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念潔 Lee, Nien-Chieh |
---|---|
論文名稱: |
清代紅樓戲研究 Studies on Opera in Qing Dynasty: The Adaptation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指導教授: | 蔡孟珍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2 |
中文關鍵詞: | 紅樓夢 、清代戲曲 、紅樓戲 、古典小說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7 下載:3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紅樓夢》小說問世以來,即一時風行,小說原著與改編之紅樓戲的時間甚近,清代紅樓戲之改編,盛於嘉慶朝至道光咸豐之間。本論文即探討清代紅樓戲,以傳奇雜劇為主,就孔昭虔〈葬花〉、仲振奎《紅樓夢傳奇》、萬榮恩《瀟湘怨傳奇》、吳蘭徵《絳蘅秋》、許鴻磬《三釵夢北曲》、朱鳳森《十二釵傳奇》、吳鎬《紅樓夢散套》、石韞玉《紅樓夢》、陳鍾麟《紅樓夢傳奇》、周宜《紅樓佳話》作為論述分析對象。
本論文由清代紅樓戲的作者、搬演情況起始,展現清代紅樓戲之風貌,接著將關注點放在清代紅樓戲之思想、人物腳色、情節結構作探討分析,以小說至戲曲的改編為核心,同時細論小說前八十回、後四十回之轉變,以此檢視承接之後的清代紅樓戲,所受之影響,並展現何種樣貌。另方面,作為改編小說的紅樓戲,透過曲文、賓白、音樂、結構、排場、情節、腳色等,提供另一種特殊的詮釋小說方式。因此本論文另一重點,即參酌戲曲相關理論研究,反思小說、戲曲間之關係,尤其是改編小說類之戲曲間,所存在的侷限。
而藉由本論文的探討,看待做為「獨立」作品的清代紅樓戲,可見存在不同劇作家之特色,除提供觀視《紅樓夢》之不同角度,另外清代紅樓戲的出現,亦為小說《紅樓夢》接受傳播史產生一定的作用。
(一) 古籍
(明)王思任:〈批點玉茗堂牡丹亭詞敘〉,《歷代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
論著集成》明代編第三集,安徽:黃山書社,2006年。
(明)王驥德:《曲律》,收錄於《歷代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明代編第一集,安徽:黃山書社,2006年。
(明)吕天成:《曲品》,《歷代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明代編
第三集,安徽:黃山書社,2006年。
(明)臧懋循:〈元曲選後集序〉,《歷代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明代編第二集,,安徽:黃山書社,2006年。
(明)金聖嘆:《第六才子書西廂記》,《金聖嘆全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6
年。
(清)仲振奎:《紅樓夢傳奇》,收錄於阿英:《紅樓夢戲曲集》,臺北:漢京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
另(清嘉慶四年綠雲紅雨山房刻本)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北京:
學苑出版社。
(清)萬榮恩:《瀟湘怨傳奇》,收錄於阿英:《紅樓夢戲曲集》,臺北:漢京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
另:殷夢霞選編:《鄭振鐸藏古吳蓮勺盧抄本戲曲百種15》,北京:國家
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
(清)吳蘭徵:《絳蘅秋》,收錄於阿英:《紅樓夢戲曲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1984年3月
(清)許鴻磬:《三釵夢北曲》,收錄於阿英:《紅樓夢戲曲集》,臺北:漢京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
另:《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71》,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清)朱鳳森:《十二釵傳奇》,收錄於阿英:《紅樓夢戲曲集》,臺北:漢京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
(清)吳鎬:《紅樓夢散套》,收錄於阿英:《紅樓夢戲曲集》,臺北:漢京文化事
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另:《繡像紅樓夢散套》,淸蟾波閣刊本。
(清)石韞玉:《紅樓夢》,收錄於阿英:《紅樓夢戲曲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1984年3月。
(清)陳鍾麟:《紅樓夢傳奇》,收錄於阿英:《紅樓夢戲曲集》,臺北:漢京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另清末粵東省城西湖街汗青齋承刊。
(清)周宜:《紅樓佳話》,收錄於阿英:《紅樓夢戲曲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1984年3月。
(清)曹雪芹著,馮其庸等注:《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 年。
(清)張新之等評,馮其庸纂校訂定:《重校《八家評批紅樓夢》》,南昌:江西
教育出版社,2000年。
(清)孔尚任:《桃花扇》,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
(清)李漁:《閑情偶寄》,臺北:長安出版社,1979年9月。
(清)李漁:《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收錄於《歷代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
成》清代編第三集,安徽:黃山書社,2006年。
(清)梁廷柟:《藤花亭曲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楊恩壽:《詞餘叢話》,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
劇出版社,1959年。
