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宛臻 LEE, Wan-Chen |
---|---|
論文名稱: |
朱彝尊《茶煙閣體物集》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佳蓉
Lin, Jia-Ro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2 |
中文關鍵詞: | 朱彝尊 、茶煙閣體物集 、詠物 、詠物詞 、清詞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89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代學術繁榮,超越前代,詞亦隨之復興,造詣卓絕,浙西、常州前後倡導,標宗立義,文人無不工詞,清代詞人之多,詞集之富,詞話之盛,為清詞中興不爭的歷史事實。其中浙西詞派由朱彝尊倡導,《茶煙閣體物集》作為清初詠物詞集的代表,向來較被研究者忽視,是朱詞研究的一大缺憾。本文即著眼於此,以朱彝尊《茶煙閣體物集》為研究中心,考察朱彝尊詠物詞的面貌,發掘其創作詠物詞的追求與特質,並觀《茶煙閣體物集》於詠物詞史上的意義、價值。
首先由外部入手,關注清初詞壇之風氣與朱彝尊之生平,清初詞壇受限於政治力量,文人創作備受限制,詠物詞以詠物的主題成為完美的掩護,而《樂府補題》南宋詞人的故國之思,正與清初遺民身分暗合,此二項歷史因素可視為朱彝尊創作詠物詞的背後動機。而進一步關注至詠物詞史的淵源流變,文人多於詠物詞情志內涵上努力,直至清初詠物詞則轉而關注藝術技巧,以客觀描摹物形、物狀為主,可見詠物詞創作重心的轉移。
其次,就朱彝尊詠物題材內涵而言,在題材上可分為七大類,以詠植物詞最多,而多前人未詠之題材,可見其詠物物類的廣博無界。藉著眾多的題材,朱彝尊抒發的是身世之感、亡國之痛以及個人情思,然此類有託物寄興之作偏少,集中以純粹體物類較多,究因為其在詠物創作上的求新求變,使其在詠物表現上多以巧構形似之妙為目標。
而其詠物創作的藝術特色則是一大重點,可就字句表現、色彩使用、典故掌握、修辭手法體現之。既為表現詠物之藝術美感,其在代字、疊字、對句、聲律上對字句細心琢磨;色彩運用表現出詞人所詠物的生動與真實感,以敏銳的感受力把握萬物始終處於運動的細微過程,表現出大自然的搖曳多姿;語典、事典的使用與掌握,可見詞人的才學廣博及使事用典的成熟;修辭技巧則藉摹寫、譬喻、轉化、細緻刻劃增強所詠物的生動形象,在理性與感性結合的狀態下,清晰可見朱彝尊於填詞的創作傾向與語言特質。
以上的分析,由不同的角度切入,以彰顯朱彝尊於詠物詞上的追求與努力,其詠物之作不但承續其前詠物詞家的精神,更可察覺其於創作層面上的變化與耕耘,並開啟其後詠物詞創作的風潮,成為詠物詞體物形似工巧的典範。
(古籍部分依時代先後排序,近人論著則以作者姓名筆畫排序,筆畫少者在前)
一、古籍
(一)朱彝尊著作
﹝清﹞朱彝尊、汪森:《詞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朱彝尊:《食憲鴻秘》,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5年。
﹝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據上海涵芬樓景印原刊本重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清﹞朱彝尊撰,屈興國、袁李來點校:《朱彝尊詞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朱彝尊:《竹垞太守手訂詞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清〕朱彝尊撰,王鎮遠選注:《朱彝尊詩詞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朱彝尊撰,李富孫注:《曝書亭集詞注》,臺北:廣文書局,1978年。
〔清〕朱彝尊撰,羅仲鼎、陳士彪:《朱彝尊詩詞選選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二)經、史、子部古籍
﹝先秦﹞《尚書》,《四部叢刊初編》第3-4冊,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宋刊本影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先秦﹞左丘明:《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先秦﹞《禮記》,收錄於《斷句十三經經文》,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84年。
﹝先秦﹞墨翟撰、王煥鑣纂:《墨子集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王充:《論衡》,上海:大東書局,1934年。
﹝漢﹞伶玄:《飛燕外傳》,漢魏叢書原本。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晉﹞崔豹:《古今注》上,收入﹝清﹞紀昀等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五○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晉﹞葛洪:《西京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收入﹝清﹞紀昀等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六五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唐﹞李肇等撰:《唐國史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宋﹞李昉撰:《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宋﹞歐陽脩、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葉廷珪:《海錄碎事》,收入﹝清﹞紀昀等纂:《景印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九二一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收入﹝清﹞紀昀等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六四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羅願撰:《爾雅翼》,收入﹝清﹞紀昀等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二二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范成大:《范村梅譜》,收入﹝清﹞紀昀等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四五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九,收入﹝清﹞紀昀等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六五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徐伯齡:《曋精雋》,收入﹝清﹞紀昀等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六七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三十五下,收入﹝清﹞紀昀等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七四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張廷玉:《明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朱桂孫、朱稻孫:〈竹垞府君行述〉丙子叢編本,收錄於《叢書人物傳記資料類編‧學林卷:16》,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楊謙:〈朱竹垞先生年譜〉,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清刻曝書亭集詩注本掃描。
