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廖文雄 Liao Wen-Xiong |
---|---|
論文名稱: |
以網路教學改進高職生學習基本電學交流電單元的困難度之研究 A Study of Improving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Difficulties of Learning Basic Electricity Alternating Current by Web-Based Instruction |
指導教授: |
莊謙本
Chuang, Chien-P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6 |
中文關鍵詞: | 基本電學 、網路學習 、學習成效 |
英文關鍵詞: | Basic Electricity, Network-Learning, Learning Effect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4 下載: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高職學生學習基本電學交流電單元學習困難的單元和原因,為能提升學生學習「基本電學交流電單元」的學習效果,而發展出「基本電學網路學習系統」,並實施準實驗設計的不等組實驗教學,以檢驗學生們用網路學習與傳統學習在基本電學的成效差異。
本研究第一階段針對「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學習基本電學困難單元」做問卷調查,隨機選取大安高工、滬江高中、木柵高工等三間公私立學校173位三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學習基本電學最困難的單元依次為「單相三線式與單相二線式」、「三相電源各種接法與三相電路計算」與「RLC串並聯諧振電路」,然後針對學習最困難單元設計「網路化學習系統」,以降低學習困難度。
本研究第二階段的實驗教學選取控制組一班38人,實驗組一班41人,經過四週教學後,進行學習成效分析,發現電腦化網路學習的學習成效顯著高於傳統講述的學習成效。因此,本研究所發展的「高職基本電學交流電單元課程的線上教材學習系統」可作為改善電機電子群學生學習交流電單元的參考。
This study mainly investigates the units of basic electricity alternating current wher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difficulties with learn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a basic electricity network-learning system is designed. Moreover, a nonequivalent quasi-experimental instruction is implemented, and the learning effect of network learning i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raditional learning.
The first stage of this study administered a questionnaire, and aimed to identify the difficult units of basic electricity for students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cluster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173 third graders from Taipei Municipal Daa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Hujiang High School, and Muzha Vocational High School were randomly selected. It was found the most difficult unit was “Single-Phase Three-Wire and Single-Phase Two-Wire”, followed by “all types of Three-Phase Power circuit and its related calculation”, and “RLC series and parallel resonant circuits” . Then a Web-based learning system was designed to deal with those difficult units.
In the second stage of this study, instruction was carried out. Participants included one control group that consisted of 38 students, and one experimental group of 41 students. Subsequent to four-week instruction, an analysis of the learning effect was conduct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arning effect of network learning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learning. Therefore, the online learning system on basic electricity alternating current can serve to improve the current learning units for students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cluster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一、中文部分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
教室學習觀點」。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
王文琦(2001)。國小四年級自然科網路教材之設計與發展。淡江大學教育
科技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王秋華(2001)。網路教學之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的關
係。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美芬(1998)。兒童科學觀的理論與研究。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古仁元 (2003)。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網路教學教材網站之設計與成效研
究-以國小月亮盈虧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岳峻、陳年興(2000)。建構式網路教學系統之設計準則。全球華人計算
機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朱耀明(1999)。融入式的網路教學運用:以電腦在教育上運用課程為例之
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7 (1), 287-318。
吳志緯、黃萬居(2002)。國小學生以電腦樂高進行科學學習之個案研究。
第十八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彰化。
吳武典(2000)。輔導原理。台北:心理。
吳靜吉(2000)。大學教學方法的嚐試-一位老老師的親身體驗。第一屆大
學教學方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巫靜宜(2000)。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
2000之教學為例。私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心理出版社,台北。
沈中偉(1998)。「即時群播遠距教學之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探討」。遠距
教育季刊,7期,pp.13-19。
周斯畏、孫思源、朱四明(1999)。網路科技對教育的影響-學習環境、學
習型式、師生互動、與教學內容的探討。第八屆電腦輔助學習研討會論文
集。
岳修平(1999)。網路教學於學校教育之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2(4),
61-76。
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67,34-50。
