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游雅筑 Yu, Ya-Chu |
---|---|
論文名稱: |
陳玉慧旅遊、家族史與創傷書寫 Chen Yu-hui's Travel, Family History and Trauma Writing |
指導教授: |
林淑慧
Lin, Shu-Hui |
口試委員: |
林淑慧
Lin, Shu-Hui 林芳玫 Lin, Fang-Mei 林淑貞 Lin, Shu-Chen |
口試日期: | 2023/07/10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0 |
中文關鍵詞: | 陳玉慧 、散文 、旅行 、家族史 、創傷 |
英文關鍵詞: | Chen Yu-hui, Essays, Travel, Family History, Trauma |
研究方法: | 文本分析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31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5 下載:1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旅遊具有空間的移動性、異地性、跨時空等面向,旅遊書寫則呈現陳玉慧的生命經歷與自我觀看世界的方式。台灣人過去無法隨意出國,因戒嚴時期國家管制之原因,想出國僅有就學、探親、商務、外交、公務之人才有機會可做申請。而旅居海外的作家們所撰述的當地風情,以及跟時代並進之旅遊紀錄,較多都是在開放觀光後才開始呈現多元豐富的面貌。「旅行文學」則於90年代才逐漸在台灣嶄露頭角並掀起熱潮。
本碩論結構為第一章緒論,內含研究動機及目的、相關研究成果與研究方法、研究素材及章節安排。第二章探討陳玉慧至各國的旅行記憶與移動路徑。第三章將書寫陳玉慧的記憶、回憶與紀載的「家」,可見父母家庭對她影響極為深刻。第四章從陳玉慧的身心靈狀況為出發點,論及她的自我與和解。
冀望能從文本中分析出她書寫的「生命旅遊史」是如何豐富自我的心靈、人生。又論述陳玉慧對「家」的記憶,對她來說家是離散的,從成長過程、人生經歷談起,並提及再現對於父母、丈夫的書寫,以及個人的生命歷程中「家」代表的意義。再以陳玉慧的身心靈狀況為切入點,因她曾於書中多次提及身心靈的問題,將書寫她在生活、旅行中,背負著多少的創傷與苦痛。且與他人交流、討論中得到領悟,在與人談話及找尋自我的過程中調整自身的狀態,並與過去的自我和解,如何原諒他人,也放過自己。
Tourism has the aspects of spatial mobility, different places, and crossing time and space. Travel writing presents Chen Yu-hui's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way she sees the world. In the past, Taiwanese could not go abroad at will. Due to the national control during the martial law period, only those who wanted to go abroad for study, family visit, business, diplomacy, and official duties had the opportunity to apply. The local customs written by writers living abroad, as well as travel records tha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mostly began to show a diverse and rich appearance after the opening of tourism. "Travel literature" only gradually emerged in Taiwan in the 1990s and set off a boom.
The structure of this master's thesis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irst chapter, which contains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and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materials and chapter arrangement. The second chapter explores Chen Yu-hui's travel memories and moving paths to various countries. The third chapter will write about Chen Yu-hui's memories, reminiscences, and recorded "home", which shows that her parents and family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her.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Chen Yu-hui's self and reconciliation starting from her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
I hope to analyze from the text how the "history of life tourism" written by her enriches my soul and life. It also discusses Chen Yu-hui's memory of "home". For her, home is discrete, starting from the growth process and life experience, and mentioning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writing about parents, husband, and personal life history represented by "home". significance. Taking Chen Yu-hui's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 as an entry point, because she has mentioned physical and spiritual problems many times in the book, it will describe how much trauma and pain she has suffered in life and travel. And gain insights from communicating and discussing with others, adjust your own state in the process of talking with others and finding yourself, and reconcile with your past self, how to forgive others and let yourself go.
