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萬意
論文名稱: 我國STS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
指導教授: 廖遠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3
中文關鍵詞: STS教學模式學習成效後設分析
英文關鍵詞: STS teaching approach, learning achievement, meta-analysi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9下載:7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後設分析法」(meta-analysis)探討STS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並進一步探討不同文件性質、樣本性質、研究方法及研究案性質的STS教學模式學習相關研究,其學生學習成效之差異。
    本研究所採用的文獻來源主要有: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之研究計畫、學術研討會論文、相關研究報告所附之參考文獻。研究者將所蒐集到的STS教學模式相關實證研究進行篩選之後,符合本後設分析標準之研究報告,在認知學習部分計有27篇,16個變項;情意學習部分有10篇,15個變項;高層次思考能力學習部份有17篇,14個變項。經過登錄編碼、計算效果大小值(ES),以及統計分析等步驟後,得到研究結果如下:
    一、認知學習成效
    STS教學模式可以提升學生認知學習成效,其ES=0.569,達中等正向成效。在分析的研究報告中,約有九成以上的研究支持STS教學模式的認知學習成效。
    二、情意學習成效
    STS教學模式可以提升學生情意學習成效,其ES=0.599,達中等正向成效。在分析的研究報告中,約有九成以上的研究支持STS教學模式的情意學習成效。但由於篇數較少,其代表性較低。
    三、高層次思考能力學習成效
    分析的研究報告皆支持STS教學模式的高層次思考學習成效,其ES=0.724,達中等正向成效。在所有的分析研究中,全部研究皆支持STS教學模式的高層次思考學習成效。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教育應用與相關研究建議。

    This study adopted meta-analysis to study how STS teaching approach affected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The references came from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Reference Service, NCL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system, research plans sponsored by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apers from seminars, and referenced attached to related studies.
    As for study materials, for cognitive outcomes, there were 27 studies and 16 variables. For affective outcomes, there were 10 studies and 15 variables. For high-level thinking outcomes, there were 17 studies and14 variables. The quantitative data of the collected studies were transformed into Effect Size (E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Cognitive learning achievement
    STS teaching approach could enhance students’ cognitive learning achievement. Its ES was 0.569. About 90% of the studies supported the conclusion.
    2. Affective learning achievement
    STS teaching approach could enhance students’ affective learning achievement. Its ES was 0.599. About 90% of the studies supported the conclusion. However, the insufficient samples may not be strongly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nclusion.
    3. High-level thinking learning achievement
    All researches supported that STS teaching approach had a good effect on High-level thinking learning achievement. Its ES was 0.724.

    It is hoped that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ould serve as reference to people concerned about education and to the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待答問題...................4 第四節 名詞釋義...................4 第五節 研究限制與預期貢獻..............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STS理論基礎 .................. 7 第二節 STS的課程與教學 ................12 第三節 STS的相關研究................27 第四節 後設分析研究法............... 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57 第一節 研究程序 ..................57 第二節 研究來源 ................. 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3 第一節 研究結果 .................63 第二節 討論 ....................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4 參考文獻 .........................97 中文部份 ........................97 英文部份 ....................... 103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表示研究者分析之文獻
    王美芬、熊召弟 (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王貴春(1999)。STS教學與國小學生創造力及學習態度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澄霞 (1997)。STS教師的專業成長。科學教育學刊,5(1),23-58。
    王澄霞 (1995)。STS活動中之「學」與「教」。科學教育學刊,第三卷,第一期,115-137頁。
    王澄霞 (1995a)。從「科技與社會互動之學習」探究數理教育問題。 科學發展月刊,25(3),167-174。
    王澄霞(1996)。代表性STS活動類型分析。1996年中華民國物理教育學術研討會,15-30頁。
    甘記豪(2003)。STS教學模組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探究—以垃圾處理爭議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明卿(1993)。九0年代美國科學課程改革。花師數理教育季刊,2,63-83
    *朱美玲(2004)。STS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探討。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淑吟(2001)。利用網頁專題製作引導STS專題式教學對學生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清俊(2003)。教學模組之教材開發與評量設計及其成效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新合(1992)。中學生浮力相關概念發展及其相關迷思概念的分析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學報,3,139-177。
    吳孟修(1997)。經由STS探究實驗設計開發學生之創造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慧姿(2001)。探討圖像融入STS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圖像資訊應用能力之影響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國清(2001)。偏遠國小高年級實施STS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大偉、黃能堂、張玉山、劉謦儀(2000)。透過生活科技課程培養國中生創造力之研究。國科會計畫編號:NSC89-2519-S003-007。
