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育健 Hsu, Yu-chien |
---|---|
論文名稱: |
國語文教科書內容設計之研究~以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為例 The Content-Design of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A Case Study in Taiwan, China,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
指導教授: |
高新建
Gau, Shin-Jiann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36 |
中文關鍵詞: | 國語文 、教科書 、教科書內容設計 、教科書編輯 |
英文關鍵詞: |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 textbook content-design, textbook compil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872 下載:20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教科書研究基本上可分為研發、編輯、審定、選用與評鑑等取徑,然而國內已有之教科書研究成果,主要偏重於審定、選用及評鑑等三方面,至於研發、編輯等方面則較少理論或實證研究;其中,尤以關於整體品質之內容設計層面,值得加以探討之。本研究以臺灣、中國、香港與新加坡等四地之國語文教科書內容設計為研究主題,採文件分析與訪談探求四項研究目的:瞭解各版本國語文教科書內容之設計理念、分析其內容之組織架構、探討其內容設計之運作歷程,以及探究內容設計時的影響因素等。文件分析的對象為臺灣翰林版小學國語文教科書、中國人民教育出版社發行之小學語文教科書、香港牛津出版社印行之啟思版小學中國語文教科書,以及新加坡教育部發行小學華文教科書等,共101冊進行內容設計之比較分析研究。在訪談部分,共訪談13位相關人員。
本研究結果發現,各版本設計理念主要來自課程綱要與主編的理想,而課程綱要又為其重要依據。其次,三大運作歷程分別為:評估準備階段的團隊成立、理念確認、能力架構;選編設計階段的蒐集材料、組織單元與改寫修正;修正出版階段的通過審查、行銷服務與出版檢討。至於組織架構,各版本則呈現由課程綱要轉化而來的能力架構,以數篇相同主題的課組織而成單元設計,以及字、詞、句與閱讀為核心的練習規劃。最後,關於影響國語文教科書內容設計的內部因素,包含出版社人員、內容設計團隊、研究發展機制;外部因素則包含政策環境、審查制度、顧客需求、市場競爭等。此外,針對出版社、設計團隊、政府、研究機構、學校教師、未來研究者等提出相關建議。
Textbook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areas of development, compilation, examination, selection-used, and evaluation. While most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es focus on the last three, this study emphasizes the area of content-design.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design of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in Taiwan, China,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through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to explore the following four issues: understand the logic of the content-design of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analyze the structures and compositions of the contents; explore the operational processes of the content-design;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ontent-design.
This research found out that the content-design is mainly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and textbook editors’ rationale, and mostly rely on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Secondly, the three developmental procedures are estimation, design, and edition phases accordingly. As to the structure and compilation of the textbooks, most editions utilize several lessons with similar topics to introduce the competence required in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with practices of different abilities development. Lastly, the interio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ntents include the staff, design team, while the exterior ones are governmental policies, review system, and customers’ needs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中國教育部(2009年10月10日)。基礎教育發展概況。取自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09/info4009.htm
方德隆(譯)(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原作者:A. C. Ornstein & F. P. Hunkins)。臺北市:高等教育。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秀如(1996)。國小高年級國語科編排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技術學院,雲林縣。
王松泉、錢威(2002)。中國語文教育史簡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王珩等(2008)。國語文教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洪葉。
