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趙善群
Chao,Shen-chun
論文名稱: 藝術文物賞析與數位學習的呈現─以故宮e學園為例
Artifacts Appreciation and E─Learning's Present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E-Learning at National Palace Museum
指導教授: 連惠心
Lien, Hui-Hsin
王希俊
Wang, Hsi-Ch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3
中文關鍵詞: 線上學習敘事學符號學
英文關鍵詞: e-Learning, narratology, semiotics (semiolog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1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國立故宮博物院建立的故宮e學園,以多媒體線上教學方式,開設青銅器、陶磁、玉器、繪畫、法書及其製作與修護等之文物學習課程。數位學習以多媒體技術呈現,發展易於學習的教材架構,透過有線或無線網路,進行線上或離線之教學活動,可強化延伸學習效果。本文整理、探討藝術欣賞的意義與價值、數位資訊(網際網路處理的資訊)的特質、新傳播科技的特性、線上學習的意義與資訊科技發展的省思,作系統化的文獻探討。然後將以敘事學、符號學的角度來研究瞭解,藝術文物賞析與數位學習是如何結合的,將故宮e學園的訊息與符碼解構,讓全球的人士來明白中華民族文明的精華,也讓觀眾知道與瞭解故宮e學園的符碼與符號學的關係,再以敘事學來瞭解故宮e學園是如何呈現(描述)其影像。

    Abstract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establishes the“NPM E-Learning Network”.By lively multimedia online format, classes on bronzes, ceramics, jades, paintings, calligraphy,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artifacts are offered. E-Learning can create multimedia presentations, and then it can be easily used as teaching materials that can be transmitted through conventional or wireless networks. The learning methods reinforce the extension of education. We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meaning and the value of artifacts appreciation, attribut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capability of new communication, characters of e-Learning and self-question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 systematic way. The integration of cross-cultural industries, the combination of artifacts appreciation and E-Learning, by motion picture (cinema),narratology and semiotics(semiology) way to analyze NPM E-Learning Network , will demonstrate the detailed structure of the priceless property.

