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娣明
論文名稱: 魏晉南北朝詩學研究
指導教授: 沈秋雄
Shen, Chiu-Hsiung
邱燮友
Qiu, Xie-You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54
中文關鍵詞: 魏晉南北朝詩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整體研究觀察魏晉南北朝詩學,共六十五萬三千一百八十五字,首章緒論,說明研究主題、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意義、研究範圍、過去主要研究成果與檢討、與研究方法。第二章探討魏晉南北朝詩學背景,包括:魏晉南北朝詩學的政治環境、魏晉南北朝詩學的地理背景、魏晉南北朝詩學的學術思潮、及魏晉南北朝詩學的文學趨勢。第三章研究魏朝詩學,分別論述曹操詩學、曹丕詩學、曹植詩學、嵇康詩學、與其他:吳質、徐幹與應瑒詩學,最後歸納魏朝詩學審美意義。第四章闡釋兩晉詩學,分析陸機詩學、陶淵明詩學、及其他如摯虞、葛洪詩學,並總結兩晉詩學審美意義。第五章整理南朝宋詩學,析論沈約詩學、謝靈運與謝朓詩學,與其他涵括:顏延之、《世說新語》詩學,進而探析南朝宋詩學審美意義。第六章尋索南朝齊梁詩學(上),講疏蕭子顯詩學、蕭綱詩學、裴子野詩學、蕭統詩學、蕭繹詩學。第七章陳述南朝齊梁詩學(中):劉勰詩學,分為追溯詩歌源流,探賾詩歌發展;詩歌定義;評選詩歌標準與評論詩歌作品;創作詩歌方法與原則等方面分論。第八章談南朝齊梁詩學(下):鍾嶸詩學,分為詩歌起源與演變歷史;詩歌定義;詩人與詩作評比,與詩歌批評方法論;詩歌寫作原則與方法。第九章論北朝詩學,敘述顏之推詩學與其他詩學家,並歸結北朝詩學審美意義。第十章結論,總合探究魏晉南北朝詩學的流變歷程、魏晉南北朝詩學的特色、魏晉南北朝詩學的地位、南北詩學的對立與統一、及魏晉南北朝詩學的影響。

    目次 1 摘要 8 第一章 緒論 10 第一節、研究主題與動機 10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意義 11 一、研究詩學具有文學目的與意義 12 二、研究詩學具有史學目的與意義 13 三、研究詩學具有哲學目的與意義 13 四、研究詩學具有心理學目的與意義 14 五、研究詩學具有社會學目的與意義 15 六、研究詩學具有政治學目的與意義 16 第三節、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16 第四節、過去主要研究成果與檢討 17 一、《詩品》研究成果 17 二、過去中華民國學位論文對魏晉南北朝詩歌或詩學主要研究成果 24 第五節、研究方法 25 一、傳統研究法 25 二、科際整合研究法 26 三、文學研究法 26 四、歸納統計研究法 27 第六節 魏晉南北朝詩學的涵義 27 一、魏晉南北朝的涵義 28 (一)歷史學者定名與劃分 28 (二)文學史學者定名與劃分 28 二、詩學涵義 29 第七節 魏晉南北朝存詩概況研究:從詩人個別創作數量及比例分析 30 第二章、魏晉南北朝詩學背景 32 第一節 玄學興盛影響 32 第二節 長期政爭與戰亂 33 第三節 人物美學的評品與倡導 35 第四節 儒學的逐漸衰微 36 第五節 山水文學另闢蹊徑 37 第六節 擺脫經學,詩學的自覺與發展 38 第七節 詩歌與文學批評風氣的消長 40 第八節 寫實詩與浪漫詩平分秋色 41 第九節 詩人與詩學家多有其政治地位或所屬集團 42 第三章 魏朝詩學 44 第一節 曹操詩學 44 一、重視詩歌經世功能 45 二、崇尚詩人個性才情與詩歌韻律 46 第二節 曹丕詩學 48 一、詩賦欲麗 50 二、為興趣與娛樂而作 53 三、詩文地位論 55 四、以「氣」論詩文 59 第三節 曹植詩學 80 一、論詩歌創作地位持肯定態度 82 二、雅好慷慨 86 三、文質並重 88 四、重視民間詩歌 90 五、詩人、詩學家與讀者各有主觀好惡 94 六、繼承興觀群怨說 95 七、重視詩人生平遭遇對詩歌作品的影響 100 第四節 嵇康詩學 107 一、玄遠自然為詩學基礎 107 二、聲無哀樂為詩學核心 109 三、越名教而任自然為詩學實踐方針 110 第五節 其他:吳質、徐幹與應瑒詩學 113 一、吳質詩學 113 二、徐幹詩學 121 三、應瑒詩學 126 第六節 魏朝詩學審美意義 128 一、詩賦欲麗審美意義 129 二、以氣論詩文審美意義 133 三、提高詩文地位審美意義 137 四、詩歌為娛樂與抒情之作審美意義 140 五、以氣論文用音樂作譬喻審美意義 144 六、對於各種詩風個性包容審美意義 147 七、文質並重審美意義 149 第四章 晉朝詩學 151 第一節 陸機詩學 151 一、緣情綺靡 151 二、按部考辭 152 三、除煩去濫 154 四、宣風正俗 155 五、陸機詩學的影響與地位 156 第二節 陶淵明詩學 157 一、以形寫神 160 二、重視詩歌象徵藝術美 165 第三節 其他:摯虞、葛洪 171 一、摯虞詩學 171 二、葛洪詩學 174 第四節 晉朝詩學的審美意義 177 一、從言志到緣情 178 二、以形寫神的審美意義 179 三、繼承與創新的突破 180 第五章 南朝宋詩學 182 第一節 謝靈運、謝朓詩學 182 一、謝靈運詩學 182 二、謝朓詩學 184 第二節 其他:顏延之、世說新語 187 一、顏延之詩學 188 二、《世說新語》反映的詩學 191 第三節 南朝宋詩學審美意義 193 一、繼承傳統儒家詩學,並掌握詩歌美感特質 193 二、關注山水詩的審美觀 194 第六章 南朝齊梁詩學 196 第一節 沈約詩學 196 第二節 蕭統詩學 202 一、詩歌緣情 203 二、詩歌發展由質樸趨向華美 204 第三節 蕭繹詩學 208 一、區分詩歌與其他應用文學 210 二、重視詩人創作的才能 211 三、重視民間詩歌 212 四、詩歌本質重在表達情感 212 五、重視詩歌教化作用與用典 213 第四節 其他:蕭綱、蕭子顯、裴子野 215 一、蕭綱詩學 215 二、蕭子顯詩學 219 三、裴子野詩學 220 第五節 南朝齊梁詩學審美意義 223 一、聲律論審美意義 223 二、解讀當時詩歌主要風格,並兼及非主流詩風 224 三、梁代詩學焦點集中考察詩歌美與藝術的感性形式 225 四、詩學力求新變 226 第七章 南朝齊梁詩學:劉勰詩學 229 第一節 詩歌涵義 229 一、強調詩歌的教化意義 230 二、詩歌體式不同,意義也隨之改變 231 三、與詩歌相關文體,意義上也受詩歌影響 235 四、由內容與形式,雙管齊下,界說詩歌定義 237 第二節 追溯詩歌源流,探賾詩歌發展 240 一、詩歌源於自然情性 241 二、追索民間樂府的源流與發展 247 三、後世文體源出於五經,詩歌應稟承《詩經》精神 251 第三節 評論詩歌作品標準 259 一、《詩經》為所有詩歌的最高準則 261 二、「折衷」為評詩的態度 263 三、「意向性對象」為評詩的整體標準 268 第四節 創作詩歌方法與原則 275 一、重視詩歌精神涵義 276 二、抒發情志,兼顧形式,並且以《詩經》為創作指導原則 279 三、詩歌語言從謀篇裁章,至鍛字練句,皆要精當 281 四、詩歌要同時兼顧繼承與創新 282 五、詩歌創作靈感沒有一定道理,然而創作原則卻有固定規格 283 六、詩歌基本的「道」,一為自然,一為《詩經》 287 七、詩歌隨不同形式,創作原則與方法相對因應 288 八、詩人可根據自己才情性格,選擇作詩方式 289 九、時代風氣與政治干預,會影響詩歌創作原則與方法 290 十、要因情感而創作詩歌,而非因創作詩歌而造情 291 十一、教化意義轉為詩歌藝術創作原則 292 十二、詩歌創作應講究「情景交融」、「情貌無遺」 295 十三、詩人體物「形似」之外,典雅簡約,勿過分堆砌 297 十四、詩歌巧構形似,要以情志為主體,物色描寫為輔 299 十五、詩歌創作為完整有機體 301 十六、詩歌要掌握聲音韻律變化 303 十七、詩人創作詩歌,聲律和諧猶如音樂 306 十八、詩歌要掌握聲調、雙聲疊韻、發音部位與和韻 307 第五節 劉勰詩學審美意義 308 一、兼顧詩學內容與形式 309 二、詩學內容與現實景物融合,由清議轉為清談 311 三、詩學的繼承與創新 313 四、探究詩歌特徵深入 313 五、論證詩歌風格的審美意義 316 六、詩歌欣賞與批評 317 七、重視詩人學識品德的修養 318 第八章 南朝齊梁詩學:鍾嶸詩學 323 第一節 詩歌涵義 325 一、詩歌的涵義,在於有「滋味」 325 二、詩歌聲調論 326 三、詩歌中「怨」、「群」與「情」的構成要素 330 四、詩歌討論範圍,止乎五言 336 第二節 詩歌起源與演變歷史 338 一、詩歌起源於自然律動之真與詩人性情 339 二、探索五言詩發展 340 三、以研究詩歌史為詩學發展之基礎 340 四、追溯詩人源流的詩學術語 342 五、分中國詩歌淵源為三個體系 344 第三節 詩人與詩歌評比,詩歌批評方法論 346 一、評比詩人與詩歌,分列三品 347 二、對以已往的詩人為評選對象 351 三、評選詩歌要合乎自然美,反對錯采繁縟 352 四、將詩人與作品評品定其優劣評品標準 355 五、評比時採華美詩風 357 六、評比時重視詩歌的特性 359 七、重詩歌情感與文采 362 第四節 詩歌寫作原則與方法 367 一、詩歌要言盡卻意有餘 369 二、詩歌寫作要文質並重 371 三、優秀詩歌創作由「直尋」而來 372 四、詩歌創作為有機組合 374 五、詩歌創作要含蓄蘊藉 376 六、詩歌創作要重視技巧與精神 378 第五節 對《詩經》與四言詩精神的繼承與發揚轉型 384 一、從《詩經》與四言詩體會詩歌涵義,在於有「滋味」 385 二、從《詩經》與四言詩提煉出詩歌的構成要素 386 三、視《詩經》與四言詩為中國詩學發展之基礎 392 四、標舉詩學以審美為中心,正視《詩經》與四言詩美感 395 五、取法《詩經》與四言詩,更強調詩歌要言盡卻意有餘 396 六、從四言詩精神中,肯定五言詩的進步 399 第六節 鍾嶸詩學審美意義與價值地位 401 一、重視詩人與讀者內在心靈在審美上的作用 401 二、標舉詩學以審美為中心 402 三、沿波探源,釐清詩歌歷史 404 四、評賞名篇佳句,具體表述詩歌美感 405 五、歷來對鍾嶸《詩品》溯源與分品的評價爭議 406 六、《詩品》在中國詩學的地位 410 第九章 南朝陳詩學 412 第一節 徐陵詩學 412 一、重視詩歌發展歷史 413 二、詳今略古 414 三、趨向新變 416 四、以女性為詩歌主要審美對象 417 第二節 其他:陳叔寶、顧野王、劉師知 418 一、陳叔寶詩學 418 二、顧野王詩學 421 三、劉師知詩學 423 第三節 南朝陳詩學的審美意義 425 一、南朝陳詩學的審美意涵 426 二、徐陵選詩重輕艷 426 第十章 北朝詩學 428 第一節 顏之推詩學 428 一、顏之推與北朝詩歌活動情形 428 二、重視詩歌意境 430 三、南北方詩歌評準不同 432 四、重視詩歌用字精確 433 第二節 其他:庾信、魏收 434 一、庾信詩學 435 二、魏收詩學 438 第三節 北朝詩學的審美意義 440 一、審美標準仍受儒家詩學影響 440 二、呈現北朝剛健樸直的詩學 442 第十一章 結論 444 一、重視詩歌形式 444 二、詩歌緣自於情,抒情功能的重新強調與發揚 445 三、探討詩歌的源流 449 四、追求聲律美 451 五、詩學家對詩學的自覺 453 六、推廣久受壓抑的情慾題材 455 七、詩學多元發展,引發近體小詩的產生 459 八、影響後世詩學觀念與批評形式 462 參考文獻 465 一、書籍 465 (一)古籍 465 (二)今著 468 二、中華民國期刊論文 473 三、中國大陸期刊 513 四、中華民國學位論文 532 五、中國大陸學位論文 542 附錄1-1 中華民國國內有關魏晉南北朝詩學與詩歌研究學位論文一覽表(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548 附錄1-2、魏晉南北朝詩歌統計表(依據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583 附錄7-1《文心雕龍》論詩人與詩作統計表 608 附錄8-1、《詩品》論詩人與詩歌統計表 624 附錄8-2 劉勰與鍾嶸詩學比較表 654

    一、書籍
    [出版項不詳]: 陸機傳記資料 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 982.108 029.1 V.194
    [出版項不詳]:《曹丕傳記資料》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982.108 029.1 V.165
    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1996)
    (一)古籍
    丁仲祜:《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第四版)
    丁福保編:《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3)
    干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卷12
    王弼:《老子帛書老子》(臺北:學海出版社,1994年)
    王充:《論衡.書解》(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
    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校注》(濟南市:齊魯書社,1992年)
    王肅撰,馬昭駁,孔晁答,張融評:《聖證論一卷》(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1)
    王雲路:《漢魏六朝詩歌語言論稿》(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
    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市:中硏院中國文哲硏究所,1992)
    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臺北市:書林書局,1993)
    王先謙:《漢鐃歌釋文箋正》(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4)
    王運熙、王國安注:《漢魏六朝樂府詩評注》(濟南:齊魯書社,2000)
    左丘明著,竹添光鴻箋:《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93年)
    左丘明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任昉:《文章緣起注》一卷(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86)
    任昉:《任中丞集》一卷(臺北市:新興書局印行,1963)
    任昉:《述異記》二卷(臺北市:世界出版社,1988)
    竹添光鴻會箋,杜預集解:《左傳會箋.襄公二十四年》(臺北市:廣文,1961年)
    汪紹楹校本:《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新二版),卷十二,帝王部二,漢昭帝
    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頁478
    沈約:《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朱熹:《四書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安平秋等編,許德楠等注:《漢魏六朝詩文卷》(北京市:京華出版社,1998)
    沈約:《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何晏集解、邢昺疏、阮元校勘:《論語注疏》(臺北:子峰文教基金會,1994年)
    余冠英注:《漢魏六朝詩選》(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8》(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吳兢:《樂府古題要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吳兢:《樂府解題》(清順治丁亥四年(1647)兩浙督學李際期刊本,線裝書藏於國家圖書館)
    吳淇:《六朝選詩定論》(濟南市:齊魯出版社,2001年)
    范曄、司馬彪撰,李賢、劉昭注:《後漢書[八十卷]》(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范曄著,韓復智、洪進業註:《後漢書紀傳今註》(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3)
    范曄撰,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
    范文瀾:《文心雕龍註》(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60年港新一版)
    房喬等撰:《晉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周振甫譯注:《文心雕龍》(臺中市:暢談國際文化,2004)
    胡應麟:《詩藪》(臺北市:廣文書局,1973年)
    皇侃:《論語義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洪順隆:《魏文帝曹丕年譜曁作品繫年》(臺北市:臺灣商務,1989)
    姚思廉:《梁書》(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2年)
    桓譚:《桓子新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徐陵:《徐孝穆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徐陵編,吳兆宜注:《玉臺新詠箋注》(北京市:中華書局,1999)
    徐堅:《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徐湘霖:《中論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班固:《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二版)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2002年,宋慶元元年(1195)建安劉之問刻本)
    郝立權注:《謝宣城詩注》(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6)
    陸機:《陸機文集陸雲文集》(上海市:上海社科,2000)
    陸機著,郝立權注:《陸士衡文集》(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1)
    陸機著,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陸機著,楊明譯注:《文賦詩品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陸雲:《陸士龍文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陶淵明原著,林玫儀注:《南山佳氣》(臺北市:時報文化,1992)
    陶淵明原著,楊勇編:《陶淵明集校箋》(臺北市:正文書局,1999)
    陶淵明原著,楊家駱主編:《陶靖節全集注》(上海:世界書局,1996)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王粲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二版)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二版)
    陳壽:《三國志》(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出版,1990年)
    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年)
    啟功:《詩文聲律論稿》(北京市:中華書局,2002)
    許嘉璐、楊忠分史主編:《南齊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2004)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74年)
    章學誠:《校讎通義》(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郭茂倩編:《樂府詩集》(臺北市:里仁書局,1999)
    黃叔琳注;李詳補注:《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頁407
    黃節注:《阮步兵詠懷詩注》(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90)
    黃節注:《魏文武明帝詩注》(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7)
    黃節注:《謝康樂詩注》(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7)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曹丕著,易健賢注:《魏文帝集全譯》(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
    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葛洪著,陳飛龍註譯:《抱朴子外篇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出版社,2000-2002)
    葛洪著,顧久譯注:《抱朴子內篇》(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2005)
    馮班:《鈍吟雜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揚雄撰,韓敬注:《法言》(北京市:中華書局,1992年)
    張融:《齊張長史集》(明崇禎間太倉張氏刊及清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薈要本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之一)故宮博物院藏
    葉瑛:《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頁559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91年2月)
    蔣伯潛:《文體論纂要》(重慶:正中書局,1943)
    蔣祖怡:《文心雕龍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趙翼:《甌北詩話》(臺北:廣文出版社,1971年)
    劉勰:《文心雕龍》十卷(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劉勰:《文心雕龍注》(臺南市:綜合出版社,1989)
    劉勰著,黃素標點:《新論》(上海:泰東圖書局,1926)
    劉孝綽撰,張燮編纂:《劉秘書集》二卷附錄一卷(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劉邵:《人物志》,《守山閣叢書》,收入《續百子全書》第四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卷上,頁1(總頁709)
    劉孝標注引:《世說新語•品藻》「元禮居八俊之上」,參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劉寶楠、劉恭冕:《論語正義》(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
    劉義慶:《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蕭統:《昭明太子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蕭統撰,李善注:《文選六十卷》(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3)
    蕭統編,張啓成、徐達等譯註:《昭明文選》(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胡克家刻本),卷四十二,頁九上至十上(總頁591-592),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胡克家刻本),卷五十二
    蕭子顯撰:《南齊書》(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2)
    鮑參軍原著,黃節注:《鮑參軍詩注》(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7)
    魏收:《新校本魏書附西魏書》(臺北市:鼎文出版社,1998)
    魏收:《魏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出版社,2001)
    魏收撰,洪北江主編:《(標點校勘)魏書》114卷(臺北市:洪氏出版社,1977)
    魏收撰,張燮編纂:《魏特進集》三卷附錄一卷(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謝靈運:《謝康樂集》(臺北市:文津出版社印行,1979)
    謝靈運原著,李運富注:《謝靈運集》(湖南:岳麓書社,1999)
    檀道鶯:《續晉陽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顏之推著,張靄堂注:《顏之推全集譯注》(濟南:齊魯書社,2004)
    顔之推著,羅國成校注:《《冤魂志》校注》(成都市:巴蜀書社,2001)
    顔之推撰,趙曦明註:《顔氏家訓注》(臺北縣:頂淵出版社,2006)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鐘嶸著,周振甫譯注:《《詩品》譯注》(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日本:中文出版社,1981年6月)

    (二)今著
    丁福林:《魏晉南朝的謝氏文學集團》(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王立群:《《文選》成書硏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王國良:《顔之推冤魂志硏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5)
    王鎮遠編:《兩晉南北朝詩選》(上海:上海書局,1994)
    王慶元、楊端志譯注:《抱朴子譯注》(臺北市:建安出版社,1999)
    王雲路:《六朝詩歌語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
    王更生:《文心雕龍管窺》(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7)
    王更生總編:《臺灣近五十年文心雕龍研究論著摘要》(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9)
    王鵬廷:《建安七子硏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中文出版社,1978〉
    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王守信,孔德志編著:《劉勰與《文心雕龍》》(濟南:齊魯書社,2001)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臺北市:里仁書局,2000)
    王巍:《建安文學概論》(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王景霓等編:《漢魏六朝詩解釋》(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7)
    王利器:《葛洪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1997)
    王德華注:《新譯陸機詩文集》(臺北市:三民書局,2006)
    尤雅姿:《顔之推及其家訓之硏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5)
    文心工作室編著:《昭明文選》(臺北市:商周出版,2007)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家文藝基金管理委員會主編:《中國文學講話(五)魏晉南北朝文學》(臺北市:巨流出版社,1988)
    不著撰人:《分門古今類事》二十卷(臺北市: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五南總經銷,2003)
    毛谷風:《歷代律詩精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朱文民:《劉勰傳》(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竹岡勝也:《近世復古思想》(東京市:教學局,1939)
    包绍明:《杜剛與南北史演義》(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宋红:《天地一答:謝靈運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李暉、于非:《歷代賦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李雁:《謝靈運硏究》(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李豐楙:《抱朴子:不死的探求》(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
    李振興等注:《新譯顏氏家訓》(臺北市:三民書局,2001)
    李得財:《劉勰《文心雕龍》中之文質論及其美學意涵》([臺中市:李得財],1991)
    李白剛:《中國文學流變史(三)─詩歌〈共二冊〉》〈臺北市:聯貫出版社,1983〉
    李白剛:《中國文學史》〈臺北市:白雲書屋,1978〉
    李建中:《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呂武志:《魏晉文論與文心雕龍》(臺北市:樂學出版社,2006)
    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出版社,1998〉
    沈秋雄:《詩學十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3〉
    佐藤利行、佐伯雅宣編:《劉孝綽詩索引》(東京都:白帝社,2000)
    汪超宏編:《六朝詩歌》(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周唯一:《南北朝文化與詩歌》(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
    周建江:《北朝文學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周振甫主編:《文心雕龍辭典》(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
    周啟成等注:《新譯昭明文選》(臺北市:三民書局,1997)
    林芬芳:《陸雲及其作品硏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
    林童照:《六朝人才觀念與文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
    吳兆路:《中國性靈文學思想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
    吳先寧:《北朝文學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
    吳汶汶:《陸機對六朝儷辭之影響》(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06)
    吳玉如:《劉勰《文心雕龍》之審美觀》([臺北市:吳玉如],1996)
    吳光興:《蕭綱蕭繹年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6)
    金民那:《文心雕龍的美學:文學的心靈及其藝術的表現》(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3)
    卓國浚:《文心雕龍精讀》(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出版社,2007)
    邱世友:《文心雕龍探原》(臺北市:岳麓書社,2007)
    邱英生、高爽編:《三曹詩解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
    河北師範學院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硏組編:《三曹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胡德懷:《齊梁文壇與四蕭硏究》(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胡鳳丹輯,許逸民校:《六朝四家全集》(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郁沅、張明高:《魏晉南北朝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姜亮夫:《晉陸平原先生機年譜》(臺北市:臺灣商務出版社,1968)
    姜濤:《中國文學欣賞全集》(臺北市:莊嚴出版社,1985)
    姜濤:《中國文學欣賞精選集》(臺北市:莊嚴出版社,1983)
    南懷瑾:《歷史上的智謀》(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
    馬積高、黃鈞:《中國古代文學史〈共四冊〉》〈臺北市:萬卷樓出版社,1998〉
    施正康編:《漢魏詩選》(上海:上海書店,1994)
    徐公持:《魏晉文學史》(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徐傳武:《左思左棻硏究》(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
    徐儀明、冷天吉:《人仙之間:《抱朴子》與中國文化》(開封市:河南大學,1998)
    堀一郎著:《近世復古思想》(東京市:育英社,1944)
    孫明君:《三曹與中國詩史》(臺北市:商鼎文化,1996)
    倉陽卿注:《先秦漢魏六朝詩三百首新譯》(臺北市:建安出版社,1999)
    秦永洲:《顔之推與《顔氏家訓》》(濟南:山東文藝,2004)
    師大國文系專題研究小組製作:《聲新葉詩》〈臺北市:東大圖書,1994〉
    曹道衡:《蘭陵蕭氏與南朝文學》(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
    曹道衡、傅剛:《蕭統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曹道衡、劉躍進著:《南北朝文學編年史》(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曹明綱:《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詩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曹旭選評:《中日韓《詩品》論文選評》(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莊嚴編輯部編著:《魏晉南北朝詩歌》(臺北市:莊嚴出版社,1992)
    許文雨:《許文雨鍾嶸《詩品》講疏;《人間詞話》講疏》(四川:成都古籍出版社,1996)
    梅運生:《鍾嶸和詩品》(臺北市:萬卷樓出版社,1991)
