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潘柏年
論文名稱: 陳澧《切韻考》研究
指導教授: 陳新雄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61
中文關鍵詞: 陳澧切韻考反切系聯廣韻中古音考據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9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陳澧《切韻考》一書,首先建構《廣韻》音系,其反切上下字系聯條例,為研究中古音最重要之方法論,然則縱使遵照其所考定之切語,接受其增加字、切語偶疏、切語借用之判斷,系聯《廣韻》音系,不必然得出四十聲類、三百一十一韻類之結論。前人因此或疑其標準不一,自相矛盾,然筆者以為陳澧乃考據學家,具客觀之精神,科學之態度,今無法再現其系聯實驗者,蓋陳澧除反切上下字系聯條例外,當有其他隱含之標準,失落之環節也。故筆者以歸納法為主,考求其分聲析韻之標準,以求掌握陳澧之學術,認知《切韻考》言外之意,此乃本研究之初衷。後擴大研究範圍,以考據學具有體例純粹單一,標準明確簡單之特色,而陳澧為考據大儒,因此假設其《切韻考》之撰作,有一貫之標準,具嚴謹之體例。本研究之宗旨,即驗證此一假設也。

    本書研究陳澧《切韻考》,除陳澧於《切韻考‧序錄》明白宣示之系聯條例、增加字標準、切語借用之例外,筆者尚歸納出《切韻考》獨立聲類之標準、《切韻考》獨立韻類之標準、《切韻考》判定四聲相承韻紐之標準、陳澧校理《廣韻》「其有不同者,擇善而從」之標準、增加字「以其無害於本書之例故仍錄之」之標準、〈韻類考〉之撰作之體例、〈韻類考〉注記「自為一類」與否之例,並檢討陳澧系聯《廣韻》音系之前提,考正《廣韻》切語之得失,此皆筆者研究陳澧《切韻考》之心得,並提出「反切下字補充條例不僅言其合,亦有言其分者」之主張。上開標準及體例,驗諸《切韻考》一書,除「瞁」字不錄於〈表〉中尚無能合理解釋外,其餘無論陳澧判斷之標準,權衡之依據,撰作之體例,論述之套語,從大體至細節,均有法有度,有為有守,故本書假設《切韻考》有一貫之標準,具嚴謹之體例者,可成立也。