(清)吳克岐:《懺玉樓叢書提要》,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清)姚華:《曲海一勺》,《新曲苑》(二)任中敏編,臺北:中華書局,1970
年。
(清)黃文暘撰:《曲海總目提要》,臺北:新興書局,1967年。
(清)姚燮:《今樂考證》,臺北:進學書局,1968年12月。
(清)黃旛綽撰:《梨園原》,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民63。
(清)眾香主人:《眾香國》,收錄於《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北京:中
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清)蕊珠舊史:《長安看花記》,收錄於《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清)蕊珠舊史:《丁年玉笋志》,收錄於《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清)梁章鉅:《楹聯叢話全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清)余治:《得一錄》,臺北:華文書局有限公司,1969年1月。
(清)王有慶等修,陳世鎔等纂:《泰州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清)馮桂芬纂:《同治蘇州府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清)葉衍蘭:《清代學者象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陳鏞:《樗散軒叢談》,收錄於《紅樓夢資料彙編》。
(清)樂鈞:《耳食錄》,收錄於《紅樓夢資料彙編》。
(清)蔣瑞藻:《小說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張次溪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蔡毅編:《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阿英:《紅樓夢戲曲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
陳慶浩:《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10月。
周汝昌:《周汝昌校訂批點本石頭記》,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8月。
華瑋:《明清婦女戲曲集》,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2003年。
《闕里詩選》,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7月。
(二) 近人專著
徐扶明:《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一粟:《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紅樓夢卷》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12月。
一粟:《紅樓夢書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
朱一玄:《紅樓夢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年9月。
呂啟祥、林東海主編:《紅樓夢研究稀見資料匯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年11月。
余英時、周策縱等著:《曹雪芹與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1月。
俞平伯:《紅樓夢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6月。
張愛玲:《紅樓夢魘》,臺北:皇冠出版公司,2001年4月。
陳維昭:《紅學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邢治平:《紅樓夢十講》,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7月。
林景蘇:《不離情色道真如──紅樓夢賈寶玉的情欲與悟道》,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5月。
歐麗娟:《紅樓夢人物立體論》,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3月。
郭玉雯:《紅樓夢人物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9月。
劉再復:《紅樓夢悟》,香港:三聯書店,2006年2月。
劉再復、林岡:《罪與文學:關於文學懺悔意識與靈魂維度的考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康來新:《石頭渡海──紅樓夢散論》,臺北:漢光文化公司,1985年4月。
〔美〕余國藩(Anthony C. Yu)著‧李奭學譯:《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裡的情欲與虛構》,臺北:城邦文化公司,2004年3月。
孫遜:《紅樓夢探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11月。
嚴明:《紅樓夢與清代女性文化》,臺北:洪葉文化公司,2003年6月。
周汝昌:《紅樓奪目紅》,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5月。
周策縱:《紅樓夢案──棄園紅學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梅新林:《紅樓夢哲學精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朱淡文:《紅樓夢研究》,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12月。
胡衍南:《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2月
