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Search / Detailed Display

Author: 許茹茵
Hsu, Ju-Yin
Thesis Title: 戰後臺灣出版之西式餐點食譜書的發展(1945-1990年代)
Development of western food cookbooks in post-war Taiwan, from 1945 to 1990s
Advisor: 陳玉箴
Chen, Yu-Jen
許佩賢
Hsu, Pei-Xian
Committee: 陳玉箴
Chen, Yu-Jen
許佩賢
Hsu, Pei-Xian
曾品滄
Tseng, Pin-Tsang
許嘉麟
Hsu, Chia-Ling
曾獻緯
Tseng, Hsien-Wei
Approval Date: 2024/06/18
Degree: 碩士
Master
Department: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Thesis Publication Year: 2024
Academic Year: 112
Language: 中文
Number of pages: 106
Keywords (in Chinese): 食譜書西式餐點戰後臺灣
Keywords (in English): Cookbooks, Western food, Post-war, Taiwan
Research Methods: 歷史研究法文件分析法深度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090
Thesis Type: 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Reference times: Clicks: 174Downloads: 3
Share:
School Collection Retrieve National Library Collection Retrieve Error Report

在現代臺灣人的日常飲食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西式餐點。根據臺北市衛生局2019年的調查,臺北市民最常購買的早餐前兩名均是西式的食物。速食店、牛排館等西式餐廳林立在臺灣的大街小巷。中菜西烹、中西兼具的料理也時有所聞。
西式餐點的普及不單單只展現在店家的數量上。本研究統整「1945-1990年代臺灣出版之西式餐點食譜書書目」,以戰後臺灣出版且收錄西式餐點食譜之食譜書作為主要的研究資料,並與西式餐點從業人員的訪談和相關文獻進行交互驗證。本研究發現,1945年至1990年代出版的食譜書數量在不同時期具有顯著的差異,且出版目的也從戰後初期的「為宣傳中華文化」,到1960年代中期除了「為了配合國家政策」而出現的教科書式食譜書,坊間也開始有內容更為豐富、裝訂更為精美的食譜書,反映大眾逐漸對烹製西式餐點產生需求;1980年代之後,西式餐點食譜書不僅出版量大幅增加,出版社也開始針對該時期民眾的需求而規劃不同主題的食譜書,內容也變得更加多元,顯示西式餐點逐漸普及。
食譜書數量的增加代表著臺灣社會對於西式餐點烹飪需求提高,再加上食譜書類型及餐點區分界線逐漸模糊,「中式」、「西式」不再是主要的分類依據,顯示西式餐點在一定程度上已深入到臺灣大眾的日常飲食中。

In modern Taiwan, a variety of Western-style dishes abound. According to a survey by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of Taipei City in 2019, the top two most purchased breakfast items by Taipei citizens are both Western-style foods. Fast food restaurants, steakhouses, and other Western-style eateries line the streets and alleys of Taiwan. There's also a prevalence of dishes that combin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inary techniques.
The popularity of Western food is not only evident in the sheer number of establishments. The research compiled a list of " Taiwanese Published Western Food Cookbooks (1945-1990s)." These post-war Taiwanese publications serve as the primary research material, supplemented by interviews with professionals in the Western-style culinary industry and relevant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study found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the number of cookbooks published between 1945 and the 1990s, with publishing objectives shifting from early post-war efforts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to the emergence of textbook-style cookbooks from the mid-1960s, which were produced to align with national policies. Over time, cookbooks became more diverse and elaborate, reflecting a growing demand for Western food and its increasing popularity.
