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靖葦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私立國民中小學獎補助機制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subsidy and award mechanisms of the privat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municipality. |
指導教授: | 蓋浙生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8 |
中文關鍵詞: | 獎助機制 、補助機制 、私立國民小學 、私立國民中學 |
英文關鍵詞: | award mechanism, subsidy mechanism, private elementary school, private junior high school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3 下載: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有四:一、探討政府獎補助私立國民中小學之合理性;二、瞭解臺北市現行獎補助機制與私立國民中小學財務經營之關係;三、調查相關人員對臺北市私立國民中小學獎補助機制相關改革的觀點與看法;四、綜合研究發現,提出改進臺北市私立國民中小學獎補助機制的相關建議。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文獻探討和訪談。首先,研究者針對獎補助機制之相關問題進行文獻探討;其次則經由訪談分析,一方面瞭解不同領域的受訪者對臺北市私立國民中小學獎補助機制之看法,另一方面則印證文獻探討之分析。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政府獎補助私立國民中小學的合理性
(一)補助的合理性尚待私立國民中小學角色定位之確定;
(二)補助宜由地方統籌分配惟中央可扮演平衡的角色;
(三)獎補助對象應兼顧私校與私校學生。
二、臺北市現行獎補助機制與私立國民中小學財務經營之關係
(一)臺北市長期以來僅重視對私校的補助而忽略獎助;
(二)私校的財源結構影響未來發展的規劃;
(三)政府與私校對補助款的期待不同導致滿意度有所落差;
(四)補助款對私立國民中小學整體財務經營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涵。
三、臺北市私立國民中小學獎補助機制相關改革之可行性
(一)獎補助方式已漸次取得共識惟標準與範圍方面的看法仍過於分歧;
(二)對私校規範的合理性宜以保障學生權益來考量;
(三)私校分類的措施有助於多元化的實現惟執行不易。
The five purpose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Exploring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ubsidy and award mechanisms for the privat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2.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 of the present subsidy and award mechanisms and the financial operation of the privat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municipality. 3. Investigating correlative people’ perspectives about the feasible ways of the subsidy and award mechanisms in Taipei municipality. 4. Proposing the relevant suggestions of the subsidy and award mechanisms in Taipei municipali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s mentioned above, this study adopts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interview. First, the researcher does the literature review which aims at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subsidy and award mechanisms. Second, the researcher uses interview to understand the opinions of interviewees in different fields, and to underpin the former literature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ubsidy and award mechanisms for the privat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1)The rationality of the subsidies depends on the definition about the role of the privat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2)It is good for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handle the distribution of subsidies. Howev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an play a balance role.
(3)The targets of the awards and subsidies should both include schools and students.
2. The relation of the present subsidy and award mechanisms and the financial operation of the privat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municipality:
(1)The government has only emphasized on subsidies not on awards for a long time.
(2)The financial structure of the privat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fluences the future plan.
(3)The different expectation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rivat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about subsidies resulted in the various degree of satisfaction.
(4)The subsidies just assisted the financial operation of the privat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partly.
3. The feasible ways of the subsidy and award mechanisms in Taipei municipality:
(1)Interviewees had the common opinions about the subsidy and award mode gradually, but not about the criteria and ranges of the subsidy and award.
(2)About the supervision of the privat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t’s better to take the students’ right into consideration.
(3)Classifying private schools can facilitate diversity, but it’s not easy to realize.
一、中文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委員會政策法規司(主編)(1993)。部分國家和地
區私立學校法規選編。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
公教人員保險法(2002)。
方彤(1999)。美國教育「公款私用」知多少。比較教育研究,120,56-
57。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炳照(2002)。中國私學、私立學校、民辦教育研究。中國:山東教
育。
王偉(2003)。美國私立中小學的近期變化。比較教育研究,152,83-
87。
王鳳鶯(2000)。義務教育階段私立學校政策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曉輝(2002)。法國私立教育的基本特點。比較教育研究,148,41-
46。
王麗雲(2004)。教育研究中的菁英訪談。教育研究資訊,12(2),95- 126。
四一0教育改造聯盟(1996)。民間教育改造藍圖。臺北市:時報。
朱敬一、葉家興(1994a)。台灣的「私人興學」-現況檢討與政策建議
(中)。人本教育札記,58,95-111。
朱敬一、葉家興(1994b)。台灣的「私人興學」-現況檢討與政策建議
(上)。人本教育札記,57,95-111。
朱敬一、戴華(1996)。教育鬆綁。臺北市:遠流。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
作者。
吳老德(2001)。正義與福利國家概論。臺北市:五南。
吳明益(1994)。國家管制教育市場的合理地位與制度因應-以教育權的
保障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市。