    *李美倩(2005)。STS教學對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家平(2002)。STS模式教學對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鑑、上官百祥、葉宗青、王燕超(2004)。透過生活科技課程培養國中生創造力之研究:STS策略。教育研究資訊12卷3期。
    *周岱學(2002)。STS融入教學對國中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南(2003)。國小運用STS教學模式—地層概念教學模組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世華、黃寶園(2002)。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師大教育心理學報,34(1),21-42。
    林生傳(2000)。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創新。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研習參考資料,41-54。
    林伯俊(2003)。國小「營養」STS教學模組之開發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吟(2003)。探討情境式STS理念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育沖(2001)。在國小自然科利用資訊融入STS專題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邦傑(1987)。整合分析的理論及其在國內的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10,1-38。
    林東充(2004)。奈米、乳霜STS模組教學之成效與科學態度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梅芬(1994)。透過開發溫室效應STS模組發展STS教師專業能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顯輝 (1991)。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相結合的科學教育新理念。國教天地,第87期。
    施乃華(2002)。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洪翠芳(1995)。STS教學對學生教師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翠芳、洪木利(1997)。STS實驗教學對科學師資養成之影響。科學與教育第,1。
    徐慧萍(1999)。國中STS模組開發與教學研究—(1)除溼劑;(2)保鮮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正鴻(2000)。應用STS教學策略於大學科學教育通識課程之研究以核能發電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璿(2000)。國小STS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張倩如(2004)。國小環境議題教學之行動研究以STS教學模式為導向。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君(1999)。國中生物教師進行STS教學活動之個案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慧君(2005)。STS教學對於八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
    張惠博(2001)。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與教師專業成長。科學教育月刊,239,13-25。
    張資兩(2001)。以STS教育理念發展統整課程之行動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躍鐘(2001)。探討合作、互動式STS網際網路教學對國小學童的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民國95年11月30日擷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php
    莊奇勳、王嘉田(1997)。國小自然科STS教學模組之探討:豆漿製作。嘉義師院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75-89。
    許仁杰(1997)。STS遠距教學系統設計與實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民陽、梁添水(2000)。國小運用STS教學模式—天象與時空概念教學模組之探討以中年級磁場與磁極單元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12。
    許彩娥(1994)。(一)開發油脂活動單元:職前師資;(二)設計油脂STS活動單元及其資料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家宏(1999)。STS學習模組之研究開發--「糖」與「紙」。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典 (1997)。STS理念下之教學策略。物理教育,1(2),85-95。
    陳文典 (1997a)。STS教學教師所需之專業準備。科學教育學刊。5(2),167-189。
    陳怡文 (2001)。探討STS教學網路系統對教師教學觀點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完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靜(2004)。STS理念之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溫室效應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俊仁(2002)。原住民偏遠小學在自然科實施STS專題式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陳柏羽(1998)。以STS為導向的噪音實驗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音(2003)。STS教育理念融入國小社會科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郁雯(2004)。電腦模擬的後設分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榮祥、江新合(1999)。開發國小自然科STS教材之實驗研究。科學與教育學報,3。
    陳國華(1992)。(一)電腦化教學於化學實驗技能之有效學習;(二)STS教導策略之開發。國立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臻(2002)。STS模組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效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穎慧(2000)。「九年一貫」後現代課程之STS模組教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瓊慧(2002)。我國資優教育研究之回顧與後設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復瑜 (1998)。STS導向教學在建構E1 Nino概念上之應用。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科技系碩士論文。
    游佩琪(1993)。(一)STS單元活動-(1)油炸後的食用油該如何處理?(2)清潔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森南(2004)。國小自然科實施STS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宜蘭五十二甲溼地議題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瑞源(2000)。國小STS教學與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賀德潤(1997)。領導行為與工作滿足的整合分析:以國內博碩士論文為例。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怡甄(2005)。以STS教學進行二年級生活領域校本課程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宰龍(2001)。探討STS教學模組對學生學習氧化還原概念的影響-以防鏽與防腐單元為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振裕(2003)。STS教學策略融入國中生活科技課程之研究以「運輸科技」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黃萬居 (1999)。培育國小代課教師為STS教師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專刊,3-22。