From the 1980s onward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Western food cookbooks published, with publishers catering to the specific needs of the era's populace by offering books on various themes. This proliferation of cookbooks indicates a rising demand for cooking Western food in Taiwanese society. Additionally, as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cookbook types and dish categories became increasingly blurred, the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isine ceased to be the primary criteria, suggesting that Western food have become deeply integrated into the daily diets of the public.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3 第三節 研究回顧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2 第五節 章節架構 15 第二章 上流社會的滋味(1945-1960年代初期) 16 第一節 戰後初期的西式餐點食譜書 16 第二節 在食譜書之外—戰後初期的西式餐點業 36 小結 48 第三章 西點食譜書的獨立之路(1960年代中期-1970年代) 50 第一節 食譜書的科學化與教科書化 50 第二節 食譜書的豐富化 58 小結 64 第四章 大眾化的西式餐點(1980年代-1990年代) 66 第一節 簡易、微波爐及烤箱、速食食譜書 67 第二節 健康、素食、歐美國家相關、教科書式食譜書 72 小結 76 第五章 結論 78 參考文獻 84 附錄 97

(一)報紙、日記、政府檔案
《公論報》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民生報》
《民聲日報》
《經濟日報》
《臺灣日日新報》
《聯合報》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個人所得分配調查報告》
《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國民政府公報》
《國民政府》,數位典藏號:001-032220-00172-034。臺北:國史館藏。
〈人民請撥糧食救濟糧荒〉,典藏號:A383000000A/0035/a188.1.8/01。新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
〈臺灣省酒樓茶室改設公共食堂茶室〉,典藏號:A375000000A/0038/0124.13/0010。新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
〈總節〉,典藏號:A386000000A/0041/1200/1。新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

(二)專著
力行書局編(1967)。《西菜西點食譜》,臺北:力行書局。
力行書局編(1967)。《糖果、餅乾、麵包製造法》,臺北:力行書局。
王麗雲、盧志芬(1982)。《利烹食譜》,新北:輔新書局。
立法院立法委員名鑑編輯委員會(1952)。《第一屆立法委員名鑑》,臺北:立法院立法委員名鑑編輯委員會。
東方書局編(1957)。《西菜西點烹製法》,臺北:臺灣東方書店。
英國皇家西點學院(1978)。《彩色西點大全》,臺北:文啟社。
吳順成、侯延卿(2016)。《順成之路》,臺北:爾雅。
辛永清(2012)。《府城的美味時光:臺南安閑園的飯桌》,臺北:聯經。
胡建偉(1961)。《澎湖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徐珂(1917)。《清稗類鈔》,上海:商務印書館,第47冊。
徐華強(1967)。《甜麵包之製作》,臺北:中華民國麵食推廣協會。
徐華強(1967)。《派,道納司,小西餅,奶油空心餅,鬆餅等製作》,臺北:中華民國麵食推廣協會。
徐華強、黃登訓、謝健一、顧德材(1971)。《實用麵包製作技術》,新北:臺灣區麵食推廣委員會。
徐華強、黃登訓、顧德材(1979)。《蛋糕與西點》,新北:臺灣區麵食推廣委員會。
唐魯孫(2020)。《酸甜苦辣鹹》,臺北:大地。
飯田深雪(1979)。《魚和蝦的食譜》,臺北:出版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飯田深雪(1979)。《牛羊豬肉的食譜》,臺北:出版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飯田深雪(1979)。 《雞和蛋的食譜》,臺北:出版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飯田深雪(1979)。《燉肉和湯》,臺北:出版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飯田深雪(1979)。《三明治》,臺北:出版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飯田深雪(1979)。《營養沙拉》,臺北:出版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飯田深雪(1979)。《蛋糕》,臺北:出版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飯田深雪(1979)。《小甜點》,臺北:出版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媛珊(1954)。《媛珊食譜》,臺北:三民。
黃媛珊(1956)。《媛珊點心譜》,臺北:三民。
黃媛珊(1957)。《媛珊食譜 二集》,臺北:三民。
黃媛珊(1957)。《烹調與膳食》,臺北: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家政系。
黃媛珊(1960)。《餐室管理》,臺北: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家政系。
黃媛珊(1960)。《媛珊西餐譜》,臺北:三民。
黃媛珊(1964)。《媛珊食譜 三集》,臺北:三民。
黃振威(2019)。《番書與黃龍》,香港:中華書局。
梁實秋(2019)。《雅舍談吃》,臺北:九歌出版社,2019)。
梁淑嫈(2004)。《超人氣烤箱食譜》,臺北:瑞昇。
陳忠良編(1998)。《花式・葡式蛋撻》,臺北:唐代。
齊如山(1935)。《齊如山全集(七)》,臺北:北平國劇協會,1935。
鄭文龍(1960)。《臺灣菜烹飪精華》,臺中:瑞成書局。
趙堅冰(1961)。《中西烹飪新編》,臺北:世界畫刊社。
齊如山(1935)。《齊如山全集(七)》,臺北:北平國劇協會,193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9)。《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志偉(2012)。《臺灣飲食革命:麵食文化與烘焙產業》,新北:財團法人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
簡錦錐、謝祝芬(2015)。《明星咖啡館》,臺北:印刻。
譚斌(1960)。《最新西餐西點烹飪法》,中日文化出版社。
饒秋霞(1996)。《護生素食 第二輯》,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
Radiation group sales ltd. (1960).“Radiation cookery book: A selection of recipes for use with Regulo New World gas cookers,” London: Radiation group sales ltd.

