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世華 LIN, SHI-HUA |
---|---|
論文名稱: |
潛在特質理論與其應用於適性測驗之評估研究 |
指導教授: |
路君約
Lu, Jun-Yue 林清山 Lin, Ging-Sh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畢業學年度: | 74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潛存特質理論 、適性測驗 、心理測量 、能力 、評估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9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一)潛在特質理論與傳統測驗理論二者之間之關係。(
二)潛在特質理論應用於適性測驗時,對於心理測量所產生的助益。
研究者使用電腦模擬的方式,模擬受試者對項目的反應,並就適性測驗θ已知與θ未
知的兩種情況模擬反應的過程,從事系列性的追蹤觀察。
結果發現:
一、潛在特質理論的A 參數、B 參數及θ參數分別與傳統測驗理論的Υ 、P 及個人
得分等統計數之間均有很高的相關。
二、θ已知時的適性測驗路徑,根據B 參數進行群聚分析結果可以得到三種類型。這
三種類型的路徑,也是高、中、低三種不同能力水準受試者的路徑。這些路徑主要是
依照能力與項目難度相匹配的原則所形成。就測量的功能而言,使用題庫中不到50
%的題目所測量的結果與使用所有題目所測的結果是一樣的。而且隨著題數逐步增加
,測量結果也逐漸趨於穩定。
三、對θ未知的適性測驗路徑進行群聚分析的結果顯示:根據A 參數可以得到兩類,
根據B 參數可以得到三煩,根據C 參數則可以得到四類。第一種類型的路徑都代表某
個能力水準範圍內受試者的路徑。路徑的形成主要還是依照能力與項目難度相匹配的
原則。惟,在測量的功能上則呈不穩定的現象;測量的結果並不會因題數的增加而趨
於穩定。
根據本研究結果可以得到本研究的結論是:
一、潛在特質理論與傳統測驗理論二者之基本觀念上是相通一致的。
二、將潛在特質理論應用於適性測驗是可行的,而且可以改善測量工作。但是因為目
前使用的方法產生的偏差仍舊相當大,所以在技術上仍有待進一步研究突破。
本文最後研究者根據結論提出,估計θ有關技術的改善建議,以利適性測驗的實際應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