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曼彤
Wu, Man-Tong
論文名稱: 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對教學創新與教學效能之影響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ffect teaching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指導教授: 潘裕豐
Pan, Yu-F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2
中文關鍵詞: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學創新教學效能
英文關鍵詞: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eaching innova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0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研究國小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對教學創新與教學效能之影響,並探討(一)了解國小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之現況。探討(二)探討不同背景的教師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差異。探討(三) 探討不同背景的教師在教學創新之差異。探討(四)探討探討不同背景的教師在教學效能之差異。探討(五)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之關係。探討(六)了解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對教學效能的預測力高低。本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取樣新北市、臺北市市國小教師,共300人為研究樣本,回收有效問卷283份,有效回收率94.3%。所採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個人基本資料」、「教師專業成長的方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量」與「教學創新量表」及「教學效能量表」五部分。依據調查結果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績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國小教師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不因年齡、職務及服務地區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婚姻、服務年資、服務地區及學校規模的教師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上有顯著差異:女性教師高於男性教師;未婚教師高於已婚教師;服務年資5年以上的教師高於21年以上的教師;台北市的教師高於新北市的教師;學校規模24班以下的教師高於51班以上的教師。
    三、國小教師的「教學創新」不因年齡、婚姻狀況、任教年資、擔任職務、服務地區及服務學校規模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服務年資、服務地區、擔任職務及學校規模的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顯著差異:女性教師高於男性教師;未婚教師高於已婚教師;服務年資5年以上的教師高於21年以上的教師;台北市的教師高於新北市的教師;學校規模24班以下的教師高於51班以上的教師。
    五、國小教師的「教學效能」不因年齡、婚姻、任教年資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創新並無顯著相關。
    七、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彼此之間存在有正相關。
    八、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對教師教學效能具有正向解釋力。

    最後依據上述的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建議,以供教育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字: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學創新、教學效能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stud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o influence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and to explore (1) information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a small country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Discussion (2) teacher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to explore differences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of teachers. Discussion (3) teacher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to explore differences in teaching innovation. Discussion (4)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to explore innovation in teaching. Discussion (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Discussion (6)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o predict the level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this study, questionnaire, sampling new Taipei City, Taipei City, State school teachers, a total of 300 man-made study sample. 284 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effective rate of 94.6%.
    Research tools used include "basic personal inform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ay", "the amount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Scale" and "Teaching Efficacy Scale" five part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pectively, t 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 underperformance related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analyzed. The study found the following :
    1.The country's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not because of different ages, duties and service area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2.Gender, marital status, length of service, service area teachers and school size are at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o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emale teachers than male teachers; teachers is higher than unmarried married teacher; more than 5 years of years of service teachers more than 21 years higher than teachers; teachers is higher than the new Taipei Taipei teachers; teachers school class size of 24 or less is higher than the 51 or more classes of teachers.

    3.The small country of teachers' teaching innovation "not because of age, marital status, teaching seniority, hold office, the different services and service area size of the school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4.Gender, length of service, service area, held positions of teachers and school siz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n: female teachers than male teachers; teachers is higher than unmarried married teacher; years of service for more than 5 years teachers more than 21 years higher than teachers; teachers is higher than the new Taipei Taipei teachers; teachers school class size of 24 or less is higher than the 51 or more classes of teachers.

    5.The small country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not because of age, marriage, taught different seniority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6.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7.The presence of each other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Teaching Efficacy positive correlation.

    8.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of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has a positive explanatory power.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e researchers recommend, for reference education practitioners and researchers of the future.

