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馥賢 Liu fu-hsien |
---|---|
論文名稱: |
吳彬《歲華紀勝圖》冊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麗江
Lin, Li-Chi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79 |
中文關鍵詞: | 吳彬 、歲華紀勝圖 、月令 、勝景圖 、文化交流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45 下載:4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吳彬《歲華紀勝圖》冊為目前存世最早的一套月令圖繪,吳彬以特殊橫幅的冊頁形制圖繪十二個月份的節令活動,畫風精緻纖麗,設色雅緻,是吳彬細緻畫風的代表作。畫面中充滿的各種人物活動與豐富的物像,給予觀者玩味的樂趣。這件作品曾經引起中外學者們的興趣,其相關的論述尚散見於個別的研究中,而這些研究大多著眼於《歲華紀勝圖》冊所顯露西方繪畫的影響,針對作品本身的專論研究卻始終付之闕如,近年則以陳韻如的研究對《歲華紀勝圖》冊有較深入的觀察。除了畫面引人注目的西方繪畫影響之外,《歲華紀勝圖》冊成套一組的形制,在中國傳統歲時圖繪中顯為特殊,其內容所涵蓋的月令活動、所表現的時間觀念,除了提供了明代關於月令文獻的視覺史料,更欲探究《歲華紀勝圖》冊成套創新形制的靈感來源。「歲華」與「紀勝」相結合的畫名,又似乎暗示了《歲華紀勝圖》冊所具有的複雜多面性。筆者欲以《歲華紀勝圖》冊為研究主體,深入探討作為月令圖繪,《歲華紀勝圖》冊所展現的時間觀,以及追索其地景的描繪。隨著時間的推移,《歲華紀勝圖》冊對後來清宮所製作的月令圖繪又有何影響,是否亦可能對《歲華紀勝圖》冊產生新的詮釋觀點,從這些綰結於《歲華紀勝圖》冊的問題面向中,一窺當時晚明社會文化的狀況,也為吳彬與《歲華紀勝圖》冊作一重新定位。
一、 古籍
(明)文震亨,《長物志》(台北市:臺灣商務,1966)。
(明)王士性,《廣志繹》,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1996) ,史部,地理類第251冊。
(明)王世貞,〈遊牛首山記〉,收於葛寅亮,《金陵梵剎志》,三十三卷,頁19-20。
(明)王圻輯王,《三才圖會》(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4)。
(明)王紱,《王舍詩人集》,卷二,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3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83)。
(明)田汝成撰,《熙朝樂事》,收於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研究資料彙編》(台北縣:藝文印書館據明萬暦孫幼安校刊稗乘本影印,1970)。
(明)朱之蕃,《金陵圖詠》(國家圖書館微卷明天啟癸亥(三年,1623)金陵朱氏刊本)。
(明)朱謀垔,《畫史彙要》,收入盧輔聖主編;崔爾平、江宏副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四冊(上海市: 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各地新華書店經銷,1993-1994)。
(明)李一楫編,《月令採奇》,收於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研究資料彙編》(台北縣:藝文印書館據明萬暦己未刊日本內閣文庫藏本影印,1970)。
(明)李日華,《紫桃軒又綴》(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末刻康熙李瑂重修本),收於《四庫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1995),子部雜家類,第108册。
(明)李昭祥,《龍江船廠志》(哪個刊本?),《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上海市:上海古籍,1995序-)。
(明)李泰集解,《四時氣候》,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藏畫大系臺南縣:莊嚴文化據上海圖書館藏明景泰六年胡廷璨刻本影印,1996),史部時令類,第164册。
(明)沈仕輯,《林下盟》(《山林經濟籍》,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明刊本)。
(明)沈德符,《清權堂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第1377冊。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5(北京市:中華書局,1959)。
(明)周暉,《二續金陵瑣事》(國家圖書館微卷明萬曆庚戌(三十八年,1610)原刊本)。
(明)周暉,《金陵瑣事》(國家圖書館微卷明萬曆庚戌(三十八年,1610)原刊本)。
(明)周暉,《續金陵瑣事》(國家圖書館微卷明萬曆庚戌(三十八年,1610)原刊本)。
(明)姜紹書,《無聲詩史》,收入盧輔聖主編;崔爾平、江宏副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市: 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各地新華書店經銷,1993-1994),第四冊。
(明)姚旅,《露書》,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1995),子部雜家類,第111冊。
(明)茅元錄,《武備志》(據天啟元年刻本),收於《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鄭州市: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1995),技術卷第五冊。
(明)唐順之,《武編前集》(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
