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晉綺
論文名稱: 晚明文化論述中「倫理」與「審美」論題之交涉及審美意識之開展
指導教授: 蔡英俊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38
中文關鍵詞: 晚明倫理審美晚明小品金瓶梅李贄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60下載:1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闡釋晚明社會「倫理」與「審美」二者之間的相互關係,觀察晚明文人如何在「倫理」與「審美」這兩重「有限的意義範圍」游移、轉換;並分析晚明審美經驗的各個面向及其內涵,試圖指述晚明人的審美經驗,乃是一種對於人性內蘊、存在價值的深沈思考,以及各種情感淨化、認同之自我教育的嘗試途徑。
    本文計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首先藉由晚明人對於《金瓶梅》閱讀、接受見解紛歧的現象,指出倫理世界與審美世界茲為晚明社會中最為醒目的兩重「意義世界」。兩重世界之間,或者有所區隔、對立,或者主次分明,二者之間相互游移、拉拒的現象,正凸出了晚明審美經驗的特殊性質。由於我們對於審美經驗的闡述,聚焦於審美經驗乃是一種情感淨化的過程,因此,當我們重新檢視晚近晚明美學研究概況,遂能明晰其間的局限與不足之處。第二節則說明本文取材範圍、論述脈絡,以及章節架構。
    第二章「晚明『時代精神』與士人心態之嬗變」,首節論述推動晚明歷史不斷向前轉動的根本精神,即是陽明學說在晚明時期持續發展、分化、歧出與社會化的過程。第二節以晚明士人對於萬曆年間吳中行等五賢受杖事件的不同詮釋作為論述起點,探討晚明知識分子對於「道」與「勢」關係之辯難、思考,分析晚明士人各種或激徼、或恪守朝綱……之心理變化與價值取捨。
    第三章「晚明倫理價值世界的失落與重建之諸般限制」,先從明中葉以後商業活動繁興,導致社會風氣急速變遷的現象,指出明中葉以來,不論商賈,或是知識分子,皆莫不試圖提出嶄新的倫理觀念,或是重申、邃密傳統道德價值,以面對人性價值的巨大改變。然而,由於各有其理論上、或實踐上難以寰通窮盡之處,遂皆難以有效地化成、轉易縱欲恣樂的社會風氣。
    第四章「刺激、疲病、扭曲的社會癥狀與藝文觀」,在第一節中,我們指出「世俗化」世界的兩種人性發展方向,一是自我人格精神的無限擴張,二是人們不斷追求新奇、享樂,終而淪為放蕩的生活型態;前者以李贄的一生經歷作為闡述的具體例證,後者則描述一般晚明人對於官能欲望熱烈追求的景況。接著,我們將觀察此種時代氛圍下所孕育出來之「尚醜」、「好奇」的藝文觀念,說明透過審美視角,奇異醜怪的審美對象,如何具現人性情感的深度,審美主體如何藉此重新界定生命存在之意義、價值;而倫理主體又經由何種感知、照察與思考,將關於「官能享樂」此一活動建構成為道德關注的特殊領域。
    第五章「入於生活,又自生活逸出──晚明審美意識的構成、審美距離與『冷熱世情』」,此章中,我們進一步追溯晚明審美意識的構成,分析晚明審美經驗的特殊的性質、內蘊,並觀察性靈小品與欲望《金瓶梅》此兩種內涵看似極端的文學作品,同處於晚明時代語境下,所展現的美學意義是否各不相屬?意圖藉此勾勒晚明審美現象的整體輪廓,繼之,以此作為一種「前理解」,說明晚明審美概念呈示了一種「狀態屬性」,充滿流動性、多義性的特徵。
    第六章「餘論」,首先闡明「倫理感知」與「審美感知」兩股力量相互抵消下,人們易於失去生存意志與行動力量。此外,順著前述各章節之論述脈絡,概略性地審視倫理主體對於「欲望」進行管理與控制之道德思考,以及「養護生活」此一論題所具有之「倫理」、「審美」兩重經驗性質,繼之說明本篇論文未能深入闡明的面向,以及將來可以持續開展、擴充的研究課題。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命題與旨趣 1  第二節 本文論述架構與思考進路 14 第二章 晚明「時代精神」與士人心態之嬗變 20  第一節 晚明「時代精神」 22  第二節 晚明士人心態之嬗變─自萬曆間五賢受杖事件的不同詮釋談起 47 第三章 晚明倫理價值世界的失落與重建之諸般限制 73  第一節 社會風尚之轉變與舊有人倫秩序之脫逸 74  第二節 幾種特殊的倫尚思考──崇奢論與商賈之倫理思想 81  第三節 泰州學者與劉蕺山之倫理思想 88   一.「遂養庶民之欲」──泰州學者的倫理思想   二.「存理以遏欲」──劉蕺山的倫理思想 第四章 刺激、疲病、扭曲的社會癥狀與藝文觀 115  第一節 刺激──自我人格之擴張與官能欲望的追逐 116  第二節 曲異、醜怪、殘缺的行為偏尚與狂病的癥狀 133   一.由倫理價值到審美態度的轉換與思考   二.審美對象的深度──「絕對理境」之外  第三節 倫理主體對於「快感」的感知與質疑 175 第五章 入於生活,又自生活逸出──晚明審美意識的構成、審美距離與「冷熱世情」 198  第一節 晚明審美意識的構成 199  第二節 清賞小品、山水小品與諧謔小品中的審美經驗與審美距離 216  第三節 由「冷熱世情」論《金瓶梅》「崇禎本」評點的審美實踐 245  第四節 晚明審美概念的流動性與多義性 267 第六章 餘論──「欲望」之管理控制及「養護生活」的兩重經驗性質 306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1)中文書目先略分「古代文獻」、「近人論著」兩種,再按其他細目歸類。英文書目則以數量少,不另分類。
    (2)「近人論著」部分依發表年代先後排列;中文譯著與英文書目則依原著者之字母次序排列。

    一. 中文古代文獻

    (一)經籍、史地、思想類

    【清】慶霖等修、戚學標等纂,《太平縣志》,光緒二十二年重刻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4年。
    【清】靳治荊、吳苑等纂修,《歙縣志》,清康熙年間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明】陳威、顧清纂修,正德《松江府志》,明正德刻本影印,台灣:莊嚴文化,1996年。
    【明】蘇祐、楊循吉纂修,嘉靖《吳邑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明嘉靖刻本,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民國】趙模修、王寶仁纂,萬曆《建陽縣志》,民國十八年鉛印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裘樹榮纂修,萬曆《永安縣志》,清道光十三年重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明】朱彤纂、陳敬法增補,《崇武所城誌》,福建省圖書館藏抄本影印。