(三)期刊
于衡(1972)。〈國軍接收後的長春 採訪二十五年(二)〉,《傳記文學》20:2,頁27-33。
王婉育(2021)。〈臺灣早餐外食現象與社會變遷分析(1980-2019):以大臺北地區早餐店為例〉,《中國飲食文化》17:2,頁141-178。
天下雜誌(2023)。〈兩千大調查——服務業〉,《天下雜誌》773,頁170。
林佳瑩、曾秀雲(2010)。〈臺灣在地飲食的全球化分析:從珍珠奶茶對大學生的意涵談起〉,《文化越界》1:4,頁37-61。
林月美、朱志良、洪清霖、黃伯超(1985)。〈臺灣地區青少年之營養狀態評估第一報:身高與體重〉,《中華民國營養學會》10,頁91-106。
李蘭、潘文涵、葉文婷(1999)。〈1993-1996年台灣民眾之營養飲食知識及飲食行為調查結果〉,《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1993-1996》,臺北:行政院衛生署,頁127-140。
吳燕秋(2018)。〈民國時期婦女的家庭煮食勞動與飲食保健〉,《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1,頁55-106。
屈文生(2023)。〈英美在近代中国行使治外法权主体之型化与形替〉,《法学研究》45:3,頁205-224。
祝年豐(2006)。〈臺灣國小學童肥胖及其相關合併症流行病學〉,《臺灣國小學童營養健康狀況調查 2001-2002 》,臺北:行政院衛生署,頁283-296。
胡衍南(2005)。〈文人化的《隨園食單》-根據中國飲膳文獻史作的考察〉,《中國飲食文化》1:2,頁97-122。
秦先玉(2013)。〈衍生物、舊東西與變種:台灣間熱式電鍋炊煮系統,1950s-1970s〉,《科技醫療與社會》17,頁127-186。
許嘉麟(2017)。〈臺灣西式料理廚師在餐飲教育和海外學習之現況和轉變〉,《中國飲食文化》13:2,頁159-198。
許嘉麟(2021)。〈臺灣早餐日常實踐:西式早餐店的角色和戰術〉,《中國飲食文化》17:2,頁79-140。
郭忠豪(2006)。〈閒情的吃,雅致的嚐-明清江南的介類水產與飲食生活〉,《中國飲食文化》2:1,頁39-85。
黃毓棻(2012)。〈食譜中的臺灣飲食百年〉,《人類與文化》43,頁71-78。
黃伯超、游素玲、李淑美、高美丁、李寧遠、洪清霖、吳宗賢、楊志良(1983)。〈民國六十九-七十年臺灣地區膳食營養調查〉,《中華民國營養學會》8,頁1-20。
逯耀東(2002)。〈明清時期的文人食譜〉,《中外文學》31:3,頁27-40。
張偉雄、林子堯、吳炳南(2018)。〈西餐廳服務人員專業能力之研究-以國際觀光旅館為例〉,《觀光產業與航空管理期刊》1:1,頁1-21。
張玉欣(2011)。〈臺灣料理食譜的發展與變遷〉,《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7:2,頁44-45。
張于敏、胡澤民(2015)。〈時尚畫的演變對現代時尚產業之影響〉,《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研究論文》(2015.5),頁1082-1087。
廖雁昭(1998)。〈美食之譜,究竟有何譜?概述臺灣的食譜出版〉,《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4:4,頁13-14。
潘宗億(2020)。〈傅培梅與阿基師之外:戰後臺灣的食譜出版趨勢與變遷〉,《中國飲食文化》16:1,頁115-177。
潘文涵、葉文婷、胡啟民、何橈通(1999)。〈臺灣地區糖尿病之盛行率及認知狀況〉,《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1993-1996》,臺北:行政院衛生署,頁263-277。
潘文涵、葉文婷(1999)。〈臺灣地區高血壓盛行率、認知情形、服藥率及控制率〉,《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1993-1996》,臺北:行政院衛生署,頁220-241。
曾品滄(2018)。〈日治時期臺灣菜譜的演進與東亞食文化的跨境流動〉,《臺灣史研究》25(2018.9),頁43-82。
曾品滄(2019)。〈美國的滋味:冷戰前期臺灣的可口可樂禁令與消費(1950-1967)〉,《臺灣史研究》26,頁113-150。
曾獻緯(2021)。〈臺灣軍公教食米配給制度的形成及其運作〉,《國史館館刊》70,頁93-134。
陳玉箴(2013)。〈日本化的西洋味:日治時期臺灣的西洋料理及臺人的消費實踐〉,《臺灣史研究》20(2013.3),頁79-125。
陳玉箴(2016)。〈從「家務」到「勞動商品」:臺灣家庭晚餐型態變遷的考察(1980-陳陳玉箴(2013)〉,《台灣學誌》13,頁71-103
陳玉箴(2021)。〈重返安閑園-辛永清「食譜文學」中的時空、家國與性別〉,《臺灣文學研究學報》32(2021.4),頁265-303。
Chen, Yu-Jen (2022).“Shaping Bread as “Modern Food”," The Korean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Vol.44, No.2 (2022.09), pp. 415-435.