王萬清(1997)。國語科教學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榮生(2003)。上海和香港語文課程改革述評。載於羅厚輝主編,香港與上海的課程與教學改革:範式轉換(頁77-94)。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司琦(2005)。小學教科書發展史-小學教科書紙上博物館。臺北市:華泰。
江明(2000)。關於大陸地區中小學教材的編審制度。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主辦之「教科書制度研討會資料集」(頁117-130),臺北市。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何文勝(2008)。大陸、臺灣、香港與新加坡初中中國語文教科書編選體系的比較研究。載於「國民中小學國語文教科用書之比較探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9-51),臺北市。
余少麟、李洪瑩、劉偉興(譯)(1994)。版面設計實用指南(原作者:G. Davis)。臺北市:臺灣珠海。
吳佳蓉(2007)。九十四年國小國語教科書之外國文學選錄析論-以王爾德(Oscar Wilde)《自私的巨人》和奧‧亨利(O Henry)《最後一片葉子》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29,1-14。
吳俊憲(2008)。教科書的設計與編輯。載於國立編譯館(主編)「2008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手冊(頁49-58),臺北市。
吳雅玲(2002)。國中二年英語科教科書中性別意識之檢視。課程與教學,5(3),81-98。
吳榮鎮(1992)。中共義務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呂達(2000)。大陸中小學教材改革回顧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主編)「教科書制度研討會資料集」(頁12-22),臺北市。
呂達(2006)。大陸中小學教材制度的改革發展。載於國立編譯館(主編)教科書之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新世紀中小學教科書革新與研究論文集(頁49-65),臺北市。
李子建(2005)。香港小學社會科與常識科的課程變遷。課程與教學,8(3),157-171。
李子建(2009)。課程改革理念、課程綱要與教科書轉化議題-香港觀點。載於國立編譯館主辦之「課程轉化議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1-86),臺北市。
李玉貴(2001)。以「圖畫」「故事」「書」培養閱讀寫作能力。研習資訊,18(5)。取自http://www.iest.edu.tw/issue/JI/v18n5/5.htm
李依茜(2009)。教科書開放政策下的自由與規範-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審查歷程為例。載於國立編譯館主辦之「國立編譯館獎助教科書研究博碩士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33-60),臺北市。
李漢偉(1999)。國小語文科教學探索。高雄:麗文。
李鍌(2002)。悠悠歲月十二年──主編國立編譯館國小國語科教科書的回顧與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1),7-16。
汪瑩(2000)。語文教材編寫改革及其發展。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主辦之「教科書制度研討會資料集」(頁83-93),臺北市。
汪學文(1986)。中共教育改革與四項建設之關係。臺北市:正中。
邢小萍(2002)。教科書編輯與審查訪談記錄。未出版。
周珮儀(2003)。教科書研究的現況分析與趨勢展望。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頁175-207)。高雄:復文。
周珮儀(2005)。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分析。課程與教學,8(4),91-116。
周珮儀(2006)。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載於國立編譯館主辦之「教科書之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29-48),臺北市。
周愚文、黃烈修、高建民(1999)。大陸教育。臺北市:商鼎文化。
林于弘(2005)。九年一貫國小國語文教科書之原住民形象刻畫與教學指向探究。國立臺北市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18(1),271-288。
林于弘(2006)。九年一貫國語教科書的檢證與省思。臺北市:洪葉文化。
林于弘、林佳均(2008)。九年一貫國語教科書標點符號教材文件分析比較。教科書研究,1(1),105-121。
林昆範、簡愷立(2005)。國小部編本國語教科書字形與編排之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33(4),18-29。
林智中(2008)。香港教科書制度的理念與實踐。教科書研究,1(2),29-44。
林曉茹(2007)。國小國語教科書語文統整練習之句型建構探討。國民教育,47(4),85-94。
施仲謀、許序修(2009年11月4日)。97回歸後的香港語文教育。西安教育網,K12教研論文庫。取自http://218.30.22.107/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高雄:麗文文化。
范信賢(2002年5月31日)。「文本」:後現代思潮下對教材概念的再省思。取自http://ezgo.tpc.edu.tw/social/fmes/chapter/chapter08.htm
范蔚(2007)。新世紀初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論基礎思考-兼論課程理論在課程改革中的功能定位。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主辦之「第九屆兩岸三地課程理論研討會-課程理論與課程改革」論文集(上)(頁236-245),臺北市。
韋志成(2005)。語文課程教育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
香港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2009年11月1日)。香港教科書出版的現況介紹。取自http://www.legco.gov.hk/yr08-09/chinese/panels/ed/papers/ed0511cb2-1520-1-c.pdf
高新建(1991)。國小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高新建、許育健(2004)。臺灣課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辦之第十屆課程與教學論壇「課程與教學革新的反省與前瞻」論文集(頁48-61),臺北市。