﹝清﹞汪灝等撰:《廣羣芳譜》,收入﹝清﹞紀昀等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四六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吳蘭修撰:《端溪硯史》,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趙爾巽等撰,楊家駱校:《清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三)詩文詞總集、別集與選集
﹝先秦﹞《楚辭》,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晉﹞葛洪撰、胡守為校釋:《神仙傳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余嘉錫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南朝宋﹞江淹撰、劉殿爵主編:《江淹集逐字索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
﹝南朝梁﹞鍾嶸:《詩品》,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
﹝南朝梁﹞蕭統:《昭明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南朝梁﹞徐陵:《玉臺新詠》,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
﹝後蜀﹞趙崇祚:《花間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類集》,臺北:新興書局,1969年。
﹝唐﹞柳宗元:《龍城錄》,收入﹝清﹞紀昀等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七七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元﹞祝堯:《古賦辨體》,收入﹝清﹞紀昀等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一三六六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毛晉編:《詞苑英華》,明思宗崇禎間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本。
﹝清﹞王士禎撰、王祖源輯錄:《漁陽山人秋柳詩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俞琰:《詠物詩選》,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7年。
﹝清﹞康熙御定、張玉書等編:《佩文齋詠物詩選》,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清﹞彭定求等纂:《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清﹞陳廷敬、王奕清等纂:《康熙詞譜》,北京:中國書店,1983年。
﹝清﹞蔣景祁:《瑤華集》,轉引自屈興國、袁李來點校:《朱彝尊詞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董誥等纂:《欽定全唐文》,清嘉慶二十三年揚州詩局刻本。
﹝清﹞王奕清等纂:《御選歷代詩餘》,收入﹝清﹞紀昀等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四九三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河洛圖書出版社編審:《全清詞鈔》,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順康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圭璋編:《全金元詞》,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陳乃乾輯:《清名家詞》,上海:開明書局,1987年。
曾昭岷等編:《全唐五代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四)詩話詞話
﹝宋﹞張炎:《詞源》,今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沈義父:《樂府指迷》,今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明﹞陳霆:《渚山堂詞話》,今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明﹞楊慎:《詞品》,今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吳景旭:《歷代詩話》,收入﹝清﹞紀昀等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叢書》第一四八三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彭孫遹:《金粟詞話》,今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趙執信:《談龍錄》,收入《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袁枚:《隨園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清﹞田同之:《西圃詞說》,今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馮金伯:《詞苑萃編》,今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李重華:《貞一齋詩說》,收錄於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清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清﹞吳衡照《蓮子居詞話》,今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宋翔鳳:《樂府餘論》,今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黃蘇:《蓼園詞評》,今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今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蔣敦復:《芬陀利室詞話》,今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今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陳廷焯:《詞則‧閑情集》,轉引自屈興國、袁李來點校:《朱彝尊詞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陳廷焯:《雲韶集》,轉引自屈興國、袁李來點校:《朱彝尊詞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譚獻:《復堂詞話》,今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沈祥龍:《論詞隨筆》,今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今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葛渭君:《詞話叢編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趙尊岳:《珍重閣詞話》,轉引自屈興國、袁李來點校:《朱彝尊詞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二、近人論著