    【明】張德夫等纂修,《長洲縣志》,《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北京:中國書店, 1992年。
    【清】李光祚等纂修,乾隆《長洲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江蘇古籍,1991年。
    【清】許治等纂修,乾隆《元和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江蘇古籍,1991年。
    吳相湘主編,《常熟縣志》,《中國史學叢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年。
    黃汴著,楊正泰校注,《天下水陸路程.天下路程圖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蘇州歷史博物館, 江蘇師範學院歷史系,南京大學明清史研究室合編,《明清蘇州工商業碑刻集》, 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
    袁宏著,周天游校注,《後漢紀》,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脫脫,《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黃彰健校勘,《明實錄》,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刊本,台北:中文出版社。
    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82年。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台北:世界書局,1985年。
    錢謙益著,錢陸燦編,《列朝詩集小傳》,台灣:明文書局。
    潘介祉纂輯,《明詩人小傳稿》,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6年。
    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台北:世界書局,2001年。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88年。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詳註、集評》,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陳龍正錄,《陽明先生鄉約法》,《筆記小說大觀》,台北:台北:新興書局,1973年。
    陳龍正錄,《陽明先生保甲法》,《筆記小說大觀》,台北:台北:新興書局,1973年。
    王畿,《龍溪王先生全集》,明萬曆十五年蕭良幹刻本,台灣:莊嚴文化,1997年。
    鄒守益,《東廓鄒先生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四庫全書。
    顏鈞著,黃宣民標點整理,《顏均集》,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
    何心隱著,容肇祖整理,《何心隱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1年。
    李贄,《焚書/續焚書》,台北:漢京,1984年。
    李贄,《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2000年。
    顧憲成,《經皋藏稿》,四庫全書珍本。
    劉蕺山,《人譜類記》,台北:廣文書局,1972。
    劉蕺山,《劉氏人譜》,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
    劉蕺山,《人譜》,《筆記小說大觀》,台北:台北:新興書局,1973年。
    馮夢龍著,陳煜奎校,《壽寧待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台北:中華書局,1976年。
    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繆天綬選註,《明儒學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洪煥椿編,《明清蘇州農村經濟資料》,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陸世儀,《復社紀略》(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

    (二)詩文、小說叢輯類

    鄭元勳編,《媚幽閣文娛》,明崇禎刻本。
    衛泳編,《冰雪攜》,上海中央書店。
    陳繼儒,《寶顏堂秘笈》,文明書店。
    陶宗儀纂,《說郛》,清順治丁亥姚安陶珽編次本(一百二十卷)
    朱劍心選注,《晚明小品選注》,台北:臺灣商務,1991年。
    吳宏一主編,邱秀環、陳幸蕙選註,《閒情逸趣—明清小品》,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
    張敬校訂,李小萱選註,《山水幽情-小品文選》,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
    沈赤之等撰稿,《中國世情小品大系》,武漢:長江出版社,1994年。
    劉大杰選編,《明人小品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夏成淳編,《明六十家小品文精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
    施存蟄編,《晚明二十家小品》,台北:新文豐,1977年。
    周作人編,龔鵬程導讀,《明人小品集》,台北:金楓出版社。
    胡義成選評,《明小品三百篇》,西安:西北大學,1992年。
    楊家駱主編,《明清人題跋》,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
    杜聯輯,《明人自傳文鈔》,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郭登峰編,《歷代自敘傳文鈔》,台北:台灣商務,1965年。
    葉慶炳編,《明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
    不著編者,《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台北:華正書局,1980年。
