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梁芝秀
論文名稱: 完成時態的漢韓對比分析與教學
指導教授: 鄧守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2
中文關鍵詞: 完成時態句末助詞事件模組漢韓對比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2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們人們的動作、行為、事件的發生及其發展過程及變化,都具有時間性,即它們都處在時間軸上運作。以某一時刻為準從外部觀察整個事件的發生時間與說話者的說話時間之間的關係為時制(tense);在時間軸上,針對所發生的事件處於何種狀態並觀察其內部的時間結構為時態(aspect)。印歐語的時間表現偏於時制,現代漢語的時間表現則偏於時態。漢語的時態分成完成態和非完成態,前者表示包括起始、過程、結束在內的一個完整的事件,其內部結構是不可分界的,漢語的完成時態「了」就屬於此語法範疇;後者表示一個事件的內部結構,是一個過程,屬於此語法範疇的是習慣、進行態等。
      現代漢語完成時態「了」在實際語言的使用上是出現頻率相當高的語法標記。但對以華語為非母語的學習者而言,漢語完成時態「了」的用法難以掌握。尤其韓籍學習者把它當做過去時制的標記,因而無法深入了解漢語完成時態「了」在時態範疇上的各項功能及角色。
      本論文根據鄧守信(1973a)對兩個不同角色的「了」研究基礎,分析“了1”與“了2”在句法上的區別及與其他語法點的搭配限制,進而分析漢語完成時態“了1”與不同語義屬性的動詞搭配和在不同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語義特徵。漢語完成時態“了1”最主要功能為可以指涉事件(event)的“端點(boundary)”,即給事件賦予界限性質,若受到數量詞所提供的有界範圍,更加明確地表示動作的完成。我們認為完成時態“了1”與事件發生的時間有關,它的時間指向為過去,但在連動句中的“了1”與動作或事件發生的事件無關,只能表示事件發生的前後次序。句末助詞“了2”表示事態改變,但需要背景知識且對說話者當前所處的狀態進行對比,才能獲得此語義。“了2”的另一個功能為出現新的情況,但我們把它的語義延伸到新的消息,此功能涉及到語用層次,於是韓籍學習者難以習得。本文的第四章進行漢韓完成態語義的對比分析,以了解韓籍學習者習得完成態“了1”時的難點在何處。最後,透過教材的檢視,提出在教學上如何排序它的各項功能才能夠提高韓籍學習者習得漢語完成時態「了」的教學效果。

    目錄 ⅲ 表目錄 ⅴ 圖目錄 ⅵ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   第三節 研究架構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第一節 時制(tense) 3 一、 英語的時制 4 二、 漢語的時制 5 (1) 無時制論 6 (2) 時制與時態混合論7   第二節 時態(aspect)10 一、 Comrie 10 二、 Li & Thompson 11 三、 陳平 11 四、 龔千炎 12   第三節 現代漢語的完成態 12 第三章 現代漢語完成態「了」的語義分析 15   第一節 「了1」與「了2」的區分 15   第二節 完成態「了1」的語義分析 18     一、完成態「了1」的完結性 19     二、完成態「了1」與事件模組 21     三、完成態「了1」的有界性 23     四、完成態「了1」的時間指向 28     五、完成態「了1」與事件關係 32      (1)完成態“了1”與活動事件 33      (2)完成態“了1”與完結事件 34      (3)完成態“了1”與達成事件 34      (4)完成態“了1”與狀態事件 35     六、小結 36   第三節 句末助詞「了2」的語義分析 36 一、 句末助詞「了2」的事態改變 37 二、 句末助詞「了2」的新事態 40 三、 句末助詞「了2」的時間指向 42 四、 小結 44 第四章 韓語語素“었(eoss)”的語義及對比分析 45   第一節 韓語語素“었(eoss)”的語義分析 47 一、 韓語的時制 47 二、 韓語的完了相 49 (1) 結果狀態的完了相 50 (2) 終結的完了相 54 三、 韓語語素“었(eoss)”的語義分析 55 四、 小結 59   第二節 完成時態的漢韓對比分析 60     一、“了1”與“었(eoss)”的對比分析 60     二、“了1”與“-고 나서(go naseo)” 的對比分析 62     三、“了2”與“-아지다/되다(ajida/doeda)” 的對比分析 64     四、“了2”與“new situation” 的對比分析 68     五、“了2”與“-어 있다(eo issda)” 的對比分析 70     六、雙了句與“-어 오다(eo oda)”的對比分析 72     七、小結 75 第五章 完成時態「了」之教學語法 77   第一節 完成時態「了」的結構困難度 78   第二節 完成時態「了」的語義困難度 80   第三節 完成時態「了」的教學排序-以韓籍學習者為例 82   第四節 現有的教材之整理及檢視 84 第六章 結論 89 參考文獻 90