陳玉箴(2024)。〈臺灣速食文化的發展〉,《臺灣學通訊》136,頁8-11。
陳尹嬿(2011)。〈西餐的傳入與近代上海飲食觀念的變化〉,《中國飲食文化》7:1,頁143-206。
陳元朋(2007)。〈追求飲食之清-以《山家清供》爲主體的個案觀察〉,《中國飲食文化》3:1,頁1-40
陳元朋(2009)。〈清末民初的上海西餐館-以「區分」、「認同」、「空間」及「失禮」爲主的初步討論〉,《東華人文學報》15,頁165-219。
陳清河(2020)。〈消費者持續消費動機研究-以沾美西餐廳為研究標的〉,《管理資訊計算》9:2,頁217-227
劉志偉(2011)。〈國際農糧體制與國民飲食:戰後臺灣麵食的政治經濟學〉,《中國飲食文化》7:1,頁1-59。
蔡盛琦(2006)。〈戰後初期臺灣的出版業(1945-1949)〉,《國史館學術集刊》9,頁145-181。
Arjun Appadurai (1988).“How to Make a National Cuisine: Cookbooks in Contemporary India,” Comparative Study of Society and History, Vol.30, No.1, pp. 3-24.
Michelle T. King (2018).“The Julia Child of Chinese Cooking, or the Fu Pei-mei of French Food? Comparative Contexts of Female Culinary Celebrity,” Gastronomica, Vol.18, No.1, pp. 15-26.
東四柳祥子、江原絢子(2003)。〈解題 近代日本の料理書(1861 ~ 1930)〉,《東京家政学院大学紀要》43,頁1-16。
東四柳祥子(2015)。〈明治期における中国料理の受容〉,《梅花女子大学食文化学部紀要》3,頁33-46。

(四)學位論文
王婉育(2018)。〈臺灣早餐外食現象與社會變遷:以大臺北地區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豊松(2007)。〈吃齋者功德大─以90年代台灣素食食譜為中心〉,宜蘭:佛光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黃品儒(2017)。〈在食之外:日治時期臺灣食譜的文化與政治意涵〉,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可欣(2005)。〈「重慶南路書店街」之變遷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尹嬿(2008)。〈西餐館與上海摩登(1842~1949)〉,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志輝(2014)。〈北洋政府的「道制」研究(1912-1928)〉,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口述訪談
林炳彰口述;許茹茵訪問、整理(2023)。〈林炳彰師傅訪問稿〉。
林龍德口述;許茹茵、陳玉箴訪問;許茹茵整理(2023)。〈波麗路西餐廳訪問稿〉。

(六)網路資料
中時新聞網。「總統主廚阿章師 臺中臺南担仔麵風華再現」,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529001822-260405?chdtv。
中央通訊社。「尋訪明星咖啡館上海舊址 景物已非俄國風不再」,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1910040175.aspx。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黃旺成先生日記/1925-12-31」,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黃旺成先生日記/1925-12-31。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黃旺成先生日記/1927-11-09」,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黃旺成先生日記/1927-11-09。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黃旺成先生日記/1929-06-13」,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黃旺成先生日記/1929-06-13。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熱蘭遮城日誌/II-C/1643-05-04」,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熱蘭遮城日誌/II-C/1643-05-04。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熱蘭遮城日誌/II-C/1643-05-15」,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熱蘭遮城日誌/II-C/1643-05-15。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96第三期第二次:家庭組(C00008_1)」,K6 VII 38、K3 VII 35, https://doi.org/10.6141/TW-SRDA-C00008_1-1。