    Keywor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eaching innova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目 錄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v 目錄 vi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ix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6 第二節 教學創新 19 第三節 教學效能 27 第四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2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3 第三節 研究假設 45 第四節 研究對象 47 第五節 研究工具 50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6 第一節 教師背景變項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上的差異分析 56 第二節 教師背景背景變項在教學創新上的差異分析 66 第三節 教師背景背景變項在教學效能上的差異分析 73 第四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對教學創新與教學效能的相關分析 ….79 第五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對教學效能之預測效果 83 第六節 研究討論 8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8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8 參考文獻 90 壹、中文部份 90 貳、西文部份 96 附錄一 100 表目錄 表2-1-1 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定義………………………………… 8 表2-2-1教學創新意義彙整表………………………………………………………21 表2-2-3國內學者對教師教學效能的定義彙整表…………………………………28 表2-2-4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結果彙整表……………………33 表3-3-1 教師性別分析摘要表…………………………………………………47 表3-3-2 教師年齡分析摘要表…………………………………………………48 表3-3-3 教師婚姻狀況分析摘要表……………………………………………48 表3-3-4 教師服務年資分析摘要表……………………………………………48 表3-3-5 教師擔任職務分析摘要表……………………………………………49 表3-3-6 教師服務地區分析摘要表……………………………………………49 表3-3-7 教師服務學校規模分析摘要表………………………………………49 表3-4-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量表信度分析表………………………………51 表 3-4-2教學創新量表信度分析表…………………………………… 53 表 3-4-3 教師教學效能量表信度分析表…………………………………54 表4-1-1 性別不同之國小老師在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統計t考驗摘要表57 表4-1-2年齡不同之國小老師在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58 表4-1-3 不同婚姻狀況之國小老師在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統計t考驗摘要表60 表4-1-4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小教師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 事後比較結果………………………………………………………………61 表4-1-5不同擔任職務之國小教師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 事後比較結果 ………………………………………………………………62 表4-1-6不同服務地區之國小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之統計t考驗摘要表………63 表4-1-7 不同服務學校規模之教師之國小教師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與事後比較結果………………………………………………………65 表4-2-1性別不同之國小老師在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統計t考驗摘要表…67 表4-2-2年齡不同之國小老師在教學創新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68 表4-2-3不同婚姻狀況之國小老師在教學創新之統計t考驗摘要表……………69 表 4-2-4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小教師與教學創新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 比較結果……………………………………...………………….70 表 4-2-5 不同擔任職務之國小教師與教學創新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 較結果……………………………………………………………………71 表 4-2-6不同服務地區之國小教師與教學創新之統計t考驗摘要表………………73 表4-2-7 不同服務學校規模之國小教師與教學創新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較 結果…………………………………………………………………………73 表4-3-1性別不同之國小老師與教學效能之統計t考驗摘要表……………………73 表4-3-2年齡不同之國小老師與教學效能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74 表4-3-3不同婚姻狀況之國小老師在教學效能之統計t考驗摘要表………………75 表 4-3-4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小教師在教學效能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較 結果…………………………… ………….…………………………………76 表 4-3-5 不同擔任職務之國小教師與教學效能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較 結果…………………………………………………..…………………….77 表 4-3-6 不同服務地區之國小教師與教學效能之統計t考驗摘要表………………78 表 4-3-7 不同服務學校規模之國小教師與教學效能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 較結果…………………………………………………………………79 表 4-4-1「皮爾森績差相關」(Pearson Correlation) 國小教師與參與專業學習社 群對教學創新、教學效能之相關情形……………………………………80 表4-5-1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變項預測教學效能之逐步迴歸分析結果……83 圖目錄 圖2-2-1 Csikszentmihalyi 的系統理論架構……………………………………..…24 圖2-2-2 Gardner的創造力互動觀……………..….………………..….…….……..25 圖2-3-1 需求層次論……………………………..….………………..….…….……32 圖3研究架構……………….……….……………..….………………..….…….……42 圖4研究流程……………………………………………………………………….…4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琴芳( 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臺北市。
    丁一顧(2011a)。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集體效能感關係模式驗證之研究。屏
    東教育大學學報,37,1-26。
    丁一顧(2011b)。會談技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成功的關鍵。教育研究月
    刊, 201,28-38。
    丁一顧(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的核心:以學生學習為本。教育研究月
    刊,215,5-16。
    丁文祺(2008)。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
    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丁崇寶、吳和堂(2008)。高雄市國小學校評鑑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教學
    實施領域為例。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6,27-48。
    孔令堅(2012)。運用反思教學模式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尤英愉(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媒體素養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
    王秀玲、康瀚文(201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現況與展望。教育
    研究,215,17-29。
    石曉玫(2009)。運用學習社群提升偏遠地區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南投
    縣國民教育幼兒班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
    縣。
    朱芳儀(2011)。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關係
    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
    朱筱雯(201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江彥廷(2007)。EtienneWenger的實踐社群理論及其對教師專業社群之啟示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
    係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珈夙(1997)。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與學校效能
    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貞伃(2007)。國民中學教師教學反省、教學分享與教學創新關聯性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林國賢(2004)。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調查研
    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林忠仁( 2009)。國民小學校長分佈領導、灰猩猩效應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