    王進祥編,《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台北:漢京文化,1983年。
    李贄,《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台北:天一,1985年。
    馬蹄疾編,《水滸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黃霖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陳美林,皋于厚注譯,《新譯明傳奇小說選》,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王昶輯,王兆鵬校點,《明詞綜》,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朱彝尊,《明詩綜》,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朱彝尊著、姚祖恩編、黃宣坦校點,《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吳納著,于北山校點,《文章辨體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徐師曾著,羅根澤校點,《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張居正,《新刻張太岳詩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四庫全書。
    徐學謨,《徐氏海隅集.文集》,明萬曆五年刻四十年除元嘏重修本,台灣:莊嚴文化,1997年。
    汪道昆著,胡益民、余國慶等點校,《太函集》,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康海,《對山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
    徐渭,《徐渭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耿定向,《耿天臺先生文集》,台北:文海,1970年。
    高濂,《雅尚齋遵生八牋》,萬曆十九年自刻本,北京:書目文獻。
    焦竑著,李劍雄點校,《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陸粲、顧起元撰;譚棣華、陳稼禾點校,《庚巳編/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陸楫,《紀錄彙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69年。
    焦竑,《玉堂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余繼登,《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李詡著,魏連科點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朱長祚著,仇正偉點校,《玉鏡新譚》,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王士性著,呂景琳點校,《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王錡著,張德信點校,《寓圃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于慎行著,呂景琳點校,《穀山筆麈》,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李清,《三垣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葉權著,凌毅點校,《賢博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王臨亨著,凌毅點校,《粵劍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李中馥著,凌毅點校,《原李耳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陳洪謨著,盛冬鈴點校,《治世餘聞》、《繼世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張瀚著,盛冬鈴點校,《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呂坤著,吳承學等校著,《呻吟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洪應明著,吳承學等校著,《菜根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朱國禎著,繆宏點校,《涌幢小品》,北京:文化藝術,1998年。
    謝肇淛著,郭熙途校點,《五雜俎》,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陳眉公,《小窗幽記》,台北:頂淵文化,2001年。
    王思任,《王季重雜著》,台北:偉文圖書,1977年。
    屠隆,《由拳集》,台北:偉文圖書,1997年。
    屠隆,《白榆集》,台北:偉文圖書,1997年。
    袁宗道,《白蘇齋類集》,台北:偉文圖書,1976年。
    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1981年。
    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1989年。
    江盈科著,黃仁生校注,《雪濤小說.外四種》,上海:上海古籍,2000年。
    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1998年。
    馮夢龍著,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1993年。
    馮夢龍著,王廷紹等編述,《明清時調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張岱,《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台北:漢京,1954年。
    張岱,《瑯嬛文集》,台北:淡江書局,1956年。
