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傅潔琳
Fu, Chieh-Lin
論文名稱: 十二年國教國小補救教學實施方案的探討:論學生學習權之保障
Inquiring the Remedial Instruction Program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s: On the student’s learning right protection
指導教授: 林佳範
Lin, Chia-Fa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0
中文關鍵詞: 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個案研究學生學習權
英文關鍵詞: The remedial instruction programs, case study, students’ learning right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DIS.NTNU.DCEL.001.2019.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2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從學生學習權保障之觀點,檢視我國現行 12 年國教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在國小階段的實踐情形,找出政策與教學實踐衝突矛盾之處,並具體提出保障學生學習權的方法。首先,在研究背景與動機方面,研究者從法令與政策、現場實務經驗、以及學習權保障的研究視角進行闡述。在研究目的方面有以下:
    一、 從「保障學生學習權」的觀點,分析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在個案學校實施歷程的盲點。
    二、 檢討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在政策面上與個案學校實務面向的落差。
    三、 從「保障學生學習權」觀點,探討個案學校實施補救教學改進的可能措施與做法。
    本研究方法採用文獻分析、訪談、焦點團體座談、參與觀察,文件分析等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分析與研究。從資料分析獲致以下結論:
    一、科技化評量系統無法診斷學生學習低落成因
    二、追蹤成效方式恐侵害學生隱私。
    三、不適當的補救教學反而傷害學生學習權
    四、行政管考壓力加諸教師與學生,忽略受輔學生學習實際需求。
    五、部分教師對學生學習權概念認知模糊
    六、補救教學僅消極保障學生受教權未必完全實現公平與正義的理念
    在補救教學保障學生學習權的建議作法,包括:
    一、幫助學生自我覺察
    二、從學生的優勢能力出發
    三、建立其他機制保障多元智能學生
    四、多元學習策略的運用
    五、教師是學習權保障的關鍵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practices of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Remedial Instruction Program in an elementa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rights protection, finding ou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olicy and the reality to bring up ways specifically to protect students' learning rights.
    For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the researcher elaborates on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s of laws and polici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learning rights. Its research purposes are as follows:
    I. Analyze the blind spo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remedial instruction programs in the case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ecting students' learning rights."
    2. Review the gap between the policy of the remedial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plan and the reality in the case school.
    3. Explore possible ways for implementing remedial instruction programs in the case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ecting students' learning rights".
    This study employs literature analysis, interviews,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 analysis as methods to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collected data. The conclusions were obtained as following:
    1. The “ Remedial Instruction-teaching-based testing” system cannot thoroughly diagnose the factors of making low achievement.
    2. Tracking the remedial learning effectiveness may infringe on students’ privacy.
    3. Inappropriate remedial teaching strategies hurt students' learning rights.
    4. The pressure of administrative evaluation is added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 ignoring the lower achievement students' needs.
    5. Some teachers do not have clear concepts of students' learning rights.
    6. Remedial teaching that only negatively guarantees the rights to teach students may not fulfill the fairness and justice.
    Suggestions for possible remedial teaching to protect students' learning rights include:
    1. Helping students to self-aware.
    2. Starting from the students' superiority.
    3. Setting up other mechanisms to protect the students with multiple intelligence.
    4. The use of various learning strategies are encouraged.
    5. Teachers are the key persons to the protec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rights.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1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1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3 第一節 12年國教補救教學實施方案沿革與內涵 23 第二節 學生學習權的概念與內涵 49 第三節 在教育上保障低成就學童學習權的具體作法 71 第四節 相關研究分析 8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93 第一節 研究框架與流程 9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99 第三節 資料蒐集的方法與過程 112 第四節 研究資料處理與分析 118 第五節 研究品質與倫理 121 第四章 研究資料與分析 125 第一節 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在個案學校的現況與成效 125 第二節 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在個案學校執行情形的討論 141 第三節 由學習權保障角度反思補救教學實施方案 1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97 第一節 結論 197 第二節 建議 211 參考文獻 215 中文書目 215 西文書目 223 附錄 225 附錄一:參與學生/家長 訪談、錄音同意書 225 附錄二:焦點團體訪談說明邀請函及訪談同意書 226 附錄三:訪談同意書 228 附錄四:深度訪談大綱 229

    壹、中文書目
    十二年國民基本網站:學習權。線上檢索日期2017年6月20日,取自: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845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春源、黃森泉(1996)。論教育優先區規劃對台灣原住民族群教育之影響。台灣經濟月刊,230,16-39。
