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玉華
Chen Yuhua
論文名稱: 漢語能願動詞「可以」之教學語法
The Pedagogical Grammar of the Chinese Modal Verb "Keyi"
指導教授: 鄧守信
Teng, Shou-Hs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6
中文關鍵詞: 教學語法能願動詞可以
英文關鍵詞: pedagogical grammar, modal verb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0下載:20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的目的在研究漢語能願動詞「可以」之教學語法。
    第一章導論說明本論文研究緣起與研究目的。
    第二、三章為理論分析部份,首先探討能願動詞「可以」的語義範圍與語義結構,整理出能願動詞「可以」可表達之語義有四:「表可能」、「表許可」、「表某種用途」、「表值得」,同時並與另一語義相近之能願動詞「能」做一比較,接著為「可以」整理出訂定教學語法規則時所應遵循的教學語法架構。
    第四章為語料庫之分析,利用台灣師大「華語病句語料庫」之語料,整理分析華語學習者學習能願動詞「可以」各語義時的習得過程,並就學習者常犯錯誤做一分析。
    第五章為教學語法部份,以上述各理論與分析為基礎與框架,嘗試提出「可以」的建議性教學排序與教學語法,並以整理之結果評比與檢視現有華語文教材對「可以」的處理方式。
    第六章回顧所有論述,為總結與省思。

    目錄………………………………………………………………i 圖目錄……………………………………………………………v 表目錄……………………………………………………………vi 摘要……………………………………………………………viii 第一章、導論 1 1.1 引言 1 1.2 相關研究 7 1.3 研究範圍、目的與限制 11 1.4 論文架構 12 第二章、能願動詞「可以」之文獻回顧 14 2.1 能願動詞「可以」的語義範圍 15 2.1.1 表示可能 15 2.1.2 表示某種用途 21 2.1.3 表示許可 22 2.1.4 表示值得 26 2.1.5 「可以」與「能」的語義重疊分布 26 2.2 能願動詞「可以」的語義結構 32 2.2.1 認知情態與根源情態 34 2.2.2 外部否定與內部否定 42 2.2.3 包孕子句 49 2.3 小結 57 第三章、「可以」的教學語法架構 60 3.1 教學語法之內容與原則 60 3.2 教學排序 63 3.2.1 對內排序:語義上的複雜性 65 3.2.2 對內排序:形式上的複雜性 70 3.2.3 對外排序 76 3.3 小結 78 3.4 問題與省思 79 第四章、語料庫之分析-台灣師範大學「華語病句語料庫」 82 4.1 語料來源 83 4.2 檢索 83 4.3 分類與整理 86 4.4 分析結果 89 4.4.1 「可以」四個語義層次的使用情形 90 4.4.2 不同程度學習者在「可以」各語義層次的使用情形…94 4.4.3 「會」、「能」的使用情形 95 4.5 統計分析之結果 96 4.6 病句中「可以」的錯誤類型 98 4.6.1 「可以」否定形式的錯誤 99 4.6.2 能願動詞語法特徵上的錯誤 101 4.6.3 與其他能願動詞的混淆 102 4.6.4 「可以」與可能補語的錯誤並用 104 4.6.5 其他錯誤類型 106 4.7 問題句「可以0」之分析 109 4.8 錯誤分析之結果 112 4.9 小結 115 第五章、「可以」的教學語法實踐 120 5.1 「可以」的教學排序 120 5.2 「可以」的教學語法規則 123 5.2.1 漢語的能願動詞 124 5.2.2 「可以」表示「許可」 126 5.2.3 「可以」表示「可能」 127 5.2.4 「可以」表示「某種用途」 128 5.2.5 「可以」表示「值得」 129 5.3 各華語教材對「可以」之實踐及其評比……………………130 5.3.1 語法用詞問題 133 5.3.2 教學排序問題 135 5.3.3 語法準確性問題 136 5.3.4 語用功能問題 138 5.3.5 處方式教學問題 139 5.3.6 L1與L2之關聯問題 141 5.4 小結 142 第六章、總結 145 6.1 總述 145 6.2 省思 147 6.3 