    張岱著,云告點校,《琅嬛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鍾惺著,李先耕等標校,《隱秀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葉紹袁編,冀勤輯校,《午夢堂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李漁,《李漁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李漁著,江巨榮等校注,《閑情偶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李漁著、艾舒仁編次、冉雲飛校點,《李漁隨筆全集》,成都:巴蜀出版社,1997。
    余懷著,李金堂校注,《板橋雜記.外一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沈周,《石田雜記》,《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73年。
    陸垹,《簣齋雜著》,筆記小說大觀本。
    陳宏緒,《寒夜錄》,筆記小說大觀本。
    文林,《瑯琊漫鈔》,筆記小說大觀本。
    沈德符,《敝帚軒剩語》,筆記小說大觀本。
    袁宏道,《瓶花齋雜錄》,筆記小說大觀本。
    宋鳳翔,《秋涇筆乘》,筆記小說大觀本。
    伍餘福,《苹野纂聞》,筆記小說大觀本。
    陳恂,《餘菴雜錄》,筆記小說大觀本。
    鐳績,《霏雪錄》,筆記小說大觀本。
    梅純一,《損齋備忘錄》,筆記小說大觀本。
    陳絳,《辨物小志》,筆記小說大觀本。
    陳繼儒,《群碎錄》,筆記小說大觀本。
    陳繼儒,《枕譚》,筆記小說大觀本。
    陶涵中,《男子雙名記》,筆記小說大觀本。
    李肇亨,《婦女雙名記》,筆記小說大觀本。
    項元汴,《蕉窗九錄》,筆記小說大觀本。
    屠隆,《文具雅編》,筆記小說大觀本。
    李豫亨,《青烏緒言》,筆記小說大觀本。
    王登,《弈史》,筆記小說大觀本。
    上池雜說,《馮時可》,筆記小說大觀本。
    沈德符,《飛鳧語略》,筆記小說大觀本。
    費信,《星槎勝覽》,筆記小說大觀本。
    魏禧,《日錄裏言》,筆記小說大觀本。
    程羽文,《鴛鴦牒》,筆記小說大觀本。
    程羽文,《清閒供》,筆記小說大觀本。
    黎遂球,《花底拾遺》,筆記小說大觀本。
    葉小鸞,《艷體連珠》,筆記小說大觀本。
    衛泳,《悅容編》,筆記小說大觀本。
    徐震,《美人譜》,筆記小說大觀本。
    張潮,《補花底拾遺》,筆記小說大觀本。
    徐士俊,《十眉謠.附十髻謠》,筆記小說大觀本。
    伍端龍,《胭脂紀事》,筆記小說大觀本。
    鄒樞,《十美詞紀》,筆記小說大觀本。
    吳雷發,《香天談藪》,筆記小說大觀本。
    朱國禎,《湧幢小品》,《筆記小說大觀》,台北:台北:新興書局,1973年。
    王達,《筆疇》,明萬曆中繡水沈氏尚白齋刻本影印,寶顏堂笈,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陸樹聲,《清暑筆談》,寶顏堂笈。
    陸樹聲,《汲古叢語》,寶顏堂笈。
    屠隆,《娑羅館清言》,寶顏堂笈。
    屠隆,《娑羅館逸稿》,寶顏堂笈。
    屠隆,《續娑羅館清言》,寶顏堂笈。
    屠隆,《冥寥子游》,寶顏堂笈。
    屠隆,《考槃餘事》,寶顏堂笈。
    陸深,《古奇器錄》,寶顏堂笈。
    鄭瑗,《井觀瑣言》,寶顏堂笈。
    陸樹聲,《長水日鈔》,寶顏堂笈。
    黃汝亨,《天目遊記》,寶顏堂笈。
    王思任,《游喚》,寶顏堂笈。
    陳繼儒,《見聞錄》,寶顏堂笈。
    陳繼儒,《珍珠船》,寶顏堂笈。
    陳繼儒,《妮古錄》,寶顏堂笈。
    陳繼儒,《偃曝談餘》,寶顏堂笈。
    陳繼儒,《巖棲幽事》,寶顏堂笈。
    陳繼儒,《太平清話》,寶顏堂笈。
    陳繼儒,《書畫史》,寶顏堂笈。
    陳繼儒,《安得長者言》,寶顏堂笈。
    陳繼儒,《狂夫之言》,寶顏堂笈。
    陳繼儒,《續狂夫之言》,寶顏堂笈。
    陸深,《燕閒錄》,寶顏堂笈。
    張丑,《缾花譜》,寶顏堂笈。
    費元祿,《采館清課》,寶顏堂笈。
    呂祖謙,《臥遊錄》,寶顏堂笈。
    胡侍,《真珠船》,寶顏堂笈。
    馮時化,《酒史》,寶顏堂笈。
    黃東崖,《屏居十二課》,硯雲甲乙編本,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笑笑生,《金瓶梅詞話》(明萬曆本),東京:大安株式會社,1963年。
    笑笑生著,齊煙、汝梅校點,《新刻繡像金瓶梅》,台北:曉園出版社,1990年。
    凌濛初著,秦旭卿標點,《初刻拍案驚奇》,長沙:岳麓書社,1993年。
    凌濛初著,章培恒整理,王古魯注釋,《二刻拍案驚奇》,上海:上海古籍,1986年。

    (三)目錄、類書及其他

    阮元,《四庫未收書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代地圖集》,台北:曉園出版社,1991年。
    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霍松林主編,《中國歷代詩詞曲論專著提要》,北京:師範學院出版,1991年。
    高羅佩,《秘戲圖考》,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
    【明】汪氏輯,《詩餘畫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台北:中華書局,1980年。
    俞劍華編撰,《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畫史叢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
    《中國繪畫史圖錄》,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
    周心慧編,《新編中國版畫史圖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傅抱石著,《中國繪畫理論》,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計成著,趙農注釋,《園冶圖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

    二. 中文近人論著

    (一)專書
    Alfred Schutz著,霍桂桓等譯,《社會實在問題》,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年。
    Alfred Schutz著,盧嵐蘭譯,《舒茲論文集》(第一冊),台北:桂冠圖書,2002年。
