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品瑜 Huang, Pin-Yu |
---|---|
論文名稱: |
臺灣千禧世代作家的女同志小說研究 A Study of Lesbian Fiction by Millennial Writers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石曉楓
Shih, Hsiao-Feng |
口試委員: |
石曉楓
Shih, Hsiao-Feng 曾秀萍 Zeng, Siou-Ping 劉淑貞 Liou, Shu-Jhen |
口試日期: | 2024/07/09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3 |
中文關鍵詞: | 千禧世代 、女同志 、憂鬱 、治療 、國族想像 |
英文關鍵詞: | Millennial, lesbians, melancholy, healing, national imagination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10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8 下載:2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觀諸女同志小說的研究,長期集中在邱妙津、陳雪等經典作家身上,然而,千禧世代作家的創作,為女同志小說注入新血,亦不容忽視。本文依小我至大我的進路,探析新世代女同志小說的創作主題。在「創傷」一章梳理女同志小說中的悲情書寫傳統,觀察千禧世代作家筆下的女同志,如何在承繼憂鬱傳統的同時,又開展出新世代的特色。由此發現,沿續校園敘事類型的《向光植物》,其中女同志不再真空存在於校園,也不以自死作為生命出路;李琴峰《獨舞》說明性向認同困難已非新世代女同志小說的共相,而是處在不同時區的個人經驗,同時提醒讀者在時代進步之餘,仍應留意邊緣的悲情聲音;羅浥薇薇《騎士》表述了女同志的身體對抗父權的三種方式;而柴《一則必要的告解》則指出原生家庭對女同志經營親密關係能力的潛在影響。
其次在「治療」一章,探究新世代女同志小說中的三種治療方式:楊双子《撈月之人》以書寫進行悼亡,並側寫宮廟文化如何安放人們失去摯愛的哀傷;羅浥薇薇《騎士》與李琴峰《獨舞》藉由旅行過程,獲得重整/翻轉創傷經驗的機會;而柴《集體心碎日記》則是將傷痛轉化為社會革命的力量,展現出以往女同志小說中少有的積極戰鬥面向。
本文最後指出新世代女同志小說的新趨勢:政治意識的興起,及對臺灣的國族認同。李琴峰〈太陽花們的旅程〉說明女同志亦為臺灣公民,對政經議題同異性戀者一樣不遺餘力;楊双子《花開時節》開展出有別於臺灣一九二〇、三〇年代文學中反日、抗日的觀點,陳示了日治時期臺灣文化混雜的面貌;而楊双子在《臺灣漫遊錄》則以食物作為符碼,拓寫日治臺灣時期,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權力關係。國族意識的展現可視為新世代女同志小說的新面向,其意義正在於從個體的負面情感轉向,掙脫憂鬱傳統,認同自身,更認同接納自己的社會群體,進而打造一個邊界更廣泛的臺灣想像共同體。
Research on lesbian novels has long focused on classic authors like Qiu Miaojin and Chen Xue. However, the works of millennial generation writers have injected new vitality into lesbian literature and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emes in new generation lesbian novels from a personal to a broader perspective.In the "Trauma" chapter, it examines the tradition of tragic writing in lesbian novels and observes how millennial writers, while inheriting the melancholic tradition, also develop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generation. For instance, in "Towards the Light Plants," lesbian characters no longer exist in the vacuum of campus settings nor view suicide as a life solution. Li Qinfeng's "Solo Dance" indicates that the difficulty of sexual orientation identity is no longer a common theme in new generation lesbian novels but rather an individual experience across different time zones. It also reminds readers to pay attention to marginalized tragic voices despite societal progress. Luo Yiwei's "Knight" describes three ways in which lesbian bodies resist patriarchy, while Chai's "A Necessary Confession" points out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 family of origin on lesbians' ability to manage intimate relationships.
