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馥賢
Liu fu-hsien
論文名稱: 吳彬《歲華紀勝圖》冊之研究
指導教授: 林麗江
Lin, Li-Ch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9
中文關鍵詞: 吳彬歲華紀勝圖月令勝景圖文化交流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86下載:4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吳彬《歲華紀勝圖》冊為目前存世最早的一套月令圖繪,吳彬以特殊橫幅的冊頁形制圖繪十二個月份的節令活動,畫風精緻纖麗,設色雅緻,是吳彬細緻畫風的代表作。畫面中充滿的各種人物活動與豐富的物像,給予觀者玩味的樂趣。這件作品曾經引起中外學者們的興趣,其相關的論述尚散見於個別的研究中,而這些研究大多著眼於《歲華紀勝圖》冊所顯露西方繪畫的影響,針對作品本身的專論研究卻始終付之闕如,近年則以陳韻如的研究對《歲華紀勝圖》冊有較深入的觀察。除了畫面引人注目的西方繪畫影響之外,《歲華紀勝圖》冊成套一組的形制,在中國傳統歲時圖繪中顯為特殊,其內容所涵蓋的月令活動、所表現的時間觀念,除了提供了明代關於月令文獻的視覺史料,更欲探究《歲華紀勝圖》冊成套創新形制的靈感來源。「歲華」與「紀勝」相結合的畫名,又似乎暗示了《歲華紀勝圖》冊所具有的複雜多面性。筆者欲以《歲華紀勝圖》冊為研究主體,深入探討作為月令圖繪,《歲華紀勝圖》冊所展現的時間觀,以及追索其地景的描繪。隨著時間的推移,《歲華紀勝圖》冊對後來清宮所製作的月令圖繪又有何影響,是否亦可能對《歲華紀勝圖》冊產生新的詮釋觀點,從這些綰結於《歲華紀勝圖》冊的問題面向中,一窺當時晚明社會文化的狀況,也為吳彬與《歲華紀勝圖》冊作一重新定位。

    目次 4 圖目錄 7 緒論 18 第一節 前人研究回顧 18 第一章 吳彬與《歲華紀勝圖》冊 26 第一節 吳彬的生平 26 第二節 《歲華紀勝圖》冊的內容 36 一、內容介紹 36 二、成畫年代 55 第三節 小結 59 第二章 《歲華紀勝圖》冊的時間表現 61 第一節 中國歲時圖繪的傳統 61 一、月令的意涵 61 二、月令圖的起源與內容 62 三、文派歲時圖繪的特色 66 四、歲時圖繪的使用方式 67 五、歲時圖繪的時間觀 70 六、《歲華紀勝圖》冊的特殊性 71 第二節 明代月令圖繪中可能的外來影響 73 一、日本的歲時圖繪 73 二、日本圖繪進入中國的管道 76 三、西方圖繪的影響 78 第三節 小結 84 第三章 《歲華紀勝圖》冊中的地景與特殊事件 85 第一節 《歲華紀勝圖》冊描繪的地點 85 一、十月江防閱操 85 1.南京的水師閱操 85 a.船隻的形制 87 b.閱操的狀況 91 二、重九牛首山登高 94 三、元夜聚寶門觀鰲山燈 99 四、端陽秦淮河畔龍舟競渡 103 五、畫中所描繪的特殊事件 107 1.巨藕名產 108 2.兩京賣冰 108 3.特殊動物 112 4.南京地方風俗 113 第二節 《歲華紀勝圖》冊與金陵勝景 114 一、金陵勝景的重申 114 二、金陵勝景圖繪的出現 116 1. 蘇州畫家筆下的金陵勝景圖 116 2. 吳彬《歲華紀勝圖》冊與朱之蕃《金陵圖詠》 118 三、 清代的金陵勝景圖繪 120 第三節 小結 122 第四章 《歲華紀勝圖》的創新 124 第一節 作為一種生活肖像畫 124 第二節 對清代月令圖繪的影響 132 第三節 小結 138 結論 139 附錄一:明代月令、民俗文獻與《歲華紀勝圖》 141 表1. 一月歲時活動與《歲華紀勝圖》之〈元夜〉 141 表2. 二月歲時活動與《歲華紀勝圖》之〈鞦韆〉 151 表3. 三月歲時活動與《歲華紀勝圖》之〈蠶市〉 153 表4. 四月歲時活動與《歲華紀勝圖》之〈浴佛〉 157 表5. 五月歲時活動與《歲華紀勝圖》之〈端陽〉 162 表6. 六月歲時活動與《歲華紀勝圖》之〈結夏〉 166 表7. 七月歲時活動與《歲華紀勝圖》之〈中元〉 169 表8. 八月歲時活動與《歲華紀勝圖》之〈玩月〉 174 表9. 九月歲時活動與《歲華紀勝圖》之〈登高〉 177 表10. 十月歲時活動與《歲華紀勝圖》之〈閱操〉 180 表11. 十一月歲時活動與《歲華紀勝圖》之〈賞雪〉 181 表12. 十二月歲時活動與《歲華紀勝圖》之〈大儺〉 182 附錄二:關於明代鰲山燈的文獻 189 附錄三:明代方志中關於廊橋記載。 199 附錄四:明代史料中關於閱操、新江口、浦子口的記載。 201 表1.關於閱操的記載 201 表2.關於新江口的記載 208 表3.關於浦子口的記載 218 表4.表1~表3資料月份統計 224 參考書目 226 圖版 234 圖版出處 284

    一、 古籍

    (明)文震亨,《長物志》(台北市:臺灣商務,1966)。
    (明)王士性,《廣志繹》,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1996) ,史部,地理類第251冊。
    (明)王世貞,〈遊牛首山記〉,收於葛寅亮,《金陵梵剎志》,三十三卷,頁19-20。
    (明)王圻輯王,《三才圖會》(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4)。
    (明)王紱,《王舍詩人集》,卷二,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3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83)。
    (明)田汝成撰,《熙朝樂事》,收於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研究資料彙編》(台北縣:藝文印書館據明萬暦孫幼安校刊稗乘本影印,1970)。
    (明)朱之蕃,《金陵圖詠》(國家圖書館微卷明天啟癸亥(三年,1623)金陵朱氏刊本)。
