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毓婕
CHEN, Yu-Jie
論文名稱: 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之復原力與創新教學行為之關聯性研究-以創意人格特質為中介變項
A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siliency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Administrative Position : Creative Personality as a Mediator
指導教授: 潘裕豐
Pan, Yu-Fong
口試委員: 李乙明
Li, I-ming
洪榮昭
Hong, Jon-Chao
潘裕豐
Pan, Yu-Fong
口試日期: 2023/12/28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復原力創意人格特質創新教學行為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中介變項
英文關鍵詞: resiliency, creative personality, teaching innovation, teachers with administrative position, mediator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02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4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變項的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在復原力、創意人格特質以及創新教學行為的現況與差異,同時了解復原力對創新教學行為的預測力以及創意人格特質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以全國111學年度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為研究對象,並採用線上問卷實施問卷調查法,問卷內容包含教師個人背景資料、復原力量表、開放性人格特質量表以及教師創新教學問卷。回收問卷後,採用SPSS23進行分析,並整理出以下研究結論:一、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之復原力、創意人格特質以及創新教學行為之現況為中高程度。二、背景變項中的「年資」對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之復原力與創意人格特質有顯著影響。三、背景變項中的「教育程度」對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之復原力、創意人格特質以及創新教學行為有顯著影響。四、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之復原力、創意人格特質以及創新教學行為都有顯著相關性。五、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之復原力對其創新教學行為具有預測力。六、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之創意人格特質對復原力與創新教學行為具有部分中介效果。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分別針對國小兼任行政教師所處之現場及未來研究給予相關建議,以提供相關專業人員在教育及學術上可作為參考。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administrative position in resiliency, creative personality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Also confirming the resiliency is a positive determinant of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the creative personality is a Mediator between the resiliency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The study subjects are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administrative position in the 111th academic year. The questionnaire is distributed on the Internet. It is included teachers’ personal background information, resilience scale, openness personality scale and teacher innovation scale.After collecting the questionnaire, we use SPSS23 to analyze and sort out the following research conclusions:(1) The resilience, creative personality and teacher innovation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administrative position are upper-intermediate level. (2)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administrative position are impacted by the the "seniority" in resiliency and creative personality. (3)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administrative position are impacted by the the " educational qualifications" in resiliency, creative personality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4)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mong the resiliency, creative personality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administrative position. (5) The resiliency is a positive determinant of teaching innovation. (6) The creative personality is a partial mediator between the resiliency and teaching innovation.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make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and the education of teaching.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復原力 8 第二節 創意人格特質 15 第三節 創新教學行為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6 第四節 研究程序 52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6 第一節 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在各量表上的現況分析 56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在各量表上的差異情形 59 第三節 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在復原力與創新教學行為之預測 71 第四節 創意人格特質對復原力與創新教學行為之中介效果 75 第五節 綜合討論 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87 參考文獻 90 附錄一 量表使用同意書 99 附錄二 「復原力量表」修改彙整表 100 附錄三 「教師創新教學問卷」修改彙整表 103 附錄四 正式問卷 104

    王幸芙(2020)。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復原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王為國 (2002)。多元智能教學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5(1),1-20。http://doi.org/10.6384/CIQ.200201.0001
    王為國 (2006)。多元智能教育理論與實務。心理。
    王韋傑(2022)。國小初任教師復原力、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王惇蕙(2021)。博物館創造思考教學的實踐—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35(4),115-128。
    王淑珍(2019)。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同僚性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王智弘、劉淑慧、孫頌賢、夏允中(2017)。文化脈絡中的危機、轉機、與復原力:本土諮商心理學研究的方向、目標與策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0,1–28。
    王鴻裕(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復原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向倩瑢(2009)。實習教師的自我復原力、創造性轉化和實習感受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朱栴璇(1997)。以圖形組合歷程探討回饋對創造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江志正(2008)。學校領導者復原力的思考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3)。