The "Healing" chapter explores three healing methods in new generation lesbian novels: Yang Shuangzi's "Moon Retriever" uses writing to mourn the deceased and subtly describes how temple culture helps people cope with the loss of loved ones. Luo Yiwei's "Knight" and Li Qinfeng's "Solo Dance" gain opportunities to reorganize/transform traumatic experiences through travel. Chai's "Collective Heartbreak Diary" transforms pain into the power of social revolution, showcasing an active combat aspect rarely seen in previous lesbian novels.
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new trends in new generation lesbian novels: the rise of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aiwan. Li Qinfeng's "The Journey of the Sunflowers" explains that lesbians, like heterosexuals, are dedicated Taiwanese citizens involved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ssues. Yang Shuangzi's "The Blooming Season" unfolds a perspective different from the anti-Japanese sentiment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of the 1920s and 1930s, presenting the cultural hybridity of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In "Wandering in Taiwan," Yang Shuangzi uses food as a code to depict the power relations between colonizers and the colonized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Taiwan. The demonstration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can be seen as a new aspect of new generation lesbian novels, signifying a shift from individual negative emotions to identifying and accepting oneself and the social group, ultimately creating a broader imagined community of Taiwan.
作品
白先勇:《孽子》,臺北:允晨文化,2020年。
李屏瑤:《向光植物》,臺北:逗點文創結社,2016年。
李琴峰:《獨舞》,臺北:聯合文學,2019年。
———:《北極星灑落之夜》,臺北:尖端出版,2022年。
邱妙津:《鱷魚手記》,臺北:印刻,2006年。
柴:《一則必要的告解》,臺北:聯合文學,2006年。
—:《集體心碎日記》,臺北:女書文化,2012年。
曹麗娟:〈童女之舞〉,《童女之舞》,臺北:時報文化,2020年。
張亦絢:〈幸福鬼屋〉,《壞掉時候》,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
張亦絢:〈淫人妻女〉,《壞掉時候》,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
張亦絢:〈在灰燼的夏天裡〉,《最好的時光》,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張亦絢:《愛的不久時》,臺北:聯合文學,2011年。
張亦絢:《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帶》,新北:木馬文化,2015年。
陳雪:《陳春天》,新北:印刻,2005年。
陳雪:《同婚十年:我們靜靜的生活》,新北:印刻,2019年。
楊双子:《撈月之人》,臺北:奇異果文創出版社,2016年。
———:《花開時節》,臺北:奇異果文創出版社,2017年。
———:《花開少女華麗島》,臺北:九歌出版社,2018年。
———:《臺灣漫遊錄》,臺北:春山出版,2020年。
賴香吟:《其後》,新北:印刻,2012年。
瞿欣怡:《說好一起老》,臺北:寶瓶文化,2015年。
羅浥薇薇:《騎士》,臺北:寶瓶文化,2013年。
————:《失戀傳奇》,臺北:時報出版,2019年。
專書
王國安:《小說新力:臺灣一九七〇後新世代小說論》,臺北:秀威經典,2016年。