    *黃萬居(2001)。國小STS教學與創造力培養之兩個個案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4。
    黃達三 (1992)。科學/技學/社會(STS)和小學科學教育。國教月刊,第三十八卷,第十二期,30-39頁。
    黃達三 (1999)。STS科學教育理念。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科學教育中心STS研習會手冊。1-18頁。
    *黃慧貞(2005)。應用STS理念教學將環境教育議題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鴻博 (1997)。國民小學STS課程發展之研究。台中師院學報,第11期,443-469
    黃鴻博 (1998)。在國小實施STS教育教師學科知識之探討。台中師院學報,第12期,455-478頁。
    黃鴻博(1994)。當代科學教育改革運動(下)。國教輔導,34(2),18-23。
    黃鴻博(1997)。在國民小學實施STS教育之合作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繡梅(1999)。透過STS模組教學培育學生知能及創造力(一)食品添加劑;(二)色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美玉(2001)。以STS教育理念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一個國小教師的實踐與省思。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雅玲(1999)。STS模式的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志禹(1988)。後設分析量化的文獻探討法。思與言,26,1-15。
    廖秀微(2000)。運用團隊學習促進教師STS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啟男(2001)。不同學習型態學童在STS模式教學中的創造表現。台中師範學院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遠光(2001)。A meta-analysis of gender differences on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s for studies using loyd and Gressards’ CAS。新竹師院學報,14,49-68。
    *廖鴻銘(2005)。STS教學策略融入高職計算機概論課程—以「電腦硬體知識」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
    *廖靜玫(2001)。STS教學與認知風格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南坤(2003)。STS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問題解決態度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奕昇(1994)。透過開發臭氧層破洞模組發展STS教師專業能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國權(2000)。STS及科學寫作活動對學童科學概念及科學相關態度之影響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淵源(2001)。國小學童的空間能力差異在STS教學策略中學習成效之比較。台中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擇文(2002)。國小五年級自然科融入STS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批判思考、與科技創造力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秉恆(2004)。國小自然網路合作學習STS專題行動研究:以「科學與生活」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
    *蔡今中(1998)。STS教學對高一學生科學認識觀及認知結構之影響。國科會計畫編號:NSC87-2511-S009-011。
    蔡曉信(1992)。(一)應用電腦有效教導化學實驗技能:薄層層析法;(二)用解析結構法提昇教學對STS的看法:清潔劑。國立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曉信(2004)。在高中數理資優班實施STS化學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可偉(2001)。STS教學對國民小學學生科學本質觀與學習動機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淑玲(1996)。開發STS模組-「植物色素」與「天然清潔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竣玄(2002)。高中生活科技課程採用STS教學模式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陽鴻(2005)。STS教學策略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研究—以溫度及熱流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盧玉玲、連啟瑞 (1997)。STS 教學模組開發模式之建立及其實際教學成效評估。科學教育學刊, 5(2),219-243。
    盧玉玲、連啟瑞(1995)。國小科學-技學-社會(STS)教學模組架構發展研究。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84-2511-S-152-008。
    *盧玉玲、連啟瑞(1999)。自然科學STS教學研究—國小STS模式教學所呈現之實效與問題之探討。國科會計畫編號:NSC89-2511-S152-005。
    盧俊良(2002)。在國小自然科實施STS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以宜蘭雙連埤生態議題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怡雯(2003)。以焚化爐STS模組教學探討國小學童環境認知及態度之成效。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應立志、鍾燕宜(2000)。整合分析方法與應用。台北:華泰。
    戴毓利(2004)。不同特質國小學生對STS教學模式接受度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數理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謝文凱(2003)。STS理念在水的化學網站之應用研究。靜宜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忠豪(2001)。利用網頁專題製作引導STS專題式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昭賢(1999)。以合作行動研究發展STS教師專業能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鍾國俊(2000)。STS模式教學及其教學成效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秀蓮(1998)。STS教學模組應用於國小科技教育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明通 (1994)。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一)—英國SIS及SISCON計畫。科學教育月刊,168,2-9。
    羅美珍(2001)。以STS教學模式培養學生防颱觀念。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毅峰(2001)。STS理念融入基礎物理網路教學學生學習興趣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宏仁 (1996)。科教課程模式-科學、技學、社會(STS)之探討研究。科學教育月刊,190,2-12。
    蘇育任 (1999)。國小自然科第十二冊STS教材的研發與試驗。國民教育研究集刊,7,31-51。
    *蘇育任(2000)。運用STS模組設計活動以培養國小教師的創造思考教學。國科會計畫編:NSC89-2511-S142-001。
    鐘敏綺(2003)。應用STS教學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英文部份:
    Aikenhead, G. S.(1994). What is STS teaching. In J. Soloman & G. Aaikenhead (Eds.), STS Education: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Refor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Ybee, R. W. (1987).Teaching about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STS):View of science educators in the United tate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87(4), 274-285.