    池進通、李鴻文、陳芬儀(2008)。五大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經營管理論叢,4(2),1-9。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8年3月7日)。行政院會通過「教師法」修正草案。行政院。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a60763b0-daf4-42f3-8601-d9b4f3efa4d2
    何筱晴(2019)。新北市國小教師復原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40(1),35-54。
    吳佳晏(2022)。臺中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與創意教學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
    吳明隆(2007):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學習實務。五南。
    吳明雄、許碧珊、饒達欽、簡明忠、陳建宏、張中一、黃秀玉(2008) 。高職學生技術創造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3(3),67-93。
    吳家碧(2011)。創造人格特質在自我效能與內在動機對國小健體領域教師創意教學之探析。育達科大學報,29,1-16。
    吳書濬(2022)。國中教師身體活動與復原力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
    李仁豪、余民寧(2014)。臺灣中老年人外向性及神經質人格, 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模型建構及其結構係數比較。教育心理學報,45(4),455-474。
    李仁豪、鍾芯瑜(2020)。中文版簡式「五大人格量表」BFI的發展。測驗學刊,67(4),271-299頁。
    李佩容(2022)。臺南市國小附設幼兒園主任正向領導對教保服務人員教學創新影響之研究-以感恩、工作熱忱為中介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李俋萱(2010)。臺北地區國小教師幽默風格、衝突風格與創意教學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李郁華(2022)。ATDE創意教學模式融入國小健康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李堅萍、朱素貞、劉蕙儀(2015)。Teresa M. Amabile 創造力動機理論於造形創造力的適用性與差異性研究。藝術學報,97。
    李華容(2013)。國小校長變革領導、情緒智力、創意人格特質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杜威(2000)。民主與教育(林玉体譯)。師大書苑。
    林才綿(2017)。教保服務人員創造力人格特質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金門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林文祥(2022)。桃園市國小教師資訊素養、教學創新與使用同步遠距教學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林芳毓(2020)。以創意教學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探討創造人格特質對教保服務人員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金悔(1974)。我國國小教師體罰態度與其人格特質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雅淳(2022)。科技大學教師資訊素養、資訊倫理與教學創新能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儀庭(2022)。幼兒園組織氣氛與教保服務人員創意教學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靜翌(2015)。教保服務人員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邱正明(2022)。數學創意教學活動對國民中學數理資優學生擬題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邱秀玲(2017)。跨世代高中教師的職業價值觀、職業生涯信念及其教學創新[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邱佩瑜(2017)。科技大學學生投入社團與創造人格特質、倦怠感及復原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
    邱怡蓁(2014)。臺北市國小教師知覺學校創新氣氛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
    邱雅琴(2021)。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生涯自我效能、專業承諾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柯淑偉(2016)。技術型高中校長分散式領導、組織創新氣氛與創新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洪久賢、洪榮昭、林麗娟、蔡長艷(2007)。影響教師創意教學因素之研究─以綜合活動領域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52(2),49-71。
    胡夢蕾(2006)。我國創造力與人格特質研究之回顧與探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6,215-240。http://doi.org/10.6450/ER.200606.0215
    范霈穎(2022)。國中教師情緒勞務、自我復原力、社會支持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范熾文、張阿靈(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9,31-59。http://doi.org/10.6713/BEEM.201301_(9).0002
    馬世潔(2019)。桃園市國中自然領域教師復原力與正負向情感和教學效能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高苙騰(2010)。桃園縣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高振耀(2012)。解開創造力的奧秘:創造力的四個 P。特教論壇,12,1-12。
    高淑婷(2018)。高雄市國小教師創造力人格特質與創造力教學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2018年7月6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6
    國民中小學教師授課節數訂定基準(民國105年4月8日)修正公布。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27214
    張心瑜(2021)。融入建構主義取向教學於國小中低年級視覺藝術色彩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張昱騰(2017)。淺談國中學教師兼任行政人員困境與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6),124-129。
    教育部(200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賦優異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取自https://www.k12ea.gov.tw/files/class_schema/%E8%AA%B2%E7%B6%B1/36-%E7%89%B9%E6%95%99/36-4/%E5%8D%81%E4%BA%8C%E5%B9%B4%E5%9C%8B%E6%B0%91%E5%9F%BA%E6%9C%AC%E6%95%99%E8%82%B2%E8%B3%87%E8%B3%A6%E5%84%AA%E7%95%B0%E7%9B%B8%E9%97%9C%E4%B9%8B%E7%89%B9%E6%AE%8A%E9%9C%80%E6%B1%82%E9%A0%98%E5%9F%9F%E8%AA%B2%E7%A8%8B%E7%B6%B1%E8%A6%81.pdf
    教育部(2003,3月)。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取自https://talented.special.tyc.edu.tw/userfiles/talented.special.tyc.edu.tw/files/20210331034650577.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38。
    教師法(民國108年6月5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0
    梁朝雲(2013)。天生設計師? 學生人格特質透過想像力的中介以預測創造力。教育研究,235,48-65。
    莊國榮(2021,5月28日)。兼任學校行政職務之教師與公務員服務法之適用。國家人力資源論壇,第5期。https://www.exam.gov.tw
    莊椀馨 (2010)。高高屏幼兒園園長創造性人格特質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許嘉祐(2019)。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復原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許德便(2012)。國民中學校長服務領導、教師教學創新、社群互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郭芳君、譚子文、董旭英(2011)。內在性自我控制、復原力對不同類型青少年偏差行為之交互作用效應。教育與社會研究,22,1-37。