    (明)朱謀垔,《畫史彙要》,收入盧輔聖主編;崔爾平、江宏副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四冊(上海市: 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各地新華書店經銷,1993-1994)。
    (明)李一楫編,《月令採奇》,收於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研究資料彙編》(台北縣:藝文印書館據明萬暦己未刊日本內閣文庫藏本影印,1970)。
    (明)李日華,《紫桃軒又綴》(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末刻康熙李瑂重修本),收於《四庫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1995),子部雜家類,第108册。
    (明)李昭祥,《龍江船廠志》(哪個刊本?),《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上海市:上海古籍,1995序-)。
    (明)李泰集解,《四時氣候》,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藏畫大系臺南縣:莊嚴文化據上海圖書館藏明景泰六年胡廷璨刻本影印,1996),史部時令類,第164册。
    (明)沈仕輯,《林下盟》(《山林經濟籍》,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明刊本)。
    (明)沈德符,《清權堂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第1377冊。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5(北京市:中華書局,1959)。
    (明)周暉,《二續金陵瑣事》(國家圖書館微卷明萬曆庚戌(三十八年,1610)原刊本)。
    (明)周暉,《金陵瑣事》(國家圖書館微卷明萬曆庚戌(三十八年,1610)原刊本)。
    (明)周暉,《續金陵瑣事》(國家圖書館微卷明萬曆庚戌(三十八年,1610)原刊本)。
    (明)姜紹書,《無聲詩史》,收入盧輔聖主編;崔爾平、江宏副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市: 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各地新華書店經銷,1993-1994),第四冊。
    (明)姚旅,《露書》,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1995),子部雜家類,第111冊。
    (明)茅元錄,《武備志》(據天啟元年刻本),收於《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鄭州市: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1995),技術卷第五冊。
    (明)唐順之,《武編前集》(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
    (明)徐沁,《明畫錄》,收入黃賓虹、鄧實編撰,《美術叢書》三集第七輯(台北市:廣文,1963)。
    (明)高濂,《遵生八箋》(北京商務印書館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影印),收於《四庫全書珍本》九集(臺北市:臺灣商務,1979)子部雜家類,雜品之屬,第225-232冊。
    (明)張岱,《陶庵夢憶;西湖尋夢》(臺北縣土城市:頂淵,2004)
    (明)盛時泰,《牛首山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志彙刊》第二輯13(臺北:明文,1980)。
    (明)陳三謨編,《歲序總考全集》,收於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研究資料彙編》(台北縣:藝文印書館,據明萬暦二十三年刊日本內閣文庫藏本影印,1970)。
    (明)陳沂,《金陵古今圖考》(國家圖書館微卷明天啟甲子(四年,1624)金陵朱之蕃刊本)。
    (明)陳沂撰,《獻花巖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志彙刊》第二輯13(臺北:明文,1980)。
    (明)陳楷撰,《日涉編》,收於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研究資料彙編》(台北縣:藝文印書館據明萬暦三十九年應城徐養量刊本影印,1970)。
    (明)陳霆,《兩山墨談》(台北:新興,1976)。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收於《陳眉公四種》(台北:廣文書局,1968)。
    (明)陳繼儒,《岩棲幽事》,收於《廣百川學海》(明刻本,台北:新興書局1970)。
    (明)焦竑,《國朝徵獻錄》(台北市:明文,1991)。
    (明)焦竑,《焦氏澹園集》,收於《明代論著叢刊》(台北:偉文,1977),第三輯。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 ,集部,小說類1785。
    (明)馮應京輯,《月令廣義》,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據淸華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陳邦泰刻本影印,1996),史部時令類,第164-165册。
