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珍瑜 HSU, Chen-Yu |
---|---|
論文名稱: |
學校本位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 —以探索教育方案為例 The research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 case study of adventure education project. |
指導教授: | 蔡居澤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6 |
中文關鍵詞: | 探索教育 、學校本位課程 |
英文關鍵詞: | adventure educati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077 下載:6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校本位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以探索教育方案為例,以臺北市某高中國中部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方案參考探索教育活動文獻,配合研究者任教學校推展之本位課程目標而設計,進行每週100分鐘,共六週的課程,以瞭解學校本位課程探索教育活動方案設計與實施之歷程。本研究研究目的有三:
一、 設計可在本位課程中實施的探索教育方案。
二、 了解在本位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問題為何。
三、 找出解決課程實施中所發生問題的方法。
本研究以「人際溝通」、「團隊合作」、「問題解決」進行三大單元課程活動設計,隨機抽取一班國中七年級共34名學生進行教學,過程中經由觀察、文件分析、教學札記蒐集資料,探討學校本位課程設計與實施之歷程與所遭遇之困難,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 學校本位課程探索教育活動方案之發展歷程會因活動執行時間、學生安全問題、學生表現情形來進行調整,確實可在本位課程實施。
二、 學校本位課程課程中的主要困難為課程時間、課程活動與課程配套問題,授課前要事先準備,授課中須依實際情形來進行調整。
最後依據本研究結論,提供具體可行之建議做為探索教育活動融入本位課程之參考,並針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ncorporation of adventure education into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with the seventh grade students as research subject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ssue, related references of adventure education were reviewed. Furthermore, a 100-minute a week, six-week long course 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mplemented in the school where the researcher taught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incorporating adventure education activities into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here were thre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First, design an adventure education program that can be implemented in a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econd, find out potential problems arous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ird, hope to find out possible solutions to those problems.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three activities on the basis of three key abilities, includ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eamwork," and "problem solving". Thirty-four seventh grade students were chosen at random as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methods of observation, document analysis, and teaching note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faced in the process of incorporating adventure education into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ing:
First,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adventure education w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ime, students’ safety issues and students’ performance, and it can be implemented in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econd, the main difficulties arise from the time of the curriculum, activities and related supporting measures. As a result, it was advised that teachers prepare in advance and make adjustments if need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in order to shed light on the incorporation of adventure education into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future studies.
壹、中文書目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苑。
白雲霞(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模式。臺北市:高等。
朱偉強、張愛紅(2008)。體育冒險教育課程的設計。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8(4),111-114。
江玉群(2009)。實施探索教育方案對國小高年級班級氣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桃園縣。
吳美慧、秦嗣輝(2000)。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學校北魏課程的規劃與實施。臺北市:北市國語實小。
吳漢明、鄭瑞隆、盧仲文(2005)。探索教育活動安全管理。臺北市:幼獅。
吳璟均(2010)。探索教育對班級團隊凝聚力與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雲林縣。
李敦傑(2009)。論體驗式教學及其在體育課中的應用。浙江體育科學,31(4),63-66。
林心茹譯(2000)。培養反思力。臺北市:遠流。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臺北市:學富文化。
林惠真(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課程委員會的運作。台北市:國際村。
林瑾芳(2012)。體驗學習方案應用於國小學童關懷能力培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台北市。
邱淑青(2011)。探索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六年級班級團體動力與班級士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柯景耀(2011)。探索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
柳孟利(2009)。高校公共體育課引入Project Adventure的探討。貴州大學學報,27(5),153-156。
洪中夫(2010)。玩出反思力:101個活化教學的動態反思技巧。新北市:校園書房。
校園團契飛揚教師組(2004)。飛揚人際有藍天—探索教育的魅力。新北市:校園書房。
康淑惠(2007)。探索教育在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運用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高雄市。
張芬芬(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臺北市:雙葉書廊。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素貞(2001)。建構專業的學校文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定位與釐清。師友, 404,44-47。
