年2月17日。
    張清志,<有關係,而且關心―─詩人李敏勇以出版從事文化運動>,《中央日報》12版, 2000年5月5日。
    趙靜瑜,<李敏勇新書富時代批判風格>,《自由時報》40版,2000年7月7日。
    徐開塵,<李敏勇詩文並呈見證時代>,《民生報》A4版,2000年7月30日。
    施美惠,<李敏勇、蕭泰然合寫史詩―─鎮魂曲>,《聯合報》14版,2001年6月27日。
    陳文瀾,<瘋狂的台灣將他刺傷成詩―─評李敏勇的兩本書與詩>,《台灣日報》25版,2001年7月5日。
    徐開塵,<李敏勇將與讀者分享寫詩心情>,《民生報》A13版,2001年11月1日。
    夏瑞紅,<如果你問起李敏勇>,《中國時報》39版,2002年1月10日。
    林德俊,<如果你問起―─漢英對照李敏勇詩選>,《中央日報》18版,2002年1月17日。
    林政華,<疼愛臺灣為本土發聲的多才多藝文學文化人─―李敏勇>,《台灣新聞報》9版,2002年12月19日。
    陳希林,<從抒情到批判―─李敏勇回顧「青春」>,《中國時報》C8版,2004年4月15日。
    李敏勇,<暗房的世界─―詩人的告白>,《台灣日報》19版,2004年5月31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