    郭鵬:《文心雕龍的文學理論和歷史淵源》(濟南:齊魯書社,2004)
    陳飛龍:《葛洪之文論及其生平》(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0)
    陳桂珠:《才高八斗曹子建》(臺北市:華嚴出版社,1996)
    陳文新編:《六朝小說》(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陳滿銘:《詩詞新論》〈臺北市:萬卷樓出版社,1994〉
    陳慶元:《三曹詩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陳友冰:《漢魏六朝樂府賞析》(合肥市:安徽文藝出版,1999)
    黃銀珠:《曹丕《典論.論文》之硏究》(南華大學文學系,2006)
    黃慶萱:《修辭學》〈三民書局,1979〉
    黃水雲:《六朝駢賦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
    董季棠:《修辭析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
    傅剛:《魏晋南北朝詩歌史論》(吉林省長春市: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傅剛:《《昭明文選》硏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渡邊年應著:《復古思想と寬政異學の禁:封建秩序の崩壞過程に於ける葛藤》(東京市:國民精神文化硏究社,1937)
    董季棠:《修辭析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共二冊〉》〈臺北市:臺灣學生出版社,1987〉
    葉日光:《左思生平及其詩之析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79)
    程章燦:《世族與六朝文學》(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楊牧:《陸機文賦校釋》(臺北市:洪範出版社,1985)
    楊家駱主編:《二十四史》(臺北市:鼎文書局,1979-1781)
    褚斌杰:《中國歷代詩詞精品鑑賞》(西寧市:靑海人民出版社,2001)
    詹福瑞:《中古文學理論》(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
    詹秀惠:《蕭子顯及其文學批評》(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
    翁淑媛:《曹植散文硏究》([臺北市:翁淑媛],1995)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出版社,2001)
    張虹:《兩晉系列小說》(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張春榮:《修辭萬花筒》〈駱駝出版社,1996〉
    張少康:《詩品》(瀋陽市: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
    張仁青:《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3)
    張少康:《文心與書畫樂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張伯偉:《許文雨鍾嶸詩品硏究》(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蔡宗陽:《莊子之文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3〉
    蔡宗陽:《應用修辭學》〈臺北市:萬卷樓出版社,2001〉
    蔡宗陽:《劉勰文心雕龍與經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7)
    廖宏昌:《六朝文筆說析論》([出版地不詳]:著者出版社,1985)
    劉殿爵、陳方正、何志華主編:《徐陵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劉殿爵、陳方正、何志華主編:《張華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劉殿爵、陳方正、何志華主編:《謝靈運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
    劉躍進:《玉臺新詠硏究》(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
    劉殿爵、陳方正、何志華:《曹植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劉殿爵、陳方正、何志華主編:《梁昭明太子蕭統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劉殿爵、陳方正、何志華:《梁簡文帝蕭綱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社,2002)
    劉明昌:《謝靈運山水詩藝術美探微》(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7)
    劉玉耀:《樂府詩與民歌》(瀋陽市:寧海出版社,1998)
    劉良明等編:《六朝散文》(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市:華正出版社,1994)
    劉躍進:《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北京市:新知三聯書店,1996)
    劉文忠:《左思、劉琨》(瀋陽市: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
    鄭在瀛:《楚辭探奇》〈臺北市:萬卷樓出版社,1995〉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共二冊〉》〈莊嚴出版社,1991〉
    潘兆賢:《魏文帝曹丕評傳》(香港:向日葵出版社,2000)
    駱玉明、張宗原:《南北朝文學》(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駱鴻凱:《文選學》(臺北市:華正出版社,2004)
    錢志熙:《漢魏樂府的音樂與詩》(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
    錢志熙:《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鄧國光:《摯虞硏究》(香港:學衡出版社,1990)
    盧央:《葛洪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薛應旂編:《六朝詩集》(臺北市:廣文出版社,1972)
    鍾仕倫:《《金樓子》硏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
    鍾京鐸:《左思詩集釋》(臺北縣深坑鄉:學海出版社,2001)
    鍾嶸著,徐達譯注:《詩品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
    藍秀隆:《抱朴子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89)
    繆天華:《離騒九歌九章淺釋》〈臺北市:東大圖書出版社,1992〉
    瞿林東,李珍:《范曄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羅心玲:《邢卲與杜弼形神爭論的探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硏究所,1999)
    羅立乾:《鍾嶸詩歌美學》(臺北市:東大圖書出版社,1990)
    黨聖元:《六朝悲音》(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二、中華民國期刊論文
    丁威仁:〈張以寧詩歌理論探賾〉,《語文學報》第13期(2004年12月), 頁71-80。
    丁婉莉:〈葛洪的文學觀探析〉,《問學》第6期(2004年4月), 頁1-17。
    尤光敏:〈徐陵年譜〉,《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9期(1988年), 頁311-332。
    尤信雄:〈葛洪的儒家思想〉,《鵝湖》第2卷11期(1977年5月), 頁18-20。
    尤信雄:〈抱朴子的文學批評〉,《國文學報》第6期(1977年6月), 頁129-133。
    尤信雄:〈抱朴子的道教思想〉,《國文學報》第7期(1978年6月), 頁23-30。
    尤信雄:〈抱朴之士葛洪〉,《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2卷11期(1979年11月), 頁62-74。
    尤信雄:〈陶潛之歷史定位及齊梁諸家對其詩作評論之探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0期(2005年4月), 頁55-68。
    尤純純、夏聖芳:〈《抱朴子.內篇》養生觀的民俗內涵〉,《樹人學報》第3期(2005年7月), 頁1-16。
    尤雅姿:〈「顏氏家訓」版本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19卷2期(1990年12月), 頁49-85。
    尤雅姿:〈從顏氏家訓探其與文心雕龍文學觀之異同〉,《興大中文學報》第4期(1991年1月), 頁233-251。
    尤雅姿:〈顏之推教育思想述要〉,《興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2年1月), 頁187-203。
    尤雅姿:〈顏氏家訓宗教思想述要〉,《孔孟月刊》第359期(1992年7月), 頁39-42。
    尤雅姿:〈顏氏家訓倫理思想述要〉,《興大中文學報》第6期(1993年1月), 頁83-97。
    尤雅姿:〈由歷代家訓檢視傳統士人家庭之經濟生活模式〉,《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第36卷3期(1998年9月), 頁1-59。
    文鈴蘭:〈「文情難鑒, 披文以入情」﹣﹣略論文心雕龍知音篇〉,《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44期(1988年7月), 頁65-70。
    方介:〈文心、詩品論詩標準之比較〉,《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90期(1994年1月), 頁52-62。
    方元珍:〈論「文心雕龍」之文章藝術〉,《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0卷1期(1991年6月), 頁63-78。
    方元珍:〈論劉勰與民間文學〉,《空大人文學報》第7期(1998年6月), 頁15-27。
    方元珍:〈《文心雕龍》論王粲〉,《空大人文學報》第9期(2000年10月), 頁31-54。
    方元珍:〈《文心雕龍》論徐幹〉,《空大人文學報》第10期(2001年12月), 頁15-34。
    方元珍:〈《文心雕龍.原道》儒道思想探驪〉,《空大人文學報》第15期(2006年12月), 頁37-54。
    方元珍:〈論文章瑕病--從「文心雕龍.指瑕」到「文史通義.古文十弊」篇〉,《國家圖書館館刊》第85卷1期(2006年6月), 頁119-130。
    方元珍:〈「文心雕龍」論曹操〉,《國家圖書館館刊》89卷2期(2000年12月), 頁201-218。
    方元珍:〈「文心雕龍」論曹丕〉,《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年5月), 頁97-123。
    方麗娜:〈抱朴子之文學論〉,《臺南師專學報》第19期(1986年6月), 頁101-112。
    王力堅:〈抑陶揚謝的美學動因〉,《中國語文》第473期(1996年11月), 頁69-74。
    王力堅:〈多情而婉麗--蕭繹「燕歌行」解析〉,《國文天地》第147期(1997年8月), 頁48-52。
    王力堅:〈曹植「雜詩」(其一)母題解讀〉,《國文天地》第13:10=154期(1998年3月), 頁43-46。
    王力堅:〈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情景理之間的關係〉,《國文天地》第157期(1998年6月), 頁46-49。
    王力堅:〈嘆逝而傷春--析陸機「悲哉行」〉,《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55期(1999年6月), 頁170-173。
    王力堅:〈西晉詩人--張協、陸機對藝術形式美的追求〉,《中國文化月刊》第197期(1996年3月), 頁81-90。
    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序〉,《中國文化(風雲時代)》第6期(1992年9月), 頁181-182。
    王文泉:〈從「弘明集」「廣弘明集」看魏晉南北朝道、佛間的訾應〉,《康寧學報》1卷2期(1999年3月), 頁29-45。
    王文進:〈南朝「山水詩」中「遊覽」與「行旅」的區分--以《文選》為主的觀察〉,《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 頁103-113。
    王文進:〈三分歸晉前後的文化宣言--從左思〈三都賦〉談南北文化之爭〉,《漢學研究集刊》第1期(2005年12月), 頁27-48。
    王文進:〈陶謝並稱對其文學範型流變的影響--兼論陶謝「田園」、「山水」詩類空間書寫的區別〉,《東華人文學報》第9期(2006年7月), 頁69-109。
    王方曙:〈後漢書與范曄〉,《中央月刊》4卷5期(1972年3月), 頁126-132。
    王月華:〈不著一字,如何風流--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含蓄論〉,《文藻學報》第14期(2000年3月), 頁39-50。
    王可平:〈「文心雕龍」的思想基礎〉,《中國文化月刊》第141期(1991年7月), 頁74-86。
    王次澄:〈謝靈運及其詩〉,《東吳文史學報》第6期(1988年1月), 頁45-74。
    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訂補〉,《孔孟學報》第61期(1991年3月), 頁217-260。
    王更生:〈文評中的子書,子書中的文評--讀<文心雕龍>(劉勰著)劄記之一〉,《書評書目》第33期(1976年1月), 頁34-36。
    王更生:〈文心雕龍「文體論」析例〉,《東吳文史學報》第3期(1978年6月), 頁60-76。
    王更生:〈摯虞的著述及其在文論上之成就〉,《出版與研究》第30期(1978年9月), 頁19-21。
    王更生:〈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序〉,《圖書與圖書館》1卷1期(1979年9月), 頁116-120。
    王更生:〈文心雕龍述論語考〉,《孔孟學報》第39期(1980年4月), 頁155-172。
    王更生:〈文心雕龍註駁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3卷5期(1980年5月), 頁60-69。
    王更生:〈文心雕龍述孟子考〉,《孔孟學報》第40期(1980年9月), 頁191-204。
    王更生:〈簡論劉勰及其文心雕龍〉,《國文學報》第14期(1985年6月), 頁105-130。
    王更生:〈文心雕龍的文學觀〉,《孔孟月刊》第276期(1985年8月), 頁50-56。
    王更生:〈文心雕龍與國文教學〉,《中國國學》第13期(1985年10月), 頁129-143。
    王更生:〈淺探劉勰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際〉,《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30期(1987年5月), 頁29-34。
    王更生:〈閒話劉勰其人及其文批理論〉,《中國國學》第15期(1987年9月), 頁185-186。
    王更生:〈最近 (一九七四至一九八七) 國內外「文心雕龍」研究概況〉,《國文學報》第17期(1988年6月), 頁203-222。
    王更生:〈論劉勰「文體分類學」的基據〉,《國立編譯館館刊》17卷1期(1988年6月), 頁1-14。
    王更生:〈臺灣「文心雕龍學」的研究與展望〉,《孔孟學報》第57期(1989年3月), 頁257-280。
    王更生:〈劉勰文心雕龍風格論新探〉,《師大學報》第36期(1991年6月), 頁139-157。
    王更生:〈魏晉南北朝散文研究的重要性〉,《中縣文藝》第10期(1996年12月), 頁1-13。
    王更生:〈震古鑠今的文苑樞機--文心雕龍〉,《國文天地》第168期(1999年5月), 頁7-10。
    王更生:〈「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鎮江召開紀盛〉,《國文天地》第181期(2000年6月), 頁5-10。
    王更生:〈劉勰的文學三原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期(1999年6月), 頁23-49。
    王叔岷:〈鍾嶸《詩品》概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期(1991年3月), 頁11-24。
    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 小序〉,《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期(1991年12月), 頁146-147。
    王叔岷:〈八斗才﹝曹植﹞〉,《國文天地》第82期(1992年3月), 頁43-45。
    王宗昱:〈評葛洪論儒道關係〉,《孔孟月刊》第365期(1993年1月), 頁35-41。
    王岫林:〈「綺靡以傷情」--談劉勰在《文心.辨騷》中對〈九歌〉之批評〉,《國文天地》第236期(2005年1月), 頁52-57。
    王明:〈魏晉南北朝史中文論文引得補編(1953-1976)〉,《史學會刊(東海大學)》第7期(1978年6月), 頁42-67。
    王松木:〈由「原道」、「徵聖」、「宗經」談經學在「文心雕龍」中的實質意義〉,《中國語文》第477期(1997年3月), 頁51-56。
    王金凌:〈論文心雕龍的「氣」〉,《中外文學》8卷7期(1979年12月), 頁122-147。
    王金凌:〈文心雕龍的才性論辨析〉,《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9期(1980年6月), 頁287-410。
    王金凌:〈論文心雕龍中的清〉,《古典文學》第2期(1980年12月), 頁83-95。
    王金凌:〈文心雕龍體系:文心雕龍體系的思想與歷史基礎〉,《輔仁國文學報》第4期(1988年6月), 頁131-149。
    王金凌:〈曹丕「論文」撰述緣起及其年代〉,《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17期(1988年6月), 頁235-248。
    王保芸:〈由曹丕「典論論文」淺析其文學觀〉,《中國語文》第323期(1984年5月), 頁37-40+85。
    王建生:〈魏晉南北朝詩歌〉,《中國文化月刊》第123期(1990年1月), 頁65-86。
    王美秀:〈曹氏兄弟的文學理論〉,《文理通識學術論壇》第3期(2000年1月), 頁137-153。
    王美秀:〈談《謝靈運》傳中的幾個問題〉,《文理通識學術論壇》第4期(2000年8月), 頁167-174。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敘錄〉,《中華學苑》第29期(1984年6月), 頁135-173。
    王國良:〈鍾嶸「詩品」研究論著目錄〉,《中國書目季刊》21卷1期(1987年6月), 頁26-86。
    王國良:〈劉勰「文心雕龍」研究論著目錄〉,《中國書目季刊》21卷3期(1987年12月), 頁46-92。
    王國瓔:〈謝靈運山水詩中的「憂」和「遊」〉,《漢學研究》第9期(1987年6月), 頁161-181。
    王基倫:〈試析文心雕龍心物交感之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92期(1984年3月), 頁17-20。
    王淑禎:〈文心雕龍辨騷篇釋義〉,《興大中文學報》第4期(1991年1月), 頁197-217。
    王章陵:〈大陸「極左思潮」及左派活動的分析〉,《共黨問題研究》22卷7期(1996年7月), 頁4-16。
    王景鴻:〈「玉臺新詠」與其版本初探〉,《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第67期(2001年12月), 頁167-183。
    王萍:〈葛洪的儒道思想〉,《科學史通訊》第3期(1984年12月), 頁23-24。
    王開府:〈顏氏家訓之文學觀〉,《國文學報》第9期(1980年6月), 頁157-165。
    王新華:〈劉勰論詩〉,《反攻》第436期(1982年12月), 頁22。
    王新華:〈陸機文賦所觸及的寫作問題〉,《中國語文》第309期(1983年3月), 頁27-30。
    王煜:〈讀李銳清<滄浪詩話的詩歌理論研究>〉,《哲學與文化》第223期(1982年12月), 頁1145-1146。
    王靖獻:〈陸機文賦校釋〉,《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32期(1983年12月), 頁159-256。
    王夢鷗:〈劉勰宗經「六義」試詮〉,《中華學苑》第6期(1970年9月), 頁37-50。
    王夢鷗:〈鍾嶸的詩品及其詩觀〉,《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卷4期(1977年4月), 頁2-5。
    王夢鷗:〈陸機文賦所代表的文學觀念〉,《中外文學》8卷2期(1979年7月), 頁4-14。
    王夢鷗:〈試論曹丕怎樣發見文氣〉,《中外文學》8卷4期(1979年9月), 頁4-15。
    王夢鷗:〈劉勰論文的觀點試測〉,《中外文學》8卷8期(1980年1月), 頁6-19。
    王夢鷗:〈從典論殘篇看曹丕嗣位之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1卷1期(1980年3月), 頁97-114。
    王夢鷗:〈曹丕典論論文索隱〉,《中外文學》8卷10期(1980年3月), 頁8-20。
    王夢鷗:〈漫談鍾嶸評詩的態度與方法〉,《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3卷5期(1980年5月), 頁70-76。
    王夢鷗:〈關於左思三都賦的兩首序〉,《中外文學》9卷2期(1980年7月), 頁4-15。
    王夢鷗:〈魏晉南北朝文學之發展 -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7期(1981年7月), 頁6-11。
    王夢鷗:〈魏晉南北朝文學之發展 -中-〉,《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8期(1981年8月), 頁9-16。
    王夢鷗:〈魏晉南北朝文學之發展 -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9期(1981年9月), 頁9-14。
    王夢鷗:〈讀文心雕龍的定勢篇〉,《東方雜誌》20卷7期(1987年1月), 頁19-20。
    王潤華:〈A Chinese View of Style: The Theoretical Bases of Style in the Shih- p'in[詩品]〉,《Chinese Culture Quarterly》19卷1期(1978年3月), 頁33-44。
    王潤華:〈論司空圖植根於個性、語言、文學、生活、文化上的風格論--從歷代詩話看「詩品」的風格論〉,《中國文化(風雲時代)》第1期(1989年12月), 頁66-74。
    王璟:〈九州不足步,願得凌雲翔--曹植遊仙詩探析〉,《古今藝文》31卷3期(2005年5月), 頁42-53。
    王靜鴻:〈評白翠琴《魏晉南北朝民族史》〉,《史學會刊》第44期(2000年7月), 頁57-61。
    王禮卿:〈文賦課徵〉,《文史學報》第2期(1972年5月), 頁27-66。
    王禮卿:〈文心雕龍通變夸飾通釋〉,《幼獅學誌》15卷4期(1979年12月), 頁149-168。
    王禮卿:〈文心雕龍時序篇通釋〉,《文史學報》第10期(1980年6月), 頁1-12。
    王禮卿:〈文心雕龍通解〉,《中國國學》第11期(1983年9月), 頁137-156。
    王禮卿:〈文心雕龍通解 -續-〉,《中國國學》第12期(1984年10月), 頁123-144。
    包根弟:〈陶、謝境遇之比較[陶淵明、謝靈運]〉,《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12期(1983年6月), 頁311-326。
    古苔光:〈<西京雜記>(葛洪著)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中外文學》4卷11期(1976年4月), 頁102-118。
    古添洪:〈劉勰的賦比興說〉,《今日中國》第36期(1974年4月), 頁146-153。
    司仲敖:〈由續詩品探論袁枚對性靈論之發揮〉,《法商學報》第26期(1992年6月), 頁453-469。
    左東嶺:〈「風骨」之骨內涵再釋〉,《新亞論叢》第5期(2003年5月), 頁150-153。
    田鳳臺:〈劉勰知音篇之研究〉,《東方雜誌》7卷12期(1974年6月), 頁15-20。
    石壘:〈劉勰論文學創作的心理活動過程〉,《香港浸會書院學報》4卷1期(1977年7月), 頁135-141。
    伊藤正文, & 洪順隆譯:〈曹植和他的詩〉,《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90期(1984年1月), 頁39-45。
    伍稚英:〈論南朝聲律說與鍾嶸對詩之音韻的主張〉,《文史季刊》1卷4期(1971年7月), 頁58-63。
    成惕軒:〈詩品與鍾嶸〉,《中央月刊》3卷11期(1971年9月), 頁160-164。
    朴泰德:〈劉勰、鍾嶸評論曹操的詩歌〉,《中國語文》第461期(1995年11月), 頁49-55。
    朴泰德:〈劉勰的物色論〉,《中國語文》第486期(1997年12月), 頁43-48。
    朴泰德:〈劉勰與鍾嶸評論潘岳的詩〉,《中國語文》第534期(2001年12月), 頁38-43。
    朴泰德:〈劉勰與鍾嶸評論左思的詩歌〉,《中國語文》第570期(2004年12月), 頁54-59。
    朴現圭:〈曹植研究論著目錄〉,《中國書目季刊》21卷4期(1988年3月), 頁81-100。
    朱我芯:〈謝靈運山水詩有別於抒情傳統的情景關係〉,《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6期(2005年7月), 頁45-69。
    朱孟庭:〈曹子建及其詩〉,《傳習》第5期(1987年6月), 頁78-89。
    朱莉美:〈晉唐筆記小說所見張華辨妖狐故事考述〉,《四海學報》第15期(2001年6月), 頁315-328。
    朱雅琪:〈謝靈運山水詩中的情景關係試探〉,《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2002年3月), 頁91-106。
    朱雅琪:〈謝靈運山水詩中的審美經驗〉,《華岡文科學報》第24期(2001年3月), 頁93-117。
    朱榮智:〈文氣與聲律〉,《師大學報》第33期(1988年6月), 頁235-257。
    朱曉海:〈清理「齊氣」說〉,《臺大中文學報》第9期(1997年6月), 頁187-210。
    朱曉海:〈「文賦」通釋〉,《清華學報》第33卷2期(2003年12月), 頁313-340。
    朱曉海:〈論陸機「擬古詩」十二首〉,《臺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3年12月), 頁91-93+95-130。
    朱錦雄:〈「文心雕龍」「文質」概念之探討〉,《東之皇華: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系刊》第2期(2001年), 頁118-133。
    江秀梅:〈魏晉南北朝詩賦合流現象初探〉,《輔大中研所學刊》第5期(1995年9月), 頁199-222。
    江舉謙:〈曹植及其作品〉,《中國文化月刊》第100期(1988年2月), 頁24-39。
    江舉謙:〈曹丕「典論論文」〉,《明道文藝》第184期(1991年7月), 頁23-33。
    江寶釵:〈「文心雕龍」中的民間文學觀〉,《國立中正大學學報》8卷1期(人文分冊)期(1997年12月), 頁115-137。
    何于菁:〈試析裴子野與蕭子顯之「文學」論爭〉,《雲漢學刊》第3期(1996年5月), 頁165-182。
    何沛雄:〈現存曹植賦考略〉,《華學月刊》第149期(1984年5月), 頁7-22。
    何宗德:〈讀「文心雕龍.麗辭」篇〉,《輔大中研所學刊》第8期(1998年9月), 頁239-251。
    何寄澎:〈鍾嶸品詩的基本理論重氣觀的剖析〉,《幼獅月刊》38卷3期(1973年9月), 頁40-46。
    何寄澎、許銘全:〈模擬與經典之形成、詮釋--以陸機〈擬古詩〉為對象之探討〉,《成大中文學報》第11期(2003年11月), 頁1-3+5-36。
    何啟民:〈「歷史研究」一九五四至一九六六年間有關魏晉南北朝史論文之討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3期(1996年4月), 頁1-7。
    何淑貞:〈抱朴子內篇概述〉,《中華道教學院南臺分院學報》第1期(2000年9月), 頁69-87。
    何淑貞:〈從出處進退看葛洪的人生抉擇〉,《中華道教學院南臺分院學報》第2期(2001年10月), 頁1-10。
    何祥榮:〈元嘉三大家與南朝文風的開拓〉,《樹仁學報》第3期(2005年1月), 頁38-51。
    何祥榮:〈任昉及其駢文研究〉,《新亞論叢》第8期(2006年10月), 頁288-296。
    何雅雯:〈以體論源:從「文體」觀點看《詩品》體源論〉,《中國文學研究》第15期(2001年6月), 頁109-125。
    何廣棪:〈鍾嶸詩品研究論文目錄〉,《中國書目季刊》14卷3期(1980年12月), 頁47-53。
    何廣棪:〈中日歷代書目有關鍾嶸詩品之著錄〉,《中國書目季刊》19卷2期(1985年9月), 頁16-26。
    何廣棪:〈鍾嶸「詩品」諸家評論資料類輯﹣﹣「詩品序」之部〉,《中國書目季刊》21卷1期(1987年6月), 頁64-75。
    何廣棪:〈鍾嶸「詩品」諸家評論資料類輯﹣﹣「詩品」上品之部〉,《中國書目季刊》21卷2期(1987年9月), 頁49-61。
    余蕙靜:〈從時間意識看謝靈運的迷失與困境--以山水詩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1998年3月), 頁115-128。
    余蕙靜:〈從「辨宗論」及山水詩看謝靈運的儒佛觀〉,《復興學報》(1999年12月), 頁343-350。
    吳元華:〈文心雕龍與文筆說〉,《南洋大學中國語文學報》第6期(1973年4月), 頁17-19。
    吳玉如:〈劉勰「文心雕龍」之審美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41期(1997年6月), 頁1-190。
    吳明益:〈從詩史觀到理想典律--王漁洋擇定選集所映現的詩歌觀點與意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期(1999年6月), 頁113-135。
    吳明德:〈「遍照隅隙.通觀衢路」--「文心雕龍」全書組織體系之探析〉,《中國技術學院學報》第23期(2001年7月), 頁27-42。
    吳東權:〈劉彥和的文學創作論:讀「文心雕龍」有感〉,《中華文藝》第148期(1983年6月), 頁47-54。
    吳金治:〈西晉大詩人左思及其妹左芬〉,《反攻》第455期(1987年9月), 頁18-23。
    吳宥潔:〈鍾嶸「詩品」「滋味」說的品鑑美學〉,《國文天地》第219期(2003年8月), 頁19-26。
    吳時春:〈謝靈運文學地位之研究〉,《高苑學報》5卷2期(1996年8月), 頁431-435。
    吳彩娥:〈追尋、回歸與超越--論魏晉南北朝詩夢意象的象徵意涵〉,《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6期(1998年5月), 頁129-158。
    吳琦幸:〈「文心雕龍」聲訓論〉,《漢學研究》第17期(1991年6月), 頁17-43。
    吳漢松:〈曹植的七步詩〉,《歷史月刊》第192期(2004年1月), 頁132-134。
    吳儀鳳:〈鍾嶸「詩品」作家溯源論探微〉,《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3卷1期(1994年6月), 頁91-108。
    吳儀鳳:〈張華「鷦鷯賦」及其衍生賦作之思想探析〉,《中山人文學報》第10期(2000年4月), 頁51-67。
    吳蕙君:〈陸機〈擬古詩〉與古詩十九首之比較〉,《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2期(2006年6月), 頁237-256。
    吳頤平:〈蕭統與陶淵明〉,《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13期(1984年6月), 頁497-517。
    呂武志:〈「徵聖」在劉勰文學思想上之地位〉,《國文學報》第19期(1990年6月), 頁145-160。
    呂武志:〈從「文心雕龍」論說」看劉勰的思想〉,《國文學報》第20期(1991年6月), 頁101-108。
    呂武志:〈劉勰「文心雕龍」與桓範「世要論」〉,《中國文化月刊》第210期(1997年9月), 頁51-67。
    呂武志:〈劉勰「文心雕龍」與傅玄「七謨序」、「連珠序」〉,《中國文化月刊》第213期(1997年12月), 頁15-32。
    呂武志:〈詩文的淵藪--昭明文選〉,《國文天地》第168期(1999年5月), 頁10-12。
    呂武志:〈文「約」為美--論「文心雕龍」的一個重要觀念〉,《中國學術年刊》第17期(1996年3月), 頁157-164。
    呂武志:〈劉勰「文心雕龍」與陸機「文賦」〉,《中國學術年刊》第19期(1998年3月), 頁249-275+682。
    呂武志:〈劉勰「文心雕龍」與左思「三都賦序」〉,《孔孟月刊》第428期(1998年4月), 頁24-30。
    呂武志:〈劉勰「文心雕龍」與曹氏兄弟文論〉,《國文學報》第26期(1997年6月), 頁107-136。
    呂武志:〈劉勰「文心雕龍」與皇甫謐「三都賦序」〉,《中國書目季刊》31卷4期(1998年3月), 頁81-89。
    呂武志:〈「文心雕龍」與「抱朴子」文論〉,《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科學類》43卷1期(1998年4月), 頁1-14。
    呂武志:〈劉勰《文心雕龍》和陸雲〈與兄平原書〉〉,《東吳中文學報》第4期(1998年5月), 頁317-341。
    呂武志:〈從文體論看摯虞《文章流別論》對劉勰《文心雕龍》的影響〉,《東吳中文學報》第5期(1999年5月), 頁235-258。
    呂素端:〈文心雕龍美學〉,《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第2期(1995年6月), 頁69-77。
    宋裕:〈中學國文作家趣聞掌故--盛享文名的帝王作家曹丕〉,《國文天地》第115期(1994年12月), 頁76-82。
    李天祥:〈劉勰「文心雕龍.聲律」新探〉,《中國學術年刊》第21期(2000年3月), 頁279-292+543。
    李日剛:〈文心雕龍「史傳」篇題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7期(1981年7月), 頁64-70。