    (明)黃紹文纂修,《嘉靖六合縣志》(據明弘治刻本影印),收於《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七冊(上海市:上海書店,1990)。
    (明)萬虞愷,《楓潭文鈔》,收入(清)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伍輯19(北京市:北京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經銷,2000)。(明)葉向高,《蒼霞草全集》,收於福建省文史硏究館編,《蒼霞草全集》(揚州市: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4)。
    (明)葉向高撰;福建省文史硏究館編,《蒼霞草全集》(揚州市: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4)。
    (明)葛寅亮,《金陵梵剎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志彙刊》第一輯3-6(臺北:明文,1980)。
    (明)劉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北京市:北京,1963)。
    (明)劉若愚,《酌中志》,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 ,《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市:北京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經銷,2000),史部第71册。
    (明)鄭若曾,《籌海圖編》(國家圖書館微卷明天啟甲子(4年,1624)新安胡氏重刊本)。
    (明)盧翰輯,《月令通攷》,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七年王道增刻本影印,1996),史部時令類,第164册。
    (明)瞿佑撰,《四時宜忌》,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刻居家必備本影印,1996),史部時令類,第164册。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金陵叢刻.1據清光緖傅春官輯刊本影印,臺北: 藝文,1968)。
    (明)顧起元,《嬾真草堂集》,收於沈雲龍選輯,《明人文集叢刊》第一期;29(台北縣:文海,1970)。
    (清)阮元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69)。(清)孫承澤,《春明夢餘錄》,《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史部地理類第181-182冊(臺北市:世界,1986)。
    (清)張廷玉等奉敕撰;(清)嚴福,方煒等考證,《明史》(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
    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輯校,《明實錄》(台北市: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4-1966)。

    二、 中、日文部分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北京市:文物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經銷,1986)。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北京市:文物出版,1997-)。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台北市:錦鏽1989)。
    中國歷博物館編;俞偉超主編,《華夏之路》4(北京市:朝華出版社出版: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發行,1997)。
    天津藝術博物館主編,《天津藝術博物館藏畫集》(天津:人民美術社出版:新華發行,1985-)。
    王正華,〈過眼繁華—晚明城市圖、城市觀與文化消費的研究〉,收於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2005),頁1-57。
    王夢鷗,〈月令探源〉,《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季刊》1:4(1971.04),頁1-15。
    石守謙,〈由奇趣到復古—十七世紀金陵繪畫的一個切面〉,《故宮學術季 刊》,15:4(1998.夏),頁33-76+左3。
    石守謙,〈雅俗的焦慮:文徵明、鍾馗與大眾文化〉,《美術史集刊研究》16(2004.03),頁312-314。
    朱維錚主編,《利瑪竇中文著譯集》(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01)。
    何孝榮,《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新華經銷,2000)。
    利瑪竇、金尼閣著;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利瑪竇中國札記》(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吳智和,〈明人山水休閒生活〉,《華岡文科學報》20:1(2002,06),頁101-129。