(一)現代詞學論著
于翠玲:《朱彝尊《詞綜》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方智範、鄧喬彬等:《中國詞學批評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王力:《詩詞格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王易:《中國詞曲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
王偉勇:《南宋詞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艾治平:《清詞論說》,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7月。
余毅恆:《詞筌》,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吳梅:《詞學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李文鈺:《宋詞中的神話特質與運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6年。
李若鶯:《花落蓮成──詞學瑣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
李康化:《明清之際江南詞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姚蓉:《明清詞派史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段鍊:《詩學的蘊意結構──南宋詞論的跨文化研究》,臺北:秀威資訊,2009年。
夏承燾:《唐宋詞的欣賞》,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
孫克強:《清代詞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孫克強:《清代詞學批評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徐中玉:《中國古典詞學理論史(修訂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年。
張少真:《清代浙江詞派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
張世斌:《明末清初詞風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張仲謀:《明詞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2月。
張宏生:《清代詞學的建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張宏生:《清詞探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許伯卿:《宋詞題材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陳水雲:《清代前中期詞學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弘治:《唐五代詞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陳弘治:《詞學今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陳雪軍:《梅里詞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陶然:《填詞叢談》,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黃兆漢:《金元詞史》,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黃荊拔:《中國詞史》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黃荊拔:《中國詞史》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葉嘉瑩:《清詞叢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路成文:《宋代詠物詞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趙桂芬:《元代詠物詞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劉少雄:《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劉少雄:《讀寫之間──學詞講義》,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蔡茂雄:《珠玉詞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75年。
龍榆生:《唐宋詞格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龍榆生:《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繆鉞、葉嘉瑩合撰:《靈谿詞說》,臺北:國文天地,1989年。
謝桃坊:《中國詞學史》,四川:巴蜀書社,2002年。
嚴迪昌:《清詞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蘇淑芬:《朱彝尊之詞與詞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二) 文學、美學、歷史、藝術論著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王次澄:《南朝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4年。
王利民:《博大之宗──朱彝尊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下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
朱則傑:《朱彝尊研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江澄清:《中國人的色彩觀》,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年。