    李曰剛:〈﹤文心雕龍斠詮﹥自序〉,《華學月刊》第108期(1980年12月), 頁17-27。
    李曰剛:〈文心雕龍序志篇題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1期(1981年1月), 頁90-98。
    李曰剛:〈文心雕龍「原道」篇題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3期(1981年3月), 頁67-72。
    李曰剛:〈文心雕龍宗經篇題述〉,《孔孟月刊》19卷8期(1981年4月), 頁3-11。
    李曰剛:〈文心雕龍「夸飾」篇題述〉,《華學月刊》125期(1982年5月), 頁1-8。
    李曰剛:〈文心雕龍「附會」篇題述〉,《教學與研究》第4期(1982年6月), 頁1-17。
    李曰剛:〈文心雕龍之文體論檢討--文心雕龍斠詮「體性」篇題述〉,《師大學報》第27期(1982年6月), 頁185-218。
    李曰剛:〈文心雕龍「養氣」篇題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5卷7期(1982年7月), 頁15-20。
    李曰剛:〈梁劉勰世系年譜(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5卷9期(1982年9月), 頁42-48。
    李曰剛:〈梁劉勰世系年譜(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80期(1982年3月), 頁37-48。
    李曰剛:〈文心雕龍「論說」篇題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82期(1983年5月), 頁5-10。
    李曰剛:〈文心雕龍「總術」篇題述:劉勰文術論二十篇結穴之探微〉,《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84期(1983年7月), 頁27-36。
    李曰剛:〈文心雕龍創作論「總術」探微〉,《教學與研究》第6期(1984年5月), 頁11-25。
    李曰剛:〈文心雕龍斠詮修訂本自序〉,《教學與研究》第7期(1985年6月), 頁9-25。
    李世珍:〈謝靈運出守永嘉路線考〉,《僑光學報》第13期(1995年10月), 頁1-13。
    李平:〈論「文心雕龍」的文化意蘊〉,《中國文化月刊》第227期(1999年2月), 頁55-80。
    李正治:〈興義轉向的關鍵﹣﹣鍾嶸對「興」的新解〉,《中外文學》第235期(1991年12月), 頁67-79。
    李甲孚:〈後漢書和它的作者(范曄)〉,《綜合月刊》第49期(1972年12月), 頁120-130。
    李再添:〈文心雕龍之文類論〉,《新埔學報》第7期(1982年10月), 頁1-145。
    李佳蓮:〈試從屈原、曹植、李白「遊仙詩作」談抒情自我的追尋與超越〉,《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5期(2004年7月), 頁121-147。
    李幸玲:〈格義新探〉,《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年3月), 頁127-157+435-436。
    李明濱:〈俄國學者所理解的「文心雕龍」〉,《中國文化月刊》第157期(1992年11月), 頁6-23。
    李欣錫:〈謝靈運〈遊赤石進帆海〉詩作賞析〉,《中國語文》第587期(2006年5月), 頁65-74。
    李金坤:〈劉勰故鄉逢盛事 千禧龍年探「龍」珠--鎮江「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實〉,《國文天地》第181期(2000年6月), 頁14-20。
    李威熊:〈五經含文與反經合道--談「文心雕龍」宗經的文學觀〉,《明道文藝》第348期(2005年3月), 頁136-143。
    李建民:〈魏晉南北朝的門第世族〉,《國家論壇》3卷11期(1970年11月), 頁10-11。
    李建崑:〈文原於六藝說--劉勰宗經思想闡要〉,《孔孟月刊》17卷4期(1978年12月), 頁36-38。
    李建福:〈文心雕龍「道」義證析〉,《興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2年1月), 頁337-362。
    李昭毅:〈魏明帝時期人事結構、人事政策與政局變化〉,《中正歷史學刊》第4期(2001年9月), 頁247-286。
    李美娟:〈曹植散文研究〉,《松商學報》第9期(2007年5月), 頁75-95。
    李軍:〈顏之推學習理論評析〉,《孔孟月刊》第371期(1993年7月), 頁32-39。
    李軍:〈魏晉南北朝儒學教育理論的復興與發展--劉晝「劉子」教育思想初探〉,《孔孟學報》第67期(1994年3月), 頁153-181。
    李軍:〈五、六世紀之交世界文學教育史上的一支獨秀--劉勰「文心雕龍」教育理論初探〉,《孔孟月刊》第381期(1994年5月), 頁38-45。
    李軍:〈論顏之推的儒家兒童教育思想〉,《孔孟月刊》第387期(1994年11月), 頁38-44。
    李軍:〈中國宗教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葛洪「抱朴子」道教教育理論探析〉,《哲學與文化》第273期(1997年2月), 頁149-157。
    李振興:〈顏之推的期待--從「顏氏家訓•勉學篇」探其義蘊〉,《中華學苑》第45期(1995年3月), 頁161-184。
    李珮伶:〈《文心雕龍.定勢篇》探析〉,《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2期(2002年10月), 頁331-346。
    李健民:〈魏晉南北朝的門第世族 -續-〉,《國家論壇》3卷12期(1970年12月), 頁12。
    李健民:〈魏晉南北朝的門第世族 -續-〉,《國家論壇》4卷4期(1971年4月), 頁15。
    李健民:〈魏晉南北朝的門第世族〉,《國家論壇》4卷5期(1971年5月), 頁14。
    李健民:〈魏晉南北朝的門第世族 -續-〉,《國家論壇》4卷6期(1971年6月), 頁7。
    李健民:〈魏晉南北朝的門第世族〉,《國家論壇》第46期(1971年12月), 頁12。
    李健民:〈魏晉南北朝的門第世族 -續-〉,《國家論壇》5卷1期(1972年1月), 頁13-14。
    李梅芳:〈從「與楊德祖書」進探曹植作品之思想情感--於高中國文教學學術研討會中發表〉,《屏中學報》第3期(1993年12月), 頁26-49。
    李渝福:〈山水詩人謝靈運〉,《國文天地》第51期(1989年8月), 頁28-31。
    李渝福:〈從「文心雕龍」批評論的觀點看謝靈運詩二首〉,《國文天地》第52期(1989年9月), 頁78-80。
    李煥明:〈文心雕龍與易經〉,《中華易學》第106期(1988年12月), 頁3-4。
    李蜀蓉:〈開六朝駢賦之端的陸機〉,《臺南師專學刊:學生專題研究報告》第1期(1979年4月), 頁58-65。
    李道顯:〈文心雕龍略論〉,《國民教育》24卷4期(1982年8月), 頁17-19。
    李道顯:〈王充文學批評對魏晉南北朝批評家的影響〉,《臺北師院學報》第6期(1993年6月), 頁115-130。
    李零:〈東漢魏晉南北朝房中經典統派考〉,《中國文化(風雲時代)》第15/16期(1997年12月), 頁141-158。
    李慕如:〈學仕官名類釋(3)--三國:曹丕、曹植、李密〉,《今日中國》第109期(1980年5月), 頁145-148。
    李慕如:〈學仕官名類釋(4)--晉朝:左思、潘岳、陶潛〉,《今日中國》第110期(1980年6月), 頁163-166。
    李慕如:〈學仕官名類釋(5)--南北朝:范曄、劉義慶、劉勰、丘遲、蕭統〉,《今日中國》第111期(1980年7月), 頁157-166。
    李慕如:〈試由「文體論」探析陳秀明「東坡文談錄」之學術價值〉,《永達學報》3卷2期(2002年12月), 頁48-60。
    李曉雯:〈蕭綱詩歌顏色字淺析〉,《東方人文學誌》5卷1期(2006年3月), 頁25-40。
    李錫鎮:〈知音其難哉!:文心雕龍知音篇鑑賞問題之討論〉,《銘傳學報》第22期(1985年3月), 頁337-347。
    李鍌:〈仁恕孝友的梁昭民(蕭統)〉,《中央月刊》8卷12期(1976年10月), 頁117-120。
    李鍌:〈元嘉之雄謝靈運〉,《中央月刊》10卷3期(1978年1月), 頁101-105。
    李豐楙:〈葛洪養生思想之研究〉,《靜宜學報》第3期(1980年6月), 頁97-137。
    杜松柏:〈劉勰的文學批評論 -上-〉,《青溪雜誌》第51期(1971年9月), 頁111-119。
    杜松柏:〈文氣綜論〉,《文史季刊》2卷1期(1971年10月), 頁30-44。
    杜松柏:〈劉勰的文學批評論〉,《青溪雜誌》第52期(1971年10月), 頁109-124。
    杜松柏:〈文賦疏証〉,《女師專學報》第2期(1972年8月), 頁229-250。
    杜若:〈鍾嶸詩品淺述〉,《臺肥月刊》23卷8期-10 頁39-46。
    杜若:〈池塘生春草--六朝詩人謝靈運〉,《臺肥月刊》18卷12期(1977年12月), 頁24-30。
    杜若:〈曹氏父子(曹操、曹植、曹丕)〉,《臺肥月刊》19卷12期(1978年12月), 頁45-52。
    杜若:〈徐陵的玉臺新詠序〉,《臺肥月刊》20卷2期(1979年2月), 頁37-43。
    杜維運:〈文心雕龍與史學〉,《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4期(1997年5月), 頁1-6。
    杜顯揚:〈釋曹丕論文體〉,《中國世紀》第164/165期(1971年7月), 頁8-9。
    沈凡玉:〈由典故運用試論謝靈運詩與「楚辭」之淵源〉,《中國文學研究》第18期(2004年6月), 頁55-83。
    沈謙:〈曹丕及其典論論文〉,《自由青年》49卷1期(1973年1月), 頁78-81。
    沈謙:〈<文心雕龍>(劉勰著)評述〉,《幼獅月刊》40卷1期(1974年7月), 頁2-12。
    沈謙:〈文心雕龍神思篇賞析〉,《明道文藝》第41期(1979年8月), 頁48-59。
    沈謙:〈文心雕龍之通變論〉,《文史學報》第10期(1980年6月), 頁79-88。
    沈謙:〈文心雕龍論文學風格〉,《古典文學》第2期(1980年12月), 頁53-81。
    沈謙:〈比興、夸飾、用典、隱秀--文心雕龍論修辭方法〉,《幼獅學誌》16卷2期(1980年12月), 頁36-54。
    沈謙:〈程器與才略--劉勰之作家論〉,《孔孟月刊》19卷4期(1980年12月), 頁26-37。
    沈謙:〈文心雕龍論批評之素養與態度〉,《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1期(1981年1月), 頁25-30。
    沈謙:〈傳統批評方法闡析(1)--文心雕龍論批評方法〉,《書評書目》第95期(1981年3月), 頁73-80。
    沈謙:〈傳統批評方法闡析(2)--文心雕龍論批評方法〉,《書評書目》第96期(1981年5月), 頁133-137。
    沈謙:〈傳統批評方法闡析(3)--文心雕龍論批評方法(完)〉,《書評書目》第97期(1981年6月), 頁129-136。
    沈謙:〈神思與養氣--文心雕龍論文學創作〉,《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11期(1981年11月), 頁23-30。
    沈謙:〈通疑之功與致遠之績:讀王夢鷗「古典文學的奧秘--文心雕龍」〉,《文訊》第22期(1986年2月), 頁182-188。
    沈謙:〈文心雕龍研究之新展望〉,《漢學研究通訊》第35期(1990年9月), 頁145-150。
    沈謙、黃永武:〈文心雕龍﹣﹣「六觀」之析論〉,《中外文學》第169期(1986年6月), 頁29-39。
    沈寶春:〈從「顏氏家訓」談顏之推崇儒尚質的文學論〉,《孔孟月刊》19卷12期(1981年8月), 頁26-32。
    汪中:〈陶淵明與謝靈運詩之異趣〉,《孔孟月刊》20卷12期(1982年8月), 頁36-38。
    汪春泓:〈關於曹丕《典論.論文》的重新解讀〉,《人文中國學報》第10期(2004年5月), 頁169-185。
    谷川道雄,李濟滄譯:〈魏晉南北朝貴族政治與東亞世界的形成--從都督諸軍事制度來考察〉,《臺大歷史學報》第30期(2002年12月), 頁1-16。
    辛旗:〈簡論魏晉南北朝隋唐思想流脈〉,《中國文化月刊》第168期(1993年10月), 頁45-58。
    佘汝豐:〈「世說」、「詩評」、「詩品」:中國傳統文藝鑒評修辭舉隅〉,《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8期(1987年), 頁215-231。
    亞菁:〈校釋「文心雕龍」的幾個基本課題〉,《東方雜誌》17卷9期(1984年3月), 頁29-34。
    卓國浚:〈「義直而文婉,體舊而趣新」--論潘岳哀體〉,《國文學誌》第7期(2003年12月), 頁185-204。
    卓國浚:〈小議《文心雕龍.明詩》四言詩說--兼釋王粲四言雅潤〉,《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36卷2期(2005年11月), 頁19-33。
    卓國浚:〈進王褒而退馬融:兼釋「子淵〈洞簫〉窮變於聲貌」〉,《興大人文學報》第38期(2007年3月), 頁99-119。
    周弘然:〈「文心雕龍」的文體論〉,《大陸雜誌》53卷6期(1976年12月), 頁22-28。
    周法高:〈讀顏氏家訓札記〉,《大陸雜誌》62卷5期(1981年5月), 頁43。
    周建渝:〈徐陵年譜〉,《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0期(1987年3月), 頁105-182。
    周春塘:〈劉勰「鍾山定林上寺「因緣考〉,《佛光學刊》第2期(1999年11月), 頁131-150。
    周慶華:〈「文心雕龍」的「體要」說--兼論「文心雕龍」的理論結構〉,《孔孟月刊》第366期(1993年2月), 頁33-43。
    周慶華:〈論文體論〉,《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期(1993年2月), 頁375-392。
    孟瑤:〈文心雕龍語譯〉,《明道文藝》第117期(1985年12月), 頁122-139。
    孟瑤:〈文心雕龍語譯 -2-〉,《明道文藝》第118期(1986年1月), 頁141-157。
    孟瑤:〈文心雕龍語譯 -3-〉,《明道文藝》第119期(1986年2月), 頁105-125。
    孟瑤:〈文心雕龍語譯 -4-〉,《明道文藝》第120期(1986年3月), 頁136-159。
    孟瑤:〈文心雕龍語釋 -5-〉,《明道文藝》第121期(1986年4月), 頁144-164。
    孟廣厚:〈抱朴子養生哲學大意〉,《民主憲政》38卷1期(1970年5月), 頁16-17。
    孟繁舉:〈顏之推與顏氏家訓〉,《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90期(1984年1月), 頁65-69。
    孟繁舉:〈顏之推與北齊文林館〉,《東方雜誌》18卷4期(1984年10), 頁26-29。
    孟繁舉:〈顏之推的倫理觀〉,《孔孟月刊》第268期(1984年12月), 頁46-49。
    孟繁舉:〈近年學者對「顏氏家訓」的研究〉,《書和人》第512期(1985年2月), 頁1-2。
    孟繁舉:〈顏之推的養生思想〉,《東方雜誌》19卷8期(1986年2月), 頁72-74。
    孟繁舉:〈讀「顏氏家訓」札記〉,《蘭女學報》第4期(1994年4月), 頁63-98。
    孟繁舉:〈顏之推「觀我生賦」註譯〉,《蘭女學報》第6期(1998年4月), 頁39-74。
    宜珊:〈謝靈運其人其詩〉,《今日中國》第19期(1972年11月), 頁96-107。
    岡村繁,余崇生譯:〈「文選」與「玉臺新詠」〉,《古典文學》第7(上)期(1985年8月), 頁209-225。
    林文月:〈曹丕與曹植〉,《中國文選》第116期(1976年12月), 頁98-106。
    林文月:〈陸機的擬古詩〉,《幼獅學誌》20卷3期(1989年5月), 頁60-86。
    林文月:〈潘岳陸機詩中的「南方」意識〉,《臺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2年6月), 頁81-118。
    林文寶:〈顏之推著作考〉,《臺東師專學報》第4期(1976年4月), 頁153-177。
    林文寶:〈顏之推的文學思想〉,《中外文學》4卷12期(1976年5月), 頁188-204。
    林文寶:〈顏之推及其思想述要〉,《臺東師專學報》第5期(1977年4月), 頁1-146。
    林伯謙:〈佛教文史五考〉,《新世紀宗教研究》3卷4期(2005年6月), 頁46-85。
    林伯謙:〈由〈文選序〉辨析選學若干疑案〉,《東吳中文學報》第13期(2007年5月), 頁75-107。
    林伯謙、沈淑芳:〈梁簡文帝立身、文論與「維摩詰經」關係考〉,《國立編譯館館刊》25卷1期(1996年6月), 頁37-73。
    林宛瑜:〈論鍾嶸《詩品》之理論體系〉,《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1期(2004年7月), 頁161-175。
    林明德:〈劉勰「文心雕龍」的基本觀念〉,《古典文學》第7(上)期(1985年8月), 頁227-261。
    林明賢:〈試論「文心雕龍.論說」中的論說模式〉,《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2期(2002年10月), 頁79-93。
    林欣怡:〈嚴羽「滄浪詩話」對南北朝詩人之評論〉,《問學》第4期(2002年3月), 頁161-175。
    林芬芳:〈由「警策」看二陸文論對劉勰《文心雕龍》的影響〉,《清雲學報》22卷2期(2002年12月), 頁377-392。
    林芬芳:〈劉勰論陸雲〉,《東方人文學誌》5卷3期(2006年9月), 頁109-127。
    林金泉:〈風格之驗證:文心雕龍作品分析論蠡測〉,《成功大學學報》第19(科技人文篇)期(1984年3月), 頁37-63。
    林秋碩:〈柳宗元山水詩意象析論--與陶、謝詩比較〉,《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5期(2005年10月), 頁95-113。
    林郁迢:〈試論謝靈運詩「賞心」一詞的含意並兼論其出處失序之原因〉,《東方人文學誌》1卷3期(2002年9月), 頁61-79。
    林晉士:〈「文心雕龍」風骨論析探〉,《中山中文學刊》第3期(1997年6月), 頁115-131。
    林晉士:〈「魏書.尒朱榮傳」考論〉,《國文學報(高師大)》第2期(2005年6月), 頁27-58。
    林晉士:〈論《魏書》十志〉,《大陸雜誌》100卷3期(2000年3月), 頁27-40。
    林素珍:〈魏晉南北朝儉葬說探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集刊》第1期(1996年6月), 頁161-180。
    林淑貞:〈「詩品」論風格之審美策略--從形式結構觀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期(1999年6月), 頁137-162。
    林淑媛:〈論謝靈運佛教文學的特色與成就〉,《清雲學報》22卷2期(2002年12月), 頁405-426。
    林淑華:〈派別的濫觴與分品的抉擇--《詩品》中詩人的相對定位〉,《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第8期(2002年6月), 頁181-195。
    林登順:〈魏晉南北朝胡人漢化之探析〉,《嘉南學報》第20期(1994年11月), 頁262-267。
    林登順:〈「文心雕龍」之經學思想與兒童讀經教育之關係初探〉,《語文教育通訊》第18期(1999年6月), 頁12-22。
    林嵩山:〈詩品研究〉,《花蓮師專學報》第10期(1978年12月), 頁167-177。
    林敬文:〈流光徘徊話子建(曹植詩)〉,《明道文藝》第54期(1980年9月), 頁141-143。
    林敬文:〈秋風蕭瑟話曹丕〉,《明道文藝》第58期(1981年1月), 頁72-75。
    林瑞翰:〈魏晉南北朝史叢考〉,《新時代》11卷3期(1971年3月), 頁27-34。
    林萬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形式與中國古代成本思想的發展〉,《當代會計》2卷2期(2001年11月), 頁215-221。
    林義男:〈顏之推論教育〉,《師友》第107期(1976年5月), 頁15-17。
    林麗娟:〈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左思「詠史詩八首」探微〉,《黃埔學報》第42期(2002年3月), 頁237-250。
    林麗雪:〈葛洪研究之一--葛洪事蹟與著述考〉,《國立編譯館館刊》6卷2期(1977年12月), 頁161-184。
    林麗雪:〈葛洪研究之二--抱朴子內篇思想析論〉,《國立編譯館館刊》7卷2期(1978年12月), 頁35-77。
    林麗雪:〈抱朴子外篇思想析論--葛洪研究之三〉,《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28期(1979年12月), 頁191-254。
    林顯庭:〈「神理」在「文心雕龍」文藝創作理論中之地位〉,《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2期(1995年6月), 頁135-153。
    林顯庭:〈「文心雕龍.神思篇」試解--劉勰對文藝創作心路歷程的剖析〉,《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5期(1998年7月), 頁119-138。
    林顯庭:〈「文心雕龍」的「事義」觀〉,《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7期(2000年6月), 頁113-132。
    林顯庭:〈《文心》「生言」「博徒」課題證詮〉,《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11期(2006年7月), 頁63-74。
    竺家寧:〈顏氏家訓音詞篇中的幾個語音現象〉,《德明學報》第1期(1973年5月), 頁161-170。
    臥雲:〈徐復觀先生文學論著評介 (文心雕龍的文體論、環繞李義山錦瑟詩的諸問題、西漢文學論略、宋詩特徵試論)〉,《中國書目季刊》16卷1期(1982年6月), 頁49-58。
    邱鎮京:〈曹氏父子詩論〉,《國立臺北商專學報》第55期(2000年12月), 頁235-264。
    金秉英:〈山水爭結文字緣--昭明太子[蕭統]與招隱山〉,《歷史月刊》第98期(1996年3月), 頁20-24。
    金華珍:〈劉勰卒年諸說考評 -上-〉,《中國語文》第539期(2002年5月), 頁62-67。
    金華珍:〈劉勰卒年諸說考評 -下-〉,《中國語文》第540期(2002年6月), 頁51-55。
    姜淑敏:〈淺探「文心雕龍」章法論〉,《中二中學報》第4期(2001年6月), 頁43-49。
    姚吉聰:〈《文心雕龍.書記》與《書譜》定名關係之探究〉,《中華書道》第50期(2005年11月), 頁55-63。
    姚振黎:〈沈約聲律論發微〉,《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刊》第1期(1983年6月), 頁81-98。
    姚振黎:〈文氣論發微〉,《孔孟月刊》第275期(1985年7月), 頁42-48。
    姚振黎:〈析論顏氏家訓任官之道〉,《孔孟月刊》第334期(1990年6月), 頁25-29。
    姚振黎:〈顏氏家訓思想探究﹣﹣論讀書、文學、避諱觀〉,《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8期(1990年6月), 頁37-59。
    封尚禮:〈抱朴子的宇宙觀〉,《景風》第38期(1973年9月), 頁31-33。
    施又文:〈文心雕龍之正本歸原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39期(1988年2月), 頁16-20。
    施又文:〈文心雕龍「定勢」論〉,《中國學術年刊》第14期(1993年3月), 頁237-277。
    施忠賢:〈魏晉南北朝「善惡報應」問題之釐清〉,《文藻學報》第14期(2000年3月), 頁29-38。
    段致成:〈「抱朴子.內篇」中論「儒道關係」初探〉,《鵝湖》第315期(2001年9月), 頁28-39。
    洪安全:〈曹植與洛神〉,《故宮文物月刊》第5期(1983年8月), 頁8-17。
    洪禹平:〈謝靈運之死--考辨與獻疑 -上-〉,《浙江月刊》第291期(1993年7月), 頁20-25。
    洪禹平:〈謝靈運之死--考辨與獻疑 -下-〉,《浙江月刊》第292期(1993年8月), 頁34-39。
    洪富連:〈由文心雕龍詩歌理論評賞文選所錄陶潛詩文〉,《中縣文藝》第3期(1989年9月), 頁127-144。
    洪景潭:〈論《文心雕龍》「物感」與「虛靜」的交會〉,《人文與社會學報》1卷5期(2004年12月), 頁179-189。
    洪順隆:〈曹丕作品創作時間論考 -2-〉,《幼獅學誌》19卷4期(1987年10月), 頁48-74。
    洪順隆:〈曹丕作品創作時間論考〉,《國立編譯館館刊》16卷2期(1987年12月), 頁189-213。
    洪順隆:〈曹丕B 類作品創作時間論考:曹丕文學背景系列研究之五〉,《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40期(1988年3月), 頁33-44。
    洪順隆:〈曹丕D 類作品創作時間論考:曹丕文學背景系列研究之六〉,《大陸雜誌》76卷4期(1988年4月), 頁26-32。
    洪順隆:〈曹丕E 類作品創作時間論考:曹丕文學背景系列研究之七〉,《大陸雜誌》76卷5期(1988年5月), 頁17-28。
    洪順隆:〈曹丕作品創作時間論考 -1-〉,《華岡文科學報》第16期(1988年5月), 頁91-115。
    洪順隆:〈曹丕A 類作品創作時間論考:曹丕文學背景系列研究之四〉,《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46期(1988年9月), 頁46-53。
    洪順隆:〈曹丕作品創作時間論考:曹丕文學背景系列研究之八〉,《漢學研究》第12期(1988年12月), 頁371-391。
    洪順隆:〈曹丕生平事跡論考 -上-〉,《華岡文科學報》第17期(1989年12月), 頁21-55。
    洪順隆:〈論曹丕的出生年代﹣﹣大陸學者楊栩生「曹丕生年一辨」商榷〉,《大陸雜誌》81卷2期(1990年8月), 頁24-30。
    洪順隆:〈曹丕生平事跡論考 -中-〉,《華岡文科學報》第18期(1991年11月), 頁229-263。
    洪順隆:〈曹丕生平事跡論著 -下-〉,《華岡文科學報》第19期(1993年7月), 頁147-185。
    洪順隆:〈論「洛神賦」對六朝賦壇的投映〉,《國立編譯館館刊》22卷2期(1993年12月), 頁1-29。
    洪順隆:〈從分類視點論「文心雕龍」文體學〉,《華岡文科學報》第23期(1999年12月), 頁1-39。
    畏冬:〈職貢圖說(1):蕭繹「職貢圖」〉,《歷史月刊》第55期(1992年8月), 頁5-8。
    胡正之:〈從才性到修養--六朝唐宋「文氣」說〉,《輔仁國文學報》第19期(2003年10月), 頁153-174。
    胡仲權:〈文心雕龍與詩品序聲律論之比較〉,《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第16期(1990年3月), 頁6-14。
    胡仲權:〈文心雕龍修辭學之體系與價值〉,《實踐學報》第23期(1992年6月), 頁225-251。
    胡仲權:〈試論「文心雕龍」之篇章修辭理論〉,《實踐學報》第24期(1993年6月), 頁95-109。
    胡健財:〈論文心雕龍的「通變之術」〉,《古典文學》第10期(1988年12月), 頁77-114。
    胡詠超:〈晉詩輕綺辯--兼論陸機詩:慷慨任氣〉,《能仁學報》第3期(1994年8月), 頁349-362。
    胡詠超:〈「文心雕龍.風骨篇」「索莫乏氣」解故〉,《嶺南學院中文系系刊》第4期(1997年), 頁23-27。
    范長華:〈初探鍾嶸詩品的品評批評〉,《國語文教育通訊》第6期(1994年4月), 頁1-19。
    范偉軍:〈牟世金《文心雕龍》理論研究述評〉,《新亞論叢》第7期(2005年6月), 頁274-281。
    范瑞珠:〈詩品淺談〉,《中國工商學報》第11期(1990年6月), 頁1-10。
    倪孟安:〈論兩晉南北朝道教上、下層的分流與南北天師道之發展〉,《史苑》第60期(2000年5月), 頁1-21。
    凌性傑:〈抱朴子的文學觀探索--以「鈞世」、「尚傳」為主要分析場域〉,《孔孟月刊》第457期(2000年9月), 頁39-44。
    凌華苓:〈論「詩品」三品升降〉,《中國文學研究》第11期(1997年5月), 頁193-235。
    唐久寵:〈張華博物志之編成及其內容--博物志校釋敘〉,《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2期(1980年6月), 頁29-46。
    唐兆君:〈「白虎通」文質論〉,《輔大中研所學刊》第3期(1994年6月), 頁133-149。
    唐瑞霞:〈《文心雕龍.知音》研究〉,《明新學報》第24期(2000年6月), 頁125-134。
    唐輝:〈劉勰《文心雕龍》人文寫作理論述略〉,《中國文化月刊》第307期(2006年7月), 頁74-83。
    姬秀珠:〈「文心雕龍」文學批評理論研究〉,《筧橋學報》第2期(1995年9月), 頁269-286。
    孫克寬:〈謝靈運詩評〉,《中國詩季刊》2卷3期(1971年9月), 頁(4)1-(4)22。
    孫克寬:〈謝靈運詩賞析〉,《夏聲月刊》第136期(1976年3月), 頁20-26。
    徐金芬:〈曹丕新探〉,《南開學報》第7(上)期(2002年6月), 頁33+35-41。
    徐復觀:〈陸機文賦疏釋初稿〉,《中外文學》9卷1期(1980年6月), 頁6-41。
    徐傳武:〈左思左棻行年考辨〉,《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9期(1995年9月), 頁159-172。
    徐傳武:〈左思「嬌女詩」散論〉,《中國文化月刊》第216期(1998年3月), 頁1-19。
    徐傳武:〈「左思野於陸機」說辯析--兼論鍾嶸對左思的評價〉,《鵝湖》第249期(1996年3月), 頁51-55。
    徐瑋:〈《文心雕龍》〈明詩〉篇析論〉,《中國文化月刊》第311期(2006年11月), 頁41-51。
    徐漢昌:〈文心雕龍辨騷篇淺析〉,《國文天地》第83期(1992年4月), 頁59-62。
    徐麗霞:〈陸機「文賦」創作論初探〉,《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57期(1999年10月), 頁25-48。
    徐麗霞:〈「文心雕龍、辨騷」初探〉,《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63期(2000年10月), 頁70-92。
    柴非凡:〈鍾嶸詩品與沈約〉,《中外文學》3卷10期(1975年3月), 頁58-65。
    翁以倫:〈文以氣為主--略談孟子的文氣觀〉,《國文天地》第168期(1999年5月), 頁67-71。
    袁宙宗:〈論曹丕的才華和器識〉,《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5卷7期(1982年7月), 頁38-44。
    高大威:〈文體論在劉勰宗經思想中的意義〉,《中華學苑》第47期(1996年3月), 頁91-101。
    高大鵬:〈關於陸機文賦的幾個問題〉,《幼獅月刊》45卷2期(1977年2月), 頁29-37。
    高大鵬:〈濁世之文華--試論「陸機文賦校釋」[楊牧著]〉,《文訊》第19期(1985年8月), 頁105-109。
    高明士:〈中國歷史上分裂時期國家定位與相互關係--以魏晉南北朝為例〉,《歷史月刊》第94期(1995年11月), 頁68-79。
    高秋鳳:〈宋玉「神女賦」與曹植「洛神賦」的比較研究〉,《國文學報》第26期(1997年6月), 頁61-89。
    高婉瑜:〈詩緣情而綺靡--陸機擬古十二首析探〉,《研究與動態》第10期(2004年6月), 頁41-58。
    高琇華:〈中華大藏經纂輯劉勰專集遺釋〉,《中國佛教》18卷8期(1974年4月), 頁17-18。
    高德耀:〈曹植的宴會詩〉,《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25期(1986年12月), 頁35-48。
    涂佩鈴:〈詠史詩與遊仙詩的時空意蘊--以左思、郭璞詩為例〉,《中國語文》第586期(2006年4月), 頁47-60。
    涂豔秋:〈「抱朴子」 ﹝葛洪著﹞ 評介〉,《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第19期(1987年), 頁245-261。
    崔明德:〈論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關係中的「誠信」思想〉,《中國邊政》第127期(1995年3月), 頁2-9+。
    康世昌:〈「顏氏家訓」舊注考略〉,《國立編譯館館刊》21卷2期(1992年12月), 頁219-234。
    康世昌:〈顏延之「庭誥」淺析〉,《實踐學報》第24期(1993年6月), 頁111-153。
    張仁青:〈<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論>自序〉,《幼獅月刊》48卷4期(1978年10月), 頁42-43。
    張仁青:〈蕭統之文學思想〉,《新亞學報》第20期(2000年8月), 頁101-115。
    張守甫:〈由司空圖生平論其詩論及《二十四詩品》〉,《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81期(2003年10月), 頁173-192。
    張安琪:〈左思與陶淵明詠史詩之比較〉,《傳習》第17期(1999年4月), 頁89-100。
    張亨:〈陸機論文學的創作過程〉,《中外文學》1卷8期(1973年1月), 頁6-29。
    張志豪:〈曹子建其人其詩〉,《藝文誌》第131期(1976年8月), 頁62-65。
    張忠良:〈劉勰的宗經思想〉,《臺南家專學報》第15期(1996年6月), 頁27-37。
    張枝萬:〈從《文心雕龍.神思篇》美學觀談書法美學〉,《中華書道》第50期(2005年11月), 頁64-73。
    張娣明:〈古今之間的擺蕩:劉勰〈知音〉與張大春〈做「指引」?還是做知音?〉探析〉,《思辨集》第6期(2003年3月), 頁167-178。
    張娣明:〈三曹戰爭詩探析〉,《中國學術年刊》第24期(2003年6月), 頁283-324+393。
    張娣明:〈戰爭動亂中的陶淵明及其解脫之道〉,《中國學術年刊》第23期(2003年6月), 頁327-355。
    張健:〈評介王叔岷先生 <鍾嶸詩品箋證稿>〉,《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6期(1992年6月), 頁116-118。
    張康宜:〈解構與重建--北美「文心雕龍」會議綜述〉,《明報月刊》第379期(1997年7月), 頁64-67。
    張淑香:〈由辨騷篇看劉勰的文學創作觀〉,《幼獅月刊》37卷1期(1973年1月), 頁4-14。
    張森富:〈莊子技藝說與陸機文賦之比較〉,《中國國學》第21期(1993年11月), 頁191-202。
    張紫君:〈徘徊去就--論謝靈運山水用「易」詩中展現的意境與人生〉,《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2期(2002年10月), 頁313-329。
    張鈞莉:〈從遊仙詩看曹氏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 的性格與風格〉,《中外文學》第233期(1991年10月), 頁95-121。
    張意文:〈文心雕龍與佛學的關係〉,《慧炬》第215期(1982年5月), 頁16-21。
