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田應薇
論文名稱: 新設學校規劃設計與使用評估之研究--以桃園縣立同德國民中學為例
指導教授: 張明輝
Chang, Ming-Hu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0
中文關鍵詞: 桃園縣新設學校學校建築使用者用後評估
英文關鍵詞: Taoyuan new-established junior school, school building, user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23下載:6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探討同德國中學校建築規劃設計理念、使用者用後的滿意程度及改進意見,以作為日後相關學校建築的參考。從設計規劃、校舍空間滿意度、使用行為等面向來了解教職員生不同背景變項的實際使用者的需求及評估是否符合學校建築發展的趨勢。本研究採「用後評估」(post-occupancy evaluation,簡稱POE )的理念,藉由問卷調查與訪談的方法,以桃園縣立同德國民中學為研究範圍,對教職員工採普查方式,學生採分層隨機比例抽樣,共發出673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2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2.57%,進而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相依樣本t考驗等統計方式來分析各項統計資料。依上述研究目的與方法,對同德國中用後評估所獲致的結論敘述如下:
    壹、同德國中學校建築符合「整體規劃」的原則及具有「無障礙空間」設施的特色。
    貳、整體而言,同德國中使用者對學校建築的滿意度屬於中度滿意,其中教職員工對「校園校舍裝修」滿意度最高,對「教學空間及設備」滿意度較低;學生對「專科教室」滿意度最高,對「班級教室」滿意度較低。
    參、校園空間普遍受到教職員生的喜歡,但是使用效率不如預期,應加強管理及鼓勵措施,提高使用效益。
    肆、學校建築整體使用及規劃符合教職員工需求。
    伍、受試學生的背景因素影響對學校建築整體的滿意程度。
    陸、同德國中學校建築的相關問題,包括校舍迴音、教室空間及配置等。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改進之建議,期望可提供日後學校建築使用及規劃上之參考。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oncepts embedded in the TUNG-DE JUNIOR HIGH SCHOOL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and its feedback on the extent of user’s satisfaction in order to be referenced in related school architectures in the fu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design planning, satisfaction of school space, and utilization behavior, it further interprets the various backgrounds of the practical users’ needs and evaluates whether it fits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school architecture. This research implements the notion of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and follows the methodology of survey questionnaires. It covers the sample area of TUNG-DE JUNIOR HIGH SCHOOL and surveyed both the faculty and student bodies. Student samples are conducted through the method of stratified sampling. In total 673 questionnaires are sent out and we collected 623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ith a 92.57%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Consequently, we performed statistical analysis by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one-way ANOVA and paired-sample t-test. Based on aforementioned methodologies, it concludes the following with regards to the after-use evaluation on Tung-De Junior High School:
    1. Tung-De Junior High School meets the principles of overall planning and has the special character of non-obstacle space facilities.
    2. As a whole, users of Tung-De Junior High School maintain a medium satisfaction of the school architecture. Specifically, the faculty members show a highest satisfaction level toward the decoration of the school buildings and a lowest satisfaction of teaching space and facilities. The students reveal a highest satisfaction level toward specialized classrooms, but a lowest satisfaction level toward average classrooms.
    3. School campus buildings is widely recognized and appreciated by faculty members and students, but the usage rate is below our initial expectation. The next step should be focusing on enhancing management and carrying out encouraging policies, trying to raise the benefits of using the campus buildings.

    4.The overall usage of school architectures and planning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faculty members and students.
    5. the background of the surveyed students is a key factor in their satisfaction level.
    6. It reveals other relevant problems for Tung-De Junior High School, including the echoes between school building, the space for classrooms and relevant equipment facilities, and so forth.