吳秀碧:《失落、哀傷諮商與治療:客體角色轉換模式》,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周碧娥:《性別社會學:性別作為範疇、理論與實作》,臺北:三民,2022年。
林佩苓:《依偎於中心與邊陲之間:臺灣當代菁英女同志小說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5年。
紀大偉:《正面與背影——臺灣同志文學簡史》,臺南:臺灣文學館,2012年。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臺北:聯經,2017年。
紀大偉主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臺北:元尊文化,1997年。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臺北:聯合文學,1996年。
張娟芬:《姊妹「戲」牆》,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莊慧秋主編:《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2年。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臺北:五南,2001年。
陳玉箴:《「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臺北:聯經出版,2020年。
喀飛:《台灣同運三十:一位平權運動參與者的戰鬥發聲》,臺北:一葦文思,2021年。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2006年。
劉亮雅:《後殖民與日治記憶:二十一世紀臺灣小說》,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年。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臺北:元尊文化,1998年。
衛生福利部委託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編製:《性別不安》,臺北:衛生福利部,2015年。
鄭美里:《女兒圈:臺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臺北:女書文化,1997年。
外文譯著
Allan G. Johnson著,成令方翻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臺北:群學,2008年。
Amy Ellis Nutt著,葉佳怡譯:《變身妮可:不一樣又如何?跨性別女孩與她家庭的成長之路》,臺北:時報文化,2017年。
Craig O’Hara著,張釗維、吳佳臻譯:《龐克的哲學》,臺北:商周,2005年。
Elliot Aronson等著,余伯泉等譯:《社會心理學》,新北:揚智文化,2021年。
Heather Love等著,林家瑄等譯,劉人鵬等編:《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新北:蜃樓,2012年。
J. William Worden著,李開敏等譯:《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臺北:心理出版社,2004年。
Jill Freedman & Gene Combs著,易之新譯:《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臺北:張老師,2000年。
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2021年。
John Bowlby著,萬巨玲等譯:《依戀理論三部曲2:分離焦慮》,新北:小樹文化,2020年。
Judith Herman著,施宏達等譯:《從創傷到復原》,新北:左岸文化,2018年。
Kate Millett著,宋文偉、張慧芝翻譯:《性政治》,新北:桂冠,2003年。
Peter Fonagy等著,魏與晟、楊舒涵譯:《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臺北:心靈工坊,2021年。
Ursula Wirtz著,席敏娜翻譯:《靈魂謀殺:亂倫與權勢性侵的創傷治療之路》,臺北:心靈工坊,2023年。
學位論文
王濬:《「天然獨」世代的「島嶼天光」?——三一八學運中的國族認同與兩岸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朱偉祺:《陳雪小說創傷書寫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何孟倫:《逃離困境之外?公路電影類型在台灣的未竟之路》,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吳佩玹:《放逐與與放逐之後:1990以降台灣女同敘事中的空間再現》,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李惟蒨:《臺灣新世代作家女同志小說研究——以李屏瑤、楊双子、柴為中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
辛佩青《異質經驗中界書寫:以邱妙津小說開展之卑賤文學》,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里見萌:《臺灣女性日語作家的多重身份建構:溫又柔與李琴峰比較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23年。
