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怡玲
Chang I-Ling
論文名稱: 基隆批發機能魚市場的形成及其空間結構
The formation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wholesale fish markets in Keelung
指導教授: 陳憲明
Chen, Hsien-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畢業學年度: 86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魚市場批發機能空間結構運銷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研究位在基隆市的兩個具有批發機能的魚市場,就其形成及其空間結構做縱向的形成歷史追溯,和現階段橫斷面的結構探討(以個體、組織、空間三者為分析軸)。由於研究資料取得的限制,本文以參與觀察和訪問為主要方法,對漁產運銷現象加以定性的解釋和分析,為多元複雜的運銷活動,提供一個以地理學的觀點的區域個案研究。 基隆的兩個批發機能魚市場在歷史縱深發展的沿革上,基隆魚市場在日治時期即創立,它和殖民政府國家市場管理規則的引進及刻意發展正濱漁港漁業的政策有密切關係。1960年代台灣漁業發展進入成長期,正濱漁港成為北台灣最重要的資本制體質拖網漁業基地,漁場由近海擴展到遠洋,魚市場的交易也以大宗拖網冷凍魚貨為主。交易方式的變遷,自1970年代前到現在的主流方式,從拍賣、賣斷、代賣,呈三段式變化。拖網冷凍魚貨的運銷,第一次交易脫離具體的產地「魚市場」定點,卸魚和交易之間在空間上分化;在時間上也有延長化的趨勢。冷凍的拖網魚貨的運銷,己逐漸脫離一般農產品的特性,而且愈來愈接近消費地市場,基隆魚市場的功能幾乎祇剩提供卸魚、配送的場地設備。 基隆魚市場的供貨人(拖網船主)選擇回到本港卸魚,出現出漁港和卸魚港一致的現象,此乃和漁業的產業關聯有密切關係。船東們在本地能因地緣或人脈之便而獲得融資或魚貨庫存、出售上的利益。在魚貨的承銷或代賣上,承銷的大盤魚商,因其雄厚資本及豐富的市場管道,在交易中居於主軸的影響力。崁仔頂的魚行原先是熟魚批發活動,屬商行雜貨店性質,在1970年代取代了基隆魚市場現撈水冰魚貨拍賣的機能。市場交易魚貨種類,以沿近海現撈水冰魚貨為主,總的特色是高單價的水產品。現今供貨的來源,除了傳統的供貨源外,還能得到台灣其它地區漁港的魚貨供應,甚至是更遠的空運進口現撈水冰魚貨。 崁仔頂魚市場的承銷人,大多數是大台北都會區小盤的傳統市場魚販,交易型態是少量而多樣。國人偏好現撈魚類和在傳統市場購魚的消費特性,使服務魚販的零批機能市場有存在的需求。崁仔頂魚市場二十餘年來,因交通發達其散貨空間擴散到新竹以北到宜蘭的北台灣都會區。基隆現存兩個批發機能魚市場:基隆魚市場和崁仔頂魚市場,兩個魚市場是因漁業類型、魚貨性質不同而分化經營的魚市場,兩者都兼具有產地和消費地市場的性質;基隆魚市場是大宗冷凍拖網魚貨的批發市場,崁仔頂則是現撈水冰魚貨的零批市場。魚市場的形成及其空間結構的構成因素,在歷史向度的發展中,供給面區域漁業類型發展和消費面市場需求的變化,是基本的市場機制力量,區位的條件和營運組織的特性翼輔之;橫斷面集散貨圈的構成則以運輸和保藏技術影響力大,是集散貨空間可能範圍的促成因素。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