    第一章、緒論……………………………………………………………1 第二章、反切系聯研究…………………………………………………19 第一節、反切系聯前提…………………………………………………19 一、切語方法……………………………………………………………19 二、《切韻》性質………………………………………………………24 三、證據材料……………………………………………………………30 四、排除干擾……………………………………………………………39 (一)錯誤之反切………………………………………………………39 (二)增加字……………………………………………………………43 五、小結…………………………………………………………………51 第二節、反切系聯條例…………………………………………………53 一、反切上字……………………………………………………………56 (一)獨立聲類之標準…………………………………………………56 1.基本條例………………………………………………………………56 2.分析條例………………………………………………………………60 3.補充條例………………………………………………………………61 (二)明微問題析論……………………………………………………70 1.舊說述評………………………………………………………………71 2.建立新說………………………………………………………………80 3.新說缺失………………………………………………………………82 二、反切下字……………………………………………………………85 (一)〈韻類考〉之體例………………………………………………85 (二)《切韻考》獨立韻類之標準……………………………………109 (三)四聲相承韻紐之判準……………………………………………132 1.憑《廣韻》注語定之…………………………………………………134 2.以一字兩讀證之………………………………………………………135 3.從諧聲偏旁論之………………………………………………………137 4.就聲紐分布推之………………………………………………………138 5.不以韻圖為斷…………………………………………………………139 三、小結…………………………………………………………………144 第三節、結語……………………………………………………………150 第三章、陳澧校理《廣韻》析論………………………………………160 第一節、《廣韻》諸本互校……………………………………………160 一、輔以他書為證………………………………………………………161 二、指陳某本同韻二音衝突……………………………………………169 三、指出某本誤以他韻字為下切………………………………………171 四、指陳脫誤衍文………………………………………………………174 五、再加推論……………………………………………………………176 (一)二切誤倒…………………………………………………………176 (二)標記錯誤…………………………………………………………176 (三)以又音推論………………………………………………………177 (四)從系聯推論………………………………………………………177 (五)雙聲字不可為切語………………………………………………178 (六)反切上下字與被切之字不可同音………………………………179 (七)反切無隱僻之字…………………………………………………179 (八)取類隔以存古……………………………………………………181 六、未加推論……………………………………………………………182 七、校理字形……………………………………………………………183 八、討論韻部……………………………………………………………184 九、小結…………………………………………………………………185 第二節、同韻二音衝突…………………………………………………186 一、以為增加字…………………………………………………………187 (一)確為增加字………………………………………………………187 (二)陳澧所妄刪………………………………………………………194 1.重紐……………………………………………………………………198 2.開合……………………………………………………………………202 3.洪細……………………………………………………………………206 4.其他……………………………………………………………………207 二、以為《廣韻》之偶疏………………………………………………212 1.重紐……………………………………………………………………213 2.開合……………………………………………………………………214 三、引他書改定《廣韻》之切語………………………………………218 四、釋以無同韻類字故借用他類………………………………………219 五、以為同音誤分兩切…………………………………………………222 六、存疑之………………………………………………………………223 七、小結…………………………………………………………………224 第三節、以他韻為下字…………………………………………………227 一、判為增加字…………………………………………………………227 (一)確為增加字………………………………………………………228 (二)陳澧所妄刪………………………………………………………229 二、引他書改定《廣韻》之切語………………………………………232 三、以為《廣韻》之疏誤………………………………………………234 四、釋以無同韻之字故借用他韻………………………………………236 五、小結…………………………………………………………………238 第四節、依注語校理……………………………………………………240 一、判增加字……………………………………………………………241 二、韻部歸屬……………………………………………………………242 三、字形校正……………………………………………………………244 四、小結…………………………………………………………………245 第五節、引他書校理《廣韻》…………………………………………245 一、引他書判《廣韻》為非……………………………………………247 (一)引他書改易《廣韻》之切語……………………………………251 1.再引《玉篇》或《集韻》切語為輔證………………………………251 2.取類隔以復古…………………………………………………………259 3.推論以判《廣韻》之…………………………………………………260 (二)判為增加字………………………………………………………265 (三)判《廣韻》同音誤分兩切語……………………………………268 二、據《廣韻》指正他書………………………………………………272 (一)二徐切語於《廣韻》犯有同韻二音衝突之病…………………273 (二)二徐之切語下字以《廣韻》他韻字為之………………………276 (三)再引他書切語為輔證……………………………………………278 (四)取類隔以復古……………………………………………………280 (五)推論判他書為誤…………………………………………………282 1.雙聲字不可為切語……………………………………………………284 2.反切上下字與被切之字不可同音……………………………………284 3.從同音字推論…………………………………………………………285 4.依字形推論……………………………………………………………286 5.以二切同音判之………………………………………………………287 6.以為傳寫誤倒…………………………………………………………287 7.從韻部推論……………………………………………………………287 (六)逕自判為他書之誤………………………………………………288 三、將兩音並存…………………………………………………………290 (一)直接以《廣韻》為據……………………………………………290 (二)引《集韻》為據…………………………………………………291 (三)推論之……………………………………………………………292 四、存疑之………………………………………………………………294 五、小結…………………………………………………………………295 第六節、以推論校理《廣韻》…………………………………………297 一、判為增加字…………………………………………………………297 (一)論證某字無同類之下切…………………………………………298 1.以借用論之……………………………………………………………298 2.憑注語證之……………………………………………………………305 (二)不合《廣韻》常例………………………………………………306 (三)隱僻字不可為切語………………………………………………306 (四)以相承之聲推論…………………………………………………307 (五)依《廣韻》原文推論……………………………………………310 二、校正切語……………………………………………………………312 三、訂正字形……………………………………………………………313 四、小結…………………………………………………………………314 第七節、校理《廣韻》韻部……………………………………………315 一、韻部之分合…………………………………………………………315 二、韻部之名稱…………………………………………………………318 三、韻部之次第…………………………………………………………318 四、韻部之借用…………………………………………………………321 五、小結…………………………………………………………………323 第八節、結語……………………………………………………………323 第四章、結論……………………………………………………………334 參考書目…………………………………………………………………359

