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幣,通常指一個國家統一使用的官方貨幣,因臺灣歷史背景的特殊,在1945年改隸中華民國統治後,臺灣並未使用與大陸相同的貨幣,1946年與1949年兩次新舊臺幣改革,皆因戰時情況下所採取的地方特殊幣制,並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隨著新臺幣幣信的穩定,持續沿用至今日。
然而,貨幣除了具備經濟上的使用價值外,透過貨幣的流通,對內能展示主權的行使,對外亦能在國際間代表國家的經濟實力,一國之貨幣就如同國旗一樣,對國內外皆具有極高的象徵意義,隱含國家認同的意味,因此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之初,急需維護政權合理性的情形下,開始出現是否要重新建立國幣,或是將國幣改為新臺幣的爭議。而此波爭議隨著中央銀行的復業,更形擴大,因憲法規定幣制由中央執行,中央銀行復業可能帶來的貨幣改革,使新臺幣與國幣的問題引發社會大眾的討論。
此外,根據1949年制定的〈銀元及銀元兌換券發行辦法〉,中華民國國幣以銀元為單位,卻在銀元因貶值不復有行使價值之後,仍以銀元為國幣,保留在法律之中,形成新臺幣與銀元並行的雙軌貨幣制度。因法條上的金額需依比例折算為新臺幣,不但容易造成民眾混淆,帶來諸多不便與誤會,新臺幣與銀元固定的兌換比例,更使折算後的罰款金額過低,無法達到嚇阻犯罪的作用,因此立法院每每審查法案時,常出現欲將新臺幣升格為國幣,解決貨幣不統一現象的建議。
固然新臺幣是否為國幣不會對新臺幣的流通性、法償性和適用性帶來影響,幣值也無顯著波動,但在法律層面來看卻是至關重要。而且關於新臺幣地位的爭議,政治意涵的因素占了絕大部分,透過圍繞新臺幣地位爭議的言論,可理解五十多年間政治氛圍的轉變,因此本論文試圖以新臺幣地位從地方貨幣到視同國幣,終至國幣的歷史脈絡,逐一檢視1945-2000年間圍繞定位新臺幣與國幣爭議的言論,以及政府相關單位如何回應與處理,期望能釐清新臺幣地位演變的過程和因素。
(一)檔案、史料彙編
〈銀行籌設與接管〉,《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1375000100E/0035/253/9/1/040,。
〈為檢送本省幣制改革方案請查照由〉,《臺灣省諮議會》,檔案管理局藏,檔號:38/6/1/2/039。
〈中山北路宿舍卷〉,《臺灣鐵路貨物搬運股份有限公司》,檔案管理局藏,檔號:0058/V3-03-03-50/102/0002/003。
〈市內電話規則違反電信法第二十條統一量罰標準表〉,《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315800000M/0074/營00/000030。
〈三課〉,《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檔案管理局藏,檔號: 0080/A17/1/5/001。
〈營運客車違章〉,《臺灣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315810000M/0082/V2-04-03-69/1/0001/004。
〈各種表報及資料〉,《臺灣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315810000M/0082/V2-02-07-09/32/0002/007。
〈中央銀行在臺灣地區委託臺灣銀行發行新臺幣辦法〉,中央銀行藏,檔號:50/4011001/0/1/2。
〈美籍顧問李安樂先生對本行復業之建議〉,中央銀行藏,檔號:51/0031001/0/2/3。
〈中央銀行復業經過資料彙編〉,中央銀行藏,檔號:76/0011002/0/1/1。
〈新臺幣鈔券人像圖案及發行制度之探討〉,中央銀行藏,檔號:83/4011001/0/1/2。
〈中央銀行發行新臺幣辦法〉,中央銀行藏,檔號:89/01-5-1/0/1/10。
〈銀元及銀元兌換券發行辦法〉,《行政院檔案》,國史館藏,檔號:014000007941A。
〈行政院關於「國幣與新臺幣問題」研究報告案決議〉,《財政部檔案》,國史館藏,入藏號:018000037963A。
〈研討「銀元及銀元兌換券發行辦法」廢止後現行法規適用貨幣單位因應問題會議〉,《財政部檔案》,國史館藏,入藏號:018000038098A。
《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十一次定期大會》,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典藏號:001-01-11OA-00-5-3-0-00217。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公報》,第1卷第4期,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典藏號:002-01-03OA-01-5-3-01-00327。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公報》,第4卷第10期,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典藏號:002-02-01OA-04-5-3-02-00666。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公報》,第6卷第12期,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典藏號:002-02-03OA-06-5-3-02-00466。