參考文獻
(一)陳玉慧創作(依出版年代順序排列)
散文
《失火》(臺北:三三書坊,1987年)。
《我的靈魂感到巨大的餓》(臺北:聯合文學,1997年)。
《我不喜歡溫柔》(臺北:大田,2004年)。
《遇見大師流淚》(臺北:大田,2005年)。
《新世紀散文家:陳玉慧精選集》(臺北:九歌,2006年)。
《我的抒情歐洲》(臺北:大田,2006年)。
《德國時間》(臺北:大田,2007年)。
《慕尼黑白》(臺北:印刻文學,2008年)。
《巴黎踢踏透》(臺北:聯合文學,2011年)。
《依然德意志》(臺北:印刻文學,2012年)。
《找回無條件的愛》(臺北:天下遠見,2012年)。
《時代的摺痕:特派員的祕密檔案》(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4年)。
《往昔,如果我記憶清晰》(新北市:遠足文化,2015年)。
《無關巴黎的雪》(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讀女人》(臺北:時報文化,2022)。
遊記
《你是否愛過?》(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此刻有誰在世上某處走》(新北市:遠足文化,2015年)。
日記
《巴伐利亞的藍光:一個台灣女子的德國日記》(臺北:二魚文化,2002年)。
《日記藍》(新北市:凱特文化,2017年)。
PAR表演藝術雜誌
〈你可以活二次〉,《PAR表演藝術雜誌》171期(2007年03月),頁6。
〈作家是個職業嗎?〉,《PAR表演藝術雜誌》253期(2014年01月),頁124。
〈藝術家到底在做什麼?〉,《PAR表演藝術雜誌》254期(2014年02月),頁124。
〈她寫作,因為她不想自殺〉,《PAR表演藝術雜誌》255期(2014年03月),頁120。
〈在台北過日子〉,《PAR表演藝術雜誌》259期(2014年07月),頁120。
〈在那絕美之城〉,《PAR表演藝術雜誌》260期(2014年08月),頁124。
〈說真話〉,《PAR表演藝術雜誌》261期(2014年09月),頁130。
〈回想《徵婚啟事》〉,《PAR表演藝術雜誌》264期(2014年12月),頁116。
〈我和我的情緒握手〉,《PAR表演藝術雜誌》265期(2015年01月),頁114。
〈我的臉書不是我〉,《PAR表演藝術雜誌》268期(2015年04月),頁114。
(二)專書(依姓氏筆劃編列)
文崇一、蕭新煌編著,《中國人:觀念與行為》(臺北:巨流出版公司,2010年)。
王振寰、瞿海源編著,《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學(二版)》(臺北:巨流出版公司,2003年)。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與語系研究論》(臺北:時報,2017年)。
李有成,《在理論的時代》(臺北:允晨文化,2006年)。
林淑慧,《旅人心境:臺灣日治時期漢文旅遊書寫》(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4年2月,2016年9月再版)。
林淑慧,《旅行文學與文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5年)。
林淑慧,《再現文化:臺灣近現代移動意象與論述》(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7年)。
林淑慧,《台灣小說的時空想像》(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
胡錦媛,《臺灣當代旅行文選增訂版》(臺北:二魚文化,2013年)。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15年)。
郭惠敏、黃靜微、張秉宜、程子芸、胡慧蘭、林家綾、喬佳宜、林麗秋,《最新護理診斷手冊:護理計畫與措施》(臺北:華杏,2021年)。
陸汝斌,《藍色病毒—12個抗憂解癒的處方箋》(臺北:商務印書館,2010年)。
黃美娥編,《世界中的台灣文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
楊國樞、葉啓政,《臺灣的社會問題》(臺北:巨流,1984年)。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臺北:麥田,2006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詮》(臺北:書林,2009年)。
蔣勳,《孤獨六講》,(臺北:聯合文學,2008年)。
鄭明琍,《現代散文縱橫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戴華萱,《成長的迹線──台灣五○年代小說家的成長書寫(1950-1969)》(臺北:萬卷樓,2016年)。
鍾怡雯,《天下散文選》(臺北:天下雜誌社,2001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呂俊、高申春譯,《夢的解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20年)。
李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彼得.沃克著,陳思含譯,《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臺北: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0年)。
彼得‧艾迪(Peter Adey)著,徐苔玲、王志弘譯,《移動》(新北市:群學,2013年)。
相場均著、鐘憲譯,《說謊.另一種遊戲》,(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
約翰‧厄里、約拿斯‧拉森(John Urry, Jonas Larsen)著、黃宛瑜譯,《觀光客的凝視3.0》(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
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著、丁凡譯《敘事治療的實踐──與麥克持續對話》(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年)
富田昭次著、廖怡錚譯,《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臺北:蔚藍文化,2015年)。
Caruth, Cathy, ed. (1995). Trauma: Explorations in Memory.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 Hopkins UP.
