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淑女 Lin, shu-nu |
---|---|
論文名稱: |
水光花影──花自芳菲水自流 林淑女水墨創作與研究 |
指導教授: |
李振明
Lee, Cheng-M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7 |
中文關鍵詞: | 芳菲 、意象 、時空 、物化 、朦朧體 、觀化 |
英文關鍵詞: | Fanfei, mental image, time and space, objectification, blurred painting style, morotai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1 下載:1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藝術的表現常隨著時代,也同其合流並進,從自然與生命的角度觀想,藝術創作的過程,常是充滿著游離與隱晦的,即使自然給予人類無盡的生命及豐富的想像,生命形式的存在從來都是有其流動的定律與周期,不管是向外的擴張或向內的收縮,都顯示出生命的兩極化。從繪畫中體驗一種真理,就是自然,也由藝術的審美觀照中體會生命的無常,由這樣的意象空間,表現在視覺藝術上,以虛實心象的觀照,藉物化下所引生的精神境界,及自然節奏中體悟到的生命不可逆的本質,並以探就繪畫創作和外境相融之後所產生的一種心象。
因此本文中以時空意象及觀物之生的審美角度出發,在繪畫中,呈現創作者所意欲表現的心象語境與繪畫的精神意涵,同時顯示出創作者透過形象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時,呈現的底蘊是象徵與寄寓的、是幽微與感性的。並藉由水墨的傳統與時代精神的梳理與融合,將老莊哲學與儒家思想及中西方美學、圖像學、符號學、後現代語符……等不同的審美觀,作一一整理期使藝術的審美架構更為豐富且完善。使藝術創作的精神由物化的體悟中得到觀想與共感,將人的生命的情境提升,在繪畫創作中成為一種重要的價值呈現。
The presentation of art often changes and moves forward with the times. From a perspective of nature and life, the process of artistic creation is obscure and often detached from objects; despite the fact that Nature gives human beings limitless life and abundant imagination, the flow of the existence of life forms has always had been regular and cyclical, highlighting the polarization of life, whether it be an outward extension or and inward contraction. The truth, namely Nature, may be found in the paintings. While appreciating art, one can feel the ever-changing and mercurial quality of life. The mental images thereby generated are reflected as visual art. The observation of the substance and emptiness of one’s mental images, combined with a spiritual world created under objectification and the rhythm of the nature allows one to realize the irreversibility of life and explore a mental image developed by paintings and their harmonization with the outside world.
Therefore, this thesis will begin with a perspective of art appreciation cultivated by the mental images of time, space and observation. In a painting, when the artistic creator is attempting to convey their mental image and the spirit behind a piece, and at the same time, by means of concrete image presentation, the contents of their thoughts, the inner reality brought forward is symbolic, expressive, delicate and sensitive. By studying the tradition of brush painting and its aggregation and integration with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this thesis will study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arts appreciation, including the philosophy of Lao-Zi and Zhuang-Zi, Confucianism,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iconography, semiology and post-modern glossematics, in an attempt to make the framework of art appreciation more abundant and complete, elicit thoughts and a common feeling among viewers with the creative spirit of an artistic piece in the process of objectification, elevate lives, and make the artistic creation of a painting an essential form of the presentation of values.