《臨時省議會第一屆第三次定期大會》,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典藏號:002-01-03OA-00-6-3-0-00262。
《臨時省議會第二屆第二次大會(下)》,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典藏號:002-02-02OA-02-6-3-0-00123。
《臨時省議會第二屆第六次定期大會》,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典藏號:002-02-06OA-00-6-3-0-00228。
《臺灣省議會第二屆第一次大會(下)》,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典藏號:003-02-01OA-02-6-3-0-00138。
《臺灣省議會公報》,第47卷第3期,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典藏號:003-06-08OA-47-5-3-02-00195。
《臺灣省議會公報》,第48卷第9期,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典藏號:003-07-01OA-48-6-3-01-00628。
《臺灣省議會公報》,第54卷第10期,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典藏號:003-07-07OA-54-6-3-00-01399。
《臺灣省議會公報》,第75卷第8期,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典藏號: 002-01-03OA-00-6-3-0-00262,頁850-851。
何智霖編輯,《陳誠先生書信集─與蔣中正先生往來函電(下)》,臺北:國史館,2007。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第34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陳鳴鐘、陳興唐主編,《臺灣光復與光復後五年省情(下)》,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
陳鳴鐘、陳興唐主編,《臺灣光復與光復後五年省情(上)》,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
(二)公報
《司法專刊》,第22期,1953年1月15日。
《立法院公報》,第18會期第2期,1956年12月15日。
《立法院公報》,第25會期第2期,1960年3月11日。
《立法院公報》,第62卷第44期,1973年6月13日。
《立法院公報》,第62卷第49期,1973年5月3日。
《立法院公報》,第62卷第65期,1973年8月25日。
《立法院公報》,第62卷第93期,1973 年6月7日。
《立法院公報》,第66卷第30期,1977年4月13日。
《立法院公報》,第68卷第71期,1979年9月5日。
《立法院公報》,第73卷第18期,1984年3月3日。
《立法院公報》,第73卷第99期,1984年12月12日。
立法院公報》,第73卷第102期,1984年12月22日。
《立法院公報》,第76卷第21期,1987年3月14日。
《立法院公報》,第76卷第22期,1987年3月18日。
《立法院公報》,第76卷第41期,1987年5月23日。
《立法院公報》,第78卷第53期,1989年7月5日。
《立法院公報》,第81卷第12期,1992年2月8日。
《立法院公報》,第81卷第14期,1992年2月15日。
《立法院公報》,第81卷第53期,1992年7月1日。
《立法院公報》,第82卷第59期,1993年11月3日。
《立法院公報》,第83卷第62期,1994年10月8日。
《立法院公報》,第83卷80期(下),1994年12月21日。
《立法院公報》,第87卷19期(下),1998年3月25日。
《行政院公報》,第6卷第4期,2000年1月26日。
《國民政府公報》,34:渝:897,1945年11月2日。
《國民政府公報》,第1630期,1935年1月4日。
《國民政府公報》,第1749號,1935年5月24日。
《臺灣行政長官公署公報》,秋字號第7期,1946年7月5日。
《臺灣省政府公報》,夏字第61期,1949年6月15日。
《總統府公報》,第254號,1950年6月30日。
《總統府公報》,第737期,1956年9月4日。
《總統府公報》,第1334期,1962年5月25日。
《總統府公報》,第1395期,1962年12月25日。
《總統府公報》,第5603期,1992年8月5日。
(三)報紙
〈蔣廷黻發表聲明 俄先自違反中蘇盟約及聯合國憲章〉,《中央日報》,1950年1月14日,第1版。
〈我國駐聯合國代表蔣廷黻在聯合國大會表示 中華民國政府為合法代表中國的代表團〉,《中央日報》,1951年1月15日,第1版。
〈對於臺灣銀行的觀感〉,《公論報》,1951年6月15日,第1版。