FRA. (2011).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t Holucaust memorial sites across the European Union: An overview of practices. European Union Agency for Fundamental Rights.
Gavey, N. (2005). Just Sex? The Cultural Scaffolding of Rape. New York: Rutledge.
Lefebvre, H.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England: Blackwell.
McIntosh, R. W., Goeldner, C. R., & Ritchie, J. R. (1990). 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 (6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三)論文(依姓氏筆劃編列)
1.期刊論文
卞冬磊,〈路上無風景:城市「移動空間」中的交流〉,《傳播與社會學刊》,第47期(2019年01月),頁29-54。
王秀惠,〈非法移民與合法難民之間:華籍海員跳逃美國,1949-1965〉,《輔仁歷史學報》25期(2010年07月),頁119-164。
王清華〈從弘揚中華「慎終追遠」孝道傳承「殯葬禮俗」善終千古文化,對現在「環保自然葬暨節地生態葬」的省思~爭議與問題〉,《中華禮儀》40期(2019年12月),頁11-18。
李宜樺,〈論陳玉慧日記體散文《巴伐利亞的藍光》之書寫策略〉,《臺灣文學評論》11卷2期(2011年04月),頁105-126。
李欣倫,〈在路上,我寫作-從陳玉慧日記體散文與小說的互文探索女作家的自我凝視與寫作辯證〉,《東海中文學報》27期(2014年06月),頁219-240。
李健美,〈創傷與救贖:談《引力之虹》中「卡嘉的故事」〉,《真理大學人文學報》1卷9期(2012年04月),頁1-43。
李惠文,〈哈根貝克與其斯特林肯野生動物園-壕溝型動物園〉,《博物館學季刊》10卷3期(1996年07月),頁85-91。
周婉窈,〈歷史的記憶與遺忘──臺籍日本兵之戰爭經驗的省思〉,《當代》107期(1995年03月),頁34-49。
林淑慧,〈敘事、再現、啟蒙─林獻堂一九二七年日記及《環球遊記》的文化意義〉,《台灣文學學報》13期(2008年12月),頁65-92。
林淑慧,〈遠遊的共鳴:《兩個芙烈達‧卡蘿》、《驅魔》的自我定位〉,《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10卷1期(2016年12月),頁69-98。
林淑慧,〈觀景察變:台灣日治時期日記的旅行敘事〉,《臺灣文學學報》32期(2018年06月),頁23-52。。
林淑慧,〈生存處境的重構:殷海光旅遊敘事的文化批判〉,《哲學與文化》48卷9期(2021年09月),頁115-129。
林淑慧,〈寰宇之旅:吳濁流《談西說東》的跨文化論述〉,《成大中文學報》78期(2022年09月),頁155-184。
林韻文,〈慕尼黑的藍光―陳玉慧的存在旅程與心靈的返鄉〉,《中國現代文學》17期(2010年06月),頁293-317。
胡錦媛,〈返鄉敘事缺席:臺灣當代旅行文學〉,《文化越界》9期(2013年03月),頁43-74。
范盛保,〈猶太人大屠殺進程及轉型正義-以審判及成立紀念館為例〉,《台灣國際研究季刊》8卷1期(2012年03月),頁133-148。
徐大易,〈物有能動性?以大家樂時期的落難神像為例〉,《人類與文化》43期(2012年08月),頁79-83。
郝譽翔,〈「旅行」?或是「文學」?─論當代旅行文學的書寫困境〉,《旅遊文學硏討會論文集》收錄於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台北:文津,19期(2000年01月),頁279-302。
高宛琳,〈青少年藥物成癮對家庭的意涵──以家庭系統觀點〉,《諮商與輔導》366期(2016年06月),頁6-9。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0期(2005年06月),頁1-26。
郭淑珍、吳筱筑,〈安眠藥物使用者之用藥經驗分析〉,《人文社會與醫療學刊》1期(2014年04月),頁77-101。
郭淑珍、吳筱筑,〈醫病互動對失眠者使用藥物行為的影響〉,《人文社會與醫療學刊》3期(2016年05月),頁177-201。