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歷史大事紀」,https://www.cgprdi.org.tw/History?itemid=1007&mid=1151。
百科知識。「黃媛珊」,https://www.jendow.com.tw/wiki/%E9%BB%83%E5%AA%9B%E7%8F%8A。
交通部觀光署觀光統計資料庫。「歷年中華民國國民出國目的地人次統計」,https://stat.taiwan.net.tw/statistics/year/outbound/destination。
行政院主計總處。「國民(可支配)所得與平均每人所得為何與一般人感受之收入不相當?」,https://www.dgbas.gov.tw/News_Content.aspx?n=3988&s=102987。
行政院主計總處就業及失業統計資料查詢系統。「勞動力參與率」,https://manpower.dgbas.gov.tw/dgbas_community/。
麥當勞。「品牌故事與承諾」,https://www.mcdonalds.com/tw/zh-tw/about-us/brand-story.html。
頂呱呱。「品牌故事與精神」,https://www.tkkinc.com.tw/story.html。
國民所得及經濟成長統計資料庫。https://nstatdb.dgbas.gov.tw/dgbasAll/webMain.aspx?sys=100&funid=dgmaind。
風傳媒。「爸媽都在這約會!盤點全台8間屹立不搖的『傳奇西餐廳』,老字號保證氣氛、餐點都一絕啊」,https://www.storm.mg/lifestyle/515531?mode=whole。
明星咖啡館。「明星故事」,https://www.astoria.com.tw/astoria/public/public/page/8/。
波麗路餐廳。「關於波麗路餐廳」,https://bolero1934.com/。
食力。「加強食材追蹤追溯 北市衛生局規定連鎖早餐店需全數登錄食材」,https://www.foodnext.net/news/newsnow/paper/5357313996。
食力。「臺灣開放麥當勞來台不是為了讓你吃漢堡,要的其實是Know-how !」,https://www.foodnext.net/news/industry/paper/5098627127。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https://www.ywca.org.hk/zh-hant/about/about-ywca。
夏祖麗。「城南、舊事」,http://chinesewritersna.com/review/?page_id=11331。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各系所開課資訊」,https://classic.nkuht.edu.tw/Pub/PubCur.asp。
頂鮮。「昨日傳統成就今日創新 臺灣法式料理泰斗-林炳章」,網址:https://www.dxshop.com.tw/news.php?act=view&id=3。
舒國治。「臺北的文藝厚度,扎根在六十年代」,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C0004/361163/web/。
臺中大墩路臺南擔仔麵。
「廚師團隊」,https://www.foodvip.tw/zh-tw/about_team.php。
電信數位博物館。「臺北電信局自動電實施五位制撥號通知書」,https://telecom.nstm.gov.tw/ArtifactDetail.aspx?sid=2043。
Collins Dictionary. "regulo," https://www.collinsdictionary.com/dictionary/english/regulo。
Museum of Domestic Design & Architecture, Middlesex University. "New World – series 2 regulo-controlled gas cookers (New World patents)|||
Instruction card for gas cooker, 1935," https://moda.mdx.ac.uk/object/badda4542/。
Miyuki Art Flower。「飯田深雪・倫子とは」,https://miyuki-st.co.jp/aboutus/miyukirinko.html。
NHKクロニクル。「河野貞子」,https://www.nhk.or.jp/archives/chronicle/search/?keyword=%E6%B2%B3%E9%87%8E%E8%B2%9E%E5%AD%90&page=28。
コトバンク。「河野貞子」,https://kotobank.jp/word/%E6%B2%B3%E9%87%8E%20%E8%B2%9E%E5%AD%90-1644571。
コトバンク。「飯田深雪」,https://www.nhk.or.jp/archives/chronicle/search/?keyword=%E9%A3%AF%E7%94%B0%E6%B7%B1%E9%9B%AA&page=4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