林靜容:《陳雪小說中的精神疾病書寫》,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柯雅雯《當代女同志文學中的悼亡、自療與自我完成:1960-2003》,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6年。
胡媛雅:《邱妙津、陳雪、張亦絢女同志小說中的性別與空間》,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涂芝瑄:《邱妙津經典化過程:一個社會學式的考察(1988-2018)》,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9年。
涂芝瑄:《邱妙津經典化過程:一個社會學式的考察(1988-2018)》,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2019年。
張祐瑜:《星河流轉:《天河撩亂》與《北極星灑落之夜》的酷異翻譯》,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2023年。
許貽晴:《百合少女與歷史轉譯:楊双子「花開時節」系列小說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
許劍橋:《九〇年代臺灣女同志小說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連培妏:《九〇年代以降臺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佩甄:《台灣同志論述中的文化翻譯與酷兒生成》,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盈岑:《陳雪小說中的邊緣心靈書寫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7年。
傅紀鋼:《後現代視野下的邱妙津——以《邱妙津日記》為中心的擬象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傅淑萍:《卑賤、荒誕與儀式的完成:邱妙津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曾秀萍:《台灣小說中同志/跨性別書寫的家國想像(1990-201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楊莉敏:《書寫中的主體:邱妙津文學的危機與救贖》,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楊惠椀:《80年代以來的臺灣飲食散文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楊瀅靜:《邊緣、認同與死亡的書寫——邱妙津小說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蔡幸儒:《向內凝視的憂鬱和死亡的意識——以邱妙津和袁哲生為分析對象》,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蕭愉配:《慾望與認同的新文化想像:陳雪小說中的家庭書寫》,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9年。
鍾秩維:《媒介與自白——賴香吟文學中的個人與國族》,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藍舸方:《死亡與迴響——賴香吟《其後それから》中的倖存者書寫》,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魏珮文:《「關係」對大學女生個體化過程之影響——另一段邁向成熟長大的路》,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羅竹君:《愛女人的女作家——張亦絢作品析論》,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蘇鵲翹:《臺灣當代飲食文學研究:以後現代與後殖民為論述場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專書論文
卡維波:〈什麼是酷兒〉,《酷兒:理論與政治》,1998年9月。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現代女性文學中的同性情誼與書寫〉,《何處是女兒家》,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紀大偉:〈台灣同志小說觀察〉,收錄於《百年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訊,2021年。
紀大偉:〈發現鱷魚——建構台灣女同性戀論述〉,《晚安巴比倫:網路世代的性慾、異議與政治閱讀》,臺北:聯合文學,2013年。
洪雅琴:〈臺灣女同性戀者性取向認同發展歷程個案研究〉,收錄於何春蕤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朱偉誠:〈另類經典:臺灣同志文學(小說)史論〉,《臺灣同志小說選》,新北:二魚文化,2005年6月。
周華山:〈從「同性愛者」到「同志」〉,《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5年。
周芬伶:〈邱妙津的死亡行動美學與書寫〉,《芳香的祕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臺北:麥田,2006年。