    郭奕龍、鄒小蘭、丁怡(2007) 。Csikszentmihalyi創造力理論在資優教育之應用。資優教育季刊,103,19-28。
    郭紀廷(2021)。技術型高中專題實作課程教師創意教學信念、創意教學行為與學生創造力之關係模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郭實渝(2008)。教學建構主義的哲學基礎。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2),119-142。
    陳念儀(2021)。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實用智能與創意教學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陳芳毓(2015年11月)。行政拖垮教學主任、組長大逃亡。遠見雜誌,353。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21027
    陳信豪(2017)。運用階層線性模式探討教師想像力與創意教學關聯之研究-校長願景領導的脈絡調節效果[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陳美華、許銘珊(2010)。以五大人格理論探討學生喜愛之教師人格特質。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5(1),13-28。
    陳郁靜(2017)。國民中學教師創造力與創新教學行為量表編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郁靜、潘裕豐(2021)。國民中學教師創新教學行為量表之編製與檢驗。創造學刊,11(2),34-64.
    陳家雯(2016)。國小一般智能資優教育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
    陳敦正(2015)。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同與創新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陳葦芸(2022,2月7日)。【投書】強制教師兼任行政,等於為基層教育埋下未爆彈。獨立評論@天下。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1906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心理。
    黄馨儀(2020)。國民小學初任教師教學挫折與復原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曾文志(2006)。復原力保護因子效果概化之統合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4,1-35。
    黃怡婷(2020)。高職學生知覺創意教學、團隊學習與學習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
    黃芷筠(2016)。復原力教育的困境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6),233-235。
    黃郁文(2015)。高雄市國小教師資訊素養、教學創新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黃毓琦(2005)。高職教師的創新教學行為與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黃韻軒(2020)。創意教學法提升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釋玉(2019)。靜思語教學創新課程設計與實施~以馬來西亞慈濟大愛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
    楊依珊(2022)。音樂創意教學策略研究--以達克羅士教學法融入音樂混齡教學設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
    葉玉珠(2000)。「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訊領域之內涵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2(1),95-122。
    廖家逸(201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及幼兒園教師創造力人格特質與創意教學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臺北市國民小學教職員員額編制基準(民國107年8月1日)修正公布。https://www.laws.taipei.gov.tw/Law/LawSearch/LawInformation?lawId=P05K2004-20180810&realID=05-11-2004
    劉宗明(2007)。國中教師人格特質、教學風格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劉珈妤、林緯倫、蔡秉勳(2016)。對的風格遇上對的人,謂之創意-人格特質,認知風格與兩類創造力之關係探討。教育心理學報,48(2),211-228。
    劉羿玄(2022)。學校輔導教師復原力與生命意義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劉綺(2009)。國小教師教學創新內在動機與教學創新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地方創造力教育計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潘裕豐(2006)。為何及如何做創意教學。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2),38-55
    蔡俊傑、劉威德、羅鴻仁(2012)。職業學校教導型組織文化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探討。教師專業研究期刊,4,53-80。
    蔡素惠(2019)。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全面領導、社會支持與教師復原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蔡雯如(2014)。補習班兒童美語教師文化背景、創意人格特質與創意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
    鄭英耀、莊雪華、顏嘉玲(2008)。揭開創意教材的神秘面紗。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3(1),61-85。
    鄭淵全、蔡雅茹(2012)。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行為、教師教學信念、教師創新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創造力傾向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78。
    鄭博真、王靖婷(2008)。大學通識課程之創新教學與評量: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1(3),97-124。
    蕭文智(2019)。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對學生樂學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學校 ICT運用與教師教學創新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蕭佳純(2015)。教師人格特質、復原力與創意教學關聯之研究:多層次調節式中介效果的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0(1),85-115。http://doi.org/10.6172/BSE.201503.4001004
    賴英娟(2007) 。創造力的理論與應用。國教新知,54(4) ,65-76。
    賴淑萍(2020)。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教師創意教學、學習投入及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
    錢富美(2020)。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薛宗煌(2009)。中小學教師職涯挫折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謝廷豪、廖元良、林益永、廖宜玫(2016)。工作壓力源、自我復原力與敬業貢獻對幸福感之影響:以教師為樣本。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6(2),55-80頁。http://doi.org/10.6147/JHRM.2016.1602.03
    謝傳崇、蕭文智、官柳延(2016)。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樂學態度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2(1),71-104。http://doi.org/10.3966/181665042016031201003
    羅巧玲(2011)。中部地區幼兒教師創造力人格特質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蘇文鈺(2017年12月)。老師為什麼從教學中逃走?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5813
    蘇國章(2008)。創新力對公司績效影響:美國與台灣半導體產業實證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英文
    Alhawsawi, S., & Jawhar,S. S. (2021). Negotiating pedagogical positions in highereducation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teacher's narratives. Heliyon, 7(6), e07158.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Oxford:Westview Press.