    Charlie Dunbar Broad著,田永勝譯,《五種倫理學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
    Daniel Bell著,趙一凡等譯,《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台北:桂冠圖書,1991年。
    Hans Robert Jauss 著,顧建光等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1997年。
    Ludwig Wittgenstein著,尚志英譯,《哲學研究》,台北:桂冠圖書,1995年。
    M. Dufrennne著,韓樹站譯,《審美經驗現象學》,北京:文化藝術,1996年。
    Michel Foucault著,佘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Wolfgang Welsch著,陸揚、張岩冰譯,《重構美學》,上海:上海譯文,2002年。
    吳澤,《儒教叛徒李卓吾》,出版地不詳:仲信,1949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容肇祖編,《李卓吾評傳》,台北:台灣商務,1973年。
    張君勱,《比較中日陽明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張孝裕,《徐渭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1978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
    孟森,《明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81年。
    魏子雲,《金瓶梅編年紀事》,台北:巨流,1981年。
    傅衣凌,《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年。
    容肇祖,《明李卓吾先生贄年譜》,台北:臺灣商務,1982年。
    張健,《明清文學批評》,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
    敏澤,《李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李炳海,《道家與道家文學》,台北:麗文文化公司,1984年。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5年。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年。
    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所主編,《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第四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
    魏子雲,《金瓶梅原貌探索》,台北:臺灣學生,1985年。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吳兆路,《中國性靈文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5年。
    傅衣凌,《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王英志,《清代詩論研究》, 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6年。
    伍謙光,《語義學導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
    王開府,《儒家倫理學析論》,台北:臺灣學生,1986年。
    廚川白村著,陳曉南譯,《西洋近代文藝思潮》,台北:志文出版社,1987年。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葉朗,《中國美學的開展》,台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
    徐朔方編,《金瓶梅西方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
    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1987年。
    劉真,《儒家倫理思想述要》,台北:正中書局,1987年。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1988年。
    蔡鎮楚,《中國詩話史》,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
    蔣孔陽主編,《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上海:復旦大學,198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1988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台北:臺灣學生,1988年。
    王定天,《中國小說形式系統》,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年。
    林其賢,《李卓吾事蹟繫年》,台北:文津,1988年。
    魏子雲,《金瓶梅的幽隱探照》,台北:臺灣學生,1988年。
    泉州市社會科學聯合會編,《李贄研究》,北京:光明日報,1989年。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黃霖,《金瓶梅考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
    黃霖、王國安編譯,《日本研究《金瓶梅》論文集》,1989年。
    傅衣凌,《明清社會經濟變遷論》,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曾昭旭,《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89年。
    王其,《明代內閣制度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馬積高,《宋明理學與文學》,湖南:湖南師範大學,1989年。
