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透過臺灣總督府對阿美人的治理探究,瞭解總督府對政治、經濟及文化的統治策略,並檢視阿美人在日治時代的殖民過程歷史變遷。臺灣總督府作為控制主體運用政治、經濟、文化及控制監督等綜合手段,完善、強化社會調控機制,讓大多數阿美族人接受、遵從以主導價值觀為核心而確立的社會規範體系,達到動員阿美族主動參與國家事物,最後達到有效的治理效果。國內學界對台灣原住民殖民統治的研究較為薄弱,現有之研究大多為批判性,且研究的方法與角度也比較單一。本文試圖從歷史學與人類學的交叉點出發,藉由歷史的縱向視野、比較的橫向視野以及社會的文化視野,對日治時期阿美人統治體制維度的研究進行審視。文中將先從歷史的縱向視角,探討理蕃體制的形成與制度變遷;然後再從橫向的政治與體制特徵進行比較性的分析;接著藉由政治、經濟、文化的視角,探討台灣總督府對阿美人治理策略;最後,綜合上述論述,討論殖民的統治體制的控制與動員進行綜合分析。
(一) 日文書籍
小島麗逸,〈日本帝國主義臺灣支配對高山族調查史〉,《臺灣近現代史研究》,1979年。
川野重任原著,《臺灣米穀經濟論》,東京:有斐閣,1941年。
矢內原忠雄原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臺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4年。
末成道男,《臺灣阿美族之社會組織及其變化從招贅婚到嫁娶婚》,臺北:民族學研究所,2007年。
伊能嘉矩等編,《理蕃誌稿》(第1編1第5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1918年
岩城龜彥,《臺灣蕃族の營む農事祭と彼等の教化》,1936年。
和田博,《花蓮港アミ族蕃社の社會改善案》,1922年。
岩城龜彥,《ァミ族の營む農事祭の今者》,1936年。
素芳生,《臺灣ライン「秀姑巒溪」下り(承前) 臺灣の專賣 》。
喜安幸夫,《臺灣歷史》,臺北:鴻儒堂出版社,1999年。
鈴木作太郎《臺灣蕃族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88年。
倉岡彥助,《結核ノ害ヲ論ジテ其豫防ニ及ブ》,臺灣員警協會雜誌,n002。
陳金田譯,臺灣總督府員警本署編,《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原名:理蕃誌稿),第1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編,<蕃人喜種內地種>,《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4年(1925)9月23日,月刊4版。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編,《理蕃の友》。東京都:綠蔭書房,(1993)1932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理蕃概況》,臺北:1942年。
臺灣總督景官房文書課編,《臺灣蕃人事情》,1900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高砂族調查書》,第5冊蕃社概況,1938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絕督府統計書:第29》,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1907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終督府第4106號統計書》,1942年。
臺灣警務局,《臺灣員警時報》,1930年1月。
臺灣總督府,《臺東廳統計書》,大正,昭和時期。
臺灣總督府,《第2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概覽表》(大正4年,1915);《第1回臺灣國勢調查住居世代及人口)(大正9年,1920)《國勢調查結果表》(大正104年,1925),(國勢調查結果表,全島編)(昭和5年,1930);(國勢調查結果表)昭和10年,1935年。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明治三106年),1939年。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灣常住戶口統計》(昭和104年),1939年。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農業年報),昭和10年1昭和18年,1935。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移民課編印,《臺灣總督府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昭和10年,1935 。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移民村統計表》,昭和16年度。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蕃族調查報告書),1913-1921年。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臺北:1905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法務課該會,1906年。
臺灣總督府員警務局編,《臺灣總督府員警沿革誌第1編,員警機關構成》,臺北:1933年 。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總督府員警沿革誌第2編(上卷)》,臺北:1938年。
臺灣純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總督府員警沿革誌第2編(中卷)領臺以後治安狀況(臺灣社會運動史)》,臺北:1939年。
齋田悟,〈蕃人觀光の沿革と其の實績〉,《理蕃の友》第3年10月號,1932年。
(二) 中文書籍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1999年。
宋龍生,《卑南公學校與卑南族的發展》,南投市: 臺灣文獻館,2002年。
宋恩榮,《日本侵華教育全史‧第二卷(華北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玉芬,《消失中的都市部落?台東市馬蘭社阿美族生活空間的形成與變遷》,高雄:麗文出版社,2007年。
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臺北:麥田,2005年。
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凃照彥原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臺北:人間出版社,1993年。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臺灣經濟史概說》,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0年。
林素珍、林春治、陳耀芳,《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七腳川事件》,南投:行政院原民會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5年。
現代老年病學編委會編,《現代老年病學》,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9年。
張長義等,〈原住民傳統土地與傳統領域調查研究計畫書〉(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1年。
張家菁,《1個城市的誕生:花蓮市街的形成與發展》(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陳金田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一卷,台中:台灣當文獻委員會,1997年。
趙川明,《知本溪流域》,台東縣政府2002年。
海野隆著、王妙發譯,《地圖的文化史》(香港:中華書局),2001年。
黃宣衛,《國家、村落領袖與社會文化變遷:日治時期宜灣阿美族的例子》,台北:南天書局,2005年。
黃金麟(2001)《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 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賈士蘅譯、西佛曼(Marilyn Silverman) & 格里福(P. H. Gulliver)編,《 走進歷史田野 : 歷史人類學的愛爾蘭史個案硏究》,台北:麥田出版 ,1999年。
許木柱總纂,重修臺灣省通誌,卷三住民誌同胄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曼威•柯司特著,高樹仁譯,〈都市中心性〉,刊於夏鑄9、王志弘編譯,《空問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明文書局),1994年。
康培德,《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17至19世紀的歷史變遷》(臺北縣:稻鄉出版社),1999年。
