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偉誠
Yang, Wei-Cheng
論文名稱: 家路難行/尋—— 論當代臺灣男同志散文的家庭書寫
Lost on the journey home:Research on familial writing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gay prose
指導教授: 林巾力
Lin, Chin-L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6
中文關鍵詞: 同志男同志散文家庭書寫
英文關鍵詞: Homosexual, Gay prose, Familial writing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16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同志如何書寫家庭、如何面對家庭,是當代同志文學中難以忽視的一種表現。所以當家庭不斷被賦予安身立命、避風港等等想望時,對於同志來說那些想望之於自我實踐,可能是對反的另一面。於是親緣成了同志面對家庭時至為艱難的一道關卡。因此本論文欲藉由當代男同志散文的家庭書寫作為研究對象,欲關照身為男同志的敘事者,是如何透過書寫家庭,去爬梳自我情感的歷程,亦回溯雙親的身世,並探尋彼此創傷的源頭,而後進行關係與情感上的溝通與協調。

    本論文將分別從兩個面向進行探討:文本中父子關係與女性親族之書寫。欲比較不同文本內,身為男同志的敘事者,在面對父親或女性親族,各自會呈現出何種樣態的互動關係,會是本論文的比較要點;另外,本論文同時也聚焦於「現身」後,將觀察文本內現身後的敘事者所採取的溝通方式,會如何影響其與家庭成員之間關係上的調整。循此,進而探討男同志散文的家庭書寫能傳達出什麼樣的意義,將是本論文的研究核心。

    The way homosexuals face, and write about family is an inevitable expression in LGBT Literature. The idea of “home” is constantly imagined by mainstream society as the safe haven, however, it can mean the polar opposite in the reality of a homosexual person. Familial relations thus become a difficult emotional hurdle when the time comes for a gay person to face family. This thesis researches the family narration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gay literature by analyzing gay protagonists and their emotional journey through writings about family. By digging through the past and examining the cause of emotional trauma in both themselves and the parents, the protagonists are able to repair the family relationship with communication and compromise.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wo aspects of the family narration in Gay Literature: the father-son relationship,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female relatives. In an attempt to compa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ay men and the father figure, as well as other female relations, this thesis juxtaposes and analyzes gay narrators in multiple texts. This thesis also examines the effects on different family members and the changes in family dynamic after “coming out”. The core focus of this research is, then, to study the messag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family narration in gay literatur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 3 一、跨出家/父與經典之外 ............................................ 3 二、男同志文學如何書寫與家庭結構的協商關係 .......................... 5 三、研究目的........................................................ 7 第二節、研究範疇與研究方法 ............................................ 9 一、研究範疇........................................................ 9 二、如何定義男同志文學? ........................................... 10 三、研究方法....................................................... 11 第三節、文獻回顧與前行研究 ........................................... 12 一、同志文學與家庭結構研究之文獻討論 ............................... 12 二、同志在家庭「現身」:社會科學與心理諮商方面的相關研究............. 18 第二章 男同志與臺灣當代家庭結構 .......................23 第一節、當代臺灣家庭結構之生成 ....................................... 24 一、規範化的家庭模式:固著的社會角色與位置 ......................... 24 二、家庭結構下的男同志 ............................................. 26 第二節、男同志的生存策略與污名抵抗 ................................... 29 一、同志被視為禁忌之論述生產 ....................................... 31 二、污名的生產:當代媒體如何觀看同志 ............................... 34 第三節、家庭結構內的現身與否 ......................................... 37 一、「現身」方面的文化差異 .......................................... 37 二、現身後的後續處理問題 ........................................... 38 第四節、小結......................................................... 40 第三章 父親「結」——文本內的父子關係 ..................43 第一節、缺席的父親 ................................................... 44 一、來自父親的暗影:《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 45 二、離去的背影:《壞狗命》、《甜美與暴烈》 ............................ 50 三、負愛/父礙..................................................... 53 第二節、疏離的關係 ................................................... 55 一、各自面對的家庭創傷:《何不認真來悲傷》 .......................... 55 二、除掉父姓:《不流淚配方》 ........................................ 59 第三節、小結......................................................... 61 第四章 為母則強——文本中的母者角色 ....................65 第一節、母職的艱難 ................................................... 65 一、一生為女工:《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 65 二、凌亂的拚搏:《壞狗命》、《甜美與暴烈》 ............................ 70 三、極哀的探見:《何不認真來悲傷》 .................................. 74 第二節、姊代母職:許佑生的家庭書寫 ................................... 78 一、似近似遠的姊弟關係 ............................................. 78 二、面對新關係後的自我調適 ......................................... 80 第三節、小結......................................................... 82 第五章 結論 ..........................................85 第一節、研究發現 ..................................................... 85 第二節、未來課題與研究展望 ........................................... 88 參考資料 ...............................................90