一、資料庫、辭典
《中國基本古籍庫》電子書(合肥:黃山書社,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開發製作,2008年)。
《中文辭源》(台中: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4月)
二、專書
(一)中文
(漢)《古詩紀》(東京:汲古書院,2005年)。
(三國)嵇康,《嵇中散集》,四部叢刊景明嘉靖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電子書。
(晉)王弼注,《老子道德經》(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齊)謝赫,《古畫品録》,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電子書。
(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清同治藝苑捃華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電子書。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入《中國基本古集庫》。
(唐)駱賓王撰、(明)顔文選註,《駱丞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73年)。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宋)佚名,《宣和畫譜》,明津逮秘書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電子書。
(宋)沈括,《夢溪筆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邵雍,《皇極經世書》,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入於《中國基本古籍庫》電子書。
(宋)洪興祖,《楚辭補註》(台北:廣文書局,1962年)。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楊萬里,《誠齋集》,四部叢刊景宋寫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
(宋)韓拙,《山水純全集》,清函海本,收入於《中國基本古籍庫》電子書。
(宋)蘇軾,《蘇軾詩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蘇軾撰,(清)王文誥、馮應榴輯注,《蘇軾詩集》(台北市:學海,1985)
(明)李日華,《六研齋三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電子書。
(明)郁逢慶撰,《書畫題跋記》,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電子書。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清)朱彝尊編,《詞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何文煥,《歷代詩話》(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清)阮元校勘《景印阮刻十三經注疏》(臺北:啟明書局,1959年)。
(清)孫岳頒撰,《佩文齋書畫譜》,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電子書。
(清)徐沁,《明畫錄》,清讀畫齋叢書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電子書。
(清)秦祖永輯,《畫學心印》,清光緖朱墨套印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電子書。
(清)康熙四十五年敕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張庚撰,《國朝畫徵録》,清乾隆刻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電子書。
(日)戶田偵佑著、林秀薇編譯,《日本美術之觀察──與中國之比較》(臺南市:林秀薇,2000年)。
(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楊豫譯,《圖像證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玉路總編輯,《中華民國第十七屆全國美展專輯》(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5年7月)。
王國維,《人間詞話》(臺灣:開明書店,1953年)。
王概編,《芥子園畫譜》(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伍蠡甫主編,《中國名畫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 年)。
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經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臺北:允晨文化,1990年初版)。
吳士偉《吳士偉畫選(三)似錦繁華》(台北:吳士偉,2000年11月)。
吳國豪,《二○○七‧傳統與實驗書藝雙年展》(臺北: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2007年)。
呂清夫編譯,《前衛美術大系》(臺北:玉豐出版社)。
李友中、劉玉嬌譯,《東京美術館導遊》(臺北:雄獅圖書,1990年)。
李振明,《李振明作品集》(臺中: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08年)。
李浴編著,《中國美術史綱》(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
李福臻主編、黃慧璘譯,《日本名畫文物展‧日本美術400年史‧桃山時代至近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8年)。
李霖燦著,《山水畫皴法、苔點之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年)。
周時奮編著,《徐渭畫傳》(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臺北:洪範書店,1987年)。
林同華,《中國美學史論集(下)》(臺北:丹青圖書出版,1992年)。
林明珠主編,《2003年台北縣美術家大展專輯》(板橋市: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3年3月)。
林章湖,《2006林章湖書畫集》(臺北:正田文化,2006年)。
馬爾庫賽著、李小兵譯,《審美之維――馬爾庫賽美學論集》(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高宣揚,《傅科的生存美學》(臺北:五南圖書,2004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宋畫精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1976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藏畫精選》(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1981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張大千110歲書畫紀念特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9年)。
陳兆復,《中國畫研究》(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