    張瑞興:〈韓柳「古文運動」內涵源於文心雕龍「原道、徵聖、宗經」之探討〉,《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第3期(2000年3月), 頁9-18。
    張煒玲:〈抱朴子內篇養生學之探討〉,《道教學探索》第4期(1991年10月), 頁21-53。
    張嘉珊:〈張華賦作及其藝術風貌〉,《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第11期(2006年6月), 頁42-59。
    張蓓蓓:〈錢穆先生論魏晉南北朝學術〉,《六朝學刊》第1期(2004年12月), 頁99-120。
    張慧美:〈我讀「顏氏家訓」--勉學篇之感想〉,《建國學報》第11期(1992年6月), 頁13-29。
    張靜二:〈曹丕的文氣說〉,《漢學研究》第5期(1985年6月), 頁291-305。
    張覺:〈無偏無黨--「文心雕龍」之二點論管窺〉,《孔孟月刊》第441期(1999年5月), 頁38-39。
    戚宜君:〈曹子建才高八斗而情有獨鍾〉,《中華文藝》第145期(1983年3月), 頁59-69。
    曹旭:〈日本的「詩品」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期(1996年), 頁203-213。
    曹哲瑜:〈貴遊、宗教、山水詩--以梁簡文帝為首對遊寺詩會為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8期(2006年6月), 頁55-74。
    梁桂珍:〈高中國文第六冊「曹丕與吳質書」探析〉,《國文天地》第12期(1986年5月), 頁86-89。
    梅家玲:〈劉勰「神思論」與柯立芝「想像說」之比較與研究〉,《中外文學》第133期(1983年6月), 頁140-154。
    梅家玲:〈論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并序」的美學特質--兼論漢晉詩賦中的擬作、代言現象及其相關問題〉,《臺大中文學報》第7期(1995年4月), 頁155-215。
    畢萬忱:〈劉勰論兩晉賦〉,《漢學研究》第27期(1996年6月), 頁195-211。
    莊千慧:〈試析「顏氏家訓.雜藝篇」之書法觀〉,《雲漢學刊》第4期(1997年5月), 頁109-124。
    莊宇清:〈曹丕「典論.論文」立言觀探述〉,《受業集》第1期(2000年7月), 頁49-68。
    莊耀郎:〈曹丕典論論文「氣」義探微〉,《古典文學》第6期(1984年12月), 頁101-132。
    莊耀郎:〈讀典論論文的沈思〉,《國文天地》第30期(1987年11月), 頁92-95。
    許東海:〈謝靈運山水詩、賦的「體物寫志」〉,《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2期(1999年3月), 頁247-273。
    許東海:〈諷諭與綺麗:白居易詩、賦論及其與「文心雕龍」之精神取向〉,《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5期(2003年12月), 頁21-44。
    許東海:〈論二謝山水詩的異同及其與辭賦的關係--兼論鮑照詩賦的過渡作用〉,《國立中正大學學報》9卷1期(人文分冊)期(1998年12月), 頁67-90。
    許玫芳:〈從人類學及宗教社會學研析《文心雕龍》文體論中古先民自然崇拜之精神與心理〉,《龍華學報》第16期(2000年12月), 頁1-22。
    許恬怡:〈潘岳「閑居賦」與謝靈運「山居賦」之比較〉,《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4期(2004年9月), 頁35-52。
    許美惠:〈從「文心雕龍」談幾個國小作文教學的觀念〉,《語文教育通訊》第21期(2000年12月), 頁38-59。
    許琇禎:〈「文心雕龍」「正緯」探微〉,《孔孟學報》第64期(1992年9月), 頁187-198。
    許景重:〈「文起八代之衰」辨〉,《古今藝文》24卷3期(1998年5月), 頁4-12。
    許銘全:〈從南朝文學論爭與發展看《文選.序》之意義〉,《中國文學研究》第16期(2002年6月), 頁95-97+99-132。
    許靜宜:〈曹植〈登臺賦〉與羅貫中〈銅雀臺賦〉比較〉,《思辨集》第7期(2004年3月), 頁31-43。
    郭淑純:〈曹植詩中的女性形象及其象徵意涵〉,《輔大中研所學刊》第7期(1997年6月), 頁227-241。
    郭雅玲:〈「真誥」詩文用韻考〉,《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4期(1997年5月), 頁65-82。
    郭殿忱,張林:〈《齊梁文壇與四蕭研究》,胡德懷著〉,《東方文化》37卷2期(1999年), 頁312-315。
    郭曉東:〈葛洪「外儒內道」的社會思想〉,《中國文化月刊》第244期(2000年7月), 頁51-59。
    陳文生:〈謝靈運「山居賦」析論〉,《輔大中研所學刊》第6期(1996年6月), 頁189-214。
    陳弘治:〈左思評傳〉,《國文學報》第11期(1982年6月), 頁149-157。
    陳玉真:〈試探陸機詩歌中的戀鄉情結〉,《古今藝文》30卷1期(2003年11月), 頁51-64。
    陳仲豪:〈劉勰文心雕龍與蕭統文選的分類比較〉,《傳習》第3期(1985年6月), 頁13-20。
    陳守富:〈文氣源流論〉,《中國文化月刊》第195期(1996年1月), 頁59-75。
    陳秀慧:〈論魏晉南北朝服散之風氣〉,《史苑》第56期(1996年1月), 頁65-82。
    陳怡良:〈謝靈運山水詩的創作背景及其作品中的色彩美〉,《成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7年5月), 頁187-227。
    陳松雄:〈劉勰與鍾嶸文學理論之概述〉,《銘傳學報》第22期(1985年3月), 頁317-336。
    陳秉貞:〈振葉尋根,觀瀾索源讀--「文心雕龍.指瑕」〉,《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38期(1996年8月), 頁157-166。
    陳芳汶:〈試論阮籍「詠懷詩」〉,《人文學報》第18期(1995年7月), 頁85-98。
    陳芳汶:〈梁朝蕭氏三兄弟文學觀比較〉,《中華學苑》第48期(1996年7月), 頁205-224。
    陳芬芳:〈顏之推的家庭倫理觀〉,《史學會刊》第39期(1995年6月), 頁10-13。
    陳金木:〈文心雕龍「文心樞紐」試釋〉,《嘉義師院學報》第2期(1989年6月), 頁197-209。
    陳信元:〈現代的「文心雕龍」:「騁思樓隨筆」論散文〉,《自由青年》第704期(1988年4月), 頁62-64。
    陳俊強:〈周一良的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彰化師大文學院學報》第2期(2003年11月), 頁223-240。
    陳姿蓉:〈文心雕龍比興篇「興義銷亡」之商榷〉,《光武學報》第16期(1991年6月), 頁301-。
    陳室如:〈批評的鑑賞/鑑賞的批評--試以「文心雕龍」「六觀」法解讀簡媜「天涯海角」〉,《文訊》第206期(2002年12月), 頁56。
    陳恬儀:〈論曹丕、曹植詩歌之繼承與創新〉,《輔大中研所學刊》第5期(1995年9月), 頁177-197。
    陳恬儀:〈〈勸伐河北書〉的相關問題--論謝靈運之北伐主張與晉、宋之南北情勢〉,《東華人文學報》第11期(2007年7月), 頁17-58。
    陳拱:〈從養氣篇大旨論文心雕龍文學思想之純正性及其缺陷〉,《東海中文學報》第1期(1979年11月), 頁53-69。
    陳拱:〈文心雕龍序志篇疏解〉,《東海中文學報》第3期(1982年6月), 頁115-136。
    陳拱:〈文心雕龍辨騷篇疏釋:辨騷第五〉,《東海中文學報》第4期(1983年6月), 頁39-56。
    陳拱:〈文心雕龍原道篇疏釋〉,《東海中文學報》第5期(1985年6月), 頁1-26。
    陳拱:〈文心雕龍隱秀篇疏解:隱秀﹝1﹞ 第四十〉,《東海中文學報》第6期(1986年4月), 頁73-86。
    陳拱:〈文心雕龍徵聖篇疏解〉,《東海中文學報》第8期(1988年7月), 頁5-18。
    陳拱:〈「文心雕龍•神思」篇疏解〉,《東海中文學報》第10期(1992年8月), 頁9-24。
    陳拱:〈移情作用與景物描寫--「文心雕龍.物色」篇析義〉,《中國文化月刊》第176期(1994年6月), 頁113-127。
    陳拱:〈「文心雕龍.體性」篇疏解〉,《興大中文學報》第8期(1995年1月), 頁29-56。
    陳拱:〈「文心雕龍」文學通變論〉,《中國文化月刊》第193期(1995年11月), 頁37-48。
    陳拱:〈文心雕龍物色篇疏釋--物色(1)第四十四〉,《東海中文學報》第12期(1998年12月), 頁1-12。
    陳拱(Chen, K.:〈「文心雕龍.通變」篇疏釋〉,《興大中文學報》第9期(1996年1月), 頁59-81。
    陳炳良:〈鍾嶸詩品指要〉,《大陸雜誌》39卷6期(1969年9月), 頁23-28。
    陳炳良:〈「雄渾」試解--兼論《二十四詩品》的主旨〉,《嶺南學院中文系系刊》第4期(1997年), 頁15-22。
    陳貞吟:〈陸機「文賦」的創作觀念〉,《筧橋學報》第1期(1994年11月), 頁209-221。
    陳飛龍:〈「抱朴子」修撰過程考論〉,《社會文化學報》第1期(1994年5月), 頁1-28。
    陳飛龍:〈「抱朴子」「算」、「紀」、「功德」觀念之探討〉,《社會文化學報》第2期(1995年5月), 頁1-23。
    陳飛龍:〈葛洪「抱朴子.詰鮑篇」中「無君論」作者之考辨〉,《社會文化學報》第3期(1995年5月), 頁121-140。
    陳恩維:〈中國古代文體學拓展的邏輯--評李士彪《魏晉南北朝文體學》〉,《書目季刊》39卷4期(2006年3月), 頁97-100。
    陳桂市:〈「文心雕龍.神思」中「神與物遊」的美學思想〉,《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第30期(2000年12月), 頁455-464。
    陳桂市:〈「文心雕龍.神思」中「神與物遊」的美學思想〉,《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第30期(2000年12月), 頁455-464。
    陳問梅:〈文心雕龍論文本於道與文以載道〉,《中國文化月刊》第9期(1980年7月), 頁41-70。
    陳問梅:〈文心雕龍風骨篇疏解〉,《興大中文學報》第6期(1993年1月), 頁67-81。
    陳問梅:〈「文心雕龍•鎔裁篇」疏解〉,《興大中文學報》第7期(1994年1月), 頁39-50。
    陳啟仁:〈「文心雕龍」「通變」釋義〉,《中國文學研究》第20期(2005年6月), 頁71+73-100。
    陳莉玲:〈陸機仕晉及其官宦生涯〉,《問學集》第3期(1993年5月), 頁19-24。
    陳勝長:〈《二十四詩品》發隱兼論其作者問題〉,《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期(1996年), 頁239-295。
    陳登武:〈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法」與「國法」--以「顏氏家訓」為中心〉,《中臺學報(人文社會卷)》第14期(2003年5月), 頁65-93。
    陳新雄:〈「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考」序〉,《中國語文通訊》第34期(1995年6月), 頁54-55。
    陳端端:〈劉勰鍾嶸論詩歧見〉,《書和人》第213期(1973年6月), 頁1-8。
    陳慶元:〈《文心雕龍.神思》所展現的莊子美學思維〉,《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3期(2002年7月), 頁23-45。
    陳慧樺:〈從中西觀點看劉勰的批評論〉,《幼獅月刊》40卷1期(1974年7月), 頁13-16。
    陳鴻銘:〈曹植之文學理論與實踐〉,《中國文化月刊》第209期(1997年8月), 頁97-109。
    陳鵬翔:〈論羅門的詩歌理論〉,《中外文學》第267期(1994年8月), 頁105-118。
    陳麗明:〈略論范文瀾及其文心雕龍註〉,《板中學報》第1期(1996年5月), 頁48-56。
    陳麗華:〈魏晉南北朝繪畫藝術的意境論〉,《國立空中大學共同科學報》第3期(2001年12), 頁29-50。
    陳耀南:〈文心雕龍的邏輯運用〉,《古典文學》第9期(1987年4月), 頁131-150。
    陶子珍:〈「文心雕龍」「神思」篇創作理論試析〉,《中國國學》第25期(1997年10月), 頁119-128。
    陶子珍:〈「文心雕龍.體性篇」風格理論試析〉,《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5期(1997年12月), 頁104-113。
    陶玉璞:〈中國佛學發展的偶然性--試論竺道生、謝靈運的佛學思想〉,《東華漢學》第4期(2006年9月), 頁39-65。
    章江:〈鍾嶸和他的詩品〉,《自由青年》42卷5期(1969年11月), 頁77-84。
    章江:〈「文選」和昭明太子蕭統〉,《自由青年》42卷6期(1969年12月), 頁45-52。
    章江:〈徐陵官體詩和「玉臺新詠」〉,《自由青年》43卷1期(1970年1月), 頁56-63。
    章江:〈徐陵官體詩和「玉臺新詠」〉,《自由青年》43卷1期(1970年1月), 頁56-63。
    章江:〈顏之推和他的「家訓」〉,《自由青年》43卷5期(1970年5月), 頁84-91。
    章江:〈文選和昭明太子蕭統〉,《中國文選》第91期(1974年11月), 頁193-200。
    傅淑芳:〈曹植及其「洛神賦」〉,《新亞學術集刊》第13期(1994年), 頁263-273。
    傅耀珍:〈從「顏氏家訓」觀婦女對家庭的影響〉,《孔孟月刊》第503期(2004年7月), 頁42-44。
    彭菏成:〈「文心雕龍」一個重要版本的考察--王惟儉「文心雕龍訓故」〉,《國文天地》第197期(2001年10月), 頁26-30。
    彭慶環:〈文心雕龍「神思篇」研究〉,《逢甲學報》第12期(1979年9月), 頁119-127。
    彭慶環:〈文心雕龍文體論〉,《逢甲學報》第14期(1981年11月), 頁107-124。
    彭慶環:〈文心雕龍文理論評〉,《逢甲學報》第17期(1984年7月), 頁269-300。
    彭慧嫻:〈從葛洪一生的際遇探討其入世與出世思想〉,《中華佛學研究》第4期(2000年3月), 頁169-186。
    彭繼中:〈《論語》中孔門的文質論〉,《鵝湖》第362期(2005年8月), 頁54-63。
    曾一民:〈魏晉南北朝的學風--儒學的反彈〉,《能仁學報》第5期(1997年7月), 頁56-76。
    曾守正:〈試論鍾嶸「詩品」的一個審美範疇﹣﹣奇〉,《鵝湖》第202期(1992年4月), 頁32-44。
    曾孟雅:〈陸機擬古詩的音韻風格〉,《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4期(2002年12月), 頁149-164。
    曾春海:〈玄學及「抱朴子.外篇」中的理想人格〉,《哲學與文化》第302期(1999年7月), 頁602-615+693。
    曾素貞:〈顏之推論詩〉,《中國文化月刊》第196期(1996年2月), 頁95-123。
    游志誠:〈從道教觀點重新解讀「登江中孤嶼」乙詩〉,《臺灣詩學季刊》第11期(1995年6月), 頁34-43。
    游信利:〈從莊子「神凝」到劉勰「神思」 -上-〉,《中華學苑》第41期(1991年6月), 頁13-60。
    游信利:〈從莊子「神凝」到劉勰「神思」 -下-〉,《中華學苑》第42期(1992年3月), 頁65-116。
    程南洲:〈試析陸機「文賦」的文學理論與文體分類〉,《中國語文》第442期(1994年4月), 頁43-47。
    程國賦:〈鍾嶸「詩品」研究七十年〉,《孔孟月刊》第446期(1999年10月), 頁11-18。
    華仲麐:〈文心雕龍與劉勰〉,《中央月刊》3卷9期(1971年7月), 頁138-143。
    華仲麐:〈宗經徵聖與劉勰〉,《孔孟月刊》9卷11期(1971年7月), 頁29-32。
    菊韻:〈曹植其人其詩〉,《今日中國》第22期(1973年2月), 頁119-131。
    菊韻:〈鍾嶸的詩論〉,《今日中國》第46期(1975年2月), 頁140-150。
    費海璣:〈魏晉南北朝之佛學〉,《獅子吼》15卷7期(1976年7月), 頁3-9。
    馮春田:〈論劉勰「原道」之「自然」說是「文心雕龍」文章美學的理論基礎〉,《中國國學》第24期(1996年10月), 頁101-114。
    馮春田:〈「自然」與型範--「文心雕龍」與魏晉玄學之比較研究〉,《漢學研究》第34期(1999年12月), 頁109-136。
    馮春田:〈由「人格之善」到「情文之美」--論「文心雕龍」之「文質」論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孔孟月刊》第415期(1997年3月), 頁32-36。
    馮春田:〈中國古代的「文美」理論巨著--劉勰「文心雕龍」性質評說〉,《孔孟月刊》第420期(1997年8月), 頁29-38。
    馮春田:〈融道於儒: 劉勰「文心雕龍」的文學「自然」論〉,《孔孟月刊》第429期(1998年5月), 頁29-39。
    黃守誠:〈曹子建評傳〉,《花蓮師專學報》第2期(1970年12月), 頁131-172。
    黃守誠:〈曹子建作品繫年〉,《花蓮師專學報》第3期(1971年6月), 頁113-132。
    黃守誠:〈曹子建的生活與文學〉,《花蓮師專學報》第5期(1973年6月), 頁219-272。
    黃守誠:〈曹操予曹植的文學影響〉,《書和人》第679期(1991年8月), 頁1-2。
    黃守誠:〈曹子建時代試論〉,《國教園地》第44期(1992年1月), 頁33-41。
    黃忠天:〈曹植詩管窺〉,《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6期(1992年12月), 頁103-116。
    黃忠天:〈魏書略論〉,《高雄工商專校學報》第22期(1992年12月), 頁377-391。
    黃忠慎:〈葛洪《抱朴子.內篇》之形上理論與神仙思想〉,《國文學誌》第7期(2003年12月), 頁163-184。
    黃東陽:〈從「文心雕龍.原道篇」看劉勰的文學起源論〉,《中國文化月刊》第215期(1998年2月), 頁72-82。
    黃東陽:〈經學、文學、史學的結合--「文心雕龍.史傳」篇初探〉,《孔孟月刊》第433期(1998年9月), 頁38-44。
    黃東陽:〈「文心雕龍.諧讔」初探〉,《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7期(1999年12月), 頁110-117。
    黃金榔:〈試論鍾嶸詩品對司空圖詩論之影響〉,《嘉南學報》第24期(1998年11月), 頁232-237。
    黃冠閔:〈神與物遊--論《文心雕龍》中的想像中介問題〉,《漢學研究》第46期(2005年6月), 頁165-192。
    黃美娥:〈劉勰與蘇軾文、道觀念之比較--從「文心雕龍.原道篇」談起〉,《東南學報》第18期(1995年12月), 頁181-192。
    黃美鈴:〈從聲情結合看劉勰的聲律說〉,《空大人文學報》第4期(1995年1月), 頁43-50。
    黃致遠:〈從《文心雕龍.時序》探討時代與文風之關係〉,《中華技術學院學報》第34期(2006年6月), 頁333-346。
    黃家家:〈論袁宏道詩歌理論的轉變與實踐〉,《中國文學研究》第22期(2006年6月), 頁59-91。
    黃素卿:〈「文心雕龍.情采篇」映襯修辭探討〉,《中國語文》第555期(2003年9月), 頁101-108。
    黃素卿:〈從「映襯」論「文心雕龍.情采篇」之創作理論〉,《中國語文》第557期(1973年11月), 頁69-76。
    黃偉倫:〈以「體」論「源」--「詩品」品評詩歌的方法論思維〉,《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9期(2003年6月), 頁97-120。
    黃婉君:〈論謝靈運在中國山水詩中之地位〉,《臺南師院學生學刊》第12期(1990年12月), 頁153-163。
    黃啟原:〈文心「辨騷」的涵義〉,《醒吾學報》第18期(1994年6月), 頁69-76。
    黃淑齡:〈曹丕「與吳質書」校證〉,《中國文學研究》第8期(1994年5月), 頁39-63。
    黃景進:〈「文心雕龍、原道篇」之思想淵源與文藝美學〉,《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1期(1990年6月), 頁1-29。
    黃景進:〈從「論文敘筆」看劉勰評論文類的方法與觀點〉,《中華學苑》第51期(1998年2月), 頁49-77。
    黃景進:〈宗經與辨騷:劉勰論「文之樞紐」〉,《中華學苑》第53期(1999年8月), 頁123-165。
    黃彰健:〈曹植「洛神賦」新解〉,《故宮學術季刊》9卷2期(1991年11月), 頁1-30。
    黃端陽:〈「文心雕龍.物色篇」探微〉,《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4期(1996年9月), 頁88-96。
    黃端陽:〈從劉勰「還宗經誥」看中國古代文論〉,《中國語文》第493期(1998年7月), 頁46-53。
    黃端陽:〈劉勰「文心雕龍」樞紐論之思想體系〉,《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7期(1999年12月), 頁103-109。
    黃端陽:〈試析「文心雕龍」樞紐論與全書理論體系之關係(上)〉,《孔孟月刊》第463期(2001年3月), 頁14-22。
    黃端陽:〈試析「文心雕龍」樞紐論與全書理論體系之關係(下)〉,《孔孟月刊》第464期(2001年4月), 頁16-20。
    黃端陽:〈「文心雕龍.物色篇」評析〉,《中國文化月刊》第198期(1996年4月), 頁108-113。
    黃端陽:〈「文心雕龍.原道篇」之「道」義析辨--兼論文、道兩者之關係〉,《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4期(1997年5月), 頁149-169。
    黃端陽:〈就劉勰所謂「博喻之富」以論「韓非子.儲說」〉,《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5期(1998年5月), 頁125-138。
    黃端陽:〈劉勰「宗經說」對後世文論之影響〉,《孔孟月刊》第448期(1999年12月), 頁33-40。
    黃端陽:〈「文心雕龍」樞紐論要義申說〉,《孔孟學報》第78期(2000年9月), 頁243-267。
    黃端陽:〈劉勰「詮賦」觀點析探〉,《東方人文學誌》3卷3期(2004年9月), 頁39-47。
    黃維樑:〈在劉勰的偉大傳統裹--評沈謙著<期待批評時代的來臨>〉,《書評書目》第94期(1981年2月), 頁46-52。
    黃維樑:〈精雕龍與精工甕﹣﹣劉勰和「新批評家」對結構的看法〉,《中外文學》第211期(1989年12月), 頁4-20。
    黃維樑:〈美國的「文心雕龍」翻譯與研究〉,《漢學研究通訊》第37期(1991年3月), 頁19-21。
    黃維樑:〈現代實際批評的雛型﹣﹣「文心雕龍•辨騷」今讀〉,《中國文化(風雲時代)》第5期(1991年12月), 頁171-174。
    黃維樑:〈讓「雕龍」成「飛龍」--略記體大慮周、情采兼備的鎮江市「文心雕龍」國際研討會〉,《國文天地》第181期(2000年6月), 頁11-13。
    黃維樑, 阮人傑記錄:〈「文心雕龍」與西方文學理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5期(1992年3月), 頁35-48。
    黃翠芬:〈陸機詩作果真「詞旨敷淺,但工塗澤」?〉,《朝陽學報》7卷1期(2002年6月), 頁207-222。
    黃肇基:〈文心雕龍「知音篇」之探究〉,《建中學報》第2期(1996年12月), 頁31-41。
    黃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提要〉,《中華文化復興月刊》6卷2期(1973年2月), 頁40-47。
    黃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提要〉,《木鐸》第3/4期(1975年11月), 頁99-115。
    黃錦鋐:〈曹丕典論論文對魏晉文風的影響〉,《中國書目季刊》17卷3期(1983年12月), 頁12-16。
    黃錦鋐:〈「文心雕龍」文學理論的思想淵源〉,《逢甲中文學報》第期(1991年11月), 頁17-24。
    黃禮科:〈從三都賦試說左思〉,《暢流》58卷9期(1978年12月), 頁13-16。
    黃麗月:〈「精神創傷」與藝術創作--以曹植「鸚鵡賦」、「離繳雁賦」及「白鶴賦」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77期(2003年2月), 頁178-201。
    廉永英:〈文心雕龍詮賦第八會箋〉,《北市師專學報》第13期(1981年6月), 頁1-45。
    楊希順:〈鍾嶸《詩品》「怨論」概說〉,《中文》第1期(2003年4月), 頁69-75。
    楊邦雄:〈「文心雕龍」創作論的「虛靜養氣」〉,《中國語文》第543期(2002年9月), 頁41-52。
    楊東籬:〈論「文心雕龍.原道」篇中「心」的中介意義〉,《古今藝文》27卷3期(2001年5月), 頁12-16。
    楊美瑧:〈文心詩論與儒家思想之會通〉,《南臺工商專校學報》第21期(1995年4月), 頁95-102。
    楊胤宗:〈曹植感甄賦箋評〉,《建設》23卷6期(1974年11月), 頁39-41。
    楊祖聿:〈詩品刻本及校注本舉隅〉,《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9期(1981年9月), 頁38-46。
    楊國蘭:〈由《文心雕龍》「神思篇」探析「形象思維」〉,《育達學報》第10期(1996年12月), 頁32-42。
    楊國蘭:〈由「詩品」論風格與意境〉,《育達學報》第13期(1999年12月), 頁52-61。
    楊清龍:〈試論謝靈運的神仙道教思想〉,《中國書目季刊》27卷4期(1994年3月), 頁135-139。
    楊淑瓊:〈「文心雕龍」經學觀之探討〉,《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5期(2000年9月), 頁21-44。
    楊惠如:〈1950年以來兩岸三地魏晉南北朝史學史的研究〉,《景女學報》第2期(2002年1月), 頁85-106。
    楊錦郁紀錄,張夢機主持:〈文心雕龍研究的檢討與展望[座談會]〉,《明道文藝》第142期(1988年1月), 頁151-168。
    楊鴻銘:〈曹丕典論論文落實論〉,《孔孟月刊》第271期(1985年3月), 頁51-52。
    楊鴻銘:〈曹丕典論論文等文立言論〉,《孔孟月刊》第365期(1993年1月), 頁42-43。
    楊鴻銘:〈曹丕典論論文創意論〉,《孔孟月刊》第368期(1993年4月), 頁46-47。
    楊鴻銘:〈劉勰「情采」等文偏義論〉,《孔孟月刊》第434期(1998年10月), 頁49。
    溫天河:〈談典論論文中的「氣」〉,《育達學報》第1期(1987年12月), 頁11-17。
    溫文龍:〈借問子何之 世網嬰我身--試論陸機仕宦與詩作之對應關係〉,《問學集》第7期(1997年12月), 頁111-122。
    溫光華:〈論「文心雕龍」在文章學上的成就〉,《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71期(2002年2月), 頁177-189。
    溫光華:〈文心雕龍黃注紀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42期(1998年6月), 頁297-300+303-311+313-319+321-353+355-403+405-425+427-431+433-441。
    溫光華:〈「文心雕龍」作家理論中的宗經傾向〉,《孔孟月刊》第454期(2000年6月), 頁14-20。
    溫光華:〈劉勰「文心雕龍」樂府詩論探析〉,《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5期(2001年6月), 頁1-12。
    溫光華:〈依情待實,述志為本--《文心雕龍》「情文」探微〉,《東吳中文學報》第13期(2007年5月), 頁51-73。
    葉日光:〈左思生平及其作品年代之推測〉,《明新學報》第1期(1979年11月), 頁219-232。
    葉日光:〈略論左思詩中之文辭〉,《明新學報》第2期(1981年6月), 頁126-134。
    葉嘉瑩:〈鍾嶸詩品評詩之理論標準及其實踐〉,《中外文學》4卷4期(1975年9月), 頁4-25。
    葉嘉瑩, 安易整理, & 楊愛娣整理:〈建安詩歌講錄 -續-〉,《國文天地》第137期(1996年10月), 頁76-85。
    葉嘉瑩, 安易整理, & 楊愛娣整理:〈建安詩歌講錄 -續-〉,《國文天地》第138期(1996年11月), 頁75-79。
    葉嘉瑩, 安易整理, & 楊愛娣整理:〈建安詩歌講錄 -續-〉,《國文天地》第139期(1996年12月), 頁72-81。
    葉嘉瑩, 安易整理, & 楊愛娣整理:〈建安詩歌講錄 -續-〉,《國文天地》第140期(1997年1月), 頁54-64。
    葉嘉瑩, 安易整理, & 楊愛娣整理:〈建安詩歌講錄 -續-〉,《國文天地》第141期(1997年2月), 頁49-57。
    葉嘉瑩, 安易整理, & 楊愛娣整理:〈太康詩歌講錄 -續-〉,《國文天地》第166期(1999年3月), 頁42-44。
    葉嘉瑩, 安易整理, & 楊愛娣整理:〈太康詩歌講錄〉,《國文天地》第167期(1999年4月), 頁40-47。
    葉嘉瑩, 安易整理, & 楊愛娣整理:〈太康詩歌講錄〉,《國文天地》第168期(1999年5月), 頁39-44。
    葉嘉瑩, 安易整理, & 楊愛娣整理:〈太康詩歌講錄〉,《國文天地》第169期(1999年6月), 頁59-62。
    葉劉天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裝飾美術〉,《藝術學報》第59期(1996年12月), 頁46-71。
    葉慕蘭:〈從庾信「奉和同泰寺浮屠」一詩談梁武帝之佞佛〉,《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5期(2001年6月), 頁13-24。
    葉論啟:〈葛洪學術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24(下)期(1980年6月), 頁741-841。
    董劭偉:〈傳統史學與新史學的新結晶--《魏晉南北朝禁衛武官制度研究》[張金龍著]評介〉,《漢學研究通訊》第102期(2007年5月), 頁45-47。
    董金裕:〈鍾嶸詩品略探〉,《靜宜學報》第1期(1978年6月), 頁95-109。
    董金裕:〈對於鍾嶸詩品的一些看法〉,《中外文學》7卷6期(1978年11月), 頁90-101。
    鈴木敏雄, & 李紅譯:〈由謝靈運詩與楚辭的關係看他的表現特色〉,《世界華學季刊》3卷2期(1982年6月), 頁79-92。
    雷家驥:〈曹植贈白馬王彪詩并序箋證〉,《新亞學報》第12期(1977年8月), 頁337-404。
    廖吉郎:〈范曄及其後漢書〉,《國文學報》第3期(1974年6月), 頁109-122。
    廖宏昌:〈徐復觀「文心雕龍的文體論」商榷〉,《文藝復興》第159期(1985年1月), 頁60-64。
    廖宏昌:〈《文心雕龍》紀評的折中思維與接受〉,《文與哲》第6期(民國94年6月), 頁169-190。
    廖怡蘋、王金凌, & 黃文正記錄整理:〈《文心雕龍.物色》中的創作歷程論〉,《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0期(2000年10月), 頁151-167。
    廖俐惠:〈鬱鬱澗底松--評左思「詠史」詩〉,《中國語文》第482期(1997年8月), 頁66-72。
    廖堂智:〈曹植遊仙詩探索--兼論屈原對曹植遊仙詩的影響〉,《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9期(2004年5月), 頁93-106。
    廖棟樑:〈論鍾嶸的形象批評〉,《古典文學》第8期(1986年4月), 頁51-77。
    廖蔚卿:〈張華與西晉政治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22期(1973年6月), 頁13-88。
    廖蔚卿:〈張華年譜〉,《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27期(1978年12月), 頁1-96。
    榕, 黃.:〈論「文心雕龍.史傳」篇中對「史記」「漢書」的批評〉,《明道文藝》第277期(1999年4月), 頁63-67。
    管斌:〈無偏無黨--「文心雕龍」之二點管窺〉,《古今藝文》25卷2期(1999年2月), 頁50-51。
    蒙傳銘:〈劉勰知音篇「六觀」新探〉,《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17期(1975年9月), 頁221-240。
    蒲彥光:〈文選「序」類研究〉,《大陸雜誌》94卷4期(1997年4月), 頁28-37。
    趙海涵:〈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與鍾嶸「詩品」之比較〉,《育達學報》第15期(2001年12月), 頁19-29。
    齊益壽:〈劉勰的論文背景、論文觀點與文學批評〉,《國立編譯館館刊》9卷1期(1980年6月), 頁25-65。
    齊益壽:〈文心雕龍與文選在選文定篇及評文標準上的比較〉,《古典文學》第3期(1981年12月), 頁101-149。
    益壽:〈劉勰的創作論與陸機文賦之比較〉,《中外文學》11卷1期(1982年6月), 頁58-92。
    劉乃豪:〈曹植作品中的矛盾現象〉,《豐商學報》第5期(2000年6月), 頁40-74。
    劉之仁:〈文心與文賦之關係〉,《新亞生活》13卷20期(1971年5月), 頁6-8。
    劉仲娟:〈陸機挽歌詩三首及其生死觀初探〉,《問學》第11期(2007年6月), 頁251-265。
    劉君:〈試探魏晉神仙道教之變化思想--以葛洪「抱朴子.內篇」觀之〉,《中國文化月刊》第233期(1999年8月), 頁46-57。
    劉宗脩:〈文心雕龍作家作品析論(1)--嵇康詩歌風格初探〉,《華醫學報》第6期(1996年7月), 頁373-386。
    劉明宗:〈文心雕龍原道篇探賾〉,《海軍軍官學校學報》第3期(1993年12月), 頁193-200。
    劉明昌:〈謝靈運山水詩整體藝術風格探析〉,《東方人文學誌》5卷3期(2006年9月), 頁85-107。
    劉苑如主., & 蔣宜芳記錄:〈「世變中的文學世界」系列座談會之二: 地域關懷與時空想像--以魏晉南北朝為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32期(1998年12月), 頁37-65。
    劉家銘:〈佛教病因觀、治療方式與影響:以魏晉南北朝為中心的探討〉,《史苑》第66期(2006年7月), 頁1-33。
    劉堅:〈讀<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 柳士鎮著]〉,《中國語文通訊》第25期(1993年3月), 頁32-34。
    劉惠珍:〈文心雕龍風骨篇試析:兼談中國文學批評詞語的詮釋問題〉,《文學評論》第8期(1984年2月), 頁1-17。
    劉翔飛:〈葛洪的文論〉,《中外文學》11卷8期(1983年1月), 頁165-188。
    劉寧慧:〈謝靈運詩中的理境〉,《嶺東學報》第9期(1998年2月), 頁185-212。
    劉榮傑:〈從譬喻觀點探討文心雕龍的文學觀〉,《木鐸》第11期(1987年2月), 頁321-337。
    劉遠智:〈典論論文探究〉,《中國語文》51卷5期(1982年11月), 頁45-51。
    劉遠智:〈曹植「與楊德祖書」探究〉,《中國語文》第310期(1983年4月), 頁29-35。
    劉德玲:〈試析「文心雕龍.事類篇」〉,《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7期(1999年12月), 頁118-127。