    參考資料

    一、文學文本

    吉爾邱,《不流淚配方》(臺北:煮鳥文明,2014 年)。
    周紘立,《壞狗命》(臺北:九歌出版,2012 年)。
    周紘立,《甜美與暴烈》(臺北:九歌出版,2014 年)。
    許佑生,《但愛無妨》(臺北:皇冠出版,1996 年)
    許佑生,《晚安,憂鬱》(臺北:心靈工坊,2001 年)。
    許佑生,《摯愛 20 年:我與葛瑞的同性婚姻史》(臺北:心靈工坊,2014 年)。
    郭強生,《何不認真來悲傷》(臺北:天下文化,2015 年)。
    陳俊志,《台北爸爸,紐約媽媽》(臺北:時報出版,2011 年)。

    二、中文專書

    John Muncie、Margaret Wetherell 等著,洪惠芬、胡志強等譯,《家庭社會學》(臺 北:韋伯文化,2003 年)。
    丁乃非、劉人鵬編,《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臺北:蜃樓出版,2011 年)。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臺北:生智文化,1997 年)。
    王雅各,《臺灣男同志平權運動史》(臺北:開心陽光出版社,1999 年)。
    石曉楓,《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臺北:里仁書局,2006 年)。
    朱偉誠主編,《台灣同志小說選》(臺北:二魚文化,2005 年)。
    朱偉誠編,《批判的性政治》(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8 年)。
    朱雙一著,《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2002 年)。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邱瑞鑾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3 年)。
    何春蕤編,《同志硏究》(臺北:巨流出版,2001 年)。
    何春蕤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臺北:麥田出版,2000 年)。
    何春蕤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臺北:麥田出版,2000 年)。
    何春蕤編,《連結性:兩岸三地性/別新局》(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10 年)。
    杜維明著,陳靜譯,《我們的宗教:儒教》(Confucianism)(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
    狄倫‧伊凡斯(Dylan Evans)著,劉紀蕙、廖朝陽、黃宗慧、龔卓軍譯,《拉岡精
    神分析辭彙》(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臺北:
    巨流出版,2009 年)。
    周華山,《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5 年)。
    周華山,《後殖民同志》(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7 年)。
    紀大偉,《正面與背影──台灣同志文學簡史》(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
    年)。
    紀大偉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 QUEER 論述讀本》(臺北:元尊文化,1997
    年)。
    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周素鳳譯,《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性、愛、
    慾》(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Sexuality,Love &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臺北:巨流出版,2001 年)
    張小虹,《怪胎家庭羅曼史》(臺北:時報出版,2000 年)。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臺北:聯合文學,1996 年)。
    張娟芬,《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臺北:聯合文學,1998 年)。
    梁濃剛,《回歸佛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學》(臺北:遠流出版,1989 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50 與 8、90 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出版,2004 年)。
    傅柯(Foucault M.)著,劉北成易等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Prison)(苗栗:桂冠圖書,1992 年)。
    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臺北:爾雅出版,2003年)。
    琳達.史東.費雪(Linda Stone Fish)、雷貝卡.哈維(Rebecca G. Harvey)著,張元
    瑾譯,《酷兒的異想世界:現代家庭新挑戰》(Nurturing Queer Youth:Family
    Therapy Transformed)(臺北:心靈工坊,2010 年)。
    黃光國,《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臺北:巨流圖書,1988 年)。
    黃囇莉,《人際關係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臺北:揚智文化,2006年)
    黃道明,《酷兒政治與台灣現代「性」》(臺北:遠流出版,2012 年)。
    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臺北:巨流出版,2001年)。
    劉人鵬、白瑞梅、丁乃非,《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性
    /別研究室,2007 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出版,2001 年)。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美學》(臺北:元尊文化,1998 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出版,1997 年)。
    鄭美里,《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臺北:女書文化,1997年)。
    謝國雄主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出版,2008
    年)。
    蘭西‧雀朵洛(Nancy J. Chodorow)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裡分析
    與性別社會學》(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Psychoanalysis and Sociology of Gender)(臺北:群學出版,2003 年)。