    This research’s concluding remarks are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it comes up with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Hopefully, it could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school buildings’ usage and planning in the near future.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學校建築的意義與規劃原則 ………………………………………9 第二節 學校建築的發展趨勢 ………………………………………………19 第三節 用後評估研究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34 第四節 同德國中學校建築之理念 …………………………………………50 第五節 學校建築與用後評估之相關研究 …………………………………6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8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8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8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4 第四節 實施程序 ……………………………………………………………8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8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1 第一節 對學校建築整體感覺之分析……………………………………… 91 第二節 學校建築使用行為之分析 ……………………………………… 109 第三節 學校建築規劃設計之分析…………………………………………120 第四節 訪談結果之分析 …………………………………………………122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3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37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37 第二節 結論 ……………………………………………………………… 141 第三節 建議…………………………………………………………………143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147 英文部份………………………………………………………………………151 附錄 附錄一 專家效度審查問卷…………………………………………………153 附錄二 桃園縣立同德國中校園建築規劃及使用狀況調查正式問卷(教職員工 用卷) ………………………………………………………………… 173 附錄三 桃園縣立同德國中校園建築規劃及使用狀況調查正式問卷(學生用卷) ……………………………………………………………………180 附錄四 訪談大綱 …………………………………………………………185 附錄五 訪談記錄舉隅 ……………………………………………………186 表 次 表1-1 中華民國歷年教育報告書及白皮書會整表 ………………………21 表2-1 桃園縣立同德國民中學各期校舍工程建築經費表 ………………51 表2-2 96學年度同德國中教職員工概況表 ………………………………52 表2-3 96學年度同德國中學生人數統計表 ………………………………52 表2-4 各類空間數量及樓地板面積設置標準與同德國中實際孝舍空間與數量比較 ……………………………………………………………………………58 表2-5 學校建築與用後評估相關研究 ……………………………………66 表3-1 同德國中訪談對象工基本資料表 …………………………………83 表3-2 同德國中教職員工基本資料分析表 ………………………………84 表3-3 問卷審查學者專家一覽表 …………………………………………86 表3-4 訪談人員及日期地點一覽表 ………………………………………87 表3-5 問卷調查回收情形統計表 …………………………………………87 表3-6 有效樣本基本資料一覽表 …………………………………………88 表4-1 同德國中教職員工對學校建築滿意程度統計表 …………………91 表4-2 同德國中教職員工對學校建築各層面各題項滿意程度統計表 …93 表4-3 不同性別對學校建築各層面滿意程度的差異分析表 ……………96 表4-4 不同擔任職務對學校建築各層面滿意程度的差異分析表 ………97 表4-5 不同年齡對學校建築各層面滿意程度的差異分析表 ……………98 表4-6 不同服務年資對學校建築各層面滿意程度的差異分析表 ………99 表4-7 同德國中受試學生對學校建築滿意程度統計表…………………101 表4-8 同德國中受試學生對學校建築各層面各題項滿意程度統計表…102 表4-9 不同性別學生對學校建築各層面滿意程度的差異分析表………104 表4-10 不同年級學生對學校建築各層面滿意程度的差異分析表………105 表4-11 班級所在樓層之學生對學校建築各層面滿意程度的差異分析..106 表4-12 教職員工對學校建築喜歡程度與使用頻率評定結果表…………109 表4-13 教職員工對於校園空間各題項喜歡程度統計表…………………111 表4-14 教職員工對於校園各空間使用頻率調查表………………………112 表4-15 教職員工對學校建築喜歡程度與使用頻率之差異分析表………114 表4-16 全體受試學生對學校建築喜歡程度與使用頻率評定結果表……115 表4-17 全體受試學生對校園空間的喜歡程度比較表……………………116 表4-18 全體受試學生對校園空間的使用頻率比較表……………………117 表4-19 全體受試學生對學校建築喜歡程度與使用頻率之差異分析表…119 表4-20 教職員工對於學校建築規劃原則的意見分析表…………………121 表4-21 教職員工對於學校建築規劃特色的意見分析表…………………122 圖 次 圖1-1 研究步驟 …………………………………………………………… 7 圖2-1 POE的過程模式 …………………………………………………… 47 圖2-2 同德國中校徽 …………………………………………………… 53 圖2-3 同德國中圍牆、鐘樓、地標結合學校識別視覺形象系統 ……… 58 圖3-1 研究架構 …………………………………………………………… 82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于宗先(1990)。臺灣學校建築的時代觀。教育研究,13,13-17。
    王鑫(2000)。環境教育與永續校園,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中心主編:2000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手冊,183-185。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中心。
    朱家榮(2006)。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建築用後評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杏雀(2006)。行政與校園建築的合作關係,載於建築改造合作社(主編),反省與對話 921震災「新校園運動」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手冊(頁197-204)。台北市:建築改造合作社。
    李婉婉譯(齊姆林與雷詹斯坦著)(1983)。建築物用後評估簡介。建築師,9(11),32-38。
    李建興(1995)。學校應成為社區文化的堡壘,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台北市: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李述藺(2001)。南投縣國民中學校園重建用後評估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李彥霖(2005)。學校建築用後評估以桃園縣中原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彥州、陳惠美(1998)。高雄都會公園使用後評估之研究。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林明瑞(1999)。永續校園,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6,23-42。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市:五南。