    劉學倫:〈談劉孝標「梁文德殿四部目錄」成書之過程--兼論其他梁代目錄書的幾個問題〉,《東方人文學誌》2卷4期(2003年12月), 頁61-69。
    劉學智:〈簡論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的地位和作用〉,《哲學與文化》第337期(2002年6月), 頁552-561+582。
    劉學銚:〈魏晉南北朝時期胡、漢文化之衝突與融合〉,《中國邊政》第160期(2004年12月), 頁1-33。
    劉顯叔:〈近六十年來國人對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史學彙刊》第4期(1971年12月), 頁189-198。
    慧雲:〈略論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中國化和儒學的衰微〉,《菩提樹》第498期(1994年5月), 頁30-32。
    樊善標:〈清濁陰陽辨:曹丕「以氣論文」再詮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2期(2002年), 頁359-386。
    歐天發:〈由「文心雕龍.諧讔篇」論俗賦的義涵〉,《嘉南學報》第25期(1999年11月), 頁239-253。
    潘大成:〈中國歷代考績制度(2):魏晉南北朝、唐〉,《人事管理》11卷5期(1974年7月), 頁20-24。
    潘重規:〈劉勰文藝思想以佛學為根柢辨〉,《幼獅學誌》15卷3期(1979年6月), 頁100-111。
    潘重規:〈劉彥和佐僧祐撰述考〉,《新亞學報》第15期(1986年6月), 頁27-48。
    蔡宇蕙:〈試論陸機「文賦」文藝創作理念的區隔與開創--由「應、和、悲、雅、艷」的藝術表現談起〉,《雲漢學刊》第10期(2003年6月), 頁35-58。
    蔡宗陽:〈王更生教授新著三本研讀「文心雕龍」的入門書<文心雕龍導讀>、<文心雕龍范註駁正>、<文心雕龍研究>)〉,《中原文獻》12卷9期(1980年9月), 頁11-13。
    蔡宗陽:〈從文心雕龍與昭明文選析論辭賦之形構與評價〉,《國文學報》第10期(1981年6月), 頁81-96。
    蔡宗陽:〈及時努力求學--「顏氏家訓」解析〉,《中國語文》第460期(1995年10月), 頁51-54。
    蔡宗陽:〈管教子女的方法--「顏氏家訓」解析〉,《中國語文》第461期(1995年11月), 頁86-89。
    蔡宗陽:〈論作文的方法--「顏氏家訓」解析〉,《中國語文》第462期(1995年12月), 頁72-74。
    蔡宗陽:〈論養生之道--「顏氏家訓」解析〉,《中國語文》第463期(1996年1月), 頁80-82。
    蔡宗陽:〈談偏見的心理--「顏氏家訓」解析〉,《中國語文》第464期(1996年2月), 頁89-91。
    蔡宗陽:〈論兄弟和睦之道--「顏氏家訓」解析〉,《中國語文》第466期(1996年4月), 頁80-82。
    蔡宗陽:〈談待客之道--「顏氏家訓」解析〉,《中國語文》第467期(1996年5月), 頁66-68。
    蔡宗陽:〈談學貴專精--「顏氏家訓」解析〉,《中國語文》第469期(1996年7月), 頁53-55。
    蔡幸娟:〈分裂時代人民的婚姻與家庭--以魏晉南北朝為考察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21期(1995年12月), 頁25-93。
    蔡盈任:〈謝靈運山水詩的駢儷藝術發微〉,《東方人文學誌》3卷4期(2004年12月), 頁13-28。
    蔡美惠:〈吳曾祺《文體芻言》析論〉,《思辨集》第4期(2001年4月), 頁1-21。
    蔡茂松:〈孔子的文質論〉,《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1991年6月), 頁1-40。
    蔡英俊:〈曹丕「典論論文」析論〉,《中外文學》8卷12期(1980年5月), 頁124-145。
    蔡博生:〈魏晉南北朝之思惟〉,《圖書館學刊(輔大)》第2期(1973年6月), 頁49-58。
    蔡惠明:〈謝靈運的佛學思想〉,《內明》第166期(1986年1月), 頁32-34。
    蔡琳琳:〈劉勰之史法〉,《中國語文》第568期(2004年10月), 頁44-50。
    蔡琳琳:〈《文心雕龍》史學觀之析論〉,《古今藝文》32卷2期(2006年2月), 頁33-44。
    蔡琳琳:〈論《文心雕龍‧史傳》之特色〉,《中國語文》第595期(2007年1月), 頁40-47。
    蔡學海:〈近五年(1987-1991)來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報導〉,《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5期(1993年9月), 頁205-230。
    鄭明娳:〈<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黃慶萱著)〉,《華學月刊》第17期(1973年5月), 頁29-44。
    鄭柏彰:〈試詮以「神女」意符為象徵之書寫意識--從宋玉〈神女賦〉到曹植〈洛神賦〉看其「神女書寫」之演變軌跡〉,《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8期(2006年6月), 頁137-154。
    鄭晃昇:〈謝靈運童年期的人格發展〉,《國文天地》第118期(1995年3月), 頁38-47。
    鄭晃昇:〈謝靈運詩題中「石門」古地釋論〉,《東方工商學報》第19期(1996年3月), 頁27-33。
    鄭雪花:〈「詩品.自然」的美學意蘊〉,《孔孟月刊》第441期(1999年5月), 頁28-37。
    鄭滋斌:〈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的寫作動機〉,《新亞研究所通訊》第15期(2002年3月), 頁7-16。
    鄭滋斌:〈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的寫作動機〉,《新亞研究所通訊》第15期(2002年3月), 頁7-16。
    鄭雅心:〈謝靈運山水詩的探析〉,《臺南師專學刊:學生專題研究報告》第4期(1982年6月), 頁18-28。
    鄭雅文:〈沈約之「聲」「病」說〉,《吳鳳學報》第12期(2004年5月), 頁57-63。
    鄭毓瑜:〈文心雕龍的辭氣論:兼論辭氣品鑒與人物品鑒的關係〉,《臺大中文學報》第1期(1985年11月), 頁409-426。
    鄭毓瑜:〈文學典律與文化論述--中古文論中的兩種「原道」觀〉,《漢學研究》第37期(2000年12月), 頁285-318。
    鄧仕樑:〈蕭子顯的文論〉,《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8期(1987年), 頁193-213。
    鄧仕樑:〈鍾嶸「詩品」謝靈運評語試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9期(1988年), 頁91-108。
    鄧仕樑:〈論謝靈運「述祖德」詩二首〉,《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22期(1991年), 頁163-177。
    鄧仕樑:〈論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art C: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4卷1期(1994年1月), 頁1-14。
    鄧仕樑:〈「沿根討葉」與「望路爭驅」--從根與路的意象看劉勰論文學的傳統和發展〉,《人文中國學報》第1期(1995年4月), 頁137-159。
    鄧仕樑:〈「能研諸慮,何遠之有哉」--《文心雕龍.風骨》九慮〉,《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2期(1998年3月), 頁125-165。
    鄧仕樑:〈「文心雕龍.鎔裁」篇「三準」四辨〉,《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1期(2001年), 頁275-296。
    鄧國光:〈魏晉南北朝的文原論〉,《漢學研究》第24期(1994年12月), 頁221-228。
    黎志添:〈「抱朴子內篇」的歷史意義:葛洪神仙思想的宗教社會意義〉,《清華學報》29卷1期(1999年3月), 頁35-58。
    墨白:〈「文心雕龍」「文之樞紐」五篇篇旨及內部構成〉,《古今藝文》30卷4期(2004年8月), 頁32-40。
    盧建榮:〈葛洪--山林中的社會批評者〉,《食貨月刊》9卷9期(1979年12月), 頁339-364。
    盧博文:〈曹氏父子與建安文學--薈萃中原人物的文學結晶〉,《中原文獻》37卷1期(2005年1月), 頁17-26。
    盧景商:〈「文心雕龍」之「文質論」探微〉,《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期(1994年5月), 頁73-94。
    盧景商:〈劉勰對文學作品的評價方式〉,《輔仁國文學報》第11期(1995年5月), 頁105-135。
    盧景商:〈劉勰「以文釋經」的經學思想〉,《醒吾學報》第22期(1998年12月), 頁87-104。
    興膳宏:〈從文學理論史的角度看「文賦」〉,《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2期(1993年12月), 頁1-12。
    興膳宏, & 陳鴻森譯:〈文心雕龍與詩品文學觀之對立〉,《幼獅學誌》18卷4期(1985年10月), 頁70-82。
    蕭亦玲:〈曹氏父子的文學成就〉,《景女學報》第1期(2001年1月), 頁13-19。
    蕭淑貞:〈從《文心雕龍.原道》篇看文學起源論〉,《新埔學報》第18期(2001年9月), 頁238-246。
    蕭登福:〈典論論文之探討〉,《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2卷7期(1979年7月), 頁85-86。
    蕭馳:〈中國傳統詩學中的超越與本在:《二十四詩品》中一個重要意涵的探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2期(1998年3月), 頁167-204。
    蕭馳:〈玄、禪觀念之交接與《二十四詩品》〉,《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3月), 頁1-37。
    賴文華:〈顏元復古思想初探 -上-〉,《哲學與文化》第264期(1996年5月), 頁1628-1636。
    賴文華:〈顏元復古思想初探 -下-〉,《哲學與文化》第265期(1996年6月), 頁1723-1732。
    賴欣陽:〈劉勰的「詩經」論述〉,《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3期(2002年12月), 頁1-30。
    賴欣陽:〈文章的生命力--「文心雕龍.風骨篇」中「風」、「骨」觀念析論〉,《鵝湖》第277期(1998年7月), 頁33-39。
    賴榕祥:〈文心雕龍箋釋與文旨管窺〉,《中國國學》第7期(1979年9月), 頁279-288。
    賴榕祥:〈文心雕龍淺釋與文旨管窺 -2-〉,《中國國學》第8期(1980年7月), 頁304-315。
    賴麗蓉:〈從思維方式探究六朝文體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32期(1988年6月), 頁407-514。
    錢奕華:〈「文心雕龍.養氣」篇創作的內涵〉,《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57期(1999年10月), 頁65-71。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范曄後漢書和陳壽三國志〉,《文藝復興》第19期(1971年7月), 頁19-23。
    頤平:〈顏延之--陶淵明的知己〉,《恆毅》30卷3期(1980年10月), 頁42-43。
    頤廬:〈推介歷史上一位青年才俊--蕭統--兼述其與陶淵明之關係〉,《恆毅》30卷6期(1981年1月), 頁32-34。
    戴君仁:〈一個理學家的先驅--蘇綽〉,《中國書目季刊》11卷2期(1977年9月), 頁3-4。
    戴景賢:〈文心雕龍「原道」篇釋義〉,《古典文學》第8期(1986年4月), 頁33-49。
    戴華萱:〈《後漢書.文苑傳》中的文學觀〉,《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5年3月), 頁79-99。
    戴麗珠:〈漢樂府詩與曹植樂府詩的比較〉,《靜宜人文學報》第9期(1997年6月), 頁111-116。
    謝世寧:〈文心雕龍--一部中國文學發展史迄今仍屬空前偉大的巨著〉,《河北平津文獻》第31期(2005年1月), 頁1-8。
    謝奇峰:〈試從《顏氏家訓》探索北朝文學觀〉,《育達學報》第14期(2000年12月), 頁75-89。
    謝明良:〈讀「顏氏家訓.終制」札記〉,《故宮學術季刊》7卷2期(1989年12月), 頁107-122。
    謝海平:〈論錢起山水詩及其受謝靈運的影響〉,《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年5月), 頁1-15。
    鍾京鐸:〈曹子建詩研究〉,《高雄師院學報》第2期(1973年12月), 頁129-254。
    鍾京鐸:〈曹子建詩之淵源及影響〉,《幼獅月刊》47卷3期(1978年3月), 頁19-26。
    隱地:〈<魏晉南北朝文學家>(章江著)讀後〉,《自由青年》47卷1期(1972年1月), 頁82-84。
    歸人:〈曹子建之文學造詣〉,《國魂》第307期(1971年6月), 頁33-37。
    簡崇元:〈劉勰詩論的思想基礎〉,《東方人文學誌》5卷2期(2006年6月), 頁95-114。
    簡翠貞:〈劉勰之本體論〉,《學粹》12卷5期(1970年8月), 頁26-27。
    簡翠貞:〈《文心雕龍.才略》篇研究〉,《語文學報》第7期(2001年1月), 頁41-92。
    簡翠貞:〈《文心雕龍.議對》研究〉,《語文學報》第9期(2002年12月), 頁31-62。
    簡翠貞:〈「狀、列、辭、諺」臆說--《文心雕龍.書記》篇中有關「萬民達志」類的筆劄〉,《語文學報》第11期(2004年12月), 頁1-18。
    簡翠貞:〈從《文心雕龍》論〈諧讔〉的淵源與變遷〉,《新竹師院學報》第16期(2003年2月), 頁175-210。
    藍秀隆:〈抱朴子外篇之研究〉,《臺北市立商專學報》第10期(1977年10月), 頁31-87。
    藍秀隆:〈抱朴子研究 -上-〉,《臺北市立商專學報》第17期(1981年12月), 頁25-68。
    藍秀隆:〈抱朴子研究 -下-〉,《國立臺北商專學報》第18期(1982年7月), 頁1-53。
    顏映馨、何俊青:〈劉勰「神思論」與現代文藝美學「想像說」的比較研究〉,《語文教育通訊》第24期(2002年6月), 頁25-35。
    顏崑陽:〈文心雕龍「比興」觀念析論〉,《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12期(1994年6月), 頁31-55。
    顏智英:〈昭明文選與玉臺新詠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92年5月), 頁489-694。
    顏賢正:〈文心雕龍述春秋經傳攷〉,《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第6期(1980年6月), 頁75-78。
    顏賢正:〈王(更生)著<文心雕龍導讀>評介〉,《書評書目》第86期(1980年6月), 頁104-108。
    魏王妙櫻:〈自「文心雕龍.知音」論劉勰之文學鑑賞論〉,《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3期(1996年5月), 頁21-35。
    魏素足:〈〈文選序〉與《文心雕龍》之比較研究〉,《空大人文學報》第10期(2001年12月), 頁51-67。
    羅宗濤:〈陶淵明與謝靈運〉,《幼獅月刊》44卷3期(1976年9月), 頁57-60。
    羅思美:〈試論文心雕龍原道之道〉,《香港浸會書院學報》第11期(1984年), 頁1-17。
    羅運治:〈魏晉南北朝史學蓬勃發展因素的探討〉,《淡江史學》第10期(1999年6月), 頁45-62。
    羅聯絡:〈文心雕龍「原道」「徵聖」「宗經」試釋〉,《建設》28卷8期(1980年1月), 頁27-28。
    羅聯絡:〈文心雕龍「養氣」試釋〉,《建設》28卷10期(1980年3月), 頁34-35。
    羅聯絡:〈文心雕龍體性篇釋義〉,《建設》28卷12期(1980年5月), 頁27-28。
    羅聯絡:〈文心雕龍「風骨」試釋〉,《建設》29卷1期(1980年6月), 頁23-24。
    羅聯絡:〈文心雕龍神思篇釋義〉,《建設》29卷2期(1980年7月), 頁25-26。
    羅聯絡:〈文心雕龍「通變」試釋〉,《建設》29卷3期(1980年8月), 頁18-20。
    羅聯絡:〈文心雕龍「定勢」試釋〉,《建設》29卷4期(1980年9月), 頁23-25。
    羅聯絡:〈文心雕龍「情采」試釋〉,《建設》29卷5期(1980年10月), 頁36-37。
    羅聯絡:〈文心雕龍「鎔裁」試釋〉,《建設》29卷6期(1980年11月), 頁21-22。
    譚家健:〈獨抒性靈的曹丕散文〉,《古今藝文》26卷3期(2000年5月), 頁13-22。
    譚景裕, & 楊永漢修訂:〈淺論「文心雕龍」之創作理論〉,《新亞論叢》第3期(2001年9月), 頁155-173。
    關永中:〈美的形上學﹣﹣文心雕龍原道篇〉,《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10期(1987年1月), 頁199-210。
    嚴定暹:〈陸機文賦之文學理論研析〉,《湖南文獻》第46期(1984年4月), 頁8-12。
    蘇啟明:〈魏晉南北朝書法小史〉,《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第89期(2000年12月), 頁54-62。
    蘇博群:〈試論陳朝政權得以偏安的原因〉,《史苑》第62期(2002年6月), 頁43-59。
    蘇瑞隆:〈Bao Zhao's Landscape Verse〉,《漢學研究》第34期(1999年12月), 頁345-377。
    蘇瑩輝:〈魏晉南北朝藝術概述 -上-〉,《美育》第25期(1992年7月), 頁22-24。
    蘇瑩輝:〈魏晉南北朝藝術概述 -中-〉,《美育》第26期(1992年8月), 頁8-12。
    蘭婷:〈陸機「文賦」析論〉,《文藝月刊》第218期(1987年8月), 頁54-58。
    龔旭初:〈謝靈運山水詩的孕育〉,《國立臺北商專學報》第26期(1986年6月), 頁115-145。
    龔菱:〈顏氏家訓闡論〉,《臺北商專學報》第1期(1973年1月), 頁348-369。
    龔鵬程:〈「文心雕龍」可以代表中國文學批評嗎?〉,《明道文藝》第141期(1987年12月), 頁58-64。
    龔鵬程:〈「文心雕龍」的價值與結構問題〉,《中國書目季刊》21卷3期(1987年12月), 頁36-45。
    龔鵬程:〈「文心雕龍」為什麼會走上建構體系之路?〉,《文藝月刊》第222期(1987年12月), 頁20-28。
    龔顯宗:〈論蕭綱詩〉,《中山人文學報》第2期(1994年4月), 頁57-72。
    欒棟:〈試論中華審美元典之總綱--「文心雕龍.原道」辨證〉,《哲學與文化》第281期(1997年10月), 頁950-961+1010。

    三、中國大陸期刊
    CHAO Fu-lin:《My Views on the 17th Slip of the「Poetics「 and the Text of 「Yangzhishui「from the Shangbo Bamboo Slips 》(北京:北京大學歷史系),頁60。
    ﹝韓國﹞李長徽:《劉勰的詩歌論》(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山東 濟南:山東大學文學院,2001年),頁82-86。
    力之:<《文心雕龍.隱秀篇》補文之真偽辨--兼論張戒引劉勰「情在「兩語之文獻價值問題>,《東方叢刊》(2002年9月)。
    力之:<文學地位的提高——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論之二>,《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年4月)。
    力之:<文學理論批評的自覺——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論之一>,《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丁宏武:<抱樸子外篇》的駢化傾向>,《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4月)。(2003年1月)。
    丁宏宣:<略論劉勰與「文心雕龍」>,《圖書館》(1992年)。
    于專有:<試論曹植詩歌的形式特色>,《丹東師專學報》(2003年4月)。
    戶田浩曉:<文章載道說理論的創立與實踐--劉勰與白樂天>,《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6月)。
    巴莫曲布嫫:〈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的學術流變〉《貴州社會科學》1998年1期,頁80~87
    毛慶:<一座里程碑——論曹植對屈騷藝術的繼承及意義>,《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年5月)。
    毛慶:<略論《文賦》對我國古代文論表述方式的貢獻>,《江漢論壇》(1998年3月)。
    孔毅:<劉勰目錄學實踐與文體分類的研究>,《圖書與情報》(1990年3月)。
    木齋:<初論古詩十九首產生在建安曹魏時代——從五言詩形成歷程角度的探尋>,《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2月)。
    王一川:〈從理性中心到語言中心─20世紀西方語言論詩學的興起〉《文學評論》1994年6期,頁97~107
    王力:<范曄劉勰用韻考>,《語言研究論叢》(1987年11月)。
    王力堅:<均衡與傾斜--六朝文質論試析>,《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01年7月)。
    王力堅:<道德距離與審美距離——從蕭綱詩看南朝宮體詩的美學意趣>,《名作欣賞》(2004年4月)。
    王大輝:<超越語言——陸機、劉勰的文學語言創造論>,《社會科學輯刊》(1994年1月)。
    王小燕:<試論《文賦》中藝術構思問題>,《中國學研究》,(2006年5月)。
    王允亮:<《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辨誤二則>,《學術研究》(2006年3月)
    王允亮:<徐陵與南北朝文學交流>,《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5月)。
    王云路:<中古詩歌誤字略說——兼談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的校勘>,《古漢語研究》(1996年4月)。
    王友印:<論葛洪的道儒觀>,《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5年5月)。
    王少良:<《文心雕龍》書名韞義新探>,《學術論壇》(2005年12月)
    王文彬:<中國古代詩歌審美理論概說>,《東疆學刊》第14卷第3期(1997年7月)頁31-40
    王平:〈《抒情的敘事》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大特色〉《教學與管理》2005年2.20第6期,頁65
    王宇根:〈詮釋循環對於比較詩學的意義〉《中國比較文學》1994年2期,頁182~188
    王守雪:<通經脈、開資源、存生命--徐復觀對《文心雕龍》與古文家關係之疏解>,《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04年12月)。
    王忠閣、葉愛欣:<吳澄的詩論及其歷史地位>,《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1997年7月)頁65-71
    王青:<論西域文化對魏晉南北朝道教的影響>,《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2月)。
    王相飛:<魏晉南北朝的待詔制度及對學術文化的影響>,《東南文化》(2007年6月)。
    王海遠:<劉勰與《文心雕龍》>,《古典文學知識》(1998年9月)。
    王啟濤:<論《文心雕龍》的文字思想>,《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6年1月)。
    王國維:〈試論鍾嶸《詩品》的「滋味說」〉,《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9月第32卷第5期,頁86-88。
    王渭清:<陸機創作心理管窺>,《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8月)。
    王焰安:<「緣情」的詩學闡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10月)。
    王發國:〈「法」、「神」之論與鍾嶸《詩品》〉,《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06期,頁14-19。
    王發國:〈李白全面接受鍾嶸《詩品》的原由探析〉,《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10月第5期,頁80-86。
    王進生:<試論《顏氏家訓》對南北文學思想的調合>,《井岡山學院學報》(2007年5月)。
    王運熙、楊明:<關于應瑒的《文質論》>,《古代文學理論研究》(1987年11月)。
    王運熙:<《文心雕龍》為何不論述漢魏六朝小說?>,《新文學》(2006年8月)。
    王運熙:<劉勰論歷代文學>,《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2月)。
    王德明:〈中國古代詩歌的情景組合理論〉《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月37卷1期,頁10~15
    王澤龍:〈西方現代主義詩學與五四時期中國現代詩學〉《外國文學研究》1994年2期,頁81~85
    王燕:<劉楨文論探微>,《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1月)。
    王濟民:〈中國詩學本體論:詩言「性情」──兼及幾個同類詩學命題〉《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4期,頁86~90
    代迅:<江山之助:地理環境與中國古代詩歌理論基本面貌的內在關係探尋>,《外國文學研究》第4期(2001年)頁79-86
    冉紅音:<論周作人對六朝文學的獨特發現>,《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4月)。
    叶世祥:〈語言:詩學的歸依及危機之源〉《詩探索》1994年2期,頁59~63
    史玉嶠:<「文心雕龍」對公文理>,《檔案學通訊》(2002年11月)。
    史培爭:<賦的詩化與詩的賦化——魏晉南北朝詩賦關係探析>,《語文學刊》(2007年1月)。
    寧培龍:《「詩以言志」與「詩言志」》( 荷澤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浙江湖州:湖南師範學院教科學院,2003年),頁20-23。
    申元初:〈中國古代詩話體裁的類型包容性─以體裁學義意看中國古代詩話的劃分〉《六盤木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2月16卷1期,頁40~42
    田志勇:<魏晉南北朝的三種人和三種詩>,《荊州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1月)。
    白虹:<淺析左思《詠史詩》>,《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1月)。
    田荻、林間、葛韵、向中:〈泛系詩學漫話〉《絲路學刊》1994年1期
    伊夫•博納富瓦(法)著,吳康茹譯:<論詩歌的作用(上)>,《詩探索》04期(1999年)頁172-180
    任范松:〈試析《終南叢志》的詩論〉,《延邊大學學報》第36卷第2期﹝2003年6月﹞,頁49-52
    朱易秀:〈以《詩品》看中國詩學形態的形成〉,《大陸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8卷,頁65-72。
    朱明勛:<《顏氏家訓•教子篇》中一段話之本意辨>,《滄桑》(2007年1月)。
    朱明勛:<從《顏氏家訓》看南北朝時期的某些世風>,《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1月)。
    朱清:<《文心雕龍》研究中與易學相關的幾個問題>,《中國哲學史》(2006年4月)。
    朱清:<由易學「鄭王之爭」析魏晉南北朝文藝論旨趣之異同——以《文心雕龍》為中心>,《中國哲學史》(2007年3月)。
    曲德來:<陸機《文賦》芻議>,《北方論叢》(2005年5月)。
    朱徽:〈美國後現代詩歌與中國古詩〉《外國文學》2003年9月第五期,頁85~90
    池世樺:<劉楨詩「氣過其文,雕潤恨少」之歧見>,《齊魯學刊》(2001年4月)。
    竹田晃:<脫出「品評」和「相互比較」的窠臼--劉勰文學評論的出發點>,《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6月)。
    江承華:<略論徐陵《與李那書》的文學思想>,《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4月)。
    江增華:<影響中國古代敘事詩不發達的文化成因>,《聊城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1999年)頁29-31
    江艷華:<魏晉南北朝詠史詩論略>,《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4月)。
    何士林:〈詩學「清空」與佛學空宗〉《廣西教育學院學報》1995年2期,頁42~47
    何新文:<魏晉南北朝賦論述略>,《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1月)。
    克里夫•湯姆遜(加拿大)著,姜靖譯:<巴赫金的對話詩學>,《國外文學》02期(1994年)頁59-65
    余建紅:<論魏晉南北朝道教藏書>,《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9月)。
    余斯大:<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經》審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4月)。
    余曆雄:<論李充《翰林論》的學術淵源與文學觀念>,《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3月)。
    余蘋:<《文心雕龍•神思》與《文賦》之想象論之異同>,《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
    冷衛國:<左思《三都賦》及其辭賦觀>,《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5月)。
    冷衛國:<陸機陸云的賦學批評>,《齊魯學刊》(2005年5月)。
    吳光興:<論蕭綱的文學活動及其宮體文學理想>,《文學遺產》(2006年4月)。
    吳在慶:<駢文與詩、賦相互影響的兩點思考>,《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1月)。
    吳承學:<試釋《文賦》「懷霜」「臨云」>,《學術研究》(1994年2月)。
    吳明賢:<揚雄、左思《蜀都賦》比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
    吳相洲:〈論永明體的產生與音樂之關係〉《文藝研究》2002年4期,頁119~121
    吳寒:〈鍾嶸詩學對審美中心論詩學流派發展的影響〉,《荷澤師院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2月第26卷第1期,頁31-35。
    吳學謀:〈泛系詩學研究〉《絲路學刊》1994年1期,頁40~42
    吳曉:〈關於詩美接受─詩學禮記之一〉《浙江社會科學》1994年1期,頁71~76
    吳曉:<詩歌意象的符號質、系統質、功能質>,《浙江大學學報》第31卷第2期(2001年3月)頁116-124
    宋冰:<史官也不好當——重新認識魏收人品及作品>,《滄桑》(2003年2月)。宋紅霞:<淺論中古審美「清」尚>,《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2月)。
    李山:<介紹劉勰著《劉子》的集大成校本>,《文獻》(1986年4月)。
    李丹:<先秦到六朝詩歌理論發展軌跡之勾勒>,《山西大學學報》第24卷第2期(2001年4月)頁46-48-
    李之亮:<《文選》陸機詩箋識>,《殷都學刊》(1994年4月)。
    李文:《開齊梁風氣之先的沈約詩---論沈約詩歌對齊梁詩題材上的開拓》(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湖南 長沙:長沙電力學院中文系,2003年),頁84-86。
    李文初:<從人的覺醒到「文學的自覺」─—論「文學的自覺」始於魏晉>,《文藝理論研究》(1997年2月)。
    李天道:<20世紀《文賦》研究述評>,《文學評論》(2005年5月)。
    李天道:<近十年來陸機《文賦》研究綜述>,《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12月)。
    李正春:〈《文選》的選詩觀〉《鐵道師院學報》1994年1期,頁66~71
    李永紅、金瑾英:<試析佛經翻譯的「文」「質」概念與《文心雕龍》之「文質論」>,《中國學研究》(2003年10月)。
    李旭:<魏晉南北朝時期文體獨立的審美探討>,《井岡山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
    杜志強:<蕭繹的思想與人格>,《河西學院學報》(2004年6月)。
    李秀芳:<魏晉南北朝《詩經》學文獻特點述略>,《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4月)。
    李亞坪:<文人抒情模式的困境與詩的多元化>,《黔南民族師專學報》第3期(1996年)頁79-85
    李東:<試論南北朝的「情采說」>,《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4月)。
    杜青山:《論庾肩吾詩歌創作成就》(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河南 南陽:南陽師範學院中文系,2003年),頁68-70。
    李長庚:<論審美的感性特徵在魏晉南北朝詩歌中的演變>,《青海民族學院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年6月)。
    李建中:<試論西晉詩人的人格悲劇>,《社會科學戰線》(1998年2月)
    李柯:<曹植的詩歌創作與其文學價值觀不符考>,《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2006年6月)。
    李玲:〈論狄金森詩歌意象對現代主義的啟示〉《雲夢學刊》2000年2期,頁92~94