    王彩鸝(2015)。一年10幾億補救教學 2大盲點「做到掛」。取自: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8253/989398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 Q. Patton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ION AND RESEARCH METHOD)。臺北:桂冠。
    吳育庭(2014)。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師對「補救教學實施方案」之看法與實施現況調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林天佑(2003)。學習權,教育小辭書。台北:五南。
    吳銳煜(2005)。校規與學生學習權之研究---國民教育階段為中心。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仁淼(2011)。學習權之權利性質與保障內容。月旦法學教室,102,28-40。
    李仁淼(2017)。學習權與12年國教。載於教育法與教育人權(頁23-48)。臺北市:元照。
    李佳浤(2010)。自學生學習權觀點─論公立中小學教師管教權之界限。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忠信(2010)。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制度之研究─以教育權保障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麗君(2006)。低成就學生逃避行為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3 ,91-103。
    李艾倢(2016)。國民小學低年級補救教學教師參與補救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志宏(1999)。社會權─總論、教育權。月旦法學雜誌,48,127-135。
    周志宏(2003)。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高等教育。
    周嘉芬(2016)。公民行動取向「學習權」議題之課程實施歷程與成效—以「上學礙.愛上學」方案為例。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
    周愚文(2012)。穩健推動我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歷史工程。輯於黃政傑主編,十二年國教改革、問題與期許。臺北市:五南。
    林子倫(2008)。台灣氣候變遷政策之論述分析。公共行政學報,28,153–175。
    林世昌(2004)。大學生學習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佳範(2015)。不好的教育是反學習─淺論學生學習權與受教權保障之不同。取自:http://cve.ntnu.edu.tw/blog/11/316。
    林信和(2002)。我國教師人權的觀察,黃宗樂教授六秩祝賀─基礎法學篇。台北:學林。
    林祐聖(2018)。差異化教學策略運用在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科補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昱貞(2002)。批判教育學在台灣:發展與困境。教育研究集刊,48(4),1-25 。檢自:http://www.edubook.com.tw/OATw/detail.aspx?no=49106
    林曉欽(譯)。P. Sahlberg原著(2014)。芬蘭教育這樣改!全球第一個教改成功案例教我們的事(Finnish lessons: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臺北市:商周。
    林慧萍(2009)。國籍法中對基本語言認證制度之研究--從新移民自主學習權的角度分析。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蒐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侯乃菁(2015)。臺東縣國小原住民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千雅(2011)。「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教學人員對弱勢低成就學生成因、補救教學作法及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范信賢、洪詠善(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之簡要說明。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105期。取自: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105&content_no=2441
    范雅惠(2008)。教育優先區計畫之分析。網路社會學通訊,69。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9/69-26.htm
    高淑芳(2017)。補救教學推動機制過去、現在、未來。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所舉辦之106年第五梯次補救教學到校諮詢人員培訓研習手冊,頁25-40。
    高鴻怡(2005)。學生學習權環境評估與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涂佳玲(2016)。運用補救教學資源平台於國小三年級除法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唐盈棣(2010)。偏鄉遠距課輔補救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Q&A,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8438,c1179-1.php?Lang=zh-tw###
    國語日報 (2007)。三前教長發聲 投資教育 扭轉貧富不均。2007/5/27出刊。
    張字榮(2013)。高雄市偏遠地區國小補救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曼玲(2015)。桃園市國民中學數學領域補救教學實施現況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資兩 (2016)。從「攜手計畫」到「補救教學」10年有感。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5 (11),90-94。
    張新仁 (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17,85-106。
    張輝誠 (2015)。上課填鴨已經夠慘了,學生被迫練出5大「能力」。翻轉教育。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blog-detail?id=1441/
    教育部 (2014)。教育百科─詞條名稱:標準化測驗。取自: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6%A8%99%E6%BA%96%E5%8C%96%E6%B8%AC%E9%A9%97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教育部(2016)。教育基本法。主管法規查詢系統,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8468
    莊繡霞(1995)。論學生基本權之保障:若干教育法制之憲法問題。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映秀(2001)。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師對於英語學習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看法與實施現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珍瑤(2015)。臺中市國民中學推動補救教學實施方案之現況與成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慧芬(2006)。台中縣國民小學英語補救教學實施現況與意見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育典(2007)。教育法。臺北市:五南。
    許育典(2011)。憲法。頁328-345。臺北市:元照。
    許育豪(2014)。十二年國教數學科補救教學實施現況研究—以高雄市某國民中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芳懿(2006)。主題論文。課程研究,1 (2),47-67。
    許添明(1994) 理想與迷思─論教育部補助地方國民教育經費作業要點,收錄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之教育改革(頁73 – 98)。臺北市:師大書苑。
    許添明(2005,10月)。教育優先區計畫對提升弱勢族群教育的實際成效批判,論文發表於2005教育優先區計畫與弱勢族群教育成效國際學術論壇會議手冊(頁79-88)。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許添明(2006)。教育優先區對提升弱勢族群教育的實際成效批判。現代教育論壇,15, 433-441。
    許添明、葉珍玲(2015)。城鄉學生學習落差現況、成因及政策建議。台東大學教育學報, 26 (2),63-91。
    許慶雄(1991)。社會權論。臺北市:眾文。
    黃光雄(2000)。教育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怡婷(2017)。現行補救教學實施方案之理念與實踐轉化問題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至誠(2006)。教育機會均等。載於教育社會學(頁181-183)。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葉興華(2012)。學科能力分組教學─十二年國教實施後的另一種教學選擇。輯於黃政傑主編,十二年國教課程教學改革─理念與方向的期許(頁193-211)。臺北市:五南。
    董保城(1997)。德國教育行政「法律保留」之探討,收錄於教育法與學術自由。臺北市:月旦出版社。