    林亭延(2001)。國民小學班群教室空間規劃設計之用後評估。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海清、王有煌、蔡淑貞、江季青(2001)。鑑古塑今論臺灣的學校建築,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e世紀的的校園新貌(頁115-130)。台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林海清(2002)。後現代學校建築趨勢之探討-談學校建築的解構與建構,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優質的學校建築(頁50-57)。台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林海清(2003)。從SARS風暴探討校園規劃與永續發展,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永續發展的校園建築,98-105。台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林海清(2006)。友善校園的規劃與經營,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友善校園規劃與經營(頁2-15)。台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林逸青(2005)。學校建築-規劃設計與工程發包。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澤民(2003)。校園空間發展與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彰化師大附工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憲德(2006)。新校園運動的省思,載於建築改造合作社(主編),反省與對話 921震災「新校園運動」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手冊(頁67-76)。台北市:建築改造合作社。
    吳再欽(1997)。中華工學院校舍空間設施調整用後評估之研究。中華工學院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清山(1998)。迎接新世紀,打造新校園-談學習型社會的學校建築之建構,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習型社會的學校建築(頁87-119)。台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吳永安(2005)。桃園縣新設國民小學運動遊憩設施用後評估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吳怡君(200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室內綜合球場之使用後評估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建邦(2006)。新設國中學校建築用後評估之研究—以臺南縣大橋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建邦、林義欽、王曉慧、葉建良、沈怡君、林谷達(2006)。掌握契機打造南瀛新校園-在地執行者的願景與策略,載於建築改造合作社(主編),反省與對話 921震災「新校園運動」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手冊(頁175-196)。台北市:建築改造合作社。
    邱華玉(2002)。學科教室群教學空間規劃與使用之研究-以臺北市麗山高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於家穀(2002)。學校識別系統(SIS)規劃之研究-以桃園縣同德國中識別系統規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洪耿煌(2003)。高職土木建築科實習工場使用後評估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姜樂靜(2006)。反芻與絮叨-潭南國小重建始末與設計解析,載於建築改造合作社(主編),反省與對話 921震災「新校園運動」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手冊(頁103-124)。台北市:建築改造合作社。
    桃園縣政府(2000)。新設校特色館專輯。桃園縣:作者。
    桃園縣政府(2008)。教育現況。2008年6月26日,取自http://www.tyc.edu.tw/boe/status_civ.htm
    徐月娥(2007)。革新與進步 創新與行銷-以「南港高中校舍優質化」方案為例,談老舊學校的新生,教師天地, 146,38-43。
    黃世孟(1990)。論用後評估與建築設計之規劃研究,載於賀陳詞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賀陳詞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頁363-376)。台北市:詹氏書局。
    黃富祥(1994)。以「用後評估」探討國中校園空間之規劃設計-以台北市立百齡國中為例。中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世孟(1995)。教育改革中的最大教具:國民小學學校建築之轉型,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第四屆優良學校建築規劃評介(頁2-27)。台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黃世孟(2000)。學校建築研究-黃世孟學校建築論文集。臺北市:作者。
    黃振甫(2003)。東海大學男三十棟學生宿舍使用性之調查研究。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碩儒(2003)。輔助國民小學建築使用後評估之網路架構初探。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玉英(2004)。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學校建築規劃現況與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鈺雯(2004)。國小教學資源中心空間使用及規劃之用後評估研究─以嘉義市一所學校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陸雄(1991)。國民小學廁所建築用後評估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春生(2002)。校園更新規劃設計過程中使用者用後評估之探討-以頭城國中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游秀華(2005)。永續校園環境改造之成效探討-以台南市國小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秋雲(2004)。高雄市國民小學班群教室空間用後評估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為藩(1996)。科技時代的人文教育。台北市:幼獅文化。
    郭紹儀(1973)。學校建築研究。台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陳格理(1991)。現階段建築用後評估研究工作的檢討,載於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成功大學建築系所與中華民國建築理論與運用研討會(主編),建成環境用後評估研究之理論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頁91-104)。台南。
    陳格理(1993)。大學圖書館建築用後評估研究-以中原大學圖書館為例。台中市:捷太出版社。
    陳格理(1997)。圖書館建築與用後評估研究,大學圖書館, 1(4)。2007年3月7日,取自http://www.lib.ntu.edu.tw/pub/univj/uj1-4/uj4-3.html
    陳惠邦(2001)。談學校建築與規劃。桃園縣:桃園縣政府教育局。
    陳怡然(2002)。學校建築中綜合教學大樓用後評估之探討以逢甲大學商學大樓為例。逢甲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任遠(2005)。南投縣立延平國小九二一災後重建校園用後評估。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兩達(2005)。高中職學校電腦教室空間使用現況滿意度之調查-以雲林縣公立高中職為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曹音鵬(2004)。校園空間意象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教育部(1996)。「教育總諮議報告書」。2008年5月13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