    李軍:<論李賀對曹植詩歌的繼承與發展>,《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1月)。
    李浩:<蘇綽文體改革新說>,《文史哲》(1999年6月)。
    李斯:<淺論左思與陶淵明詠史詩的異同>,《黃石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2月)。
    李雁:<論《詩品》之評謝靈運>,《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月)。
    李增、殷耀:〈論艾略特對現代詩歌理論的建樹〉《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6期,頁69~72
    李慶甲:<《文賦》研究綜述>,《文史知識》(1985年5月)。
    李賢民:〈中國古代詩詞的意境〉《學習論壇》1994年12期,頁36~37
    李曉玲:〈《中興間氣集》與鍾嶸《詩品》〉,《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06期,頁110-115。
    李曉風:〈中國古代詩歌文化中「官本位」意識初探〉《殷都學刊》2005年,頁63~66
    汪又紅:〈試論中國古代詩歌的情景交融〉《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增刊,頁83~86
    汪春泓:<《史通》與《文心雕龍》相關性之考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01年7月)。
    汪春泓:<從東吳學術文化特點看陸機文學理論和創作>,《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5月)。
    汪春泓:<論梅慶生《文心雕龍音注》兼及晚明文風>,《中華文史論叢》(2003年6月)。
    沈榮森:<三曹詩歌疊字藝術比較>,《九江師專學報》(1999年2月)。
    肖小軍:<論艾略特的「非個性化」詩歌理論>,《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期(2002年)頁62-72
    肖濱:〈阿諾德的文學道德觀〉《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4期,頁125~176
    邢利娜:〈華茲華斯詩歌理論的心理學和美學聯想〉,《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一期﹝2004年﹞,頁59-61
    阮忠:<謝靈運的山水詩創作與謝氏家族風習>,《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4月)。
    阮朝輝:<關于陸機《文賦》創作論的幾點看法>,《貴州社會科學》(2006年3月)。
    周甲辰:<真正的詩:艾青詩論的核心範疇>,《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4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23-26
    周忠起:<六朝男性詩人代言思婦原因探析>,《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5月)。
    周振甫:<劉勰的文學論>,《古代文學理論研究》(1986年8月)。
    周唯一:<魏晉贈答詩的基本模式及藝術文化特徵>,《衡陽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4月)。
    周國林:<陸機陸雲思想趣向探微>,《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1月)。
    周勛初:<《文心雕龍》書名辨>,《文學遺產》(2008年1月)。
    周勛初:<劉勰的主要研究方法--「折衷」說述評>,《古代文學理論研究》(1986年8月)。
    周萌:<六朝詩賦觀考辨——以《文賦》、《文章流別論》、《文選》、《文心雕龍》為中心>,《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5月)。
    周順生:<劉勰為什麼不論陶淵明>,《古典文學知識》(1993年9月)。
    周聰賢:〈意象派詩歌在英美的淵源與終結〉《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第23卷,頁91~94
    屈平:〈時間:華茲華斯升華詩歌情感的藝術策略〉,《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95-97
    宗越:<劉勰的「利民」、「恤民」與重民思想>,《古代文學理論研究》(1984年4月)。
    尚德拉:<與亞里士多德《創作學》相媲美的劉勰的《文心雕龍》>,《漢學研究》(1996年9月)。
    林大志:<略論蕭綱的行旅詩>,《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2月)。
    林中明:〈詩的本質與格式、聲韻、記憶、腦力的關係〉《中國韻文學刊》2005年9月19卷3期,頁80~89
    林田慎之助:<《典論.論文》和《文賦》>,《古代文學理論研究》(1987年11月)。
    林祥證:〈錢鍾書《詩經》詩學研究〉《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3期,頁60~64
    武誼嘉:<佛教對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積極影響>,《成都大學學報》第3期(2004年)頁40-42
    祁志祥:<文章‧情性‧文采--《文心雕龍》的文學概念及情感美、形式美思想>,《東方叢刊》(2006年3月)。
    祁志祥:<談談劉勰對「情感」的認識>,《文史知識》(1994年2月)。
    金玉、張雪輝:〈鍾嶸論詩歌藝術美〉,《唐山師院學院學報》2001年第23卷第1期,頁11-16。
    邱玉明:〈中國古代意境說的形成和發展〉,《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2003年6月20日﹞,頁37-39
    金安輝:<從陸機〈文賦〉看其詩歌藝術在中國詩史上的地位>,《學術論叢》(2006年5月)。
    金洪大、楊東篱:<論王夫之對「興、觀、群、怨」說的獨特闡釋>,《理論學刊》第2期(2005年2月)頁126-127
    金振邦:〈論體裁的形態學分類〉《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5期,頁87~92
    侯傳文:〈泰戈爾論詩歌〉《外國文學研究》2005第五期,頁139~175
    俞子林:<光未然暮年譯《文心雕龍》>,《世紀》( 2007年7月)。
    姚小鷗:〈漢魏六朝曲唱文本的破譯及其在樂府文學研究中的意義〉《文藝研究》2002年4期,頁116~118
    姚本標:<情歌的悖論-從艾略特的〈普魯弗洛克的情歌〉看其詩藝>,《廣西師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2年)頁64-68
    姚海燕:<論曹丕文學思想及其意義>,《株洲工學院學報》(2000年6月)。
    姜劍云:<論陸機「謝朝花于已披,啟夕秀於未振」的文學精神>,《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6月)。
    施仲貞:<左思《詠史》詩情感特徵與藝術手法之淺論>,《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6月)。
    洪振國:〈羅伯特‧佛洛斯特的自然詩〉《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二期22卷,頁68~71
    胡大雷:〈《詩品》:著眼於藝術效果的詩歌批評-兼答清水凱夫〈《詩品》是否以「滋味說」為中心〉〉,《文藝研究》2001年第2期,頁38-43。
    胡大雷:<論劉勰的文學史觀>,《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01年7月)。
    胡敬君:〈論荀子詩論對孔子思想的繼承發展〉《雲夢學刊》2002年1月23卷1期,頁67~69
    胡寶珍:<挽歌詩:魏晉文人生命的哀歌>,《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4月)。
    胡耀震:<《文心雕龍》「知楚不易」句解義>,《文獻》(1998年4月)。
    胡耀震:<《文賦》撰出年代新證>,《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2002年11月)。
    胡耀震:<任昉代褚蓁表和相關的《文選》舊注>,《山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4月)。
    范軍:<理論趣>,《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36卷第2期(1997年3月)頁55-59
    范琦:<論晉宋佛學對謝靈運山水審美觀的影響>,《中州學刊》(1994年5月)。
    倪素平:〈浪漫的潛伏──後期新月詩派「主智詩」、「城市詩」創作簡論〉,《陰山學刊》第17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32-35
    唐希:〈艾略特詩歌創作中的反傳統精神探析〉《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3月30卷2期,頁106~111
    唐輝:<中國文道及其文化精神--以《文心雕龍.原道》為中心>,《原道》(2005年11月)。
    娜仁高娃:〈《詩鏡論》對古族詩論的影響〉,《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3期﹝2003年6月﹞,頁24-27
    夏志厚:<《文心雕龍》成書年代與劉勰思想淵源新考>,《古代文學理論研究》(1986年8月)。
    夏忠憲:〈巴赫金狂歡化詩學理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5期,頁74~82
    夏靜:〈《詩大序》與漢代美學〉《四川三峽學院學報》2000年2期16卷,頁38~43
    孫立:<詩文賦中有關圍棋的趣話>,《古典文學知識》(1997年5月)。
    孫秀麗:〈詩人華茲華斯及其眼中的自然〉《文學欣賞(林區教學)》2005年第4期,頁33~34
    孫明君:〈漢武帝與儒家詩教〉《文藝研究》2002年4期,頁112~116
    孫明君:<陸機詩歌中的士族意識>,《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6月)。
    孫明君:<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中的鄴下之游>,《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1月)。
    孫建芳:〈感傷之美的心理描述〉《遵義師專學報》1994年1期,頁26~31
    孫彥從:<《文心雕龍•物色》看魏晉人的自然審美意識>,《古典文學知識》(2004年1月)。
    孫凱昕:<《文心雕龍》的「有神」思想>,《中國學研究》(2006年8月)。
    孫蓉蓉:<「宗經」還是「重文」--劉勰《文心雕龍‧辨騷》篇辨析>,《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03年12月)。
    孫蓉蓉:<「四始」說考論>,《齊魯學刊》第6期(2005年)頁65-70
    孫蓉蓉:<文心與人心的融合--論劉勰文學思想的核心>,《古典文獻研究》(1995年10月)。
    孫蓉蓉:<劉勰與南京>,《古典文學知識》(2002年9月)。
    孫蘭:<佛道雜糅 山水怡情——東晉詩論探析>,《許昌師專學報》(2000年3月)。
    孫蘭:<謝靈運文論述評>,《淄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4月)。
    徐中玉:<論陸機《文賦》的進步性及其主要貢獻>,《古代文學理論研究》(1984年4月)。
    徐中原:<建安詩歌的審美追求——從曹丕的「詩賦欲麗」談起>,《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2月)。
    徐正英:<「詩言志」復議>,《中州學刊》第6期(1999年11月)頁108-113
    徐君輝:<鐘嶸《詩品序》箋釋一則>,《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3月)。
    徐季子:<劉勰的作家論>,《古代文學理論研究》(1987年11月)。
    徐季子:<劉勰論文采>,《古代文學理論研究》(1988年9月)。
    徐放鳴:〈關於西方創作個性論諸範疇的詩學闡釋〉《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3期,頁82~87
    徐青:<南北朝詩歌律句和律聯概要>,《湖州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2月)。
    徐國榮:<論漢魏六朝連珠體的演變與文學發展>,《暨南學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版)》(2005年5月)。
    徐梅:<從「政教功用」到「娛悅審美」——《詩品》與古代詩學思想之轉變>,《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5月)。
    徐學:<余光中「適度散文化」的詩歌理論與實踐>,《廈門大學學報》第5期(2005年)頁84
    徐懷謙:〈中西古代詩教的異同與優劣及其原因探析〉《廊坊師範學院學報》2002.9 3期,頁1~4
    殷國明:<關於《文心雕龍》>,《文藝理論研究》(2005年1月)。
    真大成:<《搜神記》詞語校釋瑣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4月)。
    秦躍宇:<劉孝綽與《文選》研究>,《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1月)。
    秦躍宇:<劉孝綽與宮體文學>,《貴州社會科學》(2004年2月)。
    郝桂敏:<魏晉南北朝《詩經》學主要發展階段及其特點>,《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4月)。
    馬予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河南家族文學>,《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2月)。
    馬雪松:〈論艾青的敘事詩〉《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3期,頁59~61
    馬萌:<《文選》樂府詩選錄情況及其樂府觀念>,《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1月)。
    高勤麗:《「詩緣情而綺靡」論陸機的詩歌美學思想》(安徽農業大學學(社科板)報,1997年),頁47-50。
    馬黎麗:<淺析《詩品》「以悲為美「的審美傾向>,《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2月)。
    張一平:〈中國古代詩話對詩歌「神」之審視〉,《溫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3年2月﹞,頁1-6
    張小平:〈對「興、觀、群、怨」的重新檢討〉《江淮論壇》2001年4期,頁77~83
    張中成:〈古典詩歌意象類型的目的性角度分析〉《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5月25期2卷,頁44~47
    張天來:<魏晉南北朝文學表現家族觀念的情感模式>,《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5月)。
    張少康:<談談關於《文賦》的研究>,《文獻》( 1980年7月)。
    張文勛:<魏晉文學理論發展述略>,《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月)。
    張冰:〈龍‧米‧洛特曼和他的結構詩學〉《外國文學評論》1994年1期,頁129~133
    張安祖:<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含義辨>,《求是學刊》(2006年6月)。
    張伯良:<魏晉南北朝山水詩的醞釀、形成和發展>,《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4月)。
    張伯偉:〈鍾嶸詩品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1994年第02期,17頁。
    張佩玉:<論陸機的文學思想及其歷史意義>,《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1月)。
    張佳音:<文體宜兼,以成其美——論謝靈運的詩賦互動>,《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1月)。
    張來斌:<陸機的藝術表現論>,《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6年2月)。
    張佩華:〈《形象》、《意象》及《原型意象》芻議〉《攀登(雙月刊)》2003年第4期第22卷,頁96~98
    張佩華:<論魏晉南北朝時期詩歌的變異>,《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7年4月)。
    崔宜明:<中國傳統哲學與美學問題>,《文藝理論研究》01期(1994年)頁51-57
    張明華 魏宏燦:〈驚心動魄 一字千金──對陸機「模擬詩」的解讀〉《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4期,頁50~53
    張明閣:〈淺談中國古代詩歌理論中的味詩法〉《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4年3月24卷1期,頁32.43
    張泉:〈沈約「聲律論」再審視〉《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50卷3期,頁45~50
    常為群:<「緣情」的追求與困境:論陸機的抒情詩>,《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5月)。
    張海平:〈感性生成:美學源初的思考方式─柏拉圖美學思想新解〉《社會科學站線》1994年1期,頁54~58
    張海岩:〈唯美與求真〉《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第三期(總第四期),頁39~41
    張啟成:〈論孟子、荀子的詩經觀〉《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1994年2期,頁21~26
    張啟成:<論魏晉南北朝詩學觀的新突破>,《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年2月)。
    張敏:〈象徵:從局部走向整體─象徵主義詩藝與傳統詩藝綜論〉《學習與探索》2005年4期,頁108~111
    張雪梅:<《抱朴子》文藝美學思想探析>,《喀什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2月)。
    張勝利:<陸機《文賦》的一種新讀法>,《名作欣賞》(2007年2月)。
    張晶:〈禪與個性化創造詩論〉《北方論叢》1995年1期,頁63~68
    張智義:<言語行為理論視域中的華茲華斯詩學-一種圓形批評的嘗試>,《外語研究》第1期(2003)頁72-75
    張新明:<劉勰論「體「>,《古典文學知識》(2006年7月)。
    張新科:<六朝新文學理論的先聲——司馬遷對魏晉南北朝文論影響三題>,《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2月)。
    張瑞德:〈二十世紀西方詩學中的文學語言研究述要〉《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1期,頁68~75
    張義賓:<從生活本體角度看劉勰的「道」與「文」>,《人文述林》(2001年8月)。
    張毅:〈說「美刺」──兼談魯、齊、韓、毛四家詩之異同〉《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6期,頁65~72
    張衛宏:<南朝文化名士張融思想與創作的時代氣息>,《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1月)。
    張震:〈一個心音的回響─談卞之琳對艾略特的接受與作品創生〉《河北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11月3卷4期,頁176~179
    張燁:〈關於詩歌創作的三個過程──兼談《世紀之屠》、《奧斯威辛之歌》(長詩)的創作〉《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10月7卷5期,頁46~50
    張燈:<《文心雕龍•章句》辨疑>,《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1月)。
    張燁:<詩的情感空間>,《上海大學學報》第5卷第2期(1998年4月)頁28-33
    張興、王清海:<「消極的才能」及其完美的注腳-濟慈詩歌〈希臘古瓮頌〉評析>,《南都學城》第22卷第5期(2002年9月)頁66-69
    張麗芬:<氣•怨•滋味——略論鐘嶸《詩品》「怨」的美學意義>,《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2月)。
    戚良德:<《文心雕龍》文體論新識>,《人文述林》(2003年9月)。
    戚良德:<風清骨峻,文明以健--《文心雕龍‧風骨》新釋>,《人文述林》(2002年8月)。
    梁歸智:〈從童話詩人到撒旦──顧城悲劇分析〉《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4期,頁51~55
    曹旭:<比較批評與歷史批評——《詩品》批評方法論舉隅>,《學術月刊》(1998年3月)。
    梅良勇:<治家教子之經典——《顏氏家訓》中的家庭倫理思想探微>,《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7年2月)。
    梁宗華:<正一代得失而歸本儒學:范曄史論的基本傾向>,《理論學刊》(2001年1月)。
    曹紅亮:<麻姑考辨>,《宗教學研究》(2006年1月)。
    曹虹:<言意之辨與辭賦創作>,《文學遺產》(2004年4月)。
    曹掄元:<魏晉南北朝的時代特點和文學成就>,《泰安師專學報》(1994年1月)。
    曹道衡:<分期、評價及其相關問題──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三人談>,《文學遺產》(1999年2月)。
    梁道禮:<文學批評史上的毛詩之學——兼論「言各有畛」意識在理論建構中的作用>,《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6月)。
    梁穗雅、彭玉平:<明清目錄中「《文心雕龍》子書說」考論>,《文獻》(2003年7月)。
    曹賽男:<論張華的文學觀>,《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3月)。
    章太炎:<章太炎先生《文心雕龍》講錄兩種>,《歷史文獻》(2005年11月)。
    章燕:〈濟慈的「客體感受力」說與現代詩歌美學的關係初探〉《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4期,頁61~67
    莊宗榮:<魏晉南北朝文學理論簡論>,《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4月)。
    脫劍鳴:<評提摩太˙斯蒂爾的「新形式主義」詩歌理論>,《外國文學研究》第1期(2004年)頁32-36
    莊錫華:<總結時代的文學理論——文學史視野中的《文心雕龍》>,《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4月)。
    莫瑞(美國)著,李自修譯:<爲詩學辨護>,《外國文學》02期(1994年)頁76-83
    許志剛:〈《詩大序》歷史地位再評價〉《文學評論》2002年1期,頁44~50
    許娟娟:<曹植、王粲詩中鳥意象的異同>,《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7月)。
    陳中梅:〈柏拉圖對詩和詩人的批評──柏拉圖詩學思想再認識〉《外國文學評論》1994年1期,頁5~13
    陳元勝::〈《詩品中.序》疑難問題辨說〉,《許昌學院學報》2003年第6期,頁31-34。
    陳太勝:〈文學經典與理論:變與不變的辯證〉《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3期,頁99~101
    陳文新:<論鐘嶸《詩品》關於流派問題的理論建樹>,《齊魯學刊》(2004年4月)。
    陳未鵬:<論北朝後期文學與南朝文學的融合>,《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2月)。
    陳旭光:〈論當代詩學理論建設的「語言論轉向」〉《詩探索》1994年2期,頁44~58
    陳自力:<從陸機《百年歌》到敦煌《九想觀》詩>,《敦煌研究》(2001年3月)
    陳江敬:<天人合一——《文心雕龍•物色》的生命精神>,《中學語文》(2007年)。
    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的發展歷程〉,《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7卷第3期﹝1994年7月﹞,頁41-45
    陳來生:〈中國傳統敘事詩不發達原因探析〉《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1期,頁119~124
    陳尚君:<《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校訂釋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07年1月)。
    陸勇敏:<《抱樸子》之文學創作論>,《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年6月)。
    陶保璽:〈讓黑頭髮在詩世界飄起來─淺談詩歌批評的五個層次及對創造性發展的期待〉《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4期3卷,頁10~12
    陳复興:<《文心雕龍.論說》篇探蘊>,《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03年12月)。
    陶春林:<曹植《白馬篇》對魏晉南北朝游俠及游俠詩的導向作用>,《江淮論壇》(2007年4月)。
    陳桐生:〈哲學‧禮學‧詩學─談《性情論》與《孔子詩論》的學術聯繫〉《中國哲學史》2004年4期,頁77~84
    陳莉:<陸機《文賦》中的語言提煉原則>,《學術論壇》(2005年9月)。
    陳增杰:<《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校補二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5年5月)。
    郭曉芳:<淺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山水詩學思想>,《語文學刊》(2006年)。
    陳曉春:〈「言情」與「稱性」──傳統詩畫不同的審美特質〉,《樂山師專學報》第2期﹝1995年﹞,頁57-68
    陳曉春:<「言情」與「稱性」-傳統詩畫不同的審美特質>,《文史雜誌》01期(1996年)頁50-52
    閆薇:<省略——從陶淵明到謝靈運的詩歌嬗變>,《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6月)。
    郭鵬:〈萬匯竟流─趣同歸──對中國詩學理論發展史的一點看法〉,《荊州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3年﹞,頁79-81
    陳躍紅:〈闡釋的權利──當代文藝研究格局中的比較詩學〉《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1期,頁48~54.127~128
    傅剛:<試論《文選》所收陸機《挽歌》三首>,《文學遺產》(1996年1月)。(1998年4月)。
    傅浩:〈以普拉斯「女拉撒路」為例論非私人化詩歌理論〉《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2期,頁25~31.170~171
    彭利輝:<范曄《後漢書》序論贊的文學特色>,《湖南第一師範學報》(2007年3月)。
    彭志忠:《「詩言志」淺探》(湖南第一師範學報,湖南長沙:湖南省第一師範學校,2001年),頁9-13。
    揚清、張軍:〈詩歌的語言前奏─從修辭的視角談「興」〉《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4期,頁99~101
    曾思藝:<浪漫的靈魂 客觀的形式-試論古米廖夫的詩歌創作>,《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報》第25卷第6期(2001年12月)頁9-13
    湯蓉嵐:<醉心山水 任意逍遙——魏晉南北朝旅遊熱及其原因初探>,《臺州學院學報》(2001年4月)。
    焦亞東:<古典詩歌藝術思維方式的流變>,《天中學刊》第16卷第3期(20001年6月)頁38-40
    童岭:<上海圖書館藏《章太炎先生文心雕龍講錄兩種》簡述>,《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05年12月)。
    程方勇:<從駢儷傾向談范曄《後漢書》的序、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年1月)。
    程相占:<《文心雕龍》文體辨析的禮學文化底蘊>,《人文述林》(2001年8月)。
    程時用:<從《顏氏家訓》看南北朝社會風俗>,《山東文學》(2007年7月)。
    程章燦:<劉勰的賦論--溯源與評述>,《古代文學理論研究》(1995年5月)。
    程尊梅:<《顏氏家訓》文化研究綜述>,《東方企業文化》(2007年5月)。
    華文勝:<南朝一枝筆——任昉>,《秘書》(1998年9月)。
    賀天舒:<論曹植及其游仙詩>,《山東社會科學》(1999年2月)。
    逯雪梅:<銜華而佩實——文質理論於《文心雕龍》的成熟>,《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6月)。
    閔虹:<風流自賞 情兼雅怨——曹植在政治與文學之間的處境>,《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2月)。
    閏桂萍、赫學穎:〈試論廢名詩論中的性情模式〉《重慶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12月18卷4期,頁142~146
    鈕燕楓:〈《毛詩序》與鍾嶸《詩品》美價值的異同〉,《學術探索》2006年第06期,頁69-72。
    黃大宏:<《文心雕龍》與佛教關系簡論>,《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年2月)。
    項仙君:〈建設宙美的比較詩學話語──從當代文學批評的語境談起〉《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5期,頁38~40.49
    黃金鵬:<《文心雕龍》的圓美思想>,《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年2月)。
    黃金鵬:<魏晉南北朝文論形象美及成因初探>,《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1月)。
    黃南珊:<徵實而敏銳 沉潛而致新——《魏晉南北朝詩學》讀後>,《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年1月)。
    馮軍腥:<《結構詩學》-詩歌理論的研究新探索>,《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04期(1999年)
    黃高憲:<《周易》與《文心雕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周易研究》(2004年2月)。
    馮國榮:〈興:表徵中國詩學整體精神的系統命題〉《文史哲》1994年3期,頁52~59
    黃崇浩:<漢魏晉南北朝詩證補>,《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2月)。
    黃梅:<對具體語境下「詩緣情」的解讀——細讀陸機《文賦》>,《江漢論壇》(2006年9月)。
    黃萍:<論陶、謝詩歌審美藝術的轉變>,《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4月)。
    黃嫣梨:<《詩品•齊鮑令暉齊韓蘭英》箋證>,《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4月)。
    黃維樑:<委心逐辭,辭溺者傷亂--從《文心雕龍.熔裁》論《離騷》的結構>,《中國楚辭學》(2007年3月)。
    黃蔚:〈從《悟》談禪對中國古典詩歌理論的影響〉《廣西社會科學》1995年第一期,頁93~97.64
    黃鋼:<意象與意境>,《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第6卷第1,2期(1997年6月)頁81-91
    楊乃喬:〈「經」與「道」:兩種詩學本體論的悖立與衝突─魏言「言意之辨」前期學術語境的描述〉《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頁64~72
    楊乃喬:《玄學語境下的江州經學與陶淵明詩學的悲劇美學思想》(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頁45-51。
    楊玉華:<文化斷裂與《文心雕龍》的「空前絕後」>,《中華文化論壇》(2004年4月)。
    楊明照:<《文心雕龍》研究中值得商榷的幾個問題>,《宋代文化研究》(2006年4月)。
    楊金才:〈T. S. 艾略特與法國象徵主義詩學〉《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4期,頁65~67
    楊鳳琴:<試論「文氣說」的哲學基礎>,《集寧師專學報》(1998年1月)。
    楊德才:<梁代作家二考>,《中國韻文學刊》(1999年1月)。
    溫志拔:<論魏晉南北朝的文集編纂及其與文論的關系>,《龍巖學院學報》(2005年4月)。
    萬光治:<古賦與文賦芻論>,《新國學》(2002年12月)。
    葉文舉:<劉勰《文心雕龍》於《史記》衡鑑之探析>,《司馬遷與史記論文集》(2002年11月)。
    董芬:〈《詩大序》主要詩論觀點綜述〉《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6月,頁84~88
    董玲:<「論」文與「品」詩--劉勰和鍾嶸文論言說方式之異>,《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01年7月)。
    葉桂郴:<《陸機集》的用韻研究>,《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1月)。