    Bybee, R. W. (1987a).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science /technology/society (STS) theme. Science education, 71(5), 667-683.
    Cheek, D.W.(1994). Trends and dilemmas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education within k-12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D. W. Cheek,ed. Proceeding of national technological literacy confere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ED381 429)
    Cook,T. D.,Cooper, H.,Cordray, D. S.,Hartmann, H.,Hedges,L.V.,Light, R.J.,Louis,T.A.,& Mosteller,F.(1992).Meta-analysis for explanation. 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Cooper, H. M.(1989).Integrating research: A guide for literature reviews (2nd ed.).Newbury Park, CA:Sage.
    Cohen, J.(1977).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rev. ed.).New York:Academic Press.
    Glass, G.V.,McGaw,B.,&Smith,M.L.(1981).Meta-analysis in social research. Newbury Park,California:Sage.
    Hart ,E.P. & Robottom ,I.M.(1990). The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movement in science education : A critique of the reform proces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7(6),575-588.
    Heath,P.A.(1992). Organizing for S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 The doing of STS . Theory into practice, 16(1), 52-58.
    Harms, N.C., & Yager, R.E.(eds.)(1981).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science teacher, Vol 3. Washington, DC: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Hunter,J.E.,&Schmidt,F.L.(1990).Methods of meta-analysis. Newbury Park,California:Sage.
    Johnson,D.W.,Johnson,R.T.,&Smith,K.A.(1995).Active learning:cooperation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Edina, MN:Interaction Book Co.
    Jarcho, I. S. (1985). S/T/S in practice :five ways to make in work. Curriculum Review, 24(3),17-20.
    Kulik,J.A.,Kulik,C.C.,&Bangert-Drowns,R.L.(1985).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based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1,59-74.
    Mothe, de la., & John R. (1983). Unity and diversity in STS curriculum. ERIC Service No.:ED 230431.
    Myers, R.E. & Fouts, J. T. (1992). A cluster analysis of high school science classroom environments and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 29(9),929-937.
    NSTA (1990)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 new feeort for providing appropriate science for all. http://www.nsta.org/handbook/sts.htm.
    Rubba, P. A.(1987). Recommended competencies for STS education in grades 7-12. The High School Journal, 70, 145-150.
    Ruba, P. A. & Wiesenmyer, R. L. (1990). A Study of the qualities teachers recommend in STS issue investigation and action instructiona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0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 Atlanta,Ga.
    Rosenthal,R.(1984).Meta-analytic procedures for social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Sage.
    Solomon, J. (1993). Teaching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Tsai, C.C.(2000).The effects of STS-oriented instruction on female tenth graders’cognitive structure outcomes and the role of student scientific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2, 1099-1115.
    Waks, L. J. (1988). Science, technology, and , society education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ERIC Service No.:ED 293214.
    Wolf, F. M. (1988). Meta-analysis: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research synthesis. Beverly Hill,CA:Sage.
    Wraga, G.W., &Hlebowitsh, P.S.(1991). STS education and the curriculum field.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1(2),54-59.
    Yager , R.E. (1992a).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ICASE Yearbook, 2-8.
    Yager , R.E. (1992b).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model : A must for STS classrooms. ICASE, Yearbook, 14-17.
    Yager, R.E.(1992c).Viewpoint: what we did not learn from the 60s about science curriculum refor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9(8), 905-910.
    Yager, R.E.,& Tamir, P.(1993).STS approach: reasons, intentions, accomplishments,and outcomes. Science Education, 77(6), 637-658.
    Yager,. E., ed(1996).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Yager, R.E. & Roy, R.(1994). STS:Most pervasive and most radical of reform approaches to “Science” education. In R.E. Yager(Ed.), What research says to science teacher,7, 7-13. Washington, DC: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Yager, R. E. (1993).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As Reform.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3(3), 145-151
    Yager, R. E., Myers, L. H., Blunk, S. M., &Mccomas, W. F. (1992). The Iowa Chautauqua program: What assessment results indicate about STS instruction. Bulletin of Science Technology & Society, 12, 26-38.
    Yager, R. E. (1992d). The STS approach parallels constructivist practices. Science Education intemal.3(2). 18-20.
    Yager, R. E. (1984), Defining the discipline of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68(1), 35-3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