    吳智和,〈明人習靜休閒生活〉,《華岡文科學報》25(2002,03),頁145-191。
    宋木文、歐陽中石、季羨林編,《傳世畫藏》(:九洲圖書出版社,2004)。
    李永匡、王熹著,《中國節令史》(台北市:文津,1995)。
    周道振編,《文徵明集》(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新華上海發行所發行,1987)。
    林為楷,《明代的江防體制:長江水域防衛的建構與備禦》(宜蘭縣羅東鎮:明史研究小組出版臺北市:樂學經銷,2003)。
    林逸欣,〈李日華繪畫鑑藏品味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邱仲麟,〈天然冰與明清北京的社會生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0(2005.12),頁55-111。
    邱仲麟,〈冰窖、冰船與冰鮮-明代以降江浙的冰鮮漁業與海鮮消費〉,《中國飲食文化》1:2,(2005.月)頁31-95。
    邱仲麟,〈姚旅《露書》中的明代社會經濟史料〉,《明代研究通訊》4(2001.12),頁21-46。
    故宮博物院編輯;杜瓊等繪,《明代吳門繪畫》(台北市:臺灣商務,1990)。
    洪業等編輯,《勺園圖錄考》(北平 : 燕京大學,1966)。
    畏冬,〈男耕女織的古代中國之一—耕織圖說(上)〉,《歷史月刊》44(1991.09月),頁4-6。
    倪志云、鄭訓佐、張聖潔主編,《中國歷代游記精華全編》(石家庄市:河北教育,1996)。
    馬孟晶,〈晚明金陵《十竹齋書畫譜》、《十竹齋箋譜》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高居翰(James Cahill)作;王嘉驥翻譯,《山外山:晚明繪畫(一五七0~一六四四)》(臺北市:石頭,1997)
    高居翰(James Cahill)著;王嘉驥譯,《氣勢憾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台北市:石頭,1994)。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市:編者,1966)。
    國立故宮博物院,《晚明變形主義畫家作品展》(台北市士林外雙溪 : 編纂者,1977)。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書畫圖錄》(台北市:故宮博物院,1989-)。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祕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 秘殿珠林》(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 石渠寶笈》(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園林名畫特展》(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江兆申作,《故宮藏畫大系》(台北市:故宮博物院,1993-)。
    張允芸,〈春朝吉語畫歲朝—從一幅院藏緙絲歲朝圖談起〉,《故宮文物月刊》22:10(2005,1月),頁32~35。
    張綉玲,〈嬰戲圖的發展與盛行〉,《歷史月刊》121(1998,2月),頁49-57。
    梅韻秋,〈明代蘇州地區的勝景紀遊圖〉,《第一屆台大藝術史研究所學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1-27,未刊稿。
    陳久金、盧蓮蓉著,《中國節慶及其起源》(上海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陳韻如,〈吳彬佛教人物畫風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陳韻如,〈時間的形狀—〈清院畫十二月令圖〉研究〉,《故宮學術季刊》22:4(2005.夏季),頁103-139。
    陳韻如,〈記憶的圖像—王振鵬龍舟圖研究〉,《故宮學術季刊》20:2(2002,12月),頁129~164。
    傅立萃,〈謝時臣的名勝四景圖—兼談明代中期的壯遊〉,《美術史研究集刊》4(1997.03),頁185-222。
    單國強主編;余輝副主編,《金陵諸家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1997)。
    童文娥,〈李嵩「嬰戲貨郎圖」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黃文玲,〈張宏《棲霞山圖》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葉宗翰,〈明代的造船事業:造船發展背景的歷史考查察〉(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福開森,《歷代著錄畫目》(台北市:中華,1968)。
    臧勵龢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臺北市:臺灣商務,1993)。
    趙春堂責任編輯,《金陵八家畫集》(天津市: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天津發行所發行,1999)。
    趙雅書,〈耕織圖與耕織圖詩(一)〉,《食貨月刊》3:7(1973.10月),頁331-335。