    所, 臺北市。
    林思伶、蔡進雄 ( 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月
    刊, 132, 99-109。
    林劭仁( 2006)。專業學習社群運用於師資培育自我評鑑之探究。中正教育研
    究,5( 2), 79-111。
    林瑞昌( 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載於歐用生
    ( 主編) , 熱情卓越新典範( 67-76 頁) 。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
    大學。
    林憶菁(2011)。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研究所,台南市。
    王為國(2007)。從實務社群談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研究,2(2),
    41-63頁。
    吳明隆(2009)。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出版社
    吳明隆、陳火城(2007)。高雄市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信念與自我知覺教學效能關
    係之研究。學校行政,48,113-132。
    吳譿麟(2010)。新竹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創新之關
    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芳容(2011)。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集體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吳信忠(2011)。臺南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動機及其教學效能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吳雪華(2006)。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淑任(2008)。國小學校轉型領導與教師集體效能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嘉義縣。
    吳婉甄(2011)。新北市、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校能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研究所,臺北市。
    吳明芬(2012)。雲嘉地區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研究所,嘉義縣。
    李芳齡譯(2001)。第五項修練 III 變革之舞(上)-持續「學習型組織」動力
    的挑戰與策略。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國甄(2009)。幼稚園園長轉型領導對教師知識管理與創意教學表現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李國甄(2009)。幼稚園園長轉型領導對教師知識管理與創意教學表現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李梅雪(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知覺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邱貴發 (1996) 。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教學-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師
    大書苑。
    邱淑媛 (2010)。國小教師教學創新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屏東市。
    邱毓玲 (2011)。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金尚屏(2008)。高雄市高中職校教師專業社群互動、教學輔導創新與教學效能
    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周鍚欽(2005)。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周宏欣( 2009)。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洪詠善 (2011)。跨/移界:理解教師教學創新的個案研究。教育研究月刊204,
    95-109。
    馬世驊(2006)。台北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台北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高傳晃( 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研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臺北市。
    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素貞(2011)。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關係
    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淑貞(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小三年級國語科文本
    閱讀理解策略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彩環(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行動研究知能、參與及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童新峯(2012)。專業學習社群運作及其促進學校文化改變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陳美丞、林淑華( 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臺北市: 教育部。
    張新仁、馮莉雅、潘道仁與王瓊珠 (2011)。臺灣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啟動。教育研究,201,5-27。
    張國強( 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中市。
    張淑宜、辛俊德 (2011)。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 教育類,25(1), 83-103。
    教育部 (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臺北市:作者。
    梁鳳珠(2011)。台南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南市。
    黃彥和( 2005)。國民小學教師集體效能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黃秋鑾(2010)。教師進修的另一管道—以「學習社群」提升教師專業成長。北縣教育,71,29-36。
    黃琳珊(2011)。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模式推動班級共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廖美芬(2010)。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6。
    趙佳芬(2006)。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蔡麗華(2001)。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蔡進雄(2006)。國民小學校長情緒智力影響集體教師效能感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72, 103-118。
    楊正德(2011)。臺北縣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動機、教學準備度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玲珠(2010)。臺北市中小學教務主任教學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智先(2007)。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新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
    構與典範案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教研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楊淙富(2012)。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中市。
    廖美芬(2010)。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淑霞(2012)。一個「自主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趙宜媺(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劉芳(2012)。基隆市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咨廷(2012)。衣帶漸寬終不悔 ~「快樂總鋪師」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創新教學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師大書苑。
    潘文福、莊蕙瑛(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成型態與運作方式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215,91-104。
    盧慧玲(2012)。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建構國小各年段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蕭至展(2011)。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鍾昀珊 (2012) 。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承諾與教學效
    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薛玉綢(2010)。國民小學實施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功能、困境與改進策略之研究。國立
    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所,屏東縣。