〈民間不准用銀幣 官家罰鍰要大頭 議員要求推行便民〉,《聯合報》,1952年12月17日,第4版。
〈看今日臺灣的銀行制度〉,《聯合報》,1952年12月28日,第2版。
〈應即建立全國性貨幣制度 請將新臺幣正名為自由中國國幣〉,《聯合報》,1953年6月21日,第2版。
〈國代檢討國是 主張發行國幣代替臺幣 建議財部經部合署辦公〉,《聯合報》,1954年3月14日,第1版。
〈論大計‧談財經 支離破碎的金融(中)〉,《聯合報》,1954年7月10日,第1版。
〈經濟漫談 從中央造幣廠說起〉,《聯合報》,1956年9月29日,第4版。
〈立委質詢財金問題 俞揆等昨詳予答覆〉,《聯合報》,1957年2月27日,第3版。
〈經濟漫談 中交兩行復業〉,《聯合報》,1958年6月27日,第4版。
〈財部已在計畫 中交兩行復業〉,《聯合報》,1958年7月26日,第4版。
〈政院原則批准 中交兩行復業〉,《聯合報》,1958年11月11日,第3版。
〈央行復業問題未決 正反兩面見解不同〉,《聯合報》,1958年11月24日,第5版。
〈中央銀行復業 著重建立制度〉,《中央日報》,1958年12月13日,第6版。
〈嚴家淦證實 央行籌備復業〉,《聯合報》,1959年11月12日,第5版。
〈對恢復中央銀行制度的建議〉,《聯合報》,1960年2月18日,第2版。
〈中央銀行的任務〉,《聯合報》,1960年7月13日,第2版。
〈偽造新臺幣幣罪應從重量刑〉,《聯合報》,1962年9月13日,第2版。
〈偽造臺幣案 應從重科刑 司法行政部令各院檢〉,《聯合報》,1962年11月26日,第3版。
〈大家談 加重偽造臺幣之刑 應採修改法律程序〉,《聯合報》,1963年1月7日,第3版。
〈新臺幣將加印中華民國字樣〉,《經濟日報》,1970年11月20日,第2版。
〈政院答覆立委質詢 新臺幣已具有國幣功能 在目前環境無更張必要〉,《中央日報》,1970年12月18日,第3版。
〈新臺幣已成我法定貨幣 銀元在法律上應存應廢 罰金稅款論國幣 拐彎抹角三比一 專家學者縱橫談 折算徒然添麻煩〉,《聯合報》,1973年3月25日,第3版。
〈潛望鏡 國幣正名 含義較前擴大 擾亂金融 當然加重懲罰〉,《經濟日報》,1973年8月25日,第2版。
〈罰鍰.已嚇阻不了犯罪!銀元折換的數目.算起來無關痛癢〉,《民生報》,1978年12月10日,第6版。
〈偽造毀損新臺幣 依妨害國幣論科 修正發行新臺幣辦法〉,《聯合報》,1980年5月9日,第2版。
〈銀元與新臺幣折算率 劉景義代表建議 應提為一比三百〉,《聯合報》,1981年4月1日,第2版。
〈銀元與新臺幣〉,《聯合報》,1981年5月24日,第3版。
〈銀元與臺幣比率 政府將研究調整〉,《經濟日報》,1981年7月31日,第2版。
〈國會外記 財經法律上的金額單位 採用銀元﹖採用新臺幣﹖〉,《經濟日報》,1984年12月12日,第2版。
〈國幣與新臺幣適用問題 政府仍將維持兩者並用〉,《中央日報》,1984年12月17日,第2版。
〈在並用制度維持不變的情形下 宜使用國幣與新臺幣等值〉,《中央日報》,1984年12月17日,第2版
〈立委情深意切 促將新臺幣「扶正」〉,《民生報》,1988年4月21日,第6版。
〈罰銀元繳臺幣 陳年舊法不符時宜 財部建議修改法令〉,《經濟日報》,1989年3月9日,第2版。
〈國幣是金圓券或銀元?洪昭男質詢考倒郭婉容 支吾一番說要回去查〉,《聯合報》,1989年12月24日,第9版。
〈「銀元」將從法條中消失 避免換算新臺幣麻煩 財政部決定從善如流〉,《聯合報》,1989年12月27日,第2版。
〈所得稅法貨幣單位改新臺幣 其他稅法亦將跟進全部統一〉,《經濟日報》,1989年12月27日,第6版。
〈「要一圓給三元」歷經四十年演變漸占上風 新臺幣完全取代銀元 時機成熟〉,《聯合報》,1990年2月12日,第6版。
〈落實國是會議決議 動員戡亂時期 承諾一年內終止 李總統:即將成立「憲法小組」〉,《聯合報》,1990年5月23日,第1版。
〈新臺幣可望提升為「國幣」 央行總裁回應學者、立委建議 表示「通貨發行由央行收回沒有問題」〉,《聯合報》,1994年6月15日,第19版。
〈央行決收回新臺幣發行權 於央行法修正案中明訂分區發行通貨 視同國幣,現行流通臺銀新臺幣公告日起至少三年內辦理兌換〉,《中國時報》,1994年8月19日,第20版。
〈央行不可發行地區性通貨或國幣 政院專案會議決將央行理事會席位減為7席〉,《經濟日報》,1994年9月16日,第2版。
〈臺幣改國幣 將由央行發行 不再委託臺銀發行 改印「中央銀行」字樣 鈔券人像圖案也換新 最快明年實施〉,《聯合報》,1998年3月17日,第1版。
〈新臺幣改版傾向改圖也改字 央行擬將「臺灣銀行」改為「中央銀行」新臺幣將由「視同國幣」直接躍升為「國幣」〉,《聯合報》,1999年1月17日,第4版。
〈臺幣字樣臺灣銀行將改為中央銀行地位由視同國幣升為國幣 央行理監事會昨通過〉,《聯合報》,1999年1月19日,第1版。
〈新臺幣改版 還是新臺幣 彭淮南:流通性、法償性及適用性皆不變〉,《經濟日報》,2000年7月13日,第6版。
(四)專書
中央印製廠編,《中央印製廠建廠60週年紀念》,臺北:中央印製廠,2001。
中央銀行編,《中華民國中央銀行之制度與功能(92年版)》,臺北:中央銀行,2003。
中央銀行編,《中華民國中央銀行制度與功能─中華民國50年7月在臺復業至80年6月》,臺北:中央銀行,1991。
中華民國現行法規彙編編印指導委員會編,《中華民國現行法規彙編》,臺北:中華民國現行法規彙編編印指導委員會,1994。
王雲五,《岫廬八十自述》,臺北:臺灣商務,1967。