    先以專書、論文、學位論文分類,再依注音符號排序

    一、專書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87年10月。
    李榮《切韻音系》,台北,鼎文書局,瀛涯敦煌韻輯附錄抽印本,民61年9月初版。
    李添富先生主編《新校宋本廣韻》,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90年初版。
    李珍華、周長揖編撰《漢字古今音表》,北京中華書局,民87年修訂本。
    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民81年10月13版。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民83年。
    羅常培《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台北,九思出版社,民67年。
    羅常培《漢語音韻學導論》,台北,里仁書局,民71年。
    高本漢原著、趙元任譯《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民83年8月。
    顧野王《玉篇》,四部叢刊正編本,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54年。
    黃侃《黃侃論學雜著》,臺灣中華書局,民58年8月,臺一版。
    江永《音學辨微‧附三十六字母辨》《叢書集成初編1250冊,北京中華書局,民74年。
    江永《四聲切韻表》,《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4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民84年。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5年。
    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臺灣學生書局,民83年4月。
    周祖謨《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民55年1月。
    周祖庠《篆隸萬象名義研究‧第一卷‧上冊》,寧夏人民出版社,民90年12月。
    竺家寧《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81年7月2版。
    陳澧《切韻考六卷外篇坿》,臺灣學生書局,民國54年4月初版。
    陳澧《東塾讀書記》,《萬有文庫薈要》79~80冊,台北商務印書館,民54年。
    陳澧《東塾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7輯,台北出版社,民55年。
    陳澧《東塾續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7輯,台北出版社,民55年。
    陳澧《聲律通考》,《東塾叢書》,《叢書彙編,第一編之六》,台北華文書局,民59年。
    陳澧原撰、羅偉豪點校《切韻考—附音學論著三種》,廣州,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民93年8月。
    陳新雄《等韻述要》,台北藝文印書館,民63年。
    陳新雄《廣韻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93年11月。
    陳新雄《聲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94年9月。
    邵榮芬《切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民69年12月。
    曾運乾《音韻學講義》,北京,中華書局,民85年。
    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4年。
    《等韻五種》,藝文印書館。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原文及全文檢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民88年11月。