(明)徐沁,《明畫錄》,收入黃賓虹、鄧實編撰,《美術叢書》三集第七輯(台北市:廣文,1963)。
(明)高濂,《遵生八箋》(北京商務印書館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影印),收於《四庫全書珍本》九集(臺北市:臺灣商務,1979)子部雜家類,雜品之屬,第225-232冊。
(明)張岱,《陶庵夢憶;西湖尋夢》(臺北縣土城市:頂淵,2004)
(明)盛時泰,《牛首山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志彙刊》第二輯13(臺北:明文,1980)。
(明)陳三謨編,《歲序總考全集》,收於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研究資料彙編》(台北縣:藝文印書館,據明萬暦二十三年刊日本內閣文庫藏本影印,1970)。
(明)陳沂,《金陵古今圖考》(國家圖書館微卷明天啟甲子(四年,1624)金陵朱之蕃刊本)。
(明)陳沂撰,《獻花巖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志彙刊》第二輯13(臺北:明文,1980)。
(明)陳楷撰,《日涉編》,收於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研究資料彙編》(台北縣:藝文印書館據明萬暦三十九年應城徐養量刊本影印,1970)。
(明)陳霆,《兩山墨談》(台北:新興,1976)。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收於《陳眉公四種》(台北:廣文書局,1968)。
(明)陳繼儒,《岩棲幽事》,收於《廣百川學海》(明刻本,台北:新興書局1970)。
(明)焦竑,《國朝徵獻錄》(台北市:明文,1991)。
(明)焦竑,《焦氏澹園集》,收於《明代論著叢刊》(台北:偉文,1977),第三輯。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 ,集部,小說類1785。
(明)馮應京輯,《月令廣義》,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據淸華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陳邦泰刻本影印,1996),史部時令類,第164-165册。
(明)黃紹文纂修,《嘉靖六合縣志》(據明弘治刻本影印),收於《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七冊(上海市:上海書店,1990)。
(明)萬虞愷,《楓潭文鈔》,收入(清)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伍輯19(北京市:北京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經銷,2000)。(明)葉向高,《蒼霞草全集》,收於福建省文史硏究館編,《蒼霞草全集》(揚州市: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4)。
(明)葉向高撰;福建省文史硏究館編,《蒼霞草全集》(揚州市: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4)。
(明)葛寅亮,《金陵梵剎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志彙刊》第一輯3-6(臺北:明文,1980)。
(明)劉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北京市:北京,1963)。
(明)劉若愚,《酌中志》,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 ,《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市:北京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經銷,2000),史部第71册。
(明)鄭若曾,《籌海圖編》(國家圖書館微卷明天啟甲子(4年,1624)新安胡氏重刊本)。
(明)盧翰輯,《月令通攷》,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七年王道增刻本影印,1996),史部時令類,第164册。
(明)瞿佑撰,《四時宜忌》,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刻居家必備本影印,1996),史部時令類,第164册。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金陵叢刻.1據清光緖傅春官輯刊本影印,臺北: 藝文,1968)。
(明)顧起元,《嬾真草堂集》,收於沈雲龍選輯,《明人文集叢刊》第一期;29(台北縣:文海,1970)。
(清)阮元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69)。(清)孫承澤,《春明夢餘錄》,《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史部地理類第181-182冊(臺北市:世界,1986)。
(清)張廷玉等奉敕撰;(清)嚴福,方煒等考證,《明史》(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
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輯校,《明實錄》(台北市: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4-1966)。
二、 中、日文部分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北京市:文物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經銷,1986)。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北京市:文物出版,1997-)。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台北市:錦鏽1989)。