陳美玲:《紅樓夢裡的小姐與丫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8月。
梅苑:《紅樓夢的重要女性》,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11月。
紅樓夢研究集刊編委會:《紅樓夢研究集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朱承樸、曾慶全:《明清傳奇概說》,臺北:滄浪出版社,1987年2月。
嚴敦易:《元明清戲曲論集》,北京 : 作家出版社,1957-1959年。
徐扶明:《元明清戲曲探索》,杭州 : 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1986年。
徐扶明:《崑劇史論新探》,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3月。
盧前:《明清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2月。
張敬:《明清傳奇導論》,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劃之藝術性》,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郭英德:《明清傳奇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程華平:《明清傳奇編年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1月。
陸萼庭:《清代戲曲與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06月。
周妙中:《清代戲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左鵬軍:《近代傳奇雜劇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9月。
青木正兒著,王古魯譯:《中國近世戲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08月。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12月。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4月。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鄧長風 :《明清戲曲家考略三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2月。
陸萼庭:《清代戲曲家叢考》,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張慧劍:《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王國維:《論曲五種》,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10月。
洛地:《洛地戲曲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11月。
吳梅:《顧曲麈談》,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許之衡:《曲律易知》,臺北:郁氏印獎會,1979年。
羅錦堂:《錦堂論曲》,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汪經昌:《曲學例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2年。
蔡師孟珍:《近代曲學二家研究──吳梅、王季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9月。
蔡師孟珍:《曲學探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01月。
蔡師孟珍:《曲韻與舞臺唱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張庚:《戲曲藝術論》,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06月。
張庚、蓋叫天:《戲曲美學論文集》,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11月。
傅謹:《戲曲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7月。
蘇國榮:《戲曲美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1月。
郭英德:《中國戲曲的藝術精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12月。
韓幼德:《戲曲表演美學探索》,臺北:丹青出版社,1987年02月。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臺北:正中書局,2006年12月。
曾永義:《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2月。
曾永義:《說俗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4月。
高禎臨:《明傳奇戲劇情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5月。
劉慧芬:《戲曲劇本編撰三部曲──原創、改編、修編》,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
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吳新雷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臺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9月。
李修生:《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傅惜華:《淸代雜劇全目》,北京 : 人民文學,1981年。
王大錯述考:《戲考:顧曲指南》,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王季烈、劉富樑撰:《集成曲譜》,臺北:進學,1969年。