傅狷夫,《山水畫初階》(臺北:華正書局,1999年)。
單國文等,《中國名畫賞析(Ⅱ)明代至清中葉繪畫》(台北縣新店市:錦繡,2002年)
單國文等,《中國名畫賞析(I)魏晉至元代繪畫》(台北縣新店市:錦繡,2001年11月)
單國文等,《中國名畫賞析(III)晚清至近現代繪畫》(台北縣新店市:錦繡,2002年)
曾一士編,《藝林風華:國立國父紀念館第七屆展覽審查委員作品聯展》(台北:國父紀念館,2003)
馮超著,《中國畫派研究叢書―湖州畫派》(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2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9年)。
黃光男,《美感與認知:美術論文集》(高雄:復文書局,1993年)。
黃光男,《畫境與化境──繪畫學與創作》(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年)。
黃賓虹,《黃賓虹話語錄》(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愈崑,《中國畫論類篇》(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楊仁愷、薛永年等編撰,《中國書畫》(臺北:南天書局,1998年)。
葉嘉惠,徐永賢主編,《96北縣美展》(台北板橋: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7.8)
熊宇,《安靜的流逝》(北京:環碧堂文化,2006年)。
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
劉振強,《道德經講義》(臺北:三民書局,1980年)。
劉國松,《宇宙心印――劉國松繪畫一甲子》(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2009年)。
潘天壽《潘天壽畫集》下卷(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6月)。
潘天壽《潘天壽畫集》上卷(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6月)。
潘茂,《常州畫派》(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3年)。
潘茂著,《中國畫派研究叢書――常州畫派》(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3年)。
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蕭滌非等,《唐詩鑑賞(上冊)》(臺北:五南圖書,1990年9月初版)。
錢鍾書,《宋詩選註》(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蘇珊‧郎格著(Susanne K. Langer)、 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1991年)。
蘇峰男著,《論國畫皴法之發展》(臺北:川流出版社,1975年)。
顧俊編著,《古人詠百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顧俊編撰,《中國繪畫美學史稿》(臺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
(二)日文
山田淳夫編,《アサヒグラフ別冊美術特集日本編17‧加山又造》(東京都:朝日新聞社,1979.8)
松村公嗣,《松村公嗣畫集》(東京都:株式會社求龍堂,1995)
上村松篁、平野重光,《現代の日本画﹝5﹞‧上村松篁》(東京都:株式會社 學習研究社,1991.4)
杉山寧,《現代の日本画‧杉山寧》(東京都:株式會社 學習研究社,1991.2)
野沢敬編,《アサヒグラフ別冊美術特集日本編51‧菱田春草》(東京都:朝日新聞社,1987年)。
林潤一,《林潤一畫集》(東京都:株式會社求龍堂,1990.10)
鈴木進編,《日本の名画7‧橫山大観》(東京都:中央公論社, 1979年)
三、期刊報章雜誌
安懷冰,〈殘花和孤嶼──讀吳世偉、吳繼濤水墨近作有感〉,《藝術家》(臺北:藝術家雜誌社,2008年11月),第402期。
金永兵,〈論馬爾庫賽藝術的異在性思想〉,《蒲峪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黑龍江省:克山師範高科青科學校,1997年4月)。
高木森,〈理學時代的藝術奇葩——馬遠父子〉,《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88年1月),第58期。
黃澤昌,〈實處俱靈 斷處俱續——淺析中國書畫藝術中的虛實關系和美學特征〉,《臨沂師範學院學報》(山東:臨沂師範學院美術系,2001年第1期)。
劉伯年,〈大千居士畫語錄〉,《大成雜誌》(香港 : 大成出版社,1986年4月),第149期。
賴思儒,〈自在流意――陳張莉個展〉,《藝術家》(臺北:藝術家雜誌社,2008年11月),第402期。
四、學術論文
(一)學位論文
宋南萱著,《〈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周芳美先生指導,2000年6月)。
(二)研討會論文
古干,〈和為貴――現代書法之合和觀散論〉《「2001現代書法新展望:兩案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暨研討會記錄專輯》(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2年)。
李思賢,〈創新的界線〉《2007開FUN傳統‧現代國際.書法學術研討會書法論文集》,(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7.5),第三篇。
五、網路資料:
(一)文章:
「全球華人藝術圖書館」,「橫山大觀」(2006.05.04發表),網址:http://www.artlib.net.tw/forum/viewtopic.php?t=185(上網日2009.5.3)
「嶺南畫派藝術網」,「日本繪畫大師與作品系列――橫山大觀」,網址:
http://www.lingnanart.com/J-master/J-master-Taikan-ch.htm(上網日2009.5.3)
http://ja.wikipedia.org/wiki/%E6%A8%AA%E5%B1%B1%E5%A4%A7%E8%A6%B3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21704068(黑澤明,上網日2009.05.09)
日本維基百科‧橫山大觀條,網址:http://ja.wikipedia.org/wiki/%E6%A8%AA%E5%B1%B1%E5%A4%A7%E8%A6%B3(上網日2009.5.3)
美術術語‧肌理,網址:
http://www.aerc.nhcue.edu.tw/8-0/twart-jp/keyword/6-3.htm(上網日2009 .5.12)
圓型箔技法,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c-2954115/article?mid=4534&prev=4632&next=2608&l=f&fid=24
歐豪年,網址:〈近代日本畫與中國畫的關係與影響〉,「嶺南畫派藝術網」,網址:
http://www.lingnanart.com/lingnan-japanese-painting.htm(上網日2009.5.3)
(二)圖片:
http://sql.tmoa.gov.tw/taiwanart/c/c-1b14-1.htm(上網日2009.4.9)
http://www.jia-artgallery.com/html/Yu%20Chen%20Yeau/artist_yu.htm(上網日2009.4.9)
http://www.members.tripod.com/~chinapen/guide/p02.html(上網日20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