未來發展方向………………………………………………150 參考書目 151 中文部份 151 外文部份 155 工具書 159 附錄 華語病句語料庫檢索結果 160 圖 目 錄 【圖 2-1】「可以」與「能」表可能性的語義重疊……………………20 【圖 2-2】「可以」與「能」的語義重疊分布…………………………32 【圖 2-3】認知能願動詞(epistemic modals)的語義結構(不及物)…38 【圖 2-4】根源能願動詞(root modals)的語義結構(及物)………… 41 【圖 2-5】認知能願動詞(epistemic modals)的「否定」深層語義結44 【圖 2-6】根源能願動詞(root modals)的「否定」深層語義結構… 46 【圖 3-1】語法的三種體現與線形關係…………………………………61 【圖 4-1】「可以」不同層次的使用率…………………………………92 【圖 4-2】「可以」的掌握度……………………………………………93 【圖 4-3】「可以」各層次的正確與錯誤比率…………………………93 【圖 4-4】不同程度學生對「可以」各層次使用率……………………94 【圖 5-1】「可以」的建議性教學排序…………………………………122 表 目 錄 【表 1-1】呂叔湘的能願動詞「可以」各項語義及其用法……………3 【表 1-2】能願動詞「可以」否定形式的病句…………………………5 【表 2-1】「能」與「可以」表許可語義時之比較……………………24 【表 2-2】「可以」與「能」的語義重疊分布…………………………31 【表 2-3】英語中的認知(epistemic)與根源能願動詞(root modals)34 【表 2-4】各作者對情態(Modality)的語義分類……………………36 【表 2-5】能願動詞「能/可以」的語義分類………………………… 38 【表 2-6】英文中能願動詞的外部否定與內部否定……………………43 【表 3-1】漢語能願動詞「可以」的分項語義…………………………65 【表 3-2】英語中冠詞與Wh-問句在形式上與語義上的複雜性……… 67 【表 3-3】漢語語法結構形式上與語義上的複雜性之對照……………68 【表 3-4】能願動詞「可以」語義上的複雜性…………………………70 【表 3-5】能願動詞「可以」形式上的複雜性…………………………74 【表 3-6】能願動詞「可以」各語義形式上與語義上的複雜性………75 【表 3-7】現代漢語常見能願動詞頻率表………………………………77 【表 4-1】「華語病句語料庫」能願動詞「可以」的出現情形………84 【表 4-2】呂叔湘對漢語能願動詞「會、能、可以」之分項語義說明84 【表 4-3】呂叔湘對「能/會」、「能/可以」之比較…………………85 【表 4-4】語料庫中「可以」、「能」、「會」語料數量之比較……85 【表 4-5】檢視語料時所採用能願動詞「可以」之語義分項…………87 【表 4-6】語料句首標示其合法性與否之符號…………………………88 【表 4-7】學習者在「可以」四個層次上的使用統計…………………91 【表 4-8】不同程度學習者在「可以」不同層次的錯誤率……………95 【表 4-9】劉月華「可以」、「能」、「可能補語」的分布…………105 【表 5-1】能願動詞「可以」的使用頻率、錯誤率及複雜性比較……121 【表 5-2】各華語文教材對「可以」的「學術語法」內容評比表……131 【表 5-3】各華語文教材對「可以」的「教學語法」原則評比表……132 【表 5-4】各華語教材對「能願動詞」所訂之不同名稱………………134 【表 5-5】各漢語語言學家對「能願動詞」所訂之不同名稱…………135 【表 6-1】「會」、「能」、「可以」三者能願動詞能願強度之對照148

    中文部份
    BLI. 1992. 《漢語水平詞彙與漢字等級大綱》.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BLI. 1994. 《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徵求意見稿)》. 北京: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水平考試部.
    丁邦新. 1994. (中譯本)《中國話的文法》. 趙元任. 1968. (原著)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台北:學生書局.
    丁聲樹. 1963. 《現代漢語語法講話》. 北京:商務印書館.