吳知賢(1997)。臺灣地區公、私立國中、國小學校選擇之研究。國立編
譯館館刊,28(2),275-309。
吳知賢、段良雄(1998)。臺灣地區公私立國中、國小學校選擇模式。國
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2),254-268。
吳開華(2000)。美國私立學校與政府關係之法理分析。比較教育研究,
125,30-33。
我國私立學校之經營現況(2001)。一銀產經資訊,433,10-17。
李希揚(1999)。我國教育事業民營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金桐(1995)。財政學。臺北市:五南。
李美妹(1993年,12月13日)。訂定獎助私立學校金額標準。世界論壇
報,6版。
李聰超(2003)。我國私立高級中等學校監督與輔導政策之研究。臺北市
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繼來(2002)。我國私立高中職學雜費政策與政府補助制度之研究。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沈姍姍(2000)。國際比較教育學。臺北市:正中。
私立學校法(2003)。
私立學校獎助辦法(1999)。
私校評鑑良好,補助增加(2004,3月16日)。中國時報,C2版。
私校補助不再統統有獎(2001,4月11日)。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新聞稿。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2003)。
周志宏(2001)。私人興學自由與私立學校法制之研究。臺北市:學林。
周志宏(2003)。教育法與教育改革。臺北市:高等教育。
周志宏、陳舜芬(主編)(2000)。教育法規。臺北市:學林。
周愚文(1998)。鬆什麼?綁什麼?-論私人興學。中等教育,49(2),
25-36。
林文達(1986)。教育財政學。臺北市:三民。
林玉芬(1995)。臺灣省獎助私立高中高職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建中(1996)。我國對私立學校管制之理論基礎、基本態度、管制手段
及其間矛盾性之探討。憲政時代,22(1),3-19。
林建甫、林修葳、饒秀華、傅冶天(譯)(2002)。N. G. Mankiw著。經
濟學原理。臺北市:台灣東華。
林振春(1992)。社會調查。臺北市:五南。
林逢祺(2004)。教育規準論。臺北市:五南。
社會救助法(2000)。
柯銀德(2003)。台南縣公私立國中學生父母期望、學生成就動機與焦慮
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縣。
洪成文(1998)。澳大利亞中小學最新補助方案。外國中小學教育,93,
48。
洪成文(2003)。國外私學公助實踐模式的比較與思考。比較教育研究,
154,82-86。
范秀滿(2001)。私立技術學院教育經費獎補助問題之研究。臺北市立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特殊教育法(2001)。
高雄市公私立國民中學九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請領就學優待金等三項經費
作業要點(2003)。
高雄市私立國民中小學學生收費要點(2002)。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十)。臺北市:文景。
張民選(1997)。促進教育財政公平:各國關注的新課題。外國教育資
料,135,33-38。
張晉芬(2001)。臺灣公營事業民營化:經濟迷思的批判。臺北市:中央
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總敏(2002)。經濟學。臺北市:翰蘆。
張舜傑(2001)。天主教私立若瑟國小學校發展史之研究(1960-
2001)。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市。
張福建(1991)。羅爾斯的差異原則及容許不平等的可能程度。載於戴
華、鄭曉時(主編),正義及其相關問題(頁281-304)。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教育基本法(1999)。
教育部(主編)(2003,9月)。討論題綱五:輔導私校校務發展,建立
多元特色之優質教育環境。載於教育部舉辦之「全國教育發展會議」
大會議題討論資料(頁112-125),臺北市。
教育部統計處(2002)。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統計處(2003a)。主要統計表:歷年校數、教師、職員、班級、
學生及畢業生數。2003年11月21日,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
教育部統計處(2003b)。九十一學年度各級學校概況表。2004年4月15
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
user1/b87.xls
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2000)。
教育體制檢討小組(1996)。私立學校法。教改通訊,26,22-26。
梁育誠(2003)。中日兩國私立學校法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
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育典(2000)。法治國與教育行政。臺北市:高等教育。
陳志桓(1997)。私立中小學學雜費訂定決策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會計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明印(1999)。從教育行政的觀點看國民教育法的修正精神及內涵。國
民教育,39(6),25-36。
陳新民(1995)。中華民國憲法釋論。臺北市:自版。
陳德華(1993)。政府對私立學校的獎助。社區發展季刊,62,129-
133。
陳德華(1999)。我國政府獎補助私立大學校院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麗珠(1993)。我國中小學教育財政公平之研究。高雄市:復文。
陶景(1998)。澳大利亞擴大學校選擇權利的改革。外國中小學教育,
93,12-14。
彭虹斌(2001)。日、美私立教育營利問題分析及啟示。比較教育研究,
128,52-54。
曾曉淺、李明霞(1999)。九十年代美國基礎教育的「私校公助」。比較
教育研究,119,23-27。
黃政傑(2001)。私立學校的發展與展望。師友月刊,408,4-9。
黃智煒(2001)。我國國民教育階段公私立學校結構比例調整策略之研
究。國際暨南大學教育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黃榮村、胡家祥(1996)。民間興學與辦學的政策環境:以中小學為例。
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黃曉芬(2003)。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以三所私立國小為例。國立臺東
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楊宗明(1998)。嘉義市公、私立中小學實施全面品質管理可行性之研
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葉立誠、葉至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
臺北市公私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雜費及各項代收代辦費收支辦法
(2003)。
臺北市私立國民小學收費有條件開放自由化(1999)。
臺北市私立國民中小學暨附設幼稚園招生實施要點(2003)。
臺北市私立國民中學九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收費金額(2003)。2003年10
月30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edu2/2-
2/920623/臺北市私立國民中學九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收費金額.doc
臺北市私立國民中學收費有條件開放自由化(2000)。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3)。市立各級學校學區。2004年1月14日,取自
http://www.edunet.taipei.gov.tw/edu2/page2.htm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九十一年度補助私立學校改善教學設備設施實施計畫
(2002)。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九十二年度補助私立學校改善教學設備設施實施計畫
(2003)。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九十年度補助私立學校改善教學設備設施實施計畫
(2001)。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統計室(2003b)。臺北市歷年教育經費成長及學生單
位成本分析。2003年11月24日,取自
http://www.edunet.taipei.gov.tw/edu2/2-14/
92年臺北市教育統計/10其他業務92.xls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統計室(2003a)。九十一學年度臺北市所轄各級學校
概況表。2004年1月14日,取自
http://163.21.249.218/web/edu2/2-14/91學年度學校總表.xls
臺北縣公私立國民中小學九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學雜費暨各項代收代辦費
收取基準應行注意事項(2003)。
蓋浙生(1991)。教育大餅應如何分配-我們對私立學校權益的關注。教
育資料文摘,27(12),9-13。
蓋浙生(1999)。教育財政與教育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臺北市:五南。
蔣姿儀(1991)。我國私立大學教育經費補助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百昌(2001)。家長學校選擇權與公私立學校經營特性。國立中正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鄭彩鳳(1993)。美國私立中小學教育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4),
91-103。
鄧育敦(1975)。臺北市立國中暨私立初中學校與學生家庭聯繫問題之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淑娟(2002)。我國地方教育財政改革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文全(1990)。從開放社會的特性論私立學校行政的改進。載於中國教
育學會(主編),開放社會的教育政策(頁479-503)。臺北市:台
灣書店。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D. (1992). The interaction of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 systems.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6(3), 213-
236.
Broughman, S. P., & Colaciello, L. A. (2000). Private school
universe survey: 1999-2000. Retrieved October 21, 2003,
from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Private School Survey. Web site:
http://nces.ed.gov/pubs2002/quarterly/fall/q3-4.asp.
Burrup, P. E., Brimley, V. Jr., & Garfield, R. R. (1999).
Financing education in a climate of chang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hoy, S. P. (1997). Finding from 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1997: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how do they differ? (NCES
97-983) Retrieved October 21, 2003, from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Web
site:http://nces.ed.gov/pubsearch/pubsinfo.asp?pubid=
97983
Chubb, J. E., & Moe, T. M. (1990). Politics, markets, and
America's schools.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Cooper, B. S. (1989). The politics of privatization: Policy-
making and private schools in the USA and Great Britain. In W. L. Boyd & J. G. Cibulka (Eds.), Private schools and public
polic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pp. 245-268).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Dudley, J., & Smart, D. (1989). Australia: Private schools and
public policy. In G. Walford (Ed.), Private schools in ten
countries (pp. 105-132). New York: Routledge.
Durston, B. H. (1989). Issues in public funding and governance.
In W. L. Boyd & J. G.
Cibulka (Eds.), Private schools and public polic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pp. 237-244).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Edward, A., Fitz, J., & Whitty, G. (1989). Private school and
public funds: A case study of an English initiative. In W. L. Boyd & J. G. Cibulka (Eds.), Private schools and public
polic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pp. 107-124).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Erickson, R. J. (1985). Private schools and public funds.
Education, 106, 37-43.
Erickson, R. J. (1993). The private school arguments.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20, 330-333.
Eurydice (2000). Private educ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Organis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the authorities’ role.
Retrieved October 21, 2003, from
http://www.eurydice.org/Documents/private/en/FrameSet.htm
Fowler, F. C. (1992). School choice policy in France: Success
and limitation,
Educational Policy, 6(4), 429-43.
Friedman, M., & Friedman R. (1990). Free to choose : A personal
statement. San Diego, CA: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Giuliano, G. (2000). Education reflecting our society?
Michigan: Gale Group.
James, E. (1989). Public and private education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 W. L. Boyd & J. G. Cibulka (Eds.), Private
schools and public polic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pp.
213-235).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Kober, N. (1998). Lessons from other countries about private
school aid: Higher public funding for private schools
usually means government regulation. Washington, D.C.:
Center on education policy. Retrieved October 21, 2003,
from http://www.ctredpol.org/vouchers/
Ladden, H. F. (2002). Marked-based reforms in urban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64965)
Levin, H. M. (1989). Education as a public or private good. In
N. E. Devins (Ed.), Public values, private schools (pp.
215-232).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Peddle, M.T. (2000). Does government need to be involved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Evaluating policy options
using market role assessment. New York: Garland.
Stewart, D. J., & Russo, C. J. (2001).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unding non-government schools in Austral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Education and the law, 13(1), 30-41.
Teese, R. (1989). France: Catholic schools, class security, and
the public sector. In G. Walford (Ed.), Private schools in
ten countries (pp. 133-150). New York: Routledg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non-public education.
(2000). State regulation of private schools. Retrieved
October 24, 2003, from
http://www.ed.gov/pubs/RegPrivSchl/intr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