中國歷博物館編;俞偉超主編,《華夏之路》4(北京市:朝華出版社出版: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發行,1997)。
天津藝術博物館主編,《天津藝術博物館藏畫集》(天津:人民美術社出版:新華發行,1985-)。
王正華,〈過眼繁華—晚明城市圖、城市觀與文化消費的研究〉,收於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2005),頁1-57。
王夢鷗,〈月令探源〉,《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季刊》1:4(1971.04),頁1-15。
石守謙,〈由奇趣到復古—十七世紀金陵繪畫的一個切面〉,《故宮學術季 刊》,15:4(1998.夏),頁33-76+左3。
石守謙,〈雅俗的焦慮:文徵明、鍾馗與大眾文化〉,《美術史集刊研究》16(2004.03),頁312-314。
朱維錚主編,《利瑪竇中文著譯集》(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01)。
何孝榮,《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新華經銷,2000)。
利瑪竇、金尼閣著;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利瑪竇中國札記》(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吳智和,〈明人山水休閒生活〉,《華岡文科學報》20:1(2002,06),頁101-129。
吳智和,〈明人習靜休閒生活〉,《華岡文科學報》25(2002,03),頁145-191。
宋木文、歐陽中石、季羨林編,《傳世畫藏》(:九洲圖書出版社,2004)。
李永匡、王熹著,《中國節令史》(台北市:文津,1995)。
周道振編,《文徵明集》(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新華上海發行所發行,1987)。
林為楷,《明代的江防體制:長江水域防衛的建構與備禦》(宜蘭縣羅東鎮:明史研究小組出版臺北市:樂學經銷,2003)。
林逸欣,〈李日華繪畫鑑藏品味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邱仲麟,〈天然冰與明清北京的社會生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0(2005.12),頁55-111。
邱仲麟,〈冰窖、冰船與冰鮮-明代以降江浙的冰鮮漁業與海鮮消費〉,《中國飲食文化》1:2,(2005.月)頁31-95。
邱仲麟,〈姚旅《露書》中的明代社會經濟史料〉,《明代研究通訊》4(2001.12),頁21-46。
故宮博物院編輯;杜瓊等繪,《明代吳門繪畫》(台北市:臺灣商務,1990)。
洪業等編輯,《勺園圖錄考》(北平 : 燕京大學,1966)。
畏冬,〈男耕女織的古代中國之一—耕織圖說(上)〉,《歷史月刊》44(1991.09月),頁4-6。
倪志云、鄭訓佐、張聖潔主編,《中國歷代游記精華全編》(石家庄市:河北教育,1996)。
馬孟晶,〈晚明金陵《十竹齋書畫譜》、《十竹齋箋譜》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高居翰(James Cahill)作;王嘉驥翻譯,《山外山:晚明繪畫(一五七0~一六四四)》(臺北市:石頭,1997)
高居翰(James Cahill)著;王嘉驥譯,《氣勢憾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台北市:石頭,1994)。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市:編者,1966)。
國立故宮博物院,《晚明變形主義畫家作品展》(台北市士林外雙溪 : 編纂者,1977)。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書畫圖錄》(台北市:故宮博物院,1989-)。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祕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 秘殿珠林》(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 石渠寶笈》(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園林名畫特展》(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江兆申作,《故宮藏畫大系》(台北市:故宮博物院,1993-)。
張允芸,〈春朝吉語畫歲朝—從一幅院藏緙絲歲朝圖談起〉,《故宮文物月刊》22:10(2005,1月),頁32~35。
張綉玲,〈嬰戲圖的發展與盛行〉,《歷史月刊》121(1998,2月),頁49-57。
梅韻秋,〈明代蘇州地區的勝景紀遊圖〉,《第一屆台大藝術史研究所學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1-27,未刊稿。
陳久金、盧蓮蓉著,《中國節慶及其起源》(上海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陳韻如,〈吳彬佛教人物畫風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陳韻如,〈時間的形狀—〈清院畫十二月令圖〉研究〉,《故宮學術季刊》22:4(2005.夏季),頁103-139。
陳韻如,〈記憶的圖像—王振鵬龍舟圖研究〉,《故宮學術季刊》20:2(2002,12月),頁129~164。
傅立萃,〈謝時臣的名勝四景圖—兼談明代中期的壯遊〉,《美術史研究集刊》4(1997.03),頁185-222。
單國強主編;余輝副主編,《金陵諸家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1997)。