    中文詞知識庫研究小組. 1993. 《中文詞類分析》. 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文史哲出社編輯部. 1975. 《中國文法要略》.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王力. 1970. 《中國現代語法》. 台中: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力. 1987. 《中國語法理論》. 台中: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勇. 1997. 〈Consciousness Raising 在語法教學中的作用與運用〉. 於《國外外語教學》. 第三期. 8-12.
    吳竟存. 梁伯樞. 1992. 《現代漢語句法結構與分析》. 北京:語文出版社.
    呂文華. 1994. 《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初探》. 北京:語文出版社.
    呂叔湘. 1980. 《現代漢語八百詞》. 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大忠. 1996. 《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分析》.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德津. 程美珍. 1982. 《外國人實用漢語語法》. 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李臨定. 1963. 〈帶得字的補語句〉. 於《中國語文》. 第五期. 396-410.
    佟慧君. 1986. 《外國人學漢語病句分析》.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房玉清. 1998. 《實用漢語語法》.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紀漪馨. 1986. 〈英語情態助動詞與漢語能願動詞的比較〉. 於《語言教學與研究》. 第三期. 66-77.
    胡裕樹(主編). 1983. 《現代漢語》(增訂本).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樹鮮. 1990. 《現代漢語語法理論初探》.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高永德. 1981. 《四個中文助動詞的語意研究》. 碩士論文. 台北:輔仁大學語言所.
    高名凱. 1993. 《漢語語法論》. 台北:開明書店.
    張月明. 1997. 〈論語、孟子、左傳 中的 “可以” 〉. 於《古漢語研究》. 第二期.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1999. 《八十七年口語語料調查報告書》. 台北:教育部編印.
    郭志良. 1997. 〈試論能願動詞的語法結構形式及其語用功能〉. 於《新視角漢語語法研究》. 478-491.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陳克健. 黃居仁等. 1993. 《新聞語料詞頻統計表》. 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中文詞知識庫研究小組.
    景宏業. 1998. 〈“可以”之“以”的性質商榷〉. 於《語文研究》. 第四期. 37-38.
    程美珍. 李珠(主編). 1997. 《漢語病句辨析九百例》. 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程祥徽. 田小琳. 1989. 《現代漢語》.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黃宣範. 1992. (中譯本)《漢語語法》. Li, Charles N. & Thompson, Sandra A. 1982. (原著)《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台北:文鶴.
    黃郁純. 1999. 《漢語能願動詞之語義研究》. 碩士論文.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楊慶蕙. 白荃(主編). 1996.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法難點分析》.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葉盼云. 吳中傳(主編). 1999. 《外國人學漢語難點釋疑》.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葉德明(主編). 1997. 《實用視聽華語》. 台北:師大國語中心.
    劉乃華. 1995. 《漢語風》. 台北:文橋.
    劉月華. 1989. 〈可能補語用法的研究〉. 於《漢語語法論集》. 1-26. 北京:現代出版社.
    劉月華. 1996. 《實用現代漢語語法》. 台北:師大書苑.
    鄭良偉. 1984. 《實用漢語參考語法》. 台北:文鶴出版社.
    鄭良偉. 1989. 《國語常用虛詞及其對應詞釋例》. 台北:文鶴出版社.
    鄭懿. 1987. 《漢語初級教程》.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盧福波. 1996. 《對外漢語教學實用語法》.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繆錦安. 1998. 《漢語的語義結構和補語形式》.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外文部份
    Bellassen, Joel. Kanehisa, Tching. Zujian, Zhang. 1997. Chinois Mode D’Emploi. Paris: Editions You Libraire Editeur.
    Ch’en, Ta-tuan. 1994. Chinese Primer(中文入門).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eng, Robert L. 1980. Modality in Taiwanes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15. 2. 45-93.
    Chi, De-li. 1997. Beginning Mandarin Chinese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Utah.
    Chiu, Rosaline K. 1974. The English Auxiliaries Frequency and Usage in Boardroom Discussion. TESOL Quarterly. 378-393.