尹仲容,《我對臺灣經濟的看法全集》,〈三編〉,臺北:美援運用委員會,1963。
李國鼎、陳木在合著,《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上)》,臺北:聯經,1987。
林桶法,《1949大撤退》,臺北:聯經出版,2009。
林熊祥主修,《臺灣省通志稿》,卷十〈光復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2。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4。
白俊男,《貨幣銀行學》,臺北:三民,1972。
吳若予,《戰後臺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臺北,業強出版社,1992。
吳景平,《宋子文評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林美莉,《抗戰時期的貨幣戰爭》,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6。
林鐘雄,《貨幣銀行學》,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1980。
邵毓麟,《勝利前後》,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
若林正丈著、何義麟、陳添立譯,《轉型期的臺灣─脫內戰化的政治》(臺北:故鄉,1990),頁97-102。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洪金珠譯,《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1994。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1993。
唐德剛,《李宗仁回憶錄(下)》,臺北:遠流,2010。
郭廷以編,《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四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
程玉凰、李福鐘編著,《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六):國會改造》,臺北:國史館,2002。
隅谷三喜男、劉進慶、與凃照彥合著,《臺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臺北:人間出版社,1995。
許義宗,《臺灣貨幣圖說》,臺北:作者自印,1999。
張維亞,《中國貨幣金融論》,臺北:作者自印,1952。
陳佳宏,《臺灣獨立運動史》,臺北:玉山社,2006。
陳錦昌,《蔣中正遷臺記》,臺北:向陽文化,2005。
楊承厚,《中央銀行新論》,臺北:經濟研究社,1958。
最高法院判例編輯委員會編輯,《最高法院判例要旨:民國16年至77年(下冊)》,臺北:最高法院,1989。
葛永光,《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臺北:正中,1991。
董顯光,《蔣總統傳》,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臺北:聯經,1985。
薛月順,《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上)》,臺北:國史館,2005。
薛月順,《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下)》,(臺北:國史館,2005。
壽充一,《中央銀行史話》,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
趙蘭坪,《現代中國貨幣制度》,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金融史料》,臺北:臺灣銀行1953。
潘志奇,《光復初期臺灣通貨膨脹分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劉寧顏總纂,《重修臺灣省通志》, 卷四〈經濟志‧金融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鄭逸俠,《各國中央銀行制度》,臺北:中華書局,1964。
戴國煇,葉芸芸,《愛憎二‧二八》,臺北:遠流出版社,1992。
譚玉佐,《中國重要銀行發展史》,臺北:聯合出版社,1961。
嚴雋寶,《臺灣地區銀行發展四十年》,頁22。
(五)期刊論文
王強,〈「防波堤」的崩潰:抗戰勝利後臺灣銀行業的接收、改組與通脹〉,《社會科學輯刊》,第195期(瀋陽,2011.08),頁154-162。
史全生、費曉明,〈光復初期關於臺灣幣制的爭論和臺幣的發行〉,《民國檔案》,2001年01期(南京,2001.01),頁95-100。
朱天順,〈臺灣當局的「法統」困擾〉,收錄於朱天順主編,《當代臺灣政治研究》(廈門:廈門大學,1990),頁1-47。
吳坤山,〈論「妨害國幣懲治條例」之存廢〉,《刑事法雜誌》,第46卷第3期(臺北,2002.06),頁49-60。
吳淑鳳,〈1949年宋子文對中華民國政府退守的謀畫〉,《國史館館刊》,第22期(臺北,2009.12),頁137-164。