章憾文:〈也不刻意纏綿——仍在進行中的認同書寫〉,收錄於張亦絢《最好的時光》,臺北:麥田,2003年。
丁乃非、劉人鵬:〈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收錄於朱偉誠編《批判的性政治:台社性/別與同志讀本》,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出版,2008年。
丁乃非、劉人鵬:〈罔兩問景Ⅱ:鱷魚皮、拉子餡、半人半馬邱妙津〉,《第三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1999年)。
張喬婷:〈從身體慾望到身份認同——校園空間中女同志的存還機制〉,收入何春蕤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第二屆四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麥田,2000年。
張小虹、鄭美里:〈突破異性戀機制的壟斷——女同志理論〉,收錄於王瑞香等作,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臺北:貓頭鷹出版,2020年。
張小虹:〈同志情人,非常慾望〉,《慾望新地圖》,臺北:聯合文學,1996年。
張誦聖:〈迂迴的文化傳遞〉,收錄於黃崇凱著《文藝春秋》,新北:衛城,2017年。
陳芳明:〈世紀末文學・世紀初台灣〉,收錄於劉亮雅著:《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2006年。
陳芳明:〈世紀末文學・世紀初台灣〉,收錄於劉亮雅著:《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2006年。
楊若暉:〈百合文化的定義與系譜〉,《少女之愛:台灣ACG界百合迷文化發展史》,臺北:蓋亞文化,2023年。
李佩怡:〈失落與悲傷〉,收錄在林綺雲等著:《生死學》,臺北:洪葉文化,2000年。
劉亮雅:〈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劉亮雅:〈寂寞之井評介〉,《同志研究》,臺北:文建會,2010年。
范綱皓:〈我們到底為了什麼露宿街頭?〉,收錄於王丹等:《公共知識分子:太陽花學運專號》,臺北:公共知識分子,2014年。
趙彥寧:〈酷兒的時間〉,收錄於紀大偉主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臺北:元尊文化,1997年。
趙彥寧:〈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臺北:巨流,2001年。
期刊、雜誌
王櫻芬:〈情緒調節在青少年人際依附與心理困擾之中介角色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第44卷第2期(2012年)。
朱芳玲:〈一種關於死亡的生存美學——邱妙津《蒙馬特遺書》的愛欲與書寫〉,《東海中文學報》30期(2015年12月)。
何春蕤:〈認同的「體」現:打造跨性別〉,《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六期(2002年)。
何致和:〈語言越境、形象自塑與文化交融——李琴峰非母語書寫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40期(2021年12月)。
李幸蓉:〈兒童及少年家內性侵害之共病與治療〉,《臺灣醫界》第66卷第二期(2023年)。
李幸蓉:〈兒童性侵害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臺灣醫界》第66卷第五期(2023年)。
李癸雲、陳秀玲:〈愛與憂鬱,或者顛覆——台灣女詩人葉青與旅美女作家柴的同志書寫比較研究〉,《臺灣詩學學刊》第二十九期(2017年5月)。
李癸雲:〈外化失落・心理位移——西西《哀悼乳房》疾病書寫的自療性意義〉,《中國現代文學》第四十一期(2022年6月)。
東年:〈孤獨的探索〉,《聯合文學》第14卷第6期(1998年3月)。
林秀蓉:〈凌煙《失聲畫眉》「時空/性別」的敘事意涵〉,《中國語文》109卷3期(2011年9月)。
邱貴芬:〈千禧作家與新台灣文學傳統〉,《中外文學》第50卷第2期(2021年6月)。
邱德亮:〈事件回歸之後,歷史如何書寫事件〉,《新史學》19:3期(2008年9月)。
金樹人:〈心理位移之結構特性及其辯證現象之分析:自我多重面向的敘寫與敘說〉,《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8(2010年9月)。
紀大偉:〈少女投胎——楊双子百合小說的女性主義現象學閱讀〉,《中國現代文學》42期(2022年12月)。
紀大偉:〈烏托邦之後:二十一世紀的臺灣同志文學生態〉,《文訊》229期(2004年)。
胡郁盈:〈從「惡女」到「人妻」:陳雪作品中的酷兒反/返家〉,《臺灣文學研究雧刊》第二十六期(2021年8月)。
范銘如:〈向大師取經,向大眾學習:二十一世紀小說20年〉,《文訊》第422期(2020年12月)。
孫世維:〈親子依附與分離-個體化:大學時期的發展〉,《教育與心理研究》第20期(1997年)。
徐紀陽、劉建華:〈從偽裝到自白——邱妙津的「女同志」認同之路〉,《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63期(2008年)。
張育甄:〈帝國凝視下異國情調的華麗島:《臺灣漫遊錄》的食物隱喻與象徵意涵〉,尚未發表。
莊景同:〈「女女相戀者」可不一定是「女同志」!回應王雅各與陳金燕〉,《應用心理研究》14(2002年6月)。