    Cook, Walter A. 1978. Semantic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Modals. TESOL Quarterly. 12. 1. 5-15.
    Dew, James. 1997. The Frequency Factor in Graded Vocabulary for Textbook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32. 2. 83-107.
    Her, One-Soon. 1990. Grammatical Functions and Verb Subcategoriz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Taipei: The Crane Publishing.
    Hinkel, Eli. 1995. The Use of Modal Verbs as a Reflection of Cultural Values. TESOL Quarterly. 29. 2. 325-341.
    Leech, Geoffrey. 1987. Meaning and the English Verb. New York: Longman.
    Leech, Geoffrey. 1991. Teachers’ Grammar-Learners’ Grammar. In Initial and In-Servic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Bulletin, Greek Applied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4). 19-22.
    Lin, Stephanie Tsai-yun. 1995. The So-called Chinese Modals. Master Thesi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Liu Xun et al. 1981. Practical Chinese Reader. Beijing: Beijing Language Institute Press.
    Lon, Shou-ying. 1993. College Chinese(大學漢語). Boston: Chen & Tsui Company.
    Lyons, John. 1977. Semantics. Cambridge: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 Jing-heng. 1994. Chinese Unmasked(中文基本文法). Boston: Cheng & Tsui Company.
    Ning, Cynthia. 1994. Communicating in Chinese. New Haven: Far Eastern Publications.
    Norman, Jerry. 1988. Chinese. Cambridge: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dlin, Terence (ed.). 1994. Perspective on Pedagogical Grammar. Cambridge: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lmer, F.R. 1987. The English Verb. New York: Longman.
    Quirk, R. Greenbaum, S., Leech, G., & Svartvik, J. 1982. A University Grammar of English. New York: Longman.
    Quirk, R. Greenbaum, S., Leech, G., & Svartvik, J. 1985. A Comprehension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New York: Longman.
    Ross, John R. 1969. Auxiliaries as Main Verbs.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inguistics. 1. 1. 77-102
    Sanders, Robert M. 1992. The Expression of Modality in Peking and Taipei Mandari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 2. 289-314.
    Seiboth, David. Symonds, Martin, Wang, Sun Yuan-ping. 1993. Practical Chinese(實用華語). Taipei: 中華語文.
    Sinclair, John (ed.). 1990.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Grammar. London: Collins.
    Teng, Shou-hsin. 1975. A Semantic Study of Transitivity Relations in Chines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eng, Shou-hsin. 1980. The Semantic and Syntax of Modal Verbs in Amoy.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15. 2. 33-44.
    Teng, Shou-hsin. 1997. Databank of Errors i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2 year project). Taipei: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eng, Shou-hsin. 1997. Towards a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32. 2. 28-39.
    Teng, Shou-hsin. 1998. Sequencing of Structuring in a Pedagogical Grammar.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33. 2. 41-52.
    Westney, Paul. 1994. Rules and Pedagogical Grammar, in Terence Odlin ed.(1994) Perspective on Pedagogical Grammar. 72-96. Cambridge: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u, Wei-ling and Chou, Shu-hun Wang. 1997. 少年中文 Level I. Taipei: Far Eastern Publications.
    Xing, Zhiqun. 1997.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 and Pragmatics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Vermont.
    Yan, Margaret Mian & Liu, Jennifer Li-chia. 1997. Interactions I: An Cognitive Approach to Beginning Chinese. Indiana: Th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Yao, Tao-chung & Liu, Yuehua etc. 1997. Integrated Chinese(中文聽說讀寫). Boston: Cheng & Tsui Company.
    工具書
    《中央研究院 平衡語料庫》.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kiwi.sh.
    《中文書面語頻率辭典(新聞語料詞頻統計)》. 1994. 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中文詞知識庫研究小組.
    《現代漢語頻率辭典》. 1986.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精選英漢.漢英詞典》(Concise English-Chinese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1986.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 北京:商務印書館.
    《辭源》(大陸版修正本:台灣出版二刷). 1993. 台北:台灣商務.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Third Edition). 1995. England: Longman Group Ltd.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