    中英文部分
    Charles N.Li & Sandra A. Thompson(黃宣範譯)(2005)。 Mandarin Chinese(漢語與法)。 台北:文鶴。
    John I. Saeed (2003)。 Sematics (2nd e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Zeno Vendler (陳嘉映譯)(2002)。 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哲學中的語言學)。 北京:華夏。
    王士元(袁毓林譯)(1965:1990)。Two Aspect Markers in Mandarin(現代漢語中的兩個體標記)。Language Vol. 41, No2, 1965 : 國外語言學。第一期25-33。
    呂文華(1992)。“了2”語用功能初探。語法研究和探索(六)(中國語文)。239-248。
    呂叔湘(主編)(1981)。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鐵根(2002)。“了”、“着” 、“過”與漢語時制的表達。語言研究。第三期1-13。
    沈家煊(1995)。“有界”與“無界”。中國語文。第五期367-380。
    尚 新(2007)。英漢體範疇對比研究-語法體的內部對立與中立化。上海:上海人民。
    屈承熹(紀宗仁協著)(2004)。漢語認知功能語法。哈爾濱:黑龍江人民。
    屈承熹(潘文國等譯)(2006)。漢語篇章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林君穎(2001)。華語初級教材語法用語及語法點選擇之初探。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林若望(2002)。論現代漢語的時制意義。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3.1:1-25。
    金海林(2008)。漢語時態詞「在」與「着」之教學語法-以韓籍學習者為例。台 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邵敬敏(主編)(2001)。現代漢語通論。上海:上海教育。
    胡裕樹、范曉(主編) (1996)。 動詞研究綜述。 山西高校聯合。
    胡裕樹、范曉(主編)(1995)。 動詞研究。 河南大學。
    范曉(1998)。 三個平面的語法觀。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范曉、張豫峰(2003)。 語法理論綱要。上海:上海譯文。
    徐 丹(張祖建譯)(2004)。漢語句法引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馬慶株(2005)。漢語動詞和動詞性結構 (一編)。北京:北京大學。
    張濟卿(1998)。論現代漢語的時制與體結構(上)。語文研究。第三期17-25。
    張濟卿(1998)。論現代漢語的時制與體結構(下)。語文研究。第四期18-26。
    張麗麗、陳克健和黃居仁(2000)。A Lexical-Semantic Analysis of Mandarin Chinese Verbs : Representation and Methodology(漢語動詞詞彙語意分析:表達模式與研究方法)。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Vol. 5, No.1, pp.1-18。
    竟 成(主編)(2004)。漢語時體系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百家。
    莊舒文(2002)。時相與時態的搭配關係。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陳俊光(2007)。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台北:文鶴。
    陳賢純(1979)。句末“了”是語氣助詞嗎?。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一期36-43。
    雅洪托夫、陳孔倫(1959)。漢語的動詞範疇。北京:商務。
    葉步青(2000)。“了”的語法功能及其真實含義。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323-329。
    趙世開、沈家煊(1984)。漢語“了”字跟英語相應的說法。語言研究。第一期114-126。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原(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繁體字版)。台北:師大書苑。
    劉夢溪(主編)(1996)。中國話的文法《趙元任卷》。 河北教育。
    劉勳寧(1988)。現代漢語詞尾“了”的語法意義。中國語文。第五期321-330。
    劉勳寧(2002)。現代漢語句尾“了”的語法意義及其解說。世界漢語教學。第三期70-79。
    鄧守信(1983)。 漢語及物性關係的語意研究。 台北:學生書局。
    鄧守信(1985)。漢語動詞的時間結構。語言教學與研究。第四期7-17。
    鄧守信(1999)。The Acquisition of “了.le”in L2 Chinese。世界漢語教學。第一期56-63。
    鄧守信(2004)。A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對外漢語教學語法)(2nd draft)。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鄧守信(2005)。 漢語語法論文集。 台北:文鶴。
    鄭恩(2004)。對韓籍學習者的漢語否定副詞教學語法。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盧英順(1991)。談談“了1”和“了2”的區別方法。中國語文。第四期275-278。
    盧英順(2005)。形態和漢語語法研究。上海:學林。
    戴浩一(黃河譯)(1988)。時間順序和漢語的語序。國外語言學。第一期10-19。
    龔千炎(2000)。漢語的時相時制時態。北京:商務印書館。

    韓文部分
    高永根(1986)。국어의 시제와 동작상(國語的時制與動作相)。首爾市:國立國語研究院。
    朴德裕(2007)。한국어의 상 이해(韓國語的相理解)。首爾市:JNC。
    南基心(1972)。현대국어 시제에 관한 연구(有關國語時制的問題)。首爾市:國語國文學55-57。
    黃炳淳(1986)。현대국어 동사의 상 연구 (國語動詞的相研究)。 首爾市:配達語11。
    Jung Gyu Seok(2005)。A study on Aspect of the Korean Verb。碩士論文。慶尚道:慶尚大學校大學院國語國文學科。
    Kim Cheon Hak(2007)。국어의 동사와 상에 관한 연구 (國語的動詞和相之研究)。 首爾市:首爾市立大學大學院。
    國立國語院(2006)。외국인을 위한 한국어 문법2 (為外國人的韓國語文法2)。 首爾:Communication Book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