陳孟君,〈家庭空間的意識流變:八○年代以降文革小說中的家/國意識〉,《有鳳初鳴年刊》(2006年07月),頁433-444。
陳俊玄、趙國斌、錢慶安,〈臺灣彩券發展歷史系譜之研究〉,《休閒運動健康評論》6卷2期(2016年06月),頁10-25。
陳冠伶、洪韡倢、李明濱、陳宜明、吳佳儀,〈探索COVID-19疫情對難治型憂鬱症病人健康與因應行為之影響〉,《護理雜誌》67卷5期(2020年10月),頁56-64。
陳思宏,〈「家」就是現在書寫的那張桌子——專訪陳玉慧〉,《文訊》301期(2010年11月),頁37-43。
陳重仁,〈狄更斯小說的衛生美學與社會實踐:《孤雛淚》的妓女議題與道德政治〉,《中山人文學報》43期(2017年07月),頁73-97。
陳逸君,〈神聖的侷限:論噶瑪蘭族儀式祭典文化資產保存之困境〉,《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6期(2011年06月),頁47-60。
陳雅齡,〈強暴與浪漫異國戀之間「不公正的性」〉,《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8期(2019年09月),頁94-101。
陳緯華,〈孤魂的在地化:有應公廟與臺灣社會地緣意識之轉變〉,《民俗曲藝》183期(2014年03月),頁253-338。
黃心雅,〈創傷與文學書寫〉,《英美文學評論》20期(2012年06月),頁vi。
黃志中、陳三能、黃旼儀、張淳茜、鄧淑如、陳建州、黃瑛琪、張高賓,〈婚姻暴力受虐婦女的身體症狀〉,《台灣家庭醫學雜誌》14卷1期(2004年03月),頁25-34。
黃信勳、徐世榮,〈戰後臺灣的環境治理進路:一個生態現代化視角的考察〉,《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52卷4期(2014年12月),頁5-63。
黃雅歆,〈散文創作四講———從基本認識與準備出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2期(2007年07月),頁13-28。
趙彥寧,〈社福資源分配的戶籍邏輯與國境管理的限制:由大陸配偶的入出境管控機制談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期(2005年09),頁43-90。
劉俐伶,〈另類的鏡像人生-家暴受害者轉變為加害者之探究〉,《諮商與輔導》426期(2021年06月),頁14-16。
蔡佩玲、蔡佳玲、施睿宏,〈身心症之中醫診療病例報告〉,《北台灣中醫醫學雜誌》6卷1期(2014年06月),頁37-48。
黎家齊、黃楓皓,〈她與他最美的時刻 陳玉慧×明夏‧柯內留斯〉,《PAR表演藝術雜誌》174期(2007年06月),頁26-31。
盧世敏,〈從身心症談到民俗醫療〉,《弘光醫專學報》29期(1997年04月),頁357-363。
盧世達,〈汪端《元明逸史》的寫作焦慮及其焚燬之相關意義〉,《漢學研究》38卷1期(2020年03月),頁201-231。
賴維菁,〈旅行•地景•再現史蒂文生旅行書寫中的歐陸與南太平洋〉,《英美文學評論》14期(2009年06月),頁177-200。
謝邦昌、蕭育仁、丁台怡、李仲梧、吳格非,〈運用資料探勘技術由星座血型建立慢性病預測模型〉,《Journal of Data Analysis》14卷1期(2019年02月),頁1-12。
謝璦竹,〈今天開始與父母和解-先與自己和解 融化潛意識冰山〉,《禪天下》201期(2021年12月),頁48-52。
羅夏美,〈後現代思潮中的主體遊牧與世界觀察──論陳玉慧旅行散文集《你是否愛過?》〉,《臺灣文學評論》8卷2期(2008年04月),頁77-95。
譚子文、董旭英,〈自我概念與父母教養方式對臺灣都會區高中生偏差行為之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卷3期(2010年09月),頁203-233。
蘇碩斌,〈旅行文學之誕生:試論台灣現代觀光社會的觀看與表達〉,《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9期(2014年10月),頁255-286。
顧長芸,〈什麼是元宇宙?-從XR相關虛實整合之應用案例談起〉,《經濟前瞻》205期(2023年01月),頁135-142。
龔玉齡、謝沛欣,〈家長對於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模式之研究-以台南某高職為例〉,《嘉南學報(人文類)》38期(2012年12月),頁272-286。
MacKinnon, C. (2016). Rape Redefined. Harvard Law & Policy Review 10(2), 431-477.