高新建、陳順和、許智妃(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念的實踐。輯於羅厚輝、林碧霞(主編),學校課程領導的發展(頁136-150)。香港:優質教育基金。
崔巒(2000)。大陸地區教科書的發展──半個世紀以來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編寫。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主辦之「教科書制度研討會資料集」(頁94-103),臺北市。
張秀瓊、黃寶園(2006)。國民小學國語科教科書遊記類文章之分析與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0(1),1-20。
張芬芬、陳麗華、楊國揚(2009)。課程改革理念、課程綱要與教科書轉化議題-臺灣觀點。載於國立編譯館主辦之「課程轉化議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38),臺北市。
張煌熙(2007)。教科書審查制度的發展與影響-為出版業者與消費者築橋。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制度與影響(頁49-75)。臺北市:五南。
張維真(2004)。國民小學中低年級國語教科書鄉土教育之文件分析研究--以南一、康軒、仁林及翰林版為例。國立編譯館館刊,32(3),14-25。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莫禮時(1996)。香港學校課程的探討。香港:香港大學。
許育健(2002)。國語文領域課程小組角色任務初探。課程與教學通訊,11,16-22。
許育健(2003)。九年一貫課程語文領域的困境與解決之道~單元統整教學設計。教育資料與研究,52,68-74。
許慧伶(2009年10月11日)。新加坡的語文政策與課程規劃。http://web.nuu.edu.tw/~hlhsu/Grace/pdf/Publication/NSC_08.pdf
陳之權、胡月寶、陳志銳(2008)。新加坡當前中學華文教材存在的兩個問題。載於教育部主辦之「國民中小學國語文教科用書之比較探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9-153),臺北市。
陳弘昌(2001)。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正治(2008)。國語文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陳玉玟(2004)。教科書市場的多元化假象-以我國國中國文教科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玉玲(2007)。九年一貫課程國小國語教科書寓言教材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6,549-584。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頁10-18)。臺北市:編者 。
陳伯璋(2005)。從課程改革省思課程研究典範的新取向。當代教育研究,13(1),1-34。
陳志銳、陳之權、胡月寶(2008)。新加坡小學課本中的單元式教材在華文作為第二語文教學上的適用性和實用性。載於教育部主辦之「國民中小學國語文教科用書之比較探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38),臺北市。
陳怡靖(2003)。中小學國語文教科書文件分析-臺灣民眾的成功歸因。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0,223-250。
陳欣蘭(2008)。新舊課程時期國小國語教科書編輯經驗之敘說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陳思偉(2007)。比較教育。臺北市:心理。
陳虹彣(2008)。日治時期臺灣人用教科書與日本國定教科書之比較研究―以1937-1945年國語教科書的編輯與教材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麗華(2008)。評介「為學習而設計的教科書」及其對我國中小學教科書設計與研究的啟示。教科書研究,1(2),137-159。
曾志朗(2000年6月28日)。開放教科書民間審定本之問題與因應專案報告【公告】。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teach.eje.edu.tw/data/kunda/20006291638/890628開放教科書民間審定本後之問題與因應(完成).htm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黃秀霜、方金雅、宋文菊、曾雅瑛(2000)。國語科。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國小審定本教科書評鑑報告第七、八冊(頁13-71)。臺北市:編者。
黃秀霜、方金雅、曾雅瑛、宋文菊(2001)。國小四年級國語科各審定版本教科書之評析。臺南師院學報,34,119-154。
黃政傑(主編)(1990)。臺灣教改1999(下篇)。臺北市:漢文。
黃政傑(1991)。課程。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概論(頁10-22)。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5)。國民小學教科書審查標準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大教研中心。
黃政傑、張嘉育(2007)。教科書政策分析:焦點、爭議與方向。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制度與影響(頁1-26)。臺北市:五南。
黃瑞枝(1997)。說話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黃瑞茵(2007)。國小國語教科書編排設計之研究-以臺灣與日本教科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黃嘉雄(2000)。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制度的現況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主辦之「教科書制度研討會資料集」(頁66-82),臺北市。
黃顯華(2000)。香港地區教科書選用制度。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辦之「邁向課程新紀元(三)教科書制度研討會」會議手冊(頁23-41),臺北市。
黃顯華、霍秉坤、吳茂源(1995)。評估語文教科書分析架構的一個建議。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主編),臺灣、大陸、香港、新加坡四地中學語文教學論文集(頁19-23)。臺北市:師大中教輔委會。
新加坡教育部(2006)。育人為本。新加坡:作者。
楊景堯(2002)。中國小學語文教科書之研究。國文天地,18(5),86-91。
楊景堯(2004)。臺灣地區國民小學低年級康軒版國語教科書教育意涵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2(3),2-13。
楊慧文(1999)。大陸義務教育教材之研究──小學語文教科書分析。高雄:復文。