張添洲(2005)。學校本位課程實務。臺北市:五南。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嘉育(2002)。學校本位課程改革。新北市:冠學文化。
張嘉育、黃政傑(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劃與實施。課程與教學季刊,4(2),頁88。
張德忻、江真、徐國峰譯(2009)。引導技巧的9堂課。桃園縣:台灣外展教育基金會。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作者。
郭託有、廖淑惠、施惠怡(2009)。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華都文化。
陳伯璋、許添明(主編)。學校本位經營的理念與實務。臺北:高等。
陳伯璋、盧美貴(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陳佩妏(2010)。探索教育課程對國小班級團體動力與士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所。臺東市。
陳俊宏(2012)。探索教育融入國小綜合活動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時訂國小中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活動領導在職專班碩士班。臺北市。
陳美如、郭昭佑(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理念與實踐反省。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祝筠(2009)。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生團隊建立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陳銘谷(2009)。探索教育課程對高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班。苗栗縣。
惠沁宜(2008)。課程創意發想的實踐園地。臺北:大直學報。
曾姵瑄(2009)。國中學生接受探索教育活動對其問題解決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黃春金(2009)。探索教育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問題解決能力與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屏東市。
黃恕懿(2009)。「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信實度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領導與管理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班。臺北市。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楊景聿(2010)。探索教育應用於國中多元能力資源班之效益機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楊龍立(2001)。學校本位課程──設計與探討。臺北,五南。
廖炳煌(2008)。探索教育課程目標與內容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劉鴻蘭(2012)。體驗學習理論應用於國小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台北市。
蔡居澤、廖炳煌(2001)。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臺南市:翰林出版。
蔡居澤、廖炳煌(2007)。將探索教育帶回學校。桃園縣:中華探索。
蔡居澤、廖炳煌(2007)。探索教育引導技巧培訓手冊。桃園縣:中華探索。
蔡居澤、廖炳煌(2007)。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桃園縣:中華探索。
蔡清田 (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臺北:五南。
蔡清田(2005)。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五南。
鄭欣如(2008)。以探索教育活動方式進行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花蓮縣。
鄭富仁(201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分析—以一所教學卓越獎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班。嘉義縣。
賴淑秀(2012)。高職全民國防教育野外求生體驗學習課程之教學活動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台北市。
總編輯等(2012)。親子天下。台北:天下雜誌。
謝玉珍(2010)。國小三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探索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縣。
謝智謀、王怡婷譯(2003)。體驗教育:帶領反思指導手冊。臺北市:幼獅。
謝智謀、王貞懿、莊欣瑋(2007)。體驗教育—從150個遊戲中學習。桃園縣: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謝登旺(2006)。發現心動力 實踐行動力。新北市:楊智文化。
闕瑋娟(2008)。宜蘭縣國民中學學生終身學習關鍵能力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班。宜蘭縣。
貳、西文書目
Berg, B. L. (2007).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6th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Dewey, J.(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Phi.
Gass, M. (1993). Adventure therapy: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 Dubuque, IA: Kendall/Hunt.
Hersman, M.S. & Bethany L. (2007). The effects of adventure education on the social interaction of students with dishabilles in general, cape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Kolb, D. & Fry, R. (1975). Toward an applied theory of experietial learning.In C. L.Cooper (ed.).Theories of group processes. London: John Wiley and Sons.
Kolb, D.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O'Steen , Billy ( 2003). Adventure curriculum for physical education : middle school. the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6(2).
Passarelli , Angela、Hall , Eric& Mallory Anderson (2010). A strengths-based approach to outdoor and adventure education: Possibilities for personal growth.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33(2), 120-135.
Prouty, Dick、Panicucci, Jane & Collinson, Rufus (2007). Adventure education. Project adventure.
Recreation & Dance (2006). Adventure racing core: a nontraditional approach to the physical education lesson. Dan Dejager.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77(6).
Shehu, Jimoh (2007).,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Botswana: epistemological implications,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faculty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Botswana, Botswana
叁、參考網站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2012)。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點閱日期:2012年8月17日。
台灣外展教育基金會(2012)。企業培訓課程診斷與執行流程。取自http://www.obtaiwan.org/?FID=23&CID=27。點閱日期:2012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