    Bardoel, E. A., & Drago, R. (2021). Acceptance and strategic resilience: An application of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 Group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46, 657–691.https://doi.org/10.1177/10596011211022488
    Block, J. (1971). Lives through time. Berkeley, Caliaf.: Bancroft Books.
    Block, J., & Kremen, A. M. (1996). IQ and ego-resiliency: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connections and separat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0(2), 349–361.
    Csikszentmihalyi, M. (1999). 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 (Ed.), The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313-335). N. 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1988).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ardner, H. (1993). Creating minds: An anatomy of creativity seen through the lives of Freud Einstein, Picasso, Stravinsky, Eliot, Graham, and Ghandi. N. K.: Basic.
    Gu, Q., & Day, C. (2013). Challenges to teacher resilience: Conditions count.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9(1), 22-44.
    Hobfoll, S. E. (1989).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American Psychologist, 44, 513 –524.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44.3.513
    Hobfoll, S. E. (2001).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community, and the nested‐self in the stressprocess: Advancing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 Applied Psychology, 50, 337–421. https://doi.org/10.1111/1464-0597.00062
    Hobfoll, S. E., & Lilly, R. S. (1993). Resource conservation as a strategy for communitypsycholog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1, 128–148. https://doi.org/10.1002/1520-6629(199304)21:2<128::AIDJCOP2290210206>3.0.CO;2-5
    Huteau, M. (1985). Les conceptions cognitive de la personnalité. Paris, Franc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Janssen, O., (2000). Job demands, perceptions of effortreward fairness and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3(3), 287-302.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4, 368-373.
    King, K. S. (2021). Teachers. World Bank. https://www.worldbank.org/en/topic/teachers
    Kyriacou, C., & Sutcliffe, J. (1978). A model of teacher stress. Educational studies, 4(1), 1-6.
    Lewis, T. T., & Van Dyke, M. E. (2018). Discrimination and the health of AfricanAmericans: The potential importance of intersectionalities. Current Directions inPsychological Science, 27, 176–182. https://doi.org/10.1177/0963721418770442
    Masten, A. S. & Reed, M. G. (2002). 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 In S.R. Snyder & S.J. Lopez (Eds.).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sten, A. S., & Garmezy, N. (1985). Risk, vulnerability,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In B. B. Lahey & A. E. Kazdin (Eds.), Advancesin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Vol. 8, pp. 1-52). New York: Plenum Press
    Rak, C. F. & Patterson, L. E. (1996). Promoting resilience in at-risk children.
    Rhodes, M. (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Phi Beta Kappen, 42, 305-310
    Richards, R. (1999). Four Ps of creativity. In M. A. Runco & S. R. Pritzker (Eds.), Encyclopedia of creativity (Vol. 1, pp.733-742).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Sternberg, R. J. (2006).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8(1), 87-89.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Y:Simon & Schuster Inc.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9).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 Prospects and paradigms. In R.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3-1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umpeter, J. A. (1943).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6th ed., pp. 81-84). London and New York: George Allen & Unwin.
    Tusaie, K. & Dyer, J. (2004). Resilience: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construct. 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 18(1), 3-8.
    Werner, E. E. (1995). 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4(3),81–84
    Werner, E. E., & Smith, R. S. (1982). Vulnerable but invincibl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resilient children and youth. New York, NY: Adams, Bannister, Cox.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