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范如蘋
Fan, Ju-Pin
論文名稱: 董仲舒政治哲學中的儒學精神──以〈天人三策〉為考察起點
指導教授: 陳麗桂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5
中文關鍵詞: 董仲舒天人三策儒家政治春秋繁露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68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3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透過〈天人三策〉的策問,以及漢初的社會因素,認識當代思潮與漢武帝所面臨的執政問題。以此時代背景、執政者的關注焦點,作為理解董仲舒建構政治思想的基礎。
    武帝對政治意識形態選擇的疑慮,出自漢初以秦為鑒的浪潮,使法家難以再公然地登上政治舞台,而黃老的寬和之治,施用至武帝時期,已不足以滿足武帝積極有為的治國野心。在內外因素的影響下,便給了儒家進入政治場域的契機。武帝的策問,以天人問題為開展,反映了當代天人思潮的盛行,而在實務層面,武帝關注民性仁鄙、法律治安的關聯、官員品質的良窳,以及拓威四方等問題。董仲舒將其統整為「德主刑輔」、「本正末應」的施政理念。在武帝問以天人之際的語境下,董仲舒建構的天論,嘗試調和當代社會因素與個人理念,使其學說能更易於為當代接受。
    董仲舒之思想,以天人論為架構,包裝其政治思想。如以「天人災異」之說應對君權,此理路雖遠離儒家理性發展的方向,復返了周初的迷信色彩,但其以《春秋》災異紀錄為媒介,將《春秋》及儒家思想帶入當代盛行的天人思潮中,藉由災異之解讀結果,對君權達到一定的限制。而其賦予陰陽以主從位階,並以之界定君臣關係的論述,則可回應帝制型態下,對尊君的需求。
    在政策內容上,董仲舒以「陽尊陰卑」開展出「德主刑輔」之說,延續了黃老道家「治道法天」的理念,為人間政治尋求形上的依據。同時,亦著眼於具體操作策略的提供,參酌了法家理念,如循名責實、分職而治、潛御群臣之術等,使儒家理念更切近於實務。其德主刑輔的理念,具體展現為「先富後教」、「原心定罪」等主張,其中對養民、教民的重視,仍深具儒家重德治、人治的色彩,而對君德修養的重視,亦符合儒家內聖外王的治國理念。
    可見董仲舒的思想,在本質上仍持守著儒家的精神,但能參採各家學說,強化為操作策略,並兼顧帝制下尊君的需求、與當代的思潮貼近。雖在天論、君臣關係上,改變了先秦儒家的論點,但這些改變卻是引領儒家進入政治實務的關鍵,使儒學得以成功立足政治之因。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論題緣起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一 學界研究概況 3 二 董仲舒之天論及天人感應論 5 三 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學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3 一 研究方法 13 二 研究步驟 14 三 論文大綱 18 第二章 董仲舒及其著作 21 第一節 〈士不遇賦〉中董仲舒與漢代文人的慨嘆 21 一 〈士不遇賦〉之歷史省思 23 二 先秦與漢代的君臣關係 24 三 德位之應與不遇的自決性 25 四 董仲舒的人格試探 27 第二節 《春秋繁露》之真偽與價值 29 一 偽書說 30 二 非偽書說 32 第三節 〈天人三策〉之對策時間與價值 34 一 建元元年說 34 二 元光元年說 35 三 元光五年說 35 小結 37 第三章 漢武帝之執政困境與需求 39 第一節 策論的語境與漢初君臣關係 40 第二節 〈天人三策〉之策問內容 44 一 第一策 44 二 第二策 45 三 第三策 46 第三節 漢武帝之執政困境 47 一 政治意識形態的選擇 47 二 政權正當性之需求 56 三 軍事與內政問題:軍事、經濟、法律、禮制 58 小結 61 第四章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 63 前言 63 一 道的本質與治國之道 63 二 君王的職責 65 三 漢代的因應 67 第一節 政權的正當性 71 一 天命觀 71 二 樹立君權與移孝作忠 73 三 嚴明尊卑與君臣倫理 76 小結 84 第二節 王道本正與《春秋》之義 86 一 改制更化 86 二 王道根源 90 三 政道之本 96 小結 98 第三節 君德與聖王之道 100 一 以仁安民 101 二 以義自正 109 小結 117 第四節 德與刑 118 一 德刑關係 118 二 教化與性論 120 三 春秋決獄與誅心 130 小結 134 第五節 任官取士與官僚制度 136 一 君臣互動 136 二 考核升遷 137 三 五行五官:分職而治 140 小結 145 第五章 董仲舒政治哲學中的儒學精神 147 第一節 天論 147 一 儒家的天論 147 二 墨家的天論 150 三 陰陽家的天論 151 四 董仲舒的天論 153 第二節 性論與王教 155 一 性的兩種解讀方向 155 二 成善的方式 156 三 董仲舒的性論 160 第三節 政策內容與執行策略 161 一 政策內容 161 二 執行策略 165 小結 172 第六章 結論 174 第一節 漢代對君權的反思及調整 174 一 漢初的社會因素 174 二 〈天人三策〉的策問 175 第二節 從道與從君的平衡 176 第三節 理論建構之手段與目的 178 徵引文獻 180