彭瑞金:〈流亡文學與逃亡文學的差異:楊双子《臺灣漫遊錄》的另讀〉,《文學臺灣》第110期(2021年4月)。
曾秀萍:〈女女同盟:《失聲畫眉》的情欲再現與性別政治〉,《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2期(2019年8月)。
曾秀萍:〈扮裝鄉土——《扮裝畫眉》、《竹雞與阿秋》的性別展演與家/鄉想像〉,《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2期(2011年4月1日)。
曾秀萍:〈童女漂浪與重生:李琴峰《倒數五秒月牙》的女同志離散書寫〉,《文訊》第425期(2021年3月)。
曾秀萍:〈鄉土女同志的現身與失聲:《失聲畫眉》的女同志再現、鄉土想像與性別政治〉,《淡江中文學報》35期(2016年12月)。
詹閔旭:〈南方與多元文化:二十一世紀初臺灣千禧世代作家的南方論述新貌〉,《中國現代文學》41期(2022年6月)。
詹閔旭:〈媒介記憶:黃崇凱《文藝春秋》與台灣千禧世代作家的歷史書寫〉,《中外文學》第49卷第2期(2020年6月)。
詹閔旭:〈媒介記憶:黃崇凱《文藝春秋》與台灣千禧世代作家的歷史書寫〉,《中外文學》第四十九卷第二期(2020年6月)。
劉亮雅:〈文化翻譯:後現代、後殖民與解嚴以來的台灣文學〉,《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2006年3月)。
劉亮雅:〈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中外文學》第32卷第3期(2003年8月)。
劉亮雅:〈洪凌的《肢解異獸》與《異端吸血鬼列傳》中的情慾與性別〉,《中外文學》第二十五卷第一期(1996年6月)。
劉亮雅:〈鄉土想像的新貌:陳雪的《橋上的孩子》、《陳春天》裡的地方、性別、記憶〉,《中外文學》37卷1期(2008年3月)。
劉素卿:〈幼兒對於童話故事的道德理解之研究:以經典童話故事討論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二卷第二期(2006年6月)。
鄭芳婷:〈打造臺灣酷兒敘事學:楊双子《花開時節》作為「鋩角」行動〉,《女學學誌》第47期(2020年12月)。
謝惠貞:〈臺籍日語作家李琴峰的《彼岸花盛開之島》研究——性別的貴種流離及烏托邦的翻轉〉,《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43期(2023年6月)。
簡君玲:〈袒露與重生:臺灣近十年家族書寫散文中的私我認同〉,《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32期(2021年4月)。
簡怡人、詹美娟、呂旭亞:〈書寫治療的應用及其療效〉,《諮商與輔導》239期(2005年11月)。
顏訥:〈活下來的長女——讀李屏瑤《向光植物》與《無眠》〉,《文訊》第382期(2017年8月)。
羅夏美:〈一朵靈魂的「形狀」?——論羅浥薇薇小說《騎士》的「跨性扮裝液態愛」與「知性美文」〉,《臺陽文史研究》第4期(2019年1月)。
龔佑霖:〈從性侵受害者、加害者、旁觀者之心理學觀點看《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1期(2017年12月)。
書序
曲辰:〈【推薦序】記得你,以每個呼吸〉,《撈月之人》,臺北:奇異果文創。2016年5月。
紀大偉:〈【導讀】從「獨舞」到「眾愛」——閱讀李琴峰小說〉,收錄於李琴峰《獨舞》,臺北:聯合文學,2019年。
張亦絢:〈【推薦序】今日韻律御守〉,收錄於羅浥薇薇《失戀傳奇》,臺北:時報出版,2019年。
張亦絢:〈【推薦序】有人心碎?不讓斯人獨憔悴〉,收錄在柴《集體心碎日記》臺北:女書文化,2012年。
章憾文:〈也不刻意纏綿——仍在進行中的認同書寫〉,收錄於張亦絢《最好的時光》,臺北:麥田,2003年。
楊佳嫻:〈【導讀】再生之書〉,收錄於李琴峰《獨舞》,臺北:聯合文學,2019年。
網路資源
BBC中文網:〈經濟越好越挺同志!BBC:有這三種特徵的國家對同志最友善〉,「風傳媒」(2019年6月5日)。https://www.storm.mg/article/1349958?mode=whole。檢索日期:2024年3月26日。
女同志週記(podcast):〈【談心談性】聊聊台灣女同志在國外的生活經驗-Feat.劉文〉,《女同志週記》(2021年9月2日)。檢索日期:2022年4月20日。
中央社:〈李琴峰新作北極星灑落之夜 刻畫同志悲苦與希望〉,《中央社》(2022年2月14日)。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202140113.aspx,檢索日期:2024年3月17日。
仇佩芬:〈【台日同性戀】打了1年訴訟的他 訴盡日本社會歧視同志的真相〉,《上報》(2018年4月8日)。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38293。檢索日期:2024年2月29日。
文捷:〈反太陽花學運卻支持香港佔中,什麼邏輯?〉,「想想論壇」。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3187。檢索日期:2024年3月24日。
未具名:〈【同婚三週年,友善速速前!】彩虹平權大平台 同婚三週年民調發布記者會〉,彩虹平權大平台。https://equallove.tw/news/1812。檢索日期:2022年6月21日。
未具名:〈對LGBT族群友善國家排行出爐!熱門度假勝地沒想像中安全〉,《自由時報》(2019年11月29日)。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993461。檢索日期:2024年3月26日。