    張新建《徐渭論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中國金瓶梅學會編,《金瓶梅研究.第一輯》,江蘇:江蘇古籍,1990年。
    陳學文,《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1991年。
    吳志達,《明清文學史:明代卷》,武漢:武漢大學,1991年。
    包振南、寇曉偉編,《《金瓶梅》及其他》,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王啟忠,《《金瓶梅》價值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林海權,《李贄年譜考略》,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段德森,《實用古漢語虛詞》,山西:山西教育出版,1992年。
    林其賢,《李卓吾的佛學與世學》,台北:文津,1992年。
    魏子雲,《明代金瓶梅史料詮釋》,台北:貫雅文化,1992年。
    劉輝,《金瓶梅論集》,台北:貫雅文化,1992年。
    陳東有,《金瓶梅文化研究》,台北:貫雅文化,1992年。
    李建中,《瓶中審醜》,台北:文史哲,1992年。
    寧宗一、羅德榮主編,《《金瓶梅》對小說美學的貢獻》,天津:天津社科院,1992年。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顧易生、王運熙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出版公司,1993年。
    陳清輝,《李卓吾生平及其思想研究》,台北:文津,1993年。
    鄢烈山、朱健國,《中國第一思想犯:李贄傳》,北京:中國工人,1993年。
    潘知常,《中國美學精神》,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述先,《理想與現實的糾結》,台北:臺灣學生,1993年。
    江蘇社會科學院,《江蘇史綱》,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范金民、夏維中,《蘇州地區社會經濟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中國金瓶梅學會編,《金瓶梅研究.第四輯》,江蘇:江蘇古籍,1993年。
    鄔昆如,《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1994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台北:里仁,1994年。
    廖可斌,《復古學派與明代文學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台北:洪業文化公司,1994年。
    楊正泰,《明代驛站考附錄.士商類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台北:聖環圖書,1994年。
    皮朝綱,《禪宗的美學》,高雄:麗文文化,1995年。
    鄔國平、王鎮遠,《明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台北,洪葉文化,1995年。
    孫之梅,《錢謙益與明末清初文學》, 山東:齊魯書社 1996年。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討》,台北:臺灣大學,1996年。
    左東岭,《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黃卓越,《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尹恭弘,《《金瓶梅》與晚明文化》,北京:華文,1997年。
    曾祖蔭,《中國古代美學範疇》,臺北:丹青圖書,1997年。
    黃洁,《中國古代審美設計史綱》,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杜書瀛,《李漁美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朵雲」編輯部編,《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台北:麥田,1998年。
    龔鵬程,《飲食男女生活美學》,台北:立緒文化,1998年。
    呂景琳、郭松義主編,《中國歷代經濟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葛兆光,《中國宗教與文學論集》,北京:清華大學,1998年。
    魏子雲,《金瓶梅的作者是誰》,台北:臺灣商務,1998年。
    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9年。
    任冠文,《李贄史學思想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1999年。
    劉季倫,《李卓吾》,台北:東大,1999年。
    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楊國楨、陳支平著,《明史新編》,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周志文,《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王岡,《浪漫情感與宗教精神-晚明文學與文學思潮》,香港:天地圖書,1999年。
    袁世碩,《文學史學的明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2000年。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
    羅筠筠,《靈與趣的意境:晚明小品文美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2001年。
    劉達臨,《性的歷史》,台北:台灣商務,2001年。
    夏咸淳,《情與理的碰撞—明代士人心史》,保定:河北大學,2001年。
    謝正光,《清初詩文與士人交游考》,南京:南京大學,2001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台北:學生書局,2001。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黃敏浩,《劉宗周及其慎獨哲學》,台北:臺灣學生,2001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台北:台灣學生,2001年。