衣若芬:《蘇軾題畫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衣若芬:《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余培林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
吳東平:《色彩與中國人的生活》,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年。
吳儀鳳:《詠物與敘事──漢唐禽鳥賦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7年。
李治亭主編:《清史》上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林文昌:《色彩計畫》,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87年。
林書堯:《色彩認識論》,臺北︰三民書局,1977年。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施隆民:《朱彝尊年譜及文學理論》,臺北:書銘公司,1981年。
洪順隆:《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徐邦達:《歷代書畫家傳記考辨》,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
張宗友:《朱彝尊年譜》,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年。
張紅雨:《寫作美學》,高雄:麗文文化,1996年。
梁實秋:《雅舍談書》,臺北:九歌文化出版社,2002年。
清史編纂委員會:《清史》,臺北:國防研究院,1961年。
陳正治:《修辭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1年。
陳華昌:《唐代詩與畫的相關性研究》,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
彭德:《中華五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年。
焦桐編:《臺灣飲食文選I》,臺北:二魚文化公司,2003年。
黃仁達:《中國顏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黃麗貞:《實用修辭學》,臺北:國家出版社,1999年。
楊清:《現代西方心理學主要派別》,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0年。
鄒巔:《詠物流變文化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嘉興市秀洲區政協文史委員會編:《一代文宗朱彝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趙紅菊:《南朝詠物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劉雲泉:《語言的色彩美》,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
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潘富俊:《中國文學植物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2年。
鄭天挺:《清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2年。
蕭一山:《清史》,臺北:華岡出版,1980年。
賴瓊琦:《設計的色彩心理》,臺北:視傳文化事業,1997年。
駱峰:《漢語色彩詞的文化審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
謝欣怡:《色彩詞的文化審美性及其運用:以新詩的閱讀與寫作教學為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1年。
【德】考夫卡著,黎禕譯:《格式塔心理學原理》,臺北:昭明,2000年。
【德】黑格爾著、朱孟實譯:《美學》(三),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三、博、碩士論文
王瑋玲:《周清真詠物詞》,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暑期專班)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余惠婷:《元代詠花詞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呂怡倫:《史達祖詠物詞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2010年。
呂瑞萍:《宋代詠茶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宋春輝:《朱彝尊《靜志居琴趣》研究》,延邊:延邊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李友輝:《王夫之詠物詞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李宏哲:《康熙詞壇研究》,天津:南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論文,2013年。
李科:《金末詠物詞研究》,長沙:湖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碩士論文,2014年。
肖世孟:《先秦色彩研究》,武漢:武漢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周佩誼:《朱彝尊《靜志居琴趣》之情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青蓓:《陳維崧詠物詞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麗玲:《蘇軾詠茶詩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金永哲:《宋末三家詠物詞》,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侯芳:《朱彝尊詞學思想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2年4月),頁7-8。
俞玄穆:《宋代詠花詞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馬寶蓮:《兩宋詠物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張秋香:《清代儒學系譜之建構──以江藩《漢學師承記》與《宋學淵源記》為範圍》,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張靖華:《漢語味覺詞的文化審視》,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曾純純:《朱彝尊及其詞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楊麗玲:《蘇東坡詠物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楊麗珠:《清初浙派詞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解俊斌:《朱竹垞《靜志居琴趣》研究》,臨汾:山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雍琦:《朱彝尊年譜》,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劉利俠:《清初詠物詩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1年。