劉北成譯、傅柯著,《規訓與懲罰》, 臺北:桂冠,1992年。
鄭全玄,《臺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 臺北:南天書局。
許木柱著,《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臺北: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出版社,1987。
鈴木作太郎,《臺灣蕃族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88年。
馬若孟著,陳其南、陳秋坤編譯,《臺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臺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
鄧尼斯,渥德著,王志弘、李根芳、魏慶嘉、溫蓓章合譯,《地圖權力學》(時報文化),1996年。
安東尼紀登斯著,李康、李猛譯,《社會的構成》(左岸,人類的經典:20世紀,紀登斯現代社會論叢),2004年。
艾瑞克 霍布斯邦著,賈士蓄譯,《帝國的年代:1875-1914》(臺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1999年。
洛姆國際著、張雅梅譯,《100種世界地圖有趣的看法》(臺北市:如何出版社),2000年。
班納迪克 安德森著,吳馭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時報文化),1999年。
傑佛瑞巴勒克拉夫主編,鄞蜀生中文版編輯,(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北京:三聯書店),1985年。
普雷斯頓詹姆斯、傑弗雷•馬丁合著,李旭旦譯,《地理學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通志》,臺北:1968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日本據臺初期重要檔案),臺中:1977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志 卷4經濟志 水利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3年。
趙川明,〈臺灣原住民部落遷移初探〉,《臺灣族群變遷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08月。
(三) 中文論文
潘繼道,《國家、區域與族群—臺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歷史變遷之研究(1874—1945)》,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李文良,《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10月。
林澤富,《日治時期南投地區布農族的集團移住》,1997,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張素玢,《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1909-1945)以官營移民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博論),2001年。
孟祥翰,《臺灣東部之拓墾與發展1874-1945年》,師大史研碩士論文,1988年。
藤井志津枝,《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19851915) 》,師大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楊境任,《日治時期臺灣青年團之研究》,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陳瑛,《從「部落民」到「國民」》:日據時期高砂青年團的教育性格,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偉智,《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1日治初期臺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1895-1900)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張旭宜,《臺灣原住民出草慣習與總督府的理蕃政策》,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胡曉俠,《日據時期理蕃事業下的原住民集團移住之研究》,1995,中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遊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四)日文期刊
鷲頭武,《蕃人哀話(二)》,臺灣山林會報,1932年。
宇都木一郎,《高砂族青年團幹部懇談會感想》,理蕃の友,昭和11年,1932年。
林素珍,《日治時期原住民青年團,財団法人交流協會日臺交流センター歴史研究者交流事業報告書》,2003年。
宇都木一郎,《全島高砂族青年團幹部懇談會感想》, 理蕃の友,1936年。
尾崎秀真,《臺灣山岳》, n004,1929年。
和田博,《蕃人の土地自由買賣に就》,て臺灣警察協會雜誌, n104 , 1926年。
粟野傳之丞,《臺灣に於ける蕃人の發達に就き》,蕃情研究會誌, 1899年4月30日。
折原兼次,《苦力出役と蕃社》,臺灣警察時報, n161,1930年。
坂本正義《アミ族蕃人の苦境を觀て其對策を思ふ》,臺灣警察時報,n161,1930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編,《理蕃の友》(1993)[1932]年。東京都:綠蔭書房。
竹澤誠一郎,《蕃屋の改造と蕃社の配列》,理蕃の友,1934年。
福原吉雄,《保甲壯丁團の改革を主張す(第十四回懸賞論文第二等當選)》,臺灣警察時報,n151,1930年。
宮本延人,《台灣南部の高砂族パイワン族の話》,1932年。
宮本延人,《台灣原始土器の信仰に就て》,南方土俗2(3),1933年。
若林正丈、許佩賢譯,《日本之臺灣殖民支配史研究的成果》,當代,第8107期、8108期,1993年7、8月。
(五) 中文期刊
黃智慧,《殖民地時期日本對台灣原住民族宗教的研究:官學並行的學術傳統的形成》,發表於「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1997年。
王學新,《日治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民勞動力之利用》, 東臺灣研究,1999年。
施添福,《地域社會與員警官空間:以日治時代關山地方為例》,發表於「東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主題演講),2000年10月6-7日。
林素珍 ,〈日治時期阿美族的保甲制度〉,發表於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主辦、東臺灣研究會協辦之「國家與東臺灣區域發展史研討會」,2001年12月13-14日。
王世慶,《日據初期臺灣撫墾署始末》,臺灣文獻第三8卷第1期,1987年。
張漢裕,Ramon. H. Myers(劇通林譯),《臺灣在日據時期之殖民地發展政策》,臺灣文獻106卷三期,1965年。
陳正祥,《東臺縱谷地帶之農墾與移民》,臺大農學院研究報告,1954年。
陳培豐,《重新解析殖民地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11以日本的近代思想史為座標》,(臺灣史研究),第7卷第2期,2001年102月。
張慧端,《初論阿美族的親屬結構與組織》,《思與言》25:4,1987年。
善生,《臺灣各州廳下移民事業》,拓殖獎勵館季報1(3):115168,1939年。
梁炳琨、張長義,《原住民族部落觀光的文化經濟與社會資本:以山美社區為例》,《地理學報》39期(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2005年。
(六)英文圖書
Astuti R.,1995,《People of the Sea:Identity and Descent among the Vezo of Madagasca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ale F. 1990(Aboriginal.Australia:Survival by Separation ), in Chisholm M. et al.,《Shared Space:Divided Space- Essays on Conflict and Territorial ( London:Unwin Hyman),PP.217-234.
Driver F. 200.1,《Geography Militant:Cultures of Exploration and Empire r》Oxford;Massachusetts:Bfack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