    二、論文

    傅平國〈談《廣韻》反切上字統計問題〉,《撫州師專學報》,1993年第4期(總第39期),1993年12月,27~30頁。
    代小軍〈《切韻序》「俱論是切」考〉,《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2007年3月,121~125。
    杜其容〈陳澧反切說申論〉,《中國書目季刊》,第8卷第4期,民64年3月,17~22頁。
    李三榮《陳澧〈聲類考〉考》,《高雄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民81年3月,31~55頁。
    劉曉南〈《廣韻》又音考誤〉,《古漢語研究》,1996年第1期(總第30期),15~16頁與41頁。
    林曉筠《嚴可均之輯佚學初探──以《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為中心》,發表於「有鳳初鳴——漢學多元化領域之探索學術研討會」,《有鳳初鳴年刊》第二期,民95年7月,187~197頁。
    林尹〈切韻韻類考正上〉,《師大學報》第二期,民國46年6月,137~185頁。
    羅偉豪〈從《顏氏家訓‧音辭篇》論《切韻》〉,《中山大學學報》,1963年第1期,24~34頁。
    羅偉豪〈關於《切韻》「又音」的類隔〉,《學術研究》,1983年第4期,88~100頁。
    羅偉豪〈《廣韻》在訓詁中的作用〉,《中山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125~131頁。
    羅偉豪〈廣州話又讀字辨析〉,《中山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111~122頁。
    羅偉豪〈從陳澧《切韻考》論清濁看古今聲調〉,《學術研究》,1997年第2期,76~79頁。
    羅偉豪〈從陳澧《切韻考》的「明微合一」看廣州音〉,《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1卷第4期,2000年8月,74~76頁。
    羅偉豪〈評陳澧《東塾初學記‧音篇》〉,《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第44卷(總190期),82~87頁。
    龍宇純〈陳澧以來幾家反切系聯法商兌並論《切韻》系韻書反切系聯法的學術價值〉,《清華學報》,第14卷,民71年12月,193~205頁。
    高明〈評陳澧以來諸家之聲類說〉,《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10期,民70年6月,29~65頁。
    谷建〈陳澧《切韻考》「用字偶疏」條例之分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25卷第3期,2004年3月,419~423頁。
    胡安順、趙宏濤〈《廣韻》、《集韻》小韻異同考〉,《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22卷第2期,2005年6月,39~44頁。
    黃小石〈據陳澧系聯條例窺其四十聲類之得失〉,《中華國學》第1卷第4期,民66年4月,28~32頁。
    趙宏濤〈淺析《廣韻》與《集韻》在漢語語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5年第25卷第4期(總第36期),77~78頁。
    張冰〈試論陳澧考證《廣韻》韻類的方法〉,《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年3月號,155~157頁。
    張琨原著、張賢豹譯〈論中古音與《切韻》之關係〉,《中國書目季刊》,第8卷第4期,民64年3月,23~39頁。
    張忠堂〈《切韻》韻類考辨異同分析—對「止」攝分合的個案研究〉,《雁北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7年6月,52~58頁。
    張咏梅〈陳澧《切韻考》札記一則〉,《漢字文化》,2002年第4期,7~9頁。
    鄭明友〈《廣韻》切語下字錯亂考辨〉,《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4期,276~277頁。
    鄭明友〈《廣韻》切語下字錯亂續考〉,《通化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5期,2009年5月,47~48頁。
    竺家寧〈廣韻類隔研究〉,《德明學報》,第2期,民國63年11月12日,100~107頁。
    陳新雄〈《切韻》性質再檢討〉,《中國學術年刊》第3期,民68年6月,31~57頁。
    陳新雄〈陳澧《切韻考》系聯《廣韻》切語上下字補充條例補例〉,《聲韻論叢》,第1輯,民85年5月,221~247頁。
    陳燕〈試論陳澧《切韻考》辨析「重紐」方法的得失〉,《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6期,68~74頁。
    陳燕〈從《玉篇》反切比較論中古時期的標準音〉,《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總158期),71~76頁。
    曹美秀〈陳澧的為學與著述歷程〉,《東華人文學報》,第15期,民98年7月,129~163頁。
    葉鍵得《陳澧系聯「廣韻」切語上下字條例析論》,《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28期,民86年6月,275~296頁。
    姚榮松〈林景伊先生的語言文字學〉,《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校暨國文學系創系六十週年紀念,台灣師大國文學系主辦,民國95年4月8日、4月9日。
    楊劍橋〈《切韻》音系性質的深刻論證—讀葛毅卿先生的《隋唐音研究》〉,《語言研究集刊》第4輯,2007年。
    武學軍〈陳澧「切語借用」、「切語偶疏」考〉,《晉東南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0年3月,53~58頁。
    武學軍〈運用系聯法對《集韻》韻類的考求——兼談「切語借用」、「切語偶疏」例的得失〉,《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06年7月,92~99頁。

    三、學位論文

    潘柏年《《切韻》性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年5月。
    劉琨《陳澧《切韻考》所刪《廣韻》小韻考》,陝西師範大學國際漢學院碩士論文,民96年。
    龔于芬《陳澧《切韻考》及其音學思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5年6月。
    康世統《廣韻韻類考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5年。
    金周生《廣韻一字多音現象初探》,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8年。
    張娣明《魏晉南北朝詩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7年11月。
    王勝昌《《說文篆韻譜》之源流及其音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9年6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