    羅中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台北:洪葉文化,2001年。
    尹恭弘,《小品高潮與晚明文化:晚明小品七十三家評述》,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年。
    吳功正,《中國文學美學》,南京:江蘇教育,2001年。
    王凱旋、李洪權編著,《明清生活掠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1年。
    費振鐘,《墮落時代-明代文人的集體墮落》,台北:立緒出版社,2002年。
    辜美高,黃霖主編,《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辜美高、黃霖主編,《明代小說面面觀》,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曹煒、寧宗一,《《金瓶梅》的藝術世界》,台北:文史哲,2002年。
    江怡著,《維特根斯坦—一種後哲學的文化》,北京:社會科學,2002年。
    滕新才,《且寄道心與明月──明代人物風俗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
    樊樹志,《晚明史》,上海:上海復旦大學,2003年。
    吳震,《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繫年》,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余安邦主編,《情、欲與文化》,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3年。
    錢茂偉,《明代史學的歷程》,北京:社會科學,2003年。
    孫之梅,《中國文學精神.明清卷》,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郭諭陵,《舒茲的現象社會學與教育》,台北:桂冠,2004年。
    高宣揚,《傅科的生存美學》,台北:五南圖書,2004年。
    左東岭,《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鄧志峰,《王學與晚明的師道復興運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4年。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台北:台灣食貨,2004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2004年。
    卜正民,《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熊秉真、張壽安合編,《情欲明清──達情篇》,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
    熊秉真、張壽安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
    鍾彩鈞、楊晉龍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思想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
    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
    胡衍南,《飲食情色金瓶梅》,台北:里仁,2004年。
    許建平,《李卓吾傳》,北京:東方,2004年。
    許建平,《李贄思想演變史》,北京:人民,2005年。
    曾昭旭,《我的美感體驗-道德美學引論》,台北:台灣商務,2005年。

    (二)學位論文

    陳昭珍,《明代書坊之研究》,臺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林賢得,《明代中葉吳中名士詩歌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盧玟楣,《晚明文人自覺意識及其實踐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蔡麗玲,《從晚明「世說體」著作的流行論張岱的《快園道古》》,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7年。
    毛文芳,《董其昌逸品觀念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林宜蓉,《晚明文藝社會「山人崇拜」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集刊39號,1995年。
    蔣靜文,《論張岱小品文學:從生命模塑到形式意義的完成》,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袁光儀,《晚明之儒家道德哲學與世俗道德範例研究──劉蕺山《人譜》與《了凡四訓》、《菜根譚》之比較》,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鄭幸雅,《晚明清言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范宜如,《明代中期吳中文壇研究──一個地域文學的考察》,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邵曼珣,《明代中期蘇州文人生活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王學玲,《明清之際辭賦書寫中的身分認同》,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三)期刊論文、學術會議論文

    鄭騫,〈題畫詩與畫題詩〉,《中外文學》 8卷6期,1979年11月。
    林麗月,〈晚明『崇奢』思想隅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期,1991年6月。
    鄭培凱,〈晚明袁中道的婦女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期,1993年。
    邱澎生,〈明代蘇州營利出版事業及其社會效應〉,《 九州學刊》 5卷2期,1992年10月。
    龔鵬程,〈區域特性與文學傳統〉,《 古典文學》第十二集,台北:臺灣學生,1992年。