阮毅成,〈與王雲五先生談金圓券〉,《傳記文學》,第45卷第2期(臺北,1984.08),頁18-21。
卓遵宏,〈中央銀行與上海金融中心的發展(1927-1937)〉,《國史館館刊》,第8期(2006.06),頁1-44。
卓遵宏,〈中央銀行之籌建及初期發展(1927-1935)〉,收入《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1.12),頁18-81。
范廷松,〈談獲得「明星貨幣獎」的新臺幣〉,《臺北市銀月刊》,第3卷第4期(臺北,1972.04)頁61-64。
柳金財,〈論50年代以來中華民國政府關於「一個中國論述」內涵的持續與變遷〉,收入臺灣主權論述論文集編輯小組編,《臺灣主權論述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1),頁297-349。
袁璧文,〈臺灣之貨幣發行〉,《臺灣銀行季刊》,第20卷第1期(臺北,1969.03),頁27-65。
陳桂清,〈中華民國幣制統一問題,可以長期拖延不解決嗎〉,《財訊》,第56期(臺北,1986.11),頁34-36。
張立生,〈在臺復業後之中央銀行(一)〉,《中央銀行季刊》,第11卷第2期(1989.06),頁73-88。
張惠信,〈揭開國幣神秘的面紗〉,《中國貨幣傳奇》(臺北:可筑書房,1991),頁222-237。
黃俊亨,〈臺灣銀行舊臺幣發行史〉,《國家圖書館館刊》,2002年第2期(臺北,2002.12),頁93-104。
黃紹恆,〈鈴木商店、臺灣銀行與金融恐慌〉,《臺灣博物》,第29卷第3期(2010.09),頁12-17。
葛敬恩,〈接收臺灣紀略〉,陳海濱編輯,《陳儀生平與被害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頁112-116。
楊蓮福,〈法幣與新臺幣的政治意識〉,收入《圖說民國百年》(臺北,博揚文化,2011),頁118-121。
趙建民、劉文斌合著,〈從中華民國到中華民國(台灣):自制度面解釋國家認同問題〉,收入施正鋒編,《臺灣國家認同》(臺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2005),頁85-128。
潘志奇,〈民國37年之臺灣經濟〉,《臺灣銀行季刊》,第2卷第3期(臺北,1949.09),頁1-3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經濟日誌(1949.4.1-9.30)〉,《臺灣銀行季刊》,第3卷第1期(臺北,1949.03),頁214-22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幣及其匯率問題座談會紀錄〉,《臺灣銀行季刊》,第1卷第2期(臺北,1947.09),頁98-111。
戴建兵,〈淺論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對戰時貨幣的整理〉,《中國經濟史研究》,第3期(北京,1995.03),頁141-146。
(六)學位論文
王漣漪,〈臺幣改革(1945-1952年)─以人物及其政策為中心之探討〉,臺北: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2009。
王綉雯,〈新臺幣改革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1990。
吳至人,〈殖民地銀行體制下之臺灣銀行〉,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9。
陳玉瑛,〈臺灣民眾之意識形態與對新臺幣鈔券圖像主題認同度關係之研究〉,臺北: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2007。
程世仁,〈國家建立與中央銀行之復業〉,東吳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2003。
張翰中,〈戰後初期臺灣貨幣改革之研究-從「臺灣銀行券」到「臺幣」的發行〉,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2009。
黃瓊瑤,〈日據時期的臺灣銀行1899-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1。
楊佳瑜,〈日治初期臺灣幣制改革與臺灣人貨幣觀念的轉變─國家貨幣體系的建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00。
賴建國,〈臺灣主體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七)網路資料
中央銀行網站:http://www.currency.cbc.gov.tw/TB8.HTM
法務部網站:
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255234&CtNode=27896&mp=001
行政院主計處網站:
http://ebas1.ebas.gov.tw/pxweb/Dialog/varval.asp?ma=NA0101A1A&ti=國民所得統計常用資料-年&path=../PXfile/NationalIncome/&lang=9&strLis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