    目錄 摘要 5 ABSTRACT 6 第一章 緒論 7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7 一、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故宮文物數位學習 7 二、如何進入故宮e學園 8 三、“故宮e學園”可視為教學紀錄片的類型。 8 第二節 研究與目的與問題 9 一、研究目的 9 二、根據本研究背景、動機及目的,茲將本研究的研究問題敘述如下: 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0 一、故宮e學園 10 二、數位學習 10 三、呈現(presentation)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一、研究範圍 10 二、研究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藝術欣賞的價值 12 一、美感的提昇 12 二、智性的培養 13 三、豐富人生經驗 13 第二節 藝術欣賞的意義 14 第三節 新傳播媒介─網際網路 15 一、數位化 16 二、互動性 17 三、不同媒介的結合 17 四、媒介疆界的模糊化 17 五、小眾化(de-massified) 18 六、異步性 18 第四節 數位學習E-Learning 18 一、建構數位學習的八維度思考觀 18 二、而運用超媒體建構的一個數位學習環境時,通常具有以下特性 19 第五節 線上學習的意義 20 一、學習者的e化 21 二、課程的e化 21 三、教學活動的e化 21 第六節 以分析為本位的教學媒體訊息設計歷程 23 一、確認情況 23 二、選擇設計特色 24 三、解決衝突 24 四、建構設計的版面 24 第七節 目前線上學習經營管理上在技術面上問題 25 一、內容過時、不適、更新過慢 25 二、操作複雜、無互動 25 三、內容無趣、表達方式不妥 25 第八節 博物館數位化與藝術知識傳播 25 一、數位化博物館的內涵 26 二、藝術知識傳播 26 三、館藏數位化 27 四、博物館數位化之優點 27 五、未來博物館的數位化趨勢,博物館擁有兩個部門 28 六、博物館數位化的障礙與困難,主要在於 28 七、數位化博物館的未來作法將結合 28 八、數位化博物館的未來趨勢 28 九、資本主義之下數位化博物館的未來趨勢博物館藏品與研究的資本化 29 十、博物館保有自記藏品的所有權,即是保障未來收入的潛在資源 29 十一、數位化博物館的缺點,主要在於 29 十二、資本主義之下博物館因應未來的作法在於 29 十三、研究的素質與成果的提升 30 十四、CIMI五大工作重點 31 第九節 小結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將採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分述如下 33 一、文獻分析法 33 二、敘事學 34 三、符號學 3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5 第三節 研究流程圖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37 第一節 文獻分析結果 37 第二節 敘事學分析結果 40 第三節 符號學分析結果 4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4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47 參考文獻: 48 附錄: 附圖1 故宮e學園、生動而有趣的多媒體互動式課程內容 50 附圖2 故宮e學園、各種不同形式的教材內容 51 附圖3 故宮e學園、各種不同形式的教材內容 52 附圖4 故宮e學園、有關學生的修課狀態等詳細資訊 53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石守謙(民95):導讀故宮,頁50~54,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
    白方平譯,Stewart Brand 著(民88):《MIT 媒體實驗室》(The Media Lab Inventing the Future at MIT),台北:天下遠見。
    林仁傑、曾肅良、林達隆、楊永源(民94年8月):數位美術教育及典藏教育研習營。數位福爾摩莎藝術賞析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
    林逢慶、袁建中、康才華、李展謀、張建清(民92):二十一世紀資訊科技前瞻專題。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曼麗、陳瓊花、張柏舟、周賢彬(民94年8月):美術藝術論壇。數位福爾摩莎藝術賞析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
    林仁傑,評介帕森思的「審美能力發展階段論」,《美育》,第20期,頁16-27,1992年2月
    曾肅良(民93):藝術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資料(民93):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數位化簡介“Digitization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Collection in Brief”
    國立故宮博物院(民94):故宮e學園 “數位學習”E-Learning。Online http://elearning.npm.gov.tw
    索緒爾(民74):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台北:宏文館
    陳東園、周芊、郭文耀(民92):傳播媒介與生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東園、 莊克仁、 郭文耀(民93):大眾傳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芳妹(民95):導讀故宮,頁42~49,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
    張國恩(民91):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
    張錦華(民84):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焦雄屏(民94):認識電影。台北:遠流。
    楊美雪(民91):教學媒體訊息設計之研究。台北:漢文書店。
    高辛勇(民76年):形名學與敘事學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台北:聯經出版。
    彭芸、王國樑(民86):《影視媒體產業(值)調查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
    劉立行(民94):影視理論與批評。台北:五南。
    劉立行(民91):視覺傳播。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趙善群(民94):“藝術文物賞析與數位學習─以故宮為例”。圖文傳播學報第五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趙惠玲(民94):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謝清俊(1995):〈閱聽人如何迎接新資訊時代的來臨〉,《資訊科技與大眾傳播》,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羅吉斯(E. M. Roger)著,莊克仁譯(民75):傳播科技學理,台北市:正中。

    2.英文部分
    Anderson,J.R.,(2000).Learning and memory:an integrated approach.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Beriswill,J.E(1998).Analysis-based message design:Rethinking screen design guidelin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70558)
    Gagne,R.M.,(1985).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Fort Worth,TX: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Gagne,R.M.,Briggs,L.J.& Wager,W.W.,(1992).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Fort Worth,TX: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Logan,R.K., (2001)The sixth Language: Learning a living in the internet age. Toronto: Stiddart.林圭譯,藍鯨,
    Christian ,Meth (1974a).Film Language.trans.Michael taylor.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hn ,Naisbitt (1999)High Tech/High Touch:Technology and Our Search for Meaning, Broadway Books,NY,
    Neufeldt,V.,(1994).(Ed.)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New ork,NY:Prentice-Hall.
    Pool, Ithiel de Sola(1985) Technologies of Freedom,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roctor,R.W.& Dutta,A.,(1995).Skill acquisition and human performance.Thousand Oaks,CA:Sage.
    Romiszowski,A.J.,(1981).Designing instructional systems. London: Kogan Page
    Slevin, J (2000) The Internet and Society, Cambridge, UK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