鎮聰:《張炎詠物詞研究》,重慶:重慶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權寧蘭:《朱竹垞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四、期刊論文
于翠玲:〈《浙西六家詞》與《詞綜》的關係──兼論浙西詞派形成的綜合因素〉,《嘉興學院學報》2005年7月第17卷第4期,頁16-20。
方秀潔:〈論詠物詞的發展與吳文英的詠物詞〉,《詞學》第十二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9年11月),頁74-92。
方柏榮、徐志平:〈「浙西」詞宗朱彝尊──清代嘉興詞人介紹〉,《嘉興學院學報》2004年9月第16卷第5期,頁51-73。
方智範:〈論宋人詠物詞的審美層次〉,《詞學》第六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8年7月),頁176-192。
王孟秋、黃莎莎、謝美蓉:〈兼容並包對朱彝尊詞論的作用〉,《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7月第32卷第7期,頁127-129。
王信霞:〈樂府補題研究三百年〉,《閩江學院學報》2008年2月第29卷第1期,頁74-100。
王甜:〈格式塔理論融入晏幾道〈臨江仙〉的意象結構分析〉,《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3月第18卷第1期,頁43-46。
巨傳友:〈晚清詠物詞對《樂府補題》的接受——以《春蟄吟》為中心〉,《山花》2011年24期,頁167-168。
由堯:〈中國古典園林中「通感的運用」〉,《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8月第9卷第4期,頁49-50。
石雲濤:〈蘇軾詠物詞篇目與藝術特色的重新定位〉,《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頁45-49。
朱則傑、蔡曉薇:〈秋日的思語──再讀朱彝尊的詠物詞〉,《古典文學知識》1998年第2期,頁41-43。
朱則傑、蔡曉薇:〈景耶情耶人耶物耶──讀朱彝尊詠物詞〉,《古典文學知識》1994年第1期,頁37-38。
米智明:〈論《詞綜》的詞學史料價值〉,《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9年06期,頁28-31。
何齡修:〈關於魏耕通海案的幾個問題〉,《文史哲》1993年第2期,頁31-41。
吳帆:〈論宋人詠物詞的審美範式〉,《長白學刊》1998年3月第3期,頁93-96。
吳晗:〈浙派詞人沈皞日及其《柘西精舍詞》〉,《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7月第7期,頁84-87。
吳蓓:〈論朱彝尊詞的典範意義──兼論浙西詞派發生、發展、衰弱原因〉,《浙江學刊》2001年第2期,頁118-123。
李元貞:〈論屈原〈橘頌〉〉,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詩歌之部(一)》(台北:巨流圖書,1978年3月),頁55-62。
李玉芝:〈色彩詞的文學功能淺析〉,《電影文學》2008年第2期,頁98-99。
李哲理:〈朱彝尊「醇雅說」之探討〉,《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11月第5卷第6期,頁455-460。
李桂芹:〈《擬樂府補題》的詞學文獻價值〉,《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7月第10卷第7期,頁43-46。
李景蘭、柴繼紅:〈論古典詩歌中的芭蕉意象〉,《作家》2010年第10期,頁91-92。
李聖華:〈王士禎〈秋柳四首〉「本事」說考述〉,《瀋陽師範大學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頁24-28。
李碧華、胡足鳳:〈試論朱彝尊對張炎雅正、清空說的不同接受〉,《名作欣賞》2012年第2期,頁143-144。
李碧華:〈從朱彝尊對《花間集》《草堂詩餘》的接受中看其詞學觀〉,《學術論壇》2009年第9期,頁173-175。
杜懷才:〈朱彝尊經師身份對其詞論的影響〉,《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9年第7期,頁68。
杜懷才:〈淺議朱彝尊的譜系思想對其詞派觀念的影響〉,《華章》2009年第13期,頁41。
周念先:〈宋代文人詠物詞淺論〉,《衡陽師專學報》1985年第1期,頁32-41。
周明初:〈詞人與美女:宋元明詞人對美人畫的觀看和題詠〉,《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總第14期(2009年12月),頁197-234。
周炫:〈從用典看宋詞的雅化〉,《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3月第23卷第1期,頁67-71。。
周晴:〈蘇軾對詠物詞的拓新〉,《濟寧師專學報》2000年8月第21卷第4期,頁22-26。
周絢隆:〈實用性原則的遵循與背叛──陳維崧題畫詞的文本解讀〉,《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6期,頁79-86。
周絢隆:〈論清詞中興的原因〉,《東岳論叢》1997年第6期,頁87-93。
林宛瑜:〈《樂府補題》及浙西六家擬作內容之探究〉,《東方人文學誌》第4卷第2期(2005年6月),頁129-147。
林宛瑜:〈論浙西詞派之詞學觀及其體現──以朱彝尊為探討中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5卷第6期(2005年4月),頁139-153。
林玫儀:〈全明詞訂補之重要性──以三陸父子為例〉,《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二)》(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頁595-604。
林師佳蓉:〈論張炎詞中地域的轉移及其家園意識〉,《國文學報》第56期(2014年12月),頁1-34。
林湮:〈朱彝尊的詞論〉,《浙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3期,頁35-39。
邱陽:〈清詞中興原因再探〉,《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年10月第28卷第10期,頁66-71。
金望恩:〈朱彝尊詞學理論〉,《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1987年第1期,頁77-79。
侯淑娟:〈宋代樂曲與南北戲傳承之探討〉,《東吳中文學報》第25期(2013年5月),頁77-108。
胡佩迦:〈漢語中感官知覺詞的隱喻認知義考察〉,《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5卷第2期,頁73-77。
范金民:〈明清江南進士數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頁171-178。
孫克強:〈試論《草堂詩餘》在詞學批評史上的影響和意義〉,《中國韻文學刊》1995年第2期,頁69-74。
孫克強:〈試論朱彝尊詞學理論的成就及意義〉,《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11年1月第64卷第1期,頁60-67。