    邵曼珣,〈明代中期蘇州文人尚趣之研究〉,《 古典文學》第十二集,台北:臺灣學生,1992年。
    吳毓華,〈情的觀念在晚明的異變〉,《戲劇藝術》第4期,1993年。
    齊魯青,〈明代《金瓶梅》批評論〉,《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
    林麗月,〈陸楫崇奢思想再探〉,《新史學》5卷1期,1994年3月。
    夏咸淳,〈晚明尊情論者的文藝觀〉,《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6期,1994年3月。
    夏咸淳,〈晚明文士與市民階層〉,《文學遺產》,1994年2期。
    金丹元,〈論明清時期的藝術審美思維〉,《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4年第4期。
    陳國棟,〈有關陸楫「禁奢辨」之研究所涉及的學理問題──跨學門的意見〉,《新史學》5卷2期,1994年6月。
    成復旺,〈從「無善無惡」到「人必有私」──明代思想史上一段心的解放之路〉,《中國文化》第十期,1994年8月。
    Paolo Santangelo著、呂健忠譯,〈明清文學中的自然〉,《當代》104期,1994年12月。
    邵曼珣,〈金聖歎詩歌評點中的美學問題〉,《文學與美學第五集》,台北:文史哲,1995年。
    張和平,〈晚明人文思潮的性質及其社會導向〉,《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1期。
    劉勇強,〈《金瓶梅》本文與接受分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
    尹恭弘,〈養生書中的雋永小品〉,《古典文學知識》,1996年5期。
    劉人鵬,〈聖學道德論述中的性別問題──以劉宗周《人譜》為例〉,《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6月。
    商傳,〈晚明社會轉型的畸形因子〉,《歷史月刊》105期,1996年10月。
    劉達臨,〈明代的「花榜」、「嫖經」與花柳病診斷〉,《歷史月刊》107期,1996年12月。
    鄭利華,〈明代「畸人」與「畸人文學」〉,《中國典籍與文化》, 1997年1月。
    吳承學,〈論晚明清言〉,《文學評論》第4期,1997年。
    余英時,〈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明清社會史與思想史之一面向〉,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
    樊美筠,〈明代的審美世俗化運動及其啟示〉,《浙江學刊.雙月刊》第109期,1998年第2期。
    楊玉成,〈士庶、性別、地域:論南北朝的文學閱讀〉,中研院文哲所「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學與文化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2000年11月。
    林麗月,〈《蒹葭堂稿》與陸楫「反禁奢」思想之傳衍〉,《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台北:中國明代研究學會,2001年。
    趙軼峰,〈山人與晚明社會〉,《明清史》,2001年第4期。
    吳存存,〈明中晚期社會男風流行狀況敘略〉,《明清史》,2001年第5期。
    劉曉東,〈晚明士人生計與士風〉,《明清史》,2001年第5期。
    曹淑娟,〈夢覺皆寓──《寓山注》的園林詮釋系統〉,《臺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1年12月。
    郭孟良,〈《金瓶梅》與明代的飲茶風尚〉,《明清小說研究》64期,2002年2期。
    章國超,〈飲食場面描寫在《金瓶梅》中的作用〉,《明清小說研究》64期,2002年2期。
    鄭文惠,〈身體的空間疆界──《唐詩畫譜》中女性意象版圖的展演〉,中研院文哲所「『空間與慾望』計劃──中國文學中的時空書寫」研討會,2002年12月。
    楊玉成,〈閱讀世情:崇禎本《金瓶梅》評點〉,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誌》第五期,2001年12月。
    蔡英俊,〈「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2年。
    曹淑娟,〈祁彪佳與寓山──一個主體性空間的建構〉,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
    徐朔方,〈再論《金瓶梅》〉,《明清小說研究》65期,2002年第3期。
    黃森學,〈論《金瓶梅詞話》女性人稱代詞〉,《明清小說研究》65期,2002年3期。
    曹淑娟,〈流變中的凝視──《越中園亭記》的家鄉書寫〉,《臺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3年6月。
    劉孝嚴,〈社會、家庭和人生的全景觀照──也談《金瓶梅》的思想意義〉,《明清小說研究》67期,2003年1年。
    金曉民,〈明清小說評點與科舉文化〉,《明清小說研究》68期,2003年2期。
    胡蓮玉,〈世態百相,雜陳畢具──《型世言》與明代社會生活〉,《明清小說研究》70期,2003年4期。
    趙興勤、陳俠,〈《金瓶梅》與《白雪樓二種曲》的創作傾向〉,《明清小說研究》70期,2003年4期。
    蔡英俊,〈「白璧微瑕,惟在閑情一賦」辨──兼論審美活動與道德實踐的問題〉,《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柯慶明,〈愛情與時代的辯證──《牡丹亭》中的憂患意識〉,「湯顯祖與牡丹亭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年4月。
    蔡英俊,〈「修辭立其誠」:論先秦儒學的語用觀──兼論語言活動與道德實踐的真偽的問題〉,「東亞文學研究的新視野學術研討會」,2004年5月。

    三. 英文論著

    Hans Robert Jauss,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Hermeneutics.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82.
    Hans Robert Jauss,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8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