    貳、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97). Self 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W.H.
    Freeman & Company.
    Csikszentmihalyi, M. (1999). Implications of asystems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R.J. Sternberg (Ed.), The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313-33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sikzentmihalyi, M. & Wolfe, R. (2000). New conceptions and research
    tocreativity: 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perspective for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Collins, A., Brown, J.S., & Newman, s.e. (1989).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Teaching the crafts of reading, Writing,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In L.B. Resnick (Ed.), Know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Essays in honor of Bobert
    Glaser. (453-494),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DuFour, R., DuFour, R., Eaker, R., & Many, T. (2006). Learning by doing: A handbook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loomington, IN: Solution Tree.
    Dufour, R., & Eaker, R.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 Development.
    Education Department Documents and Publications (2012). U.S. education department launches improved, onlin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with new features toinform and inspire adult educators. Lanham, United States, Lanham: Federal Information & News Dispatch, Inc.

    Firestone, W. A., & Pennell, J. R. (1993). Teacher commitment, working conditions, and differential incentive polici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3(4), 489-525.
    Fischer, J., & Hamer, L. (2010).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chool restructuring:Mutual processes of reform. Middle School Journal, 41(5), 12-17.
    Gardner,H. (1993). Creating minds:An anatomy of creativity seen through the lives of Freud, Einstein, Picasso, Stravinsky, Eliot, Graham, Gandhi. NY: Basic.
    Gallagher, M. (2012). How principals SUPPORT teacher effectiveness. Leadership, 41(3), 32-35,37.
    Hord, S. H. & Hirsh, S. A. (2008). Marking the promise a reality. In A. M. Blankstein, P. D. Houstion, & R. W. Cole (Eds.), Sustain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p.23-40).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Hord, S. M., & Sommers, W. A. (2008). Lead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Voice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Huffman, J. B., & Hipp, K. K. (2003). Reculturing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Lanham, MD: Scarecrow Education.
    Marsh, H. W., & Baily, M. (1991).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teachingeffectiveness: A profile analysis.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Geographic countryof publication.

    McHaney, J. H., & Impey, W. D.(1992). Strategies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using a clinical supervision mode. Paper presented at the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South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Knoxville,TN.
    Meyer, J. P. & Allen, N. J. (1991). A three-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some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Review, 1 , 61-89.
    Masters , G. N. (2003). Using research to advance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Building teacher quality: What does the research tell us? Research Conference Proceedings, Camberwell,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p.46-48.
    Michelle, P. P. (2012). Teacher metacognition within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 5(4), 112-121.
    Mitchell, C., & Sackney, L. (2000). Profound improvement: Building capacity for alearning community. Lisse, The Netherlands: Swets & Zeitlinger.
    Kruse, S. D., Louis, K. S., & Bryk, A. (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 community. In K. S. Louis & S. D.
    Kruse (Eds.),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 on reformingurban schools (pp.23-44).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Lave, J., & Wenger, E. (1991).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ell, G., Wilsman, M., Langenfeld, M., & Mclntosh, A. (2002). Online
    profession development: Sustained learning with friends.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8, 505-509.
    Newman, F. M. (1994). School-wide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ssues in
    Restructuring Schools, 6(Spring), 1-2.
    Park, S., Henkin, A.B. and Egley, R. (2005). Teacher team commitment,
    teamwork, andtrust: exploring associa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3(5),462-79.
    Roberts, M. S., & Pruitt Z. E. (2003). School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Collaborative &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Inc.
    Ritchhart, R. (2004). Creative teach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standards.
    Independent School, 63(2), 32-40.
    Sparks, D. (1994). A paradigm shift in staff development.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15(4), 26-29.
    Wiggins, G., & Mctighe, J. (2005).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Alexandria, VA:
    ASCD.
    Zepeda, S. J. (1999). Staff development: Practices that promote leadership in learning communities. Larchmont, NY: Eye on Education.
    Zepeda, S. J. (2008).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hat works. Larchmont, NY: Eye on Educatio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