2.學位論文
王信為,〈游牧主體.靈魂返鄉──陳玉慧書寫中存在意義之辨證〉(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吳琬瑜,〈臺灣父權家庭制度下之女性處境之解析〉(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沈淑賜,〈走過難關:家暴離婚婦女的經驗訴說〉(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韻文,〈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旅行書寫的自我建構與空間〉(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10年)。
高珮芸,〈女性主體性的建構──黃寶蓮、陳玉慧、鍾文音之散文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張雅茹,〈親子互動對四個月嬰兒發聲量和發聲類別的影響〉(中山醫學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語言組學位論文,2021年)。
陳柏舟,〈威權象徵移除之法制與執行-兼論台南執行經驗〉(臺南: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
曾曉玲,〈當代臺灣女性散文的旅外書寫(1990-2011)〉(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楊晶晶,〈反共抗俄聲中的女性身影---以"中華婦女"為考察對象〉(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7年)。
鄭翰琳,〈旅行的女人─以鍾文音、陳玉慧、黃寶蓮的旅行書寫為觀察對象〉(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9年)。
(四)報紙、雜誌、文章(依姓氏筆劃編列)
陳玉慧,〈附錄 薩克森血碗〉,收錄於《CHINA》(新北市:印刻文學,2009年),頁409-415。
印刻編輯部訪問,〈茶與愛情──陳玉慧答印刻編輯部〉,收錄於《幸福之葉》(新北市:印刻文學,2014年),頁366-379。原刊於《印刻文學生活誌》2013年12月號第124期。
陳玉慧,〈跋〉,收錄於《書迷》(臺北:本事文化,2010年),頁295-296。
尉瑋,〈陳玉慧不同世界的旅行者〉,《香港文匯報》讀書人副刊(2010年8月2日)。
陳珮珊採訪,陳玉慧口述,〈臺北用溫暖召喚著我〉《台北畫刊》530期(2012年3月),頁4。
周旻樺,〈free from everything陳玉慧慈悲修行路〉,《人間福報》,(2012年8月5日)。
陳玉慧,〈書寫感情的世界〉,收錄於《愛分離》(中國:四川文藝出版社,2018年),頁1-4。
巫維珍訪問,〈代序 徵婚需要一點幽默感──陳玉慧答客問〉,收錄於《徵婚啟事》(臺北:二魚文化,2002年),頁6-17。
明夏(Michael Cornelius)文、陳玉慧譯,〈附錄 丈夫以前是妻子──評論家丈夫明夏專訪小說家妻子陳玉慧〉,收錄於《海神家族》(新北市:印刻文學,2004年,初版;2009年,初版八刷),頁321-335。
(五)電子媒體、電子資料庫(依姓氏筆劃編列)
板倉君枝(nippon.com),〈新冠疫情時代,拯救「全世界最孤獨的日本歐吉桑」的處方何在?疏淡的人際關係勝於「孤獨耐力」〉(2021年02月24日),來源:https://www.nippon.com/hk/in-depth/d00604/ (2023年04月18日查閱)。
國家文化記憶庫,〈降乩操五寶〉,來源: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508618&IndexCode=Culture_Event (2023年04月05日查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蒙太奇理論 Montage〉,來源:https://edumovie-tfai.org.tw/article/content/140 (2023年01月27日查閱)。
蔣德誼,〈不是相愛的人都能白頭偕老!陳玉慧:有的人適合一起打拼,有的人只能在心裡懷念〉,《50+(Fifty Plus)》(2022年03月26日),來源: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23997 (2023年04月12日查閱)。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來源:https://www.cdc.gov.tw/)。
林福岳,〈部落新聞眼:道歉真是難以啟齒〉,《台灣立報》(2010年01月27日),來源:http://www.tipp.org.tw/news_article.asp?F_ID=16996&PageSize=15&Page=3074&startTime=&endTime=&FT_No=&NSubject_No=&SelectSubject=&Subject_No=&SubSubject_No=&TA_No=&Orderby=&KeyWords=&Order=&IsSelect=(2022年01月27日查閱)。
黃瀚瑩採訪,〈讀者10問陳玉慧〉,《講義雜誌》2012-10期(2012年10月),來源: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OE0022/225342/web/ (2021年04月05日查閱)。
