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美玲
論文名稱: 縣市別國民教育機會均等之比較
指導教授: 張清溪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畢業學年度: 82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在研究台灣23縣市間國民教育所投入的資源素質是否均等。以
    1975-1991年台北市﹑高雄市和台灣省教育統計資料,釐出國中小每班人數
    ﹑師生比例﹑每生教育經費﹑每班教育教經費為衡量教育軟體素質的指標
    。以1988-1992年教育部統計處資料,釐出中等以下學校所擁有的每百校圖
    書館數﹑視聽教學設備﹑體育館數﹑電腦教學設備﹑餐廳數﹑游泳池以及
    國中小每百生分配到廁所的比例為衡量教育硬體的指標。在衡量縣市間差
    異不均的測度上,則採用平均數﹑最大值﹑最小質﹑標準差﹑變異係數和
    Shorrocks僵固係數 r 來比較歷年結果。實證研究結果發現: 1 台灣
    學齡兒童就學率,在 23縣市以超過 99%,且縣市間差異不大。以出席率
    乘以對應的就學率所得的實質就學率平均在99%,縣市差異更小。表示
    在 就學與否 的 就學機會 意義上,縣市間無甚差別。 2 台灣國中
    小縣市別在學生人數、師生比、每生教育經費的變異係數是 逐年增加。
    每生人數與師生比幾乎是單向遞增;每生教育經費有較多上下波動,且上
    升趨勢相當明顯。 3 國小縣市間差異大於國中,每生人數的變異係數國
    小為14,國中不到 5,另外師生比和每生經費亦仍是國小大於國中。 4
    國小每班人數和師生比的縣市不均度,從1975年起持續惡化,而國中則
    以1983年為分水領,從維持固定水準轉為逐漸擴大。 5 流動測度的僵固
    係數,其逐年的變化結構遠大於變異數,每班人數和師生比的僵固係數
    在1983年明顯下降,顯是變異數的提高是因高的縣市變低,或低的縣市變
    高所致,此即所謂流動現象。 6 每生教育經費之動態不均度比每班人數
    、師生比複雜;表是有高低上 交流現象更多。 7 國小六年每班教育經
    費和國中三年每班教育經費相比較,則國小六年C班教育經費的僵固係數
    小於國中。 8 每班教育經費較每生教育經費能反映以 班級 為開辦單
    位的經費。 @ 實證資料顯示平均所得愈低的縣市,國小每班人數愈少
    ,且國中小每班教育經費的縣市差異比每生經費來的小,歷年有緩慢趨平
    。 9 國中小教育硬體設備各項指標,幾乎九成二以上有圖書館,六成三
    有視聽教學,四成有電腦設備。國小廁所比國中廁所多。 10 國中小教育
    硬體設備,以縣市而言,擁有設備資源較佳者有高雄市、基隆市、台北市
    。而較差者有雲林縣、台中縣、嘉義縣和彰化縣。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