    鄭妙音(2011)。從學習權論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權之保障。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未出版。
    鄒其信(2000)。論學生學習權之保障-以中小學生為對象。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秀群(2005)。日本教育基本法體制之研究-兼論國民的學習權理論。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春榮(1998)。教師專業自主。教育資料集刊,23,25-38。
    潘文忠(2017) 。實踐國民學習權 潘文忠:以學習者為中心。取自中央通訊社: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708150128-1.aspx
    蔡明學(2016)。各國補救教學實施模式對我國之啟示。教育脈動,2,1-8。
    蔡政忠(2015)。原住民重點國民中學教師專業素養、補救教學理念與補救教學成效之探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幸惠(2017)。運用補救教學策略提升七年級英語學習成就低落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
    蔡慧美(2014)。臺中市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實施現況之研究。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公共政策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
    親子天下雜誌(2015)。公校兩大危機 教師專業受挑戰。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8920
    親子天下雜誌(2016/12/05) PISA 2015:數學、科學全球第4、閱讀滑落第23,台灣學生欠實作能力。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2977
    聯合新聞網(2016/08/29)學者建議:減C要從小學就補救。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515193
    謝幸真(2014)。「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實施現況與執行成果之個案研究-以桃園市一所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淑娟(2008)。校園零體罰規範適當性之研究─以學生學習權與教師專業自主權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瑞智(1992)。教育法學。臺北市:文笙。
    蘇靖翔(2016)。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中為例。德明財經科技大學,行銷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鈺楠(2014)。Freire對話行動理論的主體觀點及五個規準。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2),89-109。
    洪儷瑜(2001)。義務教育階段之弱勢學生的補救教育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46 ( 1 ), 45 – 65。
    賴光真、張民杰、賴文堅、高博銓(譯)(2017)。J. C. Marshall著。高效能教師的七個成功訣竅(The highly effective teacher:7 Classroom-tested practices that foster student success)。臺北市:五南。
    蕭芷芸(2018)。結合無參數加權認知診斷模式與知識結構學習系統因材網進行電腦化補救教學之成效分析-以八年級數學「數列與等差級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新竹:未出版。
    蕭富元(2011)。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天下雜誌,384期。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2870。
    貳、西文書目
    Brandt, R. S. (1998). Powerful learning .Alexandr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arling-Hammond, L.(1997).The right to learn : A blueprint for creating schools that work.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Freire.P(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Freire.P(1994) Pedagogy of hope.Reliving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Reprinted in 2014. Published by Bloomsbury Academic.
    Freire.P (1998) Pedagogy of freedom. Ethics, democracy, and civic courage. Rowman&Littlefield.
    H, Gardner.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Hart, D. (1994). Authentic assessment. New York: Addison-Wesley.
    NCES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 Reviewed from : https://nces.ed.gov/surveys/pisa/pisa2015/index.asp
    Plowden Report (1967) Volume 1 -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England. Reviewed from:http://www.educationengland.org.uk/documents/plowden/plowden1967-1.html
    Payne R. K. (2005).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poverty.
    Pring, R. (2007). John Dewey: A Philosopher of education for our time? London:UK Continuum.
    Rawls, J (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revised. Cambridge, MA:U.S.
    Scott Barry Kaufman(2013). Ungifted: Intelligence redefined. NY. Basic Books.
    Sahlberg ,P (2011) Finnish lessons: 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 New York.
    Toffler , A( 1970). Future shock Bantam Doubleday. NY:Dell.
    UNECO (1985). Report of member stat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vention and recommendation against discrimination in education; fourth report (spa).French
    UNESCO(1990) .World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 for all for the secretaria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sultative forum on education for all. New York.
    UNESCO (1997).The hamburg declaration on adult learning. the Agenda for the Future. Author/Editor: UIE.
    UNESCO (2004). Education for all: The quality imperative (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5). Paris: Author.
    UNESCO (2015). Incheon declaration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 the World Education Forum). South Korea.
    Du Bois W. E. B (1949) The freedom to learn. Jefferson City, MO : Lincoln University Press.
    Zhao,Y. (2009). Catching up or leading the way: American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Alexandria, VA:ASCD.
    Zalan, K. (2013, July 5). The problem with standardized tests - Education must be adapted to make sure it is serving all students. U.S. News & World Report, News Opinion. Reviewed from :https://www.usnews.com/opinion/articles/2013/07/05/the-problem-with-standardized-tests-in-educatio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