未具名:〈臺灣漢人民間信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digimuse.nmns.edu.tw/da/collections/ha/re/,檢索日期:2024年2月17日。
未具名:〈認識同志〉,台灣同志諮商熱線協會。https://hotline.org.tw/book/10。檢索日期:2021年9月27日。
吳方稜、黃怡菁:〈永遠15歲的玫瑰少年——葉永誌:你還記得這位孤身倒臥廁所血泊逝世的少年嗎?〉,《親子天下》(2023年4月12日)。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2375。檢索日期:2024年4月8日。
吳柏緯:〈2019年5月17日——台灣寫下歷史,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國家〉,《報導者》(2019年5月17日)。https://www.twreporter.org/a/taiwan-first-legalize-same-sex-marriage-asia-country。檢索日期:2021年10月18日。
吳柏緯:〈2019年5月17日——臺灣寫下歷史,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國家〉,《報導者》(2019年5月17日)。https://www.twreporter.org/a/taiwan-first-legalize-same-sex-marriage-asia-country。檢索日期:2024年2月29日。
李秉芳:〈【性平大事記】從彭婉如、葉永誌到同婚合法化,臺灣性平教育30年艱辛路〉,《關鍵評論網》(2020年4月20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gendereducation20/133256。檢索日期:2024年4月8日。
幸發亭蜜豆冰本舖:〈關於招牌蜜豆冰由來的資訊更正〉,幸發亭蜜豆冰本舖臉書貼文(2022年4月4日)。https://www.facebook.com/singfating/photos/a.838270359590846/4952201588197682/?type=3。檢索日期:2024年4月6日。
林幼晴:〈彩色台灣事件簿——台灣同性戀現狀實錄〉,社團法人台灣性學網(2010年1月15日)。http://ssst.hsi.stu.edu.tw/2010/01/15/彩色台灣事件簿-台灣同性戀現狀實錄/。檢索日期:2021年10月20日。
林育綾:〈2020同志事件回顧!《國王與國王》下架、Youtuber被週刊出櫃入榜〉,《ETtoday新聞雲》(2020年12月22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1222/1881610.htm。檢索日期:2024年4月8日。
林欣誼:〈羅浥薇薇騎士 跨性別烏托邦〉,《中國時報》(2013年12月24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224000503-260115?chdtv。檢索日期:2023年7月29日。
林新惠:〈李屏瑤X向光植物:我們該如何長大?〉,《聯合文學》(2018年,11月23日)。https://www.unitas.me/archives/5545,檢索日期:2023年9月2日。
胡國楨:〈告解〉,〈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943。檢索日期:2022年4月12日。
徐以琳:〈全球民調/英國 同為酷兒卻差超多?相比同志族群 英跨性者至今仍備受歧視〉,《臺灣調查網》(2023年6月11日)。https://tw.news.yahoo.com/臺灣調查網-全球民調-英國-同為酷兒卻差超多-相比同志族群-021220085.html。檢索日期:2024年2月27日。
許仁碩:〈禁止同婚是違憲的!日本LGBT「劃時代勝訴」的平權下一步?〉,《轉角國際》(2021年3月26日)。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5345830。檢索日期:2024年2月29日。
許書銘編譯:〈Eva Kosofsky Sedgwick賽菊蔻〉,英文文學與文化資料庫(2010年7月)。http://english.fju.edu.tw/lctd/List/TheoristsIntro.asp?T_ID=99。檢索日期:2021年9月28日。
許劍橋:〈同志文學〉,《臺灣大百科全書》(2009年10月28日)。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649。檢索日期:2021年9月6日)。
許嚴冰:〈身為一個年輕人,國民黨得不到我支持的三個原因〉,「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9743。檢索日期:2024年3月24日。
陳亦琳:〈「退回服貿」不等於拒絕競爭〉,「ETtoday新聞雲論壇」。https://forum.ettoday.net/news/339558。檢索日期:2024年3月24日。
陳沛淇:〈「穿越」是為了愛與改變:評楊双子《花開時節》〉,「OPEN BOOK閱讀誌」(2017年11月17日)。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876。檢索日期:2024年3月31日。