劉俞妗,〈「我們對馬普切人的迫害與歧視是錯誤的,對不起」 智利總統向原住民公開道歉〉,《風傳媒》(2017年06月25日),來源:https://www.storm.mg/article/288637 (2022年01月27日查閱)。
蘇穩中,〈最新小說《德國丈夫》面對遭性侵往事 作家陳玉慧更自曝外遇情節〉,放言科技傳媒,(2018年12月21日),來源:https://www.fountmedia.io/article/2599 (2021年04月05日查閱)。
陳德愉,〈【上報人物陳玉慧】說謊家、小說家 父親與我都是沉迷故事的人(上)〉《上報UP Media》(2019年01月03日),來源: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54594 (2021年04月05日查閱)。
陳德愉,〈【上報人物陳玉慧】覺知取代經營 婚姻愛情裡無非「做自己」(下)〉,《上報UP Media》(2019年01月03日),來源: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54595 (2021年04月05日查閱)。
陳昌遠,〈【丈夫消失了一】化名吳小姐登報徵婚 婚前尋愛婚後卻想著丈夫不見了〉,《鏡周刊》(臺北:天下雜誌,2019年01月15日),來源:https://www.mirrormedia.mg/premium/20190111pol002 (2022年05月22日查閱)。
陳昌遠,〈【丈夫消失了二】遭心理師警告走不出性侵陰影 陳玉慧:好大的恐嚇!〉(2019年01月15日),來源:https://www.mirrormedia.mg/premium/20190111pol003 (2022年04月05日查閱)。
楊曼芬,〈【小曼談情論愛】令人讚嘆的奇女子!專家論陳玉慧生命密碼,驚道:裡外都是奇才成功碼〉(2019年01月19日),來源:https://www.storm.mg/lifestyle/845188?mode=whole (2022年06月05日查閱)。
麥克筆先生,〈獨自在叢林抗戰 31 年!自己都不曉得被改名,最後「阿美族日本兵」的悲劇人生),《太報》(2021年02月27日),來源: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QkKYXz (2023年03月22日查閱)。
李屏瑤,〈從梅克爾的粗腿到城市的靈魂——陳玉慧《依然德意志》〉(2021年03月20日),來源: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141 (2022年06月05日查閱)。
樂羽嘉編譯,〈心理學家:「權威式教養」最能養出成功的孩子〉,《親子教養》(臺北:天下雜誌,2021年10月08日),來源: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8443 (2022年04月11日查閱)。
楊鈞傑,〈誰創造了「拜金女」?父權資本主義歷史,與被錢套牢的情感悖論〉,《辣台妹聊性別》(2022年06月08日),來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8546 (2023年04月21日查閱)。
徐家仁編譯,〈德國廢核政策急煞 3核電廠延役至明年4月〉,《公視新聞網》(2022年10月20日),來源: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05552 (2023年03月22日查閱)。
呂佳恩,〈德國核電續命爭議 交長拋出一重要考量〉,《工商時報》(2023年01月03日),來源:https://ctee.com.tw/news/global/784991.html (2023年03月22日查閱)。
小妮子(Anny),〈謊言比想像的更容易發生,給信任破滅而受傷的你〉(2023年01月04日),來源:https://hahow.in/contents/articles/63b3bc5ad04eba2d2fed84ed (2023年04月05日查閱)。
〈16歲黑人少年搞錯地址按門鈴 驚遭白人屋主連轟2槍!〉,《自由時報》(2023年04月19日),來源: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274524 (2023年04月20日)查閱)。
〈一個非洲記者在美國親身感受的種族歧視:以膚色來定義我〉,《BBC NEWS 中文》(2020年06月05日),來源: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2933874 (2022年08月03日查閱)。
〈不一定是失智症,老年憂鬱症也會引起「記憶障礙」看起來像失智,其實並不是的疾病〉(2018年11月10日),本文作者為和田秀樹身心診所所長;原文刊載於和田秀樹《他是憂鬱,不是失智了》/仲間出版,來源: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65718 (2021年04月05日查閱)。
《國語辭典簡編本》第三版 中華民國教育部版權所有,來源:https://dict.conc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4371&la=0&powerMode=0 (2023年04月20日)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