    三、單篇論文

    王德威,〈叫父親,太沈重──父權論述與現代中國小說敘述〉,《如何現代,怎 樣文學?》(臺北:麥田,1998 年),頁 189-203。
    朱偉誠,〈(白先勇同志的)女人、怪胎、國族:一個家庭羅曼史的連接〉,《中外 文學》第 26 卷第 12 期(1998 年 5 月),頁 47-65。
    朱偉誠,〈父親中國‧母親(怪胎)台灣?白先勇同志的家庭羅曼史與國族想像〉, 《中外文學》第 30 卷第 2 期(2001 年 7 月),頁 106-123。
    朱偉誠,〈同志.台灣:性公民、國族建構或公民社會〉,《女學學誌:婦女與性 別研究》第 15 期(2003 年 5 月),頁 115-151。
    92
    朱偉誠,〈臺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臺灣社會研究》 第 30 期(1998 年 6 月),頁 1-25。
    朱瑞玲、章英華,〈華人社會的家庭倫理與家人互動:文化及社會的變遷效果〉, 《華人家庭資料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2008 年 10 月),頁 1-26。
    馬嘉蘭(Fran Martin)著,陳鈺欣譯、王穎譯,〈揭下面具的鱷魚:邁向一個現 身的理論〉,《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 15 期(2003 年 5 月),頁 1-36。
    梅家玲,〈孤兒?孽子?野孩子?:戰後臺灣小說中的父子家國及其裂變〉,《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2000 年),頁 363-399。
    畢恆達,〈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女學學誌:婦
    女與性別研究》第 15 期(2003 年 5 月),頁 37-78。
    陳耀民,〈我們都是一家人:論孽子及逆女中的家庭機制/身分認同〉,何春蕤編,
    《同志研究》(臺北:巨流,2001 年),頁 207-238。
    魚玄阿璣、鄭美里,〈幸福正在逼近──臺灣同性戀社會史的初步回顧〉,《聯合
    文學》第 13 卷第 4 期(1997 年 2 月),頁 89-95。
    曾秀萍,〈流離與生根──白先勇研究在臺灣(1962-2008)〉,《白先勇外集 III:
    白先勇研究精選》(臺北:天下文化,2008 年 9 月),頁 286-340。
    甯應斌,〈同性戀是社會建構嗎?──保守與革命的社會建構論〉,《政治與社會
    哲學評論》第 20 期(2007 年 3 月),頁 1-55。
    黃道明,〈召喚同性戀主體──渾名、污名與台灣男同性戀文化的表意〉,《性/
    別政治與主體形構》(臺北:麥田,2000 年),頁 111-130。
    黃道明,〈從玻璃圈到同志圈:認同形構與羞恥的性/別政治──一個《孽子》 的連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62 期(2006 年 6 月),頁 1-36。
    葉德宣,〈「不得不然」的父系認同:評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文化 研究月報》第 49 期(2005 年 8 月)。
    葉德宣,〈從家庭授勳到警局問訊──《孽子》中父系國/家的身體規訓地景〉, 《中外文學》第 350 期(2001 年 7 月),頁 124-154。
    葉德宣,〈陰魂不散的家庭魑魅──對詮釋《孽子》諸文的論述分析〉,《中外文 學》第 283 期(1995 年 12 月),頁 66-88。
    趙彥寧,〈出櫃或不出櫃?──這是一個有關黑暗的問題〉,《騷動》第 3 期(1997 年 1 月),頁 59-64。
    趙彥寧,〈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38 期(2000 年 6 月),頁 207-244。
    蔡源煌,〈《孽子》二重奏〉,《文訊》第 1 期(1983 年 7 月),頁 78-86。
    龍應台,〈淘這盤金沙──細評《孽子》〉,《新書月刊》第 6 期(1984 年 3 月)。

    四、學位論文

    吳瑞元,〈孽子的印記─—臺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1970-1990)〉,國立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
    李東霖,〈台灣當代男同志散文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 文,2011 年。
    李豪,〈雨後有彩虹?男同志向父母出櫃的故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
    沈俊翔,〈90 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張國珍,〈男同志父母壓力來源、調適歷程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
    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陳佩甄,〈台灣同志論述中的文化翻譯與酷兒生成〉,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曾寶瑩,〈同性戀主體與家庭關係互動歷程探索〉,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0 年。
    黃宗潔,〈當代臺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年。
    廖國寶,〈台灣男同志的家庭與婚姻──從傳統婚姻壓力談起〉,國立台灣大學新
    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
    劉育豪,〈關鍵字:家──出櫃男同志與家人的關係切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
    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劉韋佐,〈儒教與同志─—台灣男同志文學中的倫理權力〉,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年。
    簡安得,〈九○年代台灣男同志小說隱/現主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