    劉巧楣,〈晚明蘇州繪畫〉(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劉芳如,〈蘇漢臣嬰戲圖考之一〉,《故宮文物月刊》18:1(2000,4月),頁4-17。
    劉芳如,〈蘇漢臣嬰戲圖考之二〉,《故宮文物月刊》18:2(2000,5月),頁68-82。
    劉芳如,〈蘇漢臣嬰戲圖考之三〉,《故宮文物月刊》18:3(2000,6月),頁16-29。
    劉盈秀,〈《雍正十二月行樂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劉馥賢,〈移來掌上幾山川:吳彬《山陰道上》與米萬鍾的奇石收藏〉,《史物論壇》3(台北:歷史博物館,2006.12),頁105-146。
    潘承玉,〈張潮:從歷史封塵中批帷重出的一代詩壇怪傑〉,《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2002,01),頁53-59。
    蔡佳蒨,〈藍瑛繪畫中所見之日本影響〉,《第十二屆全國藝術史領域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未刊稿,頁81-120。
    蔡宜璇執行主編,《悅目: 中國晚期書畫》(臺北市: 石頭,2001)。
    蔡禮瀛總編輯;林金陽等收藏,《聚英雅集》(台北:觀想文物藝術有限公司,1999)。
    鄭威,《董其昌年譜》(上海:書畫社出版發行:新華發行,1989)。
    鄭樑生、吳文星、葉劉仙相編譯,《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臺北市:三通圖書,1984)。
    簡伯如,〈貝利公爵《豐饒時節》之〈十二月令圖〉研究:從蘭布兄弟(fr’eres Limbourgs) 到傑昂‧科倫布(Jean Colombe)〉(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聶崇正主編,《清代宮廷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
    羅漁譯,《利瑪竇書信集《下》》,《利瑪竇全集》4(台北市:光啟;台北縣:輔大出版社,1986)。
    蘇利文(Michael Sullivan)著;陳瑞林譯,〈中國和歐洲的美術:1600年至1800年〉,《東西方美術的交流》(南京:江蘇美術,1998)。

    小林宏光,〈明末絵画と西洋画法の遭遇—東洋的芸術観に包み込まれた科学的信念〉,收於町田市立国際版画美術館編,《中国の洋風画展 明末から清時代の絵画・版画・挿絵本》(東京:町田市国際版画美術館,1995年),頁124-129。
    松原 茂,〈王朝絵画の伝統と変容〉,收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編集,《やまと絵:雅の系譜》(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1993),頁13-24。
    東京國立博物館編集,《やまと絵:雅の系譜》(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1993)。
    武田恒夫著,《日本絵画と歲時:景物画史論》(ぺりかん社,1994)。

    二、西文部分
    Goodfellow, Sally W. ed. Eight dynasties of Chinese painting : the collections of the Nelson Gallery-Atkins Museum, Kansas City, and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Cleveland :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a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James Cahill, “Wu Bin and His Landscape Painting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Painting(Taipei:National Palace Musium,1972), pp.637-698.
    Katharine Persis Burnett, The Landscapes of Wu Bin (c. 1543-c. 1626) and a Seventeenth -century Discourse of Originality, Ph.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5.
    Michel Sullivan, “China and European Art, 1600-1800,” 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pp.41-67.
    Fei Si-Yen, Negotiating Urban Space: The Making and Remaking of the Southern Metropolis in Sixteenth - and Seventeenth - Century China,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 2004).
    Chou Fang-mei, The Life and Art of Wen Boren(1502-1575),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 199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