葉興華(2002)。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國語文第一冊教科書識字教材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345-377。
葉興華(2007)。教科書評鑑與選擇後的重要課題-教師的教科書使用。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制度與影響(頁77-94)。臺北市:五南。
董蓓菲(2001)。大陸、香港、臺灣小學語文教科書的比較。載於鄧仕樑(主編),香港語文教學反思:《中國語文通訊》選輯(頁253-265)。香港:中文大學。
廖經華(2002)。談教師眼中的「教科書」。翰林文教,29,17-21。
熊鈍生主編(1981)。辭海(增訂本)。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熊賢君(1998)。千秋基業──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市:高等教育。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甄曉蘭(2007)。如何編制課程。載於甄曉蘭(主編),課程經典導讀(19-38) 。臺北市:高等教育。
趙鏡中(2001) 。國語文統整教學的「統整」在哪裡?九年一貫語文統整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9-62)。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劉世閔(2007)。從權力結構的角度論述分析臺灣教科書政策。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制度與影響(頁95-125)。臺北市:五南。
劉潔玲(2008)。課程改革下香港語文科教科書的轉變及教師選擇和調適教科書的情況。載於教育部主辦之「國民中小學國語文教科用書之比較探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3-64),臺北市。
歐用生(1990)。我國國小社會科「潛在課程」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歐用生(1996)。國民小學藝能科教科書評鑑研究。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1999)。新世紀的學校。臺北市:臺灣書店。
歐用生(2003a)。教科書之旅。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2003b)。課程典範再建構。高雄:麗文文化。
潘慶輝等(2009年10月15日)。參訪新加坡小學語文教育交流紀實。取自http://www.tcsps.tpc.edu.tw/blog/index.php?load=read&id=108
潘麗珠(1995)。大陸全日制高中語文教材特色研究。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主編),兩岸暨港新中小學國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535-565)。臺北市:師大國文系。
潘麗珠(2006)。現行國中國文教科書組織原則與編選問題探析。載於國立編譯館主辦之「教科書之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205-214),臺北市。
潘麗珠、高嘉微(2008)。臺灣與大陸之教科用書審定制度比較探析。載於教育部主辦之「國民中小學國語文教科用書之比較探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1-98),臺北市。
蔡秀美(2008)。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消防教育:以國語教科書、修身教科書為中心。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54,17-24。
鄭世仁(1995)。我國國小教科書之文件分析-以兒童概念發展為依據。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計畫編號︰NSC 84-2411-H-134-004。
鄭玓玲(2002)。國中英語教科書編輯歷程與內容編寫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蕭新煌(1987)。臺灣問題。臺北市:敦煌。
賴宣羽(2003)。新課程國語教科書內容走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閻立欽(2000)。大陸地區的教科書制度。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主編)「教科書制度研討會資料集」(頁4-11),臺北市。
謝筱蕙(2008)。兩岸高中國語文教科書編制與政治意識形態選課研究──以龍騰版與人教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謝燕隆(1980)。國中英語教科書的教材組織:分析與建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簡愷立(2005)。國小部編本國語教科書版面編排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藍順德(2002a)。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審定政策執行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藍順德(2002b)。我國中小學教科書編審制度的回顧與前瞻。國立編譯館通訊,14(2),2-10。
藍順德(2004)。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4(32),2-25。
藍順德(2005)。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市:五南。
藍順德(2006)。我國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的回顧。載於國立編譯館主辦之「教科書之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3-28),臺北市。
顏福南(2002)。九年一貫語文領域教科書的新角色。翰林文教,29,22-27。
羅秋昭(2007)。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蘇曉環(2002)。中國教育:改革與創新。北京:五洲。
Angell, J., DuBravac, S., & Gonglewski, M. (2008). Thinking globally, acting locally: selecting textbooks for college-level language programs.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41(3), 562-572. Retrieved March 27, 2009, from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database. (Document ID: 1579503791).