    鄒志運:<李奎抱對中國詩歌創作中的「文氣」審美批評>,《東疆學刊》第15卷第4期(1998年10月)頁61-63
    鄒建軍:<「意象思維」的五大特性>,《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第3期(1998年)頁81-86
    鄒建軍:<關於詩歌理論研究格局的構想-讀張孝評著《中國當代詩學論》>,《西北大學學報》第28卷第4期(1998年)頁123-125
    鄒然:〈先孔《詩》說發微〉《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1月27卷1期,頁40~47
    熊篤:〈中外詩學之「意象」論辨微〉《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5年1期,頁25~34
    管仁福:《「詩緣情而綺靡」說的歷史接受與誤讀》(《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江蘇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05年),頁82-85。
    管芙蓉:<誼正意備 近切質樸——《顏氏家訓》的藝術特色>,《滄桑》(2007年3月)。
    臧運峰、吳思軍:<文學結構主義功能分析簡評>,《濱州師專學報》第16卷第3期(2000年9月)頁21-23
    裴惠雲、高超:〈文如其人的理論內涵與實踐依據〉《求索》2005年7期,頁155~156
    趙永源:<徐陵,不是典型的宮體詩人>,《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4月)。
    趙志方:〈試析里爾克詩歌之造型藝術特質〉《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10月第22卷第5期,頁88~94
    趙昌平:<「意匠」說與中國詩學「形式」批評的特點--兼論《文賦》、《文心雕龍》下篇的義脈>,《中華文史論叢》(2002年12月)。
    趙振江:〈拉美的現代主義詩歌與魯文‧達里奧〉《文藝理論與批評》2006年1期,頁79~84
    趙國乾:〈論鍾嶸《詩品》的文藝美學思想體系〉,《許昌學院玄學報》2003年第1期,頁36-39。
    趙梅:<謝靈運山水詩與魏晉南北朝行旅詩的不同>,《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2月)。
    趙毅衡:〈文本離場批評講場──當代詩學的「逆向傳達」〉《詩探索》1994年1期,頁54~58
    齊一:<〈雅歌․春天狂想詩〉中的意象主義考察>,《外國文學研究》第3期(1999年)頁44-52
    劉士林:〈《六經皆史料》─關於中國詩學的研究方法問題〉《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1期,頁27~30
    劉雲峰:<「文心雕龍」:我國古代公文研究的珍貴史料>,《檔案學通訊》(2001年11月)。
    劉世杰:<論梁元帝蕭繹的詩>,《泉州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1月)。
    劉加夫:<論陸機文論的創新思想與作品的擬古傾向>,《齊魯學刊》(2000年5月)。
    劉玉敏:〈古代詩話中的絢麗花朵─談詩話中的比喻〉《十堰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年2期,頁27~30
    劉志偉:<從陸機詩賦論看其詩學賦學思想價值——兼論詩賦理論研究的思維模式與方法>,《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2月)。
    劉志偉:<題材選擇與魏晉詩賦文體演進>,《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6月)。
    劉言周:〈試論《釋名》中的流俗詞語〉《達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1月4卷1期,頁92~96.75
    劉忠惠::〈鍾嶸《詩品》的文學批評價值〉,《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4期,頁65-71。
    劉昆庸:〈興義源流辨〉《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2期,頁61~67
    劉林魁:<梁簡文帝蕭綱《與湘東王書》繫年考>,《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2月)。
    劉治良:〈濟慈美學思想淺談〉《貴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三期,頁59~62、83
    劉宣如:〈杜甫詩文與鍾嶸《詩品》關係綜論〉,《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06期,頁99-104。
    劉飛:〈沉鬱頓挫與鍾嶸《詩品》〉,《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06期,頁105-109。
    劉健芬:<張問陶詩學的淵源與演變>,《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2001年)頁38-42
    劉淑欣:〈彝漢古代詩論比較研究二題〉《民族文學研究》1996.4,頁60~64.42
    劉淑欣:〈彝漢古代詩論歷時性比較研究〉《民族文學研究》1995.3,頁39~46
    劉盛佳:<從陸機《辯亡論》看赤壁之戰的戰址>,《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年1月)。
    劉琦:<文學自覺時代的標志──《文賦》在古代文藝心理學研究上的貢獻和地位>,《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1月)。
    劉暢:<劉勰與蕭統的分野>,《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03年12月)。
    劉曉莉:<《詩品》以何定位曹操>,《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3月)。
    劉樹勝:〈鄭玄的詩論體系及其依據〉《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3月16卷1期,頁12~14
    劉懷榮:〈論殷「興象說」〉《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7年4期,頁74~80
    劉躍進:<劉勰的身世與生卒年>,《古典文學知識》(1994年7月)。
    墨白:<略論曹丕的文體分類對魏晉南北朝文體研究的影響>,《陜西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3月)。
    墨白:<試論古代小說理論中的「典型」說>,《學術交流》第6期(2000年9月)頁122-126
    潘大安:<超以象外-漢詩「詩中有畫」的再思考>,《中國文化研究》第5期(1994年)頁137-145
    翦伯象:<人格魅力:劉勰風骨說的立論基石>,《東方叢刊》(2005年9月)。
    蔡玉輝、李培培:〈《荒原》中的詩化「我」及其詩學蘊涵〉《外國文學》2005年9月5期,頁96~101
    蔡厚示:〈談詩的意境〉《中華詩詞》2006年2期,頁49~52
    蔡振雄:<從漢魏六朝審美意識的轉變看曹植賦的創作>,《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年3月)。
    蔣述卓:〈中國古典詩歌理論批評研究的新發展〉《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2年3月24卷2期,頁8~17
    蔣寅:〈語象‧物象‧意象‧意境〉《文學評論》2002年3期,頁69~75
    蔣曉麗:<戰亂中的興盛與消沉——公元3~6世紀東西文化與文論比較>,《求是學刊》(1997年6月)。
    鄭升旭:《論阮籍詩作的解構性》(西安工業學院學報,西安:西安工業學院,人文社科學院,2005年),頁398-403。
    鄭納新:<七月詩派與中外詩學傳統>,《廣西社會科學》第3期(1995年)頁87-91
    鄭曉霞:<從《文心雕龍》對陳琳的評價看劉勰文學批評觀的局限性>,《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5月)。
    樸英順:<從漢魏思想到陸機的「詩緣情」>,《江淮論壇》(2004年5月)。
    穆克宏:<劉勰論陸機>,《古代文學理論研究》(1988年9月)。
    盧善慶:〈中西詩學比較〉《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3期,頁89~94、63
    蕭準榮:〈興:中國詩學思想的核心─《詩「興」論》導言〉《文藝理論研究》1994年4期,頁33~39
    錢安靖:<試論道教與道教醫學>,《社會科學研究》(1994年5月)。
    錢志中:<魏晉南北朝文體理論之特色>,《東南文化》(2003年9月)。
    霍松林:<《中國詩歌理論史》序>,《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第3期(2004年5月)頁25-26
    錢國旗:<血脈傳承與揚名顯親——論《顏氏家訓》的齊家之道>,《孔子研究》(2007年4月)。
    霍然:<論隋代詩歌及其在詩歌史上的地位>,《江漢論壇》(1997年2月)。
    錢煥新:〈儒家「詩教」說淺釋─讀《詩大序》禮記〉《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年9.25,頁18~19
    閻續瑞:<論魏晉南北朝士大夫家訓的時代特徵>,《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1月)。
    龍向洋:<從「聖」到「凡」的跌落——魏晉南北朝《詩經》的文學接受>,《瓊州大學學報》(2000年4月)。
    戴武軍:<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中的樂 >,《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4月)。
    戴燕:<索靖、陸機交往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1月)。
    繆俊杰:<略論《文心雕龍》中的辯證法思想>,《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2月)。
    薛東紅:<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學辨體理論的發展>,《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7年4月)。
    賽序新:《淺議中國詩論「開山的綱領「--「詩言志「說》(淮南工業學院學報,安徽淮南:安徽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2002年),頁52-55。
    謝稱蓋耶夫娜著,戴明瑜譯:〈論音樂詩學〉《中國音樂》1994年4期,頁26~27
    韓文奇:<論謝靈運山水詩的以理化情>,《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3月)。
    韓國勝:〈試論十五國風對中國詩歌的影響〉《濮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11月4期,頁7~8
    韓湖初:<劉勰與黑格爾美學方法論>,《古代文學理論研究》(1997年7月)。
    韓經太:<中國詩學史的宏觀透視>,《天津社會科學》第5期(1994年)頁78-84
    顏建華:<謝靈運山水詩新探>,《安順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3月)。
    魏同賢:<劉勰的民間文學觀>,《古代文學理論研究》(1986年8月)。
    羅孟冬:<簡論魏晉南北朝「文筆「說>,《湖湘論壇》(2005年4月)。
    羅宗強:<釋「惟人參之「--《文心雕龍》識小錄之一 >,《新文學》(2005年2月)。
    羅家坤:《黃庭堅、陶淵明詩歌承傳關係淺談》(雁北師範學院學報,河南信陽:信陽職業技術學院中文系,2005年),頁37-40。
    羅劍波:<《文心雕龍》「折衷」研究述評>,《中國學研究》(2006年8月)。
    邊利豐:〈略論漢民族古代歌謠理論〉《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1998年6月7卷,頁55~58
    譚海生:<一切多音:關于《切韻》音系性質的一個設想>,《學術研究》(2007年5月)。
    譚瓊琳:〈試論意象派發展的辨證性〉《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6月15卷2期,頁87~90
    蘇金剛:〈毛詩派、鍾嶸「詩詠情性」比較論〉,《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3月第1期,頁93-95。
    蘇紅燕:<關於南北朝文學理論批評史料的研究>,《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07年4月)。
    鐘濤:<試論魏晉南北朝詩序的文體演進>,《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黨積生:<試論《詩品》的「味」>,《青海師專學報》(1996年4月)。
    躍進:<關於鐘嶸及其《詩品》研究的幾個問題>,《古典文學知識》,(1994年9月),頁101-106。
    顧國柱:〈艾青與歐美詩歌〉《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2年12月,頁52~58
    權繪錦:<周作人與六朝文學>,《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3月)。
    眾王琴:〈《詩品》的審美思想及對後世的影響〉,《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03期,頁94-96。

    四、中華民國學位論文
    尹正鉉:《梁簡文帝詩箋注》(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68年),頁319
    丁威仁:《三曹時代北地文士「惜時生命觀」研究--以建安七子與曹氏父子之詩歌為研究對象》(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頁155
    尤雅姿:《顏之推及其家訓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頁319
    方定君:《〈悲憤詩〉與〈孔雀東南飛〉之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頁184
    方柏琪:《六朝詩歌聲律理論研究──以〈文心雕龍‧聲律篇〉為討論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頁163
    王子彥:《南朝游俠詩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頁376
    王弘先:《曹丕及其詩文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頁208
    王秋傑:《西晉辭賦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頁366
    王若嫻:《梁武帝蕭衍與梁代文風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頁357
    王淑嫻:《蕭子顯與〈南齊書〉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頁188
    王晴慧:《六朝漢譯佛典偈頌與詩歌之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頁545
    王銘惠:《魏晉詩歌悲怨意識之研究》(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頁160
    田秀鳳:《六朝悲美詩風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頁159
    朴美鈴:《世說新語中所反映的思想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頁127
    朴泰德:《劉勰與鍾嶸的詩論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頁293
    朴現圭:《曹植及其文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頁496
    朱英勝:《南朝梁帝王文學作品之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頁540
    朱雅琪:《魏晉詩歌中的審美意識》(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頁345
    朱榮智:《兩漢文學理論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頁141
    江建俊:《魏晉玄理與玄風之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頁12-165
    吳玉如:《劉勰文心雕龍審美觀》(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頁350
    吳在玉:《劉勰的文學史觀》(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頁152
    吳汶汶:《陸機對六朝儷辭之影響》(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頁236
    吳明津:《曹植詩賦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頁232
    吳采蓓:《魏晉南北朝詠俠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頁216
    吳娟萍:《陸機詩歌中的時間推移意識》(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頁152
    吳淑杏:《七夕詩之研究──以六朝至唐代為範圍》(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年),頁156
    李子煌:《張華詩歌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頁174
    李昌懋:《文心雕龍辭格美學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頁167
    李韋民:《曹丕思想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頁239
    李得財:《劉勰〈文心雕龍〉中之文質彬彬論》(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頁91
    李淑琪:《受漢籍影響的萬葉時代~以〈玉臺新詠〉為中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頁128
    李瑋娟:《文心雕龍修辭理論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頁108
    李志勇:《孟子與莊子修養論之比較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頁139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臺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體》(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頁238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頁380
    李瑞騰:《晚清文學思想之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頁19-51
    李維綺:《漢代的音樂發展─從楚聲談起》(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頁202
    杜方立:《六朝美學與玄學的關聯》(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頁184
    沈凡玉:《蕭綱詩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頁260
    沈白華:《宋代禪意水墨畫之形成及發展》(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頁8-19
    沈謙:《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 士論文,1974年),頁202
    沈芳如:《魏晉詩歌中的懷歸意識》(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頁238
    沈謙:《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頁300
    辛曉芬:《明詩話論曹植》(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頁200
    卓國浚:《〈文心雕龍〉之建安七子論》(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頁340
    卓國浚:《文心雕龍文論體系新探:閱讀式架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頁240
    周益忠:《論詩絕句發展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頁242
    林承圭:《性靈詩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頁313
    林素玟:《《禮記》人文美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頁338
    林淑貞:《詩畫論風格》(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頁565
    林童照:《六朝人才觀念與文學》(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年),頁207
    林麗雲:《六朝賦之抒情傳統與藝術表現》(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頁205
    林文政:《〈文選〉六臣注音系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頁198
    林文琦:《文心雕龍文學評價問題之比較研究》(臺北:東吳大學英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頁155
    林柏宏:《文心雕龍的文學心理學》(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9年),頁200
    林國旭:《〈莊子〉與六朝文論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頁304
    林彩淑:《漢魏敘事詩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頁331
    林莉翎:《六朝物色觀念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頁144
    林童照:《六朝人才觀念與文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頁208
    林嵩山:《大小謝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頁117
    林蔚蓉:《東晉玄言詩研究》(臺北: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頁189
    林麗娥:《范曄之文學及其史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頁157
    祁立峰:《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新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頁254
    金民那:《文心雕龍的通變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頁211
    金良美:《陸機〈文賦〉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頁218
    金周昌:《王弼易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頁151-165
    金昭希:《曹丕詩賦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頁164
    施筱雲:《〈文心雕龍‧辯騷〉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頁196
    段錚:《江淹生平及其賦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頁298
    紀秋郎:《劉勰文學理論的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1977年),頁290
    胡仲權:《文心雕龍通變觀考探》(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頁294
    范德芬:《曹操樂府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頁132
    俞炳禮:《白居易之詩歌淵源與創作理念》(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頁85-141
    孫旭志:《從魏晉言意之辨與西方相關詮釋學論題的比較立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頁140
    孫雅芳:《安居的沉吟:魏晉「閒(閑)居」賦作析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頁298
    徐亞萍:《文心雕龍通變觀與創作論之關係》(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頁140
    徐麗真:《世說新語呈現之魏晉士人審美觀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頁302
    徐銀禮:《建安風骨探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頁167
    徐蕙霞:《魏晉南北朝閨情詩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頁116
    殷念慈:《潘岳、陸機辭賦之比較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頁255
    袁美敏:《人品與文品相關性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頁114
    高莉莉:《魏晉到盛唐時期建安風骨論的形成與嬗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頁172
    高瑞惠:《文心雕龍美學》(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頁183
    高麗芬:《元嘉詩人用典研究─以顏、謝、鮑三大家為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頁332
    崔宇錫:《魏晉四言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頁212
    崔世崙:《魏晉玄言文學思潮研究─以玄學與文學之間的交涉為主題》(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頁298
    崔恩亨:《漢魏思婦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頁160
    康育英:《陸游 紀遊詩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頁171
    張仁青:《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頁828
    張秀烈:《文心雕龍「道沿聖以垂文」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頁225
    張忠智:《曹植詩歌與楚辭關係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頁184
    張美娟:《〈文心雕龍〉樞紐論詮釋─以「唯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美學意涵為詮釋進路》(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05年),頁412
    張娣明:《三國時代戰爭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頁311
    張振岱:《從言意之辨探究六朝文學語言理論》(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頁167
    張淑芬:《梁蕭氏文學集團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頁150
    張森富:《六朝文學與思想心靈境界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頁310
    張裕鑫:《〈文心雕龍〉之美學範疇探微》(臺北: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頁181
    張嘉珊:《太康英彥─三張詩文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頁183
    張鳳翔:《劉勰文士論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頁154
    張麗敏:《建安詩歌之題材類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頁162
    張芳鈴:《建安文學之探述》(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論文,1976年),頁179
    張春榮:《姚惜抱及其文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頁123-181
    張簡坤明:《袁枚與性靈詩論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頁122-157
    梁承德:《沈約及其作品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頁219
    梁承德:《魏晉南北朝賦論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頁394
    許玉純:《六朝詩歌批評與人物評鑑之關係》(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頁174
    曹愉生:《唐代詩論與畫論之係研究─僅以詩畫論之專注為研究對象》(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頁194
    許如冰:《修辭認同之理論與實際─美國雷根總統〈國情咨文〉演說(1982-1988)之修辭分析》(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頁82
    陳秀美:《郭璞之詩賦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頁259
    陳協志:《王粲詩賦情志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頁130
    陳忠和:《從劉勰〈六關〉論張岱小品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頁252
    陳恬儀:《孤弱的悲慨:陸機詩歌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頁133
    陳春滿:《〈典論‧論文〉與〈文賦〉比較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頁169
    陳昭瑛:《劉勰的文類理論與儒家的整體性世界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頁266
    陳美足:《謝靈運山水詩之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頁179
    陳晉卿:《六朝行旅詩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頁183
    陳啟仁:《〈文心雕龍〉「通變理論」之詮釋與建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頁288
    陳燕婷:《建安辭賦主題意識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頁190
    陳邦禎:《顧亭林先生學術思想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頁165
    陶建國:《老莊思想對兩漢魏晉學術思想之影響(下)》(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年),頁691-718
    陳錦文:《王勃詩賦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頁62-69
    陶玉璞:《謝靈運山水詩與其三教安頓思考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頁176
    章黎文:《建安詩人情感曲折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年),頁130
    彭昱萱:《建安詩文中反映的社會現象》(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頁187
    曾守正:《先秦兩漢文學言志思想及其文化意義─兼論與六朝文化的對照》(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頁341
    曾玲玲:《建安辭賦中「婦女文本」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頁116
    曾黃英娣:《葛宏儒道雙修的人生哲學──以〈抱朴子〉為討論中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頁219