林淑芳、林麗娟(1995)。使用者介面-電腦輔助學習之認知要徑。視聽教
育,37(3),18-27。
林毓娟(1995)。「學習評量的新趨勢-專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務長簡茂
發教授」。教育研究雙月刊,第45期,頁9-13。
林漢瓊 (2003)。醫療機構網路學習機制之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林麗卿(2002)。程式設計網路學習系統之設計與實作-教材建構。東吳大學
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惠(1998)。「成人參與在職進修訓練的自評成效及相關因素之研
究」。頁85。
林麗惠(2000)。「成人學習評量面面觀」。北縣成教:輔導季刊,第17
期,頁4-13。
邱永祥(2002)。運用類神經網路與資料探勘技術於網路教學課程推薦之研
究。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姜榮哲(2001)。「網路化訓練環境學習成效之影響要素研究」。國立中山
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課程設計對學習成效的影響研究。遠距教學系統
化教材設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洪明洲、蔡碧鳳(1999)。學習與創作的網路課程設計-以「企業管理」課
程為例。
洪明洲(1999)。網路教育。華彩軟體。
胡國偉 (2003)。不同自我效能對國中生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的網路教材之
學習成效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春在(2000)。網路學習趨勢與原理。第一屆「大學教學方法理論與實務
研討會」論文集。
涂金堂(1998)。後設認知理論之介紹。菁莪季刊,9(4), 58-66。
張卜仁(1999)。線上教學與虛擬教室。資訊與教育雜誌,74,29~40。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書局。
張宗文(2001)。國小學生全球資訊網學習成效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
局。
張家倩、楊國德(1998)。「全球資訊自學式課程之先導研究」。遠距教學
季刊,7期。
張基成、唐宣蔚(2000)。「一個架構於全球資訊網上的知識分散式網路學
習社群」。遠距教育,第13-14期。
張逸婷(2002)。電腦學習網站輔助國小學生數學學習之學習成就、數學態
度及電腦態度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耀弼 (2004)。高職冷凍空調科學生之他人期望、學習環境滿意度、學習
態度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5)。職業學校群科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技職教育司。
莊謙本(2001)。網路式遠距教育的理念與發展趨勢。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
會89年度學術論文專輯,頁35-53。
莊雅婷(2001)。「線上評鑑之探討」。人力資源發展月刊,第164期,頁
1-10。
陳年興(1999)。「網路教學之教材設計及教學評量」。教育部網路應用暨
套裝軟體研討會,第3期。
陳年興(1998)。「同步與非同步遠距教學之整合講義」。教育部學術研究
資訊服務網路應用暨套裝軟體研討會論文集。
陳年興、林甘敏(2002)。網路學習之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分析。資訊管理
學報,8(2),122~132。
陳品仲(2002)。「網路學習標準的分析與比較」。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玉(1998)。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麗文文化。
郭重吉(1996)。建構論:科學哲學的省思。教育研究,49,16-23。
陳麗如、何榮桂(1998)。Web-Title之使用者介面設計。資訊與教育雜
誌,64,21-64。
黃台生、任可怡(1995)。「中央政府機關訓練績效評估之調查分析」。空
大行政學報,第3期,頁227-251。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坤錦(2000)。大學教學原理。第一屆大學教學方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
文集。
黃政傑(1993)。課程設計。東華出版社,台北。
楊坤原(2000)。教學主義與建構主義對電腦輔助教學設計的意含。視聽教
育雙月刊,42 (3), 14-27。
楊家興(2000)。自學式教材設計手冊。心理出版社,初版,台北。
楊淑惠(2002)。電子學習與線上測驗系統之設計-以高職電腦網路原理與
應用課程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嘉榮(2003)。教師如何將資訊融入學科成為教學工具。教育研究月刊,
105,75~81。
葉美玲、蔡秀鸞(2001)。辯論教學策略培育批判性思維。護理雜誌,48
(3), 65-70。
葉艷靜(2003)。網路學習(e-Learning)環境對國中生學習生物之成效分析
─以生物界分類:「植物界」與「動物界」分類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敏娟(2003)。國小三年級數學學習困難學生與普通學生學業自我效能之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峰香、陳如山、李麗君、吳文琴(1993)。「自學式教材之研究與運用」。
國立空中大學研究處。
廖桂菁(2000)。情境式網路學習環境對科學學習之影響。台灣師範大學地
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培瑜(2002)。「企業訓練線上學習成效評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之琪(1998)。師院生健康教育教學效果研究-網頁教學與講述式教學的
比較。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志揚、劉豐旗、莊智鋒、黃振盛(2003)。建構以學生為中心之高職新課
程教學策略之研究。台北: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劉光隆(2002)。影響電子化學習績效因素之研究-以嘉義縣教育網路之非
同步遠距教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旨峰(2002)。「網路同儕評量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資訊學院資
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惠如、陳年興(1999)。整合式網路教學之課程設計與教學成效。第十屆
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歐陽閻、蔡竺君(2001)。網路輔助自然科學習對不同能力水準及性別之國
小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報,14(6),137-188。
盧宜玲(2001)。「網路化訓練課程設計內容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際
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正之(1999)。教育理論演進對CAI設計與教學的影響一以科學教育為
例。課程與教學季刊,2 (4),27-42。
戴曉霞(2000)。個人教學理念與方法。第一屆大學教學方法理論與實務研
討會論文集。
謝銘勳(2002)。「數位電路再虛擬實驗教室的教學評量模式」。逢甲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簡茂發(1999)。「教學評量原理與方法」。出自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
頁393-423,師大書苑,台北。
蘇芸卉(2002)。統計互動式網路學習系統之理論與架構。東海大學統計研究
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rbaugh, J. B. (2001). How Instructor Immediacy Behaviors
Affect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Learning in Web-Based
Courses. Busine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64(4), 42-54.