Apple, M. W. (1986), Teachers and texts, New York: Routledge.
Arzybova, O. (2007). active learning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a textbook. Thinking classroom, 8(1), 27-31.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09, from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Document ID: 1387415501).
Chambliss, M. J., & Calfee, R. C. (1998). Textbook for learning: Nurturing children’s minds. Malden, MA: Blackewll.
Crossley, M., Murby, M. (1994). Textbook provision and the quality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ssues and policy options. Comparative Education, 30(2), 99-113.
Edwards, C. (2008). The how of history: Using old and new textbooks in the classroom to develop disciplinary knowledge. Teaching History, 130, 39-45.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09, from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Document ID: 1546454801).
Farrell, J. P. (2002). Textbook: overview. J. P. Guthrie (Ed.)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pp.2551-2554). New York: Macmillan.
Garber-Miller K. (2006). Playful textbook previews: Letting go of familiar mustache monologues.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50(4), 284-288.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09, from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Document ID: 1178651561).
Gentry, J., Fowler, T., & Nichols, B. (2007). Textbook preferences: The possibilities of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in social studies with an individualized textbook. Journal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Research, 18(4), 493-510.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09, from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Document ID: 1380021151).
Giroux,H.A. (1988).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Massachusetts:Bergin & Garvey.
Guasco M. J. (2003). Building the better textbook: The promises and perils of e-publication.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89(4), 1458-1462.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09, from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Document ID: 322752451).
Henson, K. T. (2006). Curriculum planning: Integrating multiculturalism, constructivism, and education reform. Long Grove,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Landrum, R. E. & Clark, J. (2006).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extbook outline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40(3), 646-650.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09, from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Document ID: 1174857571).
Laspina, J. A. (1998). The visual tur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xtbook.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Neumann, P. H. (1980). Publishing for schools: Textbooks and the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Educational Resource Information Center, ED 199 812)
Sharp, J. E. M. (2005). High-Tech TextBooks. ASEE Prism, 15(3), 42-45.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09, from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Document ID: 930823431).
Sherry Keith. (1991). The determinants of textbook content. In P. G. Altbach(eds.), Textbook in America society: Politics, policy, and pedagogy (pp. 43-60).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hibley, I., Dunbar, M., Mysliwiec, T., & Dunbar, D. (2008). Us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s to promote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Alternatives to the traditional textbook.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38(2), 54-58.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09, from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Document ID: 1590055131).
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2008). Education in Singapore. Singapore: Author.
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2009).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Singapore: Author.
Slattery, P. (1995).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postmodern era.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Spencer. C. (2006). Research on learners' preferences for reading from a printed text or from a computer scree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1(1), 33-50.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09, from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Document ID: 1111607921).
Thomas B. Fordham Institute [TBFI]. (2004).The mad, mad world of textbook adoption. Washington D. C. : author.
Venezky, R. L. (1992). Textbooks and society. In P. W. Jack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 project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pp. 436-464). New York: Macmillan.
Vernon, R. F. (2006). Paper or pixels ? An inquiry into how students adapt to online textbook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42(2), 417-427.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09, from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Document ID: 1062625171).
Waniek, J., & Schäfer, T. (2009). The role of domain and system knowledge on text comprehension and information search in hypermedi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18(2), 221-239.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09, from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Document ID: 1793840811).
Westbury, I. (1990). Textbooks, textbook publishers, and the quality of schooling. In D. L. Elliott & A. Woodward (eds.), Textbooks and schoo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Eighty-nin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p. 1-22). Chicago: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