    馮棋楠:《魏晉南北朝文人挽歌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頁173
    黃美鈴:《唐代詩評中風格論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頁1-31
    黃婷婷:《六朝宮體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頁218
    黃水雲:《顏延之及其詩文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頁280
    黃明誠:《魏晉南北朝才氣論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頁367
    黃金榔:《魏晉言意之辨及其後代詩學理論之影響》(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頁358
    黃素卿:《〈文心雕龍‧物色〉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頁233
    黃偉倫:《六朝玄言詩研究》(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頁400
    黃菁芬:《陶淵明、謝靈運思想與詩風較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頁310
    黃端陽:《文心雕龍樞紐論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頁162
    黃銀珠:《曹丕〈典論‧論文〉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頁186
    楊邦雄:《文心雕龍創作論之運用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頁149
    楊桂芬:《紀昀詩學理論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理論,2002年),頁167
    楊淑華:《《文選》選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頁417
    溫光華:《劉勰〈文心雕龍〉文章藝術析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頁318
    葛建國:《謝靈運詩修辭探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頁201
    廖玉華:《魏晉〈雜詩〉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頁183
    廖美玉:《魏晉南北朝五言詩擬作現象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01年),頁212
    劉志堅:《劉勰的自然審美觀與文質合一論》(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頁70
    劉明昌:《謝靈運山水詩藝術美探微》(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2006年),頁257
    劉渼:《劉勰〈文心雕龍〉文體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頁423
    劉慧珠:《齊梁竟陵八友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頁295
    蔡宗陽:《劉勰文心雕龍與經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頁240
    蔡昱宇:《陸機與劉勰文意論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頁99
    蔡琳林:《劉勰〈文心雕龍‧史傳〉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頁180
    葉論啟:《葛洪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頁110-123
    諸海星:《中國文體分類學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頁185
    潘清芳:《王充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頁148-173
    鄭安森:《陶淵明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頁388
    鄭根亨:《〈文心雕龍〉風格論探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頁135
    鄭雅文:《東晉辭賦主題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頁155
    鄭義雨:《謝朓山水詩研究》(臺北: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頁128
    黎慧慧:《魏晉詠懷組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頁190
    黎惟東:《王充思想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頁254-291
    盧景商:《六朝文學體裁觀念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頁195
    蕭合姿:《江淹及其作品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頁240
    蕭振邦:《從後設美學論先秦至魏晉儒道美學規模》(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頁261
    賴文遠:《魏晉人物美學從《人物志》到《世說新語》的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頁71
    賴文君:《晉宋文風述論》(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頁146
    賴欣陽:《〈文心雕龍〉的「作者」理論》(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頁362
    賴貞蓉:《魏晉詩歌賦化現象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頁1
    賴新陽:《〈文心雕龍〉的「作者」的理論》(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頁362
    戴士媛:《魏晉文學之生死觀研究─以阮籍、陸機、陶淵明為例》(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頁170
    錢佩文:《論晉詩之個性與社會性》(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頁286
    謝金安:《老子與陶淵明的藝術精神》(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頁156
    謝君讚:《劉勰原道觀的詮釋與反思》(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頁221
    簡良如:《從言志/言情論〈詩經〉詩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頁171
    簡麗玲:《曹氏父子及其羽翼辭賦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頁193
    顏芳美:《魏晉南北朝擬作組詩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頁188
    顏智英:《昭明文選與玉臺新詠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頁316
    顏進雄:《六朝服食風氣與詩歌》(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頁227
    顏賢正:《文心雕龍述秦漢諸子考》(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頁206
    魏素足:《黃侃及其文心雕龍札記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頁386
    羅文玲:《六朝僧侶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頁420
    羅文玲:《南朝詩歌與佛教關係之研究》(臺北: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頁182
    嚴賢正:《文心雕龍述秦漢諸子考》(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頁206
    蘇怡如:《魏至西晉賦之詩化現象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頁270
    蘇達明:《曹操思想及其詩文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頁205
    饒平平:《王粲作品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6年),頁166

    五、中國大陸學位論文
    丁功誼:《從永明體到近體》(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于英麗. :《蕭衍文學活動及其詩賦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于茹:《〈顏氏家訓〉語文學習思想研究》(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牛麗娜:《論謝靈運山水詩之成因及影響》(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王力:《陸機詩文的生命意識》(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王士君:《建安七子思想研究》(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王大江:《常建詩歌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王大恒:《江淹文學創作研究》(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王小燕:《文賦簡論》(新疆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王允亮:《南北朝文學交流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王志清:《晉宋樂府詩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王承斌:《鐘嶸與劉勰詩學觀之比較》(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王保國:《曹植的神仙藝術世界研究》(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王柳芳:《論南朝山水詩的嬗變》(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王飛. :《論南朝樂府的綺艷詩風與世情之關系》(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王從芳:《陸雲文學思想探微》(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王淑梅.:《魏晉樂府詩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王莉:《蕭綱宮體詩研究》(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王琳:《論六朝山水詩結構的成因及嬗變》(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王瑞雲:《齊梁詩歌創作中的游戲觀念》(河北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王雷:《論宮體詩與南朝社會》(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王薇:《曹叡與建安文學論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付晶晶:《論魏晉詩歌的遷逝主題》(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史超:《曹丕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玄宗女貴蓮:《東晉佛教思想與文學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田平:《論〈文賦〉在中國文論史上的地位》(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田海鳳:《試論謝靈運思想發展的歷程》(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白崇:《元嘉文學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任秀馨:《從曹丕詩文看其豐富的情感世界》(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任偉:《魏晉南北朝文人游仙詩論略》(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安靜:《逯欽立及〈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朱冬愉:《陸機〈文賦〉研究》(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朱湘銘:《〈文心雕龍〉與〈詩品〉比較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何月:《蕭綱詠物詩研究》(貴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何國平:《山水詩前史》(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吳大順:《魏晉南北朝音樂文化與歌辭研究》(揚州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吳冠文:《謝靈運詩歌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吳勁:《〈玉臺新詠〉艷體詩的流變及審美意義》(華僑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呂菊:《陶淵明文化形象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呂艷:《王粲的思想及其文學創作》(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宋紅霞:《陸機詩歌論》(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宋航:《佛教與謝靈運的思想及其山水詩》(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宋戰利:《曹丕研究》 (河南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李文博:《〈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作家小傳補正》(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李正香:《佛教對謝靈運山水詩創作的影響》(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李亞鵬:《曹植詩歌的抒情性特點及其影響》(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李建棟:《魏收三論》(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李國來:《劉孝綽詩歌研究》(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李鄉珊:《論七言詩在南朝的發展》(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李慧芹:《西晉擬古詩研究》(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李磊:《東漢魏晉南北朝士風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李麗:《〈魏書〉詞匯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杜娟:《〈文心雕龍〉「才童學文」要》(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肖元初:《〈宋書•謝靈運傳論〉的文學史論》(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邢宇皓:《謝靈運山水詩研究》(河北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周淑萍:《論魏晉南北朝詠物詩》(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孟國中:《論「元嘉體」及其詩學意義》(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孟慶雷:《論鐘嶸「滋味說」的文化底蘊》(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屈桂梅:《梁朝詩歌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金龍:《陶淵明詩文的生命體驗》(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邰三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河東裴氏與文學》(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侯艷霞:《江淹〈雜體詩三十首〉及其序研究》(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俊鳳:《玄言詩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俞香云:《鐘嶸美學思想述評》(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姜劍云:《太康文學研究》(河北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
    施永慶:《論家族文化對謝靈運的影響》(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施建軍:《建安文學專題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施建軍:《神仙•游仙詩•曹氏父子》(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胥淳:《南北朝詩歌用韻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胡芳:《漢魏六朝「韻」觀念的發生、衍變過程述略及背景、原因探微》(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胡皓月:《建安詩歌中的悲風意象》(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胡鵬:《漢魏西晉婚戀詩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韋蘭琴:《陸機詩箋注(三十首)》(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唐春亮:《劉勰與蕭統詩歌觀之異同及其成因》(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唐愛明:《謝靈運三論》(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孫士現:《梁代「四蕭」與文人關系及對梁朝文學之影響》(蘇州大學碩士論文, 2007年)
    孫寧:《「文氣」的生命內涵與美學意蘊》(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孫震芳:《顏延之及其詩文研究》(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徐明英:《謝混、謝靈運、謝莊、謝朓與東晉南朝文學變遷》(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徐美秋:《左思〈三都賦〉研究》(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徐迪:《曹丕樂府歌詩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秦躍宇:《劉孝綽與齊梁文學》(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袁繼靈:《三曹及其詩歌》(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馬立軍:《北魏詩歌研究三題》(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馬芳:《宮體詩價值論》(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馬榮江:《謝朓詩歌齊梁隋唐接受史》(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尉建翠:《顏延之詩文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尉瑞鋒:《「兼籠前美,作範後來」——魏晉南北朝軍旅邊塞詩》(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巢波:《魏晉游仙詩的產生及演變》(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常為群:《西晉詩歌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康建強:《試論元嘉詩歌》(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張力紅:《鮑照的五言詩》(河北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張立明:《魏氏三祖詩歌特色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張志鵬:《謝靈運:佛教與山水》(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張金平:《任昉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張紅梅:《南朝宮廷音樂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婧婧:《再論陸機》(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張智虎:《鐘嶸〈詩品〉自然思想研究》(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張詠鈴:《愛情文學審美視野中的南朝樂府民歌》(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張愷:《陸機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萬春:《東漢魏晉南北朝民歌心理動詞的來源和發展》(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蕾:《〈玉臺新詠〉論稿》(河北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強大:《〈顏氏家訓〉初探》(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戚良德:《〈文心雕龍〉文學美學思想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敖思芬:《宮體詩人之賦研究》(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曹春茹:《阮籍、陸機詩歌死亡意識之比較》(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梁平:《論鮑照的愛情詩》(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梁曉霞:《挽元嘉而啟永明——江淹詩歌探論》(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莊筱玲:《魏晉南北朝擬古詩初探》(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許雪峰:《陸雲考論》(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許琰:《徐陵的詩文創作及其編選的〈玉臺新詠〉》(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許曉晴:《論陶淵明詩歌的理性精神》(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許靜:《〈顏氏家訓〉研究》(聊城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郭麗平:《陸機〈文賦〉的文學觀在其詩歌創作中的反映》 (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陳未鵬:《北朝文學南北觀念的嬗變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陳玉杰:《陶淵明詩歌的「靜穆「論》(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陳杰:《劉勰〈文心雕龍〉的語用思想》(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陳恩維:《論漢魏六朝之擬作》(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陳偉娜:《任昉詩文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陳淑麗:《張華與太康詩風演化之研究》(貴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陸立玉:《顏延之與元嘉文學》(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藺月玨:《論三曹文學的生命意識》(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傅剛:《〈昭明文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1998年)
    喻守國:《魏晉以前詩歌本質論研究》(中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彭鴻程:《陸雲研究》(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曾睿:《蕭氏父子文學思想研究》(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曾碧蘭:《陸機文學觀與文學創作探析》(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程霞:《中國山水詩畫產生的歷史淵源》(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賁鴻雁:《兩晉文人游仙詩研究》(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馮淑靜:《〈文選〉詮釋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馮源:《任昉詩歌研究》(鄭州大學士論文,2006年)
    黃亞卓:《陸機詩歌美學風格論》(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黃澄華:《裴子野集團與梁代文壇》(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廉水杰:《陸雲文學思想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楊合林:《玄言詩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楊旭瑋:《蕭衍與齊梁文學》(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楊珺:《論宮體詩》(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楊貴環:《三曹文學思想研究》(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楊齊:《漢魏詩學的嬗變—東漢晚葉詩學研究》(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楊德:《「文氣」論與中國士人的言說方式》(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楊賽:《任昉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士論文,2006年)
    萬志:《論陸機的詩歌及其評價》(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葉楓宇:《西晉作家的人格與文風》(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鄒蓉:《〈文心雕龍〉的標準論》(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榮丹:《劉孝綽及其詩歌研究》(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熊紅菊:《〈玉臺新詠〉所收詩歌研究》(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趙俊玲:《曹植後期創作的特色》(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劉凡羽:《論〈顏氏家訓〉的內容與文體風格》(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劉向陽:《謝靈運詩歌淵源論》(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劉亞奇:《三曹詩歌創作異同及其成因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劉林魁:《試論〈與湘東王論文書〉兼及宮體文學理論》(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劉杰:《漢魏六朝詠史詩研究》(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劉長雪:《隱逸與南朝山水詩》(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劉玲娣:《〈抱樸子外篇〉與葛洪思想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劉紅霞:《陸機的文學思想和創作實踐互證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劉國貞:《論「文氣」說與作家人格的涵養》(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劉萍:《張華文學論》(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劉慧萍:《陸時雍詩學理論批評研究》(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劉濤:《江淹詩歌創作論》(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潘江艷:《左思精神風貌透視》(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潘慧瓊:《南朝文學批評意識的兩個維度》(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蔡建滿:《魏晉南北朝女性題材詩賦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鄭亮:《樂府敘事詩簡論》(新疆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鄧義蘭:《建安文學在南朝的傳播接受》(武漢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鄧麗暉:《蕭氏父子女性題材詩歌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龍新輝:《魏晉南北朝文人樂府詩論略》(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戴文霞:《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游覽詩》(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繆君芳:《佛教影響下的南朝詩歌題材》(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韓寧:《〈樂府詩集〉「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叢煒莉:《魏晉南北朝行旅詩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歸青:《南朝宮體詩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魏成宇:《宮體傳統與花間傳統》(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羅欣:《張華詩歌藝術論》(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羅春蘭:《鮑照詩接受史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羅劍波:《〈文心雕龍〉「折衷」論》(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譚雅靜:《晉代詩人用韻考》(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饒迎:《試論晉宋山水田園詩》(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