    教育部(1998)。「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報告書。2008年5月13日,取自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388
    教育部(2001)。讓我們為下一代蓋個好學校!載於教育部主編:新校園運動特輯。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5)。友善校園總體營造計畫。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6)。友善吧!校園:國民中小學友善校園評估手冊。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無日期)。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教育報告書。2008年5月13日,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important_list.asp
    許碧蕙(2002)。校園規劃「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南投縣九二一震災重建國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黎琴(2003)。桃園縣新設國民中小學籌建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湯志民(2000a)。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台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0b)。邁向新千禧年學校,載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主編),第六次教育行政論壇論文集(頁227-248)。台北市:作者。
    湯志民、王馨敏(2000)。學校建築與社區空間資源共享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頁163-184)。台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廖文靜(2000)。教學革新與空間規劃,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頁63-100)。台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2001)。學校空間革新趨向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e世紀的校園新貌(頁7-34)。台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2002a)。優質學校環境規劃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優質的學校建築(頁1-39)。台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2002b)。臺灣的學校建築。台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3)。學校綠建築規劃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永續發展的校園與建築(頁11-80)。台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2004)。學校建築評鑑:用後評估的發展與模式,教育資料集刊,29,381-412。
    湯志民(2005)。學校建築用後評估:理念、實務與案例,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建築與學習(頁35-81)。台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國立教育資料館。
    湯志民(2006a)。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第3版)。台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6b)。教學空間革新-學科形教室規劃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友善校園規劃與經營(頁24-49)。台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2008)。未來學校:學校建築規劃。教育研究月刊,165,63-80。
    曾漢珍(1994)。國民中小學學校建築規劃設計合理化之研究:以系統整合之觀點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捷安(1998)。國民中學活動中心實質環境之使用管理調查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葉茂森(2003)。中部地區國小永續校園內涵之研究-以自然環境的觀點進行探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保田(1980)。學校建築的理論與實際之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蔡保田(1986)。學校建築研究的發展。台北市:五南。
    蔡瑞榮(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與作法。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83-107)。台北市: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薛方杰(2003)。國民小學班群教室多元彈性規劃與評估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協志(2003)。台北市國民小學運動場規劃與用後評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滄均(2006)。國小校園創意空間用後評估-以彰化縣國小為例。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簡夙蓮(2003)。從使用後評估的觀點探討國小校園空間。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蘇南芬、林信甫譯(1996)。一所沒有圍牆的學校-開放教育之路。台北市:胡氏出版社。
    謝文全(2002)。學校行政。台北市:五南。

    貳、英文部分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1997). Education Action Zones. Retrieved visited January 20, 2001, from http://www.standards.dfee.gov.uk/eaz/zone_explained
    Jerry, J. H.(1995).Effective school facilities: A development guidebook. Lancaster,PA:Technomic .
    Kosecoff, J.& Fink, A.(1982). Evaluation basis: A practitioner munual. London: Sage.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2007). Defining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Retrieved February 28, 2007, from http://www. Postoccupancyevaluation.com/
    Preiser , W.F.E., Rabinowitz , H.Z.,& White ,E.T.(1988).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Sanoff, H.(2001).School building assessment methods.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Clearinghouse for Educational Facilities.
    White, E. T.(1986).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CEEP Journal,24(6),19-22.
    Zimring, C. M, & Reizenstein, J. E. (1980).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 An overview.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2 (4), 429-45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