Ausubel, D. P.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A
congnitive view. New York :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uckley, B. C. (2000). Interactive multimedia and model-
based learning in biology. International F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2(9), 895-935.
Carey, J. O., Gregory, V. L. (2002).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Academic Motivation, Inter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Selected Pedagogical and Structural Factors in Web-Based
Distance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43(1), Winter 2002. 3-7.
Chaney, E. G. (2001). Web-based Instruction in a Rural High
School:A Collaborative Inquiry into its Effectiveness
and Desirability. NASSP Bulletin, 85(628), 20-35.
Chassie, K. (2002). The Allure of E-Learning, Potentials,
IEEE. 33-35.
Cox, K. & Walker, D. (1993). User interface design
(2nd,Ed.),Prentice Hall. 載於陳麗如、何榮桂(1998)。Web-
Title之使用者介面設計。資訊與教育雜誌,64,21-64。
Dick, W. and L. Carey. (1990).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3rd ed., Glenview, IL : Scott, Foresman.
Engelmann, S., Carnine, K., & Steely, D. G. (1991). Making
connections in mathematic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4, 292-303.
Harrington, D. (1999). Teaching statistics:A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 and programmed
instruction/distance learning approache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35(3), 343-352.
Hudspeth, D. (1997). Testing learner outcomes in web-based
instrucation. In B. H. Khan(ed.),Web-based Instruction
(pp.353-356). Englewood cliffs,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Joo, Y. J., Bong, M., & Choi, H. J. (2000). Self-efficacy
for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cademic self-efficacy, and
Internet self-efficacy in Web-bas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8, 5-
52.
Khan, B. H. (1997). Web-based instruction(WBI):What is
it and why is it? Khan B.H.(Eds). Web based
instruction, 5-18. New Jerse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 Inc.
Liu, Hui-Fen, Lei Yu, Fang Liu, and Su Bao.
(2000). "Evaluation of the Web-Based Learning System -
The Basic of Digital Media Commun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pp.1238-1241.
McIntyre, D. R. & Wolff, F. G. (1998). An experiment with
WWW interactive learning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Computer & Education 31, 255-264.
Miller, S. P., & Mercer, C. B. (1997). Educational aspects
of mathematics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0(1), 47-56.
Osborne, R. J., & Cosgrove, M. (1983).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the change of state of water.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 825-835.
Papert, S., & Harel, I. (1991). Constructionism. New York: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Parmar, R. S., & Cawley, J. F. (1991). Challenging the
routines and passivity that characterize arithmetic
instruction for children with mild handicap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2(5), 23-32.
Peat, M., Taylor, C., & Fernandez, A. (2002). From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in biology teaching to
inspirational technology:Where have we come from and
where are we going?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48(2), 6-11.
Rogoff, B. (1990). Apprenticeship in thinking: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kinner, B. F. (1984). The shame of American educ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s, 39, 941-945.
Snelbecker, G. E. (1974). Learning theory, instructional
theory, and psychoeducational design. New York: McGraw-
Hill.
Thomdike, E. L. (191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ol.1. The
original nature of ma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Tiene, D. (2000). Online discussions:A survey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ompared to face-to-face
discussions. 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 9(4), 371-384.
Von Glasersfeld, E. (1984). An introduction to radical
constructivism. The invented Reality, 17-40. New York:
W.W. Norton.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Translated by Knox and
Carol.Cambridge. MA: Harvard Uuiversity Press.
三、網際網路參考文獻
九十四年度資訊融入教學網路學習社(2005)。2009年5月6日取自網址:
http://www2.hsps.cyc.edu.tw/newsite/default/自然科技.htm。
HKIWC 香港網頁學院(無日期)。2009年5月11日取自網址:
http://hkiwc.com/care/。
NII(2001)。「產業互動遠距教學計劃」,2009年4月26日取自網址:
http://www.iii.org.tw/Education/lef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