孫克強:〈簡論常州詞派的南北宋之辨〉,《政大中文學報》第11期(2009年6月),頁53-66。
孫赫男:〈《浙西六家詞》對浙西詞派形成之影響〉,《北方論叢》2010年第1期,頁12-14。
徐信義:〈詠物詞的聲色──談詠物詞的表現方式〉,《中國學術年刊》第11期(1990年3月),頁159-176。
馬芳:〈宮體詩:「致力於創造美的文學」〉,《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頁67-70。
馬興榮:〈論題畫詞〉,《撫州師專學報》1997年12月第4期,頁7-13。
高建中:〈朱彝尊的詞論及其創作〉,《文學遺產》1981年第4期,頁51-65。
高峰:〈論中國古代的水仙文學〉,《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月第1期,頁116-121。
張世斌:〈朱彝尊酬唱《樂府補題》詠物詞風格成因〉,《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年5月第59卷第3期,頁316-321。
張宏生:〈朱彝尊的詠物詞及其對清詞中興的開創作用〉,《文學遺產》1994年第6期,頁96-108。
張宏生:〈宏觀把握與微觀示範──從評點看朱彝尊的詞學成就〉,《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頁79-88。
張宏生:〈留住春天的腳步──說朱彝尊〈春風嬝娜‧游絲〉〉,《古典文學知識》2001年01期,頁35-37。
張宏生:〈詞學反思與強勢選擇──馬洪的歷史命運與朱彝尊的尊體策略〉,《文學遺產》2007年第4期,頁89-95。
張宏生:〈詠物:朱彝尊與乾隆詞壇──從《茶煙閣體物集》到《和茶煙閣體物集》〉,《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1月第39卷第6期,頁7-13。
張金城:〈「唱賺」在樂體中的地位〉,《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第9期(2002年12月),頁87-98。
梁敏、利芸:〈唐宋詠物詞探微〉,《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3年第8期,頁21-25。
許伯卿:〈詠物詞的界定及宋代詠物詞的淵源〉,《南陽師院學院學報》2003年2月第2卷第2期,頁60-64。
陳士彪:〈曝書亭詞略論〉,《杭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3期,頁17-22。
陳元朋:〈追求飲食之清──以《山家清供》為主體的個案觀察〉,《中國飲食文化》第3期(2007年5月),頁81-40。
陳海霞:〈論張翥的詠物詞〉,《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2月第23卷第2期,頁57-61。
陳捷先:〈略述明朝亡國的原因〉,《歷史月刊》2004年第194期,頁55-64。
陳毓文:〈白石詠物詞的主體性特徵〉,《岱宗學刊》2002年6月第6卷第2期,頁27-30。
陳曉紅:〈朱彝尊「宗南宋」「尚清雅」新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11月第34卷第6期,頁50-53。
陳曉紅:〈簡論朱彝尊詞論中的「清」美範疇──以《靜志居詩話》為中心〉,《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第4期,頁151-157。
曾純純:〈朱彝尊詞集的版本流傳〉,《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卷第2期(1994年6月),頁124-137。
曾啟雄:〈中國五色辨義與陰陽五行關係之研究〉,《科技學刊》第11卷第2期(2002年3月),頁121-135。
湯志波:〈清代和王士禛〈秋柳〉詩初探〉,《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5月第25卷第5期,頁15-21。
湯易水:〈姜夔詠物詞的審美趣尚與藝術風格〉,《天津師大學報》1998年第1期,頁56-68。
黃清士:〈宋人詠物詞〉,《詞學》第二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年10月),頁154-160。
黃雅莉:〈論宋代詠物詞之發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第11期(2004年12月),頁131-162。
楊宿珍:〈觀物思想的具現──詠物詞〉,《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二‧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頁375-405。
楊鷹:〈從唐詩宋詞看古代女子秋千活動的盛行及成因〉,《時代文學》2011年7月,頁165-166。
萬柳:〈朱彝尊詩學詞學「醇雅」之辨〉,《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6月第19期,頁32-35。
葉嘉瑩:〈浙西詞派創始人朱彝尊之詞與詞論及其影響〉,《中國文化》1995年第11期,頁161-176。
葛恆剛:〈納蘭詞論與清初詞壇〉,《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5月第3期,頁138-142。
路成文:〈宋代詠物詞的創作姿態〉,《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年12月第4期,頁37-44。
路成文:〈宋代詠物詞概覽〉,《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6月第23卷第3期,頁9-13。
趙桂芬:〈元代題畫詞探析〉,《東吳中文學報》第21期(2011年5月),頁173-202。
趙桂芬:〈姜夔詠物詞分析〉,《台南家專學報》第12期(1993年6月),頁19-29。
趙桂芬:〈晏殊詠花詞審美特徵試析〉,《臺南科大學報》第26期(2007年9月)頁23-42。
趙踐:〈清初奏銷案發微──從清廷內閣中樞一個文件說起〉,《清史研究》1999年第1期,頁109-113。
劉成亮:〈通感辭格在文學藝術欣賞中的作用〉,《焦作大學學報》2006年10月第4期,頁37-38。
劉崇德:〈蘇軾的詠物詞〉,《河北大學學報》1983年第1期,頁126-130。
諸葛憶兵:〈《詞綜》編纂意圖及其價值〉,《江海學刊》2001年第2期,頁160-164。
諸葛憶兵:〈晏殊、歐陽脩「採蓮」詞略論〉,《文藝研究》2015年第4期,頁66-74。
魯竹:〈《樂府補題》與浙西六家的詠物詞──兼論浙西詞派的形成〉,《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10月第1卷第5期,頁60-67。
蕭鵬:〈西湖吟社考〉,《詞學》第7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9年2月),頁88-101。
歸青:〈宮體界說辨──兼論宮體詩的類型〉,《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11月第32卷第6期,頁10-17。
羅仲鼎、陳士彪:〈朱彝尊年譜〉,《朱彝尊《經義考》研究論集(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頁1-37。
嚴迪昌:〈《樂府補題》〉與清初詞風〉,《詞學》第八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頁41-92。
蘇淑芬:〈詞的對仗〉,《國文天地》第22卷第4期(2006年9月),頁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