    一、古籍
    周‧不詳撰者;宋‧朱熹義釋《周易本義》,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周‧不詳撰者;清‧孫星衍注疏《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集解《春秋左傳集解》,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周‧公羊高撰;清‧陳立義疏《公羊義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周‧穀梁赤撰;清‧廖平義疏《榖梁古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周‧莊周撰;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2004年
    漢‧董仲舒撰;清‧淩曙注《春秋繁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漢‧董仲舒撰;清‧蘇輿義證《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漢‧董仲舒撰;清‧馬國翰輯〈春秋決事一卷〉《玉函山房輯佚書》,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2001年
    漢‧戴德編;清‧王聘珍解詁《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漢‧荀悅撰《前漢紀》,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章樵注《古文苑》《國學名著珍本彙刊》,台北:鼎文書局,1973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鵞湖出版社印行,1984年
    清‧姚際恆撰;黃雲眉補證《古今偽書通考補證》,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清‧陳柱《孝經要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二、近人論著

    (一)董仲舒類:
    漢.董仲舒撰;鍾肇鵬主編《春秋繁露校釋(校補本)》,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漢.董仲舒撰;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1984年
    周桂鈿《董學探微》,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華友根《董仲舒思想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
    曾振宇、范學輝《天人衡中─《春秋繁露》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馬勇《曠世大儒:董仲舒》,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鄧紅《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學》,中國工人出版社2001年
    許雪濤《公羊解經方法:從《公羊傳》到董仲舒春秋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張實龍《董仲舒學說內在理路分析》,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國民《董仲舒的經學詮釋及天的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鄧紅《董仲舒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周桂鈿《董仲舒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張祥龍《拒秦興漢和應對佛教的儒家哲學:從董仲舒到陸象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劉紅衛《董仲舒與儒家文化的普世化:董仲舒天人思想研究》《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十四編》,新北:花木蘭文化,2012年
    吳龍燦《天命、正義與倫理─董仲舒政治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崔濤《董仲舒的儒家政治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
    黃樸民《天人合一:董仲舒與兩漢儒學思潮研究》,湖南:岳麓書社,2013年
    聶春華《董仲舒與漢代美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詹士模《董仲舒治道思想研究:天人感應、陰陽五行、諸家思想》,高雄:麗文文化,2016年
    深川真樹《影響中國命運的答卷:董仲舒賢良對策與儒學的興盛》,台北:萬卷樓,2018年

    (二)諸子類:
    周‧不詳撰者;陳鼓應注譯《黃帝四經今註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台北:台北商務,1935年
    周‧荀子撰;李滌生集釋《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1979年
    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漢‧陸賈撰;王利器校注《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周‧管仲撰;李勉注譯《管子今注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
    周‧商鞅撰;貝遠晨注譯《新譯商君書‧農戰》,台北:三民出版社,1996年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周‧慎到撰;梅季譯注《慎子譯註》,台北:建安出版社,1998年
    漢‧劉安編;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周‧李耳撰;陳鼓應注譯《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周‧韓非撰;張素貞校注《新編韓非子》,國立編譯館,2001年
    周‧墨子撰;吳毓江校注《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三)公羊學類:
    黃肇基《漢代公羊學災異理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宋豔萍《公羊學與漢代社會》,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四)中國思想史類:
    徐復觀《增訂兩漢思想史‧卷二》,台北:學生書局,1976年
    韓復智《漢史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二)》,台北:三民書局,1982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人民出版社,1985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三冊)》,人民出版社,1988年
    項維新、劉福增主編《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第三冊)‧兩漢魏晉隋唐篇》,台北:水牛,1988年
    林聰舜《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邱爕友、周何、田博元編著《國學導讀》,台北,三民,1993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
    林啟屏《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的形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學說史‧第三篇 經學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台灣學生書局2009年

    (五)中國歷史暨政治制度類: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1969年
    楊鶴皋《中國法律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林劍鳴《新編秦漢史》,台北:五南出版社,1992年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文史哲出版,1993年
    晉‧葛洪輯;成林、程章燦譯注《西京雜記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年
    卜憲群《秦漢官僚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馬小紅《禮與法:法的歷史連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邢義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陳蘇鎮《《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林聰舜《漢代儒學別裁─帝國意識形態的形成與發展》,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3年

    (六)其他:
    梁‧劉勰撰;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張心澂《偽書通考》,台北:世界書局,1979年
    周‧不詳撰者;程俊英、蔣見元注析《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潘德榮《西方詮釋學》,台北:五南出版社,2015年
    曾暐傑〈我爸偷了七億贓款我應該舉報他嗎? 「親親相隱」的當代哲學論辯(上)〉《哲學新媒體「泛哲學」專欄》,2017.08.15,網址:https://www.philomedium.com/blog/80026

    三、期刊與研討會論文
    戴君仁〈董仲舒不說五行考〉《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1968年,第2卷第2期,頁9-19
    顏崑陽〈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漢代文學》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所主編,1991年,頁209-250
    潘德榮、彭啟福,〈當代詮釋學中的間距概念〉《哲學研究》第8期,1994年頁53-59
    陳麗桂〈從《新書》看賈誼融合儒、道、法的思想要論〉《國文學報》,第24期,1996年,頁138-187
    陳麗桂〈從天道觀看董仲舒融合陰陽與儒學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年,頁17-46
    姚彥淇〈董仲舒與漢武「尊儒」關係之臆探〉《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第14期,2007年,頁91-108
    王鐵生、高永杰〈從《士不遇賦》看董仲舒的理想人格〉《董仲舒研究文庫(第二輯)‧董仲舒文學藝術教育思想研究》,2013年,頁58-63
    李宗桂〈董仲舒政治哲學探微〉《二十一世紀當代儒學論文集I:儒學之國際展望》,2015年,頁429-43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