怡庵主人編輯:《六也曲譜》,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7年。
[美]布羅凱特(Oscar G.Brockett)著,胡耀恆譯:《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藝術史》,臺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11月。
涂秀虹:《元明小說戲曲關係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4年。
徐文凱:《有韻說部無聲戲──清代戲曲小說相互改編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年。
吳曉鈴:《吳曉鈴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11月。
冥飛:《古今小說評林》,上海市:民權出版部,1919年。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2月。
劉良明:《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6年。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1年。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10月。
林辰:《明末清初小說綜述》,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11月。
黃毅、許建平:《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視角與方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徐岱:《小說敘事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希臘]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詩學》(Original Title”Poetics”,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6月)
[英]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Novel),臺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1月。另蘇西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2009年1月。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美]韋恩‧布斯(Wayne Booth)著,華明等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三) 期刊論文
王平:〈論《紅樓夢》的敘事修辭〉,《紅樓夢學刊》,2000年(02)。
王琳:〈清代《紅樓夢》戲的特徵〉,《戲曲藝術》,2002年(04)。
王慧:〈舞榭歌臺曲未終——談「黛玉葬花」在傳奇、雜劇及京劇中的演變〉,《紅樓夢學刊》,2009年06。
王璦玲:〈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劇之言情內涵及其所引生之審美構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八期,2001年3月。
王璦玲:〈論明清傳奇名作中「情境呈現」與「情節發展」之關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期,1994年3月。
石玲:〈論儒家精神對清代孔氏聖裔劇作的影響——以清代孔氏聖裔劇作中的女性形象為例〉,《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月。
金凡平:〈《紅樓夢》小說和戲曲文本的敘事方式比較〉,《紅樓夢學刊》,2004年4月。
呂錦輝:〈以夢詮夢──探朱鳳森戲曲《十二釵傳奇》〉,《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6,2010年10月。
武仲平:〈漫話紅樓戲〉,《當代戲劇》, 1995年01月。
光祖:〈“紅樓”戲曲概述〉,《四川戲劇》,1998年(05)。
吳泰昌:〈關於《紅樓夢戲曲集》〉,《紅樓夢學刊》第2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年。
宋光祖:〈紅樓戲曲芻議〉,《戲曲藝術》,2007年6卷。
阿甲:〈談平劇藝術的基本特點及其相互關係〉,《戲曲美學論文集》,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11月。
沈新林:〈正本而清源——中國古代小說、戲曲起源之比較研究〉,《藝術百家》, 2002年第一期。
沈新林:〈中國古代小說、戲曲批評炙比較研究〉,《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2期。
沈新林:〈同工而異曲──中國古代小說、戲曲題材的相互為用〉,《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學報》第3卷第1期,2001年3月。
沈新林:〈同花而異果——中國古代小說、戲曲創作手法比較〉,《藝術百家》,2001年第二期。
沈新林:〈同體而異構──中國古代小說、戲曲體制之比較研究〉,《藝術百家》,2000年第三期。
李根亮:〈試論紅樓夢戲劇的改編與傳播問題〉,《社會科學論壇》, 2006年07月。
李根亮:〈清代紅樓戲曲: 文本意義的接受與誤讀〉,《武漢大學學報》,2005年(01)。
李慶霞:〈歡聲和哀曲——釵黛形象在清代的影響研究〉,《合肥學院學報》,2007年02月。
涂秀虹:〈淺說小說與戲曲〉,《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03月。
林均珈:〈論孔昭虔《葬花》〉(《東方人文學誌》第9卷第3期,2010年9月。
周育德:〈明清曲論中的言情說〉,收入徐朔方、孫秋克編:《南戲與傳奇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韋盛年:〈朱鳳森詩歌研究〉,《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月。