陳亭伃:〈同志超商前接吻「遭攻擊濺血」 男狠嗆「死同性戀」他心通發文:我沒有做錯任何事〉,《風傳媒》(2023年3月4日)。https://tw.news.yahoo.com/同志超商前接吻-遭攻擊濺血-男狠嗆-死同性戀-他心痛發文-095621785.html。檢索日期:2024年4月8日。
陳映竹:〈拿掉不當字眼 同志教育八月照上路〉,《中廣新聞》(2011年7月25日)。http://gsrat.net/news/newsclipDetail.php?ncdata_id=7513。檢索日期:2024年3月26日。
陳昱慈:〈男同志的大腦有比較女性化嗎?皮質下兩性差異核團的故事〉,《女科技人電子報》第135期(2019年3月15日)。http://www.twepress.net/new/seminar/item/773-seminar-135-1。檢索日期:2023年8月4日。
陳國偉:〈曾是昨日的嚮往,卻成了今日的徬徨——讀張維中《不在一起不行嗎?》〉,「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2021年10月15日)。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5066。檢索日期:2022年6月22日。
國家教育研究院:〈猿猴取月【佛教類參考語料】〉。https://dict.idioms.moe.edu.tw/idiomView.jsp?ID=28198&q=1。檢索日期:2024年4月20日。
湯舒雯:〈【新手上路】《向光植物》李屏瑤:我想寫一個女同志不自殺的故事〉。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2016年2月22日)。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8465。檢索日期:2021年9月30日。
廉思主編:《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內容簡介,中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139026,檢索日期:2024年3月17日。
楊双子:〈《撈月之人》是怎樣煉成的(一)〉,楊双子臉書貼文(2016年7月14日)。https://www.facebook.com/maopintwins/photos/a.459689094164496/858433787623356/?locale=hi_IN%E3%80%82。檢索日期:2024年2月17日。
楊双子:〈双子的街頭飲食踏查〉,楊双子臉書貼文(2021年5月27日)。https://www.facebook.com/maopintwins/photos/a.459689094164496/2285516301581757/?type=3。檢索日期:2024年4月6日。
楊双子:〈臺灣有歷史小說嗎?如果有,時代小說呢?回應2017 Openbook好書獎文學類評審報告〉,「OPEN BOOK閱讀誌」(2018年2月22日)。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1068。檢索日期:2024年3月31日。
楊双子vs.瀟湘神:〈「台灣書寫意識」萌發的時刻〉,《聯合報》(2022年7月4日)。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7048/6424643。檢索日期:2024年2月10日。
詹閔旭:〈【重點書評】自我的公眾史:讀楊双子《臺灣漫遊錄》〉。聯合文學unitas生活誌(2020年5月7日)。https://www.unitas.me/?p=14559。檢索日期:2021年9月22日。
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真愛聯盟事件大事記〉(2023年11月11日)。https://tgeea.org.tw/advocacy/6515/。檢索日期:2024年4月8日。
趙靜瑜:〈邱妙津傳奇一生 交響樂呈現〉,《中國時報》2015年5月4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04000427-260115?chdtv。檢索日期:2021年10月12日。
衛生福利部:〈民間機構投訴「性傾向扭轉(迴轉)治療」〉。https://www.laws.taipei.gov.tw/Law/LawInterpretation/LawInterpretationContent?soid=182409,檢索日期:2022年4月26日。
謝君臨:〈立院三讀》同性婚姻者可共同收養子女〉,《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302755。檢索日期:2024年3月25日。
謝孟穎:〈臺灣人權史上最黑暗一天!反同勢力大獲全勝 同婚同志教育5項公投全拿下〉,《風傳媒》(2018年11月24日)。https://www.storm.mg/article/650119。檢索日期:2024年4月8日。
謝珮琪:〈同性戀不是病!衛福部函釋確定禁止「性傾向扭轉治療」〉,《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402028,檢索日期:2022年4月26日。
魏瑛娟:〈蒙馬特遺書——女朋友作品二號〉,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2000年9月15日)。https://www.eti-tw.com/work/pQyuptPhmC2DeM9GX。檢索日期:2021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