童文娥,〈李嵩「嬰戲貨郎圖」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黃文玲,〈張宏《棲霞山圖》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葉宗翰,〈明代的造船事業:造船發展背景的歷史考查察〉(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福開森,《歷代著錄畫目》(台北市:中華,1968)。
臧勵龢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臺北市:臺灣商務,1993)。
趙春堂責任編輯,《金陵八家畫集》(天津市: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天津發行所發行,1999)。
趙雅書,〈耕織圖與耕織圖詩(一)〉,《食貨月刊》3:7(1973.10月),頁331-335。
劉巧楣,〈晚明蘇州繪畫〉(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劉芳如,〈蘇漢臣嬰戲圖考之一〉,《故宮文物月刊》18:1(2000,4月),頁4-17。
劉芳如,〈蘇漢臣嬰戲圖考之二〉,《故宮文物月刊》18:2(2000,5月),頁68-82。
劉芳如,〈蘇漢臣嬰戲圖考之三〉,《故宮文物月刊》18:3(2000,6月),頁16-29。
劉盈秀,〈《雍正十二月行樂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劉馥賢,〈移來掌上幾山川:吳彬《山陰道上》與米萬鍾的奇石收藏〉,《史物論壇》3(台北:歷史博物館,2006.12),頁105-146。
潘承玉,〈張潮:從歷史封塵中批帷重出的一代詩壇怪傑〉,《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2002,01),頁53-59。
蔡佳蒨,〈藍瑛繪畫中所見之日本影響〉,《第十二屆全國藝術史領域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未刊稿,頁81-120。
蔡宜璇執行主編,《悅目: 中國晚期書畫》(臺北市: 石頭,2001)。
蔡禮瀛總編輯;林金陽等收藏,《聚英雅集》(台北:觀想文物藝術有限公司,1999)。
鄭威,《董其昌年譜》(上海:書畫社出版發行:新華發行,1989)。
鄭樑生、吳文星、葉劉仙相編譯,《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臺北市:三通圖書,1984)。
簡伯如,〈貝利公爵《豐饒時節》之〈十二月令圖〉研究:從蘭布兄弟(fr’eres Limbourgs) 到傑昂‧科倫布(Jean Colombe)〉(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聶崇正主編,《清代宮廷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
羅漁譯,《利瑪竇書信集《下》》,《利瑪竇全集》4(台北市:光啟;台北縣:輔大出版社,1986)。
蘇利文(Michael Sullivan)著;陳瑞林譯,〈中國和歐洲的美術:1600年至1800年〉,《東西方美術的交流》(南京:江蘇美術,1998)。
小林宏光,〈明末絵画と西洋画法の遭遇—東洋的芸術観に包み込まれた科学的信念〉,收於町田市立国際版画美術館編,《中国の洋風画展 明末から清時代の絵画・版画・挿絵本》(東京:町田市国際版画美術館,1995年),頁124-129。
松原 茂,〈王朝絵画の伝統と変容〉,收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編集,《やまと絵:雅の系譜》(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1993),頁13-24。
東京國立博物館編集,《やまと絵:雅の系譜》(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1993)。
武田恒夫著,《日本絵画と歲時:景物画史論》(ぺりかん社,1994)。
二、西文部分
Goodfellow, Sally W. ed. Eight dynasties of Chinese painting : the collections of the Nelson Gallery-Atkins Museum, Kansas City, and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Cleveland :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a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James Cahill, “Wu Bin and His Landscape Painting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Painting(Taipei:National Palace Musium,1972), pp.637-698.
Katharine Persis Burnett, The Landscapes of Wu Bin (c. 1543-c. 1626) and a Seventeenth -century Discourse of Originality, Ph.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5.
Michel Sullivan, “China and European Art, 1600-1800,” 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pp.41-67.
Fei Si-Yen, Negotiating Urban Space: The Making and Remaking of the Southern Metropolis in Sixteenth - and Seventeenth - Century China,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 2004).
Chou Fang-mei, The Life and Art of Wen Boren(1502-1575),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