胡淳艷:〈八十年來「紅樓戲」研究述評〉,《紅樓夢學刊》,2006年(04)。
袁書菲(Sophie Volpp):〈吳蘭徵之《絳蘅秋》〉(Wu Lanzheng’s Jiang Heng Qiu),《戲劇研究》第八期,2011年7月。
郭英德:〈敘事性:古代小說與戲曲的雙向滲透〉,《文學遺產》1995年第4期。
許并生:〈《紅樓夢》與戲曲結構〉,《紅樓夢學刊》,2001年(01)。
許子漢:〈戲曲「關目」義涵之探討〉(《東華人文學報》,2000年7月。
清芬:〈譚光祜譜《紅樓夢》劇〉,《紅樓夢研究集刊》1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齊如山:〈戲劇腳色名詞考〉,《中國京劇》,1996年03期。
解弢:〈小說話〉,《紅樓夢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
楊飛:〈仲振奎及其《紅樓夢傳奇》〉,《四川戲劇》, 2006年2月。
徐文凱:〈論《紅樓夢》的戲曲改編〉,《紅樓夢學刊》,2006年2月。
徐徽:〈末世生存的靈魂悲歌——《紅樓夢》「色」、「情」、「空」哲學意蘊探微〉,《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4月。
傅駿:〈賞盡天下紅樓戲 有利博聞知戲理——讀光祖《紅樓戲曲概述》〉,《四川戲劇》,1999年06月。
廖澤香:〈論清代《紅樓夢》戲曲改編特點〉,《文教資料》,2009年32。
趙青:〈論清代“紅樓戲”對原著情節內容的取舍〉,《甘肅聯合大學學報》, 2006年04月。
趙青:〈吳蘭微及其《絳衡秋》探微〉,《中文自學指導》, 2006年03月。
趙青:〈《三釵夢》與《十二釵傳奇》間的「疑案」探析〉,《山東文學》,2008年08月。
趙青:〈關於清代《紅樓夢》戲曲中劉姥姥問題的探討〉,《齊魯學刊》,2009年02月。
趙藝青:〈《紅樓夢》——從小說到戲曲〉,《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0年01月。
陳偉娜:〈論《紅樓夢》戲劇對小說《紅樓夢》的重寫〉,《紅樓夢學刊》,2010年01。
陳萬益:〈說賈寶玉的「意淫」和「情不情」──脂評探微之一〉,《曹雪芹與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1月。
陳怡君:〈石頭渡海——近三十年臺灣地區研究《紅樓夢》之碩博論文述要〉,《 紅樓夢學刊》,2007年01。
黃韻如:〈論陳鍾麟《紅樓夢傳奇》之改編特色與意義〉,《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12,2010年12月。
黃克保:〈戲曲舞台表演風格〉,《戲曲美學論文集》,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11月。
魯德才:〈小說戲曲關係漫談紀要〉,《明清小說研究》, 1994年02月。
寧宗一:〈戲曲與小說的血緣關係雜談(二則)〉,《戲曲藝術》,1996年04月。
靜軒:〈明清美學對《紅樓夢》的影響〉,《紅樓夢學刊》,2000年(04)。
錢成:〈清代紅樓第一戲《紅樓夢傳奇》簡論〉,《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2月。
錢成:〈清代首部「紅樓」戲創作與流傳考〉,《銅仁學院學報》,2009年06月。
錢成:〈論《紅樓夢》戲曲首編者仲振奎的戲曲創作〉,《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年02月。
錢成:〈論《紅樓夢傳奇》對後世「紅樓戲」的影響〉,《洛陽理工學院學報》,2010年02月。
錢成:〈清代「紅樓戲曲」四考〉,《河西學院學報》,2010年01月。
錢成:〈清「紅樓戲」首編者仲振奎家族文人群略考〉,《貴陽學院學報》,2010年(03)。
錢成:〈清代首部紅樓戲劇與曲藝作品五考〉,《遼東學院學報》 11卷5期,2009年10月。
張筱園:〈紅樓夢戲曲與小說美學特徵之比較〉,《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4年02月。
鄒鋒:〈石韞玉戲曲評點初探〉,《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1月。
鄭志良:〈清代「紅樓戲」《鴛鴦劍》考述〉,《紅樓夢學刊》(2011年第二輯)。
歐麗娟:〈論《紅樓夢》中的度脫模式與啟蒙進程〉,《成大中文學報》,第三十二期,2011年03月。
歐麗娟:〈論《紅樓夢》中「情理兼備」而「兩盡其道」之「癡理」觀〉,《臺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2年1月。
劉淑麗:〈從《游仙夢》看清代紅樓戲曲的改編、演出〉,《紅樓夢學刊》,2010年03月。
劉舒曼:〈應是《紅樓夢》裡人——清代閨閣對《紅樓夢》的閱讀〉,《紅樓夢學刊》,2007年01。
劉書成:〈一個難以解開的死結──中國古代小說、戲曲關係論略〉,《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劉鳳玲:〈論清代紅樓戲的改編模式〉,《紅樓夢學刊》,2004年第四期。
戴霞:〈阿英曾擬撰《紅樓夢傳奇十種述評》〉,《紅樓夢學刊》,2007年05月。
(四) 碩博士論文
許惠蓮:《紅樓夢劇曲三種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6年。
李昭琳:《紅樓戲曲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錢成:《仲振奎及其紅樓第一戲研究》,江蘇: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趙青:《清代《紅樓夢》戲曲探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李文瑤:《《紅樓夢》戲曲研究》,上海: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許萍萍:《紅樓戲的改編藝術》,福建: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
彭毓淇:《丫鬟與小姐之互動關係研究──以《紅樓夢》為主的論述》,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陳蓉萱:《紅樓夢丫鬟析論──以重點人物為主》,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